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通用8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碧墨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通用8篇)

知识点总结可以促使我们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写知识点总结的时候,要注重总结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关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一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8、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二

1、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3、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5、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7、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9、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0、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1、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2、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3、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4、黑暗中生物不进行细胞呼吸。

15、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16、细胞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1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1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三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四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

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五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六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七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回教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知乎篇八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