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优秀9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梦幻泡最新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优秀9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一

[摘要]大学化学课程是高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在我校汽车专业更好地实施大学化学课程,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改革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能初步运用大学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汽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增强,化学已深入渗透到机械、电气、热能、材料、建筑、信息、生命等各个学科领域,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化学类基础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在汽车相关专业实施大学化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化学课程是高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门重要课程。将化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活动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校汽车学院为重庆市建立“西部汽车城”、“世界摩托车之都”的重要依托单位。目前设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地面武器机动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今年对所有大一新生新开设了大学化学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工程实践中对一些涉及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有初步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的化学知识是汽车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有的直接与汽车类专业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有的在汽车类专业的基础课或专业课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习。为了满足汽车类专业的教学需求,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目前我校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进一步优化。

2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汽车专业的新生更好的学习大学化学,必须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2.1与中学化学知识的全面衔接

由于我校《大学化学》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初入大学的迷茫期,常常表现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欠缺。同时中学化学中很多知识点相对较简单,没有完整的理论构架,学生只能掌握“皮”;而大学化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合理,学生能够看到“肉”。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对比中学的所学,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整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和目的。

2.2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区分讲解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而言,会对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提炼,紧密结合汽车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区分讲解。例如,对于目前电动车的大力发展,提出动力来源,进而引申出清洁能源的相关知识以及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进一步可以对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各种不同电池之间进行优劣比较。也可以通过对金属材料的性能研究,使学生对汽车各种零部件的功能加以改进。还可以将热力学原理与汽车内燃机工作过程相结合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兴趣。

2.3与前沿科技接轨,激发学生兴趣在介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重大发现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科的精髓。例如,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针对全球变暖的话题引出对于各种环境污染的最新治理方法。又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讲解化学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福岛事件、“神八”升空等事件,都是我们鲜活的素材。

3抓住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法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而互动式教学则能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可以根据科研和工业生产实际提出一些实际科研或生产问题,启发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听课思考,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自己讨论问题的答案,自己回答这些工业实际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发言,发表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可以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经历这样的教学互动,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仅让所学的理论不再成为空中楼阁,而且又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学生们的工业知识。

3.2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为新型的教学课堂带来非常好的条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可以插入图片和视频,可以让很多物质的结构以及装置等更形象、更真实地反映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课堂实验示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如果将温度定在150℃更有利于游离水的脱除。另外,加氢装置常用理论烘炉曲线中的升温速度[3]均较示例装置升温速度慢,在低温下控制低的升温速度有利于游离水的充分脱除。此外,升温速度还必须依据炉衬里的具体性质来确定。

2.2dcs停电

由图2实际烘炉曲线可以看出,当烘炉至41h时,炉膛温度突然下降,反应加热炉熄火停炉。造成该事故的原因是电源切换时,不间断应急电源(ups)未正常供电,导致dcs停电,反应加热炉主火嘴切断阀联锁切断,熄火停炉。停炉5h34min后重新点炉,点炉前对燃料气管线进行氮气置换,测得燃料气管线中氧含量0.5%(v)后,引燃料气置换氮气,用蒸汽吹扫至炉膛内可燃气体含量分析合格后,点长明灯,以10℃/h升温,将反应加热炉温度升至110℃,并恒温39h10min,再升温。

2.3紧急泄压阀故障

烘炉至112h时,紧急泄压阀仪表故障,突然打开,导致反应加热炉主火嘴切断阀再次联锁切断,加热炉主火嘴熄灭。操作人员立即在软按钮控制面板上关闭紧急泄压阀,联锁复位并打开加热炉主火嘴切断阀,点火升温。由于该事故并未造成加热炉熄火停炉,所以未进行炉膛置换及燃料气管线置换,而是迅速点燃主火嘴,恢复升温。

2.4炉膛温度突增

加热炉炉膛温度升至350℃恒温期间,在瓦斯压力、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化、未增点长明灯及主火嘴、且未改变其燃烧状况下,炉膛温度迅速窜增约100℃。经排查,温度突增的原因为仪表故障,炉膛两个温度热电偶同时升高了约100℃,但是炉管温度相对稳定。针对这种突发情况,操作人员以炉管温度为准,控制炉膛温度在460℃恒温,同时联系仪表人员对炉膛热电偶进行校对,确认仪表正常后,内操方以炉膛温度为准,控制烘炉温度及烘炉速度。

2.5衬里脱水问题

脱除游离水阶段发现炉膛衬里脱水[4]上下部不均匀,上部衬里脱水快,下部衬里脱水慢,且戴手套触摸时,下部衬里局部为常温,主要原因为:长明灯点的少,导致部分衬里无法烘到;长明灯燃烧状况不好,有的长明灯手阀卡量,导致燃烧不充分。

处理方法:定期切换长明灯,保证炉膛各部位受热尽量均匀;

调整长明灯燃烧情况,保证其充分燃烧。

2.6未安装o2、co含量分析仪

由于烘炉前尚未安装烟气o2、co含量分析仪[5],无法根据烟气氧含量进行调节,导致加热炉热效率偏低,且燃料气消耗增加,炉管氧化加快。

3烘炉后的检查及问题处理

烘炉后进入反应加热炉炉内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见表2)。

4烘炉小结

(1)烘炉操作中要注意低温下定期切换长明灯且确保火焰充分燃烧,使炉膛各部位受热均匀,尽量降低衬里皲裂的可能性。

(2)个别火盆耐火砖之间裂度过大。一方面加强施工过程中耐火砖砌筑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避免出现烘烤不到的盲点,导致高温状态下盲点部位迅速升温而产生裂缝。

(3)烘炉前务必仔细检查并充分调试好设备、仪表、电气并尽量避免人为偶发事件的发生,如烘炉过程中炉膛温度的突增、dcs停电、紧急切断阀触片松动等,如上现象不仅延长了烘炉进程,也影响了烘炉的效果。

(4)烘炉曲线的制定问题。烘炉实践发现脱除游离水的温度定在150℃更有利于游离水的脱除。

(5)部分炉管与支撑脱离。该问题反映了施工过程中的缺失,炉管的施工影响到加热炉的长期稳定运行。另外,炉衬的施工对保证加热炉的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把质量关,确保加热炉的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5]钱家麟.管式加热炉[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637.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二

实验题目:

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三

【实验名称】

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和试剂】

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 【实验过程】

【问题讨论】

分析构成原电池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四

1.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做好实验过程中过程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4.总结经验,撰写课题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

5.分析问题,调整方案,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成果提交鉴定、验收、结题;

现就该课题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课题确定后,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宏观方面勾画出了实施框架。课题立项后,快速进入了行动研究阶段,每月均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实验计划,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这样,确保了课题研究有序高效推进。

自20xx年二月起,该课题深入扎实地投入到了行动研究阶段。三个月来,共计上了多次研讨课,开展了三次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活动中,邀请了学校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参与,旨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互促进;召开了多次月工作总结会,总结会上我深入详细地交流了自己的月工作计划、月工作总结、课题试验反思等系列的课题研究试验资料内容;同时也听取了领导和众多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实验方案得到了不断补充修订,实现了实验方案科学、合理;进行了多次课题反思活动,通过反思,查找出了学案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了教学方法,确保了课题研究验顺利实施。开展了一次论文交流活动,通过论文交流便于形成经验总结,利于课题成果推广使用。

1.学生成果: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弄清楚了实验时应该看什么,应该想什么,应该做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做,更要注意探究的过程,养成了实验探究的习惯。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是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2.教师成果:把研究过程中的心得形成论文,叙事,随笔,设计,课 件等进行展示。通过本微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明确了加强实验教学是突出化学学科特点、保证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实验的真正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良好机会,为了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

四、资料完整

课题实施以来,课题试验教师一直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分类保管,形成一套完整的课题研究实验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做好了准备。

总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市级微型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依据实施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了课题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实验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达到结题的标准。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五

不少朋友都会做实验但是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那么,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内容宋体小四号 行距:固定值20磅(下同)

原理简明扼要(必须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图不能少)

仪器:

试剂:

步骤简明扼要(包括操作关键)

实验记录尽可能用表格形式

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 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三,被测体系的选择 本实验所选体系,沸点范围较为合适。由相图可知,该体系与乌拉尔定律比较存在严重偏差。作为有最小值得相图,该体系有一定的典型义意。但相图的液相较为平坦,再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整个相图精确绘出。

四,沸点测定仪 仪器的设计必须方便与沸点和气液两相组成的测定。蒸汽冷凝部分的设计是关键之一。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积过大,在客观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馏;而过小则回因取太少而给测定带来一定困难。连接冷凝和圆底烧瓶之间的连接管过短或位置过低,沸腾的液体就有可能溅入小球内;相反,则易导致沸点较高的组分先被冷凝下来,这样一来,气相样品组成将有偏差。在华工实验中,可用罗斯平衡釜测的平衡、测得温度及气液相组成数据,效果较好。

五,组成测定 可用相对密度或其他方法测定,但折光率的测定快速简单,特别是需要样品少,但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重复测定三次。当样品的折光率随组分变化率较小,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六,为什么工业上常生产95%酒精?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获得无水酒精?

答:因为种种原因在此条件下,蒸馏所得产物只能得95%的酒精。不可能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获得无水酒精,95%酒精还含有5%的水,它是一个沸点为的共沸物,在沸点时蒸出的仍是同样比例的组分,所以利用分馏法不能除去5%的水。工业上无水乙醇的制法是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苯,再进行蒸馏。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六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然后加热试管,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七

1(1)向容器内通风(2)使用催化剂减缓反应速率

2(1)反应容器的选择(2)反应容器的气密性

二选择其他实验方法例如在大烧杯的竖向不同高度分别放两支点燃的蜡 烛(烧杯口不封闭),向烧杯中缓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下面一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三1瓶内还有其他气体,不能够充分体现出试验结论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八

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单篇九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的格式是怎样的?那么,下面就随本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实验目的,专门写实验达到的要求和任务来实现。(例如,为了研究添加硫酸铜条件的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实验原理,该实验是对写的操作是什么通常是实验室书世外桃源基础上做在那里,你总结就行了。(您可以使用上述反应式)

3):实验用品,包括在实验中,液体和固体药品使用的设备。(如酒精灯,滤纸,以及玻璃棒,后两者用于过滤,这应该是在右侧。)

5)的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分析与讨论

:溴乙烷的合成

:1. 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 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 验 步 骤现 象 记 录

1. 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 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 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 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 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 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 率:9.8/13.7=71.5%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