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文锋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

阅读范文范本能够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一

“习特会”指引中美关系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可期。

适用话题:一带一路、社会时事、安全关系、中美关系、人文关系。

“习特会”有何重大意义。

此次“习特会”是美国新政府就任以来的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关系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两国元首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找准定位,而且能够向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

习近平与特朗普此前曾两次通话,就中美各自核心关切达成重要共识。同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半个月前访华期间,也明确表示美方愿与中国建立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积极关系……系列互动使得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再次得到了确认,也为此次“习特会”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双方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通过坦率的对话和沟通,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管控分歧有莫大好处。有学者指出,两国元首的会晤对中美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表示,此次会晤最大的意义在于,习近平与特朗普对新时期两国关系大方向和战略原则进行“顶层设计”,为两个大国在国家利益方面找到融汇之处,为双边关系确立明确航线。

此外,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在特朗普的私人庄园举行,双方领导人可以在更加放松的状态中深入了解彼此,有助于解决复杂的外交问题。美国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也表示,这次会晤将为特朗普与习近平建立私人关系提供一个机会。

“习特会”将谈哪些话题。

除了此次会谈的重要意义,外界更加关心“海湖庄园会”会触及哪些话题,谈出什么样的成果,并对国际局势产生何种实际影响。

可以预见,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将是“习特会”的重点话题之一。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肯尼思·加斯特曾表示,特朗普对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十分关切,他会与习近平以“坦率”而“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话,探讨处理公平竞争、贸易壁垒、市场准入等问题。

实践证明,中美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市场选择已让两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3月31日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能够妥善处理好经贸摩擦,不断做大中美经贸合作的蛋糕。”这一表态已清晰表达了中方对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立场和决心。

中美曾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框架下密切协调,中国为斡旋朝美接触、推进六方会谈倾注过全力,也为制定并执行安理会决议做出了贡献。而随着朝核问题形势的变化,中美需要重新界定彼此角色。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中方愿做一名“扳道工”,把半岛核问题扳回到谈判解决的轨道。

此外,中美关系的内容还包括安全关系、人文交流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两国在反恐、气候变化等领域也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学者指出,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作为元首级别的会谈对于创造对话机会、建立合作框架十分重要,具有其他层面的交往不能取代的地位。而对于具体的问题,将会由两国相关职能部门、既有渠道和机制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可期。

“一带一路”是当前世界热议的话题,很大的可能性将会被此次会谈提及。“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且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版权属于中国,收益为各国共享。毫无疑问,美国企业也可参与到“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并从中受益。

不可否认,美国政府对“一带一路”仍然抱有疑虑,担心中国这一倡议提出的背后会有更多的目的。但实际上,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惠及多国,而且是包容性的多边合作,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美国也应该正视这一事实。

特朗普在上台后的百日施政计划中提出美国能源与基建法案,利用税收减免来鼓励公私合营与吸引私有资金的投资,并在未来十年内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一万亿美元资金,项目预期将达到收支平衡。在这方面,中国显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预计,美国对“一带一路”持开放态度。特朗普不一定会对“一带一路”表态,但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

在国际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两国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

正如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的,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进程得以提升,使得经济发展突破国家地缘的范畴,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对每一个国家的利益都产生了或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认为既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事实,任何国家只能适应这一趋势,而不可以回避这一现实,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应过多地讨论是利大于弊还弊大于利,而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质,探讨积极的对策,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吴易风老先生在一个研讨会上所讲,经济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的国内分工必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又促使各国、各地区发生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得跨国进行商品流通成为普遍现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则是指一国放弃比较成本较大的产品生产,而专门从事比较成本较小的.产品生产。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因为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各国为了扬长避短,增进本国和世界国民福利,都要尽力按比较成本原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使用本国相对密集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互通有无。过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商品跨国界交换,即国际贸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今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企业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现实可能,促使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其实质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追求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最佳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再加上其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跨国兼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应当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进行跨国经营。从经济全球化来说,一个国家没有企业的跨国经营,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对策之一便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1][2][3][4]。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三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上)。

20世纪如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已经走过了从“倒退”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倒退”的循坏。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主流说法的来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每次“倒退”都是美国方面采取新的进攻性政策动议或政策的结果。“稳定”并不是说两国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只是把冲突暂时压制或者往后拖。

中国应当怎么办?等待主义不是上策。冷战结束已十多年,现在也应当是严肃反思中美关系、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的时候了。中国要进行战略调整,就不能象从前那样光对美国的中国政策作被动的反应,或者说是摆脱眼前的危机达到两国关系的稳定化。这样的反应都会是救火式的,不会导向宏观战略的形成。战略的形成要跳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要从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人手。而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是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本文是笔者对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的一些思考,希望为关怀中国的国际关系的人们提供一种参考。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大量的文献引述和对一些理论的繁琐的论述。

一.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1.世界体系的扩张性和国际关系的本质。

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主权国家间的`利益的不可调和性,由不可调和到冲突甚至战争,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以来的规律性现象。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新因素的产生来调和国家利益或者遏制冲突,如国家问的相互依赖性和经济的世界一体化。但所有这些新生因素并不足以改变现代国际关系的冲突本质。

决定这一本质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现代国家关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辅助于资本主义的则是现代形式的民族国家。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现代新马克思主义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两种制度因素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作用。

无论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都起源于西欧,然后再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资本主义先于民族国家而生,民族国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了资本主义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形成和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本身包含有巨大的扩张动力。但在其扩张过程中,资本经常在国内市场上遇到地方化的政治权力(如封建权力)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则遇到他国政权的阻碍。如何克服这样那样的阻力,民族国家的作用就在这里显现出来。国家的本质就是权力,用民族国家的权力应付资本主义扩张过程的权力阻力就成为了现代国际冲突的主轴。可以说,资本主义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动力,但没有民族国家,现代世界体系就不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或者基于现代民族国家之上的资本主义体系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自由派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是和平的,因为每一国家都可或多或少地从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问题就出在民族国家的干预。但经验证明,这至多是一种理想的理论假设。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在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早期,当资本主义的扩张遇到障碍时,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或者辅助资本的扩张,或者直接参与扩张。而对后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国家本身就推动本国资本的向外扩张。有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就认为,后发展中国家所经历到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实际上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民族主义在海外的表达。

2.民主的扩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仅资本。

[1][2][3][4]。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四

摘要: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近年来,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奥巴马政府采取了削减预算赤字等措施来缓解国债剧增的压力。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事关众多投资者利益的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的资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同时美债问题对中美政治关系和经济议题产生了广泛的重要影响。

一、美债问题的产生及其严峻性。

1.美债问题的产生。

由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国内长期的高消费和低储蓄率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常年保持经常账户赤字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造成国债规模不断攀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近十年里,低利率政策下美国过度的家庭消费和政府支出助推着经济增长。此间选举政治导致福利支出有增无减、布什政府大幅减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战费高昂,加之次贷危机后政府救市规模浩大等因素导致政府预算赤字居高不下。

据美国白宫办公室统计,联邦政府2001财年尚有128亿美元财政盈余,次年即出现约158亿美元赤字,到2009财年赤字已达1413亿美元,其后略微下降为2011财年的约1230亿美元。[1]贸易赤字的长期化加剧了美债困局。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导致了美国国内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经济结构的制约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状况难以扭转,外资注入又助长借钱消费的膨胀。

据美国财政部公债局统计,2001年美国国债约为5.8万亿美元,截止2012年3月6日总额已累积至约15.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持有4.74万亿美元,公众持有10.76万亿美元。[2]另据经合组织统计,2010年相比2003年,美国的gdp增加了约30%,同期美国国债总额却增加了118%。[3]一国不可能长期维持债务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状况,否则将导致国家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偿还债务本息。虽然在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较高的政府开支和较低的税收政策,通常会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复苏,但这一政策也导致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务上升,进而制约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并有可能导致突发性财政危机。

2.美国政府减赤政策及其效果。

金融危机发生后,奥巴马政府通过提升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上调国债上限、削减政府预算等措施,遏制国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政府削减财政赤字的相关措施目前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较大影响。

即使大力压缩军费开支恐怕也仍然不够。虽然美国政府力图通过削减自主性预算来降低财政赤字,进而缓解、改善国债状况,但法定支出特别是医保支出的增加无法遏制。由于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及婴儿潮一代的退休,未来数年符合医保条件的老年人数量会激增。国会预算局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医保支出占gdp不足5%,预计到2050年前后,这一开支将占gdp的12%左右。如果这一趋势不改变,医保支出的增速将继续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7](p82)如果不对医保政策采取结构性改革,降低支出的增速,将无法彻底解决美国面临的债务困局。所以,美国政府减赤计划的实际效果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3.美债问题的严峻性。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元的信用一直以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信用担保。美国受益于美元的全球交易媒介地位,能印钞消费而不用付息,即行使铸币税特权;还可通过发行美元的方式偿债、付息或直接“借新债还旧债”。这也是美国可以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并转嫁危机代价的原因所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直接导致美债价值“缩水”。此外,2011年8月2日前夕美国国会两党的国债上限之争及其后标普公司调降美国主权信誉评级的举动,加剧了全球主要债权国和投资者对美债信用状况的担忧。

随着近年来美元逐渐贬值,作为美国最大债主的中国所持美元资产的收益状况和总体价值已接连遭受损失。据测算,中国在2000—2010年间持有美国国债的利息名义收入约为1563亿美元,但考虑美国通货膨胀以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变化等因素,实际利息收入只为名义收入的一半左右。[8]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止2012年5月,中国大陆持有美国国债约1.17万亿美元,这一比例约占外国持有者份额的23.1%。一旦美元大幅贬值或美债出现信用危机,则中国国家财富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

鉴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虽然理论上美国国债不可能违约,但由于程序或技术原因导致美债延期付息的“违约”行为却可能发生。这样就会导致美国国债交易价格下跌,包括中国等在内的重要投资者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蒙受资产缩水的损失。虽然美国政府可以持续发行、输出美元用以对外支付、稀释积欠债务,但是过激地、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动摇、破坏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美元霸权。如果全球投资者对美债信心持续下降,不仅会降低美债的信誉度,而且会动摇对美元的信心,中美政治经济等关系自会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

二、美债问题对中美政治关系的影响。

1.美国的减赤计划加剧其对中国军事“威胁”的担忧。

美国政府以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作为遏制债务急速上升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前所述,在美国减赤计划中,国防预算成为要控制和削减的重点。作为维护美国霸权的最后手段,军事能力对美国至关重要;且国防预算惠及包括军工复合体在内的诸多利益集团和从业人员;加之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军费的增加甚为关注,削减国防支出引起美政界及利益团体的极大关切。特别是在中国军力快速提升、美国相对优势下降的形势下,美国国防支出的减少必然加剧其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担忧。一些美国人士认为,近年来美国削减国防经费,是无视美国正面临攸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利益的新威胁。布鲁金斯学会的罗伯特·卡根(rob-ertkagan)指出:美国面临正在崛起的中国带来的新威胁,中国寻求最终将美国在该地区军事存在推回夏威夷,并利用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树立霸权;该地区的民主国家担心美国影响力消退,要求美国给予可靠的安全保证;如果美国由于削减军事能力而无法提供保证,这些国家要么被迫接受中国支配,要么依靠自身力量(很可能通过发展核武器)与中国斗争。[9](p8)总之,类似言论屡现美国报端,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军费受限的美国必然加剧对中国的疑忧。

奥巴马政府近年的战略重点东移之调整显示了美国政府已在实际操作层面加强了对中国的战略防范。2010年以来,美国进一步巩固了西太平洋的联盟体系,频繁举行军演,针对中国的意图明显。白宫于2012年1月初发布的《国防安全纲要》指出,美国的经济、安全利益与从西太平洋、东亚到印度洋地区、南亚这一弧形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美国必须调整亚太地区军事部署。[10](p2-4)1月26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宣布美国2013年度的国防预算为5250亿美元,另有884亿美元用于海外紧急行动。他声称,虽然这两项费用较之2012财年的5310亿美元和1150亿美元有所削减,但是美军将加强太平洋司令部所辖地区的军力。[11]美国计划在亚太地区部署的军力在整体压缩背景下逆势而上,充分暴露出美军战略调整、防范中国的意图。

2.债务问题提高了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债权国的评估,而对最大债权国中国的评估和相关立法最为重视。第112届国会提出的几项关于评估中国持有美债对美国的影响等问题的法案较为典型。如2011年5月19日,德克萨斯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考宁在参议院提出“外国持债透明度与威胁评估法案”(s.1028),6月14日,德克萨斯州联邦众议员山姆·约翰逊(samjohnson)提出同名法案(h.r.2166)。两项议案力图增加外国、特别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的透明度,以便更好评估外国持债对美国造成的潜在风险。两个立法议案认为,特定情况下中国持有的美债会成为操纵美国政策的工具,中国会藉此影响美国对台政策,可能企图以抛售美债的方式打击美国经济等。此外,由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巴克·麦肯伊(howardp.buckmckeon)主持制定的“2012财年国防经费授权法案”(h.r.1540),要求国防部就中国持有美债对美国安全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

其实,美方对中国会藉债权危及美国安全或政策独立性的担忧总体上有夸大其词的色彩,因为无论是从意图还是能力(如所占美债份额有限)上看,中国并没有利用所持美债打击美国经济的可能,更未对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安全威胁。

3.债务关系对中美政治行动空间的不同制约。

虽然美国对中国的债权国地位似乎颇为忌惮,但实际上,中美债务关系对两国行动能力的制约是不对称的,或者说两国间形成了一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前所述,中国没有意图以所持美债破坏美国经济。同时,由于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较大,一旦大幅减持,必然造成连锁反应,导致美债价格下跌,致使中国所持美债价值大幅缩水。况且,如果中国不持有美债,目前并无可行的大规模分散投资渠道,如仅持有美元,则等于向美国提供无息贷款。由此可知,尽管美国积欠了中国空前规模的债务,但美国并未因债务问题而在对华政策上明显受限,倒是以购买巨额美债而对美显示信心和支持的中国反受羁绊。

金融危机以来的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政府执政初期的2009年,曾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彼时正值美国深陷金融危机之际,需要中国与之“同舟共济”。此后随着美国金融形势相对稳定,中美关系却呈现一波三折状态。近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大幅调整,重返东亚步伐加快。在涉及中国重要利益的地区性问题上,如南海主权纠纷、朝鲜半岛局势等,美国一再直接间接地给中国制造“麻烦”,不仅毫不虑及中国最大债权国地位,反有变本加厉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以金融力量促成切实的政治让步需要一些附加条件。历史上,一个强国能够非对称地惩罚另一强国的成功先例极少。[13]由此,一些美国人士认为中国持有美债对美国并未造成多大的实际影响。

虽然中美债务关系具有非对称特征,但由于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功能性问题日益重要,一个问题领域的博弈往往会对另一问题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纷争不断的中美关系中,中国凭借债权国地位及对所持美国国债的战术性操作,可以增加在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美直接投资等一系列问题领域中的博弈能力。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美债议题,有利于消减中美关系中的负面因素。

三、债务问题对中美经济议题的影响。

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对华贸易摩擦升级。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美中两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失衡关系。中国主要以廉价劳动、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为代价,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和美国日用消费品最大供应国。而美国则通过高技术产业、金融业等来回流美元,并以回流美元继续投资中国等的实体经济,以获得较高投资收益。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高技术出口限制、中国多元化投资渠道受限,以及美债具有的所谓安全性等因素影响,中国以贸易顺差形成的大量外储购买美国国债及金融衍生产品。因此正是内在的经济结构及经济政策才是美国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债务攀升、经济疲软之际,美国无视国内经济结构、消费习惯等问题,一些政客和利益集团一味将中美经济失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无异于“美国生病却要中国服药”。正如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所言,21世纪初的美国存在一种有害的误解,即一国的贸易顺差是由该国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手段”造成的。然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历的长期贸易逆差,应归因于宏观经济因素,而不是贸易伙伴的欺骗。如果一国的储蓄率低于投资率,就会产生贸易逆差,其贸易伙伴的行为不会影响贸易差额。[14]同时,金融危机后,美国选民认为美国国势渐衰,从而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怀疑,而政客们则以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经济政策作为竞选砝码,在大选年尤其如此。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日益明显,呈现频率提高、强度加大、手段翻新、内容增多等特点,涉华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如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的金属丝网托盘实施的惩罚性关税上限达到惊人的438%。同年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输入的约27.4亿美元的油井管征收10.3%至15.78%的关税,创下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的金额之最。此外,美国贸易保护的产品从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并重型的如造纸、钢铁等行业。随着美国大选的日益临近,奥巴马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态度渐趋强硬,其在2012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建立一个贸易执法部门,专司调查所谓像中国这样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2月28日,美国启动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以助推奥巴马政府实现增加出口的目标,以及协同美国多个部门应对来自全球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目标直指中国。3月5日,参议院通过了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等国政府补贴的商品进行征税的权力。此后,中美贸易摩擦渐趋频繁。仅在今年5、6月间,美国商务部就多次发起对华双反调查和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中国高压钢瓶、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级风塔等多个行业。由此,美国已成为与中国贸易摩擦最频繁的国家。

由于中美双边经济失衡的局面难以改变,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和最主要债权国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在中国贸易顺差积累的美元回流美国债券市场的同时,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也将持续恶化。

2.人民币汇率议题成为中美关系热点。

早在小布什时期,美方不少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刻意压低人民币汇率,导致美国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因此要求人民币汇率迅速大幅升值。金融危机后,美国未能通过弱势美元拉动国外对美国商品的需求。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美国政客习惯性地寻找替罪羊。未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中国成为重要靶子。2010年以来,美国国会议员多次提出涉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议案,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获取竞争优势。其中,2011年10月11日在参议院获得通过的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施罗德·布朗(sherrodbrown)提出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s.1619),要求美国政府对“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迫使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意图明显。虽然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贸易逆差,但美国一些政客不愿承认巨额贸易赤字及联邦债务的背后美国政府长期“寅吃卯粮”等深层次的问题,反而强压中国调整汇率。加之美国总统大选在即,提出人民币汇率议题会给政客带来可观政治收益。

同时,由于美国对外资产以外币计价,而对外负债以美元计价,债权国货币升值一方面可以减轻美国的债负,有利于美国负债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逾3万亿美元外储中的大部分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若按美国意图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导致中国国家财富的巨大损失及国力的削弱。基于中美经济关系以及美债问题的现状,中美汇率议题的博弈已经成为双边关系中的主要议题,并将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3.两国对债务关系的依赖将长期化。

由于国际经济格局及互补的经济结构等原因,中美两国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债务关系。中国难以通过投资国外实体经济、大宗商品等冲销高额的外储。如美国政府严防中国染指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和高技术领域,2011年2月华为公司收购美国三叶公司的失败案例堪为典型。而其他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规模及安全性均不及美国。如2010年底以来,欧元区债务危机一波三折,美国政府不仅隔岸观火,还想趁火打劫。

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往往在部分欧元区国家的财政危机已现端倪之后,频繁调降其主权信用评级,产生了火上浇油的效果。欧债危机的加剧使大量避险资金涌向美国,也导致中国等美债的持有者更难以分散投资。在中国经济结构未能彻底转型的情况下,中国积累的巨额外储,除了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以外,其他投资选择较为有限。而且中国一旦购买了巨量美债,便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减持,结果造成中国对美债市场较大的依赖。对美国而言,为维护美元霸权,就需继续对外输出美元,其负债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难以彻底改变。因此美国难以消除对中国借贷的依赖。基于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美国一方面对中国的债权地位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中国继续购买美债。金融危机发生后,访华的国务卿克林顿等美国高官无不强调美债的安全性,鼓励中国继续购买。美国此举可以达到既获得中国融资,客观上又能通过美元贬值等手法汲取中国的财富、限制中国国力增长的目的。

为保持对中国投资动向的把握以及鼓励中国继续购买美债,美国财政部2012年5月开始允许中国人民银行直接从美国财政部购买国债,而不必通过华尔街金融机构代理。这是美国财政部首次给予外国央行如此“特殊待遇”。由此,外界便无法立即了解中国央行的买入信息,以防华尔街金融机构提高国债价格,但是中国央行在出售美国国债时,却要经由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代理。虽然中国的买入信息不会立即为市场所知,但是美国财政部却能更好掌握和跟踪中国央行的购买信息和动向,减少此前对中国持有美债准确数额不明的困扰,为判断中国对美经济政策提供依据。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固化中美债务关系,使中国对美国的借贷长期保持高位。

总之,经年累积的美国国债问题已成为奥巴马政府乃至今后美国各届政府无法回避的、必须应对的问题,并将长期牵动着主要债权国和投资者的神经。考虑到中美经济失衡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将长期依赖美国的出口市场、货币和金融市场,而美国也将长期依赖中国的商品和借贷,因此中美债务关系将长期维持。在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中,巨量美债犹如握在中国政府手中的一把双刃剑,既能伤人又会害己。中国在短期内大幅调整美债的持有量也只能是万不得已时的选择,而患上“债务依赖症”的美国更不愿意失去中国这个美债的最大买家。因此,尽管中美债务问题会滋生相关争议,但又能加强两国间至少是经济上的依存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债务问题的广泛关联性必将继续影响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议题,并将考验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应对能力,以期变美债这个“烫手的山芋”为中美长远稳定关系的联系纽带。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五

摘要: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近年来,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美国政府采取了削减预算赤字等措施来缓解国债剧增的压力。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自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事关众多投资者利益的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的资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同时美债问题对中美政治关系和经济议题产生了广泛的重要影响。

一、美债问题的产生及其严峻性。

1.美债问题的产生。

由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国内长期的高消费和低储蓄率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常年保持经常账户赤字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造成国债规模不断攀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近十年里,低利率政策下美国过度的家庭消费和政府支出助推着经济增长。此间选举政治导致福利支出有增无减、布什政府大幅减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战费高昂,加之次贷危机后政府急救规模浩大等因素导致政府预算赤字居高不下。

据美国白宫办公室统计,联邦政府财年尚有128亿美元财政盈余,次年即出现约158亿美元赤字,到财年赤字已达1413亿美元,其后略微下降为财年的约1230亿美元。[1]贸易赤字的长期化加剧了美债困局。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导致了美国国内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经济结构的制约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状况难以扭转,外资注入又助长借钱消费的膨胀。

据美国财政部公债局统计,美国国债约为5.8万亿美元,截止3月6日总额已累积至约15.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持有4.74万亿美元,公众持有10.76万亿美元。[2]另据经合组织统计,相比,美国的gdp增加了约30%,同期美国国债总额却增加了118%。[3]一国不可能长期维持债务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状况,否则将导致国家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偿还债务本息。虽然在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较高的政府开支和较低的税收政策,通常会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复苏,但这一政策也导致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务上升,进而制约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并有可能导致突发性财政危机。

2.美国政府减赤政策及其效果。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通过提升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上调国债上限、削减政府预算等措施,遏制国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政府削减财政赤字的相关措施目前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较大影响。

即使大力压缩军费开支恐怕也仍然不够。虽然美国政府力图通过削减自主性预算来降低财政赤字,进而缓解、改善国债状况,但法定支出特别是医保支出的增加无法遏制。由于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及婴儿潮一代的退休,未来数年符合医保条件的老年人数量会激增。国会预算局在20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医保支出占gdp不足5%,预计到2050年前后,这一开支将占gdp的12%左右。如果这一趋势不改变,医保支出的增速将继续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7](p82)如果不对医保政策采取结构性改革,降低支出的增速,将无法彻底解决美国面临的债务困局。所以,美国政府减赤计划的实际效果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3.美债问题的严峻性。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元的信用一直以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信用担保。美国受益于美元的全球交易媒介地位,能印钞消费而不用付息,即行使铸币税特权;还可通过发行美元的方式偿债、付息或直接“借新债还旧债”。这也是美国可以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并转嫁危机代价的原因所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直接导致美债价值“缩水”。此外,2011年8月2日前夕美国国会两党的国债上限之争及其后标普公司调降美国主权信誉评级的举动,加剧了全球主要债权国和投资者对美债信用状况的担忧。

随着近年来美元逐渐贬值,作为美国最大债主的中国所持美元资产的收益状况和总体价值已接连遭受损失。据测算,中国在—年间持有美国国债的利息名义收入约为1563亿美元,但考虑美国通货膨胀以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变化等因素,实际利息收入只为名义收入的一半左右。[8]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止年5月,中国大陆持有美国国债约1.17万亿美元,这一比例约占外国持有者份额的23.1%。一旦美元大幅贬值或美债出现信用危机,则中国国家财富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六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如何联合亚洲其他国家来围堵中国呢?这里有几层意思。首先当然是和美国传统的亚洲盟国,主要是日本、南韩、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小布什已经表示要重新评估和日本的关系,强化和日本的关系。第二层是美国和台湾的关系。鉴于中国的重要性,美国不会一边倒向台湾,就是说不会为了台湾而牺牲和中国的利益。但同样,美国也不会对中国同情多少。美国的最好政策是保持台湾海峡的现状。只要台湾保持现在这样的事实上的独立,美国就达到了制衡中国的目标。第三层就是联合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如外蒙古和印度等来制约中国。实际上,对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美国在近年来已经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这方面的努力在得到加强。

二.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如何回应世界体系和美国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和艰难的课题。应当指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作冷静的观察并不是没有理性。美国新政府似乎做好了和中国进行新冷战的准备,但在很多方面部是远离现实。中国没有必要对美国的任何动作作立刻的反应。但这绝对不是说中国不应当就其国际战略做什么。现在正是反思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时候了。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必须获得一种远视(vision)。

邓小平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际战略为中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没有邓小平的这种具有远见的战略,中国不可能取得象今天那样的建设成果。但在这种战略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姿态的外交政策,其外交越来越充当一种可以称之为“救火队”的角色。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来迎合他国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具体问题的反应替代了对长远外交战略的追求。而缺乏一个与时俱进的总体外交战略,对具体外交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得要领,失去方向。这种情况的继续只能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一个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中国不仅很难得到中国应当得到的国际空间,更严重的是,其本身的发展会受到强有力的遏制。中国应当、能够制定什么样的国际战略不是笔者力所能及的,这里只就一些中国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1.中国和世界体系问题。

在中国制定国际战略时,中国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和世界体系的关系问题。中国面临的不是应当接受这个体系还是拒绝这个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的选择可说是极其有限,除了接受这个体系外,中国别无他途。中国所有的选择就是在接受的前提下考量如何接受及其他的问题。

军事组织。中国甚至已经签署了历来非常敏感的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公约,即《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和《政治权利公约》。其中《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已经经全国人大批准而生效。

但是,中国进入这个体系不是只有利益而无代价。在中国努力进入这个体系的过程中,这个体系的现存领导者美国和西方纷纷向中国漫天要价。这就引出了中国各方面对中国要不要加入这个体系的疑问。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因为美国是这个体系的霸权式领导者,我们就要拒绝这个体系吗?中国能够拒绝这个体系吗?且不说拒绝这个体系所带来的经济代价,中国要这样做面临着巨大的和非常现实的困难。这个体系的领导者美国不会容许中国这样做。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美国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履行这个体系的“使命”。美国不这样做,另一个国家也会这样做。在苏东共产主义解体之后,作为唯一霸权的美国是绝对不会让中国这样一个共产主义的和拥有可以威胁其安全的核武器的大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美国的目标是在体系内遏制中国,防止中国挑战美国,对其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退一步言,即使美国容许,中国也没有条件来退出这个体系。中国有过去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既不满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系,也不满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体系,而是想通过输出中国式共产主义革命的方法来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准世界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努力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且它所留下来的阴影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毛泽东建立自己体系的实践和邓小平和世界体系整合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同的实践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只有进入这个体系,然后再努力往这个体系等级的高处爬,这是中国能够脐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唯一的途径。

中国也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组织属于自己的国际空间。中国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美国搞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美国或许希望中国能够象前苏联那样,通过无限的军事建设和扩张,最终走向经济的衰退。实际上,这是美苏冷战结束后,一部分美国人的设想,而邓小平的远见没有使中国走上这条充满危险的路线。除了有限的经济和技术资源以外,在“软权力”方面更不能和美国相比。“软权力”指的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要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空间,软权力在很多方面比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更重要。没有软权力,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产生共识和认同,就不会有任何凝聚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美国式的价值观,美国也是今天世界软权力的中心。现实地说,我们要让国际社会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可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不管怎么说,中国既不能退出这个世界体系,但也不能完全无条件地接受它,中国理性的选择是“表达”。就是说,中国接受这个体系,但要改革这个体系,让这个体系更能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和美国进行美苏冷战式的新冷战,又可以在体系内和美国进行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对抗。进入体系并不是说中美之间就不会有冲突了,即使中国成为了美国所希望的民主自由国家,中美之间的冲突还会存在。只要存在着国家,冲突就会不可避免。中国进入体系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避免被孤立的危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阵地,结成体制内的“统一战线”而抗衡美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利用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进入体制后,中国的能动的余地会比现在大得多。

问题是中国如何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上,我们已经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并对世界经济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身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对国际体系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中国所能运用的策略是有选择地接受,或者说,在总体接受的基础上,拒绝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利益不利或者中国目前不具有条件接受的规则。总体说来,经济接受多于政治接受。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本身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上和世界的整合已经是不可扭转。中国政府不仅接受了世界体系的价值和规则,而且早已经开始调整和改造中国的经济制度以适应世界体系。在政治上,尽管中国接受了联合国两个权力公约,但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是流离于世界体系之外。这在人权和民主相关的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在政治方面,中国并不能对世界体系全盘照收,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的政治统治体系。调整统治体系的需要并不在外来的压力,而是内部需求。很显然,如何调整统治制度使其和新兴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乃是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2.经济优先、政治组织和国际空间问题。

中国的国际战略只有考量到了接受世界体系这个条件,才和中国领导人一贯以来的经济优先战略并行不悖。中国如果要继续发展国际空间,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直接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或者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经济力量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影响力,没有一个大国会看重一个经济萧条的中国。再者,不仅中国能否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取决于持续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内问题的解决也取决于此。如果经济发展出了问题,许多内部问题和潜在的矛盾就会浮现出来,对内部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的外部影响力。

但是,应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发展并不自然地给中国带来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空间。中国的国际战略要以经济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只要经济发展了,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强国了。前面所讨论的资本主义加民族国家在西方力量的扩展过程中的作用无非是想说明单一的经济因素不足以争取中国的国际空间。当我们说经济的发展扩展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时候,指的是由经济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的影响力。这种自然的影响力缺乏国家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外在世界产生消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要由政治来保护,经济的扩展要由政治来组织。

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具有了现实性。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市场经济的扩展性最终并不会比美国的逊色多少。当中国大力吸收外国资本的同时,中国本身的资本也在加快流向海外。只要哪里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不变的真理。中国能怎样保护我们的海外的利益呢?这个问题的尖锐性会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资本的外流越来越突出。

外界的概念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再者,中国经济力量的外部影响也已经在客观上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做什么的要求。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做什么,一向都采取低姿态的政策。这使得外在世界不知道中国要做什么。于是,就有各种“中国威胁论”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和重复。

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力量组合方面的困难。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力量的包括硬力量诸如军事、技术和经济力量,也包括软力量如意识形态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价值观等。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力量组合的不足是显见的。中国如果一方面不能创造出可以让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那么,在软力量建设方面会变得极其困难,其国际影响力也会受到诸多制约。现在,很多国家只是把中国认同为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这种认同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不是可以同日而言的。

其次是力量组织方面的困难。美国等西方大国非常清楚国际力量是需要组织的,也懂得如何组织其海外力量。美国人经常在鉴定和其国家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积极从事合作、联盟的事宜。但中国在如何组织国际力量方面显然是很贫穷的。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对遭受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无疑是重要的。当时很多亚洲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希望今后中国至少在地区事务上起更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不知道把已有的影响力加入组织化和制度化。结果是让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本应当属于中国的国际空间。

再次是现代国际关系思维方面的不足。基本上,中国人还是受中国传统国际关系的道德优先思维的影响,对现代国际关系权力政治既不屑一顾也不加以重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当所有其他国家都顺从权力政治的时候,中国就很有可能沦为自己传统的受害者。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是各主权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结果。中国显然没有这个概念。当其他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时候,中国时常把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谦让给他人,企图从中得到道德上的回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当其得到中国“谦让”出来的国际空间以后,非但不会回报中国,反而用此来惩罚中国。又举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来说,中国很少采取动议。当一个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成立之时,中国往往首先采取抱怨的态度或者反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中国最终还不得不接受这一组织,甚至加入这一组织。这些行为表面上呈现为中国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验不足,可以说,中国现在是首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但近现代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的情况。当中国在近代开始和这个体系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羞辱。在上一个世纪里,中国政治人物所关心的主要是防卫国家。中国相对的独立于世界体系的现实也不需要我们去考量体系内部的事情。但现在则不同了。中国已经发现自己不仅在急剧地进入这个体系,而且要开始处理这个体系内的纷繁的事务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验。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政治组织的力量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把此种影响力制度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联盟和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和组织国际空间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盟问题。当美国人用联盟的方式来围堵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中国怎么办?尽管还很难说,美国的结盟政策最后是否会达到美国人设想的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避免这一结局,中国对联盟问题应当有新的考量。

中国的结盟的前提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体系之外的结盟是危险的,要么导致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要么导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敌视性的联盟。中国如果要保持和平的建设环境,要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而体制内的联盟则是包容性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来防卫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追求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到处建立自己的力量。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和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维持或发展良好的关系,结盟很少可能成为现实。现实地说,中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区域性的。中国既无扩张的野心,也就无需把手伸得那样长。中国国际战略的起点应当是亚洲。中国如果在亚洲就被美国所围堵,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就是成问题的了。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发展逃避不了体系内的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的经济力量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很多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至少在经济领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亚洲国家有所作为。中国如果要打破美国的围堵中国联盟,就要重新考量自己在亚洲的角色。如果被动等待,让美国人享受本来中国应当享受的,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自己。

4.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问题。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国内秩序莫过于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了。经济为先。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一种巨大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市场经济对国家力量,特别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变得重要起来。这对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必要检讨以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民生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这种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是解脱人民的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本身的力量是次要地位的。第二,经济增长是通过急进的分权达到的,即国家把重要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给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第三,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或者工业部门不再象以前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转向投资于国际采购和技术引进。

足情况已经表示了担忧。诚然,中国必须避免象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式的军事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量在提高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同时也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政治秩序方面,恐怕除了接受体系,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选择。当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体系的时候,其政治必然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影响。当经济因素市场化的时候,政治体系方面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主因素的产生,但另一方面也只有民主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有效地统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社会。接受民主的世界体系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全盘接受美国西方式的民主。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上也会这样。接受体系意味着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不仅内部经济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内部的政治变迁也是如此。中国政治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内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经济上我们要考量外部影响一样,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我们也必须考量到外部因素。当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很不明朗的时候,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成为必然。

在民主政治道路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各个方面的民主实验正在进行。可以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形式正在试验过程之中。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仅仅是中国政治秩序建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治秩序的建设过程是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的政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可能发展一种既包含了民主政治所包含的一般价值,又发展了中国本身的价值的政治制度。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中国“软权力”方面的发展的。一种非西方式中国民主政治可望成为发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政治秩序基础。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七

〔内容提要〕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进行了针对中国的全球战略调整,其对华政策逐渐向右转,呈现强硬态势。本文认为,保守主义势力抬头是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主要国内因素,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应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则是其外部考虑。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正在面临抉择,中美关系再次面临考验。

关键词: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布什新政府/台湾问题。

共和党候选人乔治?w?布什(以下称“小布什”)自2001年1月20日出任第54届美国总统以来,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迹象逐步明显,加快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突显安全和意识形态作用,在对华政策方面呈现出强硬态势,在对台政策逐渐向台湾倾斜,从而使中美关系再次面临考验。我们在对美国对华政策右转进行评估时,应该看到美国新政府毕竟上台不久,尚处于筹组班子和制订政策的过程之中,其政策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不断修正,而其对华(台)政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正面临历史的抉择。

一外交安全政策。

一般说来,外交政策调整历来不是美国新政府第一年的工作重点,但争取在外交上有所突破却是大多新政府显示政绩的主要手段。对于小布什政府来说,在外交上争取有所突破更具意义,因为它正面临着众多的内部压力,经济逡巡不前,危机的阴影日益浓重,美国国内的保守势力要求小布什政府有所作为。美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而棘手的课题。在中东,美国的斡旋活动碰壁,巴以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如何继续参与并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布什政府将要颇费周章。在东北亚,小布什政府在朝鲜半岛上的倒退遭至美朝关系紧张和美韩关系困难,并使美国的影响力下降。小布什政府决定要全面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此举势必危及世界和平,引发新一轮全球性的军备竞赛,最终也将严重损害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新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战略。小布什上台以来,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稳健的保守主义”指导下,小布什政府主张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和军事强国地位,推行具有美国特色的国际主义,主张没有幻想的理想主义以及为美国理想服务的现实主义,并且不惜采取单边主义手段。在经济、民主和安全美国一大外交支柱中,布什政府比他的前任更加突出安全因素。

早在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提出了“低姿态的超级大国”的概念,实行更有节制和更谨慎的外交政策。他批评克林顿政府在海外做出过多的承诺,认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他曾许诺说,如果赢得选举,就不会做以前美国出兵海地和波黑那样的事情。鲍威尔在2000年12月时曾说:“我们的武装部队已经使用过度,而我们所能够承受的军事部署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准备对此进行思考,与我们的盟国进行磋商,并且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任务,我们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及我们在将来需要采取的步骤等问题作出评估。”兰德公司在为新政府准备的报告中指出新政府将面临四大挑战: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台海关系和哥伦比亚形势。此外,朝鲜半岛尚游离于危机和转机之间。

新政府虽然未必会对这些研究报告言听计从,但还是十分重视这些主流社会的意见,有的还会参照执行。

军事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已对其军事战略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即老布什政府1991年和克林顿政府1993年及1997年的调整,实现了从“冷战型”向“后冷战型”的转变,美军建设的重点也从准备打全面战争转为实施“预防性防务”。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再次重新权衡欧亚大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谋求将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逐步转移到亚太地区。江西元:《美国对外战略转移》,《解放日报》,2001年2月25日,第b2版。经过对美军的战略、使命、武器装备采购重点的全面评估,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5月宣布,美国将其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东亚,正式放弃10年来一直贯彻的“美军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作战目标,以所谓“中国封锁台湾海峡”等情况为制订战略计划的着眼点,着重对付诸如“中国封锁台湾海峡”、“维持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畅通”等敏感问题。韩旭东、魏孔虎:《透析美国军事战略大调整》,《了望》2001年5月21日,第21期,第58页。

在军事安全框架方面,小布什认为,21世纪初,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无赖”国家、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等。他在宣誓就职时曾说,美国将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国防力量,以保护美国及其盟国在全世界的利益。为此,他在2001年2月在美国军事基地的几次讲话基本上勾勒出新政府的国防政策框架。其一,在开发未来武器方面,新政府将会有较大的动作。其二,6年内美国将增加200亿美元经费开发新式武器,使陆军装备轻型化,并加强装备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美国还将研制在太空保护军事卫星的装备。此外,美国新政府还主张减少在海外的军事义务,进行“目的明确的有限干预”,对于承担国际维和行动则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新闻晨报》2001年2月16日。

(2)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与美俄关系。美国新政府在影响全球战略平衡的nmd问题上相当积极。共和党一贯主张增加军费,扩大军备。当年里根总统曾经搞过“星球大战”计划,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则通过发展nmd的决议。小布什不但主张发展nmd,还要发展海基、空基、乃至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不但要保护美国本土,还要保护欧洲的、亚洲的和大洋洲的美国盟友。5月2日,小布什在国防大学发表演讲,宣布决定尽早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说服俄罗斯谈判修改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小布什政府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在国内外引起很大争议。《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认为,nmd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很大的阻力。在国内,国会中的民主党人从根本上反对这种系统,就像他们当年反对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一样。在国际上,俄罗斯和美国的欧洲盟国都不赞同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中国更是担心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会影响到他们对台湾使用武力。washingtonpost,dec.18,2000.《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认为无论从国际政治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现在决定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没有必要的。newyorktimes,dec.19,2000.

美俄矛盾主要集中在nmd和北约东扩两大问题上。小布什要求同俄罗斯重新谈判1972年的美苏《反导条约》,以便美国可以无限制地研究和试验nmd。一旦小布什政府全面落实nmd计划,美俄间所有重要的裁军协议将全部失效,两国将展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小布什上台后,多次表示要坚决推行nmd的研究和部署,但在具体做法上比较谨慎。他和鲍威尔都表示要同欧洲盟国、俄罗斯、中国等进行磋商,还表示愿意就建立美俄联合反导系统同俄罗斯进行谈判,并且不排除北约继续东扩。

(3)亚太政策。在亚太地区,美国新政府正在加快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并对亚洲政策作出某些重大调整。它强调加强美日同盟,把日本作为“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重要基石”;加强与韩、泰、澳等盟友的传统关系,以此作为地区安全的重要战略依托;对亚洲地区作出长期驻军承诺,扩展保护美国军队及其盟友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此外,进一步发展与新加坡、印尼、新西兰等“老朋友”的军事关系,建立牢固的地区安全网络。

美国太平洋地区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海军上将撰文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四大挑战:一是被抑止但可能爆发的地区争端,如朝鲜半岛、台海和克什米尔等;二是不满现状的中国、印度、俄罗斯、乃至日本等大国带来的挑战;三是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斐济、所罗门群岛等国的内乱;四是武器扩散、恐怖活动、毒品走私及海盗等跨国问题。

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向新政府建议,美国新亚洲战略应有以下五个方面组成,即重申现有的双边同盟关系;支持日本修改宪法以扩大安全防御范围,并且获取支持盟国联合行动的合适能力;应有能力对付其他国家可能使用武力的形势,如台海地区和南中国海领土争端;应使尽可能多的亚洲国家参与安全对话;应调整美国战略态势,重塑美日和美韩关系;frankcarlucci,roberthunter,zalmaykhalilzad,.,-xii.还有一些接近政府的美国专家学者将中国同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列为亚太地区的“火药桶国家”,有的甚至还进一步将中国的两岸关系视为东北亚“最具危险的问题”。

小布什及其顾问们在竞选期间的言论及上台后的表现已经引起许多亚洲国家的关注,它们担心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将会对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国则特别担心美国对朝鲜的强硬立场使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受挫。

(4)中东政策。美国在中东地区具有特殊利益,美国政府对以色列有相当影响力,但小布什政府不会像克林顿政府那样较深地介入中东和谈,而是更强调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主张从长计议。在对待伊拉克等敌对国家,小布什政府则恃强硬的态度,新政府成立伊始,就对伊拉克进行威慑性的轰炸,以表明美国继续对伊实施制裁的立场。美英两国对伊拉克的轰炸本已不是什么新闻,据统计,美英自1998年底以来,已经出动了2.7万架次的战斗机轰炸伊目标,共造成3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但此次空袭是由上任不到1个月的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亲自下令实施的首次军事行动,而且目标是在禁飞区以外,所传达的信息是:美国政府换届后,对伊拉克长期采取的强硬外交政策不会改变;如果有变化的话,那只能是更加强硬。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2001年2月23-26日访问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借机与正在中东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举行会谈。鲍威尔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设法促成以沙龙为首的以色列新政府与巴勒斯坦恢复和谈,并要求以方放松对巴方的经济压力。另一个目的是试图重整名存实亡的反伊拉克联盟,说服中东地区国家维持对伊制裁。鲍威尔与伊万诺夫的会谈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俄外长的首次会谈,主要讨论美国的nmd问题。新华社华盛顿2001年2月23日电。但此次会谈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以巴冲突日趋恶化。

二对华政策。

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尚处于成型过程中,它既有对前任的继承,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华政策在竞选中并不是辩论的焦点,说明了共和、民主两党总统侯选人的对华政策无根本性差别,而且还表明美国朝野主流在对华政策上具有最初步的基本共识,即继续实行以经贸关系为基础的对华接触政策。

然而,小布什获胜后,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在重点上已表现出与克林顿政府的明显不同,其迄今对华政策的局部调整具有实质性意义,呈对华强硬和对台支持的趋势,中美难以在短期内磨合。具体说来,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华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强调“竞争性”。共和党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小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康多莉扎?赖思也表示:“即使同北京进行经济交往不无道理,但中国仍是亚太地区安定的潜在威胁。它的军事力量现在无法同美国相比。但这一情况未必永久不变。我们所知道的是,中国是个大国,还有未竟的重大利益,特别是有关台湾和南中国海问题。中国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反感。这就是说,中国不是个‘现状’国家,而希望将亚洲均势作对己有利的改变。仅就此点而言,中国就是个战略竞争者,而不是克林顿政府一度称之为的‘战略伙伴’。此外,中国在扩散导弹技术方面一向同伊朗和巴基斯坦合作,安全问题显而易见。中国将尽其所能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不管是窃取核秘密还是试图威吓台湾”。

共和党竞选纲领也指出,共和党政府了解中国的重要性,但不会把中国置于其亚洲政策中心。共和党2000年竞选纲领,新华社华盛顿2000年7月31日英文电。

第二,提高了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加强了遏制措施。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强调对华的遏制和防范,试图从全球和亚太战略的层面上早日消除中国对美国的可能挑战。为了防止正在崛起的中国向美国挑战,美国从全球、地区和双边多个层次上向中国施压。从全球层次上讲,美国加强西方内部对华政策的一致性,联合欧日等盟国制约中国,防止中俄联手反美。从地区层次上讲,美国加强了以美日联盟为基础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提升日本的战略地位,利用印度制约中国,加强或延伸在东南亚国家的美国军事存在。在双边关系上,美国多方向中国大陆施压,提升台湾在美国战略考虑中的地位,加强“以台制华”的一面。

第三,在共和党内部、国会,以及媒体中存在较强的反华势力。在克林顿执政年代,共和党保守势力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共和党上台执政以后,小布什总统注意整合党内各种势力,联合各种力量,以达到稳定内部和争取连任的目的。而且,小布什吸取老布什得罪共和党右翼的教训,特别注意同保守派的协调,突出同中国的冲突面,以强调其坚定性。美国副总统切尼曾表示,美国新政府希望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但是他批评克林顿政府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缺乏一致性。他指出,不应该误导中国人,不要变来变去,美国应该在表明美国的长远目标方面显示连续性。他认为,“对中国人,你必须十分清晰讲明我们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做出最佳的反应”。切尼2000年12月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讲话。

第四,主张对中国的反应应该“明确而坚定”。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某种敏感和担心,如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时攻击中国但后来又退缩了,将人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又如在1995年,克林顿政府先是再三保证不让李登辉访美,后来又出尔反尔,使李登辉对康奈尔的访问成行,引发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等。而共和党政府则缺乏先例而倾向于作出强烈反应。共和党人认为,没有美国人会愿意同中国发生对抗,但如果中国要挑起危机,并且危机无法避免的话,那么美国只好奉陪。至于美国会采取什么行动,现在谁也说不上,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美国共和党前政府官员同作者的谈话,2000年8月14日,纽约。更为重要的是,小布什关于中美“战略竞争关系”的竞选口号正在逐步演变为对华具体政策,加大了对华施压的力度。小布什政府还努力提升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突显日本等盟国作用,加强在亚太地区防范和制约中国。

第五,极力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同克林顿政策的区别,强调不能对华“示弱”。小布什政府在外交和安全班子中任命了一批强硬派分子,如副总统狄克?切尼、总统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和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组成的外交和安全班子,以“保守的现实主义”为其理念框架和基础。在执行层面上,如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特奇、副国防部长保罗?沃尔夫威茨等人则在实际政策操作中突出了对华的强硬面。尽管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决定,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个人作用也不应忽视。一大批具有军事安全背景的人员进入政府,必然对美国的重大外交和安全政策发生影响,如导弹防御系统和台湾问题等。

第六,小布什政府由于上台不久,在同中国的磨合过程中往往显得前后不一,顾此失彼。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罗斯认为,从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同中国的磨合期至少需要18个月,而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任期的4年基本上都是磨合期。鉴于当前美国国内政治和中美关系的现状,双方需要相当时期的磨合才能“正常”运转。不少美方人士认为,中美两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制订游戏规则,从而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三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从来就是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具体来说,美国的对台政策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和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具体落实美国的亚太战略,推进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从这点上说,小布什的当选不会改变美国的基本考虑。因此,美国政府将继续维持其“一个中国”政策,防止两岸发生军事冲突,保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战”的局面。

小布什政府虽然声称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在实际政策中明显倾向台湾,在售台武器、陈水扁和李登辉访美等问题严重偏离“一个中国”和“三个公报”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基本考虑总体不变的前提下,美国的对台政策发生了以下带有动向性的变化:

首先,对台湾政策做出向台倾斜性的调整。共和党的竞选纲领指出,美国将恪守自己的承诺,台湾应当得到美国的支持,其中包括向台湾出售防御武器,美国还应当支持台湾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多边机构。共和党纲领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但认为所有有关台湾未来的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并必须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可。如果中国违反这些原则,美国将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做出适当回应。在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美国新政府在三个方面调整了克林顿政府的有关政策:一是在两岸关系上将重点从防止陈水扁政权鲁莽行事变为加紧对中国大陆施压,二是逐步将竞选时亲台言论转化为具体政策,三是在两岸军事力量对比问题上从要求中国大陆减少部署针对台湾的导弹改变成大力增强台湾的军力。在上台不到100天内,小布什政府就决定向台湾出售40亿美元的高新和具有进攻性的武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库尔特?坎贝尔表示,美台军售公开化、军事联系紧密化、指挥系统网络化和培训经常化等特点表明,美台军事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其次,逐步强调“清晰战略”。兰德公司的外交政策专家哈利扎德说,“在台湾问题上,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战略模糊’政策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我们建议,新政府可以考虑加强政策清晰度,一方面反对台独,一方面明确表示,如果未经挑衅,中国对台发动进攻,美国会做出反应”。其他人则提出了如何界定“未经挑衅的攻击”的问题。他们说,加强政策清晰度也存在问题。美国驻沪总领事馆电子邮件,yearender/foreignpolicy,december30,2000.共和党在竞选纲领中不再采取“模糊战略”,明白表示一旦大陆攻击台湾,美国将帮助台湾进行自卫。如果中国继续以过去几年的快速增强其对台湾的军事态势,美国可能不仅仅只是帮助台湾增强防御力量,还要增强美国自己的军事力量以做出反应。美国希望以此使中国的注意力回归到对话的道路上。美国共和党前政府官员同作者的谈话,2000年8月14日,纽约。特别是小布什声称“要尽其所能保卫台湾”的“失言”泄露了美国新政府的真实意图,在改变历任美国总统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政策上跨出了危险的一步。

再次,美国加紧准备在军事上支持台湾。2000年12月18日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与台湾关系法》执行状况报告摘要”指出:“任何非和平手段对付台湾,包括封锁及禁运,美国都视为对西太平洋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国至为关切。如中国大陆对台动武,可能采取三种途径:其一,水陆两栖或空降部队进犯台湾本岛或离岛;其二,在经济上封锁台湾,迫使其在政治上让步;其三,以空袭或导弹攻击台湾人口密集区、军事设施或重要经济设施。同时中国要设法避免或阻绝美国的干预。”至于美国的对策,这份摘要说:“不论中国对台动武或威胁动武,美国都应劝阻或制止。如果中国威胁动武,美国要使其无法成真;如果中国动武,美国要使其无法成功。美国的目标是:如果中国真的对台动武,美国应使台湾有能力‘即使没有外援也能自保’;或者退一步,‘有能力自保至外援抵达’;如果美国一旦决定介入,台湾和美军联手须可击败中国”。与此同时,美国新政府在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也有可能比克林顿政府更加积极,甚至推动台湾加入tmd。

第四,提升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以台制华”。冷战结束以来,美中两国原有的战略基础不复存在,但始终未能确定新的战略基础。近年来,美国国内反华亲台势力呈上升趋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军方提出的《2020年联合作战设想》,把中国定位为“力量相等的战略竞争者”和“今后潜在的对手”。美国国防部2000年度的中国军事实力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胁”。美国新政府又把中美关系界定为“战略竞争关系”。由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主持的战略评估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和其他一些潜在对手正在开发更加精确的导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基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报告还呼吁美国开放新型远程武器以抗衡中国的军事力量。newyorktimes,may17,2001.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处境日益趋好,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急于做出对中国战略让步的考虑,兼顾它在大陆和台湾利益时必须统筹平衡。在起草共和党竞选纲领时,共和党外交政策小组委员会主席杰克逊和委员、前众议员列文斯顿曾力主删除“一个中国”的文字。最后,原本有五处提到的“一个中国”被删剩一处,前面还要冠以“美国‘认知’一个中国”的立场。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在对台“三不”政策问题上只字不提。

第五,更加强调美中台三边关系中的“民主”因素。美国一方面极力贬低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大肆褒奖台湾的“政党轮替”与“和平交权”。美国把台湾“民主化”看成是美国式民主在亚洲的胜利,保卫台湾的“民主”已成为保卫美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内支持台湾的力量明显增强,美国国会支持台湾的压力不断加大,美国政府扩大和提升美台关系的趋向也在增加。由于受制于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外交已由过去重视力量平衡的均势转变为“均势”与“民主”并重。

由于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所占的核心地位,美国对台政策任何重大倾斜性调整都会迫使中国政府做出强烈的反应。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焦点历来是“一个中国”原则。因此,在小布什执政期间,中美两国继续将围绕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展开斗争。

近期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焦点是美台军事安全关系问题。在美国,总有一股势力要求加强对台的安全“保护”,继续大量对台出售武器,并且要把台湾纳入tmd之中;加强美台军事联系,提高接触级别,增进实质内容;针对中国大陆对台的军事准备,帮助台湾提高反导弹作战能力等。一些美国政治势力还企图恢复1954年的美台“共同防御协定”,从根本上否定“三个公报”。

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将会直接影响世界和亚太地区形势发展的方向。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维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维护世界乃至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中美因台湾问题发生直接对抗,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动荡性改组,中、美、俄、欧、日等将会进行对抗性的重新排列组合,一些重要国际秩序(如联合国和防扩散机制)也会受到破坏性冲击。这种对抗还将严重破坏亚太地区的安全,打破现有的力量平衡,中断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迫使亚太国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表态站队。

从长远观点来看,美国对台政策很可能处于新一轮重大调整的起点。与1996年台湾选举后美国反应不同的是,这次美国并不急于同中国进行战略对话,美国行政部门也没有急于向国会陈述台海危机的严重性。相反,美国方面正在从战略、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加强对台军售和导弹防御系统)等方面的调整。可以预见,在本世纪初的10-20年内,美国对华防范目标和措施更趋明确,中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更加突出,台湾在美国对外输出“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和政体模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随着中国统一大业进程的加快,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点也会增多。总之,在新世纪,中美两国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四撞机事件。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中国从大局出发,努力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3月,中国负责外交的副钱琪琛访问美国,同美国新政府就中美关系的总体框架问题进行磋商。正当中美关系有可能缩短和平稳双方的磨合过渡期时,4月1日,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近海撞毁中国战斗机一架并致使中国飞行员王伟牺牲后,又未经中国许可而进入我海南军用机场。这一事件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美方机组人员回国后,撞机事件在美国引起的震荡正在趋缓。但是,它对中美关系正在产生以下三方面的长远影响。

首先,这一事件加深了两国相互不信任感,恶化了两国关系的总体气氛。从中国方面讲,撞机事件加深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强烈不满,迫使中方从最坏的方面做好准备。而在美国方面,美国政府及媒体则利用撞机事件煽动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华情绪,鼓吹美国应考虑今后可能出现的危机而加强对华的防范和遏制。

其次,美方利用撞机事件对华表现出强硬和坚决。事件后,美国政府决定停止中美双方的军事交流和暂停美国官员同中方学者的非正式接触。一些议员则纷纷登台,指责中国政府对撞机事件的处理“损害了”美国的尊严,主张在正常贸易关系、北京申奥和售台武器方面“制裁”中国。

第三,这一事件对成形中的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亨利?罗文认为,小布什总统本人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是个新手,其对华政策正处于成形阶段,执行层面的主要官员尚未全部到位,在此期间发生的撞机事件必将对小布什政府今后4年的对华政策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亨利?罗文同作者的讨论,2001年4月14日,斯坦福大学。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中美双方在处理撞机事件中注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在具体过程中注意克制、在后续行动中考虑今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等说明,撞机事件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思考是多重性的。

五挑战和机遇并存。

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主要是由以下内外因素决定的:本节主要根据作者同美方人士在美国和中国以及通过电子邮件的讨论而加以的归纳。首先,美国综合国力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幅度增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朝野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往往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而过低估计他国的力量,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易于采取单边主义行事。其次,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担心增加。不少美方人士认为,在现有的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有可能对美国形成威胁,两国甚至有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如台湾问题),而俄罗斯则没有这一危险。而且,美国不少人还认为,中国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再次,美国在考虑美中关系时,提升了安全因素的作用。美国正试图将其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则是其最主要的应对目标。在突出美国安全利益的背景下,两国经济和人员交流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有甚者,美国军工企业集团则藉“保卫安全”而大牟其利。在共和党内存在强大的反华亲台势力,他们力主同台湾保持密切关系。小布什又要接受老布什的“教训”,极力处理好同共和党右翼的关系。因此,美国新政府在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上力图表现出强硬姿态。第五,共和党在野时,竭力批评克林顿政府的内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上台以后,小布什政府尽力表现出与克林顿政府的不同。第六,小布什此次上台缺乏民意基础,共和党又难以掌控国会。小布什政府为了争取在2002年中期选举时改善境遇和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连任,试图以对外强硬来争取更多的支持。第七,小布什政府经验不足,其不少成员在野八年而疏于政事,以为采用简单的强硬政策就能使中国就范。同时,美国新政府也存在政出多门和协调不够等问题。

冷战结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一直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问题只是何者为先或如何并举。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给予中国以“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一事表明,朝野主流在对华推行以经贸关系为基础的“接触”政策上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美国尼克松中心在为新政府所作的政策建议报告中认为,美国国内就pntr问题达成共识一事表明,美国朝野已走出“六四”事件,今后新政府的重点应是两个,一是如何利用中国加入wto加快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并保证贯彻游戏规则;二是应对中国崛起给美国及东亚所带来的挑战。

但是,美国不会就此放弃对华的“遏制”政策。而且,中美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依然存在,如双方在政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缺乏互信等,又如人权、军控、贸易和台湾等问题。因此,每当中美关系取得一定进展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反对声音。而且,一旦形势变化,“遏制”势力就会抬头,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中美关系之所以风雨不断,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再次面临考验。我认为,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趋硬是否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还需要“冷静观察”。在小布什政府上台之际,中美关系还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美国新政府正在试图制订和实施针对中国的新战略,一旦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敌手,美国将会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世界格局和亚太秩序随之就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从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次,迄今为止的美国新政府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令人担忧,其对华政策趋硬、在台湾问题上亲台、在实际操作上主动出击等特点已初露端倪。共和党新政府上台,同中国需要有个磨合期,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磨合期容易产生摩擦。严峻的现实正在告诉我们,此次的磨和期也将是长期的、艰难的、乃至是痛苦的。如果无法制止两国关系的螺旋型下降,中美关系甚至可能完全失控。再次,一些中美分歧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作为长期负面因素,它们将长期干扰中美关系的发展。

从机遇方面看,首先,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两国进一步稳定和改善关系。进入新世纪后,中美两国都在重新审视各自的全球战略和相互政策,如果双方在全球战略、国际和地区秩序、共同利益等方面增加共识的话,那么就可能更有力地推动双边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第二,即便在困难的条件下,两国还是有对话和合作的余地。乔治?华盛顿大学埃利特学院院长哈里?哈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中美两国都需要坚强的领导。合作关系要比竞争关系好,因为前者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而且竞争关系也有多种形式,虽然最佳的伙伴间辩论式竞争关系一时难以做到,也要避免生死搏斗式的竞争关系,争取通过建设性竞争达成游戏规则。哈里?哈丁同作者的讨论,2001年4月24日,华盛顿。在具体处理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时,小布什政府也表现出一定的克制和余地,如美国决定暂缓向台出售“宙斯盾”驱逐舰、取消年度美台军售会议和重申今秋小布什访华等。第三,稳定和健康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特别是亚太各国的利益。小布什政府派出要员到欧亚盟国兜售导弹防御计划,结果响应者廖廖。亚太国家更不愿意看到中美两大国交恶而被迫卷入,并破坏地区的安全经济秩序。第四,尽管中美关系困难重重、问题众多,2001年还可能具有改善的两个契机,一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前景将更加广阔;二是2001年秋季将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小布什总统届时还将访华,在首脑会晤的驱动下,中美关系有可能得以改善。

总之,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方面一直怀有稳定和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致力于扩大建设性的共同利益和认识。全面正确判断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意图以及客观地分析小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有利于把握全球和地区形势发展,有利于制订中国全球及相关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毕竟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八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要延长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有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首先要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进步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对不得不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要尽量提炼、回收加以利用。第四,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新能源开发,包括物资回收、租赁业务、修补行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配套建设。

首先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未来的产业大军的受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支持条件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为广大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医疗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5、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现存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达到反制约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对策之一。

目前席卷全球、特别是严重影响西方经济列强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利用昔日优越感浓厚的美欧有求于中国的难逢良机,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注入信心与力量的同时,争取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中国在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的基础上,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可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细化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结论。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平稳地增长。鉴于我国自然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有待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阻碍态度等约束条件,中国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其中重点应该包括:(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5)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胤亭。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4)。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九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

[1][2][3][4]。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

摘要:时事政治课学习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政治也是政治课考核的必考内容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时事政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日后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更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及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政治课教学。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政治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政治课理论知识,还应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情况,通过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时事政治的内容又是政治课考核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能有效的提高时事政治学习的效率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

1时事政治教学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意义。

1.1丰富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时事政治教学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事政治的内容广泛,涵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体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时事政治政治内容的学习多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及多媒体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其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所学习的马列主义,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列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来分析国内外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件,从而达到理论与事件相结合。

1.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因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万象会从不同的方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如: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诸多问题,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事政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辨别优劣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当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把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在课下自主收集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或自己的看法。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名同学来分析一件其所在小组中认为近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件,在同学分析完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2.2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实际事件相结合。

目前,高考阶段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核,不仅仅是对所发生内容的考核,更是为了对学生政治理论内容学习程度、掌握程度、实际运用程度的考核。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分析实际事件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近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政治世界,通过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更能弥补以往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教学。

2.3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展示时事政治事件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墙报或黑板报,设置时事事件版面,主要刊登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十八大的召开、近期中国南海问题、日本侵占中国钓鱼岛问题、中国首艘航母服役等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获取时事政治信息,并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些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些关于时事政治事件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并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之能力。

2.4组织专题讲座。

对于党中央所发布的新的政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政治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时事的了解、掌握,如何能让学生尽快的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专题讲座。在我历年来的政治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如近期所十八大的召开、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中国南海问题、三沙市的成立等热点事件,我都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并分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事件的理论原理。专题讲座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求教师在课下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的材料,深入分析问题原理,才能在课堂上讲的有理有据,从而很好的发挥专题讲座的效果。

时事政治教学凭借其“鲜活性”可以弥补了以往政治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事件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时事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爱国豪情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所国内外重大的时事事件,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去提高学生认知、分析时事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庆红。刍议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1(7):142.

[2]刘文容。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09(12):152.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一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9月.

[5]段立军,张广胜,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6]中国商务部,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20062007(/).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二

认知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思维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给中国的贸易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挑战,也会为中美关系带来严峻考验,但中美关系不会轻易倒退。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美分歧在所难免,因为双方毕竟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过,只要双方能按照《中美联合声明》的精神去做,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这些分歧不应该妨碍双边关系向前发展。”

考虑到中国的实力和影响日益增强,美国尤为迫切地需要同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道出了美国的外交取向,更道出了美国的外交无奈。面对美国“软实力”因伊拉克战争所遭遇的挫折,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暖、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美国再也不能在缺乏新兴国家支持的情况下一意孤行了。因此,可以这样说,“战略再保证”概念是美国及其盟友在新兴国家崛起的背景下为维护其主导地位“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王蔚教授认为,“战略再保证”概念是对“利益攸关方”概念的发展。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深化。“战略再保证”是在较平等的基础上,要求同一体系内部的成员,大家都要投入,都要负责,我对你负责,你对我负责。“利益攸关方”则是在一个不很平等的基础上,主导者以相对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成员,不需要你的投入,但要求你承担起责任。

“战略再保证”概念反映了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对中美关系定位的进步。在2009年里,金融风暴、气候变暖、核武扩散、甲流肆虐、塔利班卷土重来,全让奥巴马政府赶上了。只有美中关系波澜不惊,继续保持了平稳的过渡,这不能不令美国政府认真思考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2009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驳斥了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共治”的说法。所谓“中美共治”说,主要是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峰会中扮演关键角色。或者,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的话说,美国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40%,没有中美两国的具体承诺,很难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

中美两国的确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这种说法却有意无意忽略了更多的事实: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发达国家,这种不同意味着,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背负着“历史债务”,承担着由此而来的责任,而中国则不用承担这种责任。用何亚非的话说,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两国的责任和义务有本质区别;将中美两国相提并论,缺乏历史与法律基础,也不符合事实。

另一方面,这种论调的潜在含义就是,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和美国应该承担最重要的责任,也暗示着中国要为此次大会可能的失败承担关键责任,这几乎是在变相地向中国施加压力使中国作出更多妥协和让步。何亚非对这种论调的驳斥,正表明了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其中所隐含之意。

事实上,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共治”说不过是所谓“g2”说法的最新翻版而已,而且很可能不是最后一个版本。透过此次气候大会也让我们真切意识到,在一定意义上,“g2”概念几乎就等同于“捧杀”。

“中美共治气候论”再次提醒我们掌握和争夺话语权的必要性。不只是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在其他国际问题上,话语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如果没有掌握和利用好这种武器,就会在谈判和较量中陷入不利;相反,如果利用好这种武器,就可能力量倍增。当然,争夺话语权也并非易事,它是一国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成长既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在各种谈判和较量中不断积累和创造。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他四天三夜的中国之行当我们望着奥巴马远去的背影的时候,恐怕还得去想,我们的确还会想,我们的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这个新的高度上,俘获、挑战、机遇永远是并存的。有四个问题你必须面对,第一个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怎么面对我们未来的穷朋友,你如何继续更好地继续代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外交挑战。你不能忘了穷朋友,是人家抬轿子把你抬进联合国的。

中美关系在经历了贸易摩擦、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等一系列波折后,3月30日迎来一丝转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常务副国务卿先后重申一个中国政策。美方表态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走出低谷?我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解析。

马振岗认为美方此时重申一个中国立场对改善中美关系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关键还要看美国的行动。在马振岗看来,中美关系历经30年,出现波折并不奇怪。决定中美关系有两个大的层面:一是国际形势,一是中美双方的核心利益。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中美关系不可能一直平稳,但出现波折也不至于崩盘。因此,在对待中美关系时,更应保有理性冷静的态度。当中美关系发展非常好的时候,不要盲目乐观;当中美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悲观。

正如罗兹说过的,当两国存在严重分歧时,看上去两国关系会面临挑战。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已经而且应该足够成熟,可以容许分歧、甚至严重的分歧。我们会表达不同看法。但这未必会破坏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应当理智的看待中美关系,不能片面的一刀切。要在看的到他国的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坚守国家尊严的同时牢记凡事以和为贵。

虽然咱们现在不是美国的威胁但是美国非常惧怕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但崛起对世界上众多国家都会有潜在的威胁但是以现在中国的实力对美应该够不成较大的威胁美也不会让华轻易的崛起所以美对华的影响极大这几年中美利益关系没有什么较大的冲突中美暂时不会爆发战争在台湾问题上美应该不会干预太大美在中东地区以很头疼俄是美最大的威胁美不会愚蠢到在此时与中发生冲突中是个友好的国家但是一但发生冲突中不会在国家主权上进行让步事态的发展易变谁都不能做出准确的推测中美是否会爆发战争就看美对中的政策了。

奥巴马上台后除要坚持上届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外,还要制定推出本届政府的一些新政策,因此对华政策,我认为近期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未来我认为,也会出现一段和平共处的时期,起码在度过经济危机之前,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三

摘要:自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额、出口增长率及在美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从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性特征出发,拟纵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情况,着眼中美纺织品目前的现状,探讨中美纺织品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政治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等,才能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进一步提高,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高职政治教学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到达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目的。由于时事政治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有着极大联系,学生在网络上、电视上等地方都能看到,因而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现状和各行业的发展等,是丰富高职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以在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高职政治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为学生学习政治方面的知识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让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其它方面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对于加强高职政治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有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时事政治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开展教学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并对党的发展方针、政策等有更全面的掌握,不但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在推动学生未来更好发展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五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4).

[2]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3]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

[6]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7]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0).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六

随着社会、环境等的不断变化,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断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政策的情况下,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时事政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充分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因此,高职政治教育结构得到一定调整,需要注重高职政治教学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这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关注点击率较高的新闻网站,可以搜集到准确的、完整的时事新闻,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政治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政治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保障,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高职学生是青年比较集中的一个人群,并且,高职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注重政治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才能更好的丰富高职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辅助作用,注重自身政治立场的坚定,并不断学习和了解时事政治,如利用腾讯网、新浪微博等来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才能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趣味性、有效性等目的。

(二)加强时事政治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学生的政治方向可以得到进一步明确,以在不断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政治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有效巩固,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大作用。因此,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安排恰当的课前讨论时间,并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时事政治的讨论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悉能力等,从而体现时事政治教学的独立性。在开展时事政治的讨论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会从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的学习方法,例如:每天早上花十分钟看当天的最新时报,每天中午花十分钟搜集上午发生的时事新闻,每天晚上九点整理当天的所有时事新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各种事情的心态,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政策的时候,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提高各种时事政治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行为品质;第二,伦理道德;第三,思想道德;第四,学习观念,等等,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作风的目的。

(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时事政治利用价值。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合理构建,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度,才能学生比较缜密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是高职政治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消费水平、政府工程等方面的时事新闻,可以体现出国家大力开展反腐工作的效果,并让学生了解贪污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念等。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提高时事政治的利用价值,并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高职政治教学的整体效果,还能促进高职政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政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注重时事政治的合理应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等,对于促进高职政治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七

根据高职政治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时事政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第一,时事新闻事件;第二,时事文章的评论性文章;第三,热点事件,因此,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学生展开讨论,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总的来说,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主要有: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向学生传达时事政治时,只是形式化的介绍一下,或者是将其看做部分教学内容的补充内容,以引起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时事政治教学,根本无法体现其独立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时事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降低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效用。

2.在教师进行时事政治的介绍、分析等时,没有全面、深入的介绍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其重点进行正对性的讲解,或者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严谨,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时事政治的时效性,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降低高职政治教学效果。

3.在新课改情况下,教师进行高职政治教学仍然存在主观性较强的情况,从而对时事政治进行比较片面的评价,最终导致学生了解到的信息都是教师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解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4.在进行某些时事政治的教学时,教师没有与高职政治教学内容保持良好衔接,也没有将相关的时事政治结合到一起,从而影响学生系统性的掌握政治知识。同时,教师对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高职政治教学活动时,用于讨论、分析时事政治的课时比较少,从而无法保证高职政治教学的先进性,最终影响高职政治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是当前高职政治教学不断创新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八

事物总是联系着的,记忆也是如此。当祖国迎来共产党90华诞的时候,聆听历史的回声,我的记忆回到了我的上学之路。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在今天的海沧大桥引桥下的仙岳路边。当年的仙岳路,没有繁华热闹的商店和美丽的绿化设施也就罢了,糟糕的是此路只能算是人们踩出的黄土路。晴空万里时,黄沙弥漫,吹不得风,风起,尘起,整个社区被黄沙狠狠地笼罩,一路走过,满头满脸黄埃,眼睛总难逃沙土的袭击。阴雨绵绵时,泥泞不堪,更踩踏不得,脚踩,烂泥,仿佛足陷沼泽,行进两难。只要一场大雨,眼前的泥土路没了,仅是一条滚滚流动的黄河。爸爸总要穿着雨鞋背我上幼儿园。这条黄土路是我们这带居民进出工作学习的唯一通道。我厌倦走路,也走不得路,让爸爸背着。我伏在爸爸的背上,心总想:空中会有路吗?幼稚的我幻想着空中延伸出一条通畅的路。

读小学时,社区终于联系了一辆小巴往返疏港路口,但这是唯一的一辆车,也要等人挤满了才开。就这样,我们巴望着,巴望着这条黄土路早日抹去黄土,变泥水路成水泥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现在想想,用这句歌词来形容当时的生活环境最为贴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家乡厦门步入特区建设的曲折与艰难。

事物总是变化的。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一条银龙般的宽敞的马路横过我家住的楼前,它尽头的上方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特大型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银灰色的桥身,与蓝天、碧海、红花、绿树融为一体,宛如一道飞虹,架在厦门西海上,成为厦门再腾飞的翅膀。梦想中的路真的出现在空中了。海沧大桥不仅是厦门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更是现代化厦门的重要标志。行驶的汽车仿佛飞翔在蓝天碧海中,纵横捭阖,一派恢弘。夜间,仙岳路被海沧大桥耀眼美丽的灯光映衬得熠熠生辉,我们可以天天免费观光轻柔的夜景效果。尤其是晚饭后,我们举家漫步在宽敞清雅的仙岳路上,享受仙岳山公园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大桥风光。坐在舒适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城市曼妙的景致,我不禁笑了,笑当年那条黄土路的艰难,笑如今沥青路的舒展。家乡厦门,开始释放着自己独特的潜力。

事物总是发展的。我读中学了,空中又多出了一道蓝蓝的路,似虹桥从岛内伸到岛外,望不到尽头。brt的美丽身姿,已随着高高矗立且绵延城中的高架桥和配备电动扶梯的车站,在我们视线中逐渐清晰起来。高架桥墩的蓝色呼应着我们这座海上花园的蓝色魅力,似一条蓝色的丝带飘在海上花园,曲伸舒适。而那那一辆又一辆畅通无阻的奔驰着的快速公交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正努力地与我们磨合着,与我们亲近着,让我们领略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的服务,沿途更是家乡厦门繁华景象和美不胜收的海湾风光。美丽厦门,已实现特区建设质的飞跃,成为了中国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记忆中的黄土路已经褪色,记忆画纸已经五彩缤纷。我逐渐为这张记忆白纸添笔画,涂色彩,每一笔都是我心中对家乡厦门的美好印象;每一画都见证着美丽厦门和谐发展的特区之路,见证着家乡厦门经济发展的新成果、新飞跃。瞧!经过短短数年的时间,空中何止有路,更有飞虹带你飞行。

在我们伟大的党高瞻远瞩和英明领导下,家乡厦门焕发出特区发展旺盛的生命力和温馨魅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今天的厦门有着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头衔和荣誉。来到厦门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厦门真美!

星火燎原,沧桑巨变,让我为之讴歌共产党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啊!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十九

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mft)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2002~、2006~以及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的118亿美元,20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1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热门20篇)篇二十

摘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的潜在动力,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已经成为中国各企业的重大开支项目,因此研究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分析,得出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国际竞争力低、比较优势小、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些许建议。

关键词: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

自加入wto后,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中,尤其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由的1201万美元增加到的16705万美元。由于该服务贸易占我国总服务贸易的比值较小,至今未有任何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与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加大对其的认识和研究。

一、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发展现状。

中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及特许费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况,自金融危机后,这种逆差还在不断的扩大,表1可以得出,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进出口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首先,其进口额远远超过其出口额,进口额是出口额的几十倍;其次,其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极快,每年以几十亿美元的增速增加,可是出口额的增速不仅不稳,而且增速缓慢,6年时间只增涨了50%不及进口额增速的一半。

二、美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美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行业发展的非常成熟,不论其出口额还是进口额数量都比较大,但是美国在其上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20间其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平稳上升,出口额由20的1072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243亿美元,增幅20.0%,其增加幅度虽然小于中国,但是美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技术极大,是中国的100多倍;2010年――2012年间,美国进口额由2010年的334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420亿美元,增幅25.7%。由此可知美国在未来几年中,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顺差额度会有所减少,但由于美国在其进口额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减少额度将不会很大。虽然数据表明美国在此行业上近三年发展较为缓慢,但作为龙头老大,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中美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的国际占有率、rca指数、tc竞争力分析。

1.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服务贸易需要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赢得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在此方面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其发展速度依然缓慢,我国应该加大对高等院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以及加大对人才的考核力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的要求;此外,在大力培养高等院校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我国应该引进适量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方面的国外的专业人才,我国在此行业起步晚发展缓,两种文化的碰撞,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造源泉。2.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改变此行业的垄断状态。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市场化程度,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核心能力。引进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3.强化政府的辅助作用。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对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不够重视,也是该行业发展较缓的原因,中国政府用该改变这种态度,提高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力度,加大对气的保护与支持,与此同时加大对此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其相关产业的扶持,逐渐消除该服务贸易的壁垒,制定适当的国际市场战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改革税制,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作者:庞方方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毅.北京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2]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

[3]尹国君刘建江.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

相关范文推荐

    写申请书的标准格式(实用23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充分了解申请机构的要求和评审标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实力。通过阅读这些申请书样本,你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优秀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燃气公司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大全(19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检视,也是对团队合作的一种反馈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写作能够有所启发。时间飞逝,转眼间在肇

    城镇化建设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参加区委举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培

    大学生政府实践心得体会(优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供以后参考。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黄澄澄的坛子,

    公司元旦策划案活动内容(实用18篇)

    策划书是一个全面细致的计划文档,能够帮助策划者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细节和风险。下面是一份经过专业驳回的策划书,希望通过分析它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策划水平。

    心理预约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第一段:引言(介绍樱花预约的背

    度党员干部述职述廉报告(精选14篇)

    描述廉政是为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述廉报告范文的要点,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姓名),x年生,x人,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学生倡议书(通用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学习。

    城市党建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与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欢迎

    公务员培训体会与收获大全(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我参加了_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