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FS文字使者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

在写作的过程中,范文范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选取合适的词语。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只有在贴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其记忆才会更深刻。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和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其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教学环境,促使小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在实践锻炼过程中也学到了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对折1/3,提问学生有几种折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还要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强化知识结构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有效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二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取代,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主动思维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变革,因此,探究式教学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探究数学高中教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数学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使学生真正有独文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先将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资料、猜想、论证等,自己得出数学结论。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他们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对数学的新的认识,并培养数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建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推行民主方式的教育和管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的机会: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

从认识阶段来说,探究活动可以是从具体材料(或下位概念与规则)形成抽象概念(或更上位的概念与规则形式),也可以是从上位概念(或规则)形成下位概念(或规则)以及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应用范围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是从问题到结论的全过程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从思维过程来说,它可以是归纳式的,也可以是演绎式的,还可以是类比式的;从教师作用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等等;从数学思维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大体要经过以下六个环节:。

1提出数学问题。

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科学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并且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它一般要比常规性问题具有更丰富内涵,并要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问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和探究性,问题要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受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数学探究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获得解决思路的最基本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人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以观察、实验为手段,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几何学给人观察的机会最多,作图要准确,看图要仔细,添辅助线要尝试(试验)。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的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如幼儿用手指头数一、二、三、四,就是借助实物的数学实验操作,并且早在严格论证确认其真实性之前就发现了。”

3归纳与猜想。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法,形成的猜想并不一定正确可靠,须进一步证实或证伪,只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才可认定为定理。如果假设与现实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新的探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发现来自直觉,而分析直觉理解的原因是通向证明的道路,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明,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而,对数学结论进行证明或反驳在数学探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5反思与评价。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评价方式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反思与评价可以发现自己的探究意识是否充分?对探究对象的定位与分析是否恰当?探究的设计方案是否严密?采用的探究活动是否科学有效?对探究信息的分析是否科学完整?得到的探究结果是否合理等等。数学反思的引发不是由学生的意志强迫进行的,而是由作为学生学习的本能欲望和数学探究环境所自然引发的,这样的反思与评价无疑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6交流与完善。

要善于用语言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参与分析指导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特别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不断排除障碍,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沿阶而上。通过交流,充分暴露学生在对同一数学问题理解和分析上思维的差异性,并且通过对出现的所有探究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要抓住火候,及时地、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更深的层次,最终达成一致以为比较满意的探究结果。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虚荣心,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同组的成员展示和交流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并对其他成员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鉴赏和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想,要能够解释探究过程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内化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一起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结束语。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其他方式教学所不可企及的优势,但它能否取代其它教学方式以及与其它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如何处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否应该有配套的教材,如何把握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观和客观因素以及定性和定量的尺度,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应提供怎样的支持,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数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所要探讨的问题。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三

二、有趣的故事导入。

三、问题导入。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音乐于一体,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例如,在讲“圆锥的高”时,对于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可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三角形(高着红色,底边着蓝色),快速旋转此直角三角形形成一个圆锥体.学生反复观看后,清楚地看到了圆锥的高.而后把表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高线复制后向外平移,使学生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和母线的区别.再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将圆锥截去一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再用红色线段显示出它底边上的高,这也就是圆锥的高.整个演示过程,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并建立起了圆锥高的概念,降低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四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出示操作要求:(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2×6=12,3×4=12。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12也是3的(),4是12的(),3也是12的()。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者:张明行工作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芦浦镇中心小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五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给出了几个小学数学自主教学方式的几个范例,内容相对贴近实际,以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由于数学科目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年龄层次,直接决定了授课的方式和理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主要从自主探究教学的几个基本程式并结合相应的案例对教学方式予以论述。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及课堂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针对所教的内容创设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

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是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创设出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或者是“有趣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的情境。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数学的存在,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还大有用处,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打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例如,讲授“圆柱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

(1)圆的面积怎样求解,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展示出一个圆柱体实体模型,让学生想想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这个关键点,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进行表扬,不能增加学生的挫败感,这样整个教学的氛围将更加活跃、自由和轻松。

2、提出问题。

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教学的一个组织、引导和参与者,在教学的过程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双边学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关键作用,即通过创设疑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能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进一步的诱发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笔者在讲授两位数加三位数进数的内容时,就有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计算时能不能从百位数开始算呢?”当时笔者也是楞了一下,但没有对学生的整个问题直接进行否定,而是就势向其他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样,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探究的方式。

探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尝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利于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在很多方面都积极的挖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价值。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内容时,口袋内有4个红球及2个黄球,每次可以任意的摸出一个球,摸后再放回,一共可以摸30次。若摸到红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明赢;若摸到黄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玲赢。问题随之而生:“上面的这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想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对问题进行验证的冲动,通过几次操作之后,学生自然就发现了问题,进而对出现这种结果所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最终得到结论。

4、明确结论。

对结论进行明确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取正确的知识。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得到讨论的结果,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评议与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对这个结论加以完善和总结,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练习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相类似的实际问题,然后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获得反馈之后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把握,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最终达到以教促改的良性循环。

5、回顾与反思。

通过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这样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及理性思维方式。

6、结语。

教学是本就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到扬长避短,日臻完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莺敏.“问题解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2]石美银.自主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j].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六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提高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法。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探究该体制建立的原因和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完全依靠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利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法,教师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二、教学方法要增加课堂活力。

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维持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力,也就是要通过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合作交流法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探究鸦片战争造成的历史影响,并讨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与监督工作,不强行干预学生的探讨。此时,整个课堂的氛围得到调动,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就达到了增加高中历史课堂活力的目的。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能够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总结与交流,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黄会敏。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3(08)。

编辑马燕萍。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八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列式让学生找出列式过程中的错误。又如:小明和爸爸去春游,现在爸爸的汽车油箱中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春游的地点离家有200千米,春游结束后,中间没有加油站,小明和爸爸一起开车顺利到家了。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个事件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公布“标准答案”,而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事件进行主动纠错,最终在自主探究中得到:6.8×25=170,170千米200千米,“小明和爸爸根本无法顺利到家”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反思,圆满地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创设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氛围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直接参与与密切合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率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枯燥、程式化严重,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合作学习模式,使得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突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体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一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以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竞争与合作探究教学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应用,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理解、感知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元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又如:也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让学生比一比“谁填得多”:(%%)里可以填哪些数?(%%)×(%%)=4.8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把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小数乘整数的体验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以其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成为新课改的必然途径。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九

摘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能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知识的本质,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兴趣,从教材中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逐步深入地分析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主动探究时,教师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表扬和奖励带进课堂,评出学生的自信心,评出学生的成功感,评出师生情感的交流,评出学生主动要求发展的欲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和发展的手段。

二、学生活动设计的策略。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活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把学生要参与、要活动、要思考、要发展、要创新的需求融于活动中。这里要说明的是学生活动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而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动眼看教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动口回答教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只有让“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

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笔者在教学时将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1.让学生画一个任意四边形,并连结四边的中点。(学生动手作图)。

2.让学生猜想连结四边中点所得图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出所猜结果)。

3.学生验证猜想结果,思考证明的方法。(动脑思考方法、动口叙述思维推理过程)。

4.学生板演解题内容。(学生动手书写)。

5.推广结论:

a.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

b.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

c.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思维发散思考并总结归纳)。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总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接受知识。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参与动机,能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是教师最基本的策略。

四、培养开放式课堂环境的策略。

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高境界。要培养开放的环境关键是师生关系开放,其中亲和度和自由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亲和度就是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鼓励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伙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五、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是正在成熟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生主体意识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不断地维持下去,外界的强加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之,学生是正在成熟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生主体意识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这就导致目前农村学校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作表扬、少作批评,保护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满足学生摆脱过失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强化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学生对课堂教学应承担的责任,深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最终让学生明白他们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要持之以恒,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杜隆毅.浅谈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5).

[2]赵珍联.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4).

[3]侯素香.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程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

[4]程宏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12).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一

早在2000年,教育部曾提出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意识,而理论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称为黑箱教学方法,所谓黑箱就是只有输入以及输出,人们并不知道去内部系统,只能从外部去认识,通过对输入的影响来观察其输出的效果,以此来分析黑箱内部系统的构成,从而有效的推断系统的行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由于内容十分丰富充实,存在的理论以及专业用语较多,学习相对较为复杂,而中职学生面对此类的枯燥的数学内容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时可以有效的利用“黑箱方法”,将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专业的数学理论武装起来,让其表现得相对普通、简单,此时,可以将武装起来的内容视为黑箱,这样能一定的让学生先知其结果,暂不深究其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不至于面对所谓的系统内部的复杂度而停步不前。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正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的由简到难教学层次,这样也能良好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依据,使得教师在日常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从而更好的完成中职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有效的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合理设计任务。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进行任务的设计,其设计原则强调,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务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连同教学任务以及问题相联系,以探究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思考,以此激励学生进行进步。合理的设计任务是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第一步,合理则是指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当明确其主体,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实际需求,所设计的难度以及广度应当适宜,保障学生能良好的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中感受到其挑战性,这样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当全面的了解整个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内容,加强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任务。

三、因材施教。

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致,在同一班上可能存在多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便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境,为此,教师在面临此等困境,应当注重分层教育。

1.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设定最低教学目标。

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教学,因而,在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中,应当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定最低的教学,这也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对所有中职学生的最低要求,也是为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最低标准。

2.对大多数学生设定常规的教学目标。

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力量,教师对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应当是掌握好足够的第一层次的基础内容之后,能对基础内容有一定的提升以及提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是鼓励学生学习,能学多少算多少,而此类大多数学生则是应当掌握基础知识,并尽量能有更好的提升。

3.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设定提升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日常的中职数学教学中,除了应当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需要拓展的知识点,而如有缺课的学生则应当根据知识点内容进行自我的总结归纳,并进行相应的提升,而如果课堂教学时间较为充足的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并进行相应的拓展,并明确点明拓展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而针对课后作业而言,教师也应当分层对待,课后作业同样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第一是必做题,所有学生都务必完成的作业,占所有作业中的较大比例。第二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做或者是放宽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是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用以培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这样进行分层教学不仅能有效的保障学生能学到基础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在中职数学教育教学中尽量良好的自我定位,这样能很好的保障优生更优,差生变优的良好态势。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中职数学教学时应当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用任务为推动力量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明确其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并进行对应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更好的达到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徐小良工作单位:江苏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二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指出:“我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台上,在讨论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哪怕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自学的作业。课外自学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三

摘要: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生活当中的很多现象都存在化学知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当前化学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在概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内容来解决化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化学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其具体内容如下:。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欲望。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活化教学用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降低化学的难度。

降低化学的难度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又一现实意义。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化学方程式多,高中生在面对化学学习时,往往感觉吃力,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的公式和定义,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压力。生活化教学方式将复杂的化学难题结合生活进行解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认知,缓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压力。

3.提高教学的'效率。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就目前而言,高中化学因为记忆量大,内容枯燥,学习的效率普遍不高。随着化学被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让学生体会感知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

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对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苹果就是较好的例子,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不难发现,久置后苹果表面变黄、最终变成褐色,这时候一边观察生活现象一边提出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适时讲解苹果中含有多酚和多酚氧化酶,进而解释苹果褐变的原因,在氧气、酚类、酚氧化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

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高中化学生活化情境教学,如在学习na2co3和nahco3的相关知识时,na2co3(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强妈妈吃早饭时问小强,为什么馒头“发胖”,并有许多空隙?在此情境下,解释na2co3能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co2,这样做的好处是,馒头在化学作用下“发胖”,既能除去酸又能使馒头软而且体积增大,既解释了生活问题又深化了化学知识,使创设的生活情境起到了深化化学知识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3.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

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的典型特征。将化学习题回归于生活,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有助于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如用毛笔蘸米汤写字,晾干后喷洒碘水变蓝,这一有趣的现象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究其原因,这是因为米汤中含有淀粉,碘酒中含有碘,淀粉遇碘变蓝,在战争时代,地下工作者就是利用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的性质获取情报的,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高中化学教师而言,应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等方面,积极探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雨泉.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研究[j].科技风.2017,(24).

[2]褚淑美.高中化学理解的基本视角[j].中国高新区.2018,(09).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四

摘要:伴随着高中知识的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从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逐渐向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遵照“引入教学情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课堂总结”的新型自主探究式模式逐渐的在高中数学中开始推广使用。这篇文章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为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一)“学习环境”理论。

“学习环境”理论注重学生对环境的管控。指的是在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使用周边的能够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开展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情境、沟通、协作与作用。所谓的教学情境在学校学习环境中属于核心内容。老师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应该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沟通,是创建学习合作关系的基本前提,学生应该使用沟通的方法,开展合作。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并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协作是沟通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协作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用,指的是老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作用的研究和创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内容,深层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教”理论。

“学教”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地位。这种理论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方法向老师分享知识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些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工具”理论。

“教学工具”理论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设计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步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以及以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中创建联系,并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者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解近似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笔者专门设计了教学情境“在一个雷电风雨的晚上,某小区的电话线路出现了故障,这是一条10千米的线路,怎样迅速找到故障?”笔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运用二分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探究,笔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并且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合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二)提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

老师通过精神的设计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运用多种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发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内容的独立探究。先通过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例如在演示和解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理论概念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探究。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时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沿着概念框架进行攀升。让学生从始至终都能够自我分析,主动思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比较少,可是对学生的帮助十分大,充分显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优势。

(三)进行课堂总结。

进行课堂总结时,总结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二,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总结;第三,让老师独自总结;第四,让学生将总结写成文章。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举行总结文章的答辩分析。主要的答辩方式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审组,让组长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总结的顺序,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总结的之间,将总结文章上传到电脑中,总结报告中先介绍本小组的主要探究过程,然后在回答评审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评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主题。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高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比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开展多层面的分析和讨论。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3]覃庆文.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五

摘要: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人心,新课标教育方式倡导探究性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学生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品质等,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本文就从多个角度简要概述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并结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给出一些建议。

引言。

在当今这个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充实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来提高自己在社会竞争力。数学课程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而且为学生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至关重要。

传统的高中数学基本上是以:巩固旧知识、学习新概念、讲解例题、模拟测试、试题讲解、期终测试这些模式来开展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仅仅侧重于原理定理的证明和新概念的讲授,教师需要对那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题海战术,进而使学生熟而生巧,最终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的。然而整个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这种以教材和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虽然为了所谓的考试通过,许多学生埋头苦学,在题海中不能自拔,最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打击学生的求知欲,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本来丰富多彩的数学语言变得枯燥无味,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纵使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考试分数的提高,但是学生没能真正了解数学的思想,不能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美。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摒弃在课堂中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原理。具体来说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充分理解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及相关定理规律,通过巧妙设计各种各样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深入参加到活动中去,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讨论学习,通过联系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析,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发挥引导性的作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如何将实践活动深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中去,直接影响着探究式教学的成效。在了解了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后,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1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国历来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是“严师”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会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显然不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来说,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谈笑风生的老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成为自己的朋友,不仅在学习中给予支持和动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一起游戏,对他们的未来梦想、生活问题等给予引导和鼓励。只有当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之时,教师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快乐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快乐探究,快乐学习。

2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显然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方式的主流,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这种方式轻松了老师的双手,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计算的过程,没有板书的计算过程详细,所以如果多媒体资料文体比较单一,内容只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学生的思想很快就会乏力,加上长时间盯着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可以运用最新的新闻事件、最火的网络舆论等贯插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于比较繁琐的概念,老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较新颖的视频资料、搞怪清晰的动画漫画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学习;还有就是数学的历史很丰富,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史料来丰富教学过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3充分运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数学教学还需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让学生对许多原理进行试验探究,通过得到的数据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原理,这也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些定理、原理、数学规律等知识点,其内容是比较枯燥的,许多是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这就需要运用实验的办法来解决。首先,老师应比较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实验,选择比较新颖的实验设备,采取新颖的实验过程;其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为了证实原理的准确性而编造数据,要学会分析所得的数据;最后,学生在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的原理和规律。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着积极地影响,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深化他们对数学思想的感知。四、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整体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数学之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充分发挥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热情活跃、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3]林生,凸显本质回归本真——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面面观,教学月刊中学版[j],第9期.

[4]张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j],2014.4.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6篇)篇十六

摘要: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为了教学的持续性发展,积极的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进行基本的学科教育,更要让学生具备基本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强化德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来看,数学是学科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学生和老师对其的关注度都比较高,所以积极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探讨,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科教育中的德育。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现代化网络工具普及范围的扩展,学生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在多样化的大环境中,学生们受到的诱惑更多,所以不健康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倾向,在小学学科教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的提高,也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矫正,从而使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德育有着巨大的价值,所以在老师和学生普遍性关注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目前小学学科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强调成绩,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有一定的忽视。第二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基本衡量大都从成绩着手,这就导致学生自己忽略自身道德品质的建设,转而重视成绩。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思想方面的发展,对于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非常的不利,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积极的认识此种不足,并利用德育渗透的方式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善,不仅对于学生的道德建设有利,对于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也有着积极的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物流财务工作总结(精选15篇)

    财务工作总结要准确把握财务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财务工作总结范文6:在财务工作总结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紧密联系各部门,促进了信息共享和协

    六年级班主任上半学期工作总结(模板15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己工作成果及不足的一次深入剖析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异常费力和琐碎的工作,不支付

    校长春季开学典礼讲话(通用21篇)

    参加开学典礼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和关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开学典礼总结范文,感受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老师们,同学们,

    河长制巡河工作汇报(优质17篇)

    工作汇报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能够展示我们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交流。“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从中央

    网络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专业16篇)

    报告范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注重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些报告范文不仅可以帮助大家学习相关内容,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物理组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7篇)

    在工作计划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列出工作重点和优先级,提高工作质量。如果你对工作计划书还不太了解,不妨阅读以下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今年是在新的工

    上半年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专业16篇)

    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党组织:作为一名入党

    巡察组反馈意见的自我检查(实用18篇)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根据市委统一部署,201

    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措施(优秀22篇)

    实施方案是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行动指南,它需要考虑到各种具体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难题。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的效果和持续的改进。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

    初一美术教学计划表大全(15篇)

    教学计划是对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一份重要文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独特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