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雨中梧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达,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一

在新常态的公共管理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的发展和未来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看看相关论文吧!

所以公共管理部门要敢于找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并及时找出新出路,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及深入.

“新常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来,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趋势性,因为它的提出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将不如新阶段,相关应用的公共事业也随之发生变革,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需求。

但新常态推动公共事业发展与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管理的难度,使公共管理在新挑战中遇到很多困境,使找出解决新常态下公共困境的途径,成为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1新常态背景的内涵。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一种最新的形态,该定义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发展,符合马克思“发展论”的核心思想,即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发展。

所以这里的新常态是被定义为,与过去不同,但又过去更稳定的不可逆趋势性状态,在本文具体是指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性状态,即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等同步高速发展的新常态。

这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上的机遇,但同时也给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很多困,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为找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对“新常态”做进一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内容包括政治公共管理、文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和经济公共管理,所以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现状与困境分析,分别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与经济这四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

2.1政治发展现状与困境。

最大限度保护和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执政为民”的政治管理宗旨,有效树立了廉洁清明的政府形象,为进一步平等和民主的政治公共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腐朽现象仍为完全消除,所以还政府还需要加大政治公共管理管理力度。

2.2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累积了历代人民群众文化精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历史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等特点。

但现时代我们出现严重崇洋媚外现象,加之政策上对外来文化引进的支持,使我国文化严重受外来文化影响,导致部分传统文化逐渐丢失。

2.3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使相应的公共服务政策具有以下几点优点:第一,有效缓解公民就业压力;第二,电子化方面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第三,有效提高了社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但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大、大学生就业难、就医难等社会问题。

2.4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

中国经济随在“新常态”背景下也凸显出新常态的一些特点,如金融体系市场化。

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主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大型企业科技发达、资金雄厚和劳动力素质高等。

但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出现劳动收入分配不合理与福利待遇不高等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损,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最终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3.1促进政治新常态发展。

第一,政府必须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到底;第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要积极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了解群众需要并听取其意见,落实“执政为民”的宗旨;第三,要严厉严惩腐朽分子,并将相关腐朽信息及惩罚信息对公民开放,以实现政治管理透明度的提高,进而实现政治的新常态发展。

3.2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鼓励各大领域积极传承、弘扬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要持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第三,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到中国大文化体系中个,实现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3.3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一,将解决就业、就医等问题作为公共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教育力度;第二,将“中国梦”和“小康社会”全面落实到社区和农村,以提高社区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第三,相关供电、供水部门要尽可能保证居民生活的不间断供水与供电;第四,缩小城乡差距,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3.4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以保证价格的平稳;第四,对于资金不流动局面要给予及时扭转,以实现市场风险的降低。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我国存在的公共管理困境主要体现政治发展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公共服务发展四方面,所以要根据政治、文化、经济及公共服务所面临的现状及困境,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提高中国软实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走出公共管理困境,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玲.论新常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经济月刊,(05).

[3]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0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

这一转变虽然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大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于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新公共管理范式。

基于此,分析探讨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学生管理;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的政府改革运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范式得以诞生,并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增加了招生名额,继而由此导致了高校的在读学生数量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管理环节更加的复杂。

对此各大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于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引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政策制定。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职责应当是制定政策,而不是一味地执行政策。

该理念认为,政府进行这样的职能转变,能够有效地缩减政府的规模、开支,并最终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新公共管理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政府,其最大的职能在于能够对实际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1]。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二

摘要:公路工程管理是个重要的过程,结合实际要求可知,如何进行合理管理是重点,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发挥整体管理的最大化作用。但是当前在整体管理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增加难度。本文中以公路工程管理现状为基础,对如何进行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发展取得突出的进步,公路建设里程延长,以公路建设和管理作为基础,在后续实施阶段需要了解具体困难,以影响因素作为基础,在实施阶段要做好保证工作,提升稳定性。此外当前公路工程管理中要做好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完善,促进公路行业的整体进步。

1公路工程管理现状。

公路工程管理是个重要的过程,结合当前咋实际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可知,如何进行预设是重点,要明确实际管理内容,发挥预设管理的整体作用。以下对公路工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1.1缺乏合适完善的管理体系。

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是个重要的过程,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结合实际内容可知,如何进行预设是关键,政府部门、施工企业和施工场地建设一个重要的过程,在实际建设中要掌握体系要求,为了避免出现预设不到位或者异常等情况,要提前预设,提升实际效益[1]。

1.2缺少完善的管理理念。

公路工程是我国基本工程,公路工程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结合运营管理和要求等可知,要进行进度和经济效益的调整,此外结合理念和创新模式等可知,要从现状入手,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要求,此外在绩效管理的阶段,要从综合水平入手,规划管理手段,提升稳定性。

1.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公路工程建设是和综合性的过程,以规划面作为基础,在预设和管理中要提升综合素质,结合素质指标和内容等可知,如何保证稳定性是关键,当前公路建设是个复杂的过程,在管理和配置的阶段要从各个细节入手,提前进行预设和管理。但是在实施管理中存在经验缺乏的现象,无法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在整体管理中,结合相关性经验可知,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创新意识,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导致工程建设受到影响[2]。

1.4整体管理水平低。

公路建设和管理以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可能存在专业人才缺失的现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掌握项目的类型,以调整管理作为基础,要明确实际管理顺序。但是在整个管理中存在管理复杂的现象,对相关内容无法进行落实,结合现有制度和实际类型等,如果无法实现对管理技术的.有序应用,则直接导致管理水平下降。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技术类型,结合施工材料、施工数据和管理措施等进行规划。

2如何做好公路工程创新管理。

结合当前公路实际管理概况可知,如何进行创新是重点,结合创新形式和要求等可知,要以前进行预设,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形式可知,在预设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注意事项,提升可行性。以下对如何做好公路工程创新管理进行分析。

2.1创新现有管理体制。

结合公路创新类型可知,如何进行预设是关键,以工程质量调整为前提,需要进行科学预设。管理人员要充分行使自身权利,在制度的制约下,自主履行义务。此外施工人员在秩序模式要求下,完成相关工作。以公路施工为基础,需要对部门信息进行分析,以组合形式作为基础,必须对个别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现有总结管理基础上完善,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在创新管理中按照流程要求实施.

2.2强化对管理人员的管理。

结合管理理念符合要求,在创新过程要致力于吸引人才和技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方案调整作为基础,在实施阶段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了解当前管理需求。以定期管理和培训作为基础,要创新现有管理机构。以内部管理和调控为前提,提前进行技术管理和应用,结合企业内部自动要求可知,要帮助整个公路工程提升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提前进行管理,此外结合人才管理模式要求,需要提前创新,提升稳定性[3]。

2.3进行针对性管理。

(1)进度管理以项目本身作为基础,进度是重要的依据,结合工程资源和进度等可知,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此外要结合图形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以各个工程节点为基础,要对不利情况进行评估,以对应的预案作为基础,要提前进对资料整合,结合进度进行调整,保证顺利实施。(2)现场管理工程的现场管理在实际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实际类型可知,如果不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则容易造成制约,以评价模式和要求等为前提,要了解实际工作类型,对问题提前分析,只有总结经验教训后进行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4创新管理的组织结构。

以组织结构作为基础,在实施阶段要掌握管理内容,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前提,需要做好职能分析工作,以不同职能的应用情况为基础,要进行弹性分析,结合现有原则和刚性准则等可知,要提升整体实施水平。在满足公路工程日常管理的要求下,适当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和管理,致力于重组和改进,提升稳定性工作人员要掌握组织机构的类型,以技术引进作为基础,要有饱满的热情,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打开公路工程创新的新居民,提升整体适应性。公路工程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公路的施工过程还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中需要每天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提出解决的办法[4]。

3结束语。

公路工程作为当前我国交通工程的基础,在实际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要求可知,如何进行预设是重点,以管理形式作为基础,需要了解工程实际问题,做好理念管理工作。以综合性管理水平作为基础,要致力于专业化管理中,对体系进行完善,提升整体能力。在绩效培养管理中要做好工程指导工作,从各个方面入手,发挥创新优势,促进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2]李腾腾.论公路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3):235~237.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三

三年的学习生活转眼即逝,在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攻读mba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在这三年里,尽管在校学习的时日并不多,但是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当中,使我受益终生。

三年的学习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悉心教育,特别是我的导师王云峰教授。从论文的提纲拟定、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论文的撰写,王云峰教授不仅给予我耐心仔细的指导,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王老师在学术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特别感谢赵钊老师在论文上的耐心指导以及在学习上的帮助,让我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感谢吕荣杰老师等其他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岳殿民老师对论文最后的审查、送审环节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感谢李明老师在学校期间对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和照顾,感谢各个课程的任课老师和教授们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和学习,并且为我的论文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供我参考。尤其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默默的关心和支持着我,为我做出许多牺牲。使我能够按期完成本论文的研究。

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四

一、人力资源。

滤去。

录取同等水平的所有岗位人员,建立和建设的团队,对于,同等文化水平的相互沟通,是先见之明的沟通等式。

会避免太多,不必要的沟通问题发生。

二、公共关系。

最优秀的专业经理人。

建立和规范。

所有的文字和文档格式。

对于,以统一的口径发布新闻;。

对于,以同一的规矩来实现零误差的交流。

势在必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五

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第一篇。

1目前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

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课程设置不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因人设课”和“因课设人”的现象时有存在[7]。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专业课开设片面狭窄,甚至存在为了照顾某些人而开设一些非必要课程,造成了硕士生知识的偏移和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有些课程的开设找不到有能力的老师,“因课设人”的“拉郎配现象”也在高校频频出现,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课程内容滞后。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1.2选课存在随意性、目标性不强硕士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选课”,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体系对以后课题进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应届硕士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在选课时非常迷茫,存在选择随意性和目标性不强等问题。

所选课程部分由导师按照专业进行指定;部分由学生根据课程题目、教学大纲及本人兴趣进行选定。

另外,硕士生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不能根据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导致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的脱节,课程学习的知识不能顺利的应用在科研工作中。

1.3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够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隐性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前者是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8]。

隐性课程可具体到一门完整的课程中,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存,如,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同时,隐性课程也存在于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

科尔伯格认为、家庭、学校和广大社会道德气氛也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8]。

但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忽略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对隐性课程关注度不够。

2课程学习和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概念及本质特性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根本的概念就是“学习和创新知识”[9]。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品质,完成硕士生阶段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服务[10]。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才能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研究,完成硕士生培养目标。

学习研究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遵守认知的普遍规律,首先获取信息,然后使用信息,最后进行开拓创新阶段。

硕士生课程学习属于知识的获取阶段,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虽然本科阶段是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但笼统且过于宽泛的课程学习,无法使学生集中知识进行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生课程学习主要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选课,补充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对某一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学习很少会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缺乏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硕士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帮助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2一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二级学科建立的,这导致研究生获取知识面狭窄且过于专业化、交叉性学科开设困难、学生适应能力差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毕业留校教学的硕士生甚至没有能力开设其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毕业后在社会岗位工作的硕士生由于知识面狭窄且适应能力差,工作中处处遇到阻碍。

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解决了硕士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1]。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是硕士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医学院校的环境特殊性,资源偏移性和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促使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出现。

第一,它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资源,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

总之,目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迫切需要素高质复合型人才,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医学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第四军医大学基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模本的建立。

在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中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课程设置的相对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

在对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单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及目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硕士生课程。

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已经建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和一些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原则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研究生的层次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生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研究生重组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构建研究生知识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索能力[12]。

3.2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从学校阐明的教育目标开始,以对每个学生毕业前后的评价结束。

设计阶段从明确总体目标开始,然后又向着制订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进展,所阐述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化。

每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评价都将以这些目标为依据[13]。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和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毕业后适合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适合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相当一部分以课程为中介而实现的,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

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14]。

培养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导着课程目标的制订和课程学习的进行。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分支,详细地说明了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3明确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基于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架构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及选修课三部分,实践环节包括“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和“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简单,条理性差,忽略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

与基于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架构整合了方法类及工具技术类课程,增开了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中增加了跨学科选修课和跨专业补修课程,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的同时,使硕士生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多样化,尽量弥补目前国内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

考查课程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双重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测验、作业、考勤等方面的内容;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采取专项设计、技能测试、实验实训、专题论文等方法进行考查。

我校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公共管理类硕士生课程体系模本见表1,公共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和学校需求,针对科学学位硕士生统一开设的课程,重视政治理论课和英语。

基础课程是硕士生阶段进行科学研究所用到最基本的方法类课程。

特别是对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技术的学习,是硕士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如下列课程的开设:文献检索,主要学习科学研究所用到的文献检索方法,特别注重对一次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查阅方法;高级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流行病临床研究方法、评价与循证医学实践案例等,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收集证据进行研究,为科学实验和调研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判断;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有效率。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课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15],研究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要求整合跨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

下列课程比较适合被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

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4门学科构成的综合性课程。

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在我校,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及科研,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水平,是我校特色相关学科。

跨学科任选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

二级学科补修课是跨专业研究生要求必须选修的,本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硕士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加以调整)。

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是学校或科室举办的前沿性讲座或研讨会。

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是研究生阶段必须参加教学或临床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6]。

我校在教学管理及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发动全校不同专业学院共同进行“基于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六

公共管理就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公共管理方式,但是实质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对社会进行治理。我国的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就是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职能处于管理的主要地位。

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直接造成政府职能的膨胀,新公共职能的提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负责制定政策而不是具体执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划桨前行。这样政府可以将具体的施行教给其他机构去做,政府规模可以缩减,而且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开支,政府将大部分事务交给社会去完成,政府参与规章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政策的指挥和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重新塑造市场的格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政府部门不仅是一个办公的私营的部门,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部门。所以,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塑造政府和大众的关系,政府的服务应该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不再是凌驾于市场和大众之上的指挥者,而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为顾客提供较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的目标考核应是政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晚上。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七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关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深入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2.1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2.2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2.3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3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4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5.2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1]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a].体育科研.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八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是指公共部门引导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公共资源分配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过程。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期望日益增高,为适应外部环境剧烈的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激励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求实行人本管理。

2.激励制度化。

公共部门为了克服制度化过度的弊端,走向了有选择性的灵活化。

3.激励方式与私营机构接近化。

一方面政府部门形成了类似私营机构的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另一方面以公正、效益为本的政府管理新文化进一步影响着私营机构的经营理念与管理哲学。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激励问题。

我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调查报告”中看到这样的结论:不同行业的员工敬业指数中,在政府部门工作或从事公共事业的员工敬业度最低。

这说明公共部门的激励存在着急需改进的问题。

(一)公共部门目标导向的迷失。

激励的价值导向模糊不清,缺乏激励动机。

组织本身目标的错位和混乱。

我国的公共部门的使命定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公共部门的使命要求严重脱节且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严重脱节,对于公共组织的使命感和认同感不足,这就使组织目标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二)薪酬制度缺乏合理性和公平性。

制定一个有效的、合适的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对而言,公共部门的薪酬制度则较为固化,缺乏合理性和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薪酬缺乏弹性,激励机制名存实亡。

我国公共部门的分配问题受制于既定的法律、政策,通常同一系统、同一部门要遵循相同的规范,由此导致了公职人员薪酬结构的不合理。

第二,职工薪酬调整缺乏公平性。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关注薪酬差别的程度往往高于关心薪酬水平。

然而,在我国公共部门薪酬管理中不同职位的薪酬上调的幅度差异过大,易造成职工心理的失衡。

(三)绩效评估和晋升机制的不科学。

公共部门属于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是一个以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其创造的社会效益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才能得以体现,并且许多情况下无法以货币性的指标去衡量。

因此,这在一定种程度上导致了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

基于这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往往采取一些间接性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而这势必造成了公共部门职员的业绩难以得到准确和客观的评价,进而影响了考核对员工激励应有的作用。

(四)人才流动机制缺乏灵活性和竞争性。

我国公共部门在观念上往往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持保守态度,表现为人才流动机制的僵化,缺乏灵活性和竞争性。

首先,体现在部门横向之间职员流动的僵化。

由于官僚行政组织所强调的权威等级和部门界限,各部门之间人才的交流很难得到有效实现;其次,职员进退机制的僵化也比较明显。

我国公共部门虽然采用职位常任制,但绝大多数公共部门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聘制度,结果演变成了事实上的雇佣终身制。

第三,职员升迁缺乏竞争性。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职务晋升制度尚不稳定、不健全,职员的晋升没有明确严格的条件、方法和程序。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九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

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

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

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

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

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

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

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

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

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

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短短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两年多来,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此刻,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所有在我研究生生涯中帮助我、鼓励我、支持我的人,谢谢你们陪我一起走过这美好的岁月。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蒋义伟副教授。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蒋老师就做了我的班主任,那时就很羡慕他深厚的.学术能力,后来,很荣幸在研究生阶段他成为我的导师,指导我论文的写作。很荣幸能和蒋老师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老师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很好地解决了我在写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我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时刻影响着我,提醒我做事不能心急毛躁。在此,我也要感谢胡觉亮老师,胡老师平易近人的性格以及虚怀若谷的精神,使得他深受学生的爱戴。感谢韩曙光老师在蒋老师出国的那段期间给予我的帮助和提醒。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大琳子同学。感谢你对我的关爱以及无私的帮助。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和感动,因为有你的陪伴,我的研究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充满了欢声笑语。你乐观豁达的性格也使得我变得开朗起来。我也要感谢陈喜乐同学默默地付出和对我的鼓励支持。感谢我的同门喻凤以及各位师妹师弟,你们的帮助,让我的学习更加地顺畅。

此外,我也要感谢在这里遇到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人生之路上,有你们的鼓励、支持和安慰,让我的生活充满感动和幸福,也使我可以常常反思自己,不至于迷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弟弟们,谢谢你们为我创造了美好温馨的家庭环境,谢谢你们一直以来无私地付出和对我的关爱,你们就是我坚强的后盾,鼓励我不停努力向前。

虽然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但我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继续努力奋斗!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一

“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所有,在国家管理职能中,非常明显地,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

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曾出不穷,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构成,在我国,它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内涵表现为是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

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是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

认为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是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

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公共部门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体现为公开与参与,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凸现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由于公共管理权力的公共性意识淡薄,促使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自我封闭。

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仍不成熟,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却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约束性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内容也不明晰。

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我国公共权力呈单向运行态势,非政府组织效能很难发挥。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研究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就其现实性需要而言,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因此,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政府的管理绩效,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求,更好地凸现公共性。

公共管理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效率的理念,需要明确责任的新管理观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

依法治国意味着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权力与法律冲突时,权力无条件服从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性必须在我国政府和公众中树立起法律法规,这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是相辅相成。

国家是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

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

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尽可能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人或组织参加,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代表的行为目标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是公众意志的表达,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它体现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要求公共行政进行价值判断,即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共管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对整个社会发展肩负引导义务,应该对有效的.管理和社会公平做出承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避免对公众利益的侵害,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有利于实施公共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实现公共利益。

3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彰显公共性。

私部门管理的核心内容表现为追求不能损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私人组织的控制力主要来自市场,它也不处在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场之中,,它所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

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博弈进入公共管理领域,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受到威胁。

而私营部门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满足民众的需求。

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和创新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重塑公共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活力。

又比如实现标杆管理,促进公共管理组织学习和变革,彼此合作、信息分享,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并了解对方是如何实施某项具体程序,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战略管理手及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兼评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

[2]王乐夫.试论公共管理的内涵演变与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体系[j].管理世界,(6)。

[3]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德信.中国公共行政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二

基于中外当前国情,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公务员制度中国西方比较。

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1)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录用制度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指通过考试的办法,以应选人员的成绩优劣作为客观标准来选用所需的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

各国都强调公务员考试录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以考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为辅。英美两国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考试录用开始的。美国联邦官员中有90%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的。公务员参加录用考试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出身、党派、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主要按报考人的考试成绩,参考其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择优录用。

(2)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称呼不尽相同,如埃及称“考核”,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奥地利称“工作成绩评定”等,内容却无实质性差别,其主要内容是考绩,即通过对公务员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等的考核,决定其职务的升降和奖惩。

英国对公务员实行“功绩考核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和定期考核,以考绩为主。考核在美国人事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合理惩戒的尺度提升解雇得依据,调整薪金的参考,提高效率的途径。它主要通过考勤和考绩为主。

对于考绩的具体内容,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法国公务员的考核项目共有14项,即身体适应性、专业知识、守时值勤、整洁及条理情形、工作能力、合作精神、服务精神、积极性、工作速度、工作方法、洞察力、组织能力、指挥监督能力、判断能力。法国地方公务员的管理比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简单得多,但同样要遵守《法国公务员总章程》。巴黎市大约有5万名地方公务员,有的地方仅有数千名地方公务员甚至更少。

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也有区别。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遵守纪律,不得经商,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不得兼职等。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规定“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的工作混乱和官员队伍的动荡不稳,从而使业务类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以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公务员队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但是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这与西方文官制度所标榜的“政治中立”有本质的区别。

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职位。我国公务员的级别,按照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

各国对职位分类的具体划分各有差别,美国国会早在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对各部职员分为5类,44等,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职位分类法》,把公务职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一般类”,第二类叫“技艺保管类”。英国1971年改革,以职位基础划为10类:综合类、科学类、法律类、研究类、警察类、训练类、秘书类、专业技术类、社会安全类、资料处理类。德国的公职人员分为两大类。第一位是特别职位;第二类是一般职位,分为政治官员和业务官员。

西方各国公务员的奖惩制度大同小异,一般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在对文官的奖励上,方法比较单一,较重视物质奖励,如颁发实物奖、奖金或加薪晋级,往往忽视精神方面的奖励。对文官的惩处,一般由人事监督机构与行政法院系统负责,对惩处的时限规定不甚明确,但对违纪处分的撤销规定十分清楚,违法处分记录一般作永久性保存。目前我国对政府公务员的奖励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晋升一般是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采取考试的办法进行,正常情况下平均三至五年晋升一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晋升上一级职务。公务员的交流则大多数国家依靠人事异动制度,即每年年初根据上年考核情况和当年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的人员岗位轮换。我国政府公务员的晋升,是依据人事管理权限确定,即按中央、省、市、县各级不同人事管理权限,晋升任免不同层次的公务员职务。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在政府机关中实行处级干部聘任制。综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1、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

3、要注重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的培训体制。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长处就是极其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培训方式多样、时间固定、程序规范,其制度已经法律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研究的。

4、要实行公务员队伍统一管理。这是促进公务员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方国家公务员都是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这有三点益处:

三是使公务员各项制度的内容在执行时有统一的标准,从而避免公务员由于各部门的要求及赋予的权力不同而出现待遇不公的现象。

1、张骏生.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劳动出版社,2013。

2、苏海南.杨燕绥等著.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出版社.2010。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三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行各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我国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越发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本文在对我国公共管理面临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管理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学科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即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包括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发展管理等。

近年来,在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术界对有关方面的探讨也越发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其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我国历经长期的创新改革,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

但同时,客观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能力不足。

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其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制化、透明化、民主化以及制度化。

以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整体表现良好,表明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及能力符合行政生态环境,其大体方向并无问题。

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治理能力距离现代化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已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政府、公众及市场主体等均被纳入到主体范畴当中,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亟需提升。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四

行为观察实验室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涉及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录用、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资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培训等模块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能力及面试技能,缩短参加工作后的磨合期。

行为观察实验室一般配备单向玻璃、行为观察台、小组讨论会议台、多功能教师台、麦克风、六角电脑桌、球形摄像机、硬盘录像机、专业监听设备、调音台、吸顶音箱等。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五

许多经济学家和卫生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中健康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

而实证研究也发现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卫生部门的绩效非常差,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逐渐消失。

因此,对公共卫生投入是一种投资,而不仅是消费。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六

(一)新公共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有利于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的提升西方国家形成的新公共管理体制往往将政府的行政能力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强调管理过程的效率意识,由于我国的政府机关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政府机关以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低下,同时受到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给政府的权力代啦的就是这种权力过分的集中起来,政府该管的事情也管、不该管的事情也管,所以说导致政策的制定和推进过程都出现了人浮于事的情况。

对于我国的行政管体制来讲,由于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往往出现的就是机构的重复设置,这种行政管理机构当中人员庞大、工作人员较多,办事的人却相对较少。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在日常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应该像企业进行管理那样树立起效率意识,不断地增强市场的活力,用相对较少的资源来建立起一套能够更加适合政府管理的有效体制,同时还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两者相互协调起来。

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竞争意识的表现竞争意识和目标管理这样的内容都是新公共管理理念中重点表现出来的内容,在我国的行政管理的改革当中应该不断地提升政府机关的管理过程的竞争意识,在政府机构当中形成一种积极有效地竞争机制,让所有在政府机关部门进行工组的人员都有一种竞争意识和目标意识,将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分工更加合理、更加有序的体现到他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去,促进这种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一个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的作用下面形成起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合理、有序的进行。

新公共管理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往往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打破了政府这种独家经营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积极有效地鼓励其他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的产品。

这样的话就能够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的竞争意识,如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方式的话,就难以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优势所在,难以形成一种服务的意识,就不能够达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

(三)不断地提升法律在行政管理改革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形成在西方建立起来的新公共管理是在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的形成,同时还需要看到的就是所有的社会行为,包含着政府的各种行政手段,都必须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话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鉴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各项法律的立法工作,做到各种社会行为都有法律的约束,才能够提升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和社会管理的针对性。

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看到,只有将社会行为规范到一个限定的圈子里面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够将社会的公平和社会的正义更加完整的体现出来。

通过对于新公共管理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大的一个借鉴的作用,就是要政府在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时候,制定一系列成熟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将所有的不合理的内容都能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

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一种社会风气,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完善。

(四)新公共管理突出了对于政府和公务员的约束,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往往侧重的是对于制度的改革,对于政府和公务员的约束相对较少,这样的话就难以保证国家行政权力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被扭曲,新公共管理将这种管理体制出现的弱点清晰地揭示出来,不断地改进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所以说,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一种能够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政府本身和公务员行驶权力的有效手段,不断地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公务员的行为。

尽管政府机构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是改善行政绩效,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要让行政人员认识到行政工作所负有的政治责任,增强对政治的敏感性,保持对政策的自觉响应性,从而达到忠实地履行行政职责的目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坚持全方位的改革模式,以往的政府改革把重点放在机构和人员的裁减上,忽视了公共管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改革的进程。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高度重视政府改革的配套工程,将组织变革、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的、全方位的推进新一轮的改革,使政府通过改革真正做到“强身”,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努力改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仅体现在政府对市场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市场对政府的反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七

在国外的公共管理学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公共管理事业发展得怎么样?下面一起看看研究这些的学者发的论文吧!

论文1:国外公共管理中的部门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基于对公共管理领域中大量的实践考察和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其中,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为重中之重。

对于该内容,学者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有见地的观点。

这些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部门协同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有关部门协同机制的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关键词:

在国外,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新模式或类型,部门协同兴起于新公共管理运动(newpublicmanagementmovement)的中后期。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政府运行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但也带来了公共管理的空心化和碎片化、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忽视等问题。

部门协同不但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而成为了许多国家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实践中,开展部门协同的公共管理领域非常多,例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交通安全治理、社区安全治理、犯罪预防和治理乃至城市发展建设、经济发展等。

国外学者在深入考察这些领域中的实践的基础上对部门协同进行了可谓海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部门协同的概念、动因、类型、运行机制、开展流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为重中之重。

一、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部门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门为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而通过信息、资源和权力的共享、共同决策、联合行动等开展的较为正式的深度合作[1]。

从实践情况来看,部门协同的成功开展绝非易事,不成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为实现成功的部门协同,就必须建立顺畅的、完善的部门协同机制。

相对于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而言,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部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或处理跨部门边界的公共事务。

对此,国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不同的部门共同开展部门协同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开展需要遵循六个原则:(1)真正认识到开展部门协同的必要性;(2)深刻理解开展部门协同的意图及实现该意图的现实可行性;(3)积极主动地参与部门协同的工作;(4)建立并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5)进行内容明确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安排;(6)推行过程管理和开展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2]。

一些学者对部门协同运行涉及的要素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部门协同的开展对这些要素提出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涉及的要素分为权力、资金、工作习惯、技术或技能、思想或价值观五类,对于权力要素,要求参与部门及其人员对于部门协同要开展的具体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职责,部门协同不是临时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去完成一件事情等等[3]。

一些学者以部门协同运行的过程分析为主线,把此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或部分,然后分别设计了各阶段或部分中的基本工作框架,以此作为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例如,部门协同的运行被分为信息交流、行动策划、项目和方案实施、实施中的协调和合作与协同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五个阶段,在信息交流阶段,基本工作包括部门间的相互学习、对各部门的现有工作和能开展的工作的了解、决策过程的公开、信息共享方法的确定等等[4]。

一些学者主要参照单个部门的运行机制的构成情况,从组织结构、保障条件和行动开展三个方面建立了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

采取措施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等,行动开展方面包括理解共同使命、明确工作目标、推行绩效管理、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行动方案、实现团队成员的全过程参与等[5]。

一些学者把部门协同视为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基于“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式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沟通交流方式的选择、人员和资源的调配等,后者又包括行动方案的实施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输出部分为协同的绩效及其评价等[6]。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先前学者们对部门协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初始条件、过程要素、组织管理、偶然因素和限制因素、绩效和问责五个部分的运行机制。

部门协同绩效的定期评价、基于绩效评价的调整、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等[7]。

二、对部门协同机制研究的简评。

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对于跨部门的公共事务,在传统模式下其涉及的多个部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按照自己的程序处理属于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在部门协同的模式下这些部门被联合起来按照“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对其共同处理。

如何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并确定这种“特事特办”的方式和方法是建立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的关键。

上述介绍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的观点。

但是,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处理都尚无定例,仍处于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共管理论文(精选18篇)篇十八

1、政府信息上的垄断。

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维持组织的内在激励即自利性无疑是政府的以惯性作风。

但是就行政权力一方面而言,这种自立倾向极其因为制衡条件的失去而之间膨胀扩大。

避免监督,强化部门利益等等一系列自利行为都将在会在保密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得以遮掩堙埋。

尤其是那些对社会发挥着较大价值影响的档案信息,在其掌握中,可而被垄断的信息价值也就越小。

不论是文化上存在的惰性因素还是历史的原本传统,以心理学的思路去解读,自打得到行政部门的默许认可后,服务政府型的公共管理范式的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档案管理主体现状便时有发生。

本能的抗拒规避也好,倾向现状的维持也罢,总之长此以往下去,这些日积月累的诟病都将对我国档案管理实践范式转变造成巨大的阻力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案六年级(实用21篇)

    六年级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六年级的教学工作需要有一份完整、科学的教案来指导,以下是一些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青年内在美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过程,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范文示例。新时代对于我们青年

    借款合同协议书简单范文(15篇)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达成的一种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借款合同签订和履行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借款人: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悟大全(1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苍绿浓密的树荫下,静寂的小院里,柔和

    组长年终工作总结个人(精选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我个人能力和发展的一种检验和反馈,能够帮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20xx年,我队

    大学生创业策划书封面(实用16篇)

    在策划书中,我们需要明确活动或项目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重要信息。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的策划书范文,来了解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活动。3、展现我部在各方面

    人生坎坷心得体会大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生命中有许多坎坷,这

    青年榜样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感悟,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环保年终总结及计划(实用15篇)

    年终总结有助于梳理思路、查漏补缺,让我们更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年终总结范文,它们对于提高我们的总结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论文检索讲座心得体会版(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检索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