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翰墨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张路线图,它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一

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育改革的需要,认真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教师做好服务,本学期特制定如下化学教学计划:

一、政治思想方面。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应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要想做好任何一样工作都要求工作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此,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理论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注重自己提高自身使用和维修各种仪器的水平,使实验仪器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二、实验室工作方面。

本学期要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灭火器材、做好实验仪器的保养、维修、报废及添置工作。发挥现有仪器的作用,提高仪器的利用率,使仪器经久耐用,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使仪器不丢失不损坏。

根据实验仪器的不同特点,做到防尘、防潮、防霉、防蛀、防腐、防暑、避光。对于已经无法使用的仪器要报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做好新仪器的添置工作。电器开关、电源插座及其他设备,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验教师配合、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保持卫生整洁,经常通风换气,妥善处理“三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保护师生健康,保证实验安全。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二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三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 ph="/"7 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四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五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思路说明。

首先用科学家拉瓦锡实验引入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的原理,学会探究具体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包含学会观察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然后介绍空气主要成分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思考与讨论下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六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调查报告。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七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程序。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八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九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

2课时。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一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4~5段):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四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描写江上景色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介绍有关传说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诗请画意畅想未来。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三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四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十五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热工个人专业技术总结(模板14篇)

    在写个人总结时,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为自己设定合理的总结范围和内容。如果你正在写个人总结,不妨看一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想大全(16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一个回顾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读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摘要,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我

    十三五规划总结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下是一些历史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人生和事业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1.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科任教师家长会发言稿历史(模板18篇)

    家长会可以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让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会宣传材料,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

    酒店客房领班上半年工作总结(模板17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次及时总结和自我检视的机会,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写出令人满意的月工作总结

    小班音乐教案找朋友好朋友范文(20篇)

    教师在编写小班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小班教案的编写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

    小班社会爱护图书教案与反思(优秀19篇)

    小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小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通过儿歌这一幼儿喜爱的文学作

    村级纪检工作计划(精选16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工作计划书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工作计划书撰写的创

    学生会期中个人工作总结大全(20篇)

    通过学生会工作总结,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会工作的进展和问题,也可以反思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之处。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学生会工作总结的范文,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其中的

    有限公司股东合伙协议(实用22篇)

    合伙协议的撰写应该注重严谨和清晰,以免产生歧义和漏洞。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合伙协议典型案例,值得您的关注和学习。甲方: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传真/电话:乙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