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JQ文豪最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篇一

做盲人求学路上的“眼睛”

次仁长达十几年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这个出生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县的农村小孩,在很小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便失去了视力,这对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次仁6岁时进入拉萨盲人学校学习盲文,之后在日喀则近郊的一所公益盲校学习盲文和正常的小学课程,“这段经历开启了我对世界的新认知,那里也是我重获新生的地方。”

次仁说,他那时候年龄虽然很小,但努力学习的目标却很明确,因为他知道那是能够弥补视力缺陷,去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方式。

2018年夏天,对次仁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那年,他参加了高考。作为当年全区参加高考的唯一一位盲人,最终考出了422分的总分,这比西藏少数民族文史类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高出了47分,他成功被西藏大学录取。

“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离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想到自己求学道路上老师们的帮助,次仁也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盲人教师,帮助更多的西藏盲童接受教育,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眼睛”。

进入大学后,次仁越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对于盲人来说,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小面临没有盲文教材,缺少盲文读物、课外练习册等困扰。上课时有些课程跟不上,课后他要请同班的学生帮着补习记录。英语课是比较困难的课程,他会在上课时打开录音设备,课后再重复听。为了完整掌握一节课的内容,他需要在课下付出几十倍的努力。

每逢周六,他会用一天的时间去一个盲文翻译公司义务帮忙,在那里将汉藏书籍翻译成盲文,“我想通过这个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为更多的盲人打开一片新天地。”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对别人而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也需要我用尽全力。”次仁说,他明白,一位盲人,从此有了光,而帮助过他的人,便是那发光的太阳,“我要将这光带给更多的人。”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篇二

一年内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林启和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他出生在广西农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收入仅仅依靠家里种的几亩地,林启和上学学习一直很努力,并于2017年成功考上长安大学。

“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我才得以上大学,对此我充满感恩。”林启和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2017年10月,通过学校团委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捐献检测,他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19年2月,当他获悉自己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数据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初配成功的他及时告知家人,在再三劝说家人同意后,毅然决定捐赠,并第一时间向陕西省红十字会表明了自己的捐献意向。

2019年3月,林启和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并于5月9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整个采集计划持续了5个小时。

林启和回忆说,前期一切顺利,就是当针头扎进血管时感到很疼。采集过程中,他的血压有点低,医生一直提醒他不要紧张,否则血压不够。接下来的采集过程比较顺利,但由于采集过程身体不能动,而且一直在输液,身体很僵硬,上厕所不方便,他一直憋着很难受,“但我相信与承受痛苦的白血病患者比起来,我这点难受不算什么。”

那次捐献,林启和成为长安大学第32例,陕西分库第198例,全国第83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年10月,林启和再次收到陕西省骨髓库的通知,半年前的受捐者病情复发,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我想救人就要救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同意捐献了。”

由于是二次捐献,家人都比较担心,林启和很努力说服家人。最后,和之前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基本一样,最后于12月24日在成功捐献淋巴细胞,再一次帮助了这名白血病患者。虽然冬天血管收缩,血管被针扎很疼,他还是没有一丝害怕。这次捐献让他也成为陕西省第2例二次捐献者。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篇三

石xx,女,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xx级2班学生。现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四川师范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我得在这里留下点什么才能回去!”来自山东青岛的王凯丽在来到大学前对自己这样说道。

于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大学四年里,她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压力,也是动力”,石凯丽说。无论是在学校操场的角落练习一下午,只为了给部门开一次例会;还是在准备“东芝杯”比赛的过程中,在学校三教和七教大大小小的教室里一次次的试讲,石凯丽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上了台代表的就不是自己一个人,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我不仅严于律己,对待他人我也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共同工作的小伙伴害怕她的严格,但更多的是认同,因为石凯丽从不将工作代入生活,工作效率高、质量好,私下与同伴相处得也很好,“聚似一团火,散似满天星。无论是聚拢还是散开,我们总会发光发亮。”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她与工作伙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在采访过程中,石凯丽提到最多的就是“要在最好的年纪做些什么,不让青春就这样过去”。她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大一到大四的暑假,一次次的实践经历和志愿者活动,就像是一层层的阶梯,让石凯丽慢慢地、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采访时,石凯丽告诉记者她明天将和学校领导共同到乐山峨边调研,这是她所担任队长的支教团未来一年将要待的地方,也是学校支教团十多年来第一次到达的'地方。对于诸多的第一次,石凯丽的期待多于紧张,很多人劝她说没必要去,她却说她喜欢这样的挑战,喜欢一切未知的东西,她要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石凯丽的信条是,要做想做的事、做该做的事,在最好的时光里不负青春。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篇四

拉木卓玛是一名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草原的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残疾人士,家里仅靠母亲一人务工维持生计。

7岁那年,在拉木卓玛还有两天就可以去小学报名入学时,一场车祸却让她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都受了伤,母亲的伤势严重,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年幼的拉木卓玛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留在家里照顾父母。

一年后,父母逐渐康复,拉木卓玛才如愿走进校园,她也因此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读书格外勤奋。中考那年,拉木卓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

步入高中,她更是铆足了干劲。高三时,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看书,她晚上还在一个废弃的小卫生间里学习,因为那里没有人打扰她,她有时候甚至坐着就睡着了,醒来又继续读书。

山东援青干部得知拉木卓玛的家庭经济困难,与她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为她减轻了后顾之忧。“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去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学生改变命运。”

“经过一步步的努力,我觉得离自己当人民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近,我期待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拉木卓玛说。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自立自强篇五

郭兆薇,2017年高考考入合肥学院后选择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第二十基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初到甘肃,背井离乡,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艰难的训练内容都让她难以适应,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也成了最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她选择迎难而上,率获佳绩。在部队的两年,她曾获专业比武竞赛第二名,基地运动会女子跳高组第三名,800米第二名,4×100米团体第一名和4×400米团体第一名。

退役归来,回到校园的她认真努力、刻苦自律,积极入党、热心志愿。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她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专业学习上,求学若渴是她的优良品质,曾获2020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校级三等奖和“第五届学术英语词汇大赛”优胜奖;生活中,她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坚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工作上,她曾经担任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副会长,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100小时;活动中,她努力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曾获合肥学院2020年度优秀团干、合肥学院“第十二届科技节”二等奖、合肥学院国旗护卫队先进个人、年度军训优秀教官、“第十五届绿色时装设计暨模特大赛”团队三等奖等荣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戒骄戒躁,不忘来时路;知恩感恩,铭记师生情。两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她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培养了她坚强的意志。从普通学生到光荣士兵再到中共预备党员,郭兆薇从未停止前行。她的成长之路上少不了自身奋勇直前的精神激励,少不了老师的帮助鼓励,更少不了学校的悉心栽培。正如采访中郭兆薇所说:“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栽培与肯定,能获得这个奖项也是对我一直以来努力的肯定。这代表的不只是一项荣誉,更是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殷切关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