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碧墨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准备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一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二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nbsp;15:45是几时几分?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这一环节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认识24时计时法

结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计记时法或26时计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计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3、学习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结合提出的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计算出正确的时间,都给予肯定。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由于直接计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算法,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体的智慧,探究到解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自主练习”,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即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以及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四

各位评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五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三、实践联系,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小结反思。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六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七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并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比一比,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时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同时板书)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面积概念的建立学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第一层含义时,我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觉到“面”的存在,并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再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从观察、重叠的直接比较法到通过摆图形的间接比较法,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投影展示、小组交流、学生互评从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样,不能比较”、“只有面积单位统一才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就使统一面积单位成为学生思维的需要。)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书)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书: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板书: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通过直观比较,揭示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本质区别。]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这两句话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这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比较和区别周长的面积的不同含义,建立清晰的概念。]

(巩固练习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达到活跃思维、发展个性,使信息反馈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达到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八

《平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火箭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

对于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现实中众多的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安排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平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平移的距离。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2、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一次后的距离。

3、在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课件、画有房子方格纸、房子卡片等。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习。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平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平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平移的距离。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观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离--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中,我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它的运动方式是旋转,通过学生上讲台和回座位感知这样的运动和风车的运动是不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中,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1、先通过点的平移这一形式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平移距离,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搬房子”让学生感受物体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次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平移距离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2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在第四个环节中“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中,首先让学生欣赏运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美丽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接着用课件演示上海音乐厅搬迁的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了解楼房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东南西北。

北(上)。

(左)西—|—东(右)。

南(下)。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数学》第五册第146—14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什么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6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出来的。

麻烦。

不能。

爱学!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

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说,教师摆]。

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见图14)。

一共有15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算的?

5×3=15(平方厘米)。

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又出示一个长方形](见图15)。

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对!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

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

因为宽是2厘米。

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面积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一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用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情况,创设“捐书活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抓住两步计算的问题展开教学,教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未计算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和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法: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一)课前铺垫: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注意什么?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题(“练一练”第1、2题),促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回顾整理。

这一环节中先设计了课后的第3题,可以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总结。

1、提出数学问题环节学生可能出现谁比谁多或少的问题。

2、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计算量及数字大,可能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二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xx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三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四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由于在家里受到娇惯,独立做事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时间观念淡薄,不知道珍惜时间,学习、生活懒散、松懈。然而,这些学生面对的社会,将是越来越讲究效率,快节奏运行的,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保持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一致性,特意结合第五单元时、分、秒的内容设计珍惜时间这一节课,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把道德行为进一步深化。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班队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活动的目的,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本次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亲身体会,自主发现。

(三)依托生活,自主探究。

(四)实践应用,寓练于乐。

(五)文化熏陶,情感升华。

注意从学生的出发,因此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再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行为知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活动过程。同时,课堂教学流畅、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氛围,渗透守时、惜时教育。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动手、合作、体验学习等学生比较感觉兴趣的活动,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活动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1、活动开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2、通过故事《一分钟》提出问题,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讨论完成,引起共鸣,深化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对于他们来说,一分钟也很珍贵。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4、让学生在积极、多元的评价中建立信心、感受成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亲切的鼓励、由衷的赞叹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探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予他们肯定的暗示、无穷的力量。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着教学活动。

实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大全(15篇)篇十五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

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升旗手的自我介绍(案例19篇)

    自我介绍需要注意掌握好语言表达,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是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实用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6班的xxx,

    2023年英语电影心得体会中文(模板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可以回顾自己的所思所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英语爱好者,我一直感到学习英语是一项

    热门弱电项目实施方案(案例16篇)

    在实施方案中,需要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以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施方案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专业医保干部心得体会(案例2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保

    专业出纳试用期转正自我评价大全(18篇)

    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如果你对写自我评价还有一些困惑和疑问,可以参考以下的自我评价范文,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最新餐厅采购工作计划范文(14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内容、时间安排以及目标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书面表达,它有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工作情况和进展。如果你还不太会写工作计划范文,不妨看看以下小编

    最热中外名著读后感(模板13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下面这些读后感,你会发现作品对每个人的触动和共鸣是如此

    优质忠诚维护核心心得体会(汇总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现在就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能力会有所帮助。“看完之后,满满的安全感。”“厉害了

    最优合同协议书违约责任范文(22篇)

    在商业合作中,签署合同协议可以为双方提供法律保护,避免纠纷和争议的发生。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合同写作技巧。

    优秀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通用19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学习和提高。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