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曼珠

高二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高二教案是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完美的高二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二教案范例,欢迎参考。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一

1、了解电感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2、了解电容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小灯泡、线圈(有铁芯)、电容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

一、引入:

在直流电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遵从欧姆定律,在交流电路中,如果电路中只有电阻,例如白炽灯、电炉等,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欧姆定律仍适用。但是如果电路中包括电感、电容,情况就要复杂了。

二、讲授新课: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实验:把一线圈与小灯泡串联后先后接到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上,观察现象:

现象:接直流的亮些,接交流的暗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交流的电路中电流小,间接表明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为什么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交流通过线圈时,电流时刻在改变。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必然要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线圈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应用:日光灯镇流器是绕在铁芯上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日光灯起动后灯管两端所需的电压低于220v,灯管和镇流器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得用镇流器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能保护灯管不致因电压过高而损坏。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

实验:把白炽灯和电容器串联起来分别接在交流和直流电路里。

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流电源,灯泡能够发光。

结论: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能通过交流电。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被绝缘介质隔开了。电容器接到交流电源时,实际上自由电荷也没有通过两极间的绝缘介质,只是由于两极板间的电压在变化,当电压升高时,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聚集,形成充电电流;当电压降低时,电荷离开极板,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

学生思考:

原因:与电源相连的机芯和金属外壳可以看作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电源中的交变电流能够通过这个“电容器”。虽然这一点“漏电”一般不会造成人身危险,只是为了在机身和外壳间真的发生漏电时确保安全,电气设备和电子仪器的金属外壳都应该接地。

3、电容不仅存在于成形的电容器中,也存在于电路的导线、无件、机壳间。有时候这种电容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交变电流的频率很高时更是这样。同样,感也不仅存在于线圈中,长距离输电线的电感和电容都很大,它们造成的电压损失常常比电阻造成的还要大。

总结:

电容:通高频,阻低频。

电感:通低频,阻高频。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二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因为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1、课本第8页的“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三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四

《电功和电功率》在中考中非常重要,占有重要的比例,但是学生在这方面又经常学不好,失分较严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本块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对本知识的掌握,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了这节公开课,为了这节公开课,我除了和平常一样之外,还做了各方面充分的准备。开完课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并且认真听取了各位听课老师指出的优点与不足,现在,我把上完这节课之后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以便能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节课是中考物理电学专题复习部分,《电学实验及电功、电功率综合计算》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非常重要,占有重要的比例,主要涉及到电学实验复习归纳总结,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规律的总结和综合应用电学知识的整合提高。提高学生解电学实验题的能力和掌握综合应用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但对于学生来说,本章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是在中考较常失分的地方。为了突破本章的重难点,在本节的复习课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精美、充实、形象、逼真的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这节课上完之后,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复习目标和任务,本人认为这节课比较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制作了精美、充实、形象、逼真的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因为本块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多,比如电学实验很多同学经常会弄错,例如连接线路及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最容易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flash格式的电学画板现场操作演示电学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当场思考并参与分析如何更好的做好这个实验,这样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归纳了所有初中电学实验,使学生更完整更系统的掌握整个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象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图象法这一直观、有效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学会利用图象对图像本身所表达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学结论。

二、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复习物理知识点,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例子,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达到复习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本节课堂容量大,但能把握中考复习的重难点,知识点复习条理清晰,知识点复习全面,讲解到位。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也意识到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不足,均有待于提高。比如在分析电学中的电路故障时,例子较少,可多增加一些例子,还有如课堂教学语速偏快,如果时间允许,可放慢速度,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改进不足的地方,努力坚持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及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六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次声波和超声波。

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次声波和超声波.。

因多普勒效应和此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建议用一个课时.。

声波能离开空气在真空中传播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表:

声波的波长范围。

1.7cm——17cm。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七

阅读下列表:

与介质、温度有关,标准状况下,空气中声速为332m/s,运算时常取340m/s

声波的波长范围

1.7cm――17cm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八

1.能说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能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及计算。

难点: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及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三、教学策略。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2分钟)。

1.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家庭电路中测量电能的工具是什么?测出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3.1kw?h的电能给灯和空调使用,哪个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5分钟)。

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电能表转动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热得快和白炽灯哪个消耗的电能多?

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可以利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新课教学(28分钟)。

电功率。

对比力学中的功率,思考: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电功率的单位,单位间是如何换算的。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用电器的功率有多大呢?

思考:

1.电功率的定义。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可以利用w=uit进行计算,代入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例题:教室一盏日光灯的电流约为0.18a,则此日光灯的电功率约为多少?

“千瓦时”的来历。

回忆电能表测出电路中消耗电能得到的单位是什么?它的从何而来的?

例题: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算)。

阅读课本p93的“想想议议”,相互讨论一下,该记者犯了什么错误?

电功的大小与用电器的功率与通电时间都有关,用电器的功率越大,通过时间越长,消耗的电能越多。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的电压下,其实际的电功率会随着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说出一电热水器的铭牌“220v1000w”表示的意思。

根据此电热水器的铭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电热水器两端电压低于220v,它的功率就小于1000w,此时它的功率就是实际功率,但额定功率仍为1000w。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是指把用电器接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它的实际功率大小与实际电压有关。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可能相等吗?

阅读课本p95“想想议议”,要串联多少个这种灯泡?

展示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提出问题:你如何测出此时灯泡的功率?

思考:

1.实验原理。

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3.画出此实验电路图。

具体的测量方法在下节课我们再详细研究。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到了哪些内容呢?回忆并回答: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千瓦时”的来历。

3.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的区别,用电器铭牌上标的电压和功率是什么意思。

4.电功率的测量原理、原理图等。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九

课时:2

课题:认识磁场

1、了解电流的磁场,理解磁感应强度、磁力线、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磁导率等概念。

2、理解磁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细节,认真思考的习惯。

1、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电流的磁效应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利用课堂实验对磁体的磁场、通电导体的磁场进行演示、讲解。

1、导入和实验演示20分钟。

2、奥斯特的故事引出电流的磁效应20分钟。

3、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

4、总结和习题练习10分钟。

结合本节课知识,搜集生活中电流磁效应的具体实例并进行分享。

2、磁极之间不接触而会有作用力,他们之间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疑惑。

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分析:

在磁体或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使得磁极间没有接触却有相互作用力。试验中,小磁针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说明不同的位置磁场的强弱不同。

1、磁体与磁极

某些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2、磁场与磁力线

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

磁力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磁力线是互不交叉的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级,在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磁力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磁力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力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磁力线越稀疏,表示该处磁场越弱。

3、电流产生的磁场(由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引入)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导体,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其余四指所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力线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磁场相关物理量

1、磁通

通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积上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通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用字母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3、磁导率

磁导率是表示介质对磁场影响程度的一个物理量,=4πx10-7h/m。

把任一物质的磁导率的比值称为相对磁导率,用表示,单位为安每米(a/m)。

磁场强度只与线圈中的电流及线圈的几何尺寸有关,而与媒介质的磁导率无关。

1、回顾本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2、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1、“磁力线始于n极,终于s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磁通”与“磁感应强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3、磁力线的特点有哪些?

本节课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识点讲解外,引入奥斯特的生平故事,重点的强调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做有心人,在细微中发现大奥妙,解决大问题。奥斯特的发现将电和磁联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东西。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

3、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等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这一特点.。

对于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需要把握:

(1)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2)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一、课程设计。

1、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上一节的主要内容.。

2、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在点电荷形成电场中有。

a

b

c

三点,若将单位正电荷由。

a

点移动到。

c

点做功为;把单位正电荷由。

b

点移动到。

c

点做功为,如果,则。

a

b

两点有什么关系?单位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做功情况怎样?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a

b

两点的.电势相同.单位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不做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认识等势面: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场强的方向垂直.。

(4)几种典型场的等势面.。

教师出示媒体课件:点电荷的等势面演示:

有关图片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5)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3、例题讲解练习(参考典型例题)。

4、教师总结:

(2)有关等势面的认识需要注意:

a、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点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c、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w——功t——时间。

2、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二

(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2)知道用感抗来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4)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解、分析新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志于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学习习惯。

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感抗、容抗的物理意义。

感抗的概念及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容抗概念及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

实验法、阅读法、讲解法。

双刀双掷开关、学生用低压交直流电源、灯泡(6v、0.3a)、线圈(用变压器的副线圈)、电容器(103f、15v与200f、15v)2个、两个扼流圈、投影片、投影仪。

在直流电路中,影响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只有电阻。在交变电流路中,影响电流跟电压关系的,除了电阻外,还有电感和电容。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是交变电流路中三种基本元件。这节课我们学习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演示:电阻、电感对交、直流的影响。实验电路如下图甲、乙所示:

[来源:]。

演示甲图,电键分别接到交、直流电源上,引导学生观察两次灯的亮度(灯的亮度相同。说明电阻对交流和直流的阻碍作用相同。)。

演示乙图,电键分别接到交、直流电源上,引导学生观察两次灯的亮度(电键接到直流上,亮度不变;接到交流上时,灯泡亮度变暗。说明线圈对直流电和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线圈对直流电的.阻碍作用只是电阻;而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除了电阻之外,还有电感。

问题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问题2: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感抗来表示。感抗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

答:感抗决定于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交变电流的频率。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流变化越快,自感作用越大,感抗越大。

线圈在电子技术中有广泛应用,有两种扼流圈就是利用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制成的。出示扼流圈,并介绍其构造和作用。

(1)低频扼流圈。

构造:线圈绕在闭合铁芯上,匝数多,自感系数很大。

作用:对低频交变电流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

(2)高频扼流圈。

构造:线圈绕在铁氧体芯上,线圈匝数少,自感系数小。

作用:对低频交变电流阻碍小,对高频交变电流阻碍大。即通低频、阻高频。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演示:电容对交、直流的影响。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开关s分别接到直流电源和交变电流源上,观察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变电流源,灯泡亮了说明了直流电不能够通过电容器,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电容器的两极板间是绝缘介质,为什么交变电流能够通过呢?用cai课件展示电容器接到交变电流源上,充、放电的动态过程。强调自由电荷并没有通过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绝缘介质,只是当电源电压升高时电容器充电,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集聚,形成充电电流;当电源电压降低时电容器放电,电荷从电容器的极板上放出,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

3、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答:灯泡的亮度变亮了。说明电容器对交变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的确是这样。物理上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器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问题2:容抗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

答:容抗决定于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和交变电流的频率。电容越大,在同样电压下电容器容纳电荷越多,因此充放电的电流越大,容抗就越小;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充放电进行得越快,充放电电流越大,容抗越小。即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变电流频率越高,容抗越小。

电容器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的特点。

4、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电感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时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用感抗来表示。线圈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感抗越大,即线圈有通直流、阻交流或通低频,阻高频特征。

2、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过程,就是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由于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电荷反抗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用容抗表示阻碍作用的大小。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容抗越小。故电容器在电路中有通交流、隔直流或通高频、阻低频特征。

5、实例探究。

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例1】如图所示电路中,l为电感线圈,r为灯泡,电流表内阻为零。电压表内阻无限大,交流电源的电压u=220sin10tv。若保持电压的有效值不变,只将电源频率改为25h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电流表示数增大b.电压表示数减小c.灯泡变暗d.灯泡变亮。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例2、图所示是电视机电源部分的滤波装置,当输入端输入含有直流成分、交流低频成分的电流后,能在输出端得到较稳定的直流电,试分析其工作原理及各电容和电感的作用。

6、巩固练习。

1、关于低频扼流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比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更大。

d.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小,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大而对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小。

2、在图所示电路中,u是有效值为200v的交流电源,c是电容器,r是电阻。关于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于220vb.大于220vc.小于220vd.等于零。

3、在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端连接的交流电源既含高频交流,又含低频交流;l是一个25mh的高频扼流圈,c是一个100pf的电容器,r是负载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三

本节资料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成。本节教材资料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此节课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中还存在必须难度。为此,本课教学设计应注意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感性知识为依托,经过理性分析和确定,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本事。

本节书是在分子动理念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理解和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思路,用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的方法来建立内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识的起点难度,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比较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理解内能的概念。经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的教学上,经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课堂实验,总结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同时引入热量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经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物理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分析物理现象、归纳物理结论的本事。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深化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明白内能的普遍性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熟悉并进一步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能列举分析相关事例,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明白热传递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3、明白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明白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

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压缩空气引火仪,硝化棉,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烧瓶(内装少量水),打气筒,自行车(把车胎的气放掉),一截粗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一、复习

教师:我们一起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相关资料。

学生:(1)常见的物质是由很多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教师:我们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动能和势能和机械能。

多媒体课件:把屏幕分成四个小窗口。第一个小窗口显示运动的小球,在这个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第二个小窗口播放弹簧拉伸或压缩,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二、新课教学

(一)内能:

多媒体课件:第三个小窗口显示分子在做热运动的动画,在这个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运动的分子具也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第四个小窗口播放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作用,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教师: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多媒体课件:空中飞行的足球。

教师:请同学分析,空中飞行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

学生:飞行在空中的足球,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足球在空中运动,还具有动能。足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学生:足球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的,所以足球还具有内能。

教师:足球同时具有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景有关,如物体是否有速度、是否有高度、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景有关。也就是无论物体是否有外在的机械能,只要物体内部的分子有热运动,就必须有内能。

教师:内能是不一样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杯热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内能?

学生:热水中的水分子永不信息地做规则运动,所有热水的水分子具有内能。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果杯子中水的温度下降了,冷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内能?

学生:冷水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只可是比热水中的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慢一些,所有冷水的水分子也具有内能。

教师:如果水结成冰块了,冰块还有内能吗?

学生:冰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冰块也具有内能。

师生:根据分析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教师:当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内能随温度改变这个过程,暂不研究物体发生了物态变化,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再进行学习。

(二)热传递改变内能、热量

教师:让一个高温物体和一个低温物体接触,会发生什么现象?比如把冰凉的'手放在热水袋上捂一捂。

学生: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教师: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热传递。高温的热水袋把热量传递给了低温的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内能的改变就越大。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热传递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同学需要异常注意:热传递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也不是内能。是热量的转移才导致物体内能的改变,是热量的转移才导致物体温度的改变。

教师总结:(1)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4)热传递会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做功改变内能

分组实验:供给的器材:一截粗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装有热水)、小毛巾等。

教师:要求学生把一段软铁丝的温度升高。

学生实验:用打火机去烧铁丝。(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去捂热铁丝。

学生实验:把铁丝反复弯折,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学生实验:用砂纸去反复摩擦铁丝,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学生实验:把铁丝放在太阳下晒,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教师:不一样实验小组的学生介绍自我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分析。

学生:用打火机烧铁丝是用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

学生:用热水袋去捂铁丝也是用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

学生:把铁丝反复弯折,用砂纸去反复摩擦铁丝,铁丝的温度也会升高,内能增加。可是弯折铁丝和砂纸摩擦铁丝都不是热传递。

教师:可是弯折铁丝和砂纸摩擦铁丝都不是热传递现象。弯折铁丝是手对铁丝做功,砂纸摩擦铁丝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由此可见,做功的方式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二种途径:热传递和做功。

教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仪,介绍结构和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压缩空气点燃棉花实验,全班同学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活塞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教师:摩擦做功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同时压缩气体也是做功的一种形式。在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压缩空气做功,但可能没有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在课堂上我们现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认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实验: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做实验前请几位同学摸一摸打气筒外壁,提醒同学打气筒外壁的上下部分都要触摸一下,感受一下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能够把自行车轮胎中的气放掉一部分,延长打气时间。打完气后,再让那几位同学触摸打气筒外壁的上下部分,感受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活塞与整个气筒壁都有摩擦,摩擦产生的热是传给整个筒壁,如果仅有摩擦生热的原因,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应当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端却很热,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做功产生的热量是使气筒的下部发热的主要原因。

教师:在刚才的实验中,经过做功,能够使气筒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如果不用做功的方法,用火烤一烤,也能够使气筒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此可见,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那么,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还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尝试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教师:虽然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性的,可是在本质上有区别的。热传递的方式是使内能发生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是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做功的方式则是能的形式发生了转化,外界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教材图13.2-5,注入约10ml水。塞紧瓶塞前,用吸水纸把瓶壁内外擦拭干净。塞紧瓶塞后,用实验室常用的两用打气筒打几次气,就能使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同时,瓶内出现水雾。

教师:在向瓶内打气时,压缩了瓶内的空气,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吸热汽化,产生了更多的水蒸气,随着水蒸气的增加,气压越来越大,直至冲开瓶塞。瓶内原先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看不见的。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教师: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的小结。

学生:学习了内能的概念。了解了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二种途径。

三、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10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w——功t——时间。

2、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五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1课时。

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相关范文推荐

    多彩人生初一(通用22篇)

    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总结能帮助我们从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下是一些令人耐人寻味的人生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慈祥的外公(模板17篇)

    通过读一篇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我的外公今年70岁,骑着一辆小羚羊电动车。我的外

    高二德育教育工作计划范文(17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规划有所启发。金秋时节,我担任了七(1)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作总结范文(19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我们工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范文一:通过本月的努力,我成功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相应的结果。近日,我公司掀起

    环保特色团日活动策划大全(12篇)

    团日活动是团员们展示自身才艺、锻炼领导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团日活动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案例,从中获取

    济南的冬天读书心得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7篇)

    读书心得是通过阅读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自身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看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我

    三下乡支教心得个人感悟(实用21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或者经验的内涵,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想要写一篇生动有趣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亲切的怀念初一(优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够驾驭各种表达技巧,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优秀作文示范,供大家参考。

    踏青初中踏青(汇总16篇)

    优秀作文要注意控制篇幅,合理组织内容,避免赘述和冗长。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清明假期中,我们全家一起去嵩山的三皇寨景区游览踏青

    求职自我介绍简单大方分钟范文(12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机会,通过写一篇优秀的自我介绍范文,我们可以让别人对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入和准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