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GZ才子

单位的规模可以大到国家级机构,也可以小到一个小组或小团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单位工作经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三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十万光年。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但这只是对于(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实际只有数分钟。这是由于狭义相对论中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飞机可以达到每小时11260千米的时速(11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机最高速度纪录是11260千米/小时)。依照这样的速度,飞越1光年的距离需要用95848年。而常见的客机时速大约是每小时885千米,这样飞1光年则需要122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体是1970年代联邦德国和美国nasa联合建造并发射的helio-2卫星,最高速度为每秒70.22千米(即每小时252792千米),这样的速度飞越1光年的距离大约需要40的时间。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和演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2.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等。

3.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实物(课本、积木、墨水盒、水杯等)。

学生--四人一组,直尺,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谈话引入。

师:刚才你们说的客厅最大大,卫生间小,等等,其实是指房间地面的大小,如:客厅的大小就是这块蓝色地面的大小;厨房的大小就是这块黄色地面的大小,那卫生间的大小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面积。

板书课题的一部分“面积”

2、感受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拿出数学书,一起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带着学生一起活动)现在同学们所摸到的这一块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再摸摸学具盒的盖子的表面,这一块就是学具盒这个表面的大小;再摸摸课桌的桌面,这一块就是课桌桌面的大小。

师:草稿本的封面的大小是指的那一块呢?(学生摸一摸)。

师:谁想来摸摸黑板的面?感觉怎样?是不是很大一块,这一大块就是黑板这个面的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数学书表面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大小相差比较明显时,可以直接用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比较方法叫观察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们手掌的表面,再跟同桌的同学比比看,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分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比较的结果?(请两组)。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师:我看见,你们是把手重叠在一起比的。)。

师:其实,当两个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相差不明显时,可以用一种“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这就是“重叠法”。(请两个学生示范)。

师评价小结给出面积的一部分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有的物体表面……,还发现了比较它们表面大小的方法,真能干。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粉笔盒这个面的大小就是粉笔盒这个面的面积。你能像老师这样,指出并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请几名学生说)。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那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封闭的和未封闭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哪些图形你能确定它的大小?

(如果学生能及时分辨出来,就直接请同学回答;如果不能就分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师:为什么这些图形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呢?

师:对,这些图形有缺口,四周没有围起来,所以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只有像这样四周围起来的图形才有大小,这些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师:你能说出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是指的哪一块吗?(课件演示)。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将面积的定义补充完整)。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定义。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呀?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老师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缩小成了两张彩纸的面积,咱们通过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厨房和卫生间面积的大小了。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发表意见)。

师:其实,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活动要求:4个同学一组;选择合适的学具摆一摆,比较出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观察、指导)。

(在小黑板上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黄色(厨房)粉色(卫生间)。

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圆。

师:为什么不用圆来摆呢?

师:用什么图形测量最合适呢?为什么?(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在测量图形面积时,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它摆起来没有缝隙,它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面积也很好计算。

(课件出示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来摆得出的结论)。

师:他们比较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师:选择测量标准时,除了最好选用正方形以外,还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测量面积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揭示课题的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用的那样的一个正方形也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使用和研究的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呢?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书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并把它们勾画出来,小声地读一读。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

师:你们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吗?

板书: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请你们估计一下,老师这块橡皮的这个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几个1平方厘米?(学生估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来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师在展示台上摆)。

生:太小了。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呢?你觉得哪个面积单位合适呢?

师:你能从学具里找出1平方分米吗?

师: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吗?现在,我们就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如果现在我想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板子。(展示给学生看)。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

让学生手拉手围一下。

三、巩固练习。

1、选合适的面积单位。

师:了解了面积单位的知识,老师来考考你们,会不会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出示练习1)。

2、数格子,说面积。

师:其实,除了用观察、重叠、测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数格子。(出示练习2,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3、完成74页做一做。

四、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开课引入时,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为理解面积的定义做铺垫。

在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部分定义。并在比较面大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常用的比较方法。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比较厨房和卫生间面积大小的活动,让学生想办法比较黄纸和粉纸的面积大小,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无法准确比较出黄、粉纸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亲身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学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估计橡皮其中一个面的面积、估计黑板的面积等,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以及1平方米的表象,并会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描述面积的大小。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五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六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尺、米尺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3、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文档为doc格式。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八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学的很轻松,很扎实,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九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一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二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三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四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重点与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四、单元教法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五、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分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六、注意的问题。

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五

相关描述: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4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例8。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学习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他们不仅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

1、运用熟知的一定长度(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旗杆的长度,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

2、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并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

3、判断小明的日记里的长度单位使用是否合理,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

1、正确判断旗杆的长度。

2、正确选择课桌的高、小鸟的脚印、篮球场的长度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判断依据。

3、解决小明的日记中长度单位的选择。

评价标准:

1、根据已经建立的长度单位表象,能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对比,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

3、学生通过比较、推测,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说出判断的依据。

4、学生针对灵活多样的练习素材,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多感官参与练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丰富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教师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周一升国旗照片。

师:同学们,上星期,我们班小朋友表现的特别棒,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班长陈峰涛同学在领“文明班级”奖的照片。

师:你从图片上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旗杆)。

师:旗杆到底有多高呢?是13厘米还是13米?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学生可以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表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作单位,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用于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三、巩固提高。

1、做一做(课本第7页)。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2)、(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用于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2、小明的日记: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4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背上35米长的书包,到离家500厘米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厘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说说小明的日记有哪些长度单位不合适,快帮小明找出来,改一改。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景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设计的,用于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你能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描述这些物体吗?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六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七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八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范文(19篇)篇十九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80厘米=()分米。

相关范文推荐

    团建聚餐活动自媒体公司通知(专业17篇)

    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推广等多个方面,它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希望大家在写公司总结时能够善用这些范文,提高写作水平。各部门及全体员

    第二学期二年级教师工作总结(专业13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反思的重要方式。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两个班的

    西游记的心得范文(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来阅读一些范文,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发和解决办

    我从生活中感受幸福初三(热门18篇)

    通过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不在,幸福是美

    使我快乐初中(优质17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如果你正在苦恼于写作,不妨看看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和启示。无非是为了那书页

    欢度班级元旦联欢会五年级(汇总21篇)

    优秀作文在语言运用上富有变化和创意,采用准确、美观、生动的语言,让人眼前一亮。奔跑的梦想:梦想是一朵鲜花,而奔跑是为了收获它的芬芳。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元旦像一个

    中班元旦家长会活动方案(优秀16篇)

    在策划活动方案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因素,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是一些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的活动方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新年是热闹的,孩子

    入党父母政审证明材料表格范文(21篇)

    入党代表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义务。入党审查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答,给大家提供一些入党前的思考参考。男汉族现居住在沙河镇西关

    供应商罚款通知(专业14篇)

    通知的目的在于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行为或传达某项决策的结果。阅读这些通知范文,您可以了解到同样主题的通知可以以不同方式表达,帮助您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父亲节感动的演讲稿(实用14篇)

    演讲稿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最后,希望以下演讲稿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演讲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