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字海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

高中教案的撰写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案的质量密切相关,下面是一些精心设计的高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一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二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三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四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五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六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略)。

比较两种细胞的差异,讨论并回答问题。(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尝试解释细胞学说的内容。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1、例如科学发现是曲折,漫长的;2、主要是阐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对神创论有力的打击等。

北京各区重点高中分班考试数学考察知识点总结。

北京四中数学考察知识点:高中学习方法。

数论、方程、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锥曲线。

人大附中数学考察知识点:

排列组合、数论、数列、不等式、平面几何解析初步、圆锥曲线。

海淀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西城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东城朝阳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七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八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无法再次利用。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的往返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保持恒定,且可以反复利用。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负反馈调节扮演着主要作用。

在食物链(网)中,绿色植物(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称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总是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呈单向流动。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可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作肥料,既能减少或避免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又能增加产值。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生态工程是一种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经扩展到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实现环境改善和资源利用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较少,需要集中精力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除了注意灌溉技术外,也需要关注传统的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点灌和喷灌技术是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的,因此在农业灌溉领域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扩大,一些工厂和小区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了限制废水的排放量外,也需要实施回收、再生、再利用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例如造纸厂可以利用废液回收钙粉和木质素等物质。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三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采用了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和林业结合起来进行治理。

通过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等原料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这样可以达到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

另外,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也为全社会提供了高效能、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中国的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等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

3.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化的设施,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方式进行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以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1.为什么要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不同地区实施造林工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研究发现,三北防护林横跨我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其重要性体现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并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影响;例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地区洪水泛滥,而该地区的沙漠化会引发沙尘暴。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施造林工程时,首先要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其次,要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采用多样性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恶劣条件下可以结合自然恢复力,在农区中可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我的发现。

2.关于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和噪声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其影响?

研究发现,汽车尾气和噪声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来源。为了减少其影响,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在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此外,应推广使用新型汽车,例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还应对这些新型汽车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我的发现。

3.为什么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形在防护工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山顶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植被生长和水源蓄积,因此可采取封山措施,依靠自然恢复力来促进植被恢复;而山腰、荒地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可采用人工种植适宜的树木、草或果树等,以加快植被恢复速度,降低土壤侵蚀,创造经济效益。对沟底地形,可建设堤坝系统,蓄积水源并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等地,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且也方便交通,适宜种植农作物,但要采用水平梯田的种植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因此,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同时需要兼顾生态效益和人民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九

1、通过分析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

2、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体会生命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

3、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致病机理。

4、学会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

【重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难点】运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来分析生活实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图片,提问: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讲解碘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追问:甲状腺激素在体内是如何分泌调节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教师提问:甲状腺激素是由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状腺)。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应?

(外在的身体反应和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过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复习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有关的激素和腺体。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教师讲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教师启发提问:如果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怎样?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合成释放,从而体内调节甲状腺含量。)。

教师追问:这种调节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反馈调节)。

(三)巩固提升。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病机理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增生,造成甲状腺肿。)。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并提示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引起人体什么疾病呢?

略。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十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 色、 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 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

低倍观察叶片细胞

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

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2、在做此实验时,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回答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相同环境中, 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 );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

a、目镜15×和物镜45× 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 d、目镜5×和物镜45×

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制片简单 b、叶绿体清楚 c、叶子薄而小 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佳部位是---------------------------------------------------( )

a、叶的边缘细胞 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 c、叶片表皮细胞 d、保卫细胞

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 )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操作步骤。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十一

一、目标专题:

必修课本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回顾旧知“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设疑“储存在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如何转变为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开篇引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引出细胞呼吸。

认真仔细观看示意图,借助图示分析﹑讨论问题备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的周全,方能以精准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分步重现有氧呼吸过程,加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疑,请学生独立完成空白表格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主要是葡萄糖丙酮酸少量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第三阶段线粒体、o2h2o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有1161kj转移至atp(合成38molatp)。

总结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4,练习巩固。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十二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略。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专业13篇)篇十三

“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财税顾问工作总结大全(21篇)

    顾问工作总结是评估和提升自己在顾问工作中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你正在写一份顾问工作总结,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

    创业教育个人心得(优秀23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学期我很幸运的选择了创业教育这

    代办网签合同(精选22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过程中的一道屏障,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撰写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和格式。根据《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教学校长讲话稿(汇总23篇)

    讲话稿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目的下准备的一种口头表达材料,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无论是演讲者的演讲技巧还是内容选择,这些范文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热门17篇)

    教学反思是一个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分享的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草草上完了这堂课,

    房地产财务部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优质13篇)

    财务工作总结是对财务部门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件,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总结财务工作,小

    过年走亲戚心得体会(热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能力。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对大家总结经验有所帮助。。春节走亲戚是咱们

    补课老师教育心得(通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启发。教育和培育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意图(精选12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和要求进行,以确保教学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1.在具体的统计

    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标题大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复习和总结。这是一份经过多次修改和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值得一试。一个寒假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