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教学规划,能够实现教师个体与集体的发展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一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二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孙宇。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三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作者:幼时求学难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四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梁祝》。  。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

2、展示学习目标 。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附板书: 。

(总第——课时)。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

(总第——课时)。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

教学反思: 。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六

课题。

年级。

时间。

2012.3。

设计者。

逯松臣。

单位。

曹县楼庄乡中学。

一、相关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学情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单元主题是“心志坚毅”。本文是作者宋濂为了送别他的同乡、青年太学生马君则写的。文章记叙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发奋图强。这篇赠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同现在的条件对比,展开具体叙写,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介绍给马生。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十分突出,他“勤且艰”的经历让人深受感动。

三、本课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2.感受形象,学习作者求学精神。

四、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反复朗读,师生、生生评价,以使他们充分感知文本内容。

2、通过分角色感知人物形象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教师适时追问,力求多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勤奋执着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利用现有良好的学习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刻苦努力,以不断提高和成长自己。

五、教学活动方案。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七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八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c。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ab。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ab。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ab。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bc。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bc。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请一名同学朗读。b。

三、作者简介:(见文后)学生归纳整理并确定。b。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疏通文意。练习复述。

六、布置作业:积累文言词;ab复述;b背诵;c。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课文。

二、齐读。

三、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四、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五、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六、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七、布置作业。

a巩固文言词;

a加强朗读。

bc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a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词,了解作品的大意。

b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了解较好。

c学生很好的2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艰苦勤奋。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九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2课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1课时。

参照“教学设计(a)”。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一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一、教读1-2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学习: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二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二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3、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四、对比论证的运用。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障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把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农、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分之大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苦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三

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翻译文言文。

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l.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i)砚(yoo)逾(yo)硕(shuo)。

俟(st)龛(qtn)烨(y6)组(叩)。

叱吩khiduo)被裂u)腾ying)容臭km。

负患曳履(q治yex7)裘(qic)葛(ge)。

冻馁(*eoj(y6)撰(才的)蛰(劝o。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

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

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

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惜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

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

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

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

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

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

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

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

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

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

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正课。

l.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假借】假,jia3,假,借同义。

[弗之怠体]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加冠(guan1)]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

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填]充塞,挤满。[降]和暖。[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质]询问,请教。[请]请教。

[或]有时。[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筐】书箱。【曳展]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耿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腾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役工。[汤]热水。[沃灌]浇洗,擦洗。

[裳]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窝]寄居。[逆旅]旅店。

[再]两次。[食(si4)]同“饲”,给饭吃.

[被(pi1]通“披,穿着。[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锡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

[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以]因为。[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县官]这里指朝庭。[日]每天。[禀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ei4]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司业、博土]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

义。之,指书。于,向。

[天质]天资,智力。[卑]低下。[非……则]表选择,不是……就。

是……。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君则]马生的字。

[流辈]同辈。[称1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书]信。[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和]谦和。[夷]平和、和悦。

5.请学生翻译全篇。

6.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琅琅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言和而色夷。

天下第一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让我战则请从。

请教俯身倾耳以请。

第二次再而衰。

两次日再食。

担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古义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古义跑走送之。

今义行走。

古义快步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古义有时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古义最终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古义赠送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腰白工之环。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不必若余之手录。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假诸人而后见也。

4。通假字。

支通“肢”肢体四支m劲不能动。

被通“披”穿着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日再食。

5.虚词。

介同用以衾拥覆。

介词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无从致书以观。

代词他录毕,走送之。

助词的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作业 。

1.练习一,背诵课文第二段。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嗜砚硕逾。

馁烨戳衾。

二、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腰白玉之环2,假诸人而后见也。

三、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非天质之早,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l.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3.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

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检查背诵课文第二段。

3.提问: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讨论并归纳:

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

4.提问: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讨论并归纳:“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

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

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5,提问: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2)同乡关系,“以乡人子竭余”。

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

他。

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

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

有成。

7.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

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8.提问: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

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

胳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急。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

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件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札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区谷中,穷尽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

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送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

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本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段选自课文()作者___,___朝人。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援疑质理2)俟其欣悦。

3)媵人持汤沃灌4)烨然若神人。

4.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余故道而学之难以告之。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

c.人多以书假余d.以衾拥覆。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答:

6.作者谈这些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一。

附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

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

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

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广泛阅读多。

种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

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

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

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

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

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

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合后,四脚冻。

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在身上,过了很久才缓。

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

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绵绣衣服,戴着用珠穗、珍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

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

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

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现在学生们在大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

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

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

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事发生;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

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以后才能看到了。他们当中。

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

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

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

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

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shi4yan4shuo4yu2nei3。

ye4jun1qin1二1跑,尽快地2.借3.腰上挂着。

4.之于的合音三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

吃穿享受不如别人。2.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

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c3.(l)询问(2)等待(3)热水(4)光彩照耀4.a。

5.从得书、从师、求学三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6.劝。

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endeditable--。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四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1)字音。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

“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太学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交流点拨】首先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五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

第一课时。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六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

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七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够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够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够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优秀24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善良,不断有人在丢失

    会飞的汽车(汇总21篇)

    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远行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这是一份关于汽车保养的详细攻略,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我希望未来的汽车是会飞的,有自动飞行和手控

    设备维护月度工作总结范文(14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要尽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不足与优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关

    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精选18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案例,欢迎大家品读和借鉴。我的家乡在安吉,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那里有

    歌颂祖国演讲稿一等奖小学生(优质20篇)

    小学生演讲稿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请大家聆听一位小学生的精彩演讲,她的表达和思维将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们

    初三那一天我愤怒了(实用18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感情的投入,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传递和情感共鸣。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思路和

    令人难忘的国庆假期(专业24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充实和思考的深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国庆假期过得可真快!这

    X市招投标监督工作汇报(专业20篇)

    工作汇报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如果您正在犹豫如何写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汇报,可以参考下面这篇经典工作汇报范文。县纪委:2017年,

    我帮妈妈倒茶(通用18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需要积累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并注重学习和模仿好的范文。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今天,我心血来潮,想要帮妈

    新年愿望初三(专业19篇)

    新年是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目标的时刻,为未来制定计划和目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美的新年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时间似水,一去不回。转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