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优质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翰墨2023年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一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二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三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新课先知

自学教材26页例4。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它也叫()。

2、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米,2圈是()米,2圈半是()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因此,1千米=()。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圈正好是1千米。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千米。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3、1千米又叫1公里。()

算一算。

20xx米=()千米4千米=()米

1千米—600米=()米1千米+500米=()米

1公里=()千米6千米=()米(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拓展练习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 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篇五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认识千米》。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点拨到位,学生体验充分,精神饱满,效果较好。

一、充分体验

在1千米有多长时,刘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充分体验。我市一般两个红绿灯之间是约500米,那么1千米有多远?让学生说一说,并且课下走一走,看一看,增加体验。学生说到楼房时,刘老师介绍一般的住宅楼每层高约3米,1千米有多高?大约有多少层?刘老师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事例体验1千米,初步建立起千米的长度概念。

二、猜测——验证

在揭示课题后,刘老师让学生说以前对千米的了解,学生说:千米也叫公里,10米=1千米,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1000米=1千米。刘老师说,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那这些猜想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慢慢验证。整节课学习结束后,刘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回顾,通过验证,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学生认识很清楚了。这样安排,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是新课的要求,刘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扎实落实课标理念。

三、直观形象

全课小结后,刘老师出示一只左手,向学生介绍,我们可以利用左手来帮助认识长度单位。左手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回顾它们之间的进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大拇指代表千米:首先它是最大的长度单位,其次它与米的进率是1000,是最大的,也是手指距离最远的,所以把最大的.单位放在大拇指。然后进行了练习。这样把抽象的长度单位转换到直观的左手上,形象、直观,非常易于学生学习。

四、培养习惯

刘老师这节课上,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倾听认真,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这些得益于刘老师的指导,如抱臂坐直、声音再洪亮些、回答问题要干脆利落、后面几个男生眼睛很亮、他听的真准等等。正是刘老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习惯培养,所以课堂上就关注学生这些方面。

五、建议让学生多些读的机会

信息图建议学生通读一遍,好整体理解;练习中的题目要求建议让学生读一读,不能用老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要慢慢训练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就要给学生读的机会,因为读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每次都是老师读题,学生会很依赖,自己是审题能力也就提升不起来。并且老师读题把重点、关键都给学生读了出来,是一种暗示,学生读就不一样了。学生要经历由读到理解的过程。希望老师能多放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