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行原文及翻译 公子行原文赏析(大全10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书香墨公子行原文及翻译 公子行原文赏析(大全10篇)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需要建立健全环保产业体系,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接下来是几篇环保相关的经典案例,值得一读。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一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春。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这诗前面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面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二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春。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这诗前面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面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三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

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

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

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是唐人春游最繁华的景点之一。刘希夷此诗从天津桥写起,因为天津桥下洛水是清澈的,春来尤其碧绿可爱。诗中“阳春水”的铸辞,引人入胜。与“天津桥下阳春水”对举的,是“天津桥上繁华子”,即纨绔公子——青春年少的人。以下略写马嘶入云以见兴致后,就巧妙地将春水与少年,揉合于倒影的描写:“人影动摇绿波里。”

意象飘逸,如镜花水月之虚幻。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对诗中所写的快乐短暂的人生,起到点染之功。紧接写水中(或岸上)的砂,和倒映水中的云霞,以陪衬人影。词藻华丽,分别融合化用了“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谢灵运)的赋句和“(锦)文似云霞”(《拾遗记》)的文句,又以顶针的辞格衔接上文,意象、词采、声韵皆美。这段关于东都之春的描绘,最后落在宫门内外的碧树与春花。梁简文帝曾有诗道:

“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诗人以赞叹不绝于口的排比句式出之:“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伤心”、“断肠”的固然来自好景不长,以及与杨柳、桃李有关的其它联想。但诗人连呼可爱,又似乎是喜极之辞。或者,他此刻“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闻一多)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诗人将人间的艳遇,安排在自然界的春意中,构思是巧妙的。效果是双重的。那“飞来飞去公子傍”的,可能是“郁金香”,也可能是“歌舞”,语义双关。满堂氛氲,舞姿妙曼,公子必已心醉目迷了。诗人这时用两句分别描绘华堂景物和美人的花容月貌,“的的(明亮)珠帘白日映,娥娥(美好)玉颜红粉妆。”(《古诗》“娥娥红粉妆。”)闲中著色,有助于表现歌筵的欢乐。“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在这精巧的景色穿插中,蕴含着这样的构思:成双作对的昆虫水鸟,促使恋人迅速效仿。“蛱蝶”、“鸳鸯”为性欲蒙上了一层生物学的面纱。“倾国倾城”、“为云为雨”两句,更是直白地暗示着情欲的放纵了。这两个措辞直接出自汉武帝李夫人、楚王神女的故事传说,颇有狂俗的感觉,然而施诸娼家场合,又以其本色而可喜。这种颠狂,乃是都城诗里常有的内容,而闻一多对卢照邻诗的批评:“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正可移用于此诗。

“古来容光人所羡”以下,诗人将笔墨集中在热恋双方的山盟海誓上,拓出了一番新的境界。前四句是公子声口,“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化用张衡《同声歌》。但“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本是女性口吻,到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等句,转为男性谦卑口吻,便是一个创造。此诗则既沿陶诗作男性口吻,又如张作只写两愿。“愿为明镜分娇面”的构想尤妙不可言。不说“观”娇面,实则已包含化镜观面的.献身之意,又兼有“分”享女方对美的自我陶醉之意,充分表达了爱的情愫。“与君相向转相亲”六句是艺妓的答辞,总括起来八个字:永远相爱,同生共死。梁代王僧孺诗云:“妾意在寒松,君心若朝槿。”意在怨恨男方之恋情如木槿,朝花暮落,不像己心如松树耐寒持久。这首诗反用其意作“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末二句意思是在生愿结百年之好,死后也愿同化北邙飞尘。“百年——千秋——万古”,既有递进,更增加了夸饰的色彩。沈德潜评此节为“公子惑于声色而娼家以诳语答之。”(《唐诗别裁》)

如果与《长安古意》比较,《公子行》却别有一种倩丽风流,这首诗对仗工丽,上下蝉联。在对叠律的运用上,穷极变化,尤有特色。诗中使用最多的是叠首换尾的排比句式,一般用于段落的起结处及对话中(“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形成一种特殊的顿挫,又造成重复中求变化和一气贯注的韵调。此外,各种带有复叠的对仗句也逐步可见。此外还有顶针格(如第四、五句衔接)和前分后总格(“美女”、“娼家”分合的三句)的巧妙使用。这些都有助于全诗形成一种明珠走盘的音情,为这首春歌增添了不少风姿。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四

公子行

朝代:唐代

作者:顾况

原文: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双镫悬金缕鹘飞,

长衫刺雪生犀束。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

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朝游冬冬鼓声发,

暮游冬冬鼓声绝。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是唐人春游最繁华的景点之一。刘希夷此诗从天津桥写起,因为天津桥下洛水是清澈的,春来尤其碧绿可爱。诗中“阳春水”的铸辞,引人入胜。与“天津桥下阳春水”对举的,是“天津桥上繁华子”,即纨绔公子——青春年少的人。以下略写马嘶入云以见兴致后,就巧妙地将春水与少年,揉合于倒影的描写:“人影动摇绿波里。”

意象飘逸,如镜花水月之虚幻。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对诗中所写的快乐短暂的人生,起到点染之功。紧接写水中(或岸上)的砂,和倒映水中的云霞,以陪衬人影。词藻华丽,分别融合化用了“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谢灵运)的赋句和“(锦)文似云霞”(《拾遗记》)的文句,又以顶针的辞格衔接上文,意象、词采、声韵皆美。这段关于东都之春的描绘,最后落在宫门内外的碧树与春花。梁简文帝曾有诗道:

“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诗人以赞叹不绝于口的排比句式出之:“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伤心”、“断肠”的固然来自好景不长,以及与杨柳、桃李有关的其它联想。但诗人连呼可爱,又似乎是喜极之辞。或者,他此刻“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闻一多)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诗人将人间的艳遇,安排在自然界的春意中,构思是巧妙的。效果是双重的。那“飞来飞去公子傍”的,可能是“郁金香”,也可能是“歌舞”,语义双关。满堂氛氲,舞姿妙曼,公子必已心醉目迷了。诗人这时用两句分别描绘华堂景物和美人的花容月貌,“的的(明亮)珠帘白日映,娥娥(美好)玉颜红粉妆。”(《古诗》“娥娥红粉妆。”)闲中著色,有助于表现歌筵的欢乐。“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在这精巧的景色穿插中,蕴含着这样的构思:成双作对的昆虫水鸟,促使恋人迅速效仿。“蛱蝶”、“鸳鸯”为性欲蒙上了一层生物学的面纱。“倾国倾城”、“为云为雨”两句,更是直白地暗示着情欲的放纵了。这两个措辞直接出自汉武帝李夫人、楚王神女的故事传说,颇有狂俗的感觉,然而施诸娼家场合,又以其本色而可喜。这种颠狂,乃是都城诗里常有的内容,而闻一多对卢照邻诗的'批评:“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正可移用于此诗。

“古来容光人所羡”以下,诗人将笔墨集中在热恋双方的山盟海誓上,拓出了一番新的境界。前四句是公子声口,“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化用张衡《同声歌》。但“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本是女性口吻,到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等句,转为男性谦卑口吻,便是一个创造。此诗则既沿陶诗作男性口吻,又如张作只写两愿。“愿为明镜分娇面”的构想尤妙不可言。不说“观”娇面,实则已包含化镜观面的献身之意,又兼有“分”享女方对美的自我陶醉之意,充分表达了爱的情愫。“与君相向转相亲”六句是艺妓的答辞,总括起来八个字:永远相爱,同生共死。梁代王僧孺诗云:“妾意在寒松,君心若朝槿。”意在怨恨男方之恋情如木槿,朝花暮落,不像己心如松树耐寒持久。这首诗反用其意作“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末二句意思是在生愿结百年之好,死后也愿同化北邙飞尘。“百年——千秋——万古”,既有递进,更增加了夸饰的色彩。沈德潜评此节为“公子惑于声色而娼家以诳语答之。”(《唐诗别裁》)

如果与《长安古意》比较,《公子行》却别有一种倩丽风流,这首诗对仗工丽,上下蝉联。在对叠律的运用上,穷极变化,尤有特色。诗中使用最多的是叠首换尾的排比句式,一般用于段落的起结处及对话中(“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形成一种特殊的顿挫,又造成重复中求变化和一气贯注的韵调。此外,各种带有复叠的对仗句也逐步可见。此外还有顶针格(如第四、五句衔接)和前分后总格(“美女”、“娼家”分合的三句)的巧妙使用。这些都有助于全诗形成一种明珠走盘的音情,为这首春歌增添了不少风姿。

参考资料: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五

孟宾于(900?—983?),字国仪 ,连州(今广东 省阳山县 )人 。少年时将所作诗百余首题为《金鳌集》,为时人称誉 。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

后归南唐,李后主用为丰城薄,迁滏阳令。后隐居吉州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一年后,李后主又召之,官至水部郎中。南唐亡,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金熬集》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孟宾于诗鉴赏

这首诗揭露了富家纨袴子弟糟踏庄稼的罪行。

首句“锦衣红夺彩霞明”,从服装上极写“公子”

的奢侈xx。一个“夺”字,写出了其“锦衣”的华丽,显示了这些寄生虫光华其外,败絮其中的特征。

次句“侵晓春游向野庭”,描写“公子”的行动。

“侵晓”言其动身之早 ,“春游”揭示了促使其行动 的动机和目的。为“春游”而不惜“侵晓”出城,足见其奢华无聊、游手好闲的劣根性,写出了其灵魂的空虚乏力。

三、四句“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平青青”,写出了“公子”们的浅薄无知和新犯罪恶一桩。两句互成因果关系,是说正因为他们“不识”农民的辛苦,所以才敢于践踏农民的成果 。“骄”字明为写马,暗 则是写来人的骄横跋扈,胆大妄为;而“青青”的重迭复用,则深寓了诗人对农民血汗被践踏殆尽的惋惜、愤恨之情。

“公子”敢于肆无忌惮地糟踏庄稼,其主要原因并不在“公子”近乎愚顽幼稚的“不识农夫辛苦力”,而在于他们依仗其家族的权势地位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所以才敢于无法无天,横行世上。诗人对其鞭鞑痛斥,表达了体恤百姓的仁厚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六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注:两处“适”均通“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即墨距燕。距:抵抗。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而城中鼓噪从之。鼓:指击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b、遣使约降于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3分)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2分)

参考答案

1.c(乘:登上)

2.b

a项:表示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

b项:该项前一个“于”是介词,意义是“向”,后一个也是介词,意义为“被”。

c项:两个“乃”都是表示顺承的连词,意义为“于是、就”

d项:两个“因”都是副词,意义为“乘机,趁势”。

3.c“派遣富豪打入敌人以作内应”与文中“令即墨富豪遗燕将”(“遗”,意思是赠送)的含义不合。

4、翻译:

(1)田单听说了这件事,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没有被攻下的的城邑只有两座罢了”(采分点:“纵”:施用或者使用。“于燕”是介词结构后置。宣言:扬言。拔:被攻下。)

(2)燕军十分混乱,齐人追杀败北、逃跑的燕军,齐军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而归向田单。

(采分点:“扰”即纷乱,混乱。“奔走”:逃跑。“追亡逐北”:追逐败北、逃跑的人。“畔”:通“叛”)

【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在齐闵王时,田单为临淄佐治的官员。

等到燕国派遣乐毅来攻打齐国,燕国已经降服齐国许多城市,只有莒和即墨这两城未攻下。于是燕军改而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战,不幸败死。城中的军民一致推举田单当首领,拥立田单为将军,守即墨,对抗燕国。

不久,燕昭王过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后,就实施了反间计,放传言说:“齐闵王已经死了,而未攻破的齐城仅有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国,而以攻打齐国为名义,其实是想自己在齐国称王。但齐国人心还未归附,所以慢慢攻打即墨好拖延时间,等待时机成熟。齐国人只担心会有其他将领来带兵,那麼即墨一定会被攻破。”燕惠王听信传言,派了骑劫来替代乐毅。乐毅因此逃去赵国。燕军因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放谣言说:“我们最害怕燕人挖我们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燕军听说后,就马上去做。即墨人一看见如此,都恨不得马上出战,愤怒的情绪高涨了十倍。

田单知道现在正是出战的时机,便和士兵一同工作,命令精良的部队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登上城防守,派遣使者去和燕军讨论投降事宜。田单又将民间的黄金收集得一千溢,让即墨城中的富豪送给燕军。燕军由此更加松懈,田单於是收集了城中一千多头牛,让它们披上了大红色的绸绢,上面饰以五彩的龙图,把兵刀绑在角上,再将沾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用火点燃。又把城墙挖了数十个洞,在晚上时把牛放了出来,令五千名士兵跟在后面。因为牛尾被烧的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的亮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大家非死即伤。五千名士兵又杀来,而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手持铜铁,敲的震天响地。

燕军大为害怕,连忙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骑劫。燕军散乱窜逃,齐人紧追在后,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齐国七十多城都回复为齐国。

太史公说:“作战要一面交锋,一面用兵出奇制胜。善於用兵的人,能够不断得胜。不管是奇袭还是正面交战,都要相配合,才能使人捉模不定,如同圆环没有起止。用兵一开始要像处女那样沉静,让人没有防备,等到机会来临,就要如脱逃的兔子一样,使人不及防御。田单就是如此吧!”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七

孟宾于(900?—983?),字国仪,连州(今广东省阳山县)人。少年时将所作诗百余首题为《金鳌集》,为时人称誉。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

后归南唐,李后主用为丰城薄,迁滏阳令。后隐居吉州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一年后,李后主又召之,官至水部郎中。南唐亡,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金熬集》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孟宾于诗鉴赏

这首诗揭露了富家纨袴子弟糟踏庄稼的罪行。

首句“锦衣红夺彩霞明”,从服装上极写“公子”

的奢侈xx。一个“夺”字,写出了其“锦衣”的华丽,显示了这些寄生虫光华其外,败絮其中的特征。

次句“侵晓春游向野庭”,描写“公子”的行动。

“侵晓”言其动身之早,“春游”揭示了促使其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为“春游”而不惜“侵晓”出城,足见其奢华无聊、游手好闲的劣根性,写出了其灵魂的空虚乏力。

三、四句“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平青青”,写出了“公子”们的浅薄无知和新犯罪恶一桩。两句互成因果关系,是说正因为他们“不识”农民的辛苦,所以才敢于践踏农民的'成果。“骄”字明为写马,暗则是写来人的骄横跋扈,胆大妄为;而“青青”的重迭复用,则深寓了诗人对农民血汗被践踏殆尽的惋惜、愤恨之情。

“公子”敢于肆无忌惮地糟踏庄稼,其主要原因并不在“公子”近乎愚顽幼稚的“不识农夫辛苦力”,而在于他们依仗其家族的权势地位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所以才敢于无法无天,横行世上。诗人对其鞭鞑痛斥,表达了体恤百姓的仁厚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八

【原文】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愍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

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不被齐王重用。

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攻打安平,齐国城池被攻破,齐国人争路逃亡,都因被撞得轴断车坏,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向东退守即墨。这时,燕国军队已经全部降服了齐国大小城市,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燕军听说齐湣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合力攻打。大臣淖齿在莒杀死了齐湣王之后,坚守城池,抗击燕军,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迫不得已,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

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当首领,说:“安平那一仗,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车轴才得以保全,可见他很会用兵。”于是,大家就拥立田单为将军,凭据即墨,抗击燕军。

田单下令城中军民在吃饭之前要祭祀各自的祖先,使得众多的飞鸟因争食祭祀的食物,在城上盘旋飞舞。城外的燕军看了,都感到很奇怪。田单于是又扬言说:“这是神仙要下界指导我们克敌致胜。”又对城里人说:“一定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有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当您的老师吗?”接着就转身跑走了。田单连忙站起来,把他拉过来,请他坐在面向东的上座,用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他。那个士兵说:“我欺骗了您,我真是一点本事也没有。”田单说:“请您不要再说了。”就奉他为师。

每次发号施令,一定要称是神师的主意。他又扬言说:“我只怕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守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又派人施反间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

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人的坟墓全部掘开,并把死尸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增涨十倍。

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请求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进城之后,不要掳掠我们家族的妻子姬妾,让我们能平安地生活。”燕军将领非常高兴,满口答应。燕军因此更加懈怠。

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最后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太史公说:用兵作战要一面和敌人正面交锋,一面用奇兵突袭制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奇兵迭出而变化无穷的。正面的交锋和背侧的奇袭都要发生作用,这两种战术的相互转化,就如同圆环没有起止一般使人捉摸不定。用兵之初要像处女那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敞开门户,毫不戒备;然后在时机到来之时,就像逃脱的兔子一般快速、敏捷,使敌人来不及防御。田单用兵,正是如此吧!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九

不去见景驹.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节选自《史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威逼、胁迫

b.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吝惜,吝啬

c.及燕,置酒,太子侍燕地

d.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傲慢、轻视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良曾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逃到下邳,为人任侠。

b.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留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c.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本文节选部分有详有略,主要记叙了张良在刘邦智囊团中,特别是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2)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参考答案

4、c(3分)(“燕”通“宴”安闲)

5、b(3分)

6、b(3分)(错是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拒绝说“不敢当三万户”,愿封留足矣。)

7、(1)(5分)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

译出大意給2分“困急”“爱”“骨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译出大意給2分“从”“疾”“视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

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更换太子。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

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公子行原文及翻译篇十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蒹葭浦:长满芦苇的水滨。

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宦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

上片写景,时间是作者搭船到某处去的一个下午。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风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驶,旅人蛰居舟中,抑郁无聊。时间、地点、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来。“拾翠”二句,是写即目所见。汀洲之上,有水禽栖息,拾翠之人已经归去。而以“双双”形容“鸥鹭”,更觉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边采摘香草的少女。鸥鹭成双,自己则块然独处孤舟,一对衬,就更进一步向读者展开了作者的内心活动。“望几点”句,写由傍晚而转入夜间。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则是已身所,近处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则是虚写。这两句把船家对行程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约隐现的前村,都勾画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顺叙的方法铺写景物,景中有情。

过片“游宦成羁旅”是全词的中心,为上片哀景作注,同时又引出下文,由当夜的去程而念及长年行役之苦。“短樯”七字,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万水”两句,从“凝伫”来,因眺望已久,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展开叙说。“风亭”七字,追忆过去,慨叹现。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此时则短樯独处,离怀渺渺,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了。“刚断肠”以下,是说离情正苦,归期无定,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这首词先景后情,情贯全篇,中间以“游宦成羁旅”五个字相连,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结构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