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琉璃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一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其信息化策略的探索,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大专院校陆续创建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相关行业部门和一些人才劳动市场,也设有毕业生就业服务在线专栏。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主要信息来源。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即多数信息服务平台仅仅定位于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网上求职及接办相关手续,很少有涉及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行业环境预测、职业状况分析、个人求职方向测评和在线咨询辅导等。因此,有关单位和部门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优化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针对上述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就业信息源有限,社会关系网络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源主要为学校、政府部门、活跃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但相对于大批毕业生和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来说,仅这些信息源是很难发挥较大作用的。此外,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主体性,主动寻求就业指导、发布自身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而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表现乏力。第二,信息化等同于网站化,信息渠道狭窄。虽然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普遍应用到新媒体技术,但以网站开发为主的渠道建设无法摆脱单一化的局限。在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目的与科学规划,造成了硬件和软件建设失衡、成本投入比失调以及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导的难度加大,降低了利用率。第三,信息指导等同于信息发布,指导方法单一。大部分高校和有关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指导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提供层面上,即通过网站发布招聘资讯,而无个人职业性评测、职业状况分析等动态指导。对于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app应用等,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各主体之间缺乏实时交流和有效互动。这种倾向于单向性和静态化的就业指导,很难真正吸引毕业生并满足其需求,其实际效能有限。

2.1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

为了最大程度上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丰富就业信息源,主动吸收各方就业关系主体,并将之纳入信息网络结构中。同时,高校应着眼于缩减学生非能力因素差距,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信息时代,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影响着其资源获取程度。一般来说,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并转化为个人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其获取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及自主创业等方面都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是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人脉关系,通过论坛、博客及社交平台等形式,实现学生与就业相关方的实时交流和互动,并从中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及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非能力因素上的不足,有利于突破过往以家庭为核心的单一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生源学生意义更大。

2.2注重指导内容和方法创新。

就业指导信息化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也是该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内容创新上具有理论可行性。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应包含学生就职前后两个部分,根据其详细内容又可分为信息、职业、技巧及咨询指导4个方面,这些内容都应纳入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中。例如:职业指导既要有国家政策、就业趋势及职业道德等宏观层面的指导,也要注重对某类职业的从业要求、发展前景、薪资水平及升职难易度等微观层面的'指导,乃至实现对学生个体心理特征、职业兴趣及职位匹配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方式创新上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面授、“一对一”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载体,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就业资讯、学习就业知识,突破了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在时间、地点及授课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此外,网上模拟甚至网络招聘的方式,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了在线交流、互动甚至直接面试,简化了就业指导过程,更提高了学习、求职效率。

2.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软件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应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双管齐下。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硬件有余、软件不足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强软件建设以满足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第一,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app。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app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和多样化的风格而广受人们欢迎。基于此,可以通过研发就业指导app,或一些手机求职客户端,从而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便利。就业指导app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因其个性化的指导而提高了学生求职成功率。就业指导app的应用,是指导内容上的丰富,也是指导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当代大学生在较大规模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第二,统一就业信息平台接入标准,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时下,我国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有着不同的接入标准,妨碍了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使用率。因此,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联合制定共同的应用系统、统一信息平台接入标准,并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来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倡行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严格的管理队伍,从而保障就业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3、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是理念转变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新形势下实现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着力于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弥补学生就业信息上的鸿沟。要坚持创新思维,注重指导内容与方法上的革新,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化进程中的软件建设,满足就业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3]洪佳士,陈亮,马妍妍,等.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学专业就业动向与教改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4):76-79.

[4]刘铭嘉,陈茜,黄庭瑞,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以微博、微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5(9):5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二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三

(一)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三者都不是同步发展。gdp增长率为11.4%,我国失业率下降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gdp增长率为9%,失业率上升0.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5%;gdp增长率为8.7%,失业率上升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3%。如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影响深远,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将未来就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根据《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从专业来看,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为90.2%,最低的是法学为82.3%;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上年减少10%左右。据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为94.43%。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第二低是法学类,为89.26%;第三低是医学类,为92.64%。专业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率。通过对―20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劳动就业弹性及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2)得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6%,而第一产业贡献率只有5.7%。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第二产业为30.3%,第三产业为36.1%,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在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大于第二产业。3.三次产业劳动就业弹性不同,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但是不稳定,近三年来呈现下趋势,可以看出就业难度在加大。4.三次产业用人需求变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优化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弹性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由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降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具体反映是就业弹性系数越来越低。若按贡献率分配就业人数,目前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布并不合理。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就业比重和就业弹性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导致我国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下降。而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该产业的劳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缺陷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不完善,企业与劳动者供求关系不稳定。如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升,中石化为控制成本而与20校招千名大学毕业生解聘,但是被解约的那批大学生已经错过了考研、出国以及参加其他校园招聘的最佳时期,这对他们来说是措手不及的,毫无预见性的。同样在年四川郎酒集团与大约300名应届生解约。这些事件明显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缺少保障制度,就业市场缺少监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融资会与大学毕业生签订虚假雇佣合同,或利用大学毕业生对签约知识的欠缺签订侵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合同;有些不法劳务中介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散播一些不真实的招聘信息之后乱收费,甚至有的骗子公司利用网络冒充大型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欺骗毕业大学生。其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微观层面上讲,用人单位岗位的数量是一定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学毕业生一般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定期招聘信息。另外,在大学生应聘的过程中企业又很难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和笔试了解到毕业大学生自身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岗位。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大学教育在实践方面仍未明显提高,往往不能直接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和社会的衔接上我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大学毕业生三方都有所欠缺。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一般都会接受上岗前培训,而培训成本一般由招聘单位承担,这使招聘单位用人成本增加,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培训,企业可节省成本。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反应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使就业岗位减少,不利大学生就业。虽然一直以来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也是具有潜力吸引劳动力的行业。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中小各类外资企业近年校园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项目数在20之前保持高位,但自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数目大幅度下降且维持在低位,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见图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减少,导致出口企业以及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大量倒闭,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充分扩大就业第三产业是投资小、吸收快、劳动力吸纳能力大的产业,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还没有第二产业多。因而可以通过多渠道对第三产业进行投入来促进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政府推动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应当严格控制好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大力支持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其次,各行业的企业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特别是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第三,规范第三产业涉及的市场,比如金融行业,在大力支持资本市场运作的同时要注重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企业招聘信息要通过多渠道向外界公布,在招聘信息中表明各种相关信息,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毕业之时,高校要及时与相关企业联系,同时企业也要与高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政府对各种校园招聘信息要做好支持工作。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特别是招聘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已签订劳动合同,若招聘单位突然违约应有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完善金融市场机制,防范金融危机我国是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国内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要引入风险分散机制,促进金融业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当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在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促进经济向好、向快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就业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一国的经济应当要稳健,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各种工作,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之,我国的社会各界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更有贡献。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四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就业成才为最终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1.1大学生彭凶卫观的内涵。

对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概念的阐述,包含三个内容:第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第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第三,大学生彭凶仑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动机、就业理想、就业认知、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实现途径等方面。

1.2.1时代性。

大学生彭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80年代的大学生就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90年代以后,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21世纪的大学生则受市场经济竞争浪潮的影响,在双向选择之间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队伍愈加庞大。

1.2.2差异性。

纵向看,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教育体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也有较大落差,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从横向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因就业单,位分布的地域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2.3矛盾性。

社会的发展强化了跨世纪青年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表现出诸多的矛盾心理。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自主择业,又担心竞争失败;既想去自己当老板一自主创业,又害怕遭受挫折;既想通过社会人际关系促就业关系就业,又害怕不正之风;既渴望早日工作又担心难以适应;即想满足生活需要、又想寻求利于个人发展空间。

1.3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和现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为外部因素,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内部因素。

1.3.1外部因素。

1.3.11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二,社会通过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以及权威知名人士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第三,社会习俗和才象统职业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型文化,因而社会习俗和传统耳业观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这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1.3.12高校因素。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高存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更有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欠佳,容易出现问题。

1.3.13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内部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另外,对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尤其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在家庭过多宠爱、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就业工作。

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早期的就业观教育。

就业观教育是我们高校要从早期就要着手教育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的问题。在新生一人学,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就业工作动员,从早期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就业观,尤其从新生开始进行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从而早期体会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准备。

2.2教育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要争取主动。一是主动走出校门,参与市场竞争,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二是教育学生具备强烈的主动自荐意识,敢于和善于积极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沉着自信,树立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就业观,这对毕业生顶利完成就业工作剥必要。三是主动完善自我,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面试的着装艺术和语言表达等艺术,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四是教育学生毕业后自己主动创业,主动开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2.3通过开展就业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就业储备意识。

要通过举行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和就业招聘会,将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及时反馈给在校的学生,如面试技巧的掌握,简历的制作,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学院在和分别举行了就业招聘会,在校全体学生者惨与了这次招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早期与就业市场接触,第一时间储备就业相关资历,为就业做好铺垫020我院还举行了个人简历大赛,指导简历的重要性和关键点;另外,在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体学生都制定计划,规划大学四年如何度过,取得什么样成绩,将来拿什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等。这些活动有利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2.4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就业影响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牢牢把握各种有利的宣传口径,作为广告效应,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大赛的参赛资格,把握获奖的宣传效应,增加学校和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从而拓宽就业的信息渠道,为学生争取就业招聘信息,进一步增力目就业祛码。把握各种专业展览、论坛以及国际影展等大型活动的宣传途径,将专业优势凸显出来,赢得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举办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满足对专业的渴望,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2.5走出去,了解市场;引回来,借鉴经验。

就业工作实现走出去一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推荐学生,促进就业;引进来--邀请前来招聘、开办就业讲座,借鉴市场用人需求,合理培养人才。学院的实习基地走访,更加结合金融危机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了解单位的人事情况,分析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用人需求等现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工作。

2.6教学改革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要加决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接轨,教学中多增加实习实践的课程,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7积极开展健康心理教育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有勇气面刘.失败,始终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非常明显,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作为高校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践行利学发展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五

论文摘要:从明确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丁作的目标、内容以及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新形势下搞好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建设;开展专业导学,并将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校企合作,创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创新独立学院就业的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既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利用新机制创办的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独立学院一项异常重要的工作任务。而怎样做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独立学院的领导以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长期思考的首要间题。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探讨怎样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问题。

一、独立学院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1)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多有特长,活动能力强,但是学习凭兴趣,没有恒心,怕苦怕累,有享乐心理,只想干一些比较轻松、舒适的工作。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与爱国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就业观,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锻炼自己,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理论知识素质外,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因此,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之一,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专业导学、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办学经验、学生文化基础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程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及事业成功的激励;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法律、政策指导,择业、就业观的教育;求职技巧和礼仪指导;就业心理辅导;提供就业信息。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特点。

1.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宽泛性。

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木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区间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一和专科之间的就业市场,同时还可以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表现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宽泛性的优势。

2.就业的专业优势。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基本为各高校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专业优势能够使毕业生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顺利地实现就业。如:我院的机械制造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是抢手货,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实现100%就业。这一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可同样具有就业的专业优势。

3.自身就业品牌的欠缺。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有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还没有建立自身的就业品牌,这在毕业生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下,将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独立字院发展快、规模大,而就业指导工作的起步较迟,专业人员缺乏,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难度很大。

三、做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措施。

随着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独立学院现已着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体系,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即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开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四年级着重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使毕业生掌握求职的礼仪和技巧;开展就业法律、政策方面的辅导,使毕业生掌握现行的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让毕业生了解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以及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独立学院应开展专业导学的工作。同时,将专业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专业导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具体的工作,使学生达到专业知识上就业,心理上就业,实现真正就业。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心里有个底,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宏观政策,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通过在校期间开展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各种有意义的文化娱乐、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能满足就业所需的要求。邀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名人及创业成功人士,举办高水平的演讲和讲座,通过名人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事业理想,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实现真正的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独立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进人社会和生产第一线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特色化的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生产工艺、技能训练的专业师资等),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独立学院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企业还可介人人才培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才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资源,缩短企业用人中的岗位适应期。

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让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另一方面,在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今,企业挑选人才,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越来越重视能否实现“零培训”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训,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考查学生,了解学生,为挑选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作铺垫。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就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了新的平台,达到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的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目的。

4.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开拓新的就业途径。

众所周知,就业只是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归属层面的需要,而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开创一个企业或干一番事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实现人生的价值,满足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有效途径。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缓减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大学毕业生创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大学生创业更多在于充分运用白身的专业技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创办企业,不仅能自己就业,而且也能促进同学就业。因此,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促进就业,是进一步搞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根本就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通过开设创业教育的基本课程、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创业能力,锤炼创业心理品质。积极支持、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辅导大学生的创业。将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与创新设计大赛、跨校间的创业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引人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有效刺激大学毕业生的创业。

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育出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向社会输送敢于和善于把握时机自主创业的人才,既是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人们实现人生最高境界的需要。

总之,只要独立学院能在这些方面积极地探索,建立起以职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以素质拓展为特色,以专业导学为重要补充,以就业实习实践为辅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地开拓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牢做实,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那么,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六

:国外就业指导研究关注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含就业指导)、职业调适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高校可以从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和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三方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就业指导;个体指导;团体指导;新进展

。职业决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内省智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遇到较高的择业困惑,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也无法确定什么工作适合自己[1];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职业决策有影响:全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内部控制、较多的努力投入、较低程度的拖延、快速形成最终决定、较低程度的依赖他人、高度渴望理想职业和较低程度的取悦他人更有利于形成职业决定[2]。家长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父亲(母亲)有实际操作型的或研究型的职业兴趣,那么儿子(女儿)也很可能有相同的职业兴趣;具体的择业情景也对大学的职业决策有影响。

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显示,较好的职业适应力可以降低员工出现职业忧虑的可能性[3],但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遇到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职业目标,校职转换能力在大学生进入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还有研究考察职业阶段、职业流动性(指个人为了一份工作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意愿)和薪金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动性高的个人比流动性低的个人赚取了更多的薪金(特别是在就业的初期阶段)[6]。为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提高大学生适应职业和发展职业的能力,国外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积极转变工作形式,试图通过新颖有效的.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团体指导上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提供更多进入职业世界的机会,综合各方面力量(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开展职业指导等。

。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一是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职业指导活动质量的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比较有效与失败的职业指导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方面的差异、分析职业指导活动参与方(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大学生、企业专家和行业协会等)在职业指导活动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分析大学生主体内因素(如职业技能、学业自信等)和主体外因素(如家庭期望、就业压力、行业发展趋势等)对大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意愿和相应效果的影响等,从发挥功能的角度反思职业指导活动,总结出有效的职业指导活动的一般形式、主要内容、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重视使用各种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潜力测量问卷获得个人职业准备状态,并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与个人职业准备之间的差距为个人提供职业指导建议;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个人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家庭期望、人职匹配和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职业决策,正确看待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应该改进个人职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互助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三是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以影响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大学生内外部因素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新型职业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新型职业指导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改革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应提前至大一开始;在课程内容上应涵盖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方法、职业适应与调节等对学生职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综合使用专门课程讲授(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如在专业核心课中渗透基本职业技能)的方式。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七

[论文摘要]专业教师是专业、行业的专家或学者,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指导功利性、专业化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并从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由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或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应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自主择业的施行,以及大众化教育程度的深入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就业指导的功利性。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各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为了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十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如何让毕业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找到一份工作”为目的开展,而该工作与其本人就业意愿的契合度、今后的职业发展潜力和空间等则被放在了次要地位。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确实找到了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却不一定是适合自身条件、符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意愿的工作(岗位)。高校通过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虽然能够迅速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但却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应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给予毕业生更为长远的帮助和安排,帮助他们寻找到合适的、长久的、有更大发展机会的工作,从而帮助实现职业选择与自我价值的有机结合,而非只重就业率不重就业质量的功利主义行为。

(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等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全面掌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占有信息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需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岗位转岗而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专业素养、职场经验和指导咨询工作实务缺乏,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帮助甚小。

国内许多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部分高校虽设有“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但多是挂靠在学生处或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俗称“两块牌子一帮人马”,其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依旧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面对在校生人数多、就业指导师资少的现状,为了达到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要求,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是采取大班教学和兼职授课的方式讲授,效果欠佳。其实,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已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了,因此除了要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包括专业导论、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择业咨询、求职服务等相关内容,其中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择业咨询等,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个性化就业指导单靠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高校就业指导全员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高校除了要正视并纠正过去在就业工作中只重数量(毕业生就业率)不重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短视行为外,还应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数量充足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来源,不能局限于学生工作队伍,而应将视野投向人数比例最大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群体。因为,专业教师不仅人数多,而且熟悉专业前沿动态,了解市场需求。有资料显示,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决策时对专业教师信任程度普遍高于学生工作人员,因此,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和尝试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

相对过去单一依靠学生工作人员或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来说,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指导的针对性。

专业教师更熟悉本专业的应用价值、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专业教师是本专业、行业的专家或学者,他们比学校其他就业工作人员(职能部门专职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更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能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效果佳。

专业教师有更多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更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效果更佳。专业教师对学生就业的方向了解全面,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也比学生工作人员多,他们既能够将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学生的特长等及时传递给用人单位,也能够将最新的市场信息、最贴近实际的企业用人标准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在了解市场的需求基础上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签约的成功率高。

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丰富,收集的用人需求信息针对性更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也更高。专业教师经常对外承揽研究课题、技术服务、生产实践等,与许多的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与校外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有机会获得这些单位的用人信息,而这样得来的用人信息针对性强、可靠性高,毕业生前去求职的成功率相对也会更高。

(四)指导具有个性化。

专业教师的人数多,专业教师的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人均指导教师的数量,更符合就业指导个性化的要求。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辅导员和就业部门的专职就业人员来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人手明显不足,而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则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如果能广泛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则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将屈指可数,高校“全员参与就业”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三、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所尝试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应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要循序渐进。

在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之初,专业教师对此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之前专业教师只要上好课或指导好毕业实习、实践就可以了。现在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专业教师除了教学,还需要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他们会认为这是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不该让他们来做,这也就是常说的教学、学生工作“两张皮”现象。要想让专业教师接受“学生就业工作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分内职责”的观念,需要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同时要在校内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制定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太多,以利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

高校除了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应根据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要实现个性化指导,单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宜太多,如果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的话,则难以达到个性化教育和个别指导的目的,进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的质量。学校可以先安排专业教师指导毕业班或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适当聘请部分退休教师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对参与就业工作的专业教师要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

要实现职业指导教师专家化、职业化,一方面可以通过选送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等形式,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和聘请有经验、业务水平高的校外职业指导人员来充实和弥补师资的不足,努力实现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价值观树立、职业道德养成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强的职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才发展。

(四)健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保障。

高校尝试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时间尚短,与其配套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奖罚不分明,导致专业教师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感较低,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另外,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爱心、耐心和细心,但由于个别导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未能真正起到指导和帮困的作用,造成一些毕业生的怨言和牢骚,降低了毕业生对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认同度。为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建立配套的鼓励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提升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实现“新生入学指导—教学过程引导—毕业生求职推荐”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以达到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总之,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人力资源成本最小化”和“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效用的叠加,受益最大的是学生;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也是高校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就业和全程参与就业的标志,继续探索和发挥专业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八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已经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包分配、包就业”的状况已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愈发显得重要。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此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川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信息搜集、求职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心理等方面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才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够充分,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与教学脱离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高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更多地进行就业的事务性、表面性工作,过分突出就业指导的行政职能,根本无法发挥就业指导的真正作用,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上,由于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计划,基本是采取在大学生毕业前,由学生的辅导员或是相关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灌输,就业指导课不能融入真正的教学计划中,从而也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2.2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就业指导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学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招聘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方面。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多为灌输式、填鸭式,通过大会灌输或集中上大课,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就业指导,没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使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不全面,高校就业部门也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导致信息来源分散,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3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时间误区,季节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临门一脚”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往往是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进行,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仍存在短程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机制。

2.4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作用的认识,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多为学校就业部门和院系辅导员,他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指导工作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上。[5)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一些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没有实际经验,不能给予学生令人信服的解答,就业指导大多是纸上谈兵,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思想贯穿始终,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3.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全面认识其重要性

3.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深化改革,与教育教学相渗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材,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针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此外,在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列人学校规划中。"

3.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内容多元化,指导个性化

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基本环节,也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是全面而多元化的,通过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招聘信息、传授面试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就业,但仅靠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特点的发展。应当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指导上是不同的,同时在就业指导上也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咨询热线,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大学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对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在就业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着重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了解以及将来所能从事的职业领域,确定奋斗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结合自我特点和兴趣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和锻炼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应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的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教育部教学【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向专业化的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6]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的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4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充满机会,也充满竞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国家就业政策,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九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

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

(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

(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

(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6]。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高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i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在贫困生的就业工作方面,更是加大投入力度,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国家、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1.贫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贫困生,就是“在校期间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本人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支付的学生,称之为生活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和收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群体正在形成。

现阶段高等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大发展就必须大投入,而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缴费上大学就成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在此一系列的背景条件下,民办高校应运而生,虽说解决了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问题,但是由于民办高校是自筹资金办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保证学校的运转,从而造成了民办高校相比较公办学校来说,学费高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民办高校,相对应的也缺少一些“奖、助、补、减、免”制度,那么每年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元的学费。使绝大多数中低收人家庭难以承受。还有一些“财力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是一些贫民小户人家的子女”而又“力图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加之农民增产不增收、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诸多的社会因素使家庭收入下降。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在校贫困生的`增加。

2.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2.1物质贫乏生活困难。

民办高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同学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学费进入学校学习,生活困难是贫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加之民办高校由于是自筹经费办学,学生受资助渠道较少,每年仅有少数的同学通过奖学金或者助学贷款获得一些基本的资助,因此一些学生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贫困生身体营养不良、有病不敢去医院、无力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经济窘迫使他们在学校生活的很压抑。

2.2心理压力较大。

贫困生绝大多数深知生活的艰辛,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高中时成绩较好。但是,升人大学以后,发现成绩好的同学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因此造成有些贫困生没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觉得生活无意义。思想上不求上进,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

2.3综合素质能力较弱。

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者是低收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所受到的教育有限,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导致从这些地方出来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无法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参加学习培训。因此,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目标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无力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制约着他们顺利成长和成才。另外,由于经济困难,一些贫困学生为筹集学杂费、生活费而奔波,四处打工挣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学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则因为本身就是借贷上学而倍感压力,至于考研、考证、考托等大额投入的考试,更是无暇顾及。一系列的原因使贫困生在学习方面陷入一个很无奈的境地。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贫困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可以依赖,自身在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方面也缺乏优势.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会因此悲观失望、得过且过,不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怨天尤人,进而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一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二

摘要: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的严峻,成为了困扰毕业生的一大羁绊。就业这条道路艰辛且未知,如何乘上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不断合作发展的东风,在就业的道路上激流勇进,是高校和个人亟待寻找的答案。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现在形势下的就业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就业;大学生;困境;机遇。

(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出路感到十分困惑,无论是选择找工作还是考取研究生、公务员,都感觉十分的迷茫。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地域讲,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片面,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因为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比较丰富,这就导致了这些地方出现了“扎堆”的现象。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很需要人才,但是因为条件较为艰苦,物质资源较为匮乏,所以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就业的“一边倒”,结构性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职位来讲,很多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倾向于选择公务员、企业白领等稳定、收入较高的岗位,而对于自身的能力认识、职业发展规划却置之不理。这就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因为定位不准确,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随着“钉子”越碰越多,自信心丧失,出现了胆怯的心理。还有一些毕业生,因为家庭环境较为安逸,个人志向较为远大,希望在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从基层、最基本的工作干起,就像新闻报道所说,一些地区和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是因为待遇较低,机遇较少,而无人问津。

(二)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没有正确的预期,导致就业定位处于“迷茫”的状态。无法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一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容易失去自信,主动放弃竞争,错失就业机会。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很深重的影响。第一种是过分溺爱的家长,包揽了子女的所有事情,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保护伞,这就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制能力,在就业初期退缩在家成为所谓的“啃老族”。第二种是过分干涉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梦想,直接把自己的职业意向强加于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选择职业的权利,这就会导致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不能发挥所长,错失了最佳择业时机。第三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完全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导致这部分子女走向社会后自律性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环境。最后,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因为地域和政策的不同,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合理性使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大学生就业普遍倾向对高收入预期的追求,忽视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对行业的分析,造成了能力与职位不匹配,使得很多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一)抓住机遇,优化就业意识。

第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和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已经从追求温饱逐渐转变到追求精神生活需求上来,因此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比如互联网,it产业,电子商务等。这就为很多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第二,我们党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党的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改善就业软环境,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深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高校大学生成为创业者。完善面向所有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制度,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三,相关法律的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就业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这也是我国劳动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法律的保障。第四,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帮助和扶持,随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经验在不断提升,指导形式从单一指导逐渐向多维度发展,指导内容逐渐变得更为丰富,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梦想、潜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在高校的努力下,加强了就业安全性的教育,学生就业被骗的情况越来越少,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质量和建设速度越来越好,越来越快。这些方面使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克服了一定程度的茫然和焦虑心理,在应聘求职时渐渐由原来的被动思想转化主动思想,避免出现懒惰现象,面对困难时,他们心中不会存在侥幸心理,能直视就业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就业方面中也能较快的调整自身所处位置,对家庭、社会的影响意识增强,能够树立良好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

(二)大数据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加之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扶持,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到,互联网给予了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是淘宝店、微商店铺还是在线接设计任务、开发app,都让很多学生有所收获。对于创业,面对层层重压,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面对缺少资金来启动项目的问题,要学会利用好政府提供的政策和社会提供的融资平台,来争取到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银行贷款等。面对缺少市场管理的经验问题,要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信念,从一点一滴干起,在实战中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不要急于做出成绩,要向成功创新创业者学习,汲取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点,激发创业热情,让创新创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实质上就是企业与学校优秀资料的整合与共享,在保证资源分享的前提下,不仅能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完善个人综合修养,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在合作期间,学生通过企业文化参观、专业课程的学习、项目设计小组实践等一系列环节,从根本上提高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对此实践环节予以积极反馈,一致认为实习实训使他们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的相关知识,让其将以往学习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起来,使其所学真正学以致用,对就业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实训环节促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不仅可以保证企业文化的推广,还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产业形象,拓宽优质生源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在协助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储备,从长远上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对高职院校角度来说,打造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则能够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水平,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适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良好的合作措施和方案能够较好地平衡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利益,切实保持整体教育机制的稳定,使企业与学校能够在合作与发展中得到有力的保障,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四)合理选择,多条路径就业。

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并不是就业的唯一道路。第一,选择中小企业,国企和外企的待遇虽然好,但是应聘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个时候新兴的中小企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抓住机会,擦亮双眼,我想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氛围良好的工作岗位。第二,考取公务员,对于这项工作,想必大家不会陌生,稳定的收入和公平的竞争,让很多毕业生为之拼命奋斗。第三,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被录取学生给予生活上的补助,而且从中能够得到非常好的锻炼。第四,参加重大科研项目,在这期间,户口、档案可以存放在从事科研项目的单位或在学生入学之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同时享受劳务性补助以及相关的社保补助。第五,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服兵役期间学费将由政府补贴并可以助学贷款,优先享受考军校、选士官、从事技术岗位等待遇;在退伍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考优先录取权。第六,“硕士计划”,针对高校师范类学生专设“硕士计划”,凡成绩合格,获得学士学位的师范生可申报硕士计划,通过培养学校的考试、面试合格者可与培养学校签订合同。被录取的学生在县级或以下学校任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那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大学毕业生一定会很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挖掘出自己的潜能,通过本文阐述的这些做法带动学生就业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目标和就业目的,为打造新型教育教学体制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基础,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扶持,完善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模式的规划和制度,对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而言,都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三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就业,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不相符,专业技能掌握得不够到位,与社会实际就业情况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无法顺利完成就业。而对于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知名度、声誉与社会影响力,也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就业安置”思想上,它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的。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实践不能与现实接轨。当前,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者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与企业所需。

(二)社会劳动力市场饱和。

1。劳动力市场比较封闭,存在一定的不公正待遇。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封闭性指的是就业信息的强关系流动性。权利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信息,它在国内缺乏应该存在的公开性与流动性。各种信息被圈禁在指定的范围内(规定的范围内或强社会关系之间)进行流动,就业信息也是如此。对于那些缺乏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无法了解就业相关信息与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与合适的工作失之交臂。2。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的层次也比较低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多。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传统企业已从当前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一定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所以需要转岗分流。这使得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大多数都是低层次的廉价工人,对于那些技术人员、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的需求却不是很充分,劳动力市场无法接纳那些高校迅速扩张而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在从中央到地方近几次的机构改革中,分流人员大多在事业单位之间找工作,但是事业单位因为经费不足、编制的有限性等自身也面临着精简裁员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各个省市都不断出台了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进一步减少编制人数、缩减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此外,国有企业因为自身经营体制不足,市场结构也不完善,加大了个人创业成本的费用,这些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度。

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自我定位,对未来比较迷茫,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动力,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就业的严峻性,心中缺乏危机观念。大多数毕业生基本没有对自身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进行科学评估,在选择工作中往往只是意气用事,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工作中高不成低不就,大多不愿意从基础开始做起。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不知怎样抉择,盲目地乱投简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大约有70%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使得他们在就业中缺乏竞争意识,离职的比例也在持续上涨,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和人职相符合。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在校期间只是机械地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与用人企业之间的差距,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找工作的普遍盲目性,在校期间对本专业的掌握不充分,求职时对企业所设的岗位不熟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与未来的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基本出发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在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上,树立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人生的最崇高目标是为满足他人和社会所需而做出的各种贡献与服务,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对于毕业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与高校的就业指导的目标达成一致,不断满足毕业生的相关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极大地实现人职匹配的原则。在对人的主体地位肯定的基础上,说明人存在的真实含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与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人的工作,在指导中应用道理来说服人,用感情去打动人。要做好求职困难学生尤其是就业与家庭都比较艰难的双困户的指导扶持工作,以使学生们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为学生们做好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在学习、择业与创业上指明一定的方向,使他们少走弯路,顺利就业。

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它主要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也应该做到上述目标,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技术的开发与培训。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开发培训教育活动,全方位地强化大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作为业务指导部门,让学校与各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当作就业指导的核心师资力量,逐渐演变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机构体系。学校的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各院系学生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分门别类,逐一进行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其打造一支专业化与科学化为一体的师资队伍,对社会就业市场与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要进行仔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当前市场的最新变化动态,使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与具体化。

(三)改变毕业生的就业理念。

通过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强化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危机理念与主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首先,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个性分析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与职业相关的主要层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一对一对其进行辅导等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在求职过程中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高效率地完成就业工作。其次,重视特殊学生的就业工作的指导。高校中由于出身背景的不同,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想要自主择业、出国深造、考研等,对于这些特殊类型的学生,高校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置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为他们创造各种创业环境,减轻大学生的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减少创业的成本费用,鼓励与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正确处理好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平台。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平台。

增强就业信息收集工作的力度,科学准确地搜集相关就业信息,注重从就业市场来分析问题,以使信息搜集工作变得越发具体化与高效化。作为大学生大学期间明确自己学习方向、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就业信息,也是大学生得以顺利就业的基本出发点。高校只有充分掌握多方就业信息,才能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做到有张有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占据着一定的竞争优势。高校应将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预测工作当作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日常工作内容。高校应与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人事代理机构构建良好的相互合作机制,充分运用高校有利的社会资源。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引荐优秀的毕业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或者应聘。信息搜集工作还应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念,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与此同时,高校可以运用就业信息网给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网上交流等信息,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他们定期输送优秀合格的毕业生。高校可构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与毕业生求职信息库,可以借助一些宣传栏、网络等媒介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四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的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教育、高文凭的代名词,一直被视为就是祖国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百年老校和陈毅母校电子高专的学生,我觉得十分的光荣,但就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我有些彷徨。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迈入大学二年级,在收获了两年大学给我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也开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去走。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越王勾践更就是“就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都因为他们的雄心壮志而流芳百世。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因此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句子来勉励自己。只要你胸有理想,并付出努力,那么成功迟早会向你抛出橄榄枝。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图,并付出行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2010年入学以来,我已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了整整一年半,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对市场营销什么都不懂到懂的了许多专业知识技能的蜕变。同时,我发现我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就是越来越浓厚。

从我自身的条件来看,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心思也很细密,学会了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学到的营销知识。

学市场营销不就是一味的怎么去营销某种商品,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就是学会如何去了解市场,了解我们的目标顾客,不就是让市场慢慢的来适应某种商品,而就是要主动的去让顾客了解,通过消费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主动的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这种营销理念,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产品的消费话。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

目前我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毕业将即,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条路:工作、升本、考公务员。今年暑假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三条道路之后,我决定选择工作这条道路。

在从业方向上我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里主要从事营销方向,因为在才毕业的四年里我还很年轻,思维活跃,而且体力也比较好,在这期间我要自己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年后我已经二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我会逐步向商业领域发展,在慢慢的区适应创业,去尝试着自己去组建一个公司,去学会去拼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遗憾,哪怕失败也要去闯一闯,尝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校的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会计学,商品学,企业策划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从专业素养来说,我应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个商客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个不仅就是指专业知识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诚然,短短的大学四年就是无法也就是不可能教会我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但就是大学的四年却教会了我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就是自学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时机工作能力从自身的品质素养方面来说,我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不畏苦,喜欢挑战喜欢和人交流,我相信这些品质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绝对就是一个有用的条件。

承前所言,我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市场营销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营销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比如专业知识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让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与实际商业场合。社会经验不足,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磨练。

我的职业规划的跨度比较大,具体涉及四个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标那就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二个层次就就是前四年向营销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第三个层次就就是四年后逐渐向商业方向发展;第四个层次就就是三十岁之后向创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条件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还就是很大的,若光看专业知识,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我的目标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我在营销知识掌握方面就不够好,市场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我的专业知识现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校的两年里面,我并没有自己做出什么实体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只就是纸上谈兵。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诸实际才有意义,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开拓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则就算理想再美丽,它也不过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的具体计划如下。

大三上学习着手准备英语六级,由于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英语四级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我的薄弱环节在作文部分,因此我把这次的复习重点放在作文上面,保证一个星期背三到四篇英语作文,努力将这次的四级成绩提高到500分以上。

大三上学习的寒假里面我希望可以去学驾照,并着手三月份准备中级口译的考试。大三下学期我的主要目标就就是学习好学校的专业知识,并且开始着手考研的复习,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主要就是自己复习加多做练习。针对我自身的条件,去应聘工作,准备实习。在这一年的暑假里面,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专业对口的兼职,以此来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同时我将会迎来我大学阶段里最为重要的毕业论文。在明年我将开始准备我的毕业论文。大三下学期,这学习我的主心骨就放在了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上面,我将御用我大学这三年里面所学的所有知识和百分百的心血去完成这份毕业论文,争取给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010的9月份我才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就业就是一片茫然,但就是现在我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写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说这种巨大的进步和形势政策这门课就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对就业问题缺少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就业面前无所适从。

然而大形势政策课却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形势政策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这门课程在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这促使我们不断进行知识、技能和心里承受能力的积累,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就是,大形势政策课其实就就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它在提前为我们指明了就业的道路和方向的同时,也提前为我们做好了就业的心理准备,让我们在校学生提前知道了以后工作中的种种事项,就是我们不至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感到社会和学校的巨大差距,从而差生巨大的心里落差,导致自身优势发挥不出来,影响今后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形势政策课就是一门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课程。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六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h{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七大举措伞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四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是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和许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三支一扶,去农村嘎查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引起了积极反响。高校就业部门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使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强青;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为大学生报名、签定协义和培训提供服务;要落实好有关政策,搞好衔接,跟踪服务,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为走上作岗位的大学生志愿者做好服务,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志愿服务期间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使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礼会进步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极大的促进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七

大学生就业是涉及经济、教育等多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当下大学生就业现实出发,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形势提出了新任务和相对的应对策略。

自我国大学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越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不得不停产甚至歇业,也因此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会持续呈现严峻状态。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方向,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规划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去培养和教育的过程。许多西方国家,在小学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像职业测试,社会实践等,他们更加重视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一方面,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一般大学毕业生实践经历也相对较少,很多思想观念也都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真正的要结合实际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大学生普遍是在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之后才开始着手考虑职业,工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当应届大学生离开学校这个“温室”迈向社会工作时很容易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大批求职者展开激烈竞争时,一旦目标不明确,不小心就会随波逐流。其实也有很多的同学从刚入学开时就有感受到未来将要面对就业形式的严峻,但是真正能够从大一就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客观的认知自己,所以更无法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以及奋斗途径,思想一度停留在毕业后才思考就业的误区中。

从大学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了解社会,然后结合自身与社会现状确立人生的方向,并努力为之奋斗。通过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反思改正,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找准方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要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前期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遵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之后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其中,短期目标通常是经过不断地学习,体现在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提升;长期目标则是一段在职业规划的顶峰。

3.1自身分析。

职业规划的首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通过全面、深入地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正视个人的缺点,才能进而明确“我适合从事什么行业”这一问题。

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也许不见得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仍需努力地去学好它,毕竟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是对未来职业规划起很大程度的导向性。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十分宝贵的经历,知识只是存在于书本中,而经历则让死的知识活了起来,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它们也会对职业的规划和定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社会分析。

社会总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把握社会前进的趋向。此时就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做好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分析。例如: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变革;自身学习专业对口职能部门需求形势等。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紧紧把握社会需求动向,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3.3明确方向,规划未来。

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未来。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是个人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个人职业的规划来说,必须遵守以下几个事项:依据自己所长,选定自己所爱,顺应社会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也要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规划细节,紧跟时代步伐。

4.1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的规划也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高校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立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所属的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中来。

4.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内部可以自行组织学校各级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方面有经验的工作者、导师、辅导员等共同相互配合,适时地为广大学子提供最新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引导和咨询,并在工作结束后开展研讨会,为下一次工作的更好开展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有必要将就业咨询和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大一的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局势;引导大二学生充分客观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喜好;带领大三学生学习一些企业文化,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大四学生整理个人简历,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

4.3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其落脚点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建设更加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在选拔环节就要严格把关,应该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紧密关注社会动态。接着,在团队的培养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所有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思想核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的同时,更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能否继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不容小觑,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动态,做好前瞻性工作,然后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平台。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八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个人价值,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的过程中应构建体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指导模式,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就业指导。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将中心设置为学生个人,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包含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够体现针对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价值[7]。这一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对待就业的态度,同时还应当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进行掌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展开工作,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高校当中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同教育部门进行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等受到广泛而正确的影响,同时还应当促使校内媒体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功能,逐渐将正确的、理性的观念向大学生进行传递。现阶段在积极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应当建立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之上,更多的转变应当产生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内部,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内容进行充分掌握,运用自身的经验及思维能力,对网络当中、大学生思想深入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沟通的方式进行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并以平等的地位同学生进行对话,工作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其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8]。

3.2加强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新时期,我国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核心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构建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逐渐完成自我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对高科技的应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对海量的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和掌握,同时积极掌握劳动市场相关信息,在应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运用适当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能够体现量身定做的特点,并将就业指导服务内容融入学生移动智能终端内部,例如,对其进行职业倾向的在线测评和引导、对其面试过程进行在线培训和在线分析等[9]。在线就业指导和在线面试培训等方式非常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及爱好,在提升学生对就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就业和面试技能,对于提升求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凭借个人爱好,对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及模式进行选择,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就业指导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相关部门应当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数据挖掘力度,不断掌握不同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将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全面、积极、有效。

3.3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新时期,高校在积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和力度的过程中,应当确立新的目标,即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价值进行倡导的特点,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体对高校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统一的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以学生对教师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为中心,同时还包含家长模块、单位模块和实时模块等,多个模块构成该评价体系,在该体系当中学生、家长和企业能够对教师的就业指导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关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及时的同待就业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通过加强同各地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及时的提供相关招聘信息及要求[10]。加强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充分利用,促使高校领导、家长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内容及进展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力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到来势不可挡,同时其还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既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存在更多的挑战。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转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理念,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正确的影响,促使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就业观,从而能够将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给大学生,促使其能够积极择业、勇敢创业。

参考文献:

〔1〕蒋黎妮,谭秋萍。网络辅导员体制建设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研究[j]。电子制作,2014(19):171―172.

〔2〕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z1):193―195。

〔3〕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29―33.

〔4〕李超颖,宋清萍,刘宏山,林立宏,董赫。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迫切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4):192―194。

〔5〕周红霞,楼世洲。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71―76。

〔6〕杨锐,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19―120。

〔7〕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96―98。

〔8〕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06):72―75+144。

〔9〕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4):35―44。

〔10〕韦良。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之一[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02):14―21。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十九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到达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超多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环境标语)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但是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用心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个性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好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潜质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刻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必须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期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潜质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潜质。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思维狭隘,动手潜质差,语言表达潜质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带给政策支持(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超多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用心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带给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一样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一样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潜质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用心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贴合社会需要。高校务必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料,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透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忙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用心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带给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务必自觉地透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绿化环保)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二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二十一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是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但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常常懵懵懂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提前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我在暑假和刚开学的时间做了很多准备,如提前从网上、往届毕业生处搜集了很多简历作为自己制作简历的模版,观看面试过程的视频等。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坎坷。但我最终还是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首往昔,我将我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二十二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阶段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2005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约92.6万人,2006年这一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就江苏而言,2007年约有26.62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当年毕业初次就业,仍有约8.875万人在毕业当年失业。2007—2008年间,江苏地区累积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总量超过11.73万人。高校毕业生的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产生以下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用心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课题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理解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中小私营企业、部分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实现这一“惊险一跳”。此刻,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必须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理解高等教育,个性是理解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理解教育的状况进行选取,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上大学成为城乡居民理解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取理解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这一概率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状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十分旺盛。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此刻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在江苏省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足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江苏省2005年职工1746。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苏北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500元。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多数青年不能理性地选取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城乡居民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透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潜质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取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带给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贴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江苏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江苏省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正因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证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务必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苏北地区,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很强,存在“有业不就”现象,即有些大学生在现有岗位或职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择业理想时,主动放下就业。在这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驱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过分偏好高薪、高门槛的工作,排斥低门槛、低报酬的工作,结果落入失业的境地。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奋,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务必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思考。

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超多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必须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此刻的就业状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约7000万,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而另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则证明,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却有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失衡。现阶段,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将是第三产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84.5%都流向了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时期的就业是与必须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与相应时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第二、三产业都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主要仍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仍然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三个产业增长的绝对数字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体增长较快。但如从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相比较来看,中国的gdp增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则不到1/3。而发达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他国家都恰与中国相反,gdp增长的2/3以上甚至90%以上都是由第三产业的增长带来的。应当看到,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产业,其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三、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状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能够自由选取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状况下,如何选取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理解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此刻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此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此刻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个性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理解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挡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至2004年底,江苏省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一部分人觉得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去就业,挡住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处。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透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状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理解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比较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全(23篇)篇二十三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相关范文推荐

    军体部门申请书大全(18篇)

    部门在协同合作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这里有一些有效的部门人员招聘和培训策略,供大家借鉴。尊敬的学院领导老师:您们好!河南中医学院目前正处于

    客服问题总结报告(实用21篇)

    报告范文应该具备客观、全面、有说服力的特点,以使读者对所呈现的内容产生信服和兴趣。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和提升语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春季(优质19篇)

    幼儿园中班的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中班总结的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活动目标:。1.教育孩子假期不要玩火

    地产公司年会领导发言稿(精选17篇)

    发言稿是我们透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重要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语言,使我们的观点更加清晰明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鼓舞人心的发言稿,看看

    小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热门23篇)

    我在这段时间里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只有对自己有高要求,才能真正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学习和工作的认识和体验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初中生三好学生事迹材料(优质12篇)

    事迹材料不仅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也可以成为人们互相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这些事迹材料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启发我们追求自

    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9篇)

    一份好的月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下一个工作周期的工作目标。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写作经验和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月工作总结中。工作总结就是下一

    交通事故双方谅解协议书(精选18篇)

    合同协议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各方都能够履行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合同协议的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甲方:乙方:事故经过:20__年12月22日0时

    乡村小学交通安全工作总结(实用20篇)

    安全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阅读以下范文,你会发现安全工作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分析

    申请信英语高(模板19篇)

    英语是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掌握好英语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整理了一些英语学习的总结样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尊敬的贸易部经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