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目标。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我将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太史公自序》教案。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二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四

我没退休以前经常出差,而且多数是长差,往往数月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只有从家里带去的书,朋友间互相传换着看。我工余看完自己的书,借读朋友带来的《史记》,立即被吸引住了。《史记》共有130卷,最后一卷是《太史公自序》,我先看序言。序言首先叙述司马氏世系及其父司马谈的论诸子百家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家要旨;其次叙述自身经历及创作兴趣和目的;最后对史记每一篇做出非常简明扼要的略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太史公,临终遗言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父亲遗愿,是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因之一。其父偏重道家、主张无为无不为。司马迁除了家学渊源,还师承董仲舒,推崇孔子,尤其推崇《春秋》大义,将自己著作定位为承接孔子之《春秋》的新经典。这是司马迁心中的理想,也就成为编纂《史记》的内在驱动。《史记》实际上是司马迁理想中的新经学,却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司马迁虽尊孔,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为了写出第二部《春秋》,司马迁在自序中说自己:“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乾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为说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而获罪下“蚕室”,受“腐刑”。为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使他的著作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力量。

读完《史记-太史公自序》收获颇丰,从中汲取许多营养,给我继续学习以巨大力量。我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但是将依旧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后来我自己买了一本合订简本《史记》,每卷后面有唐人司马贞写的《索引述赞》,还是前人写的言简意全,此卷述赞是: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游历览,东西南北。事核词简,是称实录。报任投书,申李下狱。惜哉残缺,非才妄续。

文档为doc格式。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报任安书》教案。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孙学军22360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七

副标题:

作者:谢老师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66更新时间:2005-3-2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堆、等、钻、剩、特、瘦、除、欺、员、咬、越、幸”这12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会用“洁白、特别”造句。

3.理解:“疼爱、孤单、讥笑、羡慕、僵、幸亏”这些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学习生字词时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疑点:从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4.解决方法:在课上学习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课上采用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纠正字音、学习理解前两段。

2.第二课时理解三至七段的内容,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3.分析生字,认清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仍摆脱不了恶运。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课文共有7段,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段讲鸭妈妈在稻草堆里孵蛋,等它的孩子出世。第二段讲丑小鸭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的名字的由来。第三至六段主要讲丑小鸭来到世界上以后的种种不幸遭遇。第七段讲春暖花开时,丑小鸭向湖边飞去,在湖水映出的倒影中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录音机读课文),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4.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

“等、剩”的韵母都是后鼻音。“钻”的声母是平舌音,读“zu1n”,不要读成“zhu1n”,“瘦”“除”是翘舌音,读“sh^u和ch*”。

4.教师范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样子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的学习这篇课文。

(三)讲读一、二段:

1.指名读一、二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一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它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挂图,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一、二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一、二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三段: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讥笑”:讥讽和嘲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学会用“洁白”造句。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五、六段: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七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借助拼音,分析字形,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堆:与谁比较,进行识记。

特:左边是“牛”字旁,不是“扌”旁。

瘦:病字框,里边的笔顺是。注意“”的一竖上下出头。越:里面的'笔顺是。

负:和“页”比较字形。

欺:右边不是“父”旁。

幸:与“辛”比较字形。

钻:与“沾”比较识记。

(二)出示练习:

把下面的字换一部分组成本课的字,再组词语。

例:员(团员)站()准()。

负(欺负)____()____()。

起()狡()疼()。

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钻(钻出来)堆(草堆)越(越过)咬(咬人)瘦(瘦小)。

7.齐读最后一段。

8.(1)我太快乐了,我真的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了!我不是丑小鸭,我是天鹅妈妈生的!(2)我要做一只善良的天鹅,帮助那些弱小的生命!

10.(1)我想,丑小鸭受了那么多的罪,可它没有失去信心,勇敢地生活下来,它很坚强。(2)我想,我们不应该像公鸡、小鸟、猎狗一样,看到别人那样可怜不帮助,反而欺负别人。

12.美!

13.画词语。

14.我画了出世、又大又丑、欺负、漂亮、天鹅这几个词语。我连成了一个句子: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出世了,大家都欺负它,其实,它不是丑小鸭,是漂亮的大天鹅。

15.老师,我画了这几个词语:讨厌、讥笑、洁白美丽、羡慕。我能用这些词语说两句话:(1)我们不能讨厌长得比较丑的同学,更不能讥笑他们。

16.丑小鸭羡慕那些洁白美丽的天鹅,自己也变成了白天鹅。我羡慕安徒生爷爷,我将来也能成为大作家!

写字。

1.大家都非常了解安徒生。中国也有一位大名人,他叫王羲之,知道他是什么人吗?

2.你的知识真丰富。王羲之曾经写过一个非常大的字,就在我们今天要写的字中,大家猜猜看是哪个字?(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字促成词语读一遍)。

3.别猜了。我告诉大家,他写的那个字就是天鹅的“鹅”字。现在请大家也把这个鹅字写一写,咱们和王羲之比一比。

4.大家写的真不错。谁能说说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5.嗬,多么生动的语言啊。对,是要互相让着点。请看老师写(范写“鹅”)左边的我字,斜钩要写的短一点,右边的鸟字,下面的横也要短一点,不然就打架了。请大家再写一遍。小朋友,请你们也写写这个鹅字吧。

6.王羲之只写了一个鹅字,咱们今天要超过他,请大家把鸭、灰、冰也写写吧。

1.古代的一位大书法家。

2.(1)灰色的灰?(2)结冰的冰……。

3.写“鹅”字。

4.左边的我和右边的鸟都要写的窄一点,互相让着点。

5.再写“鹅”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八

课题:三峡(郦道元)。

教学目标:1、了解古三峡的壮丽风光。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这是诗人笔下的三峡;“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日》),这是散文家笔下的`三峡。在地理学家笔下,三峡又该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阅读郦道元的《三峡》。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情况,疏通字词。

(二)安排两个同学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停顿掌握情况。

(三)合作学习:

1、将学习小组分成四个部分按课文层次分别学习理解,完成后每个层次抽一个同学尝试讲解。(其他同学对所讲提出异议或进行订正)。

第一层(开头--“不见曦月”)(两岸连山)。

第二层(“至于夏水襄陵”--“不以疾也”)(夏水状貌)。

第三层(“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第四层(“每至晴初霜旦”--文末)(秋天景象)。

2、老师提出下列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分别请几个学生作讲解。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通“缺”)。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虽乘奔御风(即使)。

不以疾也(不如/快)绝t多生怪柏(极高)。

良多趣味(的确,实在)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哀转久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唱)。

3、问题讨论:(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发言)。

写三峡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文章百余字,要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确非易事。先写七百里山势,接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自有其匠心。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四)学生自由诵读。

三、阅读尾声。

(一)引导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抄写并解释“二(三)2”中应重点掌握的字词,再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九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设计・。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2.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澎湃(peng1pai4)狂澜(lan2)。

屏障(zhang4)哺育(bu3)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正课。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质疑: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4.质疑: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5.质疑: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讨论并归纳:望。

7.质疑:“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8.质疑: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质疑: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讨论并归纳: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板书设计:。

(一)。

母爱:温暖宽广。

纸船:思念母亲。

(二)。

成功的花:奋斗精神。

嫩绿的芽儿:充实自己。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3、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体会语言妙用。

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更是我们的母亲河,因为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黄河岸边曾经留下了李白、王维的千古绝唱,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也曾写下了一首不朽的篇章,那就是《黄河颂》。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朗诵词《黄河颂》。学习本节新课,要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先自主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黄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与同学交流,说明你的理由。

2、通过交流总结出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撑你的观点吗?5分钟后小组汇报。

三、教师桌间巡视,学生自主或交流。

此间,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呈现问题。为下一步兵教兵的互动交流学习打基础。同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准备把好的方法发扬光大。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根据自学指导1汇报。

1、指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歌。

2、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多读两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把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并说明你印象深刻的理由。

4、如果有人和你印象深刻的部分相同,你的理由和别人的一样吗?你有补充吗?

(二)、根据自学指导2汇报。

1、你觉得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点吗?

3、除此以外,你知道的有关黄河的精神还是有什么?有材料支撑吗?

(三)通读全文,你还能从文章中发现什么?

包括修辞方法,包括分段,包括学生可以发现的一切。

(四)对于学生的汇报,注意抓课堂的生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深入学习。

(五)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及时训练:

1、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3、尝试背诵歌词。

4、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六、结合目标总结。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完成学习目标了吗?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初一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4.初一语文的教学论文范文。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三

课题:(师生自荐课文)。

选文要求:老师和每个同学课前从报纸、书刊上选出一篇你认为写得好的介绍动物的文章。选好后,写几句推荐语(理由),并给生字词加上注释,几位同学共同研究,集体设计几道“探究练习”题。然后出一期壁报,把各人选的文章,连同加的注释,设计的“探究练习”都张贴出来,供全班同学学习讨论。(摘自课本编者的话)。

一、处置程序。

1、按课本要求给各学习小组布置任务。

2、学习小组讨论分工(一人负责选文,一人负责写推荐语,一人负责为生字词作注释,一人负责设计“探究练习”),并确定各自完成任务的'时间。

3、按小组分工及时间要求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4、组长召集组员对推荐语、注释和“探究练习”作最后修订。

5、按老师要求在班上交流,并接受“学生专家组”的评议。

二、附件:学生自荐课文一篇。

寒号鸟的“千古奇冤”

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寒号鸟的样子,大小,颜色及它很怕光,在描写时还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它能更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文苑撰写)。

在中药中有一味药叫“五灵脂”,具有活血化淤、止痛镇痉之效,而五灵脂是大名鼎鼎的“寒号鸟”的粪便。

寒号鸟的名声不佳,在民间传说中,寒号鸟好吃.懒做,得过且过不垒窝,冬天来了无处躲,只好发出悲惨的叫声。还有人认为寒号鸟饿了也不去找食物,待饿得没办法时,就吃自己屙出的粪便,吃完了再屙,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了五灵脂。

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

寒号鸟虽然叫鸟,实际上是哺乳动物,属啮齿目鼯鼠(1)科,叫“橙足鼯鼠”,又叫“复齿鼯鼠”,分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和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它前后肢生有飞膜,靠飞膜滑翔,因此被古人误认为鸟类。

橙足鼯鼠体形似.松鼠,但比松鼠大。它身长约54厘米,后肢较长,尾粗长,尾毛蓬松色浅淡;爪钩锐利,眼大而圆耳廓无束毛,听觉灵敏,全身披灰褐色长毛,腹毛呈灰白色,四足背部的毛呈橘红色,因而有“橙足鼯鼠”之称。

有人说橙足鼯鼠很懒,整天晒太阳,事实并非如此。它是一种夜行动物,由于眼睛构造适合夜间活动,白天视力很弱,因此,橙足鼯鼠除雨过天晴外偶尔出来外,一般是避光的。

至于说橙足鼯鼠吃自己的粪便,那更是无稽之谈(2)了。它很爱清洁,其食物一旦被污染就不在吃了,更何况是自己的粪便呢!甚至它的“厕所”与“居室”也是分开的。它的粪便--五灵脂又分两种:寒冷季节它吃松柏叶较多,粪便中含有较多的胶结物质--树脂,因而成块状,叫做“糖灵脂”;而夏季它多吃阔叶树(3)的嫩芽,粪便中树脂少而纤维多,因而粪便多呈粒状,叫“米灵脂”。所以五灵脂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是由于反复吃屙吃数不同才分为-米灵脂和糖灵脂的。

由此可见,寒号鸟的“千古奇冤”应当平反才对。(刘启璐推荐)。

------。

(1)鼯(w”)鼠:哺乳动物,外型像松鼠,前后肢之间有薄膜,尾长,背部褐色或黑色。

(2)无稽(j‰)之谈:无从考察,毫无根据的谈论。

(3)阔叶树:叶子的形状宽阔的树木,如白杨,枫树等。

(刘光文注释)。

探究练习。

1、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寒号鸟?

2、本文说明寒号鸟安排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抽业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观察日记。(邓佳佳编写)。

(说明:附件为172班一学习小组合作作品,教师从学生制作的电脑软盘中复制)。

周智。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四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狼》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简洁生动地语言表述了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深刻地讽刺了当朝身居高位却不管百姓死活的恶势力的贪婪嘴脸。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知识掌握不多,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中屠夫和狼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较有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辨析本文中的通假字,可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正确解释文章大意,可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全文。

2.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可透过文字了解文章创作年代的社会状况,体会作者“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社会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上会比较吃力,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品读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借用多媒体出示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简介,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聊斋志异》中的哪些故事?请大家来分享一下。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我会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题:《聊斋志异》是通过写鬼神妖魔来讽刺当朝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其中的故事,同学们一边学一边思考,这个故事反应了哪些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朗读全文,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中注释疏通文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理解也许存在一些困难,我将相机讲解通假字“止”,以及状语后置句“投以骨”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扫清字词的障碍,没有疑问地进入内容的理解。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在此环节中,我会提出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

1.文中讲了哪些屠夫和狼的互动?

2.文中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采用了怎样的手段?

3.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屠夫对狼态度变化的原因。

这三个问题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顺着屠夫这一形象深入地分析,关注关键字词学习屠夫遇狼的历程与对狼的反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原因。为下一环节做出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的深层理解,我会提醒学生再次关注作品的创作年代,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屠夫代表着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狼代表着身居高位却不顾人民死活又贪得无厌的恶势力,人民若想摆脱恶势力的剥削压迫,就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举起武器,积极反抗。文章是通过象征手法将此主旨传达出来的。

(五)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小结作业设计成: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找来《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目,阅读一篇,分析一下其现实意义,下节课分享。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五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4][5][6]。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优质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多角度去认识狼这种动物,能学习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搜集资料,提高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积累知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阅读。

2、辩证思维问题,学会能用爱心去善待人和物。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蒲松龄的《狼》,文中的狼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二、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成果(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1、请你展示你所搜集的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

三、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思考:

1、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的例子来体现母狼的“智慧”呢?

文中老猎人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他有什么根据?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在母狼转向沙丘时,在它奋力逃走时,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是什么让母狼有这样的行为?

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

辩论。

正方:狼性本恶该杀!反方:狼性本善该护!

【总结】:从刚才的辩论中,大家想想我们平时应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

五、作业:

站在狼的角度,用狼的口气写一篇小自白,要求:语言生动,题目自拟。

张军。

相关范文推荐

    赞美梅花梅花偶遇(优质21篇)

    优秀作文以清新独特的文风和抒情的笔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没有荷花那么高雅,也没有玫瑰花那么美丽,可是我却很喜

    自我介绍突出优势范文(18篇)

    自我介绍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避免过于冗长或琐碎。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样例,供大家在写自我介绍时参考和借鉴。要善于写出那些能表现自己人格、品质魅力的

    婚礼司仪拜天地主持词(实用22篇)

    主持词还可以适当地利用幽默和互动的方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的共同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更多启示。各位乡亲父老、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中午好!很

    冬至的美食范文(17篇)

    作文是一种可以记录和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观点的媒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写作的思路和启示。

    写保护学校水资源建议书(专业21篇)

    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责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生活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中国的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

    国旗下元旦节讲话演讲稿(精选19篇)

    国旗下是一个充满庄严与神圣气息的场景,它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国旗下进行体育竞赛活动,展现国家的体育实力和精神风貌。讲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运用的一种口语

    竞赛的各种活动方案(专业18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看看下面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严格落实干部值班制度和下井跟带班

    保卫科第二学期工作计划(精选19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每个学期开始时制定的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请大家参考以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划制定的方法

    职工食堂餐厅卫生管理制度(优质19篇)

    职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他们的工作投入和创新思维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职工总结范文,供大家共同学习和参考。1、有健全的卫

    以吃苦为话题的高中(热门17篇)

    优秀作文是对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思考,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