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诗词佳句(通用12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念青松重阳节的诗词佳句(通用12篇)

典礼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正式的仪式、简单的仪式,或者是庄重的盛典。在规划典礼内容时,需要考虑参与者的背景和需求,使典礼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下面的讨论中,你可以参与到典礼筹备的交流和分享中,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支持。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一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学校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团课重阳节”的活动。作为三年级的一名学生,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活动,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这次活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参观养老院

这次活动的第一站是参观养老院。我们走进养老院,看到爷爷奶奶们在一旁聊天、活动、品茶、做手工等。我们孩子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与老人们聊天、比赛和献出手工艺品。在与老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感到老人们渗透出来的亲切和蔼,这种感觉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我也明白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与其害怕它,不如平静面对并学会生活。我深刻了解到了四代同堂的好处,明白了敬老爱幼的道理。

第三段:聆听“孝道故事”

参观养老院后,活动的第二站是聆听“孝道故事”。我们通过讲述儿子孝敬父亲、女儿孝敬母亲的故事,使我们对孝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故事后,我们还表演了几个篇目,以此表达我们孝心。我们纷纷表示,要多关爱家长,孝敬长辈,多向他们说一声“辛苦了,我爱您”。

第四段:品尝重阳糕

在活动的最后,老师带领我们大家品尝了重阳糕。通过品尝,我们了解到及一个节日是怎样从口感和质地上体现出来。也让我们的节日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做的活动可以向老年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寿秘诀,加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过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团课重阳节”的活动,我们学习到了许多的关于重阳节的知识。我们在参观养老院的时候,深刻感受到了敬老爱幼的道理,使我们对继承传统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聆听“孝道故事”,我们学会了懂得孝敬家长,更加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品尝重阳糕,使我们的节日生活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用于实践中,更好地为家乡和祖国作贡献。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二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尊敬老人的节日。近日,我们一年级学生参加了团课活动,体验了重阳节的文化与传统,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特别的节日。

第二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在团课活动中,我们了解了不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春秋时期的寒食节,唐朝时的重阳节等。我们深入学习了重阳节的由来,以及重阳节的传统方式,例如登高,佩观音,饮菊花酒等。从这些活动中,我们汲取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造诣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第三段:珍惜家人

在重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生们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信函或表演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深爱的长辈的祝愿。这让我们懂得了在这节日里,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多关怀老人家的心情和健康,把每一次见面都当成是最后一面去珍惜。

第四段:懂得孝顺

在团课中,我们还参加了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活动,例如包粽子,做菊花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以轻松的方式感受到了传统的习俗,也学习了亲手做菊花饼这个传统活动,以及如何与老年人相处的技巧。这些都让我们提升了孝顺之心,亲近家人和长辈。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团课活动,我们深入地学习了重阳节这一传统文化,体验了传统习俗。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尊敬长辈,表达孝顺之心。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可持续地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热情,将这些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三

与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与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与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与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四

“明天就是了,平时老人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明天我怎么表达心意呢?”我的心里盘算着,“游乐场?不行。老人可不是小朋友。去他们家庆祝?那也不行。因为太普通了吧!吃早饭?对,有意义,老人又喜欢!就这么办!”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一起前往四海楼吃早饭。

到了早餐店,我赶紧找了位置,让大家坐下,然后跑去点餐。只见菜单上的菜五花八门,有大肉包、小笼包、拉面、鲜肉小馄饨…。

我想起外公喜欢吃味浓、肉多的东西,便给他点了一个大蟹黄包。又想起奶奶牙齿不是太好,便给她点了一碗豆腐脑。外婆喜欢喝粥,特别是杂粮粥,便给外婆点了一碗红豆粥。爸爸对小龙、生煎包情有独钟,便给爸爸点了一盘生煎。给妈妈点了一笼蟹黄小笼包。当然,我也给自己点了一碗桂花酒酿圆子。

一段时间过后,菜都上齐了。我先端着两份大大的蟹黄包给了爷爷和外公,再将一份热气腾腾的豆腐脑端给了奶奶,最后给了外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和一碗热乎乎的粥。

你看,大家吃得多开心啊。外公狼吞虎咽,两三口就把一个包子吞了下去;外婆不紧不慢地细嚼慢咽,眯着眼睛,细细地品味;奶奶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兴致勃勃地一边吃,一边和爷爷谈话;爷爷仪态端庄,静静地在那边品味着那天宴似的佳肴。看到一家人这样和睦,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地说:“要是大家觉得好,那下次咱们还来!”

饭虽吃完了,但一家人那和睦的爱确难以忘却。爱不仅在重阳,爱,更在每一天!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五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利用老奶奶给孩子做帽子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对孩子的喜爱,激发他们尊老敬老的情感。这次活动中我还选用了三幅老师的范例,是希望通过一些具体图像引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而不是成为划一的图像标准给孩子,引导幼儿善于采用线条和图形的变化进行装饰。  

小花帽

1、引导幼儿采用变化线条、图形间隔的方法进行装饰。

2、激发幼儿关心老人,愿意帮助老人做事的情感。

范例三张、双面胶、剪好的帽子、水彩笔、蜡笔等。  

(一)欣赏与讨论

敬老院有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送一顶小花帽。

1、老奶奶花了半天时间做好了第一顶小花帽,这时正好有一只小鸟飞过老奶奶的窗口,小鸟衔着帽子飞到幼儿园,告诉小朋友们,老奶奶正在为他们做帽子,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跑出来看小花帽。(出示紫色帽子)问:这顶帽子上有什么花样?上边和下边是用什么线条变成的花纹?有些什么颜色?可是只有一顶帽子怎么分呢?于是,小朋友开始等奶奶再为大家做帽子。

2、第二天,老奶奶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一顶更漂亮的帽子,小鸟又把这顶帽子送到了幼儿园,当小朋友们一听小鸟的叫声,就马上跑了出来,他们想看看,今天的帽子和昨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第二顶帽子):你们一起看看,昨天的帽子和今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都来自己动手,做一顶帽子。  

1、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介绍不一样的作品。

2、鼓励幼儿能改变颜色与线条,表现多种排列方法。 (三)制作与交流

画好的小朋友用双面胶粘上帽檐,把做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下次去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六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踏上山岳、登高望远、赏菊、观赏红叶等活动,以迎接金秋的到来。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通过参加重阳节团课,了解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并在其中感悟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传统习俗与文化

在团课中,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展示文化艺术节目,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被视为秋季的重要节日,人们常常踏上山头,登高望远,欣赏秋天的美景,寓意着快乐、健康、长寿。而重阳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佩戴菊花挂坠,这在古代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仪式。通过了解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我们更加懂得了这个节日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第三段:感悟亲情关爱和传承之重要

重阳节更让我们明白了亲情关爱和传承的重要性。在团课上,老师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亲子活动。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与父母共同制作花坛,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一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亲人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同时,重阳节还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使我们认识到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第四段:重阳节回忆与思考

通过这次重阳节团课,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过重阳节的情景。以前,家人会一起登山、赏菊,一起吃重阳糕点,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期。而现在,周围的娱乐方式更多样化,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似乎有所降低。然而,回忆与思考让我认识到,传统节日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与根基,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和记忆的延续。我们应该保留并传承这些传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之美。

第五段:对重阳节活动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团课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对我来说新颖的知识和技能。我也获得了珍贵的心得体会。通过参与亲子活动,我更加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和习俗,我更加珍视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度的时光,我加深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参与类似的活动,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七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十月,重阳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班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团课活动。在这场团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段:了解重阳节

在团课中,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我们了解到,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唐朝。这一天是秋季的第九个“九”,所以也称为“重九节”。人们在这一天祭祖、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活动,旨在表达对老年人的敬重和感激,弘扬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传统。

第三段:体验团课

在团课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重阳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际体验重阳节的习俗。我们一起品尝了重阳糕,感受浓浓的传统味道,讨论糕点中包含的象征意义。我们还一起制作了重阳节的装饰品,如寿桃、菊花等,感受到手工美学的乐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一起登高,远眺美丽的风景,感受到爱老敬老的情怀。

第四段:重阳节的价值

通过团课,我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了重阳节的价值。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弘扬爱老敬老传统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的地位有待提高,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老年人的贡献和智慧,弘扬社会正能量,享受和谐愉悦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团课,我对重阳节的认识和理解犹如芝麻开花般的扩展和深化。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了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使我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更加深入和坚定。我想,只要我们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焕发生机,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必将持续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八

第一段:引言(100字)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的敬老节,它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在大学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体验到了尊老的深刻含义。在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长者们的智慧和善良,也体验到了敬老的快乐和价值,对于自己的成长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段:参与尊老活动(250字)

在大学重阳节这一天,学校特意组织了一系列尊老活动,包括组织老人们参观校园,举办文艺演出和筹办重阳诗社。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我坐在一位老人身旁,陪他们参观校园。老人们没有我年轻,他们的步履蹒跚,但是他们的眼神清澈而明亮,他们笑声洪亮而开心。我意识到尊老不仅仅是外在的关怀和礼貌,更是内心的认同和倾听。我与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经历,从中我领悟到了尊重老人的重要性。

第三段:家国情怀(250字)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还意外地与我的爷爷通了电话。很久没有听到爷爷的声音了,他告诉我他很健康,也关心我的学习。他还说,他特意吃了重阳节的传统食物——重阳糕。在电话那头,他的声音中透露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此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家人的关怀和爱。重阳节是我们回归家庭、回归亲情的一天,爷爷的关心让我对家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段:感悟与展望(300字)

通过参与和经历重阳节的活动,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我明白了尊老的重要性,老人们日益减少的朝气和智慧是我们这些年青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也懂得了回归家庭和亲人的重要性,家人的关怀和爱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决心将这些心得体会付诸实践,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尊老意识,更要提醒身边的亲友,不要忘记家人的真心关怀。

第五段:结语(150字)

重阳节在大学校园中的举办意义重大,它不仅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很好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也让我们铭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参与尊老活动,我明白到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样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热爱、认同和延续的。在未来,我将努力践行尊老敬老的理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尊老敬老之风在大学中永不止息。

总结(50字)

通过大学重阳节的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尊老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明确了家人的重要性。我将把这些体会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并继续传递给身边的人,以期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九

秋风送爽,菊花盛开,岁月的脚步渐渐流转,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个日益注重传统文化的时代,大学生们也在关注和传承这些古老的节日习俗。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缅怀敬老的时刻,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弘扬。通过参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

首先,重阳节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传统节日,也代表着孝敬长辈的美好情感。在学校组织的重阳节活动中,我参与了首届“诗词大赛”。比赛环节中,我深思熟虑、用心感悟,在敬老院的老人面前表演了一首表达对父母辈敬敬爱爱的诗词。通过这个活动,我深刻地体会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培养孝顺之心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孝敬父母的传统观念将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也使我们懂得了珍惜眼前的幸福,重视和家人的沟通交流。

其次,重阳节强调合家团圆,表达了续后人之意。在我所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中,登高、避灾等是必不可少的。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登高活动,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我们一行人提着撒满阳光的背包,齐心协力攀上了校园的最高山峰。站在山顶远眺,美丽的校园景色尽收眼底,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令我感到亲切温馨的是,在登山途中,我和同学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互相鼓励、分享着这一次难得的同行。这种合作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此外,重阳节也是一个检验人际关系的时机。在重阳节前夕,我和同学们和一些志愿者一起做了一次为敬老院的老人发放节日礼物和慰问的活动。这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离我们之前的长辈们越来越远。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学会随时和家人保持联系,关心他们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我们要将重阳节的关爱心情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天,而是要长期保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孝敬父母,同时也得到长辈们的关怀和祝福。

最后,重阳节期间,重阳菊花展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在展览会上看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菊花,令我叹为观止。我也有幸参与到摄影大赛中,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美丽的瞬间。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内涵,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益。

在这个注重潜心修身的时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大学生一方面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学习老一辈人独特的处事方式,树立崇尚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和家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亲情的交流,传递温暖,收获快乐。只要我们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其中的乐趣和美好,我们的大学生活就会更丰富多彩。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重阳节为契机,让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持续发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温馨。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十

我今年快九岁了,差不多和爷爷奶奶一起过了五、六个,令我最难忘的一次是我第一次过的。

那天到了幼儿园,老师问:“今天是什么节日呀,小朋友”同学们齐声说:“农历九月初九,,爷爷奶奶的节日。”老师说:“小朋友们真棒!”然后给我们讲了的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下午3点多左右,爸爸把爷爷送到了幼儿园,参加“我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活动,老师宣布了活动流程:给爷爷奶奶捶背敲腿;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给爷爷奶奶送重阳糕。我给爷爷捶背时,心里美滋滋的,锤好了背,又给爷爷非常柔和地敲腿。

当老师说表演节目时,我们班23个小朋友一起唱:“爷爷年纪大呀,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倒杯茶呀,爷爷笑哈哈。奶奶年纪大呀,头发白花花,我给奶奶端凳子呀,奶奶笑哈哈。爸爸和妈妈呀,齐声把我夸,尊敬老人有礼貌呀,是个好娃娃。”唱好了儿歌,为爷爷奶奶送重阳糕,我也好想吃糕,而我却咽了咽口水,双手送给爷爷说:“给您吃”。过了一会儿,老师说:“拍照了,拍照了”。我们像一群出笼的小鸟依偎在各自的爷爷奶奶的身边,只听老师“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那天,爷爷很快乐,我也很快乐!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十一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给父母、祖父母等老年人送上一份关爱和问候。作为一名大学生,经历了苦涩的高中生活,终于迈入了大学的殿堂,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的内心被勾起了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和回忆,于是在大学重阳节的这一天,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成长。

一、参与重阳节的志愿服务活动

重阳节当天,学校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志愿者或者帮助老人们整理生活,或者给他们讲述身边发生的有趣故事。我们铭记着传统节日承载的关爱之义,用我们的微小行动向老人们表达了我们的心意。和老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老人们的智慧和坚毅,同时也为他们的孤独和困境感到心疼。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意识到,大学生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重阳节让我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在大学里,我们时常被各种事务所困扰,常常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亲情。重阳节这一天,我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向他们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思念和感谢之情。父母的声音传来,我听到了他们的关切和支持,也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温暖。这个节日让我意识到,不论身在何处,亲情都是相通的,我们应该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交流,以及对他们的孝心。

三、重阳节让我回忆起家乡的习俗

重阳节在我家乡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登高远行,一方面祈福自己的事业、健康和平安,另一方面也怀念自己远离家乡的亲人。远离家乡的我们很难登高望远,但是我们仍可以在大学的山上聚会、放风筝,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重阳节给我带来了对家乡的怀念,同时也让我思考起如何将家乡文化传承下去,使下一代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情。

四、重阳节让我反思对老人的尊重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老年人往往被我们忽视。他们步履蹒跚,头发花白,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尊重。而重阳节,就是给予老人们关爱的特殊时刻。我反思自己过去对老人的态度,发现自己在与老人交流时常常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此次重阳节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应该更加尊重老人,心怀谦卑,以真心和关爱待人,而不是只满足于表面功夫。

五、重阳节让我领悟到孝道的重要性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孝道的象征。在大学重阳节的这一天,我感受到了孝道的重要性。大学生活中,往往会被考试、课程和社交事务所占据,而忽略了与父母的交流和回报。然而,重阳节的到来唤醒了我对于孝道的思考。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地与父母交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欣慰和喜悦。

总之,大学重阳节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让我们思考和回忆起传统的文化和亲情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深刻感悟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重阳节也让我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孤寂和困境,以及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亲情,传承家乡文化,践行孝道,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诗词佳句篇十二

重阳节,它也叫敬老节,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为什么要将九月九叫做重阳节呢?

在中国一般将奇数像一三五七九称为阳,而偶数称为阴。在阳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极之意,而九月九又是双重九,阳最盛时,可驱邪避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很重视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选择在这一天登上王位。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带学生团导游词讲解(模板13篇)

    岗位职责是指在特定岗位上所需承担的一系列任务和责任,它是员工工作的基础和导向,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岗位职责的明确与执行对于组织的效益和个人的发展都十分

    2023年电梯的应急预案主要内容(优秀12篇)

    独木难支,众人成林。怎样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团队标语范文是我们精心策划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电梯的应急预案主要内容篇一今天一起学习下

    最新唯美句子摘抄古风抖音文案 唯美句子摘抄古风英语唯美句子摘抄古风(实用16篇)

    祝你生日时拥有的一切,愿它们带给你更多的幸福和欢乐。描绘热爱祖国风景的诗句,让我们感悟真正的爱国情怀。唯美句子摘抄古风抖音文案篇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如今非常

    银行实习工作内容(模板9篇)

    请示有助于减少决策风险,避免个人主观意见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请示要有具体和明确的时间安排,不宜拖延或占用他人过多的时间。以下是小编从多方面收集整理的请示范文,希

    2023年工作态度的名言警句(优质14篇)

    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小步迈出,人生大改变!工作态度的名言警句篇一第一段:引入辅警身份及职责的重要性(200字)作为一名辅警,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

    七夕情人节送礼物 七夕情人节的礼物祝福语(优质11篇)

    辩论可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在辩论中,我们需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反驳,展示自己的逻辑和论证能力。范文中的观点和论据逻辑

    最新学校食堂自查报告(实用16篇)

    辞职报告是离开工作岗位前必须提交的一份文件,以彰显自己的职业素养。以下是一些关于报告写作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报告标题1]、[报告标题2]、[报告标题

    三八妇女节活动讲话 三八妇女节活动领导讲话稿(精选8篇)

    决议是在团队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决议的写作需要考虑受众群体,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以确保传达的准确性和效果。我们要如何用恰当的语

    最新大班美术风筝教案(汇总12篇)

    编写六年级教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安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班美术风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尝味、说味

    最新三国演义的好词佳句积累(通用8篇)

    征文是一种弘扬文化、传播知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如何组织结构和布局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逻辑严密性?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征文范文,希望可以给你们在写作上带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