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XY字客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要点。在写总结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时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启发你的灵感。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一

广播电视编辑加强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把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把它们分成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把关的问题。编辑的把关,从逻辑上来讲,它是一个正题,也就是说把关工作是我们编辑的日常必须要接触的,必须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但是,如果把关的工作做不好,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新闻的舆论引导走向另一面。舆论引导的失误就是我们说的反题。把关和舆论引导两者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如果把关过度或者是违反了某些规则,我们就认为它是社会责任的失范。

1新闻道德沦丧的原因剖析。

1.1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周克华被击毙后,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在没有打上马赛克的情况下,展示他不堪入目的“死相”,而不顾此类血腥的画面将造成的影响。这归根到底是某些新闻工作者单纯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职业道德素养的表现。

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机制的引入刺激并推动了新闻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然而,随着媒体生存环境日渐窘迫和行业竞争压力的剧增,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动摇,职业道德的约束在金钱和利益的诱导下逐渐变的松弛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建设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在道德精神层面的建设却相对匮乏。有的媒体以戏谑的态度描述周克华被击毙这一事件,不少新闻报道甚至呈现出娱乐化的态势。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不仅给周克华的'家庭带去了深深的伤害,也污染了社会文明的风气。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很有可能做出有害社会的行为。造就当前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自律的缺失。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道德标准,或者说行业道德在经济利益系统支配下的失效,致使某些媒体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沦陷。

1.3管理人员责任的缺失。

当前,新闻事业的管理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缺乏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对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视而不见,部分人员甚至还亲身参与到一些有损职业道德的事情中。新闻事业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编辑方针和风格定位。“上梁不正下梁歪”,新闻事业管理人员的失职极其容易造成连环反应,从而导致整个新闻行业职业道德的败坏和染毒。王韬在《|园文录?外编》中曾提到对报社主笔人的要求:“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材,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虽然是在新媒体时代,但王韬所提出的这套选拔报纸主笔人才的标准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环境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新闻道德环境对提升新闻职业道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道德环境的好坏首先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同。注重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改变新闻道德环境。

一是优化相关制度。道德不同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它的约束作用主要源自于社会舆论和社会规范。这就导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相关制度的实施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只有优化制度,才能使得新闻工作者将职业道德内化,自觉地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三是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公德意识。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航船上的t望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应始终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第一信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按照社会公德的内容与要求主持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在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深入基层是最具操作性的精神教育形式。基层的示范作用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基层获得的数据资料具有更形象的认知感,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所不具备的。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优势,开展干部深入基层磨炼教育,体验基层生活冷暖,从而消减新闻工作者的物质欲,唤醒和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2.3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新闻自律。

新闻媒体自律有助于增强媒体责任感,它包括行业自律和媒介个体自律两个部分。陈力丹认为在处理新闻职业道德沦丧的问题上要首先解决行业自律问题,需要新闻媒体自身有一套完备的行业自我监督规范。

2.4提高记者的作风。

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笔者认为,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新闻报道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所选记者的职业,我们必须是值得的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敬业,创新的目的精力都用在工作,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好作品,新闻和信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做诚实和公正的为文的第一人,记者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记者不说假话,不能搞假新闻。为什么党和人民的信任记者,因为忠诚和诚实的记者,新闻需要务实的记者报道新闻的理由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捏造事实,歪曲事实。记者,虽然不是法官,但需要正义,只有正义和法官讲真话,讲真话。谁给的好处对谁说话,违背了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的事件。忘记的廉洁和公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的形象受到损害信任的质疑。

我们不能够要求别人的同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用严谨的、认真的、端正的工作态度来看待记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一个最基本记者的本质。

3完善自律监督机制。

媒体自律系统,给新闻工作者一个可靠的依据,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约束。因此,新闻自律还需要完善自律监督机制,这个体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实行奖惩措施,赏罚分明,尤其是抓典范治理那些在新闻工作者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者;二是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例如设置审查科,对于报道的新闻给予专业的审查是否真实、是否有损社会形象等;三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于那些经常发布容易引起非议新闻的工作和给予淘汰;四是建立个人职业道德自律档案和新闻工作者联合诚信系统;五是设置新闻工作者自律的评价标准。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

摘要: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进程中,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问题——“伦理困境”。本文集中围绕着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运用过程中“伦理困境”的起源、发展以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系统的对“伦理困境”问题本身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伦理困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伦理困境”进行的研究,在西方伦理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时,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g。reamer就给“伦理困境”这个词下过一个定义:伦理困境,就是在一个具体行业中的专业核心价值对于专业人员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了对立与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被优先考量;而当某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被不能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抵消时,伦理困境就产生了。伦理困境的出现,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特点。它的产生是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是由其价值观的冲突、专业的道德特点以及特殊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在伦理困境中,专业的道德特质是伦理困境产生的基础平台,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伦理困境产生的直接诱因。而在会计行业中,伦理困境冲突的核心则体现在地位的公平和平等、会计服务的效用与效率、竞争与诚信等问题上。在具体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人员时常面临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情形,在互不相容中难以抉择,这种冲突的伦理困境既是实践的困境,也是伦理的困境。

二、“伦理困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维误区。

在现阶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以这样的时代潮流为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美德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这个过渡时期,财会领域为了更好与时代背景进行接轨,也在进行着大量的体制改革和新措施的颁布。而就在这旧体制已逐渐瓦解,新体制也还未形成的阶段之中,会计执业人员的认识也就极易出现误差了。有的会计执业人员会认为,趁着现在会计执业道德规范制度还未成形,不用那么较真,待制度完善定型之后,再循规蹈矩也不迟。这些错误认识的产生是“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所在。

2。从属性地位。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得到了不断加快。但是,就在这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受雇于企业的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半独立状态转变为密切的依附关系。企业执业人员越来越失去了最先的独立自主的状态,变得对于企业的命令言听计从。正是在这种从属性关系之下,使得会计执业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无法保持自身坚定的独立性地位,处在对于企业领导的无条件服从中。这样,会计执业人员陷入“伦理困境”之后,造成越来越多的造假账、偷税漏税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沟通不畅。

会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准则来运行。而准则是死的,实际生活中所需经历的实务却又总是千差万别的,与理论的运用总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因此,会计执业人员在处理实际会计事务中,时常会陷入不知如何抉择的状态;或是会面临一些备受争议还未被准则制度所规定的实务。会计执业人员局限于自身岗位上,仅依靠自身有限的会计专业知识,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就在“伦理困境”之中,越陷越深了。

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措施建议。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三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高校的扩招政策,高校学生越来越多,而对学生档案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也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而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者也成为关注的对象,这就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视。一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责任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承担的工作负责,具备极高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各项工作。因为在一项工作中,只有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勤奋工作的状态,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取得成功。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一定要严格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同时也有益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高校要切实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保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展,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

(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缺少向上发展的空间,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校领导的重视,常常把学校内部其他人员安排去兼任档案管理人员,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多非专业人员,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一个系统、明确的认识,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充分运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致使自身整体素质低下,不能妥善地处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到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整个体系的运行。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没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认为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而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对档案管理系统工作缺乏责任心,加上有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的保密和放置具有较大随意性,任意堆放档案资料,在档案管理工作整个过程中没有严谨对待工作,没有做到热爱本职岗位,缺乏高度责任感。

(三)高校档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管理高校人员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证学校其他工作的进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毕业生加入到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他们对事物具有独特的看法,观点新颖,创新性强,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益处。但是,由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使得档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吸引新员工,高校也没有注重改进管理方式,久而久之,容易出现人才流出的现象。

(一)定期组织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系统化的工作,与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息息相关,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具有重大影响。鉴于此,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课程,结合实际,制定各项课程,专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整体得到提高。

(二)强化心理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档案包含着高校的重要文件资料、学生个人信息等内容,如果泄露,不仅不利于高校今后的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对各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管理,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高校一定要重新界定档案管理工作,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健全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高校要把规范健全档案管理机制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科学分析档案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人员位置,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高效发展。同时,高校要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并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来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

四、结论。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要重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也能够积极推进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对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高校也要重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建立系统、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共同努力,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新商务周刊,2016.

[2]徐盈.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长江丛刊,2016.

[3]刘海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统计与管理,2016.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四

博物馆作为对公众开放、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包括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形象被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就大的时代背景和博物馆职业道德现状来看,当代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必然性———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言:“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博物馆行业自身而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比西方整整晚了数百年。尽管在广大博物馆界前辈先贤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许多博物馆的设计理念、管理方式都比我们先进得多,领导和职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也比我们高许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迎头赶上,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否则,博物馆职业道德得不到发展,行业腐败现象就必然泛滥,博物馆事业必然会停滞不前。可以说,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具有必然性。

(二)紧迫性———博物馆职业道德方面的确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千百年来形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观念对博物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理想、信念、心态造成严重干扰。个别同志整日攀比、抱怨,长此以往,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工作。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有些博物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职业道德严重缺失,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则也拿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向钱看”、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甚至愈演愈烈。

近年来,由于博物馆干部职工玩忽职守而导致的文物受损、被盗等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甚至利用个人职权监守自盗,有的“作案时间长、问题暴露慢、大多无现场、追查阻力大”,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丧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恶劣行为,严重损害了博物馆和广大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对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鉴于此,加强当代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具有迫切性。

加强当代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博物馆界一项长期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综观人类历史,但凡有所作为的领导者,均重视个人表率作用,强调正人先正己。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端正了自己的行为、道德,再去管理政事就不难了,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领导者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做;领导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古人尚且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当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时处处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博物馆领导班子的职业道德对全馆干部职工起着表率作用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1.要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博物馆的领导干部,应该不断拓展学习渠道,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固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大量阅读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方面的专业书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做一个行家里手。许多博物馆的领导干部,原本所学习专业或所从事职业与历史学、博物馆学并不相关,但自从来到博物馆工作以后,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慢慢成为了该领域的专业人士。

2.要强化责任感,增强自觉性。

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面临双重任务,既要正己,又要正人,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身教。正如周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公愤的。”因此,要强化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打牢思想根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发挥好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3.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我们党一向重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领导干部,不接受监督是极其危险的,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要强化监督意识,做到自觉接受上级、同级、下级以及群众的监督,接受党内、党外的监督,接受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的监督,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策。特别是博物馆行业的领导干部,随时可能面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甚至还包括大量的外国观众,应自觉接受监督,并学会把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4.要立足于实践,真抓实干。

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是落实到实践中。作为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团结同志,真抓实干,奋斗高效。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迎来伟大复兴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作为博物馆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决反对唯利是图、吃喝玩乐、腐化堕落、低级庸俗的“官本位”思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不久前,北京地区的一些博物馆进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四风”问题民意调查,目的是发现并及时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是广大职工的“名片”和“通行证”,没有职业道德的人不但干不好工作,而且也不会被领导、同事、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可、接纳。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职业道德往往是一名职工在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本单位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是摆在各级单位(包括博物馆)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要树立主人翁意识。

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同样,在我们博物馆里,广大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单位的主人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许多单位的职工队伍的基本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其自身能力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还有差距,现有素质不足以承担主人翁重任”,常有部分职工并不能完全尽到主人翁的责任,如不爱护公共财产,不注意维护单位荣誉,不愿意参加单位组织的一些活动,甚至抱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敷衍了事,这些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可以说,“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政治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职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能否实现,职工是否有能力当好主人翁,取决于职工自身的素质”。因此,广大博物馆职工,作为单位的主人翁,应当“认识到职业的尊严”,珍惜自身的岗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自觉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敬业观念,自觉维护单位形象,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学会正确地处理个人、单位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参观博物馆的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他们对博物馆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行业作风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作为博物馆的领导干部和职工,只有切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大众,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化博物馆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然而,在一些博物馆的日常服务中还存在着公益设施陈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服务程序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展厅内缺少供应热水的服务、语音导览器数量偏少且设备老化等。对此,作为博物馆的相关部室职工,应该换位思考,虚心倾听观众的改进意见,及时将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领导,馆方应努力改进,力争使每一位观众满意。

3.要认真钻研业务。

博物馆要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素质。而各部室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不但要有正确的态度,明确职责,而且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本职工作的岗位要求,不仅要会干,还必须精益求精,掌握博物馆工作的特点,全面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工作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许多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长期投身清苦的研究工作,认真阅读、钻研与此相关的史料,完成了许多专业论著,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4.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单位内部报刊、宣传专栏、研讨会、演讲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参与公民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职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行为和礼仪标准,树立行业新风,并注意发现、运用身边好的典型,适时大力宣传,为职工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职工道德楷模,使广大职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从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和品质中受到教育和鼓舞,以起到先进带动后进、后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效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职工道德。

5.要强化制度执行力。

博物馆工作涉及范围较大,点多、面广、线长,人员分散,除了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同德、通力协作外,还需要严格制度,加强管理,强化制度执行力,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正如有的学者所讲的:“制度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在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中,要把职工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坚决反对迟到早退、脱岗睡岗、工作时间闲聊甚至打牌、下棋、饮酒等违反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涣散的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应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而对长期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对待工作从不松懈的先进职工,应当酌情予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以起到激励后进者的作用。

目前,许多博物馆通过指纹考勤机来统计每天的出勤情况,并定期进行公示。制定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并强化执行力,目的就是为了从制度上强化职工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制度的约束,使职工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当然,这些制度本身必须得是科学的,因为“制度本身科学是执行的前提”,“如果制度本身有缺陷,必将影响制度有效地贯彻执行”,所以必须确保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结论。

作为当代博物馆行业的工作人员,我们的职业是光荣神圣的,而我们肩上的担子则是沉甸甸的。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真可谓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新形势下职业道德建设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也要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五

摘要: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认知理论与动作技能的关系,并把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认知、分解、联系定位和自动化四个阶段,最后探讨了钢琴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关键词:认知理论动作技能培养途径教育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因此,动作技能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操作程序的要求下,通过练习而逐渐掌握。从而顺利完成某种肢体协调任务的能力。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就是操作琴键的技能,从广义上讲,则包括与音乐有关的所有能力,如感受、辨别、记忆、创造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为必要条件,演奏者对音乐程序性知识掌握越牢固,越有助于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时演奏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对新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促进作用,从对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研究的成果看,认知理论是心理学家解释动作技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认知理论的观点对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一、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动作技能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左右,许多偏向于用认知的理论来解释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学家在承认动作本身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连接的同时,更加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中要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必不可少的认知成分的参与。1968年,维尔福德(welford)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提出了用动作技能形成模型来说明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界也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从音乐和钢琴演奏的学科特点来看,用认知理论解释音乐动作技能会加强音乐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主观因素和强化音乐动作技能形成的主动性。维尔福德的动作技能形成模型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感觉接受阶段,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1.感觉接受阶段钢琴演奏者在这一阶段面临短时间内输入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钢琴演奏者要通过直觉有选择性的对信息加以注意,才能把相关的重要信息储存在短期记忆中。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钢琴演奏的动作技能的练习都是在大脑支配下的运动,信息进入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区域将发动所需的骨骼、筋腱、肌肉等引起一系列的行为,这种行为引起的运动程序是多种感觉机能进行联合活动的结果,2.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在这一模式中,动作的主体作出的决定和信号的传递直接决定了反应,认知理论认为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演奏者的已有动作和新动作间达到同化与融合,从而缩短其反应,这就是技能的学习。处于这一阶段,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应在具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练习,从而得到巩固和提高。3.效应器阶段效应器是由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从而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当完成知觉到运动的转换后,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会沿着运动神经纤维传到相应的效应器官,这样动作就产生了。钢琴演奏者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能自如地把弹奏的知识与实际的弹奏相结合,同时还能自己受到声音反馈的调节辨别音色和力度,用以修正演奏的动作技能使演奏技巧趋于完善。虽然动作技能的形成模型中把动作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实际演奏过程中三个阶段是统一的整体。在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后期,特别是表演方面的动作水平要求越高,越需要演奏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二、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能够熟练操作,这种技能是自如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克服所演奏的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难点的`能力,即动作技能已经能够达到较高速度、较高准确度、流畅灵活自如,并且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动作组成成分的状态,动作完整的自动化系统的特征包括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记忆图式和能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维持正常操作水平,根据演奏技能形成的标志和特征,演奏技能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自动化阶段。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是任何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技能培养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把已经接受的信息在头脑中初步加工,把动作的要点形成完整的动作映像储存于大脑记忆中,并以此为以后的技能形成进行控制和调节。从动作技能的反应特征上看,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从信息编码和提取的角度看,认知阶段主要对当前任务的知觉和对有关线索的编码,它决定了钢琴演奏者认知的质量和弹奏的时间。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演奏动作技能的认知阶段不仅要对动作技能本身的特征有所认知,也要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当有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素养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主体性质、发展手法以及和声、复调等。这样的认知分析对演奏者正确把握动作技能背后的音乐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解阶段钢琴演奏者在初学某种动作技能时注意的范围狭小,且不善于注意分配与转移,往往只能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因此演奏者在这一初始阶段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但要注意动作的分解练习要与动作的连贯练习交替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前后动作交替和过度上的困难,其次长期停留在分解动作的练习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对动作的连贯性具有负面影响,诸如动作忙乱、表情呆板、姿势不协调和动作顾此失彼等。因此演奏动作技能的分解阶段应注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逆向迁移”现象。3.联系定位阶段联系定位阶段的特征是把局部动作综合成为更大的单位,并从认知层面转向了动作层面,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初步动作系统的阶段,正如加涅认为“必须建立动作连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演奏者通过大量的实际练习,获得了来自效应器官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动作的联系与调节,也有助于对原有动作印象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在经过反复练习后,视听分析器与动作分析器间以及动作分析器的动觉细胞和运动细胞间会形成暂时的联系系统,并经过联系得到逐步的巩固,也就有了“动力定型”。一旦形成了动力定型,连锁动作反应就能由起始动作信号所引起,并一个动作连续一个动作的完成,让所有的动作程序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从而达到自动化的转换形成动作系统。4.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演奏动作的协调和技能完善的阶段,也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演奏的动作技能逐渐脱离意识的直接控制而走上“自动化”,自动化阶段各个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固定下来,各个动作的相互协调是整套动作技能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关键。技艺精湛的钢琴演奏者在完成弹奏的作品时,对每个音的下键、离键、触键以及情感处理会接近完美和精细,从力度的轻重到风格的把握一气呵成,达到精确、轻松、高速、连贯和流畅的演奏。钢琴演奏的动作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各个阶段又相互联系,而且不可能截然分开和相互孤立存在的,每个阶段应该紧密相连并相互渗透,才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完美呈现。三、认知心理学理论下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途径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目的、有指导、有计划的训练。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认知与元任何技能的经验学习,并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实现“在做中学”和“知行合一”,根据认知理论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启示,我们认为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首先应创造认知情境。1.创设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情境认知心理学中的情境认知隐喻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对于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而言,认知情境的建立分为三个方面:诱发练习动机,明确练习目的和把握练习过程。当代钢琴家刘诗昆也认为,技术和音乐是学琴的两个方面,技术训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吸引孩子,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手指训练。所以钢琴演奏者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应该意识到学习动作技能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不仅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提高音乐素质修养,更是演奏者情感升华的一种表达,当演奏者领悟了动作技能的练习关于个体、情感和艺术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时,便能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演奏者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明确练习目的,可以充分调动演奏者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演奏者要明确演奏动作技能将要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自我认知,从而调控钢琴演奏练习的认知进程,最后,正确的把握演奏的练习过程在演奏动作技能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练习的时候应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正确掌握练习过程中的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提高演奏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2.有效的讲解和示范培养钢琴演奏动作技能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的动觉表现相结合,并由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因此在演奏动作技能的培养中,有效的指导、讲解和示范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要运用娴熟的演奏动作技能出色并艺术地呈现出一部音乐作品,传递出乐曲的灵魂,指导者有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技能的特征和要领,培养演奏者运用技能对作品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对作品结构整体细致的分析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经过有效的讲解钢琴演奏的原理,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示范,并在实际演奏中将两者适时结合起来,使演奏者通过练习实践,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和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演奏技能,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3.科学的练习和反馈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演奏技能都必须要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最后达到娴熟和完美的程度,练习也绝不是弹出或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应是有目的、有步骤和有指导的进行,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科学的反馈。在钢琴演奏动作技能培养的练习方法上。基于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认知过程,可以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比如实地练习法,即让演奏者依据所学到的动作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如当众演奏等。其次可以采用程序训练法,即运用程序的教学原理,把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划分为若干阶段,要求循序渐进的练习。最后可以采取心理练习法,即指演奏者身体并不实际活动,而是采用头脑内思维进行练习的形式。在所有的练习法过程中,要克服练习的“高原”反应,避免演奏者动作技能的波动起伏,可以变换练习方法来克服困难。练习之后,及时反馈才能了解演奏的动作技能是否合乎要求和标准,没有了反馈就没有了强化的机会。在练习初期,要通过外部反馈来获取练习效果的信息:在练习后期,主要通过运动感觉来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反馈和强化练习把正确的动作技能巩固下来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四、结语钢琴演奏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对于演奏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只有演奏者的娴熟动作技能才能在阐释音乐作品时赋予它鲜活的生命,给予音符跳动的灵魂,而音乐作品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只有通过善于把握与利用天赋的表演艺术家在演奏动作技能方面给予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切都依赖于钢琴演奏者的动作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展示。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六

当今中国,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把关人”的传媒从业者,就更要认清传媒职业属性,做一个正确舆论的引导者。可是现实社会中,有关传媒人的新闻伦理失范和对新闻当事人及受众所造成新闻伤害的事件却频频发生。“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此案报道的分析,探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案例分析。

(一)新闻事件回顾。

10月23日晚上,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化名)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月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第一篇关于此事的报道:《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随即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金羊网等多家新闻网站了南都的文章,大批媒体记者赶赴杨武家进行采访。11月9日,安徽《江淮晨报》整版报道此事,大标题为《“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东南快报的标题是《“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网上广泛转载着几张照片:王娟侧卧在堆满了衣物和床单的床上,两手抓着床单,将脸捂得严严实实,而几只指甲涂得鲜红的手握着采访话筒凑到王娟头边。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当事人的脸部未作任何技术处理,而且将其详细资料公之于众。从此传媒的报道走向了极端,众人都在指责杨武的懦弱,仿佛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而没有人去指责施暴者,去真正地推动事件的进展。不久,网络上转而开始反思媒体的伦理失范。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会把地位卑微的老实人变成“世上最窝囊的男人”;一个迷失了方向的舆论群体,也会把原本善良无助的正常人逼向崩溃的边缘。

(二)媒体新闻伦理失范浅析。

1.滥用议程设置理论,误导舆论。所谓议程设置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我们看到最早报道此新闻的《南方都市报》的版面,作者把杨武的话“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放在新闻标题的右侧,字体与新闻标题几乎等大。在与杨武对话的新闻稿中,作者直接对杨武说:“你太懦弱了。”安徽《江淮晨报》更是整版报道此新闻,并放上具有鲜明立场倾向的大标题《“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我们再看照片,《南方都市报》最大的照片为“杨武与妻子相拥而泣的照片,而《江淮晨报》则在新闻标题上放上了“杨武痛哭流涕的照片”,作者似乎在用一切材料来佐证杨武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就这样,作者践踏在当事人的尊严、人格之上,把这个新闻写成了故事情节曲折复杂,黄、性、腥穿插其间的吸引受众眼球,引导媚俗倾向的故事。受众在作者的引导下,把一切都归因于杨武的懦弱无能,把严肃的新闻当成了趣闻、笑料。电视媒体更是借助其直观的报道优势继续按照这些媒体人的议程设置发展。不加任何技术处理拍摄受害者,外加冷嘲热讽,如某卫视“今日一线”主持人在节目中说:“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做丈夫的杨武怎么能窝囊到这种地步。”

我们知道媒体的义务在于通过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并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可是在这次报道中,媒体完全走向了错误的极端,反而像在为“娱乐至死”做呼应。

2.滥用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和肖像权。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依法采集、发布、发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视台和电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和进行新闻批评的自由。但是,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行使。新闻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使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我们看“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采访报道,记者强行闯入杨武家这样的私人空间,非公开场合进行采访,逼问已经濒临精神失常的王娟,一次又一次请当事人讲述“当时的情形”“当时的感受”。记者在报道中详细描述强奸时的场景、动作、声音等细节,暴露杨武的家庭住址,母亲、女儿的形象;杨武痛哭流涕的窘相更是被公开传播。王娟被杨喜利施暴的监控录像在网络上和电视上广为传播。根据我国的法律,他可以据此起诉侵权的传媒和记者:传媒为了煽情而披露公民的隐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可是,杨武一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权可以受法律保护,他只能无助地跪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我不愿意回忆,求求你们了,出去好吗?”

至此,在此次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已经将新闻自由变成了媒介话语霸权,违反法律,侵犯受害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一遍又一遍地戕害着受害人的身心。

3.妄加道德审判,施行媒介暴力。此次“杨武事件”的报道中,记者从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杨武,所有的评判就像央视记者柴静所说“像刺一样扎在人心里”。媒体本应客观报道事件,将信息公开于公众,让公众自己去评判,可是这次媒体完全丢失了新闻的客观和公正。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次又一次对受害者施行媒介暴力。杨武的妻子不堪忍受媒体的侮辱而选择自杀,可是媒体丝毫不关心这位受害者的心理感受,还在不断地追问她“当时的情形和感受”,即使她有精神失常的.迹象也不放过。柴静在博客中写道:“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媒体妄加道德审判和肆意施行媒介暴力,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文主义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存在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等有关人生存的根本问题的眷顾与沉思。记者应站在与采访对象平等的角度采访,记者应换位思考避免媒介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凤凰记者闾丘露薇说:媒体有追问真相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同时也有伦理底线,要尊重受害者的隐私和感受,在穷追猛打的时候,至少要分清公权和私权,也不要自己进行道德审判。(三)对当事人的新闻伤害。

从上面的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体错误引导舆论,使受众向着媒体设置的议程偏向:斥责杨武懦弱,没有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把这一悲惨的事件当成了笑料和媚俗的黄色新闻。媒体侵犯了受害人一家的隐私权,使全家人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媒体将强奸的细节详细描述并呈现在报道中,使王娟的名誉受到侵害。媒体在这次报道中没有关心同情受害者,反而一个劲地揭伤疤,使受害人心理受到巨大伤害。

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一)新闻伦理教育的不足或缺失。随着传媒业的竞争加剧,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忽视了自身素养的提高,更是忽略了对新闻伦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就可以公开一切,就可以传播一切。可是,却忘记了新闻伦理要求的真实、客观、公正,平等。不知道“电视台播放的、报纸刊登的这些内容,都是事实,但并非所有事实,都适合向大众传播”“不传播不适宜传播的内容,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对新闻伦理学的重视依然不够,新闻伦理课多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人们希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记者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应加大新闻伦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熏陶,传媒机构更是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岗前培训,着重强调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二)传媒制度导致的利益驱动与把关不严。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新闻媒体重新界定了其行业本质,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媒体一方面要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又要以获取利润为目标。而当代中国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媒体为了利益而疏忽了自己担当社会责任的职责。

(三)新闻法律缺失。新闻伦理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自律靠的是媒体人的自我修为,要求每位媒体从业人员要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显然不可能。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它通过建立一套客观的、理性的规则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这套规则一旦制定,便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显示出高于一切的权威,迫使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从而达到监督、规范权力运作的目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形的新闻法,只是借助其他相关法律对传媒进行约束,这样就使得有些人打擦边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新闻法的出台,使新闻传媒业“依法治业”与“以德治业”相结合,这样传媒业才能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必定要从以往的新闻伦理失范中吸取教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我修养,真正肩负起“社会守望者”的社会职责。(项目名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项目号:11fxw00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曾鸣。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七

当今社会,商业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德治商,文明经商,遵循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从事商业活动,这是商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伦理学界对商业伦理的研究中,主要围绕以下理论话题而展开,即如何从理论上阐明产品责任的归属问题,商家自利与利他问题,商业腐败问题,商业诚信等等.

作者:王中原罗文俊作者单位:王中原(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罗文俊(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刊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nantaxcollege年,卷(期):16(2)分类号:b82-05关键词:商业伦理产品责任问题利己与利他商业诚信商业腐败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八

论文摘要: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实现“至善”的价值目标,就不得不从人性的理念出发,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即教师的德性和行为进行伦理的反思。学生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提升德性、规范行为的视角对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提升德性;规范行为;教育伦理。

教育伦理问题实质上是价值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教育伦理作为在培养人的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既不是从某种绝对的道德理念推导出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在教育活动中的表达,而是产生和形成于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伦理对教育的作用,即教育伦理的价值,是由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者的美德与善行是教育伦理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是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一、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省思。

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类型。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成为人们行为导引和品德塑造的价值取向,但两者具有不同的伦理品性、伦理旨趣和实现机制。

规范伦理研究道德规范及其性质、结构和发挥功能的方式以及规范的论证等问题,它主要以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标准为研究要义,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给人们行为提供准则指引,为人类社会探索理想的规范系统。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可接受性,甚至具有某种必须性,是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需要。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康德的绝对命令的义务论伦理学,乃至现代西方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等等,都是一种规范伦理学。它们都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认为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而行为。

美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格伦理”,即是一种指向更真人生尽力、更善人生价值和更美人生境界的人格的自我完善。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更是内在的实现、内心的诚服和以此为基础的行动。儒家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美德伦理或者说德性论点的典型代表,以美德和修身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起点,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苏联伦理学学家季塔连科因此认为“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可以说是关于德行的学说,’(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美德伦理“重视美德,并把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关于美德问题上,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的理论侧重和实践导向不同。规范伦理侧重“美德是出于规则而行动的愿望”,认为美德源于规则;美德伦理则侧重“应当通过美德来定义规则”,坚持规则源于美德。不同的伦理导向将塑成完全不同的人才规格。内心的诚服和以此为基础规范伦理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种以规则为本位的知性人才培养模式;美德伦理的价值取向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以人格健全发展为本位的德性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视规范伦理而轻视美德伦理的倾向。重视规范伦理的观点主要有“底线伦理”论与制度伦理论。上述两种观点均是从社会伦理之视角与维度出发,强调在当代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规范伦理建设,不过前者强调了这种规范的基础性即底线性,后者则强调了这种社会规则的制度维持手段。但是如果现代道德把伦理学几乎变成纯粹外在约束规范的设计,使伦理道德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的规则体系,会不会使道德规范本身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为没有现代人自身的德性品格作为现代伦理运作的内在主体基础,道德规则又如何得以实施?美德和规则本来是一个完整的伦理学所应当必须涵盖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既提倡既通过遵循规则,规范行为,指导行为,同时又高扬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主自愿的主体精神,通过培养优秀的美德和塑造良好的人格,提升德性,规范行为,指导行为。

当代中国教育伦理既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深的理论资源,也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然而,面对利益追求和实用理性的挑战,我国的教育道德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育目标选择的道德缺失。

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求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然而考试选拔学生的重要方式,使得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方式主导了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能力训练,轻素质养成培养。考试在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并被赋予“指挥棒”的尊称。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不但抑制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且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生在准备大学人学考试过程中,是“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教育在培养人的招牌下却在摧残人,这已是教育目标道德迷失不争的事实。

2.教育伦理中师生关系的生态失衡。

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因子在系统结构中的存在和有效运行,都与其它相关因子相联系,都与结构状态和周围环境紧密相联。教师、学生作为教育伦理生态的重要两极,每个人都应有利于各自生存发展的生态位,二者之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和谐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特质和教育领域中“政教合一”的形式以及师道尊严的历史渊源,形成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性,形成了具有强烈权威主义色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居地位优势以及自身拥有的知识优势常常被异化为权威的象征。这种师生关系在教育伦理生态中是一种单向度的“授一受”关系,全然忽略了教育活动是“动态成长”的双向活动。

功利主义是指一种以眼前利益的获取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典型表现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完全无视教育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价值,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虽能带来教育的表面繁荣,但却不能使教育处于真正的发展之中,同时也妨碍教育道德理想的实现、教育完整意义的展开。

精英主义教育是一种认为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少数英才为目的的,学校的设立并不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是以培养政府所需人才。这种教育实际上是通过学校教育实施的社会分层。中国的传统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精英教育,时至今日,在我国教育中的精英主义色彩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大批精英,然而培养精英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教育道德效益实现的重要标志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不应仅仅是专家群体的形成。

三、提升德性,规范行为: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

在教育伦理建设中,要使教育的内在伦理精神得以体现,要使我们所设定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得以实行,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德性和行为进行磨练,提升德性,规范行为。

教育者总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从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出发,对社会所昭示的教育伦理进行理性认识,对行为准则给予填密的审视和斟酌,从而做出一种合理性、合目的的'正确选择。因此教育者的道德意识其本质可以看作是对教育伦理合理性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认同,它是教育者实现道德行为的内在条件和认识论前提。所以,若要通过教育者的自觉实践而实现教育伦理向教育善行的有效转化,就必须唤醒教育者的教育伦理道德意识。坚定的教育伦理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伦理价值目标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的精神动力,是促使教育者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力量源泉。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可缺性,以及自己职业道德的社会性、塑造性和未来性,进而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历史感和光荣感,赋予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价值。另外教师要拥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真正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教育向善的伦理价值取向,有效地抵制各种不正确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此外还应了解一般的教育道德规范,而且能够透过规范看到其背后的伦理信念。教师的“执教之道”是以教师职责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信念,取决于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教师也要对教育伦理关系有正确的把握,解决好知识与德性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就是知识”,培养教育者的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是实践教育善的理念之开端。人们只有对一定的道德关系及其道德要求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2.加强教育道德规范制度化建设,规范教师教育伦理道德行为。

伦理道德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把正确的教育伦理理念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教育伦理道德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力量和活动创造的,离开教育实践活动无所谓教育德性,因此,良好的教育伦理行为和习惯,既是教育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所在。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履行教育伦理行为,检验伦理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一步步实现从观念向行为转化。

另外,伦理道德其本质上属于自律道德,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且靠社会舆论、教育及人们的自我修养来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因此,道德的规则要求是带有倡导性和建议性,而不是带有强制性的命令。伦理道德的自律性要求大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它对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规范制约常常是一般的导引,而不是具体的严格规定,因而,教育道德法则通常是笼统的抽象性原则。在社会秩序体系不稳固、人们觉悟水平不平衡的社会环境下,教育道德的劝导性就会缺乏感召力。并且道德教化对人们品行的塑造,常常是一种主体的内化过程,一旦教育道德不能很好地被个体内化接受,其作用状况就很难显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其教育伦理道德自身具有不完满性。

与教育道德自身的不完满性相比较,制度对人们品行则具有强大的形塑功能。由于制度是明确的标准,因此对人们品行的塑造就是直接而深刻的,制度有详细的规范要求和操作程序,便于人们掌握和遵守以及做出明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特点,对违法背德行径的发生具有遏制作用。因此,通过教育道德制度的建设来规范教师的教育伦理道德行为就成为必要了。

教育伦理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伦理认同提高、伦理情感熏陶、伦理信念培养,伦理品质锤炼、伦理行为实践的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伦理认同对于教育者个体人格的塑造,德性磨练具有基础意义。滴水穿石、积善成德,是教育者个体在追求教育德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正是如此德性的磨练在教育者的教育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要塑造教育者内在的教育人格,还应当有外在的拓展和建功立业的能力,将内在的人格转化为外在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教育者德性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从美德向善行的转化需要一定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是将道德由理论理性转化为实践理性的主体性保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道德实践能力对于防范和避免教育道德危机的发生和蔓延至关重要。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遭遇到的道德冲突也越来越复杂化,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走向多元化,教育者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中有一个如何抉择教育伦理的问题。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和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教育伦理准则。只有教育者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及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使教育伦理的精神客体化,教育者的行为方能充分扬善,即教育善的目标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所以,教育道德能力的高低对于教育善的获得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是举足轻重的。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九

摘要: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职学生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不但能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还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生活发展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体悟教学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意义,总结了体悟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而基于意义和特点提出了体悟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新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悟教学;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

一、体悟教学法的意义。

体悟教学法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核心关键点,一个是“体”,另一个是“悟”。“体”指的是体会、体验,通过自身亲自实践收获某种感受;“悟”指的是感悟,不但可以亲身感悟动态的过程,又可以通过实践感悟获得静态的结果。[1]体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参与个人的情感,并将情感、行动和思维三方面进行充分结合。

二、体悟教学的特点。

特点一,不可重复性。体悟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积累客观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情感向道德的过渡,体悟教学的方法超越了逻辑思维的框架,因此具有不可重复性。特点二,非理性思维。体悟主要是对知识的升华,体悟教学是教师智慧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感情对学生感情的激发,所有理性分析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2]特点三,主动性。体悟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主动性的来源有兴趣、榜样等。特点四,开放性。体悟教学不需要在计划中进行,只要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展。当积累的量成熟后,随时随地都能出现引起质变的情境。

三、体悟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体悟教学的重点是“体”和“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体悟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提前创造好条件。“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展示职业风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展示职业风采,引导学生去发展职业风采,进而展示职业风采。而在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在职业道德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相关的氛围,让学生在画面、声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产生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表演体悟。

表演体悟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完表演后能产生相应的感悟,从而能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表演的方式主要以小品为主,小品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文明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让几位学生给大家表演一段小品,学生的表演引得其他学生开心不已,个个开怀大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和观赏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明语言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对话讨论。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性,因此针对某个问题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体悟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和谐自由的交流环境中能吐露自己的心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教师对学生真实的想法表示尊重,就能赢得学生尊重,两者在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总而言之,体悟教学方法不但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新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悟教学方法能切实促使学生体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吕田甜张晶单位:大连长兴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利.体悟教学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实施与运用[j].文教资料,2014,(21).

[2]王飞燕.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论述了关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承担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任义不容辞。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传统伦理道德在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内涵,充分认识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引入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发生。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很多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不了解,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意识和感悟较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传统伦理道德是过时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感、好逸恶劳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脱节,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不尊敬师长、考试作弊、学术不端、自制能力差等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硫酸泼熊、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悲剧不绝于耳,令人叹息。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危机,最终不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成。

“目前高校的德育课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政治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过重,传统伦理道德内容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学校基本上没有建立起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平台,没有找到大学生道德建设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契合点”。虽然一些高校举办过有关传统伦理道德方面的论坛、讲座,但一般都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不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

“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具有连续性、同一性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适应性与教育意义,并且这种传承性依然可以并有必要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延续。

(一)知识目标方面。

引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髓,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事、治家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特点对今天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大学生道德建设,具有十分深刻的启发意义。“这些思想和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尺,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

(二)能力目标方面。

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省能力,自我判断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所学所悟,增加服务社会的能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自律,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三)情感、价值目标方面。

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家庭、他人、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汲取传统伦理道德可用之精华,教会学生们做人处世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如何借助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的具体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两方面入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教育手段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重点加强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其养成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表述不胜枚举。吸收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感恩精神的表达,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长辈、感恩社会。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

2、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渠道和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建立多样的教育实践基地。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显性课程教育与隐性课程影响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新知,坚持知识、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

3、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道德教育手段。

网络在大学生当中已相当普及,可以把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内容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电视台、学校刊物等传媒手段加大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力度,使课堂教育转变成自我教育,使强制教育转变成自我约束。无形当中使道德教育的场所无所不在,增加了受教育的机率,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环境方面。

1、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伦理文化。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要积极营造一个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校园环境。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载体,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学校的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让大学生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在耳濡目染之中时时接受教育。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领导要关心、重视大学生道德建设,学校各部门要齐心合力开展工作,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鼓励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斗争,促进针对违反学术道德、学术伦理的惩治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让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

四、结语。

罗国杰先生说过:“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无启发。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一环,从而使他们自觉按照党的报告中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婉楠,刘晚霞。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11(29)。

[3]任锦香,张三继。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强化高校德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罗国杰。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传统[j]。道德与文明,1998(1)。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一

1983年,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烟草.1994年,美国实现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延迟成熟转基因番茄的.商业化种植.随后,转基因作物在一些国家像美国、阿根廷等逐渐推广,中国也种植少量的转基因作物.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已达几千种.转基因食品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也有许多风险和负面影响.由此,对转基因食品伦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作者:毛新志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名:哲学动态pku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trends年,卷(期):“”(8)分类号:b82关键词: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二

摘要法律是通过授予一部分人权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从而使人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会本性与价值得到呈现与褒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它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平衡利益分配与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法律良心必须向道德要求开放,然而在专利法的传统中,被认为高度技术化的专利法领域,历来缺少伦理审视。功利主义成为影响专利法实践的主要因素。功利主义伦理观对专利法实践发挥着实质性影响。其内在的理论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义和忽视人权等基本价值的现实局面。本文指出专利法应该建立在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之上,从功利回归道义的专利法正义观,其中应包含社会利益的考量。

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使生物经济成为了各个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着重投资并展开激烈争夺的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项科学技术像基因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既存的伦理观念与准则提出了如此广泛、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从转基因动植物、胚胎干细胞、克隆人到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修饰,纷纷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给予正确的价值评判,继而要求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相应做出调整,专利法作为直接调整保护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也要回应这些冲击和挑战。

对专利申请进行伦理道德考量的过滤机制是通过专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规则得以实现。我国《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欧洲专利法公约和日本专利法也有类似公序良俗的规则。美国专利法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判例法的发展使得法律实践操作中将公序良俗解释为实用性的要求。

华尔街日报重要新专利的专栏里描述美国农业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修改控制生长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产生能够发芽的种子而这项新发明加强了对种子的商业控制,使得农民必须每年从种子公司购买所需要的种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称这项新技术为“终结者”,是对农民,生物多样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种全球性威胁。如果终结者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将赋予种子和农业跨国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的前所未有的,极其危险的能力。

当孟山都宣布收购岱字棉之后,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终被政府反垄断管制否决了。

在给投资者的信中,休·格兰特称:“当我们不能控制天气、生产面积甚至现货价格,我们仍然可以控制住那个直接使我们业务增长的因素——种子。”种子里面的转基因链,是孟山都持续裂变出金子的法宝。”

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遗传资源的利用应当遵循国家主权、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则,并明确规定,专利制度应有助于实现保护遗传资源的目标。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专利法律制度保护遗传资源。为防止遗传资源流失专利法修改剑指“基因窃取”。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三

1.纵观毕业生。

(1)一些毕业生缺少综合素质。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期仅仅掌握了文化课程,而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渊博的知识面,思维不活跃,缺少动手能力,并且表达能力差,因此难以适应社会。毕业生自身较低的素质跟社会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学生难以就业。

(2)滞后的就业观念和太高的就业要求跟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太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依旧希望留在大城市和环境优越的城市。新时期气的就业需要跟毕业生的这种思想存在相悖之处,这造成了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纵观用人企业。

(1)太过要求工作经验。一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加喜欢经验丰富的人才,用人企业的这种要求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2)用人的要求过高,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才。人才是用人企业发展与生存的根本,然而一些企业未能够立足于自身现状,过于注重高学历。

3.纵观高校。

(1)在我国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影响之下,高等教育业已越来越大众化。在没有显著增长的社会人力资源需要的基础上,这种改变的量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2)高校缺少有效的就业指导。在学生求职的技巧、方法等方面以及怎样启发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

(3)高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不少高校在扩招之后,硬件和软件装置难以实现要求,缺少师资力量等,这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比较低,进而难以实现企业的需要。

(4)高校设置的专业跟社会的需要不相符合。导致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立足于整体上,毕业生的数量不是非常多,然而从毕业生的专业来讲,存在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4.纵观社会就业环境。

(1)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发达的东部区域有利于毕业生的基就业,然而在西部区域存在大量的岗位缺少大学生。

(2)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导致明显的供需矛盾。社会总需求和毕业学生总供给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跟高校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的体现。

(3)不健全的就业市场和转变的就业模式之间存在矛盾。纵观当今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健全。

(4)毕业生存在严峻的供需矛盾。每年增多的毕业生数量导致社会用人的供大于求,这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毕业生应转变就业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改变就业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对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进行确定。毕业生应当持续地使就业思想更新,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具备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意识,立足于实际情况就业。

(2)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关键性要素是团队意识、专业特长、能力,以及素质等,毕业生想要取得就业中的竞争优势,就务必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的手段,持续地使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以使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进而实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高校应符合社会办学的要求以及指导毕业生的就业。

(1)进一步地改革教育,确保设置的专业跟社会的要求相适应。高校需要结合社会的要求,对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针对市场和社会办学。进而对自身的教学知识、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办学模式等进行确定,积极开设社会需求高的专业。

(2)注重指导学生的就业,给毕业生搭建一个好的择业平台。高校应当以座谈、就业咨询、就业讲座课等一系列的方式,指导学生转变就业思想。并且应积极地联系用人企业,从而拓展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渠道。

3.用人企业应根据需求选用人才。

(1)应结合需要对层次不同的毕业生进行引进。用人企业应转变思想理念,根据需求选用人才。层次较低的毕业生是为了对应用操作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而层次较高的毕业生是为了对开发技术和科研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只有适宜地吸引层次不同的毕业生,才可以实现用人企业对层次不同人才的需要。(2)注重储备人才。用人单位需要把握住好的机会,不断地引进毕业大学生,注重储备人才,以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

4.政府应当改革体制,从政策上支持毕业生的就业。

(1)创建以及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以共享资源。通过对一系列信息的搜集、筛选,评估,使供需的两方共享资源。有效地体现网络的功能,各个级别的教育和政府部门需要建设就业信息网络。

(2)从政策上给予引导,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偏远区域、中小企业就业,政府应当创造条件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区域的工作。像是提供给毕业生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去基层就业,以及对标准化与长期性的渠道进行开辟,且强化引导和宣传。此外,还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进行健全。总而言之,坚信在整个社会以及毕业生自身的一致努力下,就一定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生难就业这个问题,毕业大学生也一定能够完全地就业。作为我国庞大劳动力与巨大人口队伍的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定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四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图形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应有的认识,许多平面设计师将传统图形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出了一份力。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变得形象生动,也可以承载平面设计作品的灵魂。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往往被当做作品的文化象征,要让作品具有文化底蕴,传统图形文化的融入显得至关重要。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内涵。

(一)代表着信仰。

在古时的社会生活中,人类有着图腾崇拜的传承并以此来表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信仰与敬畏。在原始社会中,每个部落都有他们特殊的图腾图案或建筑。这些图腾以生活中的事物或这些事物衍生出的形象为原型,是部落的信仰与崇拜,同时这些图腾还是保护部落的象征和标志,这些图腾还有便于部落首领对部落进行管理的作用。凤凰就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古时图腾。据文献记载,凤凰的羽毛共有五种颜色,外观十分美丽。而凤凰身上五种颜色的羽毛分别代表着信、义、仁、德、顺,因此凤凰拥有庇护天下的能力,只要凤凰出现于世间,那就意味着天下太平。于是凤凰的形象就成了人们表达向往幸福生活这一愿望的思想寄托。

(二)代表着思想。

几千年以来,我国人们的思想经过了多次变化,但经过无数次的沉淀,最终在儒、释、道这三大思想的影响下构建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以这种心理结构为核心进行运作。对于儒、释、道这三大哲学思想,无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最大。其中孔子创立的以伦理道德维护人际关系的血缘宗法制度至今仍被沿用。而孔子创立的这种宗法制度中的五种人际关系都有图案与其对应。这种思想上的寄托在中华民族沿用了几千年,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三)代表着民间习俗。

在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吉祥的装饰手工图案,这些图案则代表着各个民族的不同习俗。我国人民在春节期间都有贴年画的习俗,这些年画图案各异,但它们都是人民对幸福生活向往的标志。表面上是一张普通的画作,其实年画具有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我国传统图案在其它很多民俗项目中都有体现,虽然各民族的手工图案没有统一的内容,但他们都能起到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二、传统图形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的好处。

(一)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其形成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它代表着祖先们几千年的智慧。我们现在很容易在电视或其它媒体看到旗袍展出,与其它现代风格的衣服相比,旗袍一点也不显得落伍。和旗袍一样,我国的传统图形有其独特的文化,只要用心去感受,都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文化熏陶作用。

(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现代平面设计大都以独特的图案来博得受众的青睐,但是想要一直都能设计出既让人喜欢,又与已有的完全不同的图案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这时候就可以将传统图形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只要找到正确的运用方法,那就一定能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三)保证平面设计的受众数量。

因我国的传统图形文化在国内早已众人皆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传统图形文化别具一格,其历史价值巨大,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巨大需求势必会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的传统图形,而带有传统图形的平面设计作品也会随之变得受人关注。

三、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对设计师的文化内涵要求极高,如果不能把握好传统图形的运用方式与文化的融入点,反而会使设计作品变的不如人意。为了能更好的将传统图形文化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传统图形的色彩搭配与形状进行借鉴。

在平面设计中,图形的色彩搭配与形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图形的形状与色彩搭配将其所处时代的人文风情与情感表达方式融入到一起,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在对传统图形的色彩搭配与造型进行借鉴的时候,应当深入了解图形出现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人文风情,然后将其与现代社会特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创作出有时代特色且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达到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把握好传统图形的意蕴并将其传承下去。

传统图形之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且一直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是因为不同的图形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是不可取代的。对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师应该在明白图形的意蕴的前提下再将其与作品结合,这样能够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当然,对传统图形意蕴的应用并不是关键,真正需要设计师做的,是将图形的意蕴传承并发扬。

(三)重视传统图形的精神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从未间断。图形的精神文化是人们思想境界的载体,每一个不同的图形都在表达一种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作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其内涵,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明白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设计师在将传统图形融入到自己作品中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图形的精神文化的表达,因为它代表着自己的思想。

四、总结。

传统图形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图形融入到了作品中。传统图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内涵需要人们慢慢品味。而在对这些传统图形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不然作品达不到理想效果。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五

1、积极向上是高校学生伦理道德素质的主流。

(1)道德文化方面。

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有重要影响,占据积极地位,这使大学生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进行实际的行动,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人生观方面。

就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状况来看,学生的人生观普遍呈现积极的趋势,能够将促进自身发展和进步作为目标,勇于挑战和创新同时,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在大学生角度来看,其思想观念。

为淳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不仅课堂学习外,还会利用空闲的时间通过上网查阅知识图书馆学习和参加社交活动的方式来完善自己。

a.价值观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就业环境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先进文化思想交汇,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这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重要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诱导,干扰大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社会体制的变革,大学生价值观不再是之前强调奉献精神无私精神的集体共有观念,但也要严格的抵制自私自利注重私利的思想,要将团体和自身的发展及利益联系起来,在享受的同时也要做出一定的贡献。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够成熟,表现为行为叛逆心理状态不稳定判断能力差等,受以往多年工作和学习习惯方式的影响,学生的依赖心理很强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受父母的管制,享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出现思想观念的上的偏差,如果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就会误入歧途,致使学生丧失伦理道德文化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增多。

一旦大学生缺失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很容易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几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在校内经常出现严重的斗殴现象,影响了校园风气的形成。

(2)混乱的婚姻恋爱观。

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含义上,尤其处在当前利益驱使的社会中,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再单纯,搀杂着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校园出现畸形的快餐式恋爱多角恋爱j昏前同居随意行为等现象,不仅如此,不少女大学与社会人员挂钩进入到色情行业,这无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上种种现象明显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抱着游戏无所谓的态度去恋爱,不仅会使学生在爱情中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爱情观。

(3)畸形的价值观。

在社会形势变革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道德文化受到多元化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人们自身的价值观也不断更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着消极个人和暴力主义等多种不良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唯利是图,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大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环境,无法坚守自己的信念,从而出现放纵的现象。

(4)大学生道德诚信堪忧。

诚信道德水平同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现代高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作弊助学贷款还贷率低的现象,找工作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虚假工作证明虚假工作简历虚构教育背景随意跟多家公司签约与毁约;处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在网上的诚信度极彳氏,态度不端正,随意对他人进行侮辱,甚至借助网络虚拟化的特点,散发一些违法虚假的文章以上现象都表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诚信观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享受良好的物质基础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将利益摆在首要地位。

社会市场经济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很多学生对位置价值更加重视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抱有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观点,注重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关注整体社会发展状况但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达成目标,不顾基本道德理念的约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前各大高校同时存在着不健康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既包括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涉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价值观,多种优秀和错误思想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

2.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随着家庭破裂离婚等现象的增多,对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力明显增大,处在家庭关系矛盾严重家庭缺乏关爱或单亲家庭中,会使得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在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情况下,父母的约束管理不到位,长期下去会导致大学生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家长没有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伦理道德的重要程度此外,家长对学生过分宠爱,没有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也会使学生伦理道德观念丧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3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传统的硬性书本教育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再加上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长也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伦理道德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传递速度极快的现代化社会中,电视网络报道中充斥看各种各样的理论道德观念,大学生对这些信息报道不加以选择进行吸收,动摇了传统基本理论道德的地位,大学生更加注重真实的利益,影响大学生对恋爱工作等各方面的态度。

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要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必须要从根本上做起,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提高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设置专门的道德思想教育课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真实的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学校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工作礼仪职业道德和情感培养等全方位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客观的看待自身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4.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伦理道德文化的培养作用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论。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增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是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问题,可以采取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及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等途径来解决,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传承伦理道德文化。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六

摘要: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3-“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现代转型后的形态,有一种预测是包含公民伦理的新的私德的重新发展。公民伦理是指来源于私人社会,在人们公共交往中形成的习惯和基于这些习惯而在观念中建构的、被视为常识的和相互有效的彼此对待的方式、态度等’。私德是指相对于公共生活的私人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道德。新的私德不同于传统私德,它来源于传统,但经过现时代的公德洗礼而得到更新。新的私德是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德的融合,它可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帮助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秩序建立的能量。

梁漱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认为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诺大民族之间同化融合”,并且“历史长久”。中国文化能够使得多民族相互融合,并形成长久和大一统的历史,而西方的文化不是促进融合的,西方因而最后逐渐分裂为若干小国家。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一系统,与印度、西洋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能够绵延甚久,并且保存了大一统和长久的中华历史,即使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也只是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西方则容易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z:}i,革命后独立成欧洲诸国。西方文化前进的地方,会产生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莫克拉西(民国初年,与democracy内涵接近而又被广泛使用的是“共和”、“宪政”等词语。“德莫克拉西”是对democracy的多种中文名称的一种统一,如民权、民治、平民政治、民主。民权是民主的最早的别名),而中国“不是尚未进于科学,而是已不能进人科学;不是尚未进于资本主义,而是已不能进人资本主义;不是尚未进于德莫克拉西,而是已不能进于德莫克拉西”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一统,但是其方向不是朝向科学的方向,而是朝向文化的一面。在文化,它是一种早熟,是一种“因其过而后不及”一2;55。换句话说,就是因中国文化的发展着实高过于西洋,而后才会在科学方面不及西洋。超过西洋部分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伦理人事的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无“国家”而有“天下”的观念,也影响到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建构。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却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此其一。其二是中国缺少国家应有之功能,“太平有道之世,国与民仿佛两相忘,则是中国真情”。其共是中国缺乏国际对抗性,疏于国防,重文轻武。最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旧用“国家”之意,并不像今天“国家”的涵义,而仅是指朝廷或皇室;“自从感受国际侵略之后,又得新观念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才出现“国家”二字一“185-189。因此,在这样的超国家的“天下”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伦理也是超国家、达天下的。

“安天下”的“安”衍生出中国伦理文化的怀柔。中国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家族制度和过早的职业分途、无阶级,使得民众无集团化的生活,倾向与相安的状态。万一民说:“中国文化之特色,即重在解决安的问题,并且过分地把保和养两问题,亦当作安的问题来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句话,显然是把原属养的问题转移到安的问题上。对若干民族纷纭复杂的矛盾,中国也一向都采取融合的态度,也是由于把原属保的`问题转为安的问题。因此,中国注重伦理上彼此顾恤,互相负责,其化阶级为职业,不使经济上趋于兼并垄断,认为安的问题可以解决养和保的问题,因此便不重在向自然界发起进攻以解决养的问题。又抱有四海一家之天下主义,怀柔远人而同化之,不从对外斗争上解决保的问题2j266。从向内求安的解决手法来看,国人的方法是向内解决的,而不是向外解决问题。

这样,向内解决问题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心思聪明确是用在人事上,而不用于物理}21w7。向内的功夫,便只要求修己。如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都是一个意思,)273。总之,不在向外寻觅方法,却须把心思聪明反身向里用。“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本,且必求之于“格、致、诚、正”2,273。因此说,中国的文化如此深刻的向内对于人本而言是一种早熟的文化,理性的早启。孔子的礼乐揖让启发理性,伦理名分亦是启发理性。其要点在于,根据人类廓然与物同体之情,不离对方而有我的生命.处处以义务自课。

因此,从古代社会内部形势如家族制度、职业分途、安天下观念等,势必导致理性与文化的早启,而理j胜与文化的早启,更转促社会形势之缓和。如是互为因果,使得中国传统伦理循环推进,发展不已。

中国古人在封建时期没有走上西方的科学之路,也是由于其文化是向心发展的,先向内用力。西方人是首先向外用力的,从身体开始发育成长,而后才是理智理性的成熟。中国是在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之时便先开启心智,因此便会屏弱。换句话说,就是未曾彻底的向外用过一番心思。西方与中国相比,用与外心过多,物的研究、工具的研究甚多,自少用内在心思,即便有心思、理性的大发展,但也和中国心思的发展路子分岔开来。

因此,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秩序寄托于个人道德,其社会构造形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的局面,向内用心乃时刻之所必要。这种必要使得中国人在个人道德方面的修为可以称得上是极高,例如在伦理社会中重视以对方为重早以超过“承认旁人”等。但其文化也偏失在此,即“个人永不被发现”,“一个人的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21289。然而,西方社会境况下产生出在陌生人方面结成的公民社会中,其社会秩序寄托于公民、集团的公共道德,产生出与中国不同方向的德莫克拉西,即关于民主、权利的一种相对符合西方历史、文化的制度[[21342中国人理性早启,冷静不足,辗转相引,越来越长于理性,短于理智。西洋人正相反,他们是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一z13z}0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因特网的特殊因素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化也使得陌生人的交往更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和蔓延,中国也跨人公共的生活。陌生人的集团生活,需要陌生人之间的规则,熟人社会的规则便不适合。

西方长期发展起来的由陌生人组成的集团生活,恰好适应今天的全球陌生境况,因此他们的发展似乎比较顺畅一些。依据梁漱溟先生的考察,用他的话说就是,西洋人长期的集团生活帮助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道德规范,他们的公共道德,即在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和法治精神这四方面,发展的是相当充分的[}zn}。他们用公共伦理弥补其理性不足的缺陷。

如果说,中国原本的文化进程突然间被打断后很多优秀的文化暂时被遗忘,但是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重新给中国注人了新鲜的血液。这个血液的样本,便是西方的科技文化和他们的公民伦理。在科技上的学习发展,可有助于我们民族文化基础的修补与巩固,如前面所说,重新从身体出发,建立健全的心智。

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社会整体的公共道德、公民伦理,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道德的基础。贾新奇博士描述道:“首先,在道德主体方面,全体公民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具有基本平等的地位,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讲,不同公民群体在道德生活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的道德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次,在个体道德的构成上,每个公民的道德都是齐备的,即包括家庭道德、特殊的私人道德、一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道德,并且这些道德构成因素上的齐备性是与所有公民相关的,而不是仅仅与少数精英相关。最后,在道德内容上,公民道德是以相互范导的道德为主的,自我范导的道德只是次要的辅助部分。;f3〕在公共社会中,中国道德的现状是于上被斩断上古历史文化的联系,于下又没有及时的出现新的道德规范,于是各种道德依据鱼目混珠,造成当前社会道德的无序混乱状态。贾新奇提出的道德主体、道德构成与道德内容,正是联结中国传统与现代,将传统的优秀道德精髓与现时代要求相结合,是具有可实践性的。道德主体方面,已经不只是精英分子,而是广大民众;在道德构成上,除去个人的私人交往方面,提倡应注意到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注意到作为国家一份子的作用,而不只是局限与家庭与特殊私人之间的关系;在道德内容上,在自我范导的道德上也应当可以要求自我的权利,应当与他人或多人进行商榷,最后形成能够保障相互之间最大利益的恰当方法或模式。

然而,正如廖申白教授所言,在中国,“伦理的概念早已被人们在超出中国人的‘人伦之理’的更广泛的意义上被理解了”,公民伦理“在交往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这样的解释仅是“合于今天人们理解的常规”〔‘]。也就是说,公民伦理在公民社会是一个普遍伦理,但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伦理。人类历史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最高伦理应是中国传统的优秀伦理理念。

伦理与道德,伦理的概念与范畴比道德范畴来的大。伦理可指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道德则主要指个体内心所重视和j咯守的准则和价值。伦理的有效性是相互的,道德的有效性则是个人的。廖申白教授认为:首先,伦理一词在中国本来就是诉说交往关系上的规范的,他的准则、规范和被视为恰当的态度等等都发生一与相互的关系;道德一词则因“德”字的特别的意义而主要指个体内心中所重视和悟守的准则和价值。其次,就道德本身的价值来说,他们的有效性是人的,是一个人对于他或她自身的,不是人们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伦理的最重要的心智莫过于它的相互性,在于它在交往关系的双方面起作用,而不是只在一方面起作用。第三,作为对于一个人自身的有效性要求,道德也不像伦理的要求那样具有准强制性。依据目前的一些观念,道德―即便是范围更广泛的伦理―也都倾向于指向于个人的,而不是向社会或他人要求什么。社会的公民伦理不属于法律,也不适合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公民伦理的执行还是依靠人本身。即使是在公民社会,公民伦理在某些时候仍然不能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例如在某一公民可以脱离或者游离社会,换句话说,就是他可能处在社会的最上端,在拥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还拥有可能的公民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其他权限,这时候发生背弃道德的机会便很大。另外,公民伦理在遭受到外界物质或其他事物的攻击时,会被破坏其规范作用。例如社会道德基础的信托关系,它体现在人们享有最基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毒、山西的溃坝事件,危害了人们这些基本的信托权利―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就会影响公民伦理的诚信度,破坏其道德的基础。当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公共社会,肯定也在于当今公民伦理的仍然不够健全。但是,仅仅依靠公民伦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国传统中向内要求的良心道德。当一个人的良心诉求达到足够高的状态,那么他绝不是极端的物质主义者认为的提倡和实践道德重建的人都是伪君子,而是真真正正的君子。当一个人的良心诉求达到足够高的状态,他的意志必定相当坚定,那么他就不会“基于对当下利益的考虑,即使可能貌似以明智的考虑形势出现,而取自己不应得的利益”cat’s。当一个人的良心状态保持良好时,就会像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一样,认为不需要思虑获得实践的一些基本的始点,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始点,如果它对于一个人是足够明白的,他就不需要再问为什么”。

中国的传统道德中优秀的还不只是良心,良心论是其顶峰理论的一个代表,还有许多优秀伦理传统,例如孝的伦理、家庭的伦理等等。如果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其他任何生物成长的过程一样,有幼年、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那么在经历成长过程之后,人类社会的成熟则表现为智慧、团结、理性、诚实、仁爱,具有负责任的精神。中国古老的道德戒律似乎是在验证的过程中锤炼:时间和空间把中国那早熟的道德文明在今天的渐渐高度发展的物质中狠狠的锤炼。经过复杂境况敲打而留下来的是中国早熟文明的重新蜕变,在今天的公民社会中得到补充,将中国传统道德的主体和眼界扩展开来,从而将会更加坚实.成长为更加成熟稳健的、新的个人私德的重新发展。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论述了关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承担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任义不容辞。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传统伦理道德在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内涵,充分认识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引入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迫切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发生。

(一)传统伦理道德认知淡薄。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很多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不了解,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意识和感悟较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传统伦理道德是过时的,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感、好逸恶劳等问题。

(二)传统伦理道德践行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脱节,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不尊敬师长、考试作弊、学术不端、自制能力差等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硫酸泼熊、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悲剧不绝于耳,令人叹息。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危机,最终不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成。

(三)传统伦理道德内容缺失。

“目前高校的德育课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政治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过重,传统伦理道德内容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学校基本上没有建立起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平台,没有找到大学生道德建设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契合点”。虽然一些高校举办过有关传统伦理道德方面的论坛、讲座,但一般都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不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具有连续性、同一性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适应性与教育意义,并且这种传承性依然可以并有必要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延续。

(一)知识目标方面。

引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髓,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事、治家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特点对今天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大学生道德建设,具有十分深刻的启发意义。“这些思想和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尺,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

(二)能力目标方面。

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省能力,自我判断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所学所悟,增加服务社会的能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自律,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进步和发展。

(三)情感、价值目标方面。

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家庭、他人、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汲取传统伦理道德可用之精华,教会学生们做人处世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如何借助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的具体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两方面入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教育手段方面。

1、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丰富课程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重点加强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其养成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表述不胜枚举。吸收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感恩精神的表达,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长辈、感恩社会。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

2、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渠道和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建立多样的教育实践基地。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显性课程教育与隐性课程影响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新知,坚持知识、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

3、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道德教育手段。

网络在大学生当中已相当普及,可以把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内容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电视台、学校刊物等传媒手段加大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力度,使课堂教育转变成自我教育,使强制教育转变成自我约束。无形当中使道德教育的场所无所不在,增加了受教育的机率,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环境方面。

1、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伦理文化。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要积极营造一个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校园环境。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载体,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学校的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让大学生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在耳濡目染之中时时接受教育。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领导要关心、重视大学生道德建设,学校各部门要齐心合力开展工作,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鼓励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斗争,促进针对违反学术道德、学术伦理的惩治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让大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

四、结语。

罗国杰先生说过:“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无启发。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一环,从而使他们自觉按照党的报告中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婉楠,刘晚霞。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11(29)。

[2]李抗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征举要[j]。江淮论坛,2003(6)。

[3]任锦香,张三继。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营养强化高校德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罗国杰。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传统[j]。道德与文明,1998(1)。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八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公开发表,此后到,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开始出现下降,又开始回升,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784篇,占发文总量的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96.31%。第三阶段是-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1975篇,占发文总量的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2.5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2789篇论文发表在833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统计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sat13.2软件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318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3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通过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文章中有8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2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十九

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以规范人类道德生活行为的具体理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缘于伦理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需要,更迫于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现状。

一、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成因。

(一)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边缘化影响大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伦理学理论隶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涉及善与恶、该与不该等价值问题,其效用是善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人性的涵养。但是,自近代始,相对于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自然科学,以及效仿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日益追求社会现象的确定性和公信度的社会科学来说,无法立即为人们提供实证知识或实用职业的人文科学一直难以得到人们的器重。很多时候人文科学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一种装饰和摆设,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只对计算机、经济学、各种自科类课程等所谓的“正课”、“主课”倍加关注,而对学习伦理学不感兴趣,这与伦理学这类人文学科在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排挤后被沦为一种边缘化的学科直接相关,因为在崇尚“惟实用是真、惟就业是用”的大学生和教师心中,“成才”是比“成人”更具实际意义的事情"。导致在一些大学里,学习伦理学理论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一件敷衍之事,不少大学生的内心甚至从来就没有爱学的倾向。

(二)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不足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伦理学教学能否产生自觉认同伦理学理论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立足教材中的那些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存在意义和公正合理地应对各种现实利益关系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得到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中能够自觉认同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为他们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奠定必要的道德心理基础。

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一些伦理学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师由于忘记了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育人课程,错误地将伦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课,这就决定了这些教师的教学经常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的需要,热衷于向学生简单地讲解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并强制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当作确定的“知识”予以背记,其结果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困惑没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致使大学生们常常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来接受这一理论,而且所接受的理论也只能成为一个个硬结,不是被融入而是被嵌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之中,引发理论认同的缺失。

(三)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的可信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践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理论认知水平并不低。一些具有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并不具有高几率的道德实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道德理论的知行分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其通过对伦理学理论学习而具备较高的理论认同度后并不会必然地导致伦理实践的发生。大学生践行伦理学理论,除了需要对该理论的高度认同,还需要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道德情感的催化。

净化社会伦理道德环境以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保持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倡导和践行伦理学理论时的可信赖性。令人惋惜的是,一些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践行伦理学理论方面并没有赢得大学生的充分信赖。学校在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时由于经常不能得到一些主流媒体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

有些时候即使大学生在学校准确理解了应该掌握的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一旦他回到家庭或进入社会后看到家长和主流媒体坚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这就易使大学生怀疑学校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其对伦理学理论的怀疑就变得更加严重,对践行伦理学理论更是心灰意冷。

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伦理观对于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形成一种与其身份相符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种意识就决定了,他们会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运用手中的知识和能力,是用来造福社会还是危害社会。因此,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内在要求,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指标。就像我们社会公认的: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没有疾病、更是心理上的没有疾病,及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伦理学教育,即使从道德层面使他们接受正常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养及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防范性的减少道德事故的手段,更是有利于他们最大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加快自我发展的积极措施。总而言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立德为先。

参考文献:

[1]蒋凯.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j].现代大学教育,(3):14.

[2]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

[3]郝晓玫.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1).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十

论文摘要:随看校园网技术教育的香及与发展,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其中包括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亦是如此,即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垃圾邮件、色情传播、暴力恐怖、网上犯罪,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我校的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8%的同学收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4%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85.2%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1、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1.1由单一封闭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敞开思维的大门,正确引导大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现实和未来不同阶级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和洗礼,并教育学生用辩证法去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教育,把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引向文明健康的方向。

1.2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批判式转变。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道德教育再也不能仅仅让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自主选择健康信息,并能对黄色和黑色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增强网络时代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能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线。

1.3由传统的单向教育观念向双向互动教育观念转变。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心理和能力,如:指派德育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者或网络信息管理者轮流值班,关注网上信息,参与非同步讨论论坛上有关问题的讨论,与学生展开匿名对话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现状。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者以匿名的方式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放到学生的面前,与大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2、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化。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

网络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发展和创新。在网上进行道德教育,应当研究并分析网络德育的环境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增强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网络技术的识别能力,自律抵抗能力,把握方向,拒绝道德堕落,自觉抵制网上不文明内容的侵蚀。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文明规范,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活动是非法、不道德和不文明的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对道德规范的认知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明修养,帮助他们增强信息网络文明的意识,自觉地将社会道德和信息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正确使用网络,不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不在网上散发病毒,不在网上漫骂、欺骗,不干涉个人隐私等,以促进网络文明的建设。

2.2注重学校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

首先,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自由、开放和民主的特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和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时,直接地反映、真实地表达他们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情绪上的不满和心理上的困惑。通过网络使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把握问题的主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从而使学校德育更走近学生、贴近实际和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入情、人理的德育绩效。其次,丰富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修订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把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反映网络时代道德的内容。最后,应建设校园德育网络系统,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应在全国范围内的各高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的高校之间实现德育网络系统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为学生在学校上网创造机会,同时利用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附近网吧的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最终通过强有力的校园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来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

2.3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自我的道德铸造,使自我的道德品质不断地向着高尚的境界升华。马克思主义重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决不提倡禁欲主义和压抑个性,而是强调通过自省的方式使自我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道德的价值亦是如此,即:道德的价值强调一方面激励、鼓励个体冲破不合理的约束实现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求个体依据道德规则自觉、内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统一的,都是为完善自我和社会。因此,加强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使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达到高尚境界的重要途径,从而最终使个体从思想、心理、道德上达到人格的统一。

3、结语。

任何时代,个体的道德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与走向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道德发展,所以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了个体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但同时对于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而要建立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除了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还需要网络中每个个体的自律和自重。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十一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入世后市场经济主体及行为的复杂化,新闻媒体中有一个话题日见趋热:市场要不要讲道德?什么样的商业行为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遵行的?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大量问题涌现,商业诚信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中国商业伦理的建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很多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时均源从西方主流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领域中寻找理论,动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本文拟略换思路,讨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否可寻找些重建现代商业伦理的契机。也许国人于传统文化中能接受和汲取的会更多更深。

一、何谓现代商业伦理?

经济伦理指的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其实很广泛,商业伦理对财务数据的准确、合同的遵守、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很显然的。此外,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知识产权、雇用关系也都是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如果一个公司始终坚持商业伦理,那么其员工会有自豪感,从而会激发出更多的热情与创造性;如果产品始终是可信赖的,最终会获得客户的信任;与供应商的交往也是如此,供应合同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如果能获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合同不完备的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到解决。当然,有些时候,坚持商业伦理是有代价的,尽管最终会有收益,但长期收益可能是当时无法预见的,这就需要一种勇气。

尽管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我国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长期把商人视为社会底层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阶层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发展出了很多充满商业智慧的好的商业伦理。略举如下:

1.“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2.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商业伦理发展中所提倡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其实也和这些思想息息相关。

3.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4.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当前西方商业书籍流行极广,中国悠久的商业文化和伦理道德几乎已成被遗忘的对象,甚至完全没有话语权。相关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应该认识到:加强我国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是一个必经阶段。国外的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未必一定能完全为我所用。当前最应考虑的一个话题显然应该是如何在现有国际化大背景下,勿忘现有历史资源。不仅是把优秀的传统商业伦理封存在记忆中,或者仅作为讨论谈资。重要的是应考虑如何从可操作层面上探索建立完整现代商业伦理体系的方法和模式。比如政府、企业、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如何引导互动,相关理念的宣传贯彻,文化表达权和话语权应如何树立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资源,经过去粗存精,结合现代思想,必将大放异彩。不要忘了我国的传统商业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个大循环,当我们在埋头拜读西方相关著时,西方也在认真学习我们的论语和道德经。

参考文献:

[1]《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夏伟东《江苏社会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十二

前面讲了,清净智慧你才有方法安立;你没有智慧,如果凭感情用事,设立许多机构,时间不久就出问题了。现在这个社会,问题真是层出不穷,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教。教学为先,他把教学疏忽了,也就是说教育没有办好。现在学校很多,但学伦理道德教育校教育偏了,它不是全面发展,它偏了,偏在科技,偏在经贸,偏在这上面。伦理道德人文疏忽了,这个东西不教了,像鸟两个翅膀只有1个,那个翅膀没有了,飞几下就掉下来了,就这么回事情。

教育的根本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教你做人,人,在接受科学技术的教育,他能够为社会大众造福。为什么?他不为自己。伦理道德要是失掉了,人自私自利,他没有科技还好1点,有了科技,尽量整别人,起心动念1切作为决定是损人利己,他干这个。今天社会的**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为了自己利益,置人于死活在所不顾,这还得了!这是世界末日。

往年我在台湾,我听台湾同修告诉我,台湾的农民种植的蔬菜,菜拿出来样子好,真好看,拿到市场卖,大量喷农药。那个菜他自己吃不吃?他自己不吃,他自己吃的是另外种1点点,他自己吃,家里亲戚朋友他都关照那个菜不能吃,有毒。有毒拿到市场上去卖给人家吃,这不叫谋财害命?损人利己,这个话讲的很文明,讲得不好听,谋财害命,干这种事情。

医生不错,念书念得很好,医学院毕业出来当医生,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让他满意,见死不救。什么原因?伦理道德教育没有了,你只偏重这1边。农家种粮食,米,我们看到米很漂亮,在市场上卖,米里面掺杂着滑石粉,所以很好看。他自己吃的米跟他卖给别人的米不在1起种,卖给别人的那些米,农药都很重,自己吃的是另外的,现在讲是有机的,他自己种植1点点,自己吃,自己用。卖给别人的那真正叫「损人利己」,现在仔细想想,哪个行业不是干的「损人利己」?好像不干害人的事情,我自己就得不到利益,这个观念错误!

印光大师1生当中极力提倡《了凡4训》,什么用意?我发现他老人家针对现在众生错误的思想来对治的。《了凡4训》你要真正看明白,看懂了,你决定不会做害人的事情。为什么?害人是真正害自己。你得到那1点点利益都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头没有的,你决定得不到。何苦害人?何苦用不正当的手段?大错特错!

《了凡4训》要大力的提倡,让人明了,1个人1生在世间,确确实实「1饮1啄,莫非前定」。你1生能得多少财富,命里定的;你能活多大岁数,也是命里定的,真的是「1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佛法给你讲,命运有,但是命运不是1成不变,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作的。前世造作善恶业因,这1生得的吉凶祸福的果报。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十三

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看你那德行”,“这人太缺德了”,人们说的这种“德”指的是社会公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有必要在教学当中重视“德育教育”。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阶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从学生抓起,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学生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才能创造和谐家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张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第一,历史悠久,良莠杂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显,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要让学生有所鉴别,融入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紧密结合社会政治,服务于宗法等级制度。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反映了先哲们所具有的自觉为社会政治服务,为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的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宗法制度,一个是等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和社会细胞,在一个“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主人与奴仆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治理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关键在家。

第三,入世尚仁,重义轻利。任何社会都需要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在社会中共同生活。“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坚持其入世性质的同时,却又在世俗生活中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自觉“存义去利”,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承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面向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实践。正如罗国杰先生所说“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

道德伦理的论文题目(实用24篇)篇二十四

中国早期的股评家中,最后转型为注册证券分析师的为数不多,周龙华便是其中一个。

a股市场发展20年,一直浸淫其中的周龙华不可谓资历不老。他是中国首批注册证券分析师,曾任南方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中投证券研究所负责人,现为深圳富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而在拥有这些头衔之前,周龙华只是一位大学教师。在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不久,从中意识到商机无限的周龙华决定辞职下海,由此与当时的南方证券结缘,之后开始在《证券时报》撰写股评。

在本次活动的发言中,周龙华说:“我对市场的判断是很谨慎的,仅将20多年的个人研究心得与大家做简单交流。”回忆起早期所写的股评文章,他认为,在当时绝大部分国人尚未弄清楚股票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a股就开启了交易的大幕,因此那时他们这批股评家做的更多是针对投资者普及股票知识的工作,不过确实非常有意义。

周龙华是中国第一批注册证券分析师,也是第一批写价值研究报告的市场人士。他特别希望投资者能做好价值分析的操作,他提出了做好价值分析应该具备的三个方面要素: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基础,靠运气做投资,长期来说是靠不住的。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经验,经验积累要多久,看个人悟性,但多积累无疑是必须的。经验包括企业调研经验等,投资者不多跑企业,是看不懂财务报表的。最后,信息因素不容忽视。价值分析是建立在投资者掌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信息不是指小道消息,而是行业信息、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等。研究行业趋势,收集数据理所应当,仅仅了解一个上市公司的数据,是很难理性判断整个市场的。

周龙华还给大家讲述了几个典型的价值投资分析的例子。据他介绍,2002年初烟台万华上市时,他曾派人去该公司做调研,调研完的结论是该公司的股票价值被高估。紧接着,周龙华又派另外一名分析师去再做调研,而这次调研得出了正好与前次调研相反的结论。烟台万华最后的行情走势也证明第二次调研结论的准确性,周龙华对此表示,同样一家公司不同的调研人士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及的价值分析三要素的差异使然。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四川长虹(600839,股吧)的`。1994年电视行业呈现增长态势,到了1997年,四川长虹在其市场份额37%的基础上大幅扩产,并预期第二年继续实现大幅增长。但周龙华觉得值得怀疑。他认为37%的数据不是长期的,因为从世界各地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占有情况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据此周龙华判断,四川长虹未来将可能出现产能过剩。1998年,长虹的市场份额骤降到10%,股价也从60多跌到3元多。对于这个准确的判断,周龙华总结说这是价值分析中的经验要素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周龙华还认为,任何公司的短期股价都可能波动很快,从长期来看,市场才是最好的天平、裁判,好的股票最终会经沉淀而显露。所谓价值,就是现金流的折现,周龙华相信中国股市能够反映中国经济未来的调整方向,结构性牛市也必然得以延续。具体而言,代表新兴产业的股票和大消费相关股票是周龙华坚定看好的。未来才是企业的价值核心,而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现在。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调查实践心得(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得与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演练总结(实用15篇)

    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应急预案可以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和困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优秀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

    矿产工作总结(热门16篇)

    每个人都应该习惯性地写月工作总结,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非常重要。接下来是一些写得非常出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现将销售部上半年销售工作情

    学生外宿申请书(通用21篇)

    在现代社会,申请书的写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们通过撰写申请书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10.范文是一个好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和技巧,提高自

    适合大班教案(汇总20篇)

    大班教案总结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出问题并做出改进。良好的大班教案编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以下范文希望能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专业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实施课程计划的指导工具,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等信息。通过研究和借鉴这些教案模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理论,提

    四类拆迁协议书(热门20篇)

    合同协议的效力受到法律保护,双方应当自觉履行合同义务,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范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要。乙方:为顺利进行房屋拆迁

    装载机心得体会大全(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对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装载机的使用越来越

    党支部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17篇)

    工作报告的撰写过程需要提取关键信息、准确表达工作内容,并且注意条理清晰和逻辑严谨。如果你对工作报告的写作结构和内容不太了解,可以先参考以下的工作报告范文,逐步形

    格列佛游记好词好句读后感大全(16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的评价和评价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篇热门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