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梦幻泡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模板8篇)

爱国标语是宣传国家政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同时,爱国标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富有创意和艺术感的爱国标语范文,一起来感受爱国主题的魅力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真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渡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大风带来的痛苦和气愤还没有消除,南村群童的胆大妄为又让诗人气愤不已:“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欺“我”——对面为贼,公然抱茅,口呼不得……怎不能令我失望,痛心,生气?顽劣的小孩子完全不懂得茅屋主人的焦虑——这刮走的茅草还是要拾回来的,还是要重新修缮茅屋的!可是这群无礼无情无人味的孩童不但不帮助主人收拾茅草,竟然在主人在场的情况下,“公然抱茅入竹去”。

群童公然抢茅,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无情蔑视!这让年迈体衰的杜甫万分伤心,无比愤慨!如果说大风破屋是自然所为,那群童盗茅就是有意欺侮。孩子竟然是这么放肆,这么没有教养,当面抢劫,公然抱走!更令人气愤的是,“我”再三请求,声声呐喊,苦苦哀求,竟没有打动他们。小孩子都这样,大人可想而知,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群孩子,诗人该是多么失望,多么痛心。相对于心忧天下的诗人来说,这些孩童们确实需要好好教育教育啦!想到这些,诗人就无所顾忌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行,让后人看一看了那个世风日下的真实社会。

孩子毕竟是孩子,诗人毕竟是诗人。对于孩子的“欺侮”,诗人也只是无奈地呼喊。“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杜甫那干裂的嘴唇,那焦躁不安的神态,似乎听到了杜甫那苍老无力的声音。

结果毫无结果。一个年老力衰的老翁,又能做些什么呢?一个文质彬彬的诗人,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叹息,也只有叹息。从诗人的叹息声里,我们仿佛听出了牢骚,听出了失望,听出了痛苦,听出了责备,也听出了愤怒。

诗人面对肆虐的大风,无能为力;面对“贼”一样的群童,也只能“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孤独无助和可怜的身影。在大风面前,在群童面前,诗人是一个十足的弱者,是一个标准的受害者。无能无力的诗人没有得到孩童的同情怜悯,没有得到上苍的眷顾,这恐怕是最令诗人伤心的。

茅屋被刮走了层层茅草,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茅草被群童抱走,这屋又如何修缮?想想这些,诗人怎不痛惜,怎不忧伤!

屋漏偏逢连阴雨!真正的痛苦是在天气突变之后。在诗人忧伤叹息的时刻,老天又有了重大变化:“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肆意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

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诗人,家境十分窘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家里那床破布衾,已经不知盖了多少年!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无法拆洗缝补替换,所以多年来只能将就着,凑合着。尽管“冷似铁”,不能带来半点温暖,但也只能忍受啊!看着这伴随了全家多年的破旧布衾,一种无奈和痛苦袭上心头。这就是最真实的现实,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的生活。诗人的生活竟然窘迫到了这种地步!由此,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

而娇儿的“恶卧”让诗人有苦说不出。本来就已经多年未洗,已经很不结实,娇惯的孩子再随意踢踏,这布衾的里子肯定被弄得不成样子了。里子破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本来就凑合着,现在更没法盖了,所以诗人哀伤不已。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由于狂风破屋,茅草被刮,这茅屋肯定不避风日!破屋漏雨不止,床头上没有一个地方干燥,显然茅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更恼人的是,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此时的诗人,被大自然折磨得痛苦不堪,遍体鳞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歌从眼前的处境一下子扩展到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一下子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社会现实,诗人忧心忡忡,焦躁不安,长夜难眠,长夜难明!诗人不堪忍受这痛苦的生活,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困境。痛苦,茫然,惘然,诗人似乎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内心有一种绝望的痛苦和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自己的痛苦折磨得不能自拔,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最现实最伟大的清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推己及人,诗人不由地想到了大批天下和自己一样痛苦的寒士们,他们也许比自己更痛苦,因为杜甫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遭遇和不幸,了解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诗人多么希望天下的寒士们能够得到很好的遮盖庇护,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像他那样遭受如此的折磨!多么希望天下寒士们住在那宽敞明亮的大屋里,风吹不动,雨淋不透,稳如泰山,永远没有惊恐!

这“广厦”永远屹立在诗人的心中,因为这是诗人的梦想,也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梦想。诗人由自己的忧愁想到了别人的忧愁,由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别人的不幸;由自己的痛苦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遭遇,由自己的梦想想到了天下所有寒士的梦想。忧己,忧国,忧民,忧天下。杜甫胸襟旷达,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天下。所以他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的寒士们。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想别人所想,梦别人所梦,这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这就是胸襟旷达的杜甫,这就是伟大的杜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精神追求。可是,杜甫不同于一般的诗人,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超越了所有的文人,因为他在自己十分窘迫的时候能够想到别人,在自己并没有“达”的情况下能够兼济天下,这是了不起的,也是他傲然独立的根本原因。

面对现实,诗人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这种愿望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要想实现是多么艰难,也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所以在诗歌的最后,诗人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空荡荡、渺渺茫茫。诗人的这种呐喊,也许是苍白的,无力的,但是能有这种憧憬,能想到别人,能自觉地为天下寒士呐喊,就已经难能可贵啦!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在狂风苦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然而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已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至此,诗人那种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炽热情感已经不可遏制,全部迸发了出来,诗的情感陡然达到了高潮,诗歌也一下子进入了新的境界,跃升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不愧为劳动人民心中永远的“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1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3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4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8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罥:挂结。

2、塘坳:低凹的小水坑。

3、俄顷:不久,一会儿。

4、恶卧:小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

5、丧乱: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6、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啊!

7、庇:覆盖,遮蔽。

8、突兀:高耸的样子。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杜甫在成都近郊所造的浣花溪畔草堂。诗人辛辛苦苦建造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夜晚大雨漏进屋子,床前没有一处是干的。诗人一夜无眠,他想,何时能够有千千万万间宽广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让天下所有的穷士住进去,我的房屋就是破了,自己冻死也心甘。其起句,即如飘风之笔,疾卷了当。之后描述了这种不幸,但更使他忧虑的是战乱以来和他遭受同样苦难的人民。于是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幻想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结句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表现其“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画像》,都体现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三

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李仲达

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说明:此设计严重参考了枇杷老师的说课稿:)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絮影萍踪发表于:/10/1407:58pm

市优质课验收的应急之作。集众家之长拼凑而成。由于规定只有三十分钟,压缩了再压缩,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的不明白,讲语文课三十分钟的规定是如何考虑滴。

顶部

毓君发表于:2004/10/1511:53am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

迹会降低到最小。

顶部

华山混剑发表于:2004/10/1611:54pm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顶部

东方雪发表于:2004/10/1611:59pm

“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想到其他类似与我一样受苦的人,我只会想先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广东打工,挣点钱,争取造瓦房。

顶部

东方雪发表于:2004/10/1700:01am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顶部

碧天藉眼发表于:2004/10/1700:06am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这部分很有创意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2004/10/1511:53am发表的内容: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

半天要验收4节课,所以教师不敢恋栈不敢在提问和答问上纠缠的。

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考虑过前三节一并说说大意而过,“叹息”“盗贼”“长夜”等“经典”的问题都不要了!

这节课实际中时34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朗诵欣赏)本是给“打住”准备的,验收组开恩,播放完毕了。

其他几位老师的课由于忽视了时间问题,准备内容太多,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展开,.课件一闪一过。弄得很狼狈。哈!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17am

下面引用由华山混剑在2004/10/1611:54pm发表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书中暗表,

(资料见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页。

这个问题是考虑到了的。实际上,杜甫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干吗还住这破茅屋?住1.3亿的豪宅多舒服!

哈,学生不给面子,不提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就无用武之地喽~~~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25a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五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六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七

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李仲达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说明:此设计严重参考了枇杷老师的说课稿:)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407:58pm

市优质课验收的应急之作。集众家之长拼凑而成。由于规定只有三十分钟,压缩了再压缩,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的不明白,讲语文课三十分钟的规定是如何考虑滴。

顶部

毓君发表于:2004/10/1511:53am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

迹会降低到最小。

顶部

华山混剑发表于:2004/10/1611:54pm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顶部

东方雪发表于:2004/10/1611:59pm

“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想到其他类似与我一样受苦的人,我只会想先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广东打工,挣点钱,争取造瓦房。

顶部

东方雪发表于:2004/10/1700:01am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顶部

碧天藉眼发表于:2004/10/1700:06am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这部分很有创意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2004/10/1511:53am发表的内容: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

半天要验收4节课,所以教师不敢恋栈不敢在提问和答问上纠缠的。

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考虑过前三节一并说说大意而过,“叹息”“盗贼”“长夜”等“经典”的问题都不要了!

这节课实际中时34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朗诵欣赏)本是给“打住”准备的,验收组开恩,播放完毕了。

其他几位老师的课由于忽视了时间问题,准备内容太多,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展开,.课件一闪一过。弄得很狼狈。哈!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17am

下面引用由华山混剑在2004/10/1611:54pm发表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书中暗表,

(资料见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页。

这个问题是考虑到了的。实际上,杜甫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干吗还住这破茅屋?住1.3亿的豪宅多舒服!

哈,学生不给面子,不提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就无用武之地喽~~~

顶部

絮影萍踪发表于:2004/10/1710:25am

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诗篇八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1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3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4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8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罥:挂结。

2、塘坳:低凹的小水坑。

3、俄顷:不久,一会儿。

4、恶卧:小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

5、丧乱: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6、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啊!

7、庇:覆盖,遮蔽。

8、突兀:高耸的样子。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杜甫在成都近郊所造的浣花溪畔草堂。诗人辛辛苦苦建造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夜晚大雨漏进屋子,床前没有一处是干的。诗人一夜无眠,他想,何时能够有千千万万间宽广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让天下所有的穷士住进去,我的房屋就是破了,自己冻死也心甘。其起句,即如飘风之笔,疾卷了当。之后描述了这种不幸,但更使他忧虑的是战乱以来和他遭受同样苦难的人民。于是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幻想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结句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表现其“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画像》,都体现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百日誓师大会 百日誓师大会口号(汇总20篇)

    编辑是一个重要的职业,他们负责编辑和改进文本内容。编辑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编辑任务。以下是编辑整理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希望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遍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模板10篇)

    辩论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辩论中,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善于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质疑和反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辩论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

    2023年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心得体会黑板报(优秀15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环节。在撰写工作心得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借鉴其中的表述方式和写作思路。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心得体会黑板报篇一”珍爱生命

    知识改变命运演讲稿(通用18篇)

    讲话稿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不宜过于复杂和冗长,同时要注意语法和逻辑的正确性。地震科学家的研究和成果在地震灾害预防和减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改变命运演讲稿篇一老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精彩和(大全8篇)

    绿色生活,从点滴开始。环保标语要注意语言简练、形式新颖,可以使用比喻、象征和双关等修辞手法。保护地球,人类共荣。读三国演义有感精彩和篇一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

    最新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 大班上学期班务工作计划格式(大全18篇)

    学期计划应该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科的学习计划以及相关的时间安排。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好书,希望能够激发起大家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幼儿园大班上学期

    可爱的小白兔三年级精彩句子(精选8篇)

    准备好你的运动装备,我们要奔跑在运动会的赛场上。运动会总结中如何展现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的成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运动会宣传作品。可爱的小白兔三年级精彩句

    最新古代月亮的诗句(大全10篇)

    公益事业的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尽一份力。在写公益总结时,我们要注重具体事例的描述和细节的展示,让读者对我们的公益活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女神节活动创意宣传语(模板8篇)

    感恩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幸福来自于他人的付出。如何通过感恩倾听他人的心声?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成长。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他感恩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让我们一同阅读

    最新高中军训体会心得(通用17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工作成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如果您正在进行教学反思,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高中军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