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6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温柔雨2023年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6篇)

经典是流传千年的精华,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经典作品的缔造者往往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美食,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味蕾的享受。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一

《莫高窟》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6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文章。前接世界一流的《香港夜色》,后接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和运河》。所有这一切都那么美丽迷人,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教师有必要深挖;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让学生读读吧,从读中孩子定会有不少收获。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等。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少数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只是静观其变。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并尽量搜集有关图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威风凛凛智慧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资料图片,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2、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莫高窟彩塑和飞天壁画精美。

3、通过师生互动,了解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感受语句的优美与准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欣赏图片,大胆想像,感受莫高窟的美,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古代艺术的宝贵,人们要从身边做起,保护好古建筑。

1、理解威风凛凛智慧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莫高窟彩塑和飞天壁画精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欣赏图片,大胆想像,感受莫高窟的美,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1、情感朗读法:教心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读出感情。

2、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莫高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3、揣摸感悟法: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摸、感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功的提高。

4、欣赏对比法:图片与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读文本、看图片、再读文本,从而,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莫高窟这一古代艺术的魅力。

5、学法:主要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大胆想像为主,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画、析、赏、读了解彩塑和壁画,学习写作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二是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制作图片,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和壁画的?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读)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画)画出文中描写有哪些彩塑?让学生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

(赏)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析)课文如何把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串联成一段的?通过学生自读合作等形式,找到(有—————有—————有—————还有——————)排比句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抓住卧佛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抓住长达、侧身、眼睛、神态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

(读)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2、学习第3自然段,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刚才,同学们重点欣赏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但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特点等都不是很清楚。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已开始习作了,多数学生对文章结构、写作顺序、如何过度衔接等方法缺少了解,在这里,教师有必要设计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商量复述的方法,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复述课文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假若你是当地的导游,你会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进行复述?这时,可让学生小组一起商量、讨论复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学生肯定会说到彩塑、壁画、教师立即引导这两部分之间有一句话很重要,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找出来吗?即日2、3段之间的过渡句。学习作者这种写法。继续追问,学生又可能说到明珠、艺术宝库等词,即课文的1、4段(总写),教师随即板书,从而,弄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在弄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复述课文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些用词造句的方法,表达方法、写作方法等,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结合我们龙兴古镇,与本课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让指导学生课前欣赏龙兴古镇的华夏宗祠龙藏宫龙兴寺等,并作仔细观察了解,模仿本课的方法来赞美古镇。可以说一说、写一写,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古迹、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莫高窟

总:一颗明珠

彩塑 神态各异

分:

壁画 宏伟瑰丽

总:艺术宝库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二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文字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是最后一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刻画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五小节是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四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至4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学会并能熟练运用排比句式“有……有……有……还有……”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了实现以上的四项教学目标,我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

本篇课文,我将采用两课时,以下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说当导游带大家欣赏、参观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但是只是看了大概。今天,继续由我作导游带领大家仔仔细细的参观一下敦煌的每一个精彩部分。

二、精讲课文

课文的第一小节是全文的一个总写,在这一自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三点,即:课文总起句、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和莫高窟的洞窟繁多。针对这些,我设计的三个环节:

1、 指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吗?”

2、找位置。对于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描述,学生就课本的文字来理解,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我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以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三危山和鸣沙山的轮廓,红色的粉笔鲜明的点出莫高窟所在的位置。以画助解,不仅使学习气氛活泼,而且学生的记忆会异常的深刻。

第2至4小节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分别详细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在这三者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的是“读”、“看”、“想”的方法。

首先,莫高窟的彩塑。同样,第一步是找出小节的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并找出描写彩塑特点的句子,与老师共同板书“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时又可以紧扣“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两个词来分析课文,“请同学们帮我找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句子”(有……有……还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并且使文本上的彩塑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看”的方法就运用起来了,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图中去寻找彩塑丰富多彩的样子。他们会找出彩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站、有的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侧身。此时教师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做排比句式的练习,“这些彩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在帮学生理解“啧啧赞叹”一词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游客,面对这些彩塑,你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情境,把他们带到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中,意在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

其次,第三小节莫高窟的壁画,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按照以上的教学程序找出中心句,师生共同板书“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下面的教学,我则采用“看—想—演—读”的教学方法。这段中对壁画飞天的描写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壁画飞天的学习,第一步:“看”。课前教师将搜集大量的有关莫高窟壁画飞天的图片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这个时候播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呈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壁画再现的情景,结合具体的学情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句群,运用书中的描述方法,来进一步进行说写训练(根据画面,找出书中的相关语句;仿照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壁画的内容;运用书中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利用图片指导背诵)。第二步:“想”与第三步:“演”将同时进行,在看完一些有关飞天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除了我们看到的样子,飞天还会有什么样子呢?谁能来演一演么?”发挥了学生想象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的时候学到了知识。第四步:“读”,回归到课本,对于飞天的文字描写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指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最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这一小节进行背诵。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量主题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藏经洞即第四小节,这一段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准备进行略处理。指导学生仿照前两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本小节。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联系电视剧《大敦煌》,补充 “藏经洞的劫难史”这一材料,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基础上,激起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情感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文的结尾,主要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这些词语来辐射整篇文章的主题——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领悟总结

播放根据敦煌壁画飞天创作出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感情,领悟课文主题。

我的作业设计,除了背诵课文2至4小节外,没有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莫高窟》后,自己能当一回小导游,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带进美丽的莫高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抓课文的主要纲领。

18、 莫高窟       壁画  ————   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藏经洞  ————   文物繁多、珍贵无比

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程序、作业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莫高窟》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实施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新情况,生成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起点,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上的教学设计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三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文字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是最后一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刻画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五小节是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的情感,并仿照文中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教学难点是再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生动的画面。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四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至4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学会并能熟练运用排比句式“有……有……有……还有……”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了实现以上的四项教学目标,我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

1、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深入领悟

3、积累语言,熟练成诵

4、确定主题,拓展学习

本篇课文,我将采用两课时,以下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说当导游带大家欣赏、参观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但是只是看了大概。今天,继续由我作导游带领大家仔仔细细的参观一下敦煌的每一个精彩部分。

二、精讲课文

课文的第一小节是全文的一个总写,在这一自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三点,即:课文总起句、莫高窟的地理方位和莫高窟的洞窟繁多。针对这些,我设计的三个环节:

1、指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吗?”

2、找位置。对于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描述,学生就课本的文字来理解,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我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以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三危山和鸣沙山的轮廓,红色的粉笔鲜明的点出莫高窟所在的位置。以画助解,不仅使学习气氛活泼,而且学生的记忆会异常的深刻。

第2至4小节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分别详细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在这三者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的是“读”、“看”、“想”的方法。

首先,莫高窟的彩塑。同样,第一步是找出小节的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并找出描写彩塑特点的句子,与老师共同板书“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时又可以紧扣“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两个词来分析课文,“请同学们帮我找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句子”(有……有……还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并且使文本上的彩塑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看”的方法就运用起来了,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图中去寻找彩塑丰富多彩的样子。他们会找出彩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站、有的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侧身。此时教师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做排比句式的练习,“这些彩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在帮学生理解“啧啧赞叹”一词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游客,面对这些彩塑,你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情境,把他们带到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中,意在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

其次,第三小节莫高窟的壁画,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按照以上的教学程序找出中心句,师生共同板书“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下面的教学,我则采用“看—想—演—读”的教学方法。这段中对壁画飞天的描写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壁画飞天的学习,第一步:“看”。课前教师将搜集大量的有关莫高窟壁画飞天的图片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这个时候播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呈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壁画再现的情景,结合具体的学情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句群,运用书中的描述方法,来进一步进行说写训练(根据画面,找出书中的相关语句;仿照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壁画的内容;运用书中的句式进行想象训练;利用图片指导背诵)。第二步:“想”与第三步:“演”将同时进行,在看完一些有关飞天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除了我们看到的样子,飞天还会有什么样子呢?谁能来演一演么?”发挥了学生想象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的时候学到了知识。第四步:“读”,回归到课本,对于飞天的文字描写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指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最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这一小节进行背诵。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量主题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藏经洞即第四小节,这一段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准备进行略处理。指导学生仿照前两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本小节。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联系电视剧《大敦煌》,补充“藏经洞的劫难史”这一材料,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基础上,激起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的憎恨,情感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文的结尾,主要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这些词语来辐射整篇文章的主题——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领悟总结

播放根据敦煌壁画飞天创作出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音乐,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感情,领悟课文主题。

我的作业设计,除了背诵课文2至4小节外,没有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莫高窟》后,自己能当一回小导游,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带进美丽的莫高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抓课文的主要纲领。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8、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藏经洞————文物繁多、珍贵无比

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程序、作业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莫高窟》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实施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新情况,生成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起点,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上的教学设计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四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五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莫高窟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六

《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前接世界之最的《长城》,后接历史遗迹《卢沟桥的狮子》。所有这一切都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教学中要可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等。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少数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只是静观其变。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莫高窟图片并制作成灯片、搜集其它三大石窟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认识课后九个生字,会写“绝、价、值”等13哥要求会写的字。

五、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六、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莫高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2、揣摸感悟法: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摸、感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功的提高。

3、欣赏对比法:图片与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读文本、看图片、再读文本,从而,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莫高窟这一古代艺术的魅力。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初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分段研读,引导练说。

4、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