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雨中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希望以上的教学计划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二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三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四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游褒禅山记就是在写景记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的不畅而产生的感慨。作为文言散文,又安排在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后来学习,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理解的更好的。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所任课的班级是普通高中的理科快班学生,这些学生对文科不重视,在以前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基础掌握的不很好,但这也说明提高的空间就大。

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通过理解课文把握文中作者“尽吾志”及“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本文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4、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培养自己立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说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句的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圈点归纳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圈点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文言句式及自己的疑难处,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归纳。从这个角度看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抓住学习的重点。

3、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精不在多。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三、说教法。

1、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抓住重点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排除学习障碍。

2、归纳法。对学生总结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时帮着归纳总结,使文言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这一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思路是范读、诵读、圈点重点、分析归纳和强化练习。安排课时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范读、诵读、圈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完成诵读、分析内容和写作手法、总结巩固练习。

(二)、第一课时设计。

1导入与解题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听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导入。这是作者由登山有所感而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次游山之后的感慨之词。

学生自读注释,了解王安石。

2、整体把握。

(1)学生读注释,熟悉课文,圈点疑难字词。以便于突出学习重点。

(2)范读课文学生可以纠正易错,疑难字,体会情感表达。

(3)自由朗读同时圈点出重点有疑问的句子。

(4)对照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师生合作找出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老师归纳板书。舍、文、胜、道、其。布置背诵。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代词。

(1)他他们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他的他们的它的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那那些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例:“吾其还也”

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等多个。

(三)第二课时设计。

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已经能够了解,上课之后检查背诵。之后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者点拨。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这里充分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得出结论:尽志无悔。

第四段观点深思慎取。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照应前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本文中的这两段落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我们经常说,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哪这部分是哪些段落的深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便于引导学生回读前面的内容)学生会很快找到的记叙的部分的一、二段。

3、记叙的部分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游褒禅山的经历。由山-院-洞-碑,这其中重点强调的是游洞,游洞中又详写后洞得出险以远至者少观点。

4、记叙和议论的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也就是说前文的内容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文形成照应。

这时候,我适时归纳板书。至于最后一段,在初中时学过《小石潭记》的格式同它一样,学生自己就掌握了。

院前洞夷以近,游者众略写伏笔。

记叙洞后洞险以远,至者少详细悔。

志尽志无悔。

议论力。

古书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深思慎取照应。

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游记散文的写法,因事说理,这种手法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有应用。(因情论理)启发学生,这种手法可以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

5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2、卒相与欢。()。

3、夫以疲敝之卒。()。

文:1、其文漫灭。()2、独其为文犹可识()。

道:1、有碑仆道。()2、何可胜道也哉!()。

3、传道授业。()4、策之不以其道。()。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效果总结:

根据以上设想,上了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所设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但在确定主旨时,很多学生犹豫了,不敢说。经过提示才完成,这点应该反思,下次会做的更好。

张丽影。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六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七

王安石想到了古人。古人观天地万物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言外之意是说,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力,深入考察的。“我”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得而认真总结。作者是从探险本身谈开去的。一般人探险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认为要探险游历,就要去奇远险恶之地,那里才有罕见景色,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昂扬振奋的人生态度。但是这需要一些条件。

最重要的条件是有“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志者,怎么会有探险百倍的勇气和坚毅不拔的意志?“志”的重要当属第一。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志存高远,识见非凡的人,他的志是鸿鹄之志,燕雀之志对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有志,还须有“力”。“力”是意志、勇气和才具的总称,这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志”与“力”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但光有个人自身努力还不行,外物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既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世事难料,即使一切俱备,也有欠缺东风的时候,“志”“力”“物”齐备,也可能失败。王安石对此的态度积极、豁达,他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可容忍的是有志不去奋斗,可以接受的是尽志而失败,王安石是北宋时代少见的奋发向上,意气飞扬的人物,他后来变法阻力重重,屡遭打击,却矢志不渝,永不言悔,其人生态度与这篇文章的表述完全一致。

在论述立志,蓄力,借物时,王安石看似不经意却又两次提及要“不随以止”、“不随以怠”,这一点是他对自己参与游洞又“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总结。要做异事,得有异行,而众人随俗,常常抱志不终,王安石如此说,就是暗示,如果要求“非常之观”,就得有点独立而行的精神。王安石变法就是这种敢破流俗,特立独行精神的表现。在当时的时代,王安石是个颇遭非议的人,即使苏轼这样颇有识见的人也喜欢对他进行嘲弄。但是王安石并不因此而刻意改变自己,他执意改革,尽志无悔。

缜密严谨的思想,奋发向上的态度和不顺从流俗的作风,透过这些品质,我们可以看到四年后开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未来改革家的清晰的影子。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八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这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就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这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在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九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十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十一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十二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    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          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  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  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

作者邮箱: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3篇)篇十三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准确翻译全文。

学情分析(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上)。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1、作者及背景介绍(结合新学案相关内容):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他们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称他王文公,是因,列宁称他是。《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2.背景资料。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有洞窈然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火且尽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则或咎其欲出者8、以其求思之深9、无物以相之。

10、瑰怪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2、何可胜道也哉13、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之曰褒禅名:

而莫能名者名:火尚足以明也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其: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

3、距其源东五里其: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

5、其文漫灭其: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

7、其下平旷其:8、问其深其: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

11、而其见愈奇其:12、然视其左右其:

13、盖其又深其:14、则其至又加少矣其:

15、既其出其:16、则或咎其欲出者其: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

19、其孰能讥之乎其: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

四、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管子禁藏》。

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后人为人君者不然()《原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乃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文文过饰非()《史通惑经》。

越人断发文身()《庄子逍遥游》。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五、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典型题目:

2、错题整理:

学(教)后记(反思):

课前:

课中:

课后:

※情景导思:(创设有趣、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思考下一节课的内容)。

※预习提示(即课前预习导学,指导学习如何通过复习哪些知识,完成哪些题目,达到什么效果,提出子自己的疑问)。

※疑惑不懂记录处。

相关范文推荐

    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总结(汇总2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更多启示。欢迎大家共同分享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予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安全是部队稳定和集中统一的基本标志,是部

    日常表现自我鉴定(精选17篇)

    通过阅读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选取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帮助。

    自我鉴定中专生幼师范文(17篇)

    自我鉴定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评估自己的表现,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写自我鉴定时,不妨参考以下范文,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之前从未想过自己

    档案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业23篇)

    演讲稿的写作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作者有清晰的思路、准确的用词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希望这些范文对大家的演讲稿写作和演讲技能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同志们:刚才,冯

    车辆挂靠协议书大全(19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书,用于规范各方在特定事项上的权利和义务。下方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经典的合同协议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借鉴与参考。甲方:乙方:为贯彻落实《河

    小学感恩节活动总结报告(模板16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的整体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验教训。想要写一篇出色的活动总结,可以参考以下几篇精选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活动总结。:社会的一

    办公室主任个人年终总结(通用22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它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模式,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下面的个人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

    企业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23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能够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这里整理了一些写作精华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时间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到xx甲醇厂已经一年多

    班主任年终总结顺口溜(优秀20篇)

    在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之际,年终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为未来制定目标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并借鉴。20xx年9月,我非常有幸成为

    营业厅营业员年终工作总结(汇总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状态和能力的一种自我剖析和反思,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