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等进行系统性组织和安排的一份详细文稿。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一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一课时。

1、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经》知识介绍。

(2)介绍“诗六义”。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3、赏析《蒹葭》。

(1)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背诵全诗。

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二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三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四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1)

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教学重点1)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1课时(45分钟)

(一)导入(3分钟)

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

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看吧!

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

(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

(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

(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

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

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

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

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雪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慢慢地融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

第二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展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伊人”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胧,看不真切。

(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朦胧,漂浮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伊人”。道路漫长而崎岖,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十分艰难。(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诗歌的结构特点及特色(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特色?

明确: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

(3)诗中“伊人”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

(4)展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

5、练:(5分钟也可课后作业)

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

要求:感情基调,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五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主题。

2、能力目标: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重点:、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对伊人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难点:1、对伊人的理解。2、赏析多主题的诗歌。

课型:

预习目标。

1、作者介绍。

2、解题。

3、介绍《诗经》。

4、熟读并背诵全文。

5、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6、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7、对伊人的理解。

8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组题第二组题。

1、介绍作者。1、背诵赏析第一节。

2、解题。2、重点语句理解。

3、介绍《诗经》3、名句赏析。

4、接龙背诵全文4、归结第一节。

第三组题。第四组题。

1、背诵赏析第二节1、背诵赏析第三节。

2、重点语句理解2、重点语句理解。

3、名句赏析3、名句赏析。

4、归结第二节4、归结全文。

预习反馈。

1、朗读课文,

2、默写全文。

预习小节: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课后反思。

课型:展示课课时:1课时。

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知识回顾。

1、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展示目标。

1、完成、明确预习目标及提纲内容,写出展示内容。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书写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展示内容。

完成四组题纲内容的展示。

展示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反馈检测。

1、接龙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七

no3~--4。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主题。

2、能力目标: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重点:.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对伊人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难点:1、对伊人的理解。2、赏析多主题的诗歌。

课型:预习课课时:1课时。

1.作者介绍。2解题3、介绍《诗经》4、熟读并背诵全文5、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6、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7、对伊人的理解。8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1、介绍作者。1、背诵赏析第一节。

2、解题。2、重点语句理解。

3、介绍《诗经》3、名句赏析。

4、接龙背诵全文4、归结第一节。

1、背诵赏析第二节1、背诵赏析第三节。

2、重点语句理解2、重点语句理解。

3、名句赏析3、名句赏析。

4、归结第二节4、归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默写全文。

预习小节: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课型:展示课课时:1课时。

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1.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1完成、明确预习目标及提纲内容,写出展示内容。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书写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完成四组题纲内容的展示。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1、接龙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八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导入本课。

2.简介《诗经》。

二.朗读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圈点生字。

2.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4.学生自由朗读本诗,把握语速、感情基调。

5.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对语速、语调的把握。

6.引导学生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7.各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示朗读,评出优胜组。

8.全体学生齐读。

三.研读感悟意境。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诗,结合注视,组内理解大意。教师巡视,答疑解难。

2.引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3.学生感悟意境,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1.引导: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审美提升: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附板书设计:

蒹葭。

四字句二二拍诗情画意。

ang韵整齐恋寻伤。

押韵i韵景物?人物?

i韵白露为霜未晞未已道阻长跻右水中央坻沚想象。

音韵美。

叠词:苍苍痴痴守望不畏险阻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一唱三叹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反复吟咏。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十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一课时。

1、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经》知识介绍。

(2)介绍“诗六义”。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1)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背诵全诗。

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一

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一教时。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3.学生分组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4.研读交流,教师相机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五.美读。通过美读,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完美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

1.播放配乐朗读。

2.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美读,互听互改。

3.学生配乐美读交流,全体鉴赏。

4.美读成诵。

1.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2.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十二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一课时。

1、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经》知识介绍。

(2)介绍“诗六义”。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1)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背诵全诗。

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

2023年课文蒹葭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三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1.引导: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审美提升: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银行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案例2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交警工作作风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总结,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

    精选音乐党史课心得(汇总14篇)

    写心得体会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经验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

    优秀我的母亲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或者经验的内涵,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7.写母亲见“我”挨

    最热保密概论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时的灵感和参考。作为一名机密工作人员,本人

    热门教育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1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创新性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式的。

    优质申请留部门的申请书(模板22篇)

    部门的职责范围通常由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所决定,在不同的组织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部门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热影视技术概论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真实客观,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成长找到突破口。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如今,影视行业已

    最优学生休假申请书大全(14篇)

    申请书是一份严肃而正式的文件,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精心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申请书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尊敬的公司领导:你们好!本人申

    最优高中校长国旗下讲话稿了范文(15篇)

    国旗下讲话稿要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感染力的营造,以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接下来是一些国旗下讲话稿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借鉴。升旗仪式,可以说是大多数人自上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