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念青松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

如果我们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那么范文范本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的展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二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浅探。

·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思”与“问。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三

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处于动荡时期,他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较弱,在针对中职学生授课时应用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将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1.主动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教育心理学中介绍,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理解学生,甚至研究学生,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特点和个性特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课程开始并不急于弓}入知识点,而是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如网络游戏、体育爱好、帖吧微博等话题入手。了解他们,读懂学生,和学生融为一体,尽量让学生接受自己;以此为铺垫之后,再循序渐进的引入新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采用倾听、鼓励、询问等心理学技巧,与学生尽量多的产生互动,在学生之间就课程的教和学展开讨论。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同时也增加了对教师的信任感,开始逐步消除他们上课的恐惧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动向。在中职学生中,很多学生不是为了来学习,而是为了应付家长,这样的学习动机哪能提高学习兴趣。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发展方向很多。既可以继续学习,参加三校生考试升入大专,也可以选择就业。但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学好专业知识都至关重要。升学深造,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就业,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常激发学生这些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认识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3.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啊,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在学生眼中,中职院校所教的专业课程肯定比中学时代所学的课程难,而且都是新内容、新知识。但实际上,中职院校所教的专业知识大部分都是以初中所学的内容为理论基础,额外添加一些实践或专业技能项目,在内容方面,很多都是与中学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不陌生。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迁移原理,有时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中职学生贪玩儿,基础差,进步慢。学生甚至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时,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哪怕很小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给予学生勇气,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其实教师很容易在教学中做到这点,比如,教师可以有意的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或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给予公开的表扬;纵向比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取得很小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尊需求,而且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勇气。

5.尽量采用直观教学解释抽象概念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很多专业课要求学生抽象思维,比如电工电子学对信号的模拟量,数控编程以及网页制作等等,这对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自然感到很困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尽量多地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当然,条件好的学校可采用现代媒体直观教学,效果更佳。

6.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无论哪门课程都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理解,靠机械地背公式和定理学习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以达到教学互动的目的。经常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间题,就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同题的习惯和能力。

7.合理应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快乐和愉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是一种思想转化,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对老师产生信任和认同,才会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因此,老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教师应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上落后的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这样他们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就会慢慢减少,这时的教育工作就会顺利的完成。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老师的关爱和相信才是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更可以让学生的自身素质随之提升。因此,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掌握的。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四

1.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拓宽。从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综合发展以及结合,从而走出的一条创新路。教育心理学是在当今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整合经验与实践,帮助教学管理,深化教学过程。从未来发展状况来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不再局限于学生、老师以及教学空间与环境,还包括教授教育的人员与教学之间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学内容、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具体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特殊领域,让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每个高职院校教育者以及上级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为了让教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健全的结构,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教育心理学和高职院校教学相互影响、贯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着手,在拓宽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结构与制度。

2.实践与理论整合,深化教育过程。

2.1实训课程得到深化。在高职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培养,让学生成为专业性强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育心理学不断进行改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心理学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突出学生的方向性与专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按照正确的比例安排,这样就能让理论巩固专业基础,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或者完善相关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实训中,必须将教学重点以及学习中心始终放在推动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将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也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程的过程。

2.2理论指导实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在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对培养富有特色的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将课程作为实践的基础与保障,从而推动教学过程顺利发展。在课程实训中,通过将心理教育加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领略课程实践以及知识应用的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更好的接受知识。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主动思索与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将专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3理论与德育相互渗透。从现代教学来看,德育是每个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也有重要地位。因此,将德育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它不仅能保障学生素养,还能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将德育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协调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它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渗透德育以及心理教育,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二、结语。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将教育心理学引入高职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大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影响研究,从各方面不断完善实施过程,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保障教育与教学的总体水平。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五

(一)压力认知的偏差。压力源与压力感受间并不对等,是什么造成压力感受,自身的认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自身对于事务的认识导致了相应心态的出现。压力感受取决于自身内心的信念、规则、价值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困扰人们,真正困扰人们的是自身对于事情的看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若是缺乏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弱化,将会导致失落、苦闷等消极心态的出现。

(二)非理性信念。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绝对理性的人。为此通常人们都有着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而我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是这些非理性想法造成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如何消除领导干部的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情绪的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a作为一件事情,必然会导致一个情绪或者行为的c出现,而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认知不同,也就是信念b。因此,埃利斯认为信念b对事情a产生影响,使得最后结果c存在差异。作为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当中若是信念不坚定,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消极的,为此领导干部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坚定自身的信念。

1.避免绝对化的要求。在具体工作当中,领导干部有着很多的意愿,例如希望升职、希望成功,但这些意愿都不可能全部实现,面对失败的结果,领导干部要积极地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充分认识到这些事情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不要坚决地认为这些事情是必须发生或者一定发生。领导干部在职位变动时,心里面都知道处长不一定是我的,而不是我肯定能当上处长。领导干部要时刻消除这些绝对化的要求,坚定自身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

2.避免过分概括化。在具体工作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地应对,调整好积极的心态,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与同事起过一次冲突就认为这个同事专门针对自己。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领导干部要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地避免。

3.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领导干部要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做好界定,不能存在“我当不上处长,我这辈就完了”这种不理性的想法,要详细地制定事情结果的界定标准,并且结果“糟糕至极”的界定也尽可能少用,避免对自己的心态带来不良影响。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够充分地明白别人的感受。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问题也是种类繁多,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一颗同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处理普通员工或者普通百姓的问题时,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感受,处理问题时才能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有助于圆满解决问题。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当前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的报道,而自杀、抑郁是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遇到挫折后,可以通过娱乐、休闲、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若是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干预,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相关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思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强迫症、抑郁症是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善尽美,一些瑕疵都不允许在工作当中出现,若是遇到挫折与失败,将极大地打击领导干部的自信心,他们不能容忍这些挫折以及失败的出现,从而致使消极心态的产生。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直面挫折,将挫折和失败当做“试金石”。

三、结语。

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消极的出现在所难免,若是没有合理地消除,将会对工作的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各种事情,从而保证更好地完成工作。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六

技校学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信、厌学、行为规范差,如何引导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是技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现实世界,提倡主观幸福观。笔者主张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融入技工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理想状态下学习、成长、成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进步,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技能人才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技工荒”,具备中、高级职业技能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关注。因此,将在义务教育阶段饱受自卑与沮丧情绪困扰的技校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笔者认为,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采用赏识和鼓励式教育方式,校正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促进技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主观幸福观,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从而使人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所以,积极心理学实际上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强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提倡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作为技工教育的对象,技校学生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往往不自信,对学习无兴趣,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有:

1、自卑。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通常是在老师的批评声和家长的责骂声中成长起来的,总觉得自己基础差,不讨人喜欢。对学习、对成绩没有什么高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对批评反倒习以为常。

2、厌学。

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厌学的课堂表现就是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抄作业。对自己定位较低,到技校上学不是为了求学,只是来找些玩伴,混张文凭。

3、行为规范差。

技校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行为习惯不好,自由散慢,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迟到、早退、违纪时有发生。对老师的批评,要么听之任之、不以为然,要么心理逆反,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善于处理,往往喜欢在小事情上争强好胜。

对待这样一些厌学且行为规范差的技校学生,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采取更为严格的高压手段:严肃的课堂、严格的考核、严酷的面孔,动不动就批评、惩罚、处分,甚至除名了事,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适得其反。过多的批评使那些学生更加自卑,对落后状态习以为常;过于呆板的课堂教学,导致大批学生不及格,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心理上的消极,使得他们的行为习惯更为散慢。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与我们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更为遥远。

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所强调的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拓展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品质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过多地约束、控制。

因此,针对技校学生的现状与心理状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技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改变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化消极为积极。

1、用主观幸福观让学生快乐起来。

要让学生从过去的失败、沮丧中走出来,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客观地对待过去,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经历和不愉快,或者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解读。如对于父母的训斥、老师的批评,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视为爱的表现,是一种希望自己长大、期望自己成才的爱,这种亲情与表扬和鼓励一样值得珍惜。通过诸如此类对过去的满意的回忆,让学生逐渐地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从而获得快乐。其次要让他们幸福地感受现在,教会学生用积极、善端和美德来感知现实世界,多注重老师的苦口婆心,多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多感受学习上小小进步的美好和工作中点滴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学生永远与快乐相伴。

2、用赏识和鼓励让学生自信起来。

技校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地鼓励其点滴进步。多表扬、多鼓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从而提升其自信心,获得努力学习的动力。

3、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为未来奋斗。

引导学生从“我没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样的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代之以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他们对未来有了乐观的憧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热爱时,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上述三种途径,有助于学生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消除自卑、沮丧、厌学和消极,从而走向幸福的彼岸。笔者所在学校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性情古怪、内心自闭,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出言不逊,甚至殴打本班的女同学,学习、纪律都很差,大家普遍不喜欢他。但是,班主任没有放弃他,而是努力发现他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班主任发现他虽不喜欢上课却很爱看书,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书和名人传记,班主任就称赞他,并特意在课后与他交流读书心得。此外,班主任还发现他对母亲很孝顺,想早点工作为妈妈减轻负担,班主任就经常表扬他;他经常上课迟到,但有一次按时到校早自习,班主任就对他说:“今天来得挺早嘛,不错不错,有进步。”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鼓励,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进步了,上课准时了,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任课老师也不再批评他“捣蛋”了,他本人也变得开朗快乐了。

实践证明,赏识和鼓励的确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奋起、助人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印证了这一点。鉴于技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有效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并把其溶入到学校教学、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育人环境,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变得阳光、自信起来,让他们在激励中奋发努力,在快乐中成长成才。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第23卷总第87期。

[2]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七

随着当前我们对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该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和理念融入,尤其是要充分认知到完善的教育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具体作用价值。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探究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八

笔者在大学里从事教师工作已近八年,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学生们交流的增多,发现他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非常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促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尽到了责任。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知道他们思考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和不良的情绪,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期待值,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其次,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所以,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最后,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常常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在我的课余时间,经常有学生来向我诉苦,有学习方面的困惑,有恋爱方面的挫折,有求职遇到的障碍等等,这些课堂外的“闲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和学生心理沟通,解决了他们的烦心事,自然就会让他们回归到正常学习状态。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每一堂课的前十分钟特别重要,教师要快速调动课堂气氛,不能总是给学生“下马威”,否则教学效果会打至少百分之二十的折扣。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趣味游戏等,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九

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1]张锦伟,张华。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6.

[2]晏莉,张锦伟。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0.

[3]张生弟。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8.

[4]张薇。打造学生积极心态提升教学活动质量:积极心理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探析[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5.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首先在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珍爱生命。

现代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国内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台湾地区。

“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生命教育”是什么,如何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答案,但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上,大多强调重视个体自然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关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学界也存在分歧。

有学者认为需要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也有学者主张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教学中。

笔者认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课程设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学内容包括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必选课课堂中,既学到关于生命的重要知识,又能唤起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呢?通常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决定着生命的宽度;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或心理生命,涉及人性与人格,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但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能达到的高度或是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其中,人的自然生命是基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鉴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此丰富和重要,笔者认为,仅靠一个专题讲座或一次体验活动是不足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而是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其他章节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放到“生命”的层面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体验生命,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健康、快乐地生活。

二、生命教育与其他心理健康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一)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唤醒社会生命。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更为复杂,他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独立与依赖、交友与恋爱、学习与工作以及自由与约束等种种挑战。

把它看做是生命羽翼的逐渐长成期,是生命自由与责任同时赋予和承担的过渡期,是从学校步入社会前的集训期,将不适应、挫折和困惑看作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体验和成长,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心理力量,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乃至整个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依赖他人而生存和发展。

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每天都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会让交往变得更和谐和温暖;从对生命信任的角度去与人沟通,会让沟通变得更加真诚和轻松;从对生命关怀的角度去关心他人,会让彼此的心灵走的更近。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生命的社会属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生命的诞生有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诞生,第二次是觉知的诞生。

大学生学习适应复杂的环境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正是觉知诞生的良好契机。

唤醒大学生的社会生命,让学生有意识地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懂得尊重。

(二)理解家庭,学会恋爱——珍爱自然生命。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中有爱也有纠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生的家庭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例如父母对自己学业和未来的期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父母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理;亲子之间不同的人生经验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

有些大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家庭,甚至有的大学生怨恨自己的父母。

家庭中的结如何解开?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来源于哪里?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已是最大的恩典,没有生命一切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父母和每个家庭也都是不完美的。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与父母一起探索的过程。

换一个角度,大学生大多年满十八周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命,对于过去,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记恨,但终归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在,可以选择珍惜,也可以选择挥霍,但终归收获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未来,可以选择自立、负责,也可以选择依赖、抱怨,但终归实现的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大学阶段,已经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是否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否接纳自己的家庭,是否感恩自己的父母,只需要看自己的选择。

恋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充满期待,又充满不安,因此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之一。

爱情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从了解到熟悉,从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可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还能无私地关心、照顾、爱护、支持对方,在工作、养家糊口之余还能有一些心灵的沟通。

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期间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处理的问题。

可以说恋爱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尊重和珍爱未来的小生命;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对方的生命。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一

从深层内涵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探究,突破传统髙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思想的束缚作用,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发展内在本质要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对象形成具体深化,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潜力,对人才科学性、可持续性培养思想的充分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当今时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以深层含义探索发展为切口,科学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对象。

1.注重教育心理学社会层面认知,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本质含义的深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核心在于对其本质性进行全面探索,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研究领域及研究品质。社会性因素作为髙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性质。通过社会性本质的全面探索,可以总结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含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向。针对这两方面深入探索,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得到具体的颠覆,使教育心理学作用及引导方向与时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相互统一,并且对教育心理学人才内在发展方向形成有效转型,提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品质。

2.依托表层化含义认知片面性特征,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表层化探究,针对研究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往往只通过作用性价值对学科内在发展本质进行具体表述。从发展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因素中包含社会价值因素等诸多方面,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从本质层面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在于对各方面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对其所具有的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具体探究。这是对高校教育性理学表层认知进行全面深化的具体表现,有效拓展了研究范围构成要素,形成了对内在发展本质的具体挖掘。

二、强调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积极深化教育心理学科内在发展要素。

1.突破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性发展要素形成全面挖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因素中,目标要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针对目标要素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应结合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视角进行有效分析,从而确立目标要素本质层面的基本构成。传统高校教育心理学对目标要素的研究过于泛化,研究的普遍性较强,不能体现目标要素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研究。针对目标要素的本质性分析,一是结合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角度,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全面探索。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责任目标进行具体深化,使目标性发展要素能够成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发展本质清晰化表征,强调目标性发展要素基本构成的研究角度。二是以宏观功能目标为重要组成,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引导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促使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不断的突破,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要素形成积极完善。这是有效摆脱目标泛化发展局限性的具体实施路径,对发展性目标构成进行了本质层面的具体探究。

2.增强价值目标发展带动作用,强调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性发展要素系统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的构成要素中,主要针对发展价值、功能价值以及作用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究。在传统价值目标的构成因素中,主要针对作用价值进行全面深化,突出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具体作用,这往往只是从表面层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并不具有深层实质性研究意义。结合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进行具体探究,总结出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组织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从功能性价值角度而言,其主要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引导功能、心理引导功能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进行全面增强,促使价值引导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在这样的价值目标发展背景下,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探索,而教育心理学目标因素的构成因素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深层分析,对发展因素的认知层面也能够逐级深化,从而进一步澄清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本质性要求。

3.满足持久目标发展可持续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整理与综合。高校教育心理学遵循可持续发展宏观思想,对目标化发展要素进行潜在研究,形成了以价值目标为中心的目标要素集合。价值目标要素通过上述论述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而发展性目标要素集合所包含的要素较为广泛,以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持久性发展目标为主体,对教育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目标、功能性发展目标以及引导性发展目标进行深入探索。针对社会性发展目标,围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构建,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性发展意识及心理进行全面培养,功能性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心理引导以及社会引导两方面功能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认知形成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作用性功能集中表现于对人才社会发展的推动及辅助作用方面,通过时间组织模式的积极优化,全面转型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更为明显。从这三方面目标性要素构建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发展目标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对其目标本质进行了具体深化,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性研究更为具体。

1.已知表层化研究要素特点,对教育心理学深层价值心理因素给予本质层面探究。从高校教育心理学传统表层化学科本质研究的基本特点中可以看出,表层化研究立足于对学科基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索,体现的是模式化研究理念。但从深层次发展角度出发,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研究则应立足各方面作用要素进行具体展开,由此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适应性。针对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意识,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有效的引导过程,以价值观念来引导教育心理学人才深层次专业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实践组织过程的积极参与都形成正面心理作用。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社会价值因素作为深层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重要切入点,对功能性价值以及作用性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化,表达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在本质研究过程,逐步由表面化研究朝着内在作用要素方向全面深入,以此体现出更为确切的本质性特征,使发展意义更为明显,为全面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深层认知观念角度,对教育心理学目标心理本质性因素进行发展层面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本质的认知过程需要结合不断的研究,对其发展的社会性、价值性、目标性、引导性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深化,其形成过程并没有终点。针对深层次内在本质的分析与研究过程,以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为重点,对社会教育心理的宏观构成要素进行紧密研究。全面构建目标心理本质因素,具体深化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目标科学形成的要素,总结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性阻碍作用,进而形成对教育心理学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的具体分析。针对目标心理本质因素,确立人才发展目标形成过程对目标取向准确性的.全面研究,通过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渗透,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要素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能够准确认知,从而形成准确的社会发展心理,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目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这是从本质性要素角度深层分析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人才培养的实质性研究方向,建立了全新的、与人才社会发展目标心理相统一的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3.针对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强化对教育心理学服务心理本质性要素的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宏观思想于对人才社会认知角度进行积极转变,以社会认知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学层面的心理学研究,使教育与心理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改变传统心理对社会教育的一般心理认知角度。从这一方面来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性发展集中体现在服务性的全面深化上,以服务为引导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本质性研究进行不断升华,通过主观意识层面全面加强心理服务功能,以此来促进教育心理学功能化发展新理念。结合主观认知发展性因素,对主观认知范围及层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发展心理以及服务与引导心理等三个部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过程,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调动,并对主观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引导及服务过程。结合发展心理,强调对教育心理学人才专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使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以此形成有效的服务引导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认知过程全面深化了服务心理的本质性要素,促使教育心理学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充分体现,有效满足了当今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具体需求,与时代社会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保持相互吻合。

4.通过客观意识作用因素,对教育心理学新常态化发展因素本质性进行充分探索。从客观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本质性因素构成较为广泛,其中作用因素、价值因素、目标因素以及发展因素对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层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对学科内在品质进行全面提升的关键。针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作用对象,全面深化其内在发展价值以及功能价值,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目标能够与时代教育发展保持相互统一,并针对作用因素所具有的功能性,对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客观认知角度形成积极指引,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宏观发展方向与微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吻合,为推动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形成重要推动力。这是当今新常态发展下,高校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性形成全面研究与探索的具体方向及路径,对其发展本质进行了具体的要素分析,使教育心理学内部结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更为全面,对促进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深化改革形成了直接推动力。

教育发展新背景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其内在发展本质进行系统化深入探索,将逐步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立足内在发展本质要素的全面探究与分析,确立价值性、功能性以及发展性要素对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有助于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新方向的形成,从而为实现教育心理学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作用。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二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音乐治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音乐心理治疗,另一种是团体音乐辅导。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治疗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

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大学生保证心理健康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主要选择。

一、音乐治疗的主要含义及方法。

音乐治疗学主要是指通过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原本的音乐只是进行艺术欣赏,但是音乐治疗学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功能,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接受式音乐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聆听音乐来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第二种是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这主要是指调动参与治疗的人员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第三种是兴演式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即兴表演的方法来帮助参与治疗的人员。

二、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大学生改善思维,促进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首先,在运用音乐治疗法的过程中,指导者应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表达。

因为音乐的特殊作用,会促进学生们的情感更加丰富,成长的速度更加快,自己能够将内心的想法真实的表露出来。

其次,指导者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新颖的交流平台,因为音乐具有独特的效能和价值,音乐能够帮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例如,假设寝室内非常安静,舍友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各自抱着手机滑动,但是如果这时一首比较欢快的音乐回荡在宿舍内,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欢快,而且开始乐于与彼此交流,这就是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音乐治疗法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的不平衡及其不稳定的情绪,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他们的情绪变化较大,极度缺乏稳定性,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时,不能够有效的缓解外界所施加的压力。

同时,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耐心,如果情绪不好,做事情也是三分钟的热度。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大部分来自情绪的不稳定,在音乐治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学生一步步调节心理,释放内在的压力。

(三)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音乐“净化”论,其学派指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和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非常没有规律,总是晚睡晚起,没有饱满的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大学生总是呈现出较为抑郁的样子。

因此,通过音乐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放缓内心的急躁,使大学生把抑郁的情绪抛到九霄云外。

例如贝多芬的《月光》、《致爱丽丝》、舒伯特的《摇篮曲》、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情感。

(四)开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音乐传递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感性世界,能够帮助学生促使创造思维的诞生,促进大学生大脑的全面发展。

例如,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在肢体动作方面比较迟钝,而很多肢体灵活的学生在数理化知识方面又一头雾水,因此,这说明学生的左右脑不平衡,但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除此之外,音乐治疗法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

音乐的魅力会使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改变自身的封闭状态,音乐可以使团体内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并且会有效抑制学生内心的冲动和不良表现。

三、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治疗法受到国内外大家的普遍关注,而且至今为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音乐治疗本身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

(一)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目前,很多学生将音乐治疗想的太过简单,总是以为音乐治疗就是播放音乐来缓解压力,使其内心变得较为平缓。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音乐治疗主要是指一种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措施。

因此,在音乐治疗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症状及其出现症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不要把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加给求助的学生,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后续治疗过程中给予最大的配合。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方法赢取学生的信任,例如,在学生感觉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比较尴尬的时候,我们可以阐述自己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放下内心的芥蒂,真心真意与我们配合治疗。

(二)针对治疗过程中的移情现象,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理。

对于每一位参与治疗的大学生来讲,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较为抵触的情绪,并且很可能把这种情绪发泄到治疗师的身上。

针对类似的问题,治疗师一定要及时作出合理的反应,并应该知道这属于正常的现象。

透过移情,治疗者能够更好地来接受对方,从而感受咨询者的潜意识,为后期的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效处理治疗过程中的阻抗行为。

对于参与治疗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都不希望自身的心理疾病被大家看不起,因此在参与治疗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抵抗心理,所以治疗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消除其内心的抵抗能力。

同时,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音乐治疗师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使大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大学生内心存在的顾虑,减少阻力。

除此之外,音乐治疗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信任治疗师,然后降低大学生心理的阻抗情绪。

四、音乐治疗营造和谐校园。

通过音乐治疗法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治疗,可以与在校大学生产生互动,不断缓解学生的各方面压力,同时调解不良情绪,完善学生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发展。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三种:

(一)面对面的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师通过分析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治疗,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病情不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差异对待,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通过校园网络,开展音乐治疗的心理机构。

大学生对于网络比较了解,因此音乐治疗法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切入,制作专门的心理辅导网络平台,设置音乐治疗网页专栏服务,提供各种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的知识宣传,网上的音乐专栏可以供大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同时也避免了与治疗师直接接触的负面影响,顺利帮助大学生把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

除此之外,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治疗活动能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次治疗就能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的恢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制造音乐治疗的整体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治疗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转换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赢得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注释参考】。

[1]汪艳玲.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价值的研究[d].河北大学,.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三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四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五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仅仅依靠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学的辅修课程里,有关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作为教师,站在一个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者的角度上,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在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试问一个心智不健康的教师,又怎么成为一名瘦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教师应该具备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除了能促进生理健康以外,更与工作主动性、效率息息相关,只有处在良好地心理条件下,才能发挥工作最大潜能,取得积极地工作成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给学生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高校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其中包括知识学习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人际关系、朋友圈以及生活状况都会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它往往会关系到学生的成才与前途,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试想一下,一名本性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可能由于老师对他性格片面批评而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堕落。教师了解了学生心理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就可明智地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对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功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使教学产生最佳效果。在学校的素质教育学习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感情,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作为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备出色的心理学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苏霍林说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发展过程,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去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增加自己心理学知识的积累,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探索人类心理是21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也关注到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将有助于这些规律的完善,有助于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总之,良好教育心理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在施教过程中依靠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调节自己,在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心理成长以及人格培养过程中得到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论从理论知识的角度还是人格升华的角度,都会让人受益匪浅,作为教师在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使用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教育心理学成为教学之路上的好帮手,同时用不断提高的知识水平结构作用于教育心理学,使之成为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项武器,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贡献添砖加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教育心理学小论文(汇总16篇)篇十六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论文介绍了其教育心理学依据和三大原则,并对其展开了论述研究。

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

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

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

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

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

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

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

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

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

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

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

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

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明确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23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式。在以下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作为一名职场新人,踏入职

    客服接待工作总结(精选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点和改进空间,不断提高工作的品质和价值。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月工作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范文以获取灵感和思路。

    场地租赁费合同(通用21篇)

    租赁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租赁关系,防止糊涂账和误解。为了方便出租方和承租方准备租赁合同,以下是一些租赁合同示例供参考。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以下简

    志愿者收获心得(实用14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要表达自己对学习和工作的体验和感悟,还要给出对未来的规划和反思。为了方便大家写心得体会,以下是一些范文可以供大家参考。志愿者当从点滴小事做起。并非

    幸福书馆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心得体会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幸福——这个一直以来都备

    观看课件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如何写学前教育的实习总结(通用17篇)

    实习总结能够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些实习总结范文,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鸣。为期七星期的教育实习结束了,回顾走过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必须(汇总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展现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和总结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工程实训车工实训报告(实用18篇)

    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加深对特定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报告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报告的结

    健身房策划书(模板14篇)

    策划书的撰写需要细致入微,考虑全面,确保所含信息全面、准确、可操作性强。策划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项目或活动的成败,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