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3-04-07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晶胞的结构、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目标达成预测

【引入】在前面两张,我们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两种微观结构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另一种微观角度——晶体结构,来研究固体的性质与结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板书】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初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是如何定义的?那些物质是晶体,那些不是?

展示一些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

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例如,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_钾等;展示一些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学生】晶体:胆矾、水晶、金刚石……

非晶体:玻璃、石蜡……

观看图片

回答:晶体和非晶体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联系旧知,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展示的实物以及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_片等。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观察、小组讨论、归纳

归纳: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的意识。

探究本质差异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二氧化硅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非晶体二氧化硅

提出问题:

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归纳:

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通过问题解决,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

请学生观察老师制备得到的玛瑙和水晶,并告诉其制备方法,结合前边看到的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制备方法中得到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归纳:

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结合以前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晶体的性质

归纳:

晶体的特点:

1.晶体内部质点和外形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点。

3、有各向异性。

【演示】实验3—1

碘的升华与凝华

引导学生应用晶体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制备晶体的方法:

熔融态物质凝固

气态物质凝华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新展示上课开始的图片,请学生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内容:晶体的概念、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及晶体的制备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章晶体和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3、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4、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建议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等。

2.还原剂

金属:等;

某些非金属: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

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的反应中,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分析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

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的反应中,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为离子化合物。

2.在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聚集状态教案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四

【第二课时】

[复习]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知识,引入新课。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介绍糖与人体健康,以网页形式展示成果。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设计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归纳】1、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装置从下图选)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药品(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高锰酸钾(加棉花)(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1)稀盐酸和大理石

(2)稀盐酸和石灰石锌与稀硫酸

锌与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

(1)

(2)

发生

装置

选择

依据固体+固体反应

需要加热固体+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收集

装置

选择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氢气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检验

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则该气体为氧气。把气体通入中,若,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验满

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集气瓶,若,则氧气已经集满。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若木条,则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abcdef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2、不同(固体+液体)发生装置的优点

(1)图一:仪器简单,容易检查;

(2)图二:便于添加,操作方便;

(3)图三:节约药品,;

(4)图四:节约药品,。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一(图三类似):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则气密性良好。

图二: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内倒水,若长颈漏斗内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图四类似,只是将“用止水夹夹住导管”改为“关闭活塞”)

4、多用途瓶

(1)收集气体

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用图1装置,a进b出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nh3,用图1装置,b进a出

排水法:收集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用图2装置,b进a出图1图2

(2)干燥气体、检验气体、除杂质气体:用图2装置,a进b出,使气体充分与溶液混合接触。

5、干燥和除杂的顺序是:先,后。

气体的检验顺序是:先检验,后检验。

6、常见的干燥剂介绍(能用来干燥的打“√”)

酸性气体:

co2、so2、hcl等

碱性气体:nh3等中性气体:

h2、o2、n2、co等

浓h2so4

naoh固体

生石灰(cao)

【课堂训练】

1、在实验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③用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有下列如图收集装置,请回答。

abcdef

(1)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收集nh3可选用装置。收集有毒气体so2时,常采用d收集装置,则气体应从端通入。还可用e收集,气体应从端通入。

(2)实验室制取h2、o2、co、co2、nh3等五种气体,可用装置c来收集的有____________。

(3)如果要选用d收集氢气,气体应从端通入。如果用f收集氢气,应从端通入。

3、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给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补充写出其他你认识的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应选用。

如需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选用。(填编号)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填编号);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如用e装置收集o2,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4、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不用na2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不用cac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不用caco3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2)用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可选择发生装置c,其优点是。

(3)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注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和;

②选择合适的;

③需所制得的气体;

④选择收集装置时,必须考虑气体的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的实验室制备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用a制氧气时,若所用试剂是一种混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将b装置产生的气体通入c装置中,c装置的现象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

(3)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o2气体,d、e装置按导管字母连接的正确顺序是:b→()→()

→()→()→f装置。

(4)d瓶中na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6、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收集氢气,并试验氢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的仪器有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和;

(2)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装置产生的气体包括,b装置用于除去杂质气体,应在其中装入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为什么?

(4)c装置中的紫色石蕊溶液的作用是,当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还可将紫色石蕊溶液换成(写化学式)溶液,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5)图中装置(填字母)有明显错误,f装置中应装。

(6)如果将a装置中的浓盐酸换成,则b和c装置是多余。

(7)本实验设计试验了氢气的性和性,实验装置分别是和,现象分别是和。

(8)实验前,为了安全起见,应先滴入浓盐酸,还是先加热氧化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