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念青松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

范文范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升写作水平。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写作的逻辑和结构,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一

第一种保守主义,认为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别人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第二种自由主义,道德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存在“义务”属性。第三种以偏概全,在遇到涉及到道德问题的.事件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并没有关注到事件背后的原因。

道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体现,是一种人性真善美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用同一套标准要求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每个人享有一定的自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二

记得,小学时,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内容好像是这样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辆公车里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当时的人群时不时的骚动着,在埋怨着自己没座位。“刹”一个急刹车,把车上的人弄的前扑后仰,随后上来了一个老奶奶,她慢慢的移动着年迈的步伐,一步步向前走去,车子发动的了,老奶奶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拥挤的人群之中!

在车缓缓地行动着,可那位老奶奶仍是弓着背在那站着,终于,一位大爷把奶奶扶到位置上,再过了许久大爷下车了,在这时我晶莹的泪珠已经在我眼眶中打转,因为作者在最后写到大爷是戴着假肢的!

我看完后,被那位大爷深深的感动了,同时我也为那位妇女感到同情,因为她不仅自己的道德迷失了,连她女儿的道德一同被她抹去!让座对于你我来说是多么的容易,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呢?在我心里这位大爷比这位少妇健全,因为他并没有丢失道德,并没有丢失人生中最不可少的东西!可她却连位残疾人都不如,她只剩下个躯壳,而她的灵魂早已破灭!

请勿让道德丢失!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三

8月5日播出的《中国梦想秀》中,来自贵州的“追梦人”杨成燕,梦想是让失散多年的妹妹认回双亲,一起拍张全家福。杨成燕的妹妹张懿小时候被父母送给别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张懿在现场一直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

张懿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养父母伤心;二是与亲生父母并无感情,她信奉“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认还是不认,张懿已成人,她有权利作出判断。而周立波一再诘问,甚至逼迫,出言不逊,哪怕初衷良好,也有道德绑架之嫌。

从法律上说,如果当初张懿的亲生父母遗弃了她,已涉嫌违法;如果将其送养给别人,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她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换言之,张懿可以不认亲生父母,也不必赡养亲生父母。本来一件很纯粹的事,却因周立波的“好心”而变得复杂。

据杨成燕称,其妹妹张懿属于超生,要上交罚款。无奈家里条件太差,杨成燕的父母实在拿不出罚款,只能将仅有1个多月大的女儿送走。更接近真相的细节应该是,杨成燕的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生了张懿之后,又生了一女一子,即包括张懿在内,杨家共有四个孩子,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在笔者老家,有太多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连生了几个女儿,直到生了儿子才满足,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儿送人。

不认亲生父母,总有原因。作为旁观者,我们自然不能勉强,更不能道德绑架。他们与养父母建立良好感情,不愿让养父母难受,已尽孝道。他们认亲有时也容易受到阻力,比如被养父母劝阻,张懿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养父母的做法,同样值得理解。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大棒,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明显不合适,可能遮蔽真相,伤害法律,掩藏了社会问题。少一些泛道德化,回归到法律命题,并深思道德泛化背后的社会问题,也许强过动辄上纲上线,拿道德说事。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四

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后,让人感受到几分凌冽的寒意。

两岁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亡,路过十八人陷入被拷问的悲惨境地。他们如果承认有错,大众就立马获得了胜利;如果不认罪,那就一直盯着,反复折磨,直到他们垂下高傲的头颅。

我们轻易便可宽恕自己的恶行,但却绝对不能原谅别人的污点。而似乎必然的逻辑是,因为自身的诸多缺陷,对他人的攻击便异常凶猛无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伟大冲锋,全然忘记了这是杀戮,会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撑我们的伦理基石是:任何别人都应该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们承担其道德义务,是无可指责的高尚行为。仔细想来,我们只是借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伦理点心而已。那些无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复原了现场,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看见了血泊中的小悦悦——仅仅因为与悲惨的事件相关,就被迫成了大众肆意蹂躏的对象。我们知道这种杀戮的有效性,对方根本无从反抗,也无力反抗。我们愈义愤,杀声愈响,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获得了道德优越感,可谓完胜。不幸的是,我们杀死了一大堆无辜的同类。当然,在我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无辜的人,问题仅仅在于谁会被我们逮住而已。

审判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会,维护了某种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仅仅如此,江苏溧阳一低级官员的微博偷情以及资本达人王功权私奔事件,都带有道德审讯的意味。官员,一旦和性发生关联,整个社会就立即莫名地亢奋起来,好像发现了肥美的猎物,可以一展绝技,于此获得巨大的满足。大众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这毫不奇怪,问题在于,媒体乐于鼓动这种本能,并从中收获“影响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张皮,只要我想——当然是没有毒牙的人,不会影响媒体饭碗的人。

现在看来,律师张显在药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制造道德审判之嫌。一个冷酷大学生人头落地了,正义貌似得到伸张,越界的道德涂污却令人不安:我们真的不得不采取夸张的道德手段致人于死地吗?处于中国当下情景中的人们,当然理解这种无奈的司法现实,为求公正和正义,反而丢掉了良知和德行,当事人很难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他是否真的会心生不安?如果没有,这种正义便是有毒的,它将更加让人堕落。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五

中华民族亘有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源远流长。在千百年前,《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早有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于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谦让的意识也渐入人心,仿若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如今,谦让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

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妈妈,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坏了小汽车,我抢回来它还打我!”面对弟弟的胡闹,满地的狼藉,心中难免充斥着委屈。我们渴望着公平的对待,期待着有个人能站出来说出我们作为长者的心声。而等来的却是家长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坏就弄坏…你应该让着他”这样类似的言语,于是,“谦让”便衍生成为我们肩上不得不担负起的使命。其实,在我们在严格死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那些以道德为名的约束或阻挡,最后被颠倒了黑白。于是我们大胆发问,何错之有?真相便是我们都盲目于“道德”的旗号,而被进行了行为上的“绑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天津重建之时,马云的微博却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宝了”“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好在逼捐的网友声势浩大,反对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数,“你有钱就得多捐”,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慈善的首要原则就是自愿,哪怕他是中国的首富,他也有权力决定捐与不捐、捐多少,无人可以强迫,更没必要挥舞道德的“凶器”,去胁迫其他人要怎么样去做。就像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去做,而不是由此化为了利器,去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好事,也不应该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道德最适合来约束自己,而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人们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为它的无害,能够逐渐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平息纠纷与风波。可如果道德成为人人手中强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会成为每个人毡上的针、背上的刺,设法拔去。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六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道德是一种爱心。20____年5月12日,这是一个令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恶运在下午2点28分向四川袭来,8级地震瞬间之内让房屋倒塌,路面裂开……那一幕幕真是惨不忍睹啊,多少家庭破碎了,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丈夫失去了妻子,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灾难无情人有情。电视上一幕幕救援队救援的情景;捐款箱前排起的一条条长龙;一个个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的病人……每每看到这些,总有一股暖流流入心田,眼睛也不觉得湿润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少年时期是长身体时期,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时期,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愿。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而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养成自制力,防止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丑恶现象的诱惑,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避免危害。

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道德,如此珍贵,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道德的种子在我们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道德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七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八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九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道德一直被大家挂在嘴边,但道德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的全体到底要不要为道德去买单?道德是个名词,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产生的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在主观条件上,人必须有自我意识的出现;第二,在客观条件上,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分化,从而个体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利益。就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

三、支撑:热点案例。

此事在微博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关注目光无数。本来乘车是一个民事行为,只要他买票就有了坐座的权利,只要当时有空位在,这是合法的民事权利。让座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他的义务。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他人,值得提倡,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不能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啊。”有法律界人士说,不让座,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打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直接伤害。这是简单的是非和常识。不能因“道德”剥夺他的合法权益,这是“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民主社会的退步,是危险的,道德的裁判是一个的公心,这是一个人治社会的体现,一个社会怎么可只依靠一个的人道德判断来规范别人的行为呢?一个社会一旦失去对法律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人权的尊重。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几度波折,当小伙子面对怀抱婴儿的妇女没有让座,人们心怀不满,但是当小伙子遭遇暴打,人们的情绪变成愤慨和同情。当小伙子被曝腿不太好,事情就变得刺痛人心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案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

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监督道德,不能让到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绑架行为。自律的行为也需要他律来作为引导,以防自律不严,滋生事端。那对打人的夫妇,就是带着正义的幻觉去侵犯他人权利,往往更加残暴。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1]陈梦源,周俊娟.不让座被连扇5个耳光续:有网友称小伙腿脚残疾[j].长江日报,2012(6).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董维]。

覃青必。

内容提要: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道德绑架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覃青必,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530006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现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自道德产生起就一直存在,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才被人们广泛、深刻地感受到。目前关于道德绑架的表述多体现在媒体、记者的报道以及网民的言论中,学术界至今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几近于无,这跟道德绑架事件受热议的现状是不相称的。有感于此,本文将尝试对道德绑架的内涵进行探析,探析的内容包括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的结构与特征、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方面,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在伦理学中,有不少概念首先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然后再经由学者较为严谨、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最后进入规范的学术语境,成为伦理学的专业术语。道德绑架概念也一样。目前学界对道德绑架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伦理学大辞典》中亦没有收录有这一词条,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道德绑架现象的增多,道德绑架概念已成为目前人们使用得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对一个概念来说,日常生活的使用代表人们对它最初、最直觉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学术分析的源头,也是任何学者所必须尊重的,因此我们的分析将从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开始。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通常被认为是道德绑架的事例:

事例1:广东电白县有个18岁的女孩,患有尿毒症,为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如今要彻底康复就必须换肾,手术费高达20万元。有个叫“冰尘”的网友建议:“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了双色球两注头奖,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于是众多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拉出条幅,呼吁刚中了1200万元的得主捐资救人,从而把中奖者的道德选择推向了公众面前。

事例2:吉林有个贫困农民叫刘福成,有个11个月大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在向所有亲戚朋友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他向施正荣、刘永行、黄光裕、陈天桥、鲁冠球、丁磊等国内六名富翁发去求助信,希望他们捐钱给女儿治病。随后,沈阳《华商晨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刊发多篇文章对愿意救助的富翁热情报道,而对不表态或不愿救助的富翁颇有微词。

事例3:每逢社会遭遇重大灾害时,明星的捐款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媒体甚至会公布明星的捐款排行榜,对捐款数额大的明星赞誉有加,而对没有捐款或捐款数额较少的明星冷嘲热讽甚至横加指责。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些明星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捐款。

在以上事例中,如果我们为被求助者辩护,则不难认为这是道德绑架行为,由此我们发现道德绑架的一个日常表现是:某些个人或群体陷入困难后,向认为有能力救助的他人求助,然后媒体对此事进行大量的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把被求助者的道德选择推到了舆论和公众的面前。被求助者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原本应该是基于意志自由的救助行为,现在被媒体和公众以道德的名义强制并绑架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绑架。然而我们发现,有时人们对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以上情况,请看以下事例:

事例4:近年来,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司法工作者反映,网民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与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干扰到了他们正常的司法活动,导致他们原本应该基于法律精神的司法活动,严重受制于网民的道德判断与舆论压力,“在干预中,网民的反应过度表现为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缺乏应有的‘置入’和理解,陷入某种‘正义幻觉’引导的质疑迷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道德绑架’„„”[1]。这些司法工作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被道德绑架了。

事例5:汶川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消息一传出,遭到了众多网民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在震中遗址上建5a景区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对此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回应说:“许多网民没到过汶川,对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为信息不对称,将‘道德洁癖’强加给我们„„”,他认为自己致力于发展汶川经济的行为遭到了道德绑架。

事例6:中国男孩洪战辉在一次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时谈了自己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是又不敢收,因为人们觉得作为道德楷模要有自己的道德形象,而不应该计较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道德绑架概念指称的另一种情况。在这些事例中,道德绑架涉及的人不再是求助者与被求助者,而是基于某一行为的阻止者与被阻止者;胁迫做的事也不再是救助行为,而是放弃某一正在从事的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被胁迫的人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原本应该是正当的行为,如今却被公众以道德的名义绑架和阻止了。

名与实是相互限定的关系,在相互限定中名与实才得到一个确切的表达。如果说本文第一部分是对道德绑架“实”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将进入道德绑架“名”的分析,即从语义上分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构成,这两个词相互修饰和限制,从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道德指的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2]。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并依靠具有软约束特征的社会舆论来维系,从而区别于以正义为形式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维系的法律。以“道德”来修饰绑架,意味着这种绑架带有道德的特性,即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首先,这种绑架含有善恶评价的特点,以善而非其他名义进行,同时要求他人履行的行为也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从而区别于以其他名义进行的、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其他形式的绑架。其次,这种绑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以社会舆论压力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从而使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后盾的其他形式的绑架。

我们再来看“绑架”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绑架指的是“用强力把人劫走”[3]。绑架的目的是以被绑架者的性命为砝码,通过胁迫被绑架者或其亲属,来达到获取钱财等目的,当胁迫不成时,绑架有可能导致“撕票”,即“绑票的匪徒把掳去的人杀死”[4]。绑架带有强迫性与要挟性,以“绑架”来修饰道德,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因此它与道德自由相对立,也不同于道德规劝。当然,诚如上文所分析的,这种强迫由社会舆论施加,是软约束意义上而不是暴力意义上的强迫。其次,这种道德行为带有要挟性,而不是直接的强迫,要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5],它意味着道德绑架是在要挟下完成的,被要挟的东西乃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他人若不按要求完成道德行为,就得付出丧失或大大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代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道德绑架”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这个定义容纳了前面所例举的事例,并反映道德绑架基于语义分析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以行善的名义”,以其他名义进行的绑架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绑架,但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因此“以行善的名义”是道德绑架概念区别于其他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二是“通过舆论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压力——比如国家强制力、暴力强制、威逼等——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这不能称为道德绑架,而毋宁说是道德强迫,因此“通过舆论压力”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三是“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完成的行为,只能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要么是履行,要么是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与道德无关的行为,这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一个关键点。关于道德绑架概念的这些特点,我们将在下文“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中进一步展开论述。

道德绑架的结构是指道德绑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第一,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主体即道德绑架行为中绑架的实施者。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救助事件,由陷入困难的个人、众人,以及后来经媒体发动后支持救助行为的公众构成;二是针对某一与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由反对该行为的公众及媒体构成。前者如事例1至事例3,后者如事例4至事例6。能否成为有效的道德绑架主体,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以胁迫他人的道德影响力(这里指的是一种能掌控社会舆论,能对他人进行道德施压的能力),道德影响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进行道德绑架。因此能控制、发动社会舆论的媒体、新闻工作者最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模范也比一般人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在道德绑架中,媒体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几乎所有的道德绑架事件都是在媒体的主导下产生,这种主导作用有时甚至会违背、扭曲求助者原初的意愿,使原本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演变成公众的道德绑架,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如果道德绑架是应该谴责的,那么最应该受谴责的应当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第二,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的对象即道德绑架行为中被绑架的人。在媒体已成为“第四种权力”甚至“第五种权力”的时代[6],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当然明星、有钱人、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因为他们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且被认为是有能力救助的人。而一般人更多在从事“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时,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由于道德绑架利用的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因此对道德绑架对象来说,越是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有可能被道德绑架,反之,越不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不可能被道德绑架。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7],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是指道德绑架中绑架者要求被绑架者从事的行为。在道德绑架中,要求从事的行为首先是履行道德的行为(只不过这种道德行为因强迫性而失去道德的意蕴),典型的如救助行为,这在道德绑架中最为常见。其次要求从事的行为还有可能是中止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8](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非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允许人们从事的,既不能说它是道德的,也不能说它是不道德的,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非道德行为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了,从而成为道德绑架要求中止的对象。在道德绑架要求履行和中止的行为中,要求履行的一般是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不道德行为,要求中止的一般是特殊情况下与公众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道德行为,因为在逻辑上,我们既不可能“以行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不道德的行为,也不可能“以行善的名义”要求他人中止道德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是指道德绑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总的来说,道德绑架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它的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第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性,并不是说道德绑架是符合道德的,而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第二,道德绑架的公开性。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它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由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引起。比如在事例2中,开始刘福成向国内六名富翁求助时,还只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只有在《华商晨报》对此事公开报道并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后,才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公开是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种公开一般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实现。公开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没有公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公开性成为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没有公开性的救助行为,只能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不会演变成道德绑架。第三,道德绑架的胁迫性。道德绑架的胁迫性意味着道德绑架具有要挟性和强迫性的双重特征。要挟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利用被绑架者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进行强迫,被绑架者之所以受制于媒体的道德绑架,也并不是因为害怕媒体本身,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被媒体毁坏了。强迫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通过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以劝导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而是通过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当然这种强制不是暴力强制,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具有软约束特征的强制。要挟性与强迫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无要挟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强制,而无强迫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第四,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道德绑架不是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来维系,它一般会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比如曾有报道称,杭州有一小伙子因没有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从而被该妇女的丈夫扇耳光扇到鼻血直流[9],但这种靠暴力维系的道德行为与其说是道德绑架,毋宁说是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须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其他暴力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道德绑架的软约束特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道德绑架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颇为相近,而且它们之间还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绑架概念,还必须辨析它与这些相关概念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辨析道德绑架概念与道德劝说、道德强制、道德欺骗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由广泛而强大的社会舆论施加,从而迫使被绑架者不得不屈从众人的意志去履行道德。因此在道德绑架中,被绑架者的道德选择、意志自由是得不到尊重的。而道德劝说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对象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而且道德劝说很多是私人间的道德互动,即使上升到社会舆论层面也是小范围的,而不至于利用广泛的社会舆论对劝说对象进行强制,否则道德劝说也有可能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平时生活中我们在道德上对他人进行的批评、教育与劝导,应该属于道德劝说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有无强制却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无强制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而增加了强制性的道德劝说则更像道德绑架。

第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如果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的区分在于强制性的有无,那么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的区分就在于强制性质的不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强制性,即它们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是有不同的性质的,道德强制意义上的强制与道德绑架意义上的强制不可同日而语。道德强制利用暴力的方式——比如利用国家强制力、暴力打击、个人威逼——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这完全不同于利用舆论压力迫使他人履行道德,在这种暴力强制下他人可以说没有任何道德选择。但道德绑架主要利用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这跟通过暴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暴力方式超出了道德的范围,那么舆论压力的方式尚在道德的范围内,它体现的强制性依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被绑架者至少相对于道德强制来说是有道德选择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道德绑架并非可以绑架得了任何人,而道德强制却几乎可以强制所有人。因此像我们平时讨论的“见死不救入刑”、“公交车上不让座要罚款”、“领导指令下属捐款”等现象,应该属于道德强制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可见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性质与手段的不同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

第三,道德绑架与道德欺骗。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的特征,尽管手段上道德绑架有失道德性,但至少在意图上它是善的,即绑架者都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强烈,这点即使是被绑架者也不会否认,这是道德绑架的一个突出特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与道德感,有预谋地实施道德绑架,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一位母亲谎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然后利用社会舆论压力要求甚至胁迫他人进行救助。这其实属于道德欺骗行为而不是道德绑架行为。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也像道德绑架一样要求或胁迫他人进行救助,它甚至也会通过舆论压力的方式来实现,但道德欺骗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在于它的欺骗性,即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在道德绑架中,这种欺骗的意图是不存在,绑架者丝毫不怀疑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意图是善的,尽管导致的结果未必道德。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发现,在道德绑架中一旦绑架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他就有可能中止道德绑架行为;而在道德欺骗中,即使欺骗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他仍然会继续他的道德欺骗行为,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有预谋地选择这样做。因此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可以以道德绑架的形式与内容出现,但它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正在于其意图是否是善的,而如果道德绑架失去了原初善的意图,或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就有可能沦为道德欺骗。

注释。

[1]郑智斌、吴昊:《网络干预的动机及影响》,〔乌鲁木齐〕《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3][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0页,第1231页,第1511页。

[6]“第四种权力”是指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新闻监督权;“第五种权力”是指有别于传统新闻监督权的网络监督权,是人们最新提出的概念。[7]出自“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如道义的方法)去欺骗他。

[8]非道德的事:既不是道德的事,也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不涉及善恶评价的无关乎道德的事。

〔责任编辑:钱继秋〕。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在人世间,我们共同面对的荒漠中,我们应该给予有难的人一口水,可是,可怕的是,有人因此成为了恐怖的吸血鬼,对善良的人进行道德绑架。

我们的民族,在道德准则中写入了“施舍即为道德上的给予”,在我们每个人有能力的前提下,对有困难的人进行道德布施,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可这样做,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道德乞讨者、道德辩护者、甚至道德暴力者,他们以所谓的道德对任何一个道德布施者进行“绑架”,进行无情的勒索与迫害。他们正是一个个的吸血鬼,一个又一个的社会蛀虫。可这不正是一种道德的缺失吗?人人口口相谈为道德,为文明,为善良,可四周却还是道德荒漠。

这还不是全部。

学生不让座,老人动手扇耳光;动物园遭不幸,网上一片骂声;被骗走学费,又是一片嘲讽。有人并无过失;有人有过,但较之于生命,又何故如此无情?这便是道德荒漠之悲哀了。“胃与心之间只隔着一层,喝多少酒都淹不进去。”道德口中说着道德的话,饮着道德的酒,却没长着一颗道德的心!

《狂人日记》痛斥吃人的封建礼教,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二字,但如今面对着道德缺失,恐怕“吃人”二字也难以形容了吧!因为,道德是人性丑恶的边界,道德荒漠、道德沦丧都在极力地削弱那堵界墙,临到头来,是人性的彻底暴露。

我们不去说“人性本恶”,那对于善者是不公平的;但同样也不能言“人性本善”,那对于道德绑架者太过宽容了些。我们只是还未找到更合理的方式来约束对道德武器的滥用,才令善者心凉,我们更不该失去对本民族道德的信心。

道德不是任何人的名义,道德也不是伤人的武器,他是心中的神圣之地,请不要玷污。

21班杨棋涵。

朋友们:

你们好!请设想: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反抗。

因为,在这个强调“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时代,道德绑架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我很赞赏那位小伙子为拿回刚给的一元钱而伸出的手,这也正是剪碎了道德绑架言语之绳的剪刀!

“因为她还抱着孩子,而你年纪轻轻,所以你就应该给她让座”;“因为你有十元钱,所以你本来就该把它给我”;“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所以你不可以追究车上的这一道道划痕,否则你就是不善良、不友好,素质低下”:这些绑架者的思想让人发笑!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道德绑架事件,足以让我们的笑凝固在脸上。

我不得不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了两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乘坐飞机时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位对指责孩子哭闹而影响他人的乘客破口大骂,另一位在飞机起飞前,便送给周围每一位乘客一份不贵重却十分精致的小礼物,来为孩子第一次乘坐飞机有可能哭闹而道歉。尽管整个飞行过程中,孩子只是安静地趴在母亲身上玩玩具和睡觉。

这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思考。凡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偏偏有人就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昂着头,并用言语攻击你,绑架你!

对此,我们决不能吞声忍气!

道德绑架,从道德来看,仿佛无可厚非,因为人要友善、要善良、要互帮互助,但实则漏洞百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易,没有人有义务和别人“感同身受”,我们不能因别人道德绑架了自己,而开始质疑自己。

我们要做的,只是伸出有力的手,握紧锋利的剪刀,将道德绑架的言语之绳,剪得粉碎。

21班刘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念头,那么你也就成为了道德的“绑匪”。

因为你不知道,那个不让座的小伙,或许因一天的工作而疲惫不堪;因为你不知道,那个行乞的年轻乞丐,本可以靠自己工作赚钱养家,而非摇尾乞怜;因为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担当,无关年龄大小,更何况是身为监护人的父母。

而且,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没有一条强制道德。所以请你少一些自认为的“理所应当”。

你们是否真正地知道什么是道德与素养?

它是孔子口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与尊重,理解工作太累的疲惫,尊重你的选择。

它是孟子“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善良与感激,善意你的帮助,感恩你的关怀。它是罗曼罗兰“在你还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就积极去做”的主动与虔诚,不狡辩,不造作矫揉。道德是神圣的,崇高的,令人敬畏的。

苏子曾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希望你们可以自由一点,潇洒一点,不要被道德的枷锁束缚住,更不要去绑架道德,“让不让座”“扶不扶人”“给不给钱”的争论与纠纷,天真而愚蠢!我希望你们可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要被卷入那辛辣而苦涩的洪流。

乐己,乐人。乐人,乐己。

这才是道德的真谛。

道德从来不是被抢来的,素养更不会被夺去的。它们是需要心的敬畏、爱的呵护的。让我们一起构筑我们的理想国,在那里,永远不要做道德的“绑匪”!谢谢大家!

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22班蒋晓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如果你是白领,疲惫归家的你会不会给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如果你是行人,热心善良的你会不会应乞丐的要求给他加钱?如果你是车主,火冒心头的你会不会因稚子所为而忍气吞声?我想,也许会,但我是不会的。因为,这世上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也许,我可以用“得寸进尺”来形容这种无理取闹之人。弱势群体确实有资格享受更好的优待,就像妇女、乞丐、儿童,我们自然也会尽力而为。可是,这位大妈、这位乞丐、这位家长,他们所要求的未免太过分了吧?在法律和人性的约束之下,他们享有权利,但同时,这权利也有限度。就像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少年,做出了杀人分尸这种惨无人道之事,他们还值得宽恕吗?或许你会说,乞丐只是饿了,孩子只是贪玩儿了,但从这样的小事中折射出的问题却不小。没人能说准这个贪婪的乞丐以后会不会抢劫,也没人能保证这个小孩长大后会不会贪玩到砸车、打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同情纵容他们。

也许,我可以用“道德绑架”来形容与这类似的事件!

也许,我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大家。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学会接受世间的不如意,没人会因为你是半大的孩子,就原谅你所有的过错;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快成年的人,就尊重你的所有行为。父母没有责任对你好,老师和同学也是,所以不要认为所有的事都是理所当然,不要成为要求让座的大妈、嫌弃钱少的乞丐、强词夺理的熊妈妈。毕竟,这世上哪有什么应不应该。

不要做“得寸进尺”之人,不要干“道德绑架”之事,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于人间,不奢求偏爱。

这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

xxx。

x年x月x日。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一

前天我同朋友去逛街,在吃饭时,我把买给我妈的两双鞋放在座位上,而走时却忘记了。当我和朋友在鞋店试鞋时,突然朋友就问我,我买的鞋呢?我脑子一下炸开了,马上就想到在吃饭的饭店里丢了。

我立马赶回那个饭店,那时距我离开饭店已有一个钟了。当我再踏入饭店走到我刚刚所坐的座位时,鞋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赶紧向服务员询问,问谁捡我放这的鞋没有?另一个在远处的服务员看到我赶紧过来问我说,靓妹你找什么?我说找忘在这的鞋。她马上说靓妹你买瓶水给我喝,我就把鞋提给你。我一听不提有多开心,连声说好。她去提鞋时,我在包包内找了一张能买一两瓶水的钱拿好。

当她笑咪咪地把鞋还我时,我也把手中的钱给她,还连忙对她说了数声谢谢!她接过钱后也连说了几句谢谢,还问身边的同事要喝水吗?我人都要出店门,她还在后面大声对我说,靓妹谢谢你哦!我笑着回头对她说,应该是我谢你,帮我保管了那么久的鞋。

当我把这个信息发到朋友圈时,多数朋友是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钱服务员,认为我在那饭店吃饭,东西忘记在那,那饭店就应该有责任帮我保管好。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服务员不帮我收好,就有可能已被别的客人提走了,那个时候我又能找谁?所以我很感谢帮我保管好鞋的那位服务员。

相反,如果那个服务员不肯还我鞋时,我会马上找店长帮查视频看谁拿了,那时找出是谁,我就不会给钱了也不会说谢谢了。

“listentomyheart。”(听从自己的内心),不为别人而活,不被别人的眼光和言行所左右,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也是那位服务员的想法,而作为我,我要告诉所有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尽力给别人提供帮助,但是不应该被道德绑架自己的人生。

让我把这段话送给所有的人: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二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

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哪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三

大家好!

一位独自上学的10岁小女孩坐在公交车的爱心坐上,听到一位婆婆不停的吐槽无人让座,最终哭着让了座。

公共交通资源,谁都有权利乘坐,年轻人有义务为老年人让座,但是老年人没有权利要求年人人让座。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逼着年轻人让座,也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会给老年人让座,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个小群体在,这个群体恶化了“老年人”“年轻人”这两代人的关系,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可以说不!绝不让道德绑架了年轻人!

谢谢大家!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四

“你跟小孩子那么计较干什么”“你怎么还跟老人家吵架呢”“大家都不容易互相体谅吧”类似于这种话已经随处可见,不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小孩子去表哥家里玩,非要人家架子上的手办模型,那都是表哥辛辛苦苦攒下的,自然不会那么轻易给出去。小孩子哭闹不已,孩子父母说:“不就几个玩具吗?干嘛那么小气。”但表哥坚决不给,那小孩子便一把将整个支架柜子给弄倒了,稍微易碎一些的手办就这样摔坏了。“不就几个玩具吗。算了。”孩子父母又开口了。表哥一把抓起那个孩子,丢在地上:“赔钱。”“不就几个玩具吗,赔就是了。”那孩子的父母依然满不在乎,当表哥将摔坏的手办损失统计之后,孩子的父母大发雷霆:“几个破玩具哪里就值几万块钱了?你就是想讹我们!”表哥将官方价格一一找出来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依然本站不愿意。“既然你们管不住自己的小孩,就让我来帮你管教。”表哥持起衣架要打那小孩,孩子父母实在招架不住,只好给了钱带着小孩子走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可最终长辈都会告诉你:“人家只是一个小孩子而已。大度一点吧。”如果这样还体现不出事情的严重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下个事例。

在某网站一位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姑姑的孙子在自己嫂子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在嫂子身后猛推,要不是自己赶紧扶住,嫂子就会倒在地上了!问起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推孕妇的时候,熊孩子竟然说就是为了要看孕妇会不会流产,因为电视上都是这样放的。

最优道德绑架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因为现代这个社会通讯发达,媒体,舆论,不管是真的假的,满天都是。因为舆论压力太大,社交太发达,特别是对于名人来说,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是头版头条。很多网友粉丝对于明星的行为要求很高,既然作为名人,所作所为必定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他们的行为是大众定义他们形象的重要因素。道德绑架是近年来最惹发争议的话题,还有很多发生在明星身上的事情,比如我前些天看过一部电影《战狼2》,这一部火遍全世界的电影,大家对它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那就不得不说一部电影的最大赢家——吴京,一个打星,因为电影迅速成为当红小生。

8月8日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事件,明星的捐款又称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战狼2的票房冲天,吴京赚的锅满盆满,所以对于“惊爆”吴京只捐了50万的数字,很多网友炮轰吴京太小气,还有人觉得“人家挣的钱,捐多捐少和你们有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因为人家有名气,人家挣的多,就逼着人家捐款?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吴京的事情也仅仅是代表性的。

当然,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事情。现在礼让公车座位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不让座,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受到所有人的指责,现在所有的礼貌和素质都被硬性要求,如果你做了会被认为是义务,如果你不做就会被舆论谴责。这样的社会面貌已经被扭曲,我们认为的道德素质,已经逐渐被绑架的变了形。

道德是自我约束的行为,如果被舆论挤压变形,那么就会成为一种负能量的社会效果。我们有道德,有素质,却不想被硬性要求!

希望大家可以多一些言论行为自由,少一点无事生非的压力。我们拒绝“道德绑架”。

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做便利店营业员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也可以成为我们与他人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一种途径。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成长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最优艾青诗选读后感初一(汇总14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归纳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想要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你。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学计划(案例21篇)

    教学计划需要精心编写和反复修改,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计划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规范和指导

    精选初一军训心得体会感想(模板17篇)

    军训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在训练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以下这些军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最新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经验后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的要点和技巧。。25年风雨不平常,香港回

    热门工厂员工辞职申请书(通用23篇)

    辞职申请书可以成为离职交接的重要文件,它记录了员工的离职意图和离职流程。以下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辞职申请书样本,供你参考和借鉴。领导:您好!首先无可非议的要郑重感谢

    热门大班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8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接下来将为大家呈现一份精心编制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专业校园英语广播稿大全(22篇)

    广播稿的撰写需要注意语速、语调和节奏,以增强听众的听取兴趣。请大家留意以下精心挑选的广播稿范文,相信会给你们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甲:敬爱的老师们!乙:亲爱的同学

    最热新闻编辑年终总结(模板16篇)

    随着一年的结束,年终总结成为了我们思考自己过去一年所做的事情、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切实可

    精选铁路工务半年工作总结(汇总17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使我们更加明确目标和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年以来,车间相继接管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