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识字教学详案 初中识字写字教案(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影墨最新识字教学详案 初中识字写字教案(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识字教学详案篇一

本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组,本课内容是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的。这几条谚语庸俗易懂,给人的启示也很深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中国的汉子擅长意象思维,每一个文字就好像一幅图画,一处风景,构造独特而意涵丰韵。因此本节课我主张把汉字当作一种意象来把握,在意象中学习汉字,通过识字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本课的识字教学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猜字谜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知识与技能:认识10个汉字,会写8个。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初步体会谚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学习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借助意象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和识记生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一、借助“多”字,学习谚语

(一)引出“多”字,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坐得真精神,看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一定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汉字,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认识这个字。板书甲骨文“多”字。

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多”字就是这么写的。古人把汉字造好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比如,这个“多”字就经历了这样一些字形的演变。(播放“多”字的字形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5》就处处讲到这个“多”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自由读五条谚语,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同桌换着读,互相纠正读错得字音。指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评。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搓”,搓搓小手做动作,出示“搓绳”读词做动作。出示“谋”“柴”提醒大家注意。生读。

你能给“柴”组组词吗?

小朋友们将生字宝宝都准准确了,能完整地读好这五条谚语吗?生齐读。

二、借助图画,理解含义

(一)图意结合,识字写字

1、老师刚才介绍大家读这五条谚语时,说这几条谚语都说到一个“多”字,你们发现了吗?(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大屏幕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说说这条谚语是什么意思?大家看,柴多,火焰就燃烧得更旺,这就是——(齐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2、还有哪条谚语说到了“多”?(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再看,(大屏幕出现图片)很多的树木连成一片,就成了茂密的树林,这样就不怕狂风暴雨了,这就是——树多成林不怕风。

继续看,(大屏幕出示图片)将线搓成绳子,就能够挑很重的东西,这就是——(线多搓绳挑千斤)

3、出示“挑千金”在这里怎么读?挑字还可以读什么?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第一声,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挑”和“斤”是我们今天要学会写的生字,说说你想怎么记这两个字?(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挑”,大屏幕出示:跳、姚、逃、桃)

4、跟着老师在田字格里写写这两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二)体验实践,识字写字

出示: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里说明的是什么多?没有“多”字呀,哪个地方表示筷子“多”?(一把)

2、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真是这样吗?(生折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实验证明,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3、“根”“容易折”四个字怎么记呢?(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

出示“折”字的演变过程。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描红。

出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及相关图片。这里讲的是什么多?“一花独放”说的是花多吗?(说的是花少)可以用“独”字组词吗?师范写,生书写。

(三)揭示谚语含义

五条谚语,我们读了四条,都与“多”有关,知道了人多计谋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但是是不是只要数量多就一定有力量呢?还需要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条谚语——人心齐泰山移。你们读懂了吗?这样说来,人多力量大,还需要添上一句——(板书:团结)合起来说成一句话,就是——人多团结力量大!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五条谚语要讲的道理。小朋友们,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很好!让我们自己奖励自己吧!(学生鼓掌)

三、深入巩固、智慧延伸

(一)识记生字

生字在句子中,大家都会认了,老师单独把生字拿出来,你还认识吗?看,生字宝宝排队迎接我们来了,来,我们叫叫他们的名字吧!(课件出示生字)

(二)猜字谜

小朋友们认得真准!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谜,你们也能猜得准吗?

(课件出示)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小人打滴溜。(满)

一条虫,一只狗,肩并肩走一走。(独)

(三)认读词语

看哪,词语小火车也来了,我们开火车读读这些词语,看哪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出示:移动、计谋、火柴、火焰、容易、折断、斤两、单独、搓绳

(四)智慧延伸

谚语以简洁短小、意义深刻收到大家的喜爱。谚语的种类可多了,比如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等。

出示:气象谚语——朝霞不出名,晚霞行千里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生活谚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劳动是棵树,根苦果子甜

励志谚语——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识字教学详案篇二

1、使学生掌握横和竖这两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包括起笔、收笔。

2、写好带有这两种基本笔画的字“十”、“三”、“工”等,注意生字中横、竖的写法。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先读帖,再临帖,后评品。在习字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4、继续培养良好的铅笔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1、今天老师请了两位嘉宾,看哪位同学能认出他们?

2、师范写:—、|。

3、学生评议,起笔、收笔的轻重。

4、思考:横、竖的书写有什么特点。

5、揭题,板书课题第二课横和竖的写法(全班齐读课题)

1、师范写,生观察结构,琢磨如何写重笔。

2、指名写,评议指出临帖要领,横的行笔方向稍向上行。

3、全班练习写三个“—”字。

注意:长横起笔、收笔较重。短横起笔较轻 。

4、指名板演:评议

5、全班练习长横、短横各写三个。

1、指名读:一、二、三。

2、引导观察占格。

3、生仿例写字,同桌评议。

1、师范写,生观察结构,琢磨如何写重笔。

2、指名写,评议指出临帖要领,竖的行笔方向稍向下。

3、全班练习写三个“| ”字。

注意:垂露竖起笔、收笔较重。悬针竖起笔较重、收笔较轻。

1、指名板演:评议

2、全班练习垂露竖、悬针竖各写三个。

1、指名读:十、土、士、干、上、王、工、止、正。

2、引导观察占格。

3、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议。

同学们,学完了这课后,我们要懂得写汉字时是有笔顺规则的,如写:“一、”是从左到右去写;写 “十、土、士、干 ”是先横后竖去写;写 “二、三、王、工”时是从上到下去写。然后,老师出示汉字的笔顺规则小黑板,教学生读。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要写很多的汉字都要根据汉字的笔顺规则去写的。

识字教学详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金木水火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教 法:培优辅差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金木水火土。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四、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男女生分别齐读。

五、当堂训练,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我会用。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背诵课文:给5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3.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三、指导书写一二三四五上下。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范写一二三四五上下,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识字教学详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未来的理想,体会妈妈的心愿。

3、能读懂文中的对话,初步认识冒号、引号。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字,学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谁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学生自由回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5摘星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帮助。

3、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教师指导,初步认识冒号和引号。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了解课文内容。

6、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板书:

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

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

7、分组学习要求会认字。

8、抽读生字卡片。

9、找出带有会认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品位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问话的语气。

2、读了课文,你认为未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分组讨论:未未长大后要给妈妈摘一颗最亮的星星,他能摘到吗?说说你的理由。

4、分组反馈。

5、全班齐读课文。

作业:

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

1、分组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3、自由组合表演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

摘未想端面镜叔船

2、读一读,说词。

3、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桌说一说书写规律。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作业展示,大家评价。

四、积累词语。

作业:

1、写字。

2、和家人表演读课文。

3、画一副夜空的画,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

识字教学详案篇五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