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9 作者:影墨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教师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教师职业成长。如果您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有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相信能够给您一些启示。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一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

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

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

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

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影响:

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

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

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

五.鉴赏任务形象。

1.了解三绝是谁。

2.鉴赏曹操。

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欣赏关羽。

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一:复习。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诸葛亮。

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

(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诸葛亮的智和忠)。

3、说说还有哪些鲜活形象。

还有勇猛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周瑜圆滑睿智有心计的司马懿。

三、赏析精彩场面。

1.与三有关的情节。

(打出幻灯片)。

2.精彩的战争场面。

(打出幻灯片)。

四、名著的启示。

合作探究:读三国的启示。

老师点拨: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归纳。

(打出幻灯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再读《三国》有必要吗?(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正确即可)。

(给出名人名言,倡导读书)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三国演义》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作为一名中国学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吗?那就赶快投入到读书行列中来吧!

六、总结反思: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那麽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

成也罢,败也好。都随这滚滚的长江水烟消云散。但是不变的是他们那不朽的生命价值凝聚的历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本节课。)。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二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三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四

《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以及相关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3、学会从书本(文字、数据、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比较、统计、识图、分析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2、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4、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对今天的和平时期更加珍惜,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更好地体会这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所蕴含的大智慧。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4、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关键人物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掌握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重要标准。

5、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课件视频《三国》片段,把学生带入三国乱世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新课的兴趣。(教师提问: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大家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102页方框里的文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约30分钟)。

1、我们要探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刚才大家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得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102页“官渡之战”大字部分的内容。

(板书:一、官渡之战)。

2、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个人是曹操。(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作)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统一天下是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3、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对,是袁绍。(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地图)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那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对,大家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课件分点显示)。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两强相遇,定要一决高下。曹操与袁绍展开了一次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下面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下这个表格。(课件显示表格)。

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交战时间交战地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大家结合教材103页上方的小字,一起来思考一下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7、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可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我们前面提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对,是统一天下。那么接下来,毫无疑问,曹操大军就要向南方进发了。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赤壁之战”下方大字部分内容。

(板书:二、赤壁之战)。

8、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大家一起来看教材104页左上方的图片。

9、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显示表格)。

赤壁之战交战双方交战时间交战地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10、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最根本原因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1、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三国鼎立的形成”下面大字部分的内容,包括地图,之后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及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17、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请三个组学生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约2分钟)。

总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欲知后事如何,窃听下回分解。

四、课堂练习(约3分钟)。

(一)选择题。

a.官渡之战b.牧野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二)思考探究。

五、课外实践活动。

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六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加强民族融合。

(2)促进经济发展。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课后小结: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七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加强民族融合。

(2)促进经济发展。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八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一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授后感:

1、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课后小结: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四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课件。(课题、展示会)。

3、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三国人物的卡片。

5、读书星制作。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3、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1、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五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六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多媒体工具。

一、导入。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七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

教后反思 。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八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城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南京)。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19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教学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9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我将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大学三好学生申请书(通用16篇)

    更多申请书是我们获得机遇和突破的重要桥梁,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掌握一些成功的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写出一份出色的申请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

    幼儿园大班歌曲教案摇篮范文(19篇)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教育阶段中的最后一年,也是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的重要阶段。以下是幼儿园大班自我认知和身份意识培养的范文,供大家参考。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欣赏感

    给自己一个微笑小学生(通用18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不妨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智慧。当你在布满困难

    平安创建自查报告(优秀14篇)

    自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会,通过改进和调整来提高自身的表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我校近年来坚持以邓

    被困电梯应急预案(专业17篇)

    应急预案的核心在于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和切实实施,它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够有所启发。

    期末冲刺计划(优质23篇)

    期末考试成绩已经出来,这是一篇对自己的学业进行总结的好时机。在下面,小编分享了一些来自优秀同学的期末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

    新四军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新四军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分支

    工伤赔偿申请书(专业15篇)

    转专业申请书不仅是一份陈述自己意愿的文件,更是展示你的思考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转专业申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工程建设单位的工作总结(热门23篇)

    随着一个月的工作逐渐结束,我们需要对这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评估工作表现。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