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BW笔侠最新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优质8篇)

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深刻领悟到了工作中的重要原则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一

历史,原本并不是沧桑厚重的,只是因为时代的步伐给他们蒙上了一层不可知的阴影和轻纱。用幽默轻快的笔调,叙述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和封建王朝,这也许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魅力吧!

初次品读这本书,我还没有感到多么的惊奇。平淡的语言,朴实的介绍,有点讽刺和幽默性质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让人们感到:这仿佛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充满幽默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书吧!但是在细细品读,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历史,每一件文物,其实都在“戏说”之中为他们戴上了一个金灿灿的光环,代表了历史的沧桑,更代表了历史的厚重。

书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他并不拘泥于其他历史书,那种古板的介绍:先是对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绍,然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介绍一个人物的时候,没有过多的介绍他的经历和背景,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他所经历的大事,以及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书中所介绍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来在朝廷为官,但是后来因为参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贬到了一个偏僻荒凉的地带。他非常熟知这里的地貌地形,以及这里常年都多强盗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却毫不气馁,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内涵来感化这里的人民,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样,他苦心钻研了近七载,终于在第八年的时候,研究出了一门震惊古今中外的学科——心学,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将中国古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他也获得了心学之父的美称。

其实这个故事带给人的与其说震撼,更不如说是一种敬佩,一种赞扬。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科学,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在人们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却也不舍放下的明朝世界。细细品读,方能品得其内在底蕴!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二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当然佩服之至啊!于是就买了一套来读。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却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在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以幽默的风格来教我们,这样学生会掌握的更好,对课程更有兴趣。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三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国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所著。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图文精印版)共有9册,由于语言幽默、风趣,所以广受读者喜爱。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叫做《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这一本通过大量图片、延伸内容以及幽默生动的语言文字,为我们生动地介绍了朱元璋从一个讨饭地穷和尚,后来起兵反元,最终击败其他起义军和元朝,建立明朝的全过程。

朱元璋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为了谋生就不得不去四处讨饭,经常遭受冷眼和讥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魄潦倒的人,最终名震天下,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什么造就了他?时代?有这个成分:如果当时元朝不腐败,朱元璋也不可能消灭元朝。当然了,这个原因只是次要,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

他做事果断,遇到困难冷静沉着、不慌张,他还懂得坚持。很多次处于劣势的时候,他沉着地指挥部队,脸上毫无慌乱之色,最终反败为胜,成功逆转,他的这些优点功不可没。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许多我们普遍的认识错误,进行了更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我们不再被错误观念误导。我觉得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明朝那些事儿》适合我们阅读,是一套很好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四

读《明朝那些事》是在靖的推荐下,虽一直知道此书火爆,但从未燃起阅读欲望,因莫名之中就不喜明朝,让我如何读?若是讲唐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我定早早追上了。

不喜明朝原因很简单,总认为这个朝代过于残酷,剥人皮、悬尸头、廷杖都让人感到白色笼罩。季老先生不是说,总应相信人会越变越好的吗,可我总觉明朝是打压人性的善,却将人性的丑恶与阴暗搬到台前,把这些本应躲藏在阴暗中的恶灵,却在那个年代公开化、扩大化、极致化。虽然要求众生都按仁人、君子标准行事,未必可行;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表面态度仍需正名才好。明朝在“人权”的态度上,与汉、唐无法相比,这是历史的倒退。

读此书之前,我对明这一朝的功绩,实在数典不出记忆深刻之处,似乎除了紫禁城,这个朝代就干了一件事——“勾心斗角”。在我固有的印象里,谈及明朝政治,其斗争不可谓不激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者们穷尽一切阴毒手段,完美展现人性丑恶;在经济上,明朝抑制商业,将宋历经千辛培养的“资本”苗圃摧残殆尽,这成为中国后世经济发育不良原因之一——先天不足啊,以此看来,这也是一种退步。

但我也并非对明朝的贡献一无所知,发达的航海技术和举世闻名的紫禁城,这是我仅能说出的两项题目。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使航海技术得到发展,但此项行业未能持续,否则马尾海之战、威海卫之战不至于输的狼狈不堪,这不过是一项夭折的产业。如此理顺下来,可夸扬的只剩紫禁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了。

现在已读完第一部,对明朝的功绩又有新认识。第一次知道原来朝鲜的名字是朱元璋给起的,为“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也许我现在知道,显得有点弱弱的,但是确实才知道。

再则,所学专业促使我需了解史实,但二十四史也并非部部要读,于是在懒惰的趋势下,自然而然忽略明朝。但是上个月见靖,他推荐此书,况且并非史料,又早闻此书甚火,应不会离我胃口太远。

于是展开架势,读将起来。很快被作者文风吸引,确实印证了作者说的“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句话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内早已展开过讨论,记得读书时,有三次听及此言。

第一次,是一梅老师在历史文选课上,她说对初学史之人,就应深入浅出的引导,否则生涩的资料会让人立刻失去兴趣,但现在高校内的老师,被职称及论文所困扰,只有发表专业论文,才可聘得职称。这样就没有老师愿意要花时间写上一篇科普性文章,因为那东西不能成为聘职称的筹码,所以无人肯费心思做这些事。但梅姐说,她是想通了,即使不能聘上职称,也要为自己的心愿做上一次这样的事,所以有《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出炉。

第二次,是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上,由陈峰老师主讲宋、明史,他亦提到历史本是鲜活的,且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写出了《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书中文法生动,但终是一本以研究为目的,为聘职称而下的筹码。

第三次,是在和师兄、师姐的讨论中。我们院有个学生刊物叫《望族》,当时在全校都颇为流行,我哪会也是这个社团的主干力量,这个社团常有讨论活动。在某次讨论中,我们主编(何赞,湖南人,考古学,真正喜欢的是新闻,货真价实的人才),认为历史是可以写的生动的,但历史系的师姐坚持,写史怎么可能生动?历史和文学是有差距的,除非是胡扯乱侃的野史。我当时赞同主编意见,但我的确也不知道怎样写、怎样构思才能让历史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后,发现真的有人做到了,真的是个神人那。若是何赞同学当时励志要证明“历史可以写的生动”(这是他的原话),我相信这位人才肯定也能做到吧。总之我在生动的描述和诙谐的讽刺中,开始阅读被人总结后的明史。

作者笔锋幽默犀利,在文中营造出许多有趣气氛,即能看到武侠小说常用的侠客式描写(如: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也能感受现代人的冷幽默。(如: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似传统史书中尽量避开感情色彩,反而是尽显喜怒哀乐,但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仍然保持了读史的科学态度,利用了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作者的分析过程应该是严谨的,是科学的,但最终为大家展现出来的结果是生动的、鲜活的(如: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认同感,是相似性的那种认同感,将白话文口语化的相似性,大有一副平时神侃的状态。这样的神人到底是谁呢?《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1980年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海关公务员,可谓80后草根族。

难怪了,80后吗,还是草根,同类啊,说话最重内容,不讲方式,怎么高兴怎么讲。上一辈说这是目无尊长,不懂礼数,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人人平等的时代,尊重是放在内心的真诚,不在举手投足间的虚伪。看到石悦的资料后,我有点偷乐,因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坚定了我的某些看法,80后就是80后,在细枝末节的礼数上、规矩上,不需按照60、70的脚步走,我们有我们的成长背景,80后需要不同的标签。

第一篇读后感,有点长,后面会短些。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五

虽然这本书只是写了朱明一朝3年的历史,但作者在基于正史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幽默的叙事方式将这3年的历史写的风生水起。

平时在我们看来很枯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有趣起来。书中有很多以通俗话语表达出来道理和事实。简单的提几句,“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区里斗争才是真的。”“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到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否管表现如何,混个熟脸才是正理。”

几句简单的话语便道出了官场中的残酷事实,不仅告诉了我们过去发生的事也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在作者当年明月眼中朱姓皇帝们是“朱老板”“朱同志”,严嵩为“老牌的职业流氓”。

历史原本就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是我们自己使它变得死气沉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笔让它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与当年明月文风差不多还有天下霸唱赫连勃勃等人,他们以及他们作品在网上的出现和走红表明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体现出我国广大网民对找回中华民族失落已久的独特文明的热切希望。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不仅仅是故事。读史可以明志,希望涌现出更多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读史书的趣味,让大家爱上历史。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六

心得体会是你连续性做一件事的感悟,可以是一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瞬间,心得体会其实很好写,以下《《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小编为您精心提供。希望能帮到你。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军队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

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作为朱氏子弟,一直对明史颇感兴趣,怎奈正史太过枯燥乏味,所幸当年明月秉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写出了这么好玩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该书有些内容及观点值得推敲,“明月”热也早已退温,但丝毫不影响本人对此书的青睐。

明朝共延续276年,16任皇帝,17个年号,其中1人做了2次皇帝。

平均每个皇帝任期17.20xx年,从函数变化趋势看,并没有前长后短的变化,主要还是命。

任期最长的万历皇帝48年,其次是嘉靖46年,最短的才28天,有时长命不一定是好事,占用了下一任的时间,比如,英国女王。最近貌似王室不太太平。

任期长短与当时的社会成就并没有成正比,所以生命比的是深度、宽度,不是长度。

基本规律:上一任如果很强,那么下一任就比较弱,整体呈一强一弱、一强一弱的波纹状态。

启示:这跟“强将手下无弱兵”不同。太强的上级要适时“让渡”,给下属更多的成长机会和空间,否则下级在长期的“荫蔽”下很难真正独当一面,如果非要到最后一刻才交班,很可能出现精神领袖断层的现象;或者一旦交班不顺利就可能出现危机,没有挽回的余地。

皇室也是一个小社会,大社会有的事,皇室一样可能有,大社会有的人,皇室也可能有,包括各种想象不到的奇葩,即使有些奇葩得挺可爱。皇帝在没有当上皇帝前,与平民大众没有半点区别,当上皇帝后,其实区别也不大,都会有各种痛苦与辛酸,奋斗与付出……和芸芸众生本无区别。套用一句话,人是生而平等的,却无往不在等级之中,自以为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低贱。

第一次听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应该是很久以前了,总之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当时一听到这书名,我就非常抗拒去读它。因为当时这本书好像太出名了,大街小巷、报刊书亭里都有它的身影,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很有可能是一本错别字连篇整本书都在胡说八道的什么不入流的三流小说罢了,而且看标题就能知道它写的应该是明朝年间的事儿,那时我内心对这类历史读物也是非常抗拒的,就是自己太肤浅了怕自己看不懂呗。

后来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报社一位老领导的办公桌上摆了整整七部的《明朝那些事儿》,孤陋寡闻如我,其实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竟然有七部这么多!!!这就更加让我望而却步了,整整七部啊!这得读到什么时候,反正当时我是更加不想去读它了,怕麻烦!

直到在知乎上浏览到关于读书的一个问答,里面提到了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才发现自己之前错过了全世界,装逼之魂在我体内熊熊燃烧,我决定为了以后更好地装逼,必须要会一会这本书了。

结果这一会,我才知道自己之前错过了什么!我才觉得自己之前连书都没看就妄下定论的想法是多么肤浅!

我真的被作者的文笔和功力深深折服!

虽然这本书有七部,但我自从开始看后,便是再也停不下来!作者用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重新展现了明朝320xx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从来没想过历史竟然可以这么有趣,里面很多之前只知道名字或者只在历史书上死记硬背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描述下,仿佛都鲜活了起来,他们就像一幅浓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我面前。

在这长达320xx年的画卷里,有欢笑,也有泪水。作者的描述总能让我在深夜里时而放声大笑,又时而失声痛哭。这里有一生赤胆忠心、保家卫国、力挽狂澜的于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520xx年,于谦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颂。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看到六君子之狱,杨涟竟被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致死,看着那血淋淋搬得文字,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他落泪吧。

还有下西洋的郑和,抗倭英雄戚继光......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在这本书里大放异彩,不管是在320xx年前,还是在320xx年后的现在,他们都将被人永远铭记!

我真的是越看越佩服作者,一个人能把一个朝代的繁盛兴衰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还是用这么温和友好的方式。320xx年的历史太长,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蝼蚁,就算是皇帝也有自己的无奈,或许这本书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拘一格拆解历史,让晦涩难懂的历史文言变得如此有趣又充满吸引力,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很震撼的!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七

《明朝那些事》听名字就感觉是一篇充满历史气息的文章。这本书叙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时候一个普普通通的放牛娃,到以后成为一个令万人敬仰的开国皇帝的故事。虽然他小时候相貌丑陋,受人欺辱,但是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别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历尽坎坷,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天下。

这个故事向我们真实展现了朱元璋历经沧桑的一身,也让我知道了当时元朝的没落和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我们的读书的方向。书本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遨游在学习之海里,让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也让我们越来越快乐。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篇八

朱元璋杀遍贤臣血染朝堂,永乐帝屠遍忤逆哀鸿遍野,朱厚照不务正业民心忿忿,崇祯帝有心无力迫死煤山……历史上总在讨论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还是清朝的荒.唐皇帝多呢。但是设身处地的去想。没有一个好人能当上好皇帝,反而言之,能当上皇帝的没有一个是好人。这样看来,两者都是荒.唐的。要不当不成好皇帝,要不当不成好人。这样才是最可笑最荒.唐的事情。

你看那历史,总是纷纷扰扰,雾里看花。

“吾皇万岁万万岁——”想你端坐在皇位上时,凝视着座下每一个大臣,无一不是当初和你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甚至许诺半壁江山。陈友谅死了,张士诚已化为枯骨。留在你身边的都是那些要与你分享荣华富贵的人。他们的能力与你相仿,他们的声望直逼你而去,你身为一介布衣,坐立不安。你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就是没有当过这样的人:一手遮天,万人敬仰,举世无双。

你或许现在坐得安稳,但是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你生怕你的子孙皇位不保。你头疼,你心痛,你无奈。除了尽量去杀戮,去除掉那些或许能威胁到子孙安全的人之外,你毫无办法。看朝堂中绝望的眼神,听午门前那凄厉的爱好,嗅空气中那隐隐的血腥。你只能攥紧拳头,不看,不听,不闻。

“你就别做梦了!你的皇位沾染了多少人的枯骨你心知肚明,建文帝一定还活着!你等着那一天!你就算诛我十族,也是无济于事的!哈哈!”你皱眉,看着方孝孺因愤怒和绝望已经变形的脸,你拂袖而去。坐在曾经梦寐以求的皇位上,如坐针毡。你以前只是个小小的燕王,不被父亲重视并且注定从今以后再不会登上那王位。因为你亲爱的侄子已经被定为未来的皇上。你不想这样,你有野心,有能力,有人才。

你身边的姚广孝随时会为你出谋划策。他不想要皇位,他只想要成功,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扩大自己的野心,所以,你决定了,你不想再被人忽略。哪怕从历史上抹去我母亲的身份!马皇后从今以后才是我的母亲!你在心中暗暗悼念以死的母亲,你才是我真正的母亲。

你看那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朱厚照,他实在是不适合当皇上。他一生都只是个顽童。要是没了王守仁,说不定你的王位早就没有了。但是你不担心。

你亲自出边境去杀蒙古小王子,还亲自杀了一个人。一高兴的手舞足蹈,作为一个顽童,这已经够了。你只是想要一个玩伴,但是身边都是些滔滔不绝的腐朽的快要烂掉了的老臣,整天在你的耳边唠叨:国事为重。你不想去想这些,你只想玩。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你注定是个悲剧,注定被后人百般责骂,遗臭万年。

只是不适合做皇帝罢了,只是天赋不同罢了,只是无心做皇帝罢了。只是手段残忍罢了,却被人唾骂了百年!

再反观弑兄登基的李世民,奸诈狡猾的刘邦,趁乱篡位的赵匡胤……都不算是好人,却被人赞扬了百年。

当年明月换拨人看,雾里看花总让人无奈,正邪之辨早已分辨不断,后人断论只是大梦一番。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