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个人观点,不能陷入平庸和俗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感受作者对于生活、人物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一

用那飞快而有有力的笔法批改我们的作业。

我是多么羡慕他们啊,

每天都威风凛凛地站在讲台上,

每当我们犯错误时,

他会严厉的批评我们,

每当我们失败时,

他会鼓励我们。

他们是谁?

对,可以说他们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园丁,

为我们修枝剪叶,

可以说他们是一盏灯,

在黑暗中,

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他们是谁呀?

他们就是拥有神圣职业的人——。

老师!

他们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

老师,在这个属于您的日子里,

我祝你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二

这是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他很不满意目前的教育状况。于是努力钻出一条缝来,让学生能学到一些更有用的东西。

他的脑子箍不住,不断有新奇的想法冒出来。他在首都经贸大学教管理,于是他用管理的例子说教育:

“管理学家詹姆斯・马丁说过,今天大多数企业是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而建立的。许多‘企业再造’的尝试和努力遇到的失败远远超过了成功。在当今的企业中,大多数管理者和工人都是一台台孤立机器的齿轮。有时,他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台机器应该被废弃,被替换,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对它做什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都是在几十年前,即在现代技术之前设计的。”

赵树基说,“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也与之非常类似。我们的大学是几十年前的大学模式,却学着计算机和国外涌来的无数新名词,可是这些东西如何对接,似乎谁也没认真思考过。

“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学完了干什么,他们学的东西,他们的大学经历在他们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作用,这也没有人认真考虑过。”

“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把厚书读薄,帮助学生或实际工作者学习”

赵树基做的很特殊的一件事就是“把厚书读薄”。他认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前进步伐太快,短短几年中,我们正在教授的“新”知识很多就已经落后。学生因为课业太多,不可能读完老师规定读的书籍。其实有些新书老师也不一定读过。而这些著作对于学生又非常重要。于是,赵树基提出“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把厚书读薄,帮助学生或实际工作者学习”的新方法。

他邀请了学界的专家教授把一两年之内西方国家出版的社科和经济界新书,提取概括成两万字之内的“薄书”。他认为,一本书里有许多庞杂的枝叶可以去掉,独剩精华部分让学生消化掌握就够了。他让他的研究生每年读七八本这样的“薄书”,腾出时间到企业中去实践。

“26岁以后就不容易灌输进去东西了,除了他是以学问为职业的学者。因而我要把我的学生当成一个大容器,在我教他们的两年中尽量多灌输进去一些东西。”

赵树基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市场营销和计算机应用”。他发现,全世界在管理方面每年大概能出50本有新观点的书。这些书能在同年翻译到中国来的大概不超过10本左右,可是他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到过当年的这些新书,也可能这些书在国外出版了四五年后,在国内翻译了两三年后,某一个同学会读到其中的一两本。

赵树基觉得这不对,这是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的首都北京,他们是专门学经济管理的大学生。

他说他不是文本主义或者说学院派的学究,要用书海淹没学生的灵性。但这些新的经济学和商学著作确实是人类最先进的商业文化的结晶。每本书都会多多少少带来全世界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肯定要在若干年后影响到中国,因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各个领域都还跟着西方后面,这是难堪但是真实的。他举例说,中国真正功成名就的商界领袖人物全不敢懈怠。海尔老总张瑞敏自称为管理大师麦克尔・波特的学生,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波特的全部作品。柳传志把《基业常青》放在手边一读再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专门在集团里面成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研究会,他亲自出任会长。43岁就从管理一线退下来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坦承:“我们这代人的知识结构和解决方法都落伍了。”

赵树基坚持每年读十七八本最新经济学和管理学著作,许多书他要读两三遍,并做详细的读书笔记。“我不是为读而读,而是在工作中,在教学中,用到了,我会下力气读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一个人占有是巨大的浪费。”

他想让他的学生利用这个宝库。他曾经推荐过几本原著给学生,学生们说晦涩难懂,读不下去。

赵树基自己读书也读得很苦,现在少有人这样了。

“这种书我往往看许多遍,看第一遍时把精彩的地方划线,看第二遍时把我自己的心得感想整理出来,编进word文档。有时两遍看不懂,就看第三遍甚至第四遍(主要是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因为一种新的思想出来,语言是很模糊的。作者自己的概念也是在形成中。没有已经公布的概念和标准进行对比。比如‘市场营销’这个词,别说中国古人了,就是前也没有这个词。所以我们看信息化时代的书时,不得不用自己的猜测、臆断去理解他的界定。”

晦涩难懂还有翻译的问题。一位大学教授曾经说,十几年前他在大学时,得了失眠症,吃安眠药,数羊圈里的羊,不奏效,就打着手电阅读汉译世界名著。他认识书上的几乎每一个字,可是他的智力在这些坦克一样的名著里面,就像步枪的子弹怎么也穿透不了。但他总是勉励自己:这是世界名著。面对艰涩无比的译文,在极度的疲乏后,怀着无限的崇敬入睡了。多年后,当他找到这些汉译名著的英文原著时,发觉并不那么难懂,这时终于恍然大悟:正是这些望文生义的胡译令他感到莫名其妙,并迅速进入睡眠状态。

连“名著”都不能相信时,赵树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读薄的书。

我说,你这样做会不会有人说你是“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赵树基不客气地回答道:“是有人,但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的人,实际自己也多半不读书。我私下统计过,一般教授一年读不完3本真正有分量的书。教授是这样,别人就更加没功夫没耐性读书了。这是一个新的皇帝的新衣。”他强调一句:“没时间读书是全世界的问题。”

我又问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你认为是最精华的,不一定别人也这样认为。”

赵树基回答:“每一个水平线上的人对一本书的总体感受大致会是相同的。两三万字的‘读薄’容量应该不会歪曲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读过这些书的人都觉得新经济的步伐太快了,问题是我们如何把这些书变成鞭策我们企业界和商界的动力。”

“你请的名家如何看你的读薄行动?”

“迄今我所遇到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对这件事不说好的。首先,经济学家吴敬琏就说好。”

“这理论是错的,你们不要学了。我不考你们就是了”

赵树基说他的读书过程就是一种再造过程,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超越作者本人的过程。因为你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肯定有许多新的联想产生,这是超越原书的地方。

“我最高记录有时1天就记下了3本笔记,那是看了两三本书的结果。这就不知不觉地把我看过的看似没关联的书联系起来。于是我就有了新想法,甚至想推翻某些大师的理论。”

他把这些“副产品”发表在一些管理学杂志上。

我问,你想推翻哪些大师的理论?

“运筹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定理‘边际分析模型’,意思是只要追加投资能带来收益,投资者就会不断地追加投资。这是不对的,最起码放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中是不实际的。现在的投资人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哪怕能赚到钱,认为不值就不投钱。”

赵树基对学生说,这理论是错的,你们不要学了。我不考你们就是了。

赵树基下战书的另一个理论是经济学界泰斗人物麦克尔・波特的理论。波特是“麦肯锡奖”4次得主、“对全球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的10位管理大师”之一、“竞争战略之父”。

波特最有名的是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但赵树基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他的竞争力的理论用在飞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往往不灵,而且他的“准入标准”太苛刻,设想各种条件才能应用等等。

赵树基开始只是把这些看法憋在肚子里,因为波特太牛了,“统治”了中国经济理论界十几年还被当成最新的“酷论”,中国的名牌大学都把他的书当做经典。赵树基自己的研究生写论文时,都是拿一些企业的实践与麦氏理论一结合就成了,也许还认为挺稳妥挺时尚。

但最近赵树基在“读薄”中发现了跟他相同的观点,这使他勇气大增。那是美国学者沙利文的新书《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这位mac集团咨询部门副总裁也是研究竞争力的,他说“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只是静态的资产;而如何将这些资产转化为价值,创造利润,才是问题的关键。”沙利文注重人力资源,注重人的各种智力资本的整合,与波特的静态竞争力的分析不一样。

英特尔总裁葛鲁夫写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更支持了赵树基的观点。葛洛夫说,麦克尔・波特的理论是一个静态的理论,当竞争诸因素发生迅速的变化时,他的理论就显得不足了―――虽然葛鲁夫这本流传很广的书onlytheparanoidsurvive有一个不准确的中译名,paranoid的准确含义是“迫害妄想狂”。葛鲁夫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总以为自己的经营环境危机四伏并时刻关注各种“坏消息”的企业,才有可能免于灭亡。他说:“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迫害妄想狂万岁。”葛鲁夫的书以这个糟糕的中文译名传入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众多精英拥抱“新经济”的时候。他们真的以为只有“偏执”甚至狂妄才能像葛鲁夫那样成功。当他们从知识精英的位置上跌落下来时可能还没意识到企业成功需要的是“偏执”的反面,警惕、谦卑和受迫害感。

“从英特尔总裁等人的书中,我得到了鼓舞,实践对理论的修正最有说服力。这两个人都是从企业中来。沙利文是一个最新型的企业、智力资产公司的主要发起人。这个公司才成立,是一个新的行业―――赵树基由此想到,两个中国有名的大学实行高年薪,一位老师20多万,但规定了拿了高薪就不能随便到外面“接企业的活”,如果要接,要申报一系列手续,许多老师一看太麻烦就从此不惹俗事,于是空守象牙塔干拿高工资。“这样的经济学,跟实际脱钩的经济学怎么能上去?”赵老师问道。

赵老师认为,应该允许各种对立的经济思想兼容并存,应该允许各种思想之花为中华民族竞相开放。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对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时代,我们的工业时代还没结束,后工业的信息又涌了进来。当我们还在当一个新观念提倡“规模经济”时,美国业界已经把这个观点看成是落伍的东西加以嘲笑了(《零时》说,个性化模式已经取代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这个时代我们可能被人家越落越远,也可能就迎头赶上了,存在各种可能。

“在这种大趋势面前,我们企业界怎么奋起,我们的学术界怎么创新?这应该有人考虑,应该被学界许多人过问。可现在不是这样。我们表面上也学新思想、新技术了,可是在许多方面,就其本质是不是跟清朝时买下铁路拆了以防破坏龙脉的思想状态一个样?”

他基于一种良心尽量让他能管到的几十个学生受益。那天他喝了酒说,“知识的传授方式一定要改变。”

“这是个学习世纪,大家都应该把自己读的好书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贡献出来”

“你今年读的书,明年就相形见绌了。你刚啃了一本书,一个月后,又有新观点的出来。

“你一年中还得干别的。第二年知识变了,你还得啃,活着太累了。有人说了,你学吧,活到老学到老。这纯粹是自己不跳河让人跳的主。让专家给你读薄何乐而不为呢?争取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你把时间浪费掉了,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有一个言简意赅的方法。这是个学习世纪,大家都应该把自己读的好书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贡献出来,每个人都会有因读书而产生的‘微言大义’,这就是把书读薄。”

为了这个理想,赵树基把自己的策划贡献出来,有一个企业投钱建立了“智慧谷”读书俱乐部,想向社会发展会员,赵老师不反对,教怎样赚钱是他的专业,他当然愿意身体力行,但在一些做法上发生分歧,赵树基请一位教授翻译了一部名著的主旨,约3万字,老板说好给两千元报酬的,但因什么原因不打算给了。赵老师只好自己想办法补偿,比如给这位教授介绍高报酬的讲课等。

他没有钱请其他学人了,只能靠自己的微薄之力拼命地读薄一些书以飨学生。

他都读薄了什么书,以及这些书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呢?

“英国人写的一本书《顾客满意度测量手册》说:‘什么叫顾客满意度?顾客把自己期望的和你给他们的服务进行比较所得出的感受就叫顾客满意度。’”赵树基把这段给我背了下来。

“第二是,对于顾客不在乎的地方,差40分也没事,顾客重视的地方,差1分也要改进。而对比咱们的企业,改进主要是找差距,在差距上改进,从这本书上我们知道,差距大的地方不一定是顾客最期望改进的。

“这本书我读薄后给了很多学生。过了几天,有一位学生说,我都能背下来了。还有一位学生拿给父母看。他的父亲是商场的工人,他连连感叹,是这样啊,就是这样的!“这本书给这些学商的学生启示不小,有一位说,这样读书才行。”

“客户关系管理”在全世界都还是新的东西,在美国也仅仅有20%的企业在实行,中国大多数企业更是闻所未闻,这时又出现了比它还新的观念,即《零时》中提到的“价值联盟”。“价值联盟”的意思是:企业光跟顾客搞好关系已经不够了,更应该了解顾客的价值观,然后跟他们的一样,这样顾客的反应就是你的反应。你们俩像孪生兄弟一样有同等的价值观和反应时间。

赵树基说,这把我们所持有的几乎所有现有理论都打破了,或者说提升了。这对我们国家的企业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世界最先进的商学和企业管理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而我们很大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企对这种新思维不闻不问。

赵老师说,“你约我采访时,我正在看一本新书,美国学者特劳特写的《新定位》。这位作者在商业和营销领域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理念。他语出惊人,说市场调研是过时的落后的观念,因为它把问题复杂化了。像调查这种东西,你得划曲线,你得推测,你得计算,然后用这些资料推测未来。要知道,在商业界,最难的就是预测,而许多真理却是在简单中产生……《新定位》把对市场的研究和预测推翻后转变为对消费者大脑的研究。作者认为,从心理学和大脑神经进行研究是一种更本质的研究。”

赵树基认为,这种观点带来的震动将是巨大的,过去的许多东西都得推翻,许多国外企业忙不迭地为不使自己落后而更换市场研究软件,一个企业就要损失几百万美元―――这也是赵树基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提倡傻瓜化的一个原因。如果研究软件傻瓜化了,情况一变,一换模式就马上能用之以新。这样做好处是很大的,或许精确性有所牺牲,但是正如那些极专业的软件是只顾低头拉车的牛一样,牺牲了方向的正确,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赵树基在把书读薄的过程中还“发掘”了一些被淹没的冷门书。

“我买的科学出版社出的一些书,有些是很曲高和寡的。这些依靠国家自然基金出的书,是我国一些老专家学者一辈子的`心血,有些总共才印了1千册,5年后还有一半没卖出去。但里面很有一些闪光的东西。有一本书叫《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是我国一位老专家写的,他说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一般的量化指标不能反映真实,比如有三个班级进行卫生评比,一班和二班都非常干净,几乎一样的一尘不染,而三班脏得一塌糊涂。一班有人生怕得不了第一就到二班的墙上按了个大手印,结果评比出来的结果是一班第一,二班第二,三班第三。从这个结果上看人们以为他们互相的差别都是1,其实三班根本不能跟前两个班比……”

赵树基在国内各学校讲课以及写文章时,总是引用这个例子,他努力想让冷门不太冷。

“一个人能够谋生,是一种很感动人的东西”

“我觉得有一个观点必须端正,就是我们不是在教学生们什么高远的理想和一个什么能够在学界标榜的艰深理论,我们是教学生谋生。”

赵树基推着自行车,头发在风中飘,很朴实地说。

“一个人能够谋生,是一种很感动人的东西,就表明这个人对社会,对他的家庭负责了,就表明他成熟了。他从此能够不愧对父母了。我们教学生这样做了,也是在做一个很高尚的事情。”

赵树基说他在教学中灌注了这种良心,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掌握一种“。

[1][2]下一页。

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练就“一招鲜”的本领。

“在教计算机的时候,我不是泛泛让他们了解什么源流、原理什么的,我是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让学生设计出一个买房子的软件,计算出购房投资的回报率,这很难,因为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什么按揭、时间、面积、利息等等,需要用到高等函数等知识,但这是一个很实用的软件,做出来就能拿到市场上去用。这对学生的实际谋生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结果全班30几个学生只有5个同学做了出来。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我也要学生做软件解决,超市在什么时间设多少收银窗口,这里面涉及到超市大小、顾客平均流量、高峰期和低谷期等问题,也非常难。

“凡是希望以后要干一番事业的学生跟我联系得特别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想毕业后找个外企,轻轻松松。我跟他们说,就是同样给总经理复印东西,当你能看出复印的内容有需改进之处,并对总经理这样说:‘这个内容我觉得……’你自己将会有个‘飞跃’。我把我自己在国外时,虽是一个看仓库的,但多次给总经理画出库存、进货以及销售的曲线,使商场的效益大大提高、自己的工资也连升数次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赵树基教学生用最简单的软件,比如excel,做很多实际的问题。这里面有一种很实际的态度,就是你能用最简单的工具因地制宜地发挥。

他让学生们用excel制作超市收银窗口的软件时,自己也发现了几个难点。就跑去问大学信息系的老师,他们说用这个软件是不可能做出来的,你得用专业软件。赵树基想我可以用,但学生们怎么用啊,那些专业软件用起来是非常难的。结果他整整琢磨了3天硬把难点解决了。

一个学管理的出来能干什么?有许多人是这样的,他们会搞一些策划,对企业夸夸其谈什么方向,但在连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巨头都岌岌可危的时候,他们是不是能永远这样自我感觉良好?赵树基说,“信息时代不要脱离信息,许多学管理的,一叫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具体算一个什么东西就傻了。我想叫学生到社会上不要成为只会说不会干的人。”

“课堂教学是高人一句顶一万句的事”

赵树基有一个发现,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的语文水平太差了:“我的一些学生的论文都是我一句一句改出来的,满篇的红字……他们的论文一是中心不明确;二是句子太罗嗦。说实话,有一些学生的论文三分之一是我替他们写的。写作水平如此之差,我只能要求他们一些人写些短文我给他们改,提高一下好应急。我其实没有辅导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义务,这样做只是凭良心。我这插一句,不仅是我的学生不通,连咱们现在出的书也不通,许多都是在凑字数。

“说实话大学生和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低不能怨大学也不能怨高中。在目前的教育模式里,如果他们最迟在初三还没解决写作问题就不行了。到了初三,数学、英语一冲,根本就没时间了。我在替小学老师做事,是他们把问题遗留下来堆到我们大学老师身上。”

赵树基由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联想到整个中小学的教育制度。他对理科学生如何提高语文水平非常想发言。

赵树基1977年在京西王平村煤矿参加高考,取得了北京市文科第四名的成绩。他是奔着北大哲学系去的,但因父亲问题没被录取,后被调剂到首师大读数理逻辑。

他小时候对语文不感兴趣,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后就更对语文不理睬了。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他。那是他所在的北京二中的一位老师。这人发表过许多作品,但轻易不教课,因为有很严重的肺病。有一次赵树基他们班的语文老师有事请假,没办法,学校只好让这个老师代几天课。这位老师教起来眉飞色舞,每一个句子每一篇课文都讲得那么有趣,给学生们改作文也改得特实在,教学生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如何使人更感动,句子怎么写力量更大些,去掉哪个词会更精练些等等,完全不像原来的老师那样就是划一条空洞的红线。

赵树基马上就对语文感兴趣了,他说,“真灵验,就那么两天,我就变了。我对同学说,如果语文要这么教,我就不上数学了。”

可惜这个老师只给他们上了3天课,以后赵树基就再也没遇见这样的老师了。这位老师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作家韩少华。

由此,赵树基得出一个极端的结论,“课堂教学是高人一句顶一万句的事。写作水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思想境界的问题。这是一般语文老师没法教的。语文一定要由高人也即学者或作家来教,一般的语文老师当个助手还可以,千万不要让他们担负着提高一代人的人文水平的重任。”

记者问:“没有这么多高人,你这个教学方法没法实行。”

答:“所以我主张让高人带徒,让没有本事的人不要在关键的行业上。”

问:“那大部分的人不是要失业了吗?”

赵树基又引经据典:“我看过一本书,美国学者奥利弗写的《未来经济状态》,这本书在世界上很有名,它划分了所谓30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农业、工业和信息三个时代。奥利弗说:‘农民向工人转变不过是力气型之间的转变,而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是从体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没有知识必然落伍和失业。但信息时代并不可怕,信息时代并不像工业替代农业那样用机器替代了人,人的工作机会减少了,信息时代并没有减少工作机会,而是增加了工作的机会。但有一个前提,人要适应信息社会。会用他的才智和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思想水平,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务。赵树基总结,思想要用语言去组织。思想深刻了,语言和写作自然深刻了。从这点计,提高写作水平一定要找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不能请语文老师。

还有一个很细节的手法赵树基当成一个很大的问题来强调,就是“读出声”。

“我正在看《新定位》,作者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却另辟蹊径,从大脑功能,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顾客购买和拒绝购买的原因,他发觉这一切决定来自顾客的大脑功能。在研究中作者有一个新的发现,跟传统的说法不同:图像不如文字对消费者影响力大,比如电视,不如报纸给人印象深。画面糊里糊涂就过去了,而文字经久一些。而有声语言比仅在纸上的文字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在图像、文字、语言的声音三者中,后者给人的印象最深,在大脑中保存得也最持久。他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制作广告时要把45%的精力用在图像上,这是一种糊涂行为……这更巩固了我念出声的想法。”

他本来不想接受采访,我说或许对人们有益,他点了点头。采访结束,他一个人骑车消失在风中的黑夜里。

上一页[1][2]。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三

成功的人一定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的人也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每当我失败、失望、痛苦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你有属于你的光芒!”是的,只要善于找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并改正——那么,你就一定会有属于你的光芒。

记得在作文班的一位同学,他的写作基础特别好,有时,还会连续写出优秀作文,记得,他曾把上学路上,因为自行车坏了而写成了一篇很优秀的文章——《荒野求生》,文中,他以夸张、比喻、拟人还有人物细节的描写,来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也不止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现在他变了——他上课总是不认真,还讲一些废话,可到写作的时候,又喊:“我不行了!老师!我又蒙了!”唉!要是他自己都先否认自己,说自己不行了!不行了!那他怎么成功呢?怎么进步呢?要是回忆一下自己的当初——写出优秀作文的时候,再好好找一找自己上课的小毛病,并改正,那他肯定还会有自己的光芒!记住!你有属于你的光芒!

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作文班里,还有一个“足球小子”,他的作文最近突飞猛进,还写出了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但是好景不长,在第二节课的时候,他仰着头,骄傲地走进教室,老师让我们分解作文,他也懒懒散散地对待,在写作文的时候,他也心思不在,屁股也坐不住,一会跑这,一会儿跑那,一会儿又说这坐得不舒服,一会儿又说那里阳光太晒了,他就这样跑来跑去,终于“磨”出来一篇作文,那篇作文字数很少,也没有优美词语,干巴巴的,果然,没成优秀作文。唉,要是这位“足球王子”能谦虚一点,不要让自己跟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话,那他也会有属于他的光芒。切记!你一定有属于你的光芒!

是的,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中,哪里没有失败,但只要找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那么,你一定有属于你的光芒。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四

示,写出好的作文。

每天,我们总要面对满是文字的教科书,还有那讲台上矫健的身影,那看似平凡的背影,里面透露这无数的汗水与付出。

每天,这背影每天在讲台上奔波,为了让我们大家听好课,他不惜把洪亮的嗓子喊得嘶哑;为了让我们提高成绩,他放弃了休息的时间;为了我们以后的前途一片光明,他可以用尽他全部的精力,不管自己是多么的疲劳,多么的累啊!

他没天大口地吸着粉笔灰,把一支支粉笔用在那冷冷的黑板上,他想让我们在看得清楚些,具体些,于是把那已经酸痛的手在次举在了黑板上。我那时是多么的崇敬老师的那种精神,可不能因此而打断老师的上课,于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感激啊!

在他的办公桌上,我深深的'体味到了老师的伟大与辛勤:在老师的桌上,一盒绿色的喉宝静静的立在桌子的右上角;一本已经翻了很多年的字典,外皮已经用胶带粘了又粘;教科书和备课本摞在一起,一翻开,里面的笔记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上面。

而作业本又厚又高的堆在肘子的正中央,上面还有一支红钢笔,上面生锈了,我问老师问什么不换新的呢?他笑着回答我:“不还能用吗?用坏了在换。”我看到老师那苍老的脸,我心中很不是滋味儿。

向往常一样,讲台上的身影继续奔波着,他是个伟大的身影,一个为同学辛勤付出的身影。

我爱讲台上的身影,但最爱的是身影的那种不可磨灭的精神。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五

午自习,每当数学老师没来教室或离开了教室,一些细细碎碎的说话声便回荡在教室里。仿佛蜜蜂在采蜜,又好像树上有蝉鸣。

不用说,这声音的源头便是教室里的许多嘴,趁着做题的空档说会儿闲话。就拿教室里的某某人说吧,这头四处晃动、嘴一张一合,脸上充满幸福与得意的笑容;还有某某人时常戳一下别人的脊背、拍一下别人的肩,或是传起了“纸条”;自然也不乏有感慨“我太难了”的经典;更有甚者,自顾自的开始表演起来――讲冷笑话、说单口相声,时常吸引一些观众,这些观众可以说表现的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笑得合不拢嘴的、笑得把肚子捂着的、笑得拿不了笔的,笑得当场泪目的。这些声响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大,谁叫班里那么多数学奇才呢?这欣喜的情绪逐渐的传染、放大,有时候我也得受传染病的波及。声音由原先的闲言碎语转变为大吵大闹,闹哄哄的教室让我有些恼怒,这些大嘴巴简直把我当作了空气。

我迫不得已,迈着缓慢的步子,目光四处游走寻找着目标,从讲台上取下一支粉笔把玩起来。有的嘴巴谨慎地闭了嘴,可声音却不见减小。我无奈,只得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一道题,用极大的'声音打断嘴巴们:“我要找人做题了。”嘴巴们审视了一会儿黑板,望着黑板上他们不可能会做的题目,不抱希望了。心理仿佛有那一瞬的绝望,让这一瞬变成了死一般的宁静。可是,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再次折服了我。下一刻,嘴巴们又开始了,他们似乎没把我当回事儿。

我内心中充满了绝望,我的嘴动不了了,身体僵了,在这一瞬间,我就是一个雕像,只是一个雕像。我明白,接下来便是种种的辩解、开脱,觉得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伤害他。我只剩下畏惧了,嘴巴们正张开着,仿佛要将我吞噬;又好像吐出一个咒语,让我失去神智,成为一个疯子。

天啊!

这一刻,我只有恐惧,嘴巴们的乐观向上让我充满绝望。他们抱着跟我死拼到底的决心,抱着最终将自己吞噬的目标,抱着乐观能打倒一切的信念,抱着生命在于言语的真理,抱着一张嘴闯千山万水的斗志,成功把我打垮了。

天啊,这让人畏惧,让人铭记,让人难以忘怀的讲台上出题的那一刻啊!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六

这是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他很不满意目前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状况。于是努力钻出一条缝来,让学生能学到一些更有用的东西。

他的脑子箍不住,不断有新奇的想法冒出来。他在首都经贸大学教管理,于是他用管理的例子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管理学家詹姆斯・马丁说过,今天大多数企业是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而建立的。许多‘企业再造’的尝试和努力遇到的失败远远超过了成功。在当今的企业中,大多数管理者和工人都是一台台孤立机器的齿轮。有时,他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台机器应该被废弃,被替换,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对它做什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都是在几十年前,即在现代技术之前设计的。”

赵树基说,“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与之非常类似。我们的大学是几十年前的大学模式,却学着计算机和国外涌来的无数新名词,可是这些东西如何对接,似乎谁也没认真思考过。

“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学完了干什么,他们学的东西,他们的大学经历在他们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作用,这也没有人认真考虑过。”

“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把厚书读薄,帮助学生或实际工作者学习”

赵树基做的很特殊的一件事就是“把厚书读薄”。他认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前进步伐太快,短短几年中,我们正在教授的“新”知识很多就已经落后。学生因为课业太多,不可能读完老师规定读的书籍。其实有些新书老师也不一定读过。而这些著作对于学生又非常重要。于是,赵树基提出“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把厚书读薄,帮助学生或实际工作者学习”的新方法。

他邀请了学界的专家教授把一两年之内西方国家出版的.社科和经济界新书,提取概括成两万字之内的“薄书”。他认为,一本书里有许多庞杂的枝叶可以去掉,独剩精华部分让学生消化掌握就够了。他让他的研究生每年读七八本这样的“薄书”,腾出时间到企业中去实践。

“26岁以后就不容易灌输进去东西了,除了他是以学问为职业的学者。因而我要把我的学生当成一个大容器,在我教他们的两年中尽量多灌输进去一些东西。”

赵树基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市场营销和计算机应用”。他发现,全世界在管理方面每年大概能出50本有新观点的书。这些书能在同年翻译到中国来的大概不超过10本左右,可是他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到过当年的这些新书,也可能这些书在国外出版了四五年后,在国内翻译了两三年后,某一个同学会读到其中的一两本。

赵树基觉得这不对,这是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的首都北京,他们是专门学经济管理的大学生。

他说他不是文本主义或者说学院派的学究,要用书海淹没学生的灵。

[1][2][3][4][5][6]。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七

他的情绪总是多变,让我拿捏不准。他总是让我无法理解,甚至有时感觉莫名其妙。

我与他仿佛隔着万丈鸿沟。

曾有一次放学,他骑电瓶车来接我后,还没走到一半发现车胎通了。后轮很快便瘪了下去,隐隐透出了里面钢圈的模样,速度立即慢了下来,地上坑洼颠簸的触感如同赤脚行走在路上一样。无奈之下,我只好下车,他则嘱咐我去哪个哪个地方。心中一阵烦躁又哪能听进他的话,反正不也就那几个可以修理的地方么,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就这样顺着走。

夜幕降临,即使有灯光可是仍然没有白天那么好的视野,大量的电瓶车穿梭,汽车随着红绿灯的间歇一波又一波地涌过。我发现现在的这条马路远比我原本想象得要宽阔的多,过一趟马路如同越过一道海沟……穿梭街两边各处的电瓶车店,仍是看不见他的身影,心中百感汇聚成埋怨。就在借来电话拨通后,听说他已到家的那一刹那,我竟觉得在这来回转悠寻找他的我是多么荒唐。或许,不找他我早已到家了吧!委屈、不满,竟在此时迸发。多么不负责任的父亲,言而无信,就这样把我一个人落在这里了?怒火中烧之际,母亲已骑着修好的车来接我,愤愤然坐上车,嘴里没停过抱怨。

然而回家早已不见他的踪影,啊,原来今天他晚上上夜班,我恍然明白他着急离去的原因,以及母亲赶来如此迅速的原因,想必一定是他老早就通知了。是啊,他的生活经验比我多上太多,而我总是用那浅显愚钝的眼睛去看待他那长久的目光,怨声载道地妄下评论。他合理地分配了时间,既没有迟到也将我接了回去,有条不紊……我的父亲,此时,我理解了他。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八

记忆中,初次见面时,他还是个剃着平头的小伙子,泛黄的脸上长着许多豆子,鼻梁上架着一副四眶镜,纯属一派书呆子样。没错,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应该是缘吧,他成了统治我们这个赖班的“总统”。

从接任我们班后,他每天早上都很早来到班级,晚上也都等到学生晚自习放学才回去,天天如此,从没有间断过。

上他的课时,他总是在讲台上来回踱着方步,并时不时地微微笑,而且他的笑容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少连我这种上课都在睡觉的学生也觉得他的课有趣。他讲课的声音高亢激昂,好像生怕有同学听不到似的。他总不停地讲着,好像总有说不完的知识,急于传授给他的学生。有时喊破声音,引来同学们的哄笑,他也只是跟着一个劲儿的傻笑。不久后,他的喉咙便有了毛病,但他依旧像以往一样,早进晚归。

那时我真有点不懂,为什么他一定要那么尽责,他大可以除了他的课,其它时间在家里好好休息。

在吴老师还在当我们班的班主任时,班上每位学生都知道我一直是他的“重点保护对象”。当然,那间教师休息室,也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但由于从小学开始,每届的班主任对我都这样,所以这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以前的.老师总是对我吹胡子,瞪眼睛,或想以严厉的声音毒骂我,给我个下马威。但他们不知道这对我根本起不了作用。而吴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他懂得体谅学生,给我分析原因,并鼓励我要好好读书,虽然我是一个拖班级后腿的学生,他却不曾放弃过我。那时我常常闯祸,而到最后,为我收拾残局的总是吴老师,我真的好感动,只是出于面子,我始终没有表现出来。

那以后,不管在哪个老师的课堂上我都没有打磕睡,我只要想起吴老师对我充满期望,总是不忍辜负他。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我总是特别认真,他的课也是有最多欢笑的,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常常笑得比我们还开心。

但我始终是没有办法彻底做个好学生,我是有想过要改,可是不知怎么的,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渐渐地,吴老师好像也习惯了我的过错,教导我的声音也大了起来,而后又小了下去。

终于有一天,我鬼使神差的,又和别人打架了。但这次的事并不像以往的好处理了,段长不知道说真的,还是吓唬我说要被记过处分,但后来却没有,又听说是吴老师替我求情,我才没交给学校处理的。这事结束后,我明显感觉得出吴老师对我十分的失望,他没有再刻意批评我,或是开导我了,也许他放弃我了吧。

……这件事并没有结束,它始终在吴老师跟我的心中搁浅着。

后来,我们换了班主任,我又回到了以前上课打磕睡的日子了。渐渐地,我发现至从少了吴老师后,我的生活好像也少了几分色彩。我开始怀念你高亢的声音,带着魔力的笑容,以及那令我感动的点点滴滴。

我静静地沉思着,水也静静地流淌着……。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九

记忆中,初次见面时,他还是个剃着平头的小伙子,泛黄的脸上长着许多豆子,鼻梁上架着一副四眶镜,纯属一派书呆子样。没错,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应该是缘吧,他成了统治我们这个赖班的“总统”。

从接任我们班后,他每天早上都很早来到班级,晚上也都等到学生晚自习放学才回去,天天如此,从没有间断过。

上他的课时,他总是在讲台上来回踱着方步,并时不时地微微笑,而且他的笑容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少连我这种上课都在睡觉的学生也觉得他的课有趣。他讲课的声音高亢激昂,好像生怕有同学听不到似的。他总不停地讲着,好像总有说不完的知识,急于传授给他的学生。有时喊破声音,引来同学们的哄笑,他也只是跟着一个劲儿的傻笑。不久后,他的喉咙便有了毛病,但他依旧像以往一样,早进晚归。

那时我真有点不懂,为什么他一定要那么尽责,他大可以除了他的课,其它时间在家里好好休息。

在吴老师还在当我们班的班主任时,班上每位学生都知道我一直是他的“重点保护对象”。当然,那间教师休息室,也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但由于从小学开始,每届的班主任对我都这样,所以这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以前的老师总是对我吹胡子,瞪眼睛,或想以严厉的声音毒骂我,给我个下马威。但他们不知道这对我根本起不了作用。而吴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他懂得体谅学生,给我分析原因,并鼓励我要好好读书,虽然我是一个拖班级后腿的学生,他却不曾放弃过我。那时我常常闯祸,而到最后,为我收拾残局的总是吴老师,我真的好感动,只是出于面子,我始终没有表现出来。

那以后,不管在哪个老师的课堂上我都没有打磕睡,我只要想起吴老师对我充满期望,总是不忍辜负他。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我总是特别认真,他的课也是有最多欢笑的,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常常笑得比我们还开心。

但我始终是没有办法彻底做个好学生,我是有想过要改,可是不知怎么的,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渐渐地,吴老师好像也习惯了我的过错,教导我的声音也大了起来,而后又小了下去。

终于有一天,我鬼使神差的,又和别人打架了。但这次的事并不像以往的好处理了,段长不知道说真的,还是吓唬我说要被记过处分,但后来却没有,又听说是吴老师替我求情,我才没交给学校处理的。这事结束后,我明显感觉得出吴老师对我十分的失望,他没有再刻意批评我,或是开导我了,也许他放弃我了吧。

……这件事并没有结束,它始终在吴老师跟我的心中搁浅着。后来,我们换了班主任,我又回到了以前上课打磕睡的日子了。渐渐地,我发现至从少了吴老师后,我的生活好像也少了几分色彩。我开始怀念你高亢的声音,带着魔力的笑容,以及那令我感动的点点滴滴。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

朱自清的蝉声一提到朱自清,人们都知道他是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著名的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实,他还是一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教授。

讲台上的朱自清是一个亲切而又严格的老师,一个能将教师职业与文学爱好融为一体的著名的作家教授,还是一个能将国学与新文学批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批评家教授。当然,朱自清的从教之路和思想历程是坎坷的,他一度曾想脱离教育界,又想以国学研究来躲避政治风潮,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磨砺了他,爱国进步的师生感奋了他,亦师亦友的师生深情感动了他,他终于陶铸成一代令人钦敬的名师。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多所中学任国文教员,据黄延复《清华逸事》记载:朱自清从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这五年的时间里,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七个学校。

1925年2月,已从教五年的朱自清欲谋商务印书馆工作,他给好友俞平伯去信说:“我颇想脱离教育界,在商务觅事,不知如何?也想到北京去……如有相当机会,当乞为我留意。”3月又去一信:“弟实觉教育事业,徒受气不能受益,故颇倦之。兄谓入商务(若能)适否?”“倦之”的直接原因,他在信中陈述得很明白:“春晖闹了风潮,学生反对教务主任而不上课,当局开除学生廿八人,我们反对而辞职;结果,他仍被留在此,夏先生专任甬事,丰子恺改任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事。此后事甚乏味。半年后仍须一走。”后来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没有联系上,适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经俞平伯推荐,胡适介绍,就聘他为教授。从此,朱自清再也没有离开清华,他的职务都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尽管他主持系务任中文系主任16年(抗战时期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但他仍担任了教学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讲台,从教终生。

朱自清能站稳讲台、从教终身的原因,首先在于他能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反躬自省、勤奋好学。在1920年到1925年这五年中学教师生涯中,朱自清在不同的学校碰到了不同的矛盾和困难:教与学的矛盾、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风潮事件,等等,使他产生了“倦之”情绪,但他“倦”而终不弃。以“教与学的矛盾”为例,朱自清大学毕业后执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鲁迅、刘大白等都曾在这里执教。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北大高材生,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到一师任教。朱自清当时22岁,而他所教的高级班的学生大都二十左右,大的竟有二十七八岁,所以他就被学生称为“小先生”。朱自清虽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不错的“新诗”创作成果,但并不等于就可以当好老师。“小先生”朱自清见了老学生不免感到紧张,加上他矮矮胖胖的形象与难懂的口音和穿着的土气,初上讲台的朱自清没有什么魅力,他不知怎样上课才可以让学生满意。只教了一个月的书,他便坚决要求辞职。原因是学生课堂上的发问让朱自清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觉得学生“不买他的账”。然而又被学生诚恳地挽留住了,终至于师生之间相处很好。他的学生魏金枝后来回忆说:“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及至学生提问,他更是手足无措。“他就不免慌张起来,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直要到问题完全解决,才得平静下来。”他将自己想辞职离开一师的事情写信告诉了蒋梦麟,不知内情的蒋梦麟以为是校方作梗,速致函校长姜伯韩说:“假如像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教师,还不能孚众望的话,一师学生的知识水准,一定很差。”当时一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曹聚仁从校长处得到此信后,便拿着这封信去找朱自清,劝他留下,并说道:“教书是一种艺术,跟学问广博与否是不相干的。”学生们也一起劝老师慢慢来,不要着急,并陪同他去观摩其他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情况。朱自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确是自己不谙教学方法所致。他于是更加勤奋学习和认真备课,学生们开始喜欢听他的课。由此可见,一师学生不愧为是“师范”学生,不仅知识水准不差,且已有师者风度。而朱自清的虚心和自省,更是令人钦敬。虚心使人进步,善于接受学生意见,这是朱自清终能站稳讲台的重要原因。

讲究教育方法,实践教学民主,是朱自清深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经过在浙江一师、扬州八中、中国公学等学校两年的教学历练,到1923年朱自清执教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时,他的教学水平大有提高。讲台上的朱自清在学生的眼中,是一位亲切而严格、又具有“别致而善诱”教学方法的的老师。他的学生陈天伦在《敬悼朱自清师》一文中回忆说:“民国12年,我在温州中学初二读书,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说起他的教学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都是文言文。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作白话文。《窗外》《书的自叙》……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由命题,这在做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的文言文后的我们,得了不少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朱自清还设计作文表格计分法,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温中(包括中学部和师范部)各年级的学生都争着要求他教课,他只得尽可能多担任些钟点。奔波于两部之间。但他不因课多而敷衍,每每拭汗上讲台,发下许多讲义,认真讲解。”

朱自清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不同,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民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健全人格的思想。例如,1924年3月俞平伯应邀到白马湖朱自清兼课的春晖中学玩,他在10日的日记里写道:“佩弦上下午各有课二小时”,“他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他从过去在一师上课时自己“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可谓是“启发式”教育的先声,是还学生独立思维权利的表现,是朱自清教育方法的特点。又如他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上“新文学研究”课时,“在课堂上,他常常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意见,一听到学生有新的见解,立即高兴地说:‘啊,你的意见很新!’他教学严谨持重,绝不作主观论断,谈到某种文学现象时,总是尊重客观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述”。温和的态度和平等的方式,是朱自清教育方法的另一特点。在春晖中学任教时,一次,有人报告几位学生在聚赌,按惯例,学校要严加处理。朱自清知道后,很快和别的教师商量,以教育为主,根据情况从轻处理,并确定如此处置: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一个学生曾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下课的时候,两个同学乱夺书籍,带怒带骂,朱自清见了,就微笑地说道:“争闹之声,胡为乎来哉。”他一反传统的“师道尊严”,能依循少年儿童的心理,循循善诱。一次,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煞有介事地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这篇作文如果碰到思想陈旧僵化的老师,会认为是对师不恭而心存不悦或勃然大怒,但朱自清却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朱自清在教学生如何作文的同时,更教如何做人,又显示如何为师。他要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做有“纯正的趣味”的人;他的教学方法与旧方法不同,渗透着新的现代的观念,从中可见他的人格教育思想,即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不可逾越的,学生与教师都应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

教学特别认真负责,是讲台上的朱自清一贯的精神。他上课认真,要求学生上课也要认真,课堂纪律特别严,经常点名,有哪一个没有来上课,他心里清清楚楚。有一次他在走廊上遇到一个学生,就问他:“你昨天为什么缺课?”那学生连忙道歉,从此不再缺课。朱自清批改作业认真,就作业应否改得详细的问题,他与俞平伯还进行过有趣的讨论。俞平伯认为学生只注意分数多少,从来不仔细看老帅的批改和评语,不赞成多改;朱自清则反对这种看法,举出学生珍藏自己在中学教书时批改的作文簿的事例为论据;俞平伯则买来一包花生米,指着包花生米的作文纸说:“大多数的作文,都是拿来包花生米的,所以我主张,不要改得太详细。”但朱自清仍坚持认为,大多数学生还是欢迎多改。他为班上学生批改作业很仔细,有错必改,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看到精彩论点,则用红笔画上圈圈,或针对上面的缺点与错误,找出材料给学生参考,并且从不拖延发作业给学生的时间。有一天,朱自清生病了,拉肚子,但他还是按照以往工作到夜里12点后才休息的习惯,连夜批改作业。妻子陈竹隐劝他休息,他不肯,说是“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作业”。陈竹隐没有办法,只好在他的桌子边放个马桶,让他边拉边改,一页之间,竟拉了十多次,天亮后脸色蜡黄,人都变了样,但他照样提起书包上课去了。

翻阅朱自清从教的资料,可以看到,他从原先“颇想脱离教育界”,到成为一个教学认真、反躬自省、讲究教学方法,且具有现代人格教育思想的教师的轨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回报了父辈、师友对他的厚望和影响,回应了《爱的教育》一书对他的深切影响,以教书育人作为他的终身职业。这也是教育的大幸。

朱自清曾对自己的教书生涯作过一番“反省”,他说:“我现在做着教书匠。我做了五年教书匠了,真个腻得慌!黑板总是那样黑,粉笔总是那样白,我总是那样的我!成天儿浑淘淘的,有时对于自己的活着,也会惊诧。我想我们这条生命原像一湾流水,可以随意变成种种的花样;现在却筑起了堰,截断它的流,使它怎能不变成浑淘淘呢?所以一个人老做一种职业,老只觉着是‘一种’职业,那真是一条死路!说来可笑,我是常常在想改业的;正如未来派剧本说的‘换个丈夫’吧,我也不时地提醒着自己,‘换个行当吧’。”换个什么行当呢?他想知道官是怎样做的,于是想做个秘书、文书科科员,又想做个新闻记者、工人、农民、军人……”凡世间有的职业他几乎都想做,他知道这是非分之想,于是从浪漫的幻想又回到须脚踏实地的现实,他郑重地说:“我从今日今时起,努力要在‘黑白生涯’中找寻些味儿,不像往日随随便便地上课下课。”怎样从“黑白生涯”中寻找些“味儿”呢?朱自清虽然是学哲学的,却对文学有兴趣,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在北大读书时他就发表了新诗。他说:“我从前本是学哲学的,而同时舍不下文学。后来因为自己的科学根底太差,索性丢开了哲学,走向文学方面来。”将难舍的对文学之爱,洒向为生存而耕耘的教学园地,将其改良成既育人又塑己的人生花园,何乐而不为呢?这可谓是他对职业进行哲理探寻之后“寻找”出来的“味儿”,是现实与理想嫁接成活的即将盛开的精神之花蕾。在教学之余自己进行创作,写诗歌、写散文、写校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创作,创办文学社团,办校刊,等等,他将职责与爱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

紧密结合教学进行文学活动,是朱自清“黑白生涯”中进行创作的一个特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他为多所自己从教的学校共写了五首校歌和四首清华大学年级歌。他以歌词的形式,表达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情和思考。例如,他为母校――位于扬州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所写的校歌,可谓词简意深,古雅而又深蕴现代教育观念。歌云,“浩浩乎长江之涛/蜀冈之云,/佳气蔚八中/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雄/体育须兼重/人才教育今发煌/努力我八中”。他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就提出“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须兼重”等融“德智体”和“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令人肃然起敬。1923年他任教于温州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他也为该校写了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在写景颂贤之后,用“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两句,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既具有古典诗歌情怀,更饱含现代开放的继承创新思想,也流露出他创作出以教育为题材的诗歌的喜悦。朱自清在清华任教期间,他写了四首级歌:“清华大学第五毕业级级歌”“清华大学第十级新生级歌”“清华大学第八级毕业级歌”和“清华大学第九级级歌”。例如,他写于1937年的第九级级歌,以豪迈、深沉的诗句,道出了师生共同抗战的心声:“莽莽平原/漠漠长天/举眼破碎河山/同学少年/同学少年/来挽既倒狂澜/去向民间/去向民间/国家元气在民间/莫怕艰难/莫怕熬煎/戮力同心全在咱。”歌词中的“去向民间,国家元气在民间”鲜明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抗战到底的决心。1944年,他为昆明五华中学写了校歌,歌中唱道:“还我大好河山,四千年祖国重光,责在吾人身上。”字字铿锵,表达了定雪国耻的壮怀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抒发了朱自清对祖国的深情,对艺术与教育的挚爱,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难平。

倡导印行校刊,发表学生文章,支持文学社团,也是朱自清从教中乐此不疲之事。1922年他在浙江一师任教时,学生中已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晨光社”,据冯雪峰回忆:“朱先生是我们从事文学习作的热烈的鼓舞者,同时也是“晨光社”的领导者。”朱自清对学生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与校外文艺爱好者应修人合编的诗集《湖畔》及成立的“湖畔诗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1922年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对他们的诗作特色进行了分析,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1924年他在宁波四中任教时,为了激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他与同事夏尊竭力倡导、支持办《四中之半月刊》,发表在该刊物上的文章,大多经过朱自清的指导。学校文学社团很多,朱自清都曾给予具体指导。他将职责与爱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他所推崇的“正在做什么,就尽力做什么”的快乐与满足。

在教学之余自己进行创作,以诗解脱,以诗自励,以诗反思,是朱自清“黑白生涯”中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如《转眼》一诗,作于1921年,写他在杭州一师时与学生产生的“小误会”:“羞――红了他的脸儿/血――催了他的心儿/他掉转头了/他拔步走了/他说,他不再来了!”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一个新教师面对学生“惊惊诧诧”的眼光的慌乱的心理。1922年他在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执教时,所写的散文诗《匆匆》,是他认真处世、反思之作。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哲理的反省和诗意的自励,使这短短的散文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他在人间没有“白白走这一遭”的艺术留言。同年12月,他在台州又完成长诗《毁灭》,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首长诗。俞平伯在读《毁灭》这首长诗后指出:《毁灭》的作者“把一切的葛藤都斩断了,把宇宙人生之谜都拆穿了,他把那些殊途同归的人生哲学都给调和了。他不求高远只爱平实;他不贵空想,只重行为;他承认无论怎样的伟大都只是在一言一语一饮一食下功夫”。因此,“《毁灭》便是生长。《毁灭》这是一首充满了积极意味的诗”。该诗可谓是朱自清告别少年读书郎那种“缠缠绵绵”的情感、“渺茫如轻纱”的憧憬,力拒“迷迷恋恋”的蛊惑,树立起独立人格精神的诗意宣言。1923年暑假,他和好友俞平伯同游南京的秦淮河,返校温州十中后,他写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秦淮河景色和“历史的重载”与“船里满载着”的“惆怅”。文中重点写了他遇到“难解的纠纷”:载歌妓的“七板子”上的伙计,跨到他坐的船上,拿着摊开的歌折,塞向他的手里,兜揽生意,要他点歌,他由“扭捏不安”“装出大方的样子”到“窘着再拒绝”。等伙计“不屑似的走了”后,“如释了重负一般的.”他和俞平伯就开始了关于“道德律的压迫”的“自白”。后来“又来了两只歌舫。伙计照前一样的请我们点戏,我们照前一样的拒绝了。我受了三次窘,心里的不安更甚了。”细腻真切地叙写了一个不仅从精神上“毁灭”了“迷迷恋恋”的蛊惑,而且身体力行的有良知和道义感,且矛盾痛苦的自我形象。1924年2月他在温州十中任教,所作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以神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他对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的由衷喜爱。同年3月他在宁波第四中学任教,4月26日在《中国青年》第28期发表新诗《赠友》。诗中的“友”即邓中夏,该诗是朱自清在读了邓中夏的文章《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之前》及过洞庭湖时所作的两首诗后,激动不已,感触很深的应和之作。他在诗中歌吟道:“你的手像火把,/你的眼像波涛,/你的言语如石头,/怎能使我忘记呢?//你飞渡洞庭湖,/你飞渡扬子江;/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地上是荆棘呀,/地上是狐兔呀,/地上是行尸呀;//你将为一把快刀,/披荆斩棘的快刀!/你将为一声狮子吼,/狐兔们披靡奔走!/你将为春雷一震,/让行尸们惊醒!……”诗中塑造了一个为了在“荆棘地”上建立“红色天国”而燃烧自己的中国的“丹柯”形象,在热情歌颂革命先驱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愧――朱自清创作中最深邃的、剖析灵魂的东西,诗人唱道:“去年一个夏天大早我见着你:/你何其憔悴呢?/你的眼还涩着,/你的发太长了!/但你的血的热加倍的薰灼着!//在灰泥里辗转的我,/仿佛被焙炙着一般!――”真诚地表达了景仰与自愧、自励交织的心情。该诗不仅内容和节奏都是和邓中夏的诗篇相应和,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展现出诗人朱自清思想上新的高度,从惆怅到坚定,从毁旧到创新,他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这种升华来自朋友的熏陶和他自身善于择友。朱自清在温州十中时,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家兄弟交结,写出散文精品《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和《绿》;与好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写出不同风格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同时在《东方杂志》21卷2号上发表,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在北大读书时,他参与中文系同学邓中夏发起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从教后又关注其在报纸上发表的诗文,生发了景仰之情,从而创作出与邓中夏诗相媲美的真诚感人而又大气磅礴的《赠友》诗。朱自清的创作应证了所谓“从你交的朋友,可看出你是什么人”的正确性。震惊中外的“五卅”参案爆发后,朱自清悲愤难平,创作《血歌》,“他一改过去的诗风,以简短的句式排列,形成急促的节奏,如急雨,如战鼓,激励人们去向帝国主义者进行拼死的决斗。”自此以后,原想以文学为娱乐的朱自清,在血雨腥风的现实面前,手中的笔变为战斗的武器。几天后,他又写出《给死者》诗,以哀悼“五卅”死难烈士,激发民族的义愤。1926年3月18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已半年,这天他跟随清华学校队伍参加十万群众在天安门举行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抗议大会,亲历段祺瑞执政府大屠杀,几天后,满腔义愤的朱自清写出《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以血的事实揭露军阀政府的罪行。最令他感到痛心的是,他认识的一个清华学校的学生韦杰三当场被枪击倒在地,后不幸在医院逝世。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散文《哀韦杰三君》,哀悼学生的不幸遇难。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朱自清的心灵深处,他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带来的痛苦,他将此种思绪化为诗作《塑我自己的像》,诗中写道:“在我的儿时,/家里人教给我塑像;/……让我在一间小屋里,/塑起自己的像。”开始时,家里人要“我”塑一座天官像,而“我”却偷偷地塑起一座“将军”像、“思想者”像,但塑像一个“从梦里飞去”,一个“怎么也塑不成”,于是,“我”想“塑起一个‘寻路人’的像,“在旧世界里找些新路”,但“我的像在塑以前已经碎了!但我还是看见它云雾中立着――/但我也只是看见,/它在云雾中立着!”诗作含蓄、深沉地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理想一个个破灭后,仍执着追求而不能实现的痛苦。1927年“四一二”政变,使他“或多或少感着它的威胁”。朋友栗君劝他加入国民政府,他几经考虑,辞绝了。7月,他写了散文《荷塘月色》,文章通过对荷香月色细致生动的描写,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微妙而又高远超脱的心境。而1928年2月他所写的随笔《那里走》,是他由彷徨而想遁入书斋的苦闷之驱。他说:“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我想套着他的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着的路。”以国学为职业,可以逃避风险;以文学为娱乐,可以此“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不白活了一生”。但他这种对现实抱“暂时超脱”的态度,导致他“对当前文艺运动都不介入,生活圈子又极小,游离于主流之外,以至于渐渐感到心灵之水有点枯窘了。”1931年3月,他所作散文《论无话可说》(后收入散文集《你我》)可谓是此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痛切地说:“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审视自己十年来的文学生活,朱自清对当前的自己进行了剖析、苛责,他觉得自己有愧于“这个大时代”,没有“自己的话”要说。他说:“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一般人只是生活,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这是他对自己多年来为一家衣食,在庸庸碌碌的生活浊流里挣扎,所作出的痛楚的反省;是他经过多年辛劳生活的煎熬,所“蒸馏”出来的对人生、对文学的彻悟。难怪朱自清在《〈你我〉自序》中说,散文集《你我》中“作者最中意的”就是这篇《论无话可说》。1931年8月朱自清曾一度休假,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7月返国。他历欧数国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以游记的方式与青年学生交流,做实实在在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

标志朱自清思想有了重大变化的,是闻一多遇刺后他所写的《悼一多》,这是他搁笔20多年后写的第一首白话诗。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发生在身边的血案,让朱自清再次走出象牙塔,他一改以往“超然的温和”和“中年人的稳健”,压抑的激情和满腔的悲愤化为燃烧着爱与恨的诗句:“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历经闻一多这“一团火”的“涅”,在民主浪潮的冲刷下,朱自清思想中的阴影开始消散。他在《新生报》上发表《什么是文学的“生路”》,他指出,知识分子的“生路”就是“作一个时代的人”,站到“平民的立场上来说话”。他的思想已结束中间状态,向“政治社会的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特别喜爱鲁迅的杂文,认为杂文是抨击黑暗现实的利器,是开辟时代的“开路先锋”。他写出大量的杂文,如《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论书生的酸气》《论不满现状》《论气节》等。他向鲁迅学习,以杂文为利器,严肃地观察社会,冷静地分析现实的矛盾,眼光已从个人的小天地,扩大到民生国计。他从书斋里的一个超脱的学者,成为走“向民间去”的进步作家;从以国学为“一种职业”的教授,成为融爱好与职业一体的作家教授;临终前他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的签名,用行动谱写了最后的令人钦敬的爱国之歌和新中国诞生前夕震撼人心的、悲壮的教授之歌。

1932年7月朱自清从欧洲回国,这段在国外一年的生活经历,对他思想的开阔和学术水平的提升都有作用。回国后他被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1930年杨振声离校,朱自清代中国文学系系主任。1931年朱自清出国休假期间由刘文典代理)。自此,朱自清主持系务长达十六年之久,实行“古今贯通、中外融汇”的教学方针,而具体到他个人的教学与研究,则可谓是新旧文学研究双管齐下。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所采用的方针,基本上和前任主任杨振声一致,即“用新观点研究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杨振声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时,对朱自清很是器重,系里一切计划多和朱自清商量。基于过去各大学中文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中外新潮隔绝,他们决定,中国文学系的教学方针应是: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化的融合。这也是朱自清在1923年为温州十中所写的校歌中所倡导的“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思想一脉相承的。他们拟定的课程总说明明确指出:“我们的课程的组织,一方面注重研究我们的旧文学,一方面更参考外国的现代文学。……换句话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必须研究中国文学。我们要创造的也是我们中国的新文学,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新文学罢了。”这个教学方针鲜明地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是为了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革新。协同杨振声主任制定了中文系的教学方针后,朱自清带头实践,开了“歌谣”和“中国新文学研究”两门新课。王瑶谈到“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及其《纲要》时说:“当时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还有着浓厚的尊古之风,所谓许(慎)郑(玄)之学仍然是学生入门的先导,文字、声韵、训诂之类课程充斥其间,而‘新文学’是没有地位的。朱先生开设此课后,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燕京、师大两校也由于同学的要求,请他兼课……如果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朱先生的《纲要》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带有开创性的,它显示着前驱者开拓的足迹”可以说,他所开的两门新课,打破了中国文学系教学设置中尊古的旧格局,使不登大雅之堂的新文学和民间歌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人曾说,朱自清与闻一多是清华中文系的双子星座,闻是唐诗的现代传人,朱是宋诗的现代传人。由此看来,朱自清应既是宋诗、同时还是新文学的现代传人。朱自清正式担任系主任后,在迎新大会上报告了他的旅欧之行,着重介绍了英国的读诗会和名人住宅以及游逛加尔东尼市场的情况,将“古今贯通、中外融汇”的教学方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朱自清本学期“主要讲授《诗》《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三门课,后又开讲《陶诗》和《李贺诗》,努力从事国学的钻研。”从他所开的课来看,他确实做到了古今贯通,不仅从事国学教学,同时还进行新文学教学;不仅尽力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学,还着力于建设新的文学。

这种将“研究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紧密结合的方针,还体现在朱自清的学术研究中,旧文学研究方面,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论著有《经典常谈》(文光书店1946年5月出版),这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这部著作与以往文学史籍研究的著作不同,以往的文学史籍以作家为主分条叙述和以文体分篇标目,他打破这种旧的体制,在对文体叙事中注意文体历代的发展变化。他认为古典文学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他将文学史的研究置于流动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所以,他在论述文学现象时,强调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社会的联系,从而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这部著作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

新文学研究方面,朱自清不仅对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进行“史”的研究,也对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当前文学进行评论。朱自清所编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史上一部珍贵的资料。王瑶评论说:“当时距‘五四’已有十年,新文学运动已经历了它的倡导和开创的时期,各种文学体裁都出现了许多作者和作品,赢得了读者的爱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当时还没有人对这一阶段的历程作过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更没有人在大学讲坛上开过这类性质的课程。……因此朱先生的《纲要》可以说是最早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新文学的成果。”

除了对新诗作“史”的研究,朱自清还积极地投入对新诗的评论及对当前文学的批评。朱自清在生活艰辛、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努力读书,勤奋笔耕,撰写出《新诗杂话》(作家书屋1947年12月出版),书中对抗战诗歌进行了满腔热情的评论。他主张文艺为抗战服务,在《抗战与诗》里,对新诗散文化的趋势进行了肯定,认为散文化是“为了诉诸大众,为了诗的普及”。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他还对闻一多、艾青、臧克家、老舍等同时代的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在《爱国诗》一文中,他鼓励诗人多写爱国诗篇。他特别推崇闻一多,认为他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他爱的是一个理想的完整的中国”。他还致力于当前文学创作的研究,他读了卞之琳、穆时英、张天翼等的作品,写出评论,作出细致的分析。他还对茅盾、施蛰存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的手法深入细致,远远超过了茅盾。他特别赏识《蚀》和《子夜》,认为真能表现时代的是这两部作品。”他还和学生“大谈茅盾的《子夜》,对这部长篇推崇备至,说不论取材、思想到气魄,都是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巨著,这才是站在时代最尖端的作品。”1945年他写了《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对茅盾25年来为新文学所作的贡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不仅为新文学史和新文学批评做了大量工作,还进行了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研究。早在他在温州十中任教时,就和俞平伯讨论过有关文艺理论的问题。他写了论文《文艺的真实性》,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追求艺术的“个性”,呼吁“我们要有真实而自由的生活,要有真实而自由的文艺。”这种文学见解,“反映了朱自清当时的美学思想,决定了他此后的创作倾向和基调,这篇文章不啻为他的文艺创作的宣言书。”《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8月出版)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他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等四个方面的诗论作了研究,理清其发展变化的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作的诗论《诗的趋势》,指出现代诗的趋势在于“不爱‘晦涩’,不迷恋文字和技巧,而要求无修饰的平淡的实在感,要求明确的直截的诗。”还出版了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1948年版)。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研究,不是躲进象牙塔中的闭门造车,而是十分关注时代,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例如,针对当时杨振声发表在1946年10月13日《大公报》上的文章《我们打开一条生路》,朱自清在《新生报》发表《什么是文学的“生路”》,与之展开讨论。他在文章中说知识分子“要靠文艺为新时代服务”,“文人得作为平民而生活着,然后将那在生活的经验表现,传达出来”。可见他的思想已结束了中间状态,从学者向战士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朱自清的学术研究视野中,还有他一直关心着的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出版了《语文零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还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叶圣陶如是说。

终身从教而又难舍文学的朱自清,用他五十年的人生轨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远去的但永不会消失的“背影”,讲台上的朱自清,至今仍是教师的楷模。

1.张守常《最完美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出版社。

2.魏金枝《杭州一师时代的朱自清先生》,《文讯》第九卷第三期。

3.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5.朱自清《那里走》,《朱自清散文卷一:小品与随笔》。

6.王瑶《先驱者的足迹――读朱自清先生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全集》第八卷。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一

“小时候,你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听着这首歌,我隐入了沉思……“这道题你是怎么做的,这都讲了几遍了,怎么还错……”“你以为我愿意啊,上课你声音那么小,我怎么听得见,还不许这,不准那的,你又没说不准出错……”静悄悄的办公室里充满了火药味,除了我和张老师,没有其他人了。因为我的作业改正了几次还是错,张老师“恨铁不成钢”地训斥着我,我则一脸无所谓地和她吵了起来。

第二天,我在座位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下课后,到我办公”是她!

去就去,谁怕谁呀!

我抱着“要杀要剐随你”的心态走进了办公室。“……老师上次态度不好,你也别哎气了,还有上课我尽量会把声音放大的,这道题我再给你讲一下吧!

看,这儿的意思是……”听着张老师的一句句话,我既惊讶又悔恨。为何当初那么任性,为何明知张老师的嗓子不好,还要挑出这毛病来,为何明明是自己的错,还那样的放肆?为何……这次事件,让我明白了:尊重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能力。从此,我爱上了老师,爱上了这个职业。

我爱老师是因为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在我们失败时,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成就和喜悦;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地拨正我们前进的航向;在我们因取得一点儿成绩就骄傲时,老师是我们的清醒剂。

每个老师都有烦恼,但他总会选择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每个老师心目中都有他的好学生,但他知道在自己的心里必须装着所有的学生;每个老师都会遇到领他烦恼的学生,但他知道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每个老师都要承受工作的压力,但他心中最大的压力一定是来自学生的期盼;每个老师都会获得工作的酬劳,但最大的酬劳一定是来自内心的愉快,这种愉快无法用语言形容,无法用金钱衡量。

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您是天下最最美丽的人儿。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二

回忆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我初入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是懵懂而无知的,我看着讲台上的她,温言笑语,不禁对她产生了好感。在第一次上班会课时,我想参加文娱委员的竞选,可那时年少胆小,我畏畏缩缩坐在座位上,始终不敢参加竞选。她发现了我的异样,关切的眼神如阳光般向我照来,而我,就像已经习惯了阴暗的地鼠般,拼命闪躲那一缕温暖。

她,向我走了过来,伸手摸了摸我的头,那感觉真奇妙!像温柔的母亲,像温暖的阳光;既不滚烫,也不冷漠。我怯怯地抬头望向她:上翘的嘴角,微扬的眉梢,藏了星星般美丽的眼睛。在她鼓励的眼神中,我走上台,勇敢地参加了竞选,发表了演讲,并成功当选了文娱委员。在同学们认可的掌声中,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信心。

回忆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我小学毕业时。那一刻,我哭了。伴随着少先队歌的响起,我脑中闪过六年来的点点滴滴,我再也忍不住了,豆大的泪珠如断线的珍珠簌簌往下落。正当这时,樊老师走了过来,把右手放在我的肩上,这便是对我无声的安慰了。那一天,我看到了她睫毛上的晶莹泪珠。

许多年过去之后,也许我会忘记很多事情,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便是讲台上那个温暖如阳光的她。

作者:折桂七7班李丰亦。

公众号:微语塘。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三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散播着希望。”“在无数平凡和不平凡的职业中,我们拥有宝石般闪亮的职业,我们骄傲,我们是老师!在无数奉献和进取的篇章中,我们拥有金子般闪亮的一页,我们骄傲,我们是老师!”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走过了十三年的从教生涯。回望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细数往昔的故事,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因为我爱我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只因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因而,我懂得了教育孩子要从爱开始。课堂上,我对每一个孩子要求都很严格,因为我告诉我的学生:我宁愿你们现在因为我的批评而暂时记恨我,也不希望你们将来长大了,因为我当初的不管不问而恼恨我。课下我和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推心置腹的交谈,渐渐地,他们和我成为了朋友,还记得去年的平安夜,我成为办公室收到平安果最多的老师,那一个个精心包装的平安果表达了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贺卡上写着这样的祝福语:“老师,您是教我们数学的,我祝您快乐越加越多,烦恼越减越少,健康越乘越多,不顺越除越少,好心情天天乘方。”

每天简单重复的忙碌或许使我们遗忘了身边小事的影响,忙忙碌碌间错失了许多生动。今年正月十三,我在街上碰到三班的xxx和他的爸爸去配眼镜。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学习程度不好,而且上课也爱捣乱。他爸爸问我在校的表现,我说:“xx平常上课的表现可以,虽然他的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不过他还是很知道用功的。”尽管说这话有点儿虚伪,因为正在假期,所以我没有说他的缺点。开学以后,一直到现在,数学课堂上,王清松就像换了一个人,平时上课书都不愿掏出来,而现在他上课戴上眼镜,学习很认真,即使有时候还有点儿管不住自己,想做点儿小动作,可是如若看到我注意到他,他立马就坐好。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我们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性格,影响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我深刻的体会到,成功的教育源于对孩子的理解,宽容和发自内心的爱,我知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行为上的神圣。

老师是灯塔,指引学生夜航的路,纠正他们偏离的航向;在他们成功时,用殷殷教导使他们认识到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他们失意时,帮助他们重拾旧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对同事们说过:“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也道出我的心声,我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加以追求,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杏坛。在我们教师的心灵深处,始终有对教育事业的满怀忠诚,对学生的滚烫爱心,我们坚韧,我们刚强,我们付出,我们奉献,我们无怨……因为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让我们守候在那方“黑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们都会成为栋梁之才。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讲台上的好老师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好的老师,不仅教导学生知识技能,更关注学生的人格素养,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的好公民。本文将就讲台上的好老师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

第二段:品德高尚。

一名好老师必须品德高尚,以身作则。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展示出对做人的精神追求和对道德的忠诚,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较高境界,塑造他们的道德价值观。课堂上,好老师不仅教授知识,更讲解怎样做人,推崇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恳学习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三段:务实教学。

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教研是好老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他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程度和科学教育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课堂上,他们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灵活使用教具,设计多彩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同时,好老师注重质量掌握,批改作业认真细致,用心指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段:关注学生。

一名好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感受。他们倾听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好老师时常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倡导团队合作,建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综合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好老师在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爱与不爱这些人生大题上引导学生,促进他们成长成为自信、正直、有勇气的好公民。

第五段:传道授业。

一名好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他们善于发现学科的新领域和翻译最新发现,引领学生涉足前沿,挑战思维极限,拓展知识与技能的维度。同时,他们时刻关注教育创新,参与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教育背景。

结尾。

好的老师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品德高尚、务实教学、关注学生、传道授业是好老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板块。保持一颗赤诚的心,从自己做起,爱生活、爱学生、爱教育我们,才能成为讲台上的好老师,引导学生成果好公民。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五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立冬与冬至的区别。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此时天气开始由凉转冷。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时天气变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六

比如我忙的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还可以慢慢的球起来…。

比如我一直都喜欢讲一些屁一样的大道理来害人害己…。

比如我可以无聊到到一点也不饭的作者地盘上去和人掐架…。

比如我好像已经完全冷感了=0=。

而且,我好像完全回忆不起过去了--#。

这边的黑夜真素太讨厌了口牙。

看到qq相册里阿静的卷发了,好好看好温婉噢。这里偷偷说一句,其实我觉得会复合,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貌似没什么自个资格来预言。

阿静素个好姑娘,嗯。

我在qq上跟tina围绕着便便的话题讨论了近半个小时。

呃。

最近看到一些人qq上头像的闪动会很开心,嘴角都素弯着的,心里怒吼着,啊,偶8素一锅淫!8素!

映晗!偶爱你!子宵!偶爱你!tina!!你锅傻子!!w。

我的精神世界饱食了==。

当然,这些我才不敢到那里说,自己在这里八一下==+。

其实很多时候,你肚子痛啊痛啊痛也就习惯了,

有欲呕感时干呕啊干呕啊也处之泰然了,

冷的半死抖阿都啊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被生活轮了一遍又一遍也就习惯了,

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不会故意亏待自己,能照的到阳光的地方我都会努力站上去,我又不是笨蛋,何必和美好生活过不去。至于不能改变的,始终苦痛的,那便让它存在好了。这么多年它们一直存在,始终和谐地虐着我,尽忠职守,既然这样,还不如连那些一起享受。

窗外的乌鸦叫了两声。

我在马桶上淡定自若。

接着,放了一个屁。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七

“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那么今天我们要画的主题就是‘法布尔与昆虫’。”美术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到。“那么我们的色彩就可以……”老师话音还没有落下,那个顽皮鬼叫了一声:“我们就可以不画作业喽!是不是啊?”

台下哄然大笑,场面失控了,美术老师当然轻饶不了那破坏纪律的“罪犯”。

“运闿,你给我上来!到讲台上来。”运闿向老师翻了个白眼,吐着舌头,耸着肩,又抓着自己的裤腿缓缓站了起来,好像刚刚发生的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要是他呀,恨不得挖地三尺,直接跳下去得了。“过来!”老师那如雷贯耳般的吼声再次传来,看来美术老师是真的生气了。运闿就装的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女人一样,抬头突肚,大摇大摆地晃着走,他边走还边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好像在大叫着,不停在倾诉着自己的无辜。

运闿静静地在老师后面挑起了“美丽”的“芭蕾舞”、“高声唱歌”,这可是一场高亢而又无声的喜剧表演,充满了顽皮与兴奋。当然,同学们又纷纷大笑了起来,不过这次运闿可因得意忘形而在劫难逃,被抓了个现行。他被美术老师拉进了校长室,但死猪不怕开水烫呀,运闿这个顽皮鬼已经是那里的常客了,少不了又挨一顿臭骂。

奇葩的人,当然是天马行空、策马奔腾的啦!但一个运闿却如“万马奔腾”。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坏习惯。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八

[案例]班长送来本周的班务日志,我翻开一看,在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等栏目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的机会又是最多。

这位学生是我班的一位自我约束能力极差的学生,曾因参与打架而被学校处分过。可他并没有因为受到处分而从此改过自新,依然我行我素。到现在,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谈起他都很头疼,他已成了学校的“反面典型”。

看看手中的班务日志,想想他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曾经用过的各种教育方法,我终于决定在班务日志上做点文章。

我把班务日志翻到班主任意见一栏,略加思索,写了一段对他的评价。

第二天,我把班务日志带到教室,跟往常一样,我讲了班务日志上几个典型的问题,但避而不谈他的事情。放学了,我留下他关锁门窗。我先走出了教室,把班务日志留在了讲台上。

他抑制不住内心那强烈的'好奇,翻开这本他认为只记载他的“罪证”的班务日志,不想在班主任意见栏却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某某某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坏”,在我看来,在他一系列不良行为背后,仍隐藏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他关心集体,爱护同学,疾恶如仇。他的那些错误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一时意气用事。事后,我看得出他内心充满悔意,这说明他已有改变自己和重塑自己的愿望和决心,只不过他暂时还缺乏勇气。如果他能经常控制和约束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的话,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我相信他会改变的,我等待着。

从那以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完全变样了。不仅在行为表现上得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学习上成绩也有明显进步。

事实上,班务日志上的这段话我对他也当面说过多次,可为什么这次效果却不同呢?

还是用他日记中的一段话来说吧:“这些话瞿老师曾对我说过很多次,那时,我以为老师是当面奉承我、甚至敷衍我,是企图使我听话的‘招术’。自从看了班务日志之后,我才知道,这些话是出自老师的真心,因为班务日志是要给学校领导看的,说明了老师在当面的时候和背地里对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分析]后进生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把握后进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其心理需求`人格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瞿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所精心设计的一次“遗忘”班务日志机会,可谓独具匠心,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那就是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寓教育于非教育之中,用看是无意、偶然的事件,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最终信任和理解变成了强大的教育力量,促进了后进生的根本转变。

(北京市教科所吴老师评)。

讲台上的背影(汇总19篇)篇十九

讲台上的好老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人之一。在校园经历过这么多年后,我深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这些优秀的教育者将他们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出色的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理解、自信、思考和挑战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讲台上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好老师的特点。

讲台上的好老师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表达清晰、思路井然,更善于以身作则,给我们以启迪和鼓励。这些老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独特性,并激励孩子们去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工作,自信成就。好老师会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尊重他们的感情。

第三段:好老师的教育方式。

与好老师一起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他们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科学教育的方式相同。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激励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会使用多媒体和互动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个人而言,我曾经有一位老师,她教学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思考问题。这种交互式学习方式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

第四段:好老师的影响。

好老师不仅使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激情,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师生之间的紧密互动,我们能够懂得如何去理解人性,如何去理解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在学校教育时间内,尽可能地去促进个人智力和心灵的成长。

第五段:总结。

总之,讲台上良师益友的好老师的身影永远显露于我的生活中。他们不仅使我们在学校中超越自我,而且使我们清晰地认识自我,以便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一生中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都给了我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帮助了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好的社区成员,一个更好的人类公民。如今,我真的非常感激这些豁达开放而有智慧的人士,他们深受我们这一代学生的信任和敬爱,成为了我们一生中的立信模范。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练习课教案范文(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书面材料,它能有效指导教学进程。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践的指导

    音乐快与慢教案小班(通用18篇)

    通过小班教案的实施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若干小班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中老鼠“跑

    毕业歌教案大班(热门18篇)

    大班教案是指适用于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借助以下大班教案范文,教师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

    写给我亲爱的爸爸(精选18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来引起读者共鸣的作文。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读完后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亲爱的爸爸,我仿佛从未写信给你,从小到大

    我平凡的弟弟小学(实用15篇)

    优秀作文是对语言的驾驭和运用的体现,它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展示了作者出色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方式。我的'弟弟非常可爱,他有圆圆的脸

    中秋佳节的小学三年级大全(18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它需要有清晰的中心思想和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劳动教育开展建议报告(精选18篇)

    上周,我校组织了割麦劳动活动,我班学生在割麦劳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还有不少收获,现报告如下几点:割麦不是一般的劳动活动,面对的劳动对象是小麦,如果学生在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初二(优秀15篇)

    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我要靠冬天温暖的太阳,我要

    小学生新年主持词(专业13篇)

    主持词的结尾要有总结性的话语,表达对观众的感谢和期待。除了这些总结范文,我们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等待着大家的发现。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合:大家元旦快乐!合:新

    我爱故乡的草莓我爱故乡的草莓(通用14篇)

    优秀作文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的观点,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示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今天下午放学,妈妈来接我时,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