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琉璃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归纳和整理的重要文件。在小班教学中,教案的编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的分享,供大家参考。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一

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们下课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观察着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来孩子们正在观察小蚂蚁。只见蚂蚁正在忙着“运粮”,准备过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蚂蚁有更详细地认识,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诱饵捕捉了蚂蚁,放进了昆虫盒。并设计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孩子对蚂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幼儿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但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引导还不够:怎么样让蚂蚁出洞?蚂蚁队伍是怎么样的?蚂蚁之间是怎样合作的?……对幼儿的观察,应该进行记录,这样,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二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一、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幼:造一座桥……。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

(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集体纠正。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三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一、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幼:造一座桥……。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集体纠正。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四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幼:造一座桥……。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集体纠正。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五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知识准备: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过度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2)师:水滴在纸上,纸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种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小结。

师:生活中的纸有的会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宣纸和报纸一样;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牛皮纸一样。

四、游戏: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师:我们把这四只小船放到水里面,你们来观察看看最后谁能带着小蚂蚁过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里后,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去拿水里的小船。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只船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小结:原来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纸做的小船,它把我们的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五、活动延伸。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用纸做的,它也不怕水呢?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再来告诉老师。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材料的准备上不够合理,不能体现出探索纸的吸水性的目的。在幼儿的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方面上,我会赶着给幼儿总结性的答案,没有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记录表格,形成一问一答,干预了幼儿的自主性的想法。在实验结论,“那些纸会吸水那些纸不会吸水的时候”忘了在大记录表上做好总结结论,漏掉了这个大环节,很不应该。小结语也将有待提高,要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在下次的活动上,操作材料要考虑周全,运用各个感官去感知物体,能够做到不紧张,不漏环节,带动活跃的活动氛围。知识经验的准备要充分,各个活动的环节有趣并能够层层递进,小结语中要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语言要严谨。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鱼缸、玩具,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玻璃珠、记录纸,蚂蚁、苹果树图片等材料,启发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能开动脑筋,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沉浮现象。在记录的环节中,合理选择粘贴纸的记录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基本实现目标。

二、教师的'教。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以“小蚂蚁出来玩,肚子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想爬过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过河的办法”的情境引入活动,形象生动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儿参与探索的兴趣,围绕问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和木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帮蚂蚁过河吗?”,展开思考。游戏情境的创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虑活动中幼儿的观察,精心准备鱼缸作为活动情境中的“小河”,让幼儿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石头、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时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探索的材料分组摆放在不同的操作区,改变以往教师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有利于幼儿专注观察一种材料;另外还为幼儿准备了贴贴纸作为记录的材料,在每个操作区投放记录单,便于幼儿操作后,直接记录操作的结果,解决幼儿独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记录单存在的困难。

3、善于观察启发。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观察幼儿在操作中的表现,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我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让孩子知道,沉浮没有绝对的定义。

4、评价鼓励结合。最后环节教师能对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再次进行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提升认识,再次利用记录单将材料的沉浮现象一一呈现,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奖励一个大拇指,并出示图片“大拇指”贴在幼儿操作正确的位置上,鼓励幼儿,这也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评价方式。

三、幼儿的学。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发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词汇“沉下去”“浮起来”。

四、活动中的不足。

1、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2、最后老师的小结不够到位。当所有的记录表都在黑板上时,师应作出总结,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强调:原来石头、金属类、玻璃类的物品比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头、比较轻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来。

3、记录卡设计不够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中线以上表示浮,中线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贴满的情况发生。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七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八

1.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

2.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3.激发了幼儿对蚂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1.环境创设:各种小蚂蚁图片展、活体小蚂蚁生活情景展示;情景游戏用的大树洞、土洞。(图片附后)。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3.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橡皮泥、毛根、幼儿操作卡、记录表、蚂蚁头饰、ppt幻灯片、大树叶、大米粒(图片附后)。

1.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交流。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它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幼儿分组操作(幼儿自由选择)。

第一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蚂蚁半成品,请幼儿补插完整的小蚂蚁(黑色的小蚂蚁、褐色的小蚂蚁、红色的小蚂蚁)。

第二组:投放《幼儿操作》卡,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图片附后)。

小结:说一说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蚂蚁;数一数操作页中共有几只小蚂蚁。

(4)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2.观看ppt幻灯片,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请幼儿观看小蚂蚁身体结构的幻灯片,加深幼儿对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的印象,然后,观看小蚂蚁生活方式的幻灯片,简单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小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师幼讨论,通过探究了解到蚂蚁的家在泥土里;蚂蚁的家在树上;蚂蚁的家在石头缝里等。

3.喂食小蚂蚁。

提供树叶、面包渣、石子,与幼儿一起喂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4.游戏“小蚂蚁回家”。

学一学小蚂蚁走路的样子好吗?

幼儿带头饰,随音乐模仿小蚂蚁爬行、运粮食、钻洞等动作,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游戏自然结束。

在语言区投放儿歌《小蚂蚁》;在操作区投放小蚂蚁结构拼图;在运动区投放小蚂蚁头饰、树洞、土洞等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通过“小蚂蚁”这个活动,使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蚂蚁的过程中,幼儿会随着对小蚂蚁的认识、了解逐步加深。同时,使幼儿亲近小动物、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注重幼儿对蚂蚁观察、了解和亲近的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小蚂蚁,观察了解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和体验喂小蚂蚁的快乐,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从而培养幼儿乐于观察、善于思考、亲身体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九

1.在手膝着地爬的游戏中,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4.发展身体协调性。

经验准备:有幼儿手膝着地爬的经验。

物质准备:宽窄不同的爬垫、大小不同的沙包若干。

场地布置图:

1.开始部分。

以游戏的口吻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带领"蚂蚁宝宝"(幼儿)爬到蚂蚁洞里做睡觉状,然后说:"蚂蚁宝宝们,天亮了,我们爬出来做游戏吧!"(幼儿依次爬出"蚂蚁洞")请幼儿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爬来爬去、搬东西)引导幼儿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

2.基本部分。

(1)利用情景进行游戏。

"蚂蚁妈妈"说:"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散步吧。瞧,这里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河。咦?对岸是什么啊?闻起来可真香啊!小蚂蚁想不想把豆子运回家啊?""可是这条河又宽又深,我们怎么过河呢?"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里有一座小桥(爬垫)可以帮你们过河。请你们每次搬一颗豆子,看看谁能又快又安全地回到妈妈身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路径。教师随机指导幼儿动作完成情况。

(2)分享交流。

教师说:"小蚂蚁真聪明,你们是怎么掌握平衡,让自己不掉到河里的?""有的小蚂蚁搬回来的豆子又大又香,可是有豆子大,小蚂蚁不小心把大豆子掉到河里去了,怎么才能不让大豆子掉到河里呢?""你刚才是怎样搬豆子的?你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3)再次游戏请幼儿再次游戏,验证自己的好方法,同时充分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运多次。

3.结束部分:幼儿放松练习:

师:"我们搬回了这么多豆子,真高兴,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幼儿跟着老师做各种简单动作。

活动材料:小车、皮球、沙包、动物摇椅等。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在固定的区域玩不同的运动器材,鼓励幼儿对玩具有不同的玩法。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一、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幼:造一座桥……。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集体纠正。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鱼缸、玩具,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玻璃珠、记录纸,蚂蚁、苹果树图片等材料,启发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能开动脑筋,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沉浮现象。在记录的环节中,合理选择粘贴纸的记录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基本实现目标。

二、教师的教。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以“小蚂蚁出来玩,肚子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想爬过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过河的办法”的情境引入活动,形象生动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儿参与探索的兴趣,围绕问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和木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帮蚂蚁过河吗?”,展开思考。游戏情境的创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虑活动中幼儿的观察,精心准备鱼缸作为活动情境中的“小河”,让幼儿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石头、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时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探索的材料分组摆放在不同的操作区,改变以往教师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有利于幼儿专注观察一种材料;另外还为幼儿准备了贴贴纸作为记录的材料,在每个操作区投放记录单,便于幼儿操作后,直接记录操作的结果,解决幼儿独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记录单存在的困难。

3、善于观察启发。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观察幼儿在操作中的表现,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我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让孩子知道,沉浮没有绝对的`定义。

4、评价鼓励结合。最后环节教师能对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再次进行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提升认识,再次利用记录单将材料的沉浮现象一一呈现,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奖励一个大拇指,并出示图片“大拇指”贴在幼儿操作正确的位置上,鼓励幼儿,这也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评价方式。

三、幼儿的学。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发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词汇“沉下去”“浮起来”。

四、活动中的不足。

1、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2、最后老师的小结不够到位。当所有的记录表都在黑板上时,师应作出总结,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强调:原来石头、金属类、玻璃类的物品比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头、比较轻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来。

3、记录卡设计不够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中线以上表示浮,中线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贴满的情况发生。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二

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对身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动感性强的形象直观的昆虫等更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但是,小班幼儿观察力刚刚萌发,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注意力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因此,开展此次活动,为幼儿提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小蚂蚁图片和活体小蚂蚁。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在快乐中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1.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

2.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1.环境创设:各种小蚂蚁图片展、活体小蚂蚁生活情景展示;情景游戏用的大树洞、土洞。(图片附后)。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3.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橡皮泥、毛根、幼儿操作卡、记录表、蚂蚁头饰、ppt幻灯片、大树叶、大米粒(图片附后)。

1.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交流。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它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幼儿分组操作(幼儿自由选择)。

第一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蚂蚁半成品,请幼儿补插完整的小蚂蚁(黑色的小蚂蚁、褐色的小蚂蚁、红色的小蚂蚁)。

第二组:投放《幼儿操作》卡,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图片附后)。

小结:说一说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蚂蚁;数一数操作页中共有几只小蚂蚁。

(4)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2.观看ppt幻灯片,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请幼儿观看小蚂蚁身体结构的幻灯片,加深幼儿对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的'印象,然后,观看小蚂蚁生活方式的幻灯片,简单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小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师幼讨论,通过探究了解到蚂蚁的家在泥土里;蚂蚁的家在树上;蚂蚁的家在石头缝里等。

提供树叶、面包渣、石子,与幼儿一起喂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4.游戏“小蚂蚁回家”。

学一学小蚂蚁走路的样子好吗?

幼儿带头饰,随音乐模仿小蚂蚁爬行、运粮食、钻洞等动作,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儿歌《小蚂蚁》;在操作区投放小蚂蚁结构拼图;在运动区投放小蚂蚁头饰、树洞、土洞等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三

设计意图: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此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四

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对身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动感性强的形象直观的昆虫等更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但是,小班幼儿观察力刚刚萌发,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注意力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因此,开展此次活动,为幼儿提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小蚂蚁图片和活体小蚂蚁。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在快乐中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1、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

2、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1、环境创设:各种小蚂蚁图片展、活体小蚂蚁生活情景展示;情景游戏用的大树洞、土洞。(图片附后)。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3、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橡皮泥、毛根、幼儿操作卡、记录表、蚂蚁头饰、ppt幻灯片、大树叶、大米粒(图片附后)。

1、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交流。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它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幼儿分组操作(幼儿自由选择)。

第一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蚂蚁半成品,请幼儿补插完整的小蚂蚁(黑色的小蚂蚁、褐色的小蚂蚁、红色的小蚂蚁)。

第二组:投放《幼儿操作》卡,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图片附后)。

小结:说一说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蚂蚁;数一数操作页中共有几只小蚂蚁。

(4)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2、观看ppt幻灯片,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请幼儿观看小蚂蚁身体结构的幻灯片,加深幼儿对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的印象,然后,观看小蚂蚁生活方式的幻灯片,简单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小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师幼讨论,通过探究了解到蚂蚁的家在泥土里;蚂蚁的家在树上;蚂蚁的家在石头缝里等。

提供树叶、面包渣、石子,与幼儿一起喂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4、游戏“小蚂蚁回家”。

幼儿带头饰,随音乐模仿小蚂蚁爬行、运粮食、钻洞等动作,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儿歌《小蚂蚁》;在操作区投放小蚂蚁结构拼图;在运动区投放小蚂蚁头饰、树洞、土洞等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五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鱼缸、玩具,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玻璃珠、记录纸,蚂蚁、苹果树图片等材料,启发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能开动脑筋,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沉浮现象。在记录的环节中,合理选择粘贴纸的记录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基本实现目标。

二、教师的教。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以“小蚂蚁出来玩,肚子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想爬过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过河的办法”的情境引入活动,形象生动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儿参与探索的兴趣,围绕问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和木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帮蚂蚁过河吗?”,展开思考。游戏情境的创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虑活动中幼儿的观察,精心准备鱼缸作为活动情境中的“小河”,让幼儿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石头、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时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探索的材料分组摆放在不同的操作区,改变以往教师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有利于幼儿专注观察一种材料;另外还为幼儿准备了贴贴纸作为记录的材料,在每个操作区投放记录单,便于幼儿操作后,直接记录操作的结果,解决幼儿独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记录单存在的困难。

3、善于观察启发。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观察幼儿在操作中的表现,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我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让孩子知道,沉浮没有绝对的定义。

4、评价鼓励结合。最后环节教师能对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再次进行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提升认识,再次利用记录单将材料的沉浮现象一一呈现,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奖励一个大拇指,并出示图片“大拇指”贴在幼儿操作正确的位置上,鼓励幼儿,这也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评价方式。

三、幼儿的学。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发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词汇“沉下去”“浮起来”。

四、活动中的不足。

1、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2、最后老师的小结不够到位。当所有的记录表都在黑板上时,师应作出总结,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强调:原来石头、金属类、玻璃类的物品比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头、比较轻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来。

3、记录卡设计不够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中线以上表示浮,中线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贴满的情况发生。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教师提出尝试题: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小班科学小蚂蚁过河教案与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八

近期,我园为预防手足口病,每周都要对幼儿的玩具、积木进行清洗消毒,当保育员将玩具、积木倒进水池里,好奇的小宇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有的积木浮在水面上,有的玩具沉到了水里,立刻,他的惊奇声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围观。《纲要》中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抓住此次教育契机,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

1、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2、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经验准备: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物质准备:装满水的水缸每组三个;抹布;记录表(人手一份);图片(蚂蚁和池塘);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实物(人手一份)。

一、听故事——认识各种材料。

教师边讲述边展示操作材料: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

师幼共同描述材料;这是长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报纸、长长的汤勺、正方形的泡沫、圆圆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实验结果。

1、学习记录猜想结果。

幼儿:报纸可以救小蚂蚁。

教师: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很轻,可以浮在上面。

教师:那你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那谁会沉下去呢?

幼儿:我觉的勺子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小。

教师:你认为小的东西会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底部。

教师:那还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蚂蚁呢?请我们小朋友们都来猜一猜,谁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贴在水杯的底部。

幼儿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贴实物照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交流猜想记录情况。

教师:谁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

幼儿:我觉得长方形的积木可以救小蚂蚁,因为它很大,

幼儿:我觉得三角形的报纸会浮上来的,我猜的。

幼儿:那个泡沫可能会沉的,因为它太小了。

幼儿:汤勺和圆圆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蚂蚁,它们都要沉到水里去的。

三、投材料——验证实验猜想。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到底谁能救小蚂蚁呢,我们试了就知道。在你们的桌上,有几个大水缸,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水缸里,仔细看一看,看看谁是浮在水上的?谁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记录表,是不是和你刚才猜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根据你看到的情况重新贴好。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如不相符,及时调整。

四、看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我看到积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幼儿: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师:那摁下去了吗?

幼儿:没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来了。

教师:真的吗?我有点不相信,你再试给我们看看,好吗?

幼儿再次试验。

幼儿:我发现报纸也能救小蚂蚁的。

幼儿:我发现报纸和汤勺不能救小蚂蚁的的。

教师:是吗?看来两个小朋友的发现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试一试!

教师将报纸和汤勺投入水中。

教师:看看,它们怎么样了?

幼儿:报纸浮在水面上的,汤勺沉下去了。

幼儿:可是,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

幼儿:沉下去了!

教师:你们看,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报纸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过了一会儿,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们以后做小实验要耐心、仔细地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新知识。

五、活动延伸——还有谁能救小蚂蚁。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还有谁能救小蚂蚁,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一个故事:

活动以救小蚂蚁的故事贯穿始终,可爱的蚂蚁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幼儿思维的互动。

两次记录:

考虑到小班幼儿还不懂得运用符号、数字等其他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所以我设计的记录卡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第一次记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把图片贴到记录卡上,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记录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第二次记录是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处细节:

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既渗透了图形知识,又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的沉浮经验会认为:重的、大的会沉、小的、轻的会浮,我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唤醒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二是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个细微动作:摁!通过“摁”这个有趣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动作,让幼儿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当这个力移开时,浮的东西始终会浮上来。也通过这个动作,使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三是在处理报纸沉浮的问题上,我以再次实验、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得出实验结论,必须细心仔细观察,培养幼儿这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的隐性目标。

四点遗憾:

一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对小班幼儿来说,要操作、要记录、要讲述难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种,如:泡沫,这样在活动时间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儿的表述上,沉浮有时还有点混淆,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尽量表述正确。三是幼儿天生爱玩水,在操作时,有些幼儿玩水的兴趣多于实验,所以往往会出现玩了水忘记了记录,幼儿记录的习惯还未养成。四是教师对幼儿不够放心,每每遇到幼儿不会说、不会做,急于解围、急于帮助,对幼儿留的空间不大。

相关范文推荐

    名著简爱感悟心得体会(实用14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回顾已经走过的路程,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改进的方向。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

    缅怀先烈演讲稿范文(20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提供给演讲者参考,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演讲稿。接下来是一些备受推崇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四月二日上午,正

    开学第一天的总结大全(20篇)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思路和构思过程,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启发。范文是在学术写作中具有一定标准和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起到指导和激励作

    小学绿色校园自评报告(实用17篇)

    报告通常包含背景介绍、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接到永丰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完小、初小教学点

    心得体会用心去关爱(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些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7篇)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培训中的成果和成效。以下是一些学员们分享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20xx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由

    保险员工的个人工作总结(优质21篇)

    保险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保险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保险工作总结已经成为保险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于**年加入人保财

    国际妇女节仪式讲话(汇总21篇)

    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您的演讲能力有所帮助。。尊敬各位姐妹们:

    董事长年终会议的发言稿(模板21篇)

    发言稿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逻辑连贯有条理,让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你正在准备一场演讲,那么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发言内容。紧张而富有收获的猪年过

    食堂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优质17篇)

    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