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薇儿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质8篇)

活动策划的目标是为了提供参与者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经历。看看以下这些游戏策划范文,你就会明白什么是一份出色的游戏策划。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一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增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6(07)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工程安装要求也不断在提高满足照明、家电用电、安全用电等需要是电气工程安装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关观、适用、方便的使用效果,作为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建筑电气工程安装质量至关重要。质量乃根本问题,把质量问题消火在萌芽状态就需要先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电气工程安装与土建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电气工程安装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电气工程安装能实现“安全可靠,质量第一”的目标,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1电气工程安装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灯具、吊扇安装不达标准。电气工程安装在质量上有一个通病: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出现灯具安装偏位的情况,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上,成型差,日光灯链条小平行小垂直。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预埋灯盒时位置小对,有偏差,施上人员欠缺责任心,同时也不熟悉现行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

2)导线的接线、开关、插座的盒、色标不符合要求。这方面的质量通病是多股导线直接做成“羊眼圈”状而不采用铜接头,线盒预埋深浅、标高小,开关、插座导线与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线端接几根导线,板与墙体间有缝隙,而板有污物,小力正,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小致或者混淆,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小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责任心不强,预埋线盒时没有固定牢固安装时位置不准确,施工人员为了贪图省事而混用导线等等。

3)高压配电装置安装问题。高压配电装置安装主要问题有现场文明施工环境差,成品保护措施不完善;手车式配电柜和抽屉式配电柜开关在推入、拉出时有卡阻,操作及联动试验不正确;盘柜运输或安装过程中有损坏或缺失件等。原因主要有高压开关柜的装卸和运输不是由起重工负责绑扎和指挥,电气工配合,吊装时不注意使用尼龙带,在设备的搬运、移动通常是人工,没有应用液压手动叉车或专用运盘柜等工具。

4)变压器安装问题。变压器安装主要问题有:全部附件安装后,没有将不能承受全真空的附件隔离,未查明真空系统本身实际能达到的真空度而直接连本体抽真空;散热器及油箱本体密封法兰拆除后,没有清洁、干燥连接面,并更换新的密封垫;器身检查结束后,没有用合格的变压器油冲洗,并将箱底残油清除掉;器身暴露在大气中的工作时间没有掌握好;变压器滤油完成后,变压器油样试验及微水测试的各项指标未达到要求,为赶工先进行器身检查及附件安装。原因是安装时,没有做好密封措施,没有在制造厂代表的指导下进行变压器的安装工作,变压器滤油的油样检测报告合格后,进行器身检查及附件安装也不符合程序。

2电气工程安装解决思路

一般来说,质量控制点包括见证点和停工待检点。见证点指参与检验的相关人员按约定时间进行见证和监督,并签证合格的工序活动;停工待检点是重要性高于见证点的质量检查点,通常是针对隐蔽性施工过程或工序对整体质量影响重大的工序和首次使用的特殊工艺设置的。列为停工待检点的控制对象要求检查人员必须到场检查,如果检查人员未在约定的时间到场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应停止后续工序的施工。

2)实践整改措施。在现在的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一般采用了循环模式进行动态管理。所谓的循环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即是指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部分组成的pdca,对对各项质量活动中出现的不符合项应记录在案,在计划规定时期内,并拿出整改措施,实践整改措施,直到检查符合标准要求。

3)强化培训,建设一流工艺标准。在电气工程安装开工之前,应当根据工程的进展编制施工图纸的交付进度,根据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相关施工质量、安全等文件,做好专业施工人员的机具计划、进场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计划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工艺安装标准和效果图,细化保证各专业质量的工艺细则。在施工现场中,在所有项目安装中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按照标准的效果统一实施,对某项技能差的员工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减少或缩小工艺水平上的差距,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整体工艺效果。

3电气工程安装问题对策

1)充分做好安装前期工作。做好安装前期工作,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第一是施工人员的培训、优选;第二是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第三是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人员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控制施工质量就需要培训相关人员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靠质量教育、靠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靠培训和优选。

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利一会信誉的产品,可对生产规模较人的厂家进行实地考查,以确保所需材料符合施工要求,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优选采购人员,控制材料质量同时也要降低材料成木。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关系最密切。技术因素包括装备、信息、检验、检测技术以及人员的技术素质。视新技术、新工艺是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保证电气工程安装施工过程中,达到工艺一流、质量符合标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实施到位管理,再结合质量日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力法和效果。

2)做好电气工程安装中期工作和后期控制。做好电气工程安装中期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第二是注意防治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通病。而后期控制主要是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和对工程小合格品的处理。项目经理可将质量责任制明确到各项目组长,再由组长明确至施上技术人员,设立奖惩制度,提高上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操作质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上程质量问题,保证公司的信誉。在中期工作中,总结常见的电气工程安装通病,再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就是要校对所有能收项目的情况,所用材料、电器、设备、成品、半成品的铬牌、型号、规格、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小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三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张雅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英语教学中,尽管也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但是在活动设计上以及任务上呈现机械化,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一些教师将教学步骤故意设计成活动形式,在课堂中就出现了很多活动,然而,这种不合理的活动模式严重扭曲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理念。这种模式要求是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简单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初期,教师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然而时间一长,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较为容易出现活动小组差异化的现象。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活动形式要多并且有趣

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避免将课堂按照一个个调来设计的现象,应将课堂设计的充满新奇感,这样一来,也就能够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采用任务教学途径

采用任务教学途径也就是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以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英语进行学习,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学期unit2时,让学生讨论“whatshallwetakeifwewanttojoinacharitywalk?”首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旅游的地点,路线以及具体时间等;最后,haveareportandmakealist(每个小组都派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交由教师对各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极具有创造性的,对其活动进行合理设计,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石维东。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报告[j]。教学与管理,(13)。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五中)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四

摘要:本文采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情境思考与感悟思维交流预设与生成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在情境设计上,要淡化“新、奇、趣”,力求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成为许多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用尽心思地创设各式新颖的情境,情境创设的“形式化”严重,削弱了情境本该侧重的“数学化”,其效果反而不利于新知的教学。

案例(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似乎参与率很高。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新颖有趣,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而,尽管学生很认真地参与了,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案例(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本案例中,教师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简洁而有趣,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这一情境的创设融趣味化和数学化于一体,实际价值很高。

所以,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既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忽略“数学化”的教学情境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必须摒弃。在创设情境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淡化情境的新、奇、趣,力求创设数学化的情境。

二、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思考感悟。

在数学教学中,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长方形或正方形。

……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开),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这样的活动缺乏好奇心的驱使、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案例(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的道理。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感悟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本节课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要注意它的使用价值,应通过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和反思,真正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所以,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具有实效性,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数学知识、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因此应该让数学课堂活动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操作,多一些有效的思考和感悟。

三、减少课堂上无价值的提问,多一些有意义的思维交流。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实际很多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但质量却不高。并且对学生的回答多是简单予以评判,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层次的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

案例(一):《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知角,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问题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不需要思考,而且教师也没能及时引导学生把思考的方向转向“角”这一关键知识点,问题设计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问题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案例(二):《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符合,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时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3:也不行,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

生4: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大家思考的非常好!那么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围成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互相讨论)!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是围绕着学生的思考过程来进行的,每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并且教师还较好地组织了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教师课堂上提问的价值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

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多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准确的把握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堂教学不能拘束于“预设”,多关注一些“生成”,要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然而现在的数学课堂,教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参照,当教师严格地遵循教学预设开展教学活动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只能以被动适应的方式接受来自教师传递的信息,很难有自己独特的且符合他自己认知规律的见解,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一):《倍数和因数》教学片断。

写出36的因数。

生:开始写,并和同桌交流看法。

接下来,师组织学生反馈,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学生大多数是这样写的: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课本例题就是这样示范写的)

师: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生回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不容易重复和漏写……

师小结:对的,这样写可以使我们做到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并再次强调以后要按这样的格式写)

就在此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我是这样写的可以吗?(这位学生是这样写的--36的因数:1,36,2,18,3,12,4,9,6),“6”这个数字只写出一个。乍一看,这种写法有点乱,并且与课前的预设不一致,所以老师没有让这位学生解释他的想法,直接说:一般不这样写,这样写没顺序,容易出错。(这位学生没在说什么)

案例(二):《统计》教学片断。

生:先分组活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各自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你比较欣赏哪一种?说说理由。你还想向哪一组提出什么建议?如果你觉得你的方法需要修改的话,也可以修改一下.(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总结,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不断。)

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想法,有新颖的做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

因此,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缺少必要的“预设”就难以开展井然有序的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生成”性是其重要特点,如果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排斥教学过程中任何“意外”甚至是“错误”,那么课堂就会缺乏活力,并且会慢慢抹杀师生的创新与探究精神。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前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多关注一些,让“预设”和“生成”两者优势互补,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形式化”的评价过多,要进行恰当的、实质性的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课堂上老师会用:“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诸如此类的表扬之词。还有类似像“掌声”、奖励“小红花”授予“思考小名星”等等名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这样模式化的评价,学生恐怕已经感觉乏味了,更不会想自己的表现好在哪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案例(一):《找规律》教学片断。

有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说“谁能很快的找出灯笼是按怎样的规律摆放的,谁就可以的得到一颗星。”一个学生说:按一个红色一个黄色摆放。“对了”,老师发给他一颗红星。(这个学生很高兴)“谁能根据这个规律列式解答下面问题呢?”此时,学生在认真地计算,而且做的得很准确,教师组织反馈,对解答对的学生分别奖给了他们一颗星……如此继续下去,课堂上小红星满天飞。

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用奖励“小红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但这种奖励太多、且方式单一,如此下去学生很难再为之激动。而且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为得到小红星而积极思考的,削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培养非常不利。

案例(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片断。

学生在图形判断练习中,有部分同学认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大部分同学认为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意见分歧很大。对此,老师并没有立刻给予结论,说:“两组各选择一个代表,辩一辩,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1:平行四边形四个角不是直角,而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2: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生3: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征。

生4: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具备这样的特征。

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那长方形是不是符合这个特征呢?那它是不是平行四边?(刚才认为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纷纷点头)。此时,这位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评价:“经过同学们认真的思考,辩论,知道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且你们刚才的辩论很精彩,你们能抓住对方的观点来反驳,反应很迅速,语言很简洁,我都被你们的表现吸引了,看来我以后还要多向你们学习辩论的技巧”(此时,学生们笑了)。就是这个简单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探究的价值,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的评价方式。彻底改变过去“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评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知识的动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有方法。这个方法,应该是在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形式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这要求我们必须专注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精华的同时,努实践,积极创新,以务实、科学的教学方式,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有效的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2)陈定华主编.《小学教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0

(3)《小学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

(4)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7

(5)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数学》.北京: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6、3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五

一、存在问题:

(一)、人性的泯灭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这恰恰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拔苗助长,好高务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则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

(二)、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晓苏则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研究对策:

(一)、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1、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猬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在二年级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鸭子掉进坑里了,它该怎么办呢?(“呼救”“自己想办法”)哪些动物听见了,或者看见了,它们会怎么做?如何对话?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自由组合排练童话,并当堂表演、评议。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综合抉择、开拓创新的阵地,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3、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一)、培养创造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如:我为学生设计的《小猫钓鱼新法》、《1234567的演变》等文题。这些文题令学生耳目一新,立刻引来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小猫设计了许多种钓鱼的方法。学生们运用“克隆技术”“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设想,使小猫钓鱼法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面化发展,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时代性。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一次,我让学生每人命一个自己最喜爱的作文题,73%的学生命的是想象作文题,如《二十年后的我》、《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市长》、《假如地球的寿命只剩三天》、《如果我会七十二变》、《我想象中的王国》……。

再有这么一个教例:一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是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离题。笔者认为,这篇作文应给高分,因为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千万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六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利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预期效果予以判断,它既有反馈指导、强化学习的功能,也发挥着管理、导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评价,能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不断完善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以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自信,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僵化

数学课堂“重智轻情”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将评价重点放在知识的正确与否上,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置之不顾。部分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旦学生成绩不好,教师不去分析其原因,只是一味地冷落批评学生。

2.方法老套

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法刻板,片面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仅以考试收集信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教师认为评价就是仅指对学生评价,数学课上一些教师热衷于教师问、学生答的评价形式,而学生自评、互评的现象少之又少。

3.方式狭隘

优等生表现积极、思维灵活、解题策略多样,部分数学教师偏爱优等生,上课总提问那几个好学生,而对后进生爱理不理,忽视了他们的进步,使他们成为“忠实的听众”。部分教师课堂上过多使用正面评价,或名言鼓舞,或激发自信。而当学生出错的时候,生怕刺伤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婉言建议。

4.语言生硬

教师的评价要做到“真情说长处”,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中肯的评价,或表扬,或建议。但部分教师评价语言单调,仅用“好”“不错”等语句,毫无感情可言,导致学生对评价产生麻木心理。部分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恰当,对学生缺点的提出不够婉转含蓄,不仅不能激励学生,反而会刺伤学生的心灵。

二、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策略

1.树立生本理念

教师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1)实施差异化评价。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水平、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切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教师要实施分层设计问题、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的策略,如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中,教师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

c层次:由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形中,请你在图中添画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此题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学会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

b层次:圆是一个匀称、对称的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若再添加一条线段,图形可否变成只有2条对称轴、1条对称轴或没有对称轴的图形?若能,请画出你所构造的图形。(此题为提高题,重点考查学生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设计图案的能力。)

a层次:请运用你熟知的几何图形若干个,为“我与环保”设计报头,并简要说明图案的含义。(此题为综合题,重点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重点,如对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重点评价其是否能大胆发言;对基础扎实、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重点评价其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重点评价其发散思维能力。

(2)实施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论,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表现。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暴露学生的理解水平、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兴趣、态度的变化情况,并据此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完善评价体系

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知识评价,依赖于考分去划分学生等级,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机械套用公式、僵化记忆结论,不能对定理、公式活学活用。我们数学课程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3.丰富评价形式

传统的试卷、作业、口头评价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对学生施以开放的、形式多样的评价形式,如通过课堂观察、讨论交流、建档案袋、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开放性的评价方案时,为了使评价方案真实有效,应对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以及评价结果设计预案。

4.提高评价技巧

数学教师往往不像文科教师那样善于表达,因而评价也显得简单明了、单调乏味,提出的建议往往不够婉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技能,使评价具有导向性、机智性、艺术性,能充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参考文献:

[1]陈明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杨集初级中学)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七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刘玉

摘要: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兴趣越来越淡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积极巧妙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有效思维,培养阅读兴趣以积淀文化、文学、人文素养,指导作文写作以学以致用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习惯;写作;课堂气氛

很多语文教师越来越感觉难以胜任这份工作,越来越觉得语文课难上,也发现语文课堂的问题越来越多……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写作的指导,语文课如何设置导入语,问题的层级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怎么展开才是有效的,教师的语言,作业的布置……这些问题个个都是值得深究的。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一、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需要给予时间和积极引导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从来不缺少机会。但是现在的学生都不怎么喜欢阅读,尤其是书面阅读。于是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文学、文化知识积累很贫乏,因为阅读积淀少了,所以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了,写作表达能力弱化了。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致命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起始年级要亡羊补牢。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就学不好语文。相反的,很多学生爱阅读,语文学得很好,却不一定是语文教师的功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课堂培养,注意学生的潜能发挥,给学生提供课堂阅读时间,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中给学生留有天地。晚自习安排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并要求及时书写阅读的`感想和收获,字数是不限制的,也可以推荐、分享精彩的文章,师生畅所欲言。在阅读时,教师一定不要吝啬时间,他们自主的读比教师一味的讲也许收获会更多。在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之前,课代表每天提醒学生要阅读,把它作为每天必须的功课去完成。起初课代表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板书在黑板上提醒他们,一旦学生习惯养成,就可以不用板书提醒。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努力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所以学生的阅读,教师既要培养兴趣,也要勇于给他们时间,并传授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写作训练要循序渐进,引导方法技巧

除了阅读的问题,语文教师还发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有的教师也经常嘲笑学生的定时作文:老母鸡下蛋。因为阅读、阅历的受限,使得学生的知识、见解、视野都有限,写作的素材也不多。很多初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按照传统的作文教育模式:教师出题目,学生写作文;教师改,学生听。结果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会慢慢地意识到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写作教学应有章可循,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多种训练并举的原则。教师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感觉到作文有法可循,有章可依,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有意识地加强写作点示,写作技法点示,如,学《荆轲刺秦王》时,教师就可以从记叙文情节的设置,人物的描写等方面引导学生写作。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无序性”“无时限性”为“有序”“限时”,加强积极引导,通过模思路、模语言、模修辞的细节训练,随笔与定时作文穿插,感悟与体验相结合,使教学呈现出“多样”“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我不但与学生的心灵会面,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还增强了教学自信心。

三、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前苏联学者曾经说过:“……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记得有次讲《伶官传序》一文时,有位学生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这个学生平日纪律散漫,成绩很一般,况且这一句话又是千古名言,所有人当时颇为震惊,但还是问了句,为什么?他便论证起自己的观点来。他说:“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为攻克科学难题废寝忘食。如果你所溺爱的是真理、科学、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会玩物丧志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听完他的见解,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赞扬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教师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化课堂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是的,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甚至可以把这块“圣地”也交给学生。在实践中,要大胆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其他学生也愿意坦诚相见,一节讨论会被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很容易发现,学生虽然基础薄弱,成绩不好,但他们有潜力、有主见,就像一堆火药,就等着教师去点燃,从而释放能量。教师要敢于放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积极向上的学生;教师要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挑战教学中的新领域,获得新知,培养出同样敢于尝试的学生。

“十年来,我上过四百多节公开课,其中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的参考资料太多,考虑了太多的意见,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去适应各类教参的需要,结果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这是魏书生教师在《论语文教学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话。很多教师颇有同感。有时候,一节语文课下来,自己莫名的伤感,甚至有被彻底打败的感觉。没有学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是悲哀的。那么,建议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语文课的沉闷,教师是问题的首要,但是能真正找到问题并把问题很好解决的应该是学生,他们才最有发言权。也许专家只是纸上谈兵。课间教师就深入学生中,尤其是那些活泼开朗,平时敢说敢笑的学生。他们就提议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课堂交给他们,让其组织讨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就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一言变为群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状况,教师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形式的创新有时候也显得很必要。孙春成老师说:“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在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应及时了解时事和周围世界,做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开启者,将时代文明成果传给学生。教学是门艺术,必依法而行,必探索前行。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作为教师要努力做教改的实践者。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育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新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快速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主动地转变观念,不断地钻研教法、学法,努力适应时代变化。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