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笔尘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

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为我们写好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求知能力、学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是无法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培养现代人才的核心工作。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此外,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放远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加快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发展需求,展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加快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注重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将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例如写作课教育可以与网络知识相结合,增加网络写作的教学内容;加大对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中新时期文学的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光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二个部分组成。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相应地增设实践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例如加强广告文案策划、应用型写作、口才与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等课程的安排。

(二)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

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是促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知识的提高、理论的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备现代文化素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既注重课内文化教育又注重课外文化积累的———学生。第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因材施教。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提高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分批次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加快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当前的教育体制,是高校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然举措。

作者:徐晓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二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课程,其设置多偏向于语言文学类科目,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而在高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和各学科整合互动发展,推行通识教育的当下,传统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在现阶段如何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是该专业院校必须解决的间题,以便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我国的古典文化精髓,为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一)专业课程分布不均衡。

如今的大学课程设置均是以三年时间为设置标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目前来说为了实现通识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会有一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公共课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对刚入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其直接从高中的全面学习转换到单一专业的学习缺乏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从进校开始就缺乏一个过渡时间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导致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课程,明确学习目的。但是,由于很多的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科目。此外,如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要求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在一门课程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设下一门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学生在完成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要在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完成之后再开设。而由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有限,大学二年级基本上才会全面开设专业课程,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遗留或集中安排在了大学三年级。而对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化。

就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来说,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毫无疑间的是专业课程是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传统教学安排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大多集中为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但是这对步入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也不适应21世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目前,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安排比重过大,而实践课程的安排非常有限,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上不平衡,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如实践课的安排大多采取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实践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一)文理兼修实现通识教育。

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重点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整个课程以汉语言文化的基础理论为主要设置模式。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实践课程相对是缺失的,以“宽口径”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专业理论的特色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无法真正落实。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专业方向课程减少,如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开设较多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而缺乏针对性人才师资力量的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就会减少开设或者是根本就不开设;而这就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因此,在当下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以“开放式课程”为设置理念,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要求的核心内容,并开设以能力运用为目标,实现通识教育思路、适应教学模式、多接口课程实践为内容的新课程,以便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原有的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创新,最终实现“课程开放”的目标。

因此,在课程类别的设置中应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纳入设置理念。并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学科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以此为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重视知识点传授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步入国际化潮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阵汉语学习热潮,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有其独特的魅力,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人数还是很庞大的一个数字,同时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就业前景来说,在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也是很紧张的,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所以如何将就业问题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挂钩,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利于就业的课程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间题。

所以,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自动化办公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操作能力,实现通识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途径,学校可以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教师讲课带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便于学生在第一线亲身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课程实践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文学或名家作品进行加工、评论或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分制下多开选修课。

目前高校由于课时设置的间题,大多以课内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可有可无,非常有限。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宽厚的知识面是其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应该在必修课开设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可以将基础理论课程和有特色的公开课相结合,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点。例如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四)士曾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还应在课程中重视就业能力的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锻炼口才、文才、心理教育等能力。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编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要掌握相当的技术能力,如熟练运用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写、运用语言制作网页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了大量的阅读,扩展知识面还要经常练笔,尽可能与媒体编辑、记者沟通,并且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专业课开设的同时,这类实用技能性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用性课程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wps系统,包括文档、表格、幻灯片处理);熟悉各种公文写作;提高英语口语等就业必备实用能力。

综上所述,为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通识素养,培养其综合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各高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培训,打好就业基础。所以研究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三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不可小觑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缺陷对策和建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广,不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创造奠定了基础。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推广也给企业带来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风险,因此,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财务软件固有的风险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受到威胁。

人工会计系统的核算工作依靠职责分离、互相牵制、证帐表的钩稽关系等控制手段,从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帐到报表每一步都有记录并且有制单人、复核人、出纳签字、主管签章以示负责,步骤清晰,条理分明。

而计算机证帐表信息来源于以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的记帐凭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另外,在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高度共享,相互联系。在输入环节出现的错误可能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的危害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要远远超过人工会计系统。此外,会计电算化“省略了会计过程的信息重组和分类等诸多繁琐细节,并且使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化为乌有”。

(二)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导致审计人员在对人工记账阶段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及函证法、记算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报废。在复核,审核等环节,财务人员采用电子签名形式(可能被人伪造)。即使发现重大舞弊,也不能像人工记账那样凭借墨迹和笔记,恰当的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权责分明。

(三)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手工制作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阳光体育论文则由计算机会计系统通过打印机规范打印保存或采用磁盘、光盘等磁质来保存。磁性存储介质具有的易损、易删、易改、易磁化,修改不留痕迹的特性。计算机硬件缺陷、软件设计错误、运行冲突、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存放环境的不合格等,任何意外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磁盘中信息的丢失,丢失后又极难还原。

另外,现在市场上具备很完善的数据保密功能的软件较少。多数软件对其系统存在的各类数据文件未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具备较好数据库知识的人,完全可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类控制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写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对文件中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盗取,偷换等操作,使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在进入系统时应当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2.相互制约原则。即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职责分离,相互牵制。

在记账过程中,保证制单人和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人。管理员和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时间,方式,内容等也应当详细记录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中。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以及网络安全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数据加密和系统监控等。此外,系统还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针对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要防止管理层凌驾于整个系统之上,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形同虚设。

5.人适其职,人尽其职原则。即企业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良好的财务会计才能,又精通信息技术,同时还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遵守执业准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6.岗位责任制原则,通过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来落实其职责与权限严格执行轮岗制度,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防止内部人的合谋串联作弊。

(二)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同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当与之保持同步,以适应其变化,同时又可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强化审计质量的目标。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能够进行追查,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难题。另外软件开发公司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审计软件的分析功能,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型企业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联网审计软件的研发等。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注重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通过对系统是否建立了安全可靠用于防止有意或无意差错的程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保留了方便今后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系统是否建立了用于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审查,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提请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调整,改进,为期末审计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

1.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使各类设备处于温度、湿度适宜,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的环境中,定时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岗位,由专门人员加以保管。

2.建立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的防范措施。比如:购买正版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

3.完善会计信息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并记录下档案形成时间、会计数据所属时间、数据内容及备份人所有资料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清单等,以避免因意外或人为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手工会计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问题的研究,探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同时这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推进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王晓霜会计电算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唐勇军时薛原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10)。

[4]钟杏梅熊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档案论坛2008no.3(10)。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四

摘要: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职业道德水平在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不高,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行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重要性;对策。

职业道德这一简单词语中隐含着极其多彩的内容。若想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进行深入的了解。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极其含义着手研究这一问题的内在含义。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有相关定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最重要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等的合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使其必须对广大群众附有极大责任。所以,想要给予社会公众更加值得信任并且质量较高的专业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师行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和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大力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必须能够遵从公正、客观和独立的原则;保证独立审计及其所有与之相关的职业准则;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使投资者与另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护,通过娴熟的技术展示极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注册会计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由此展现;注册会计师整体的道德素质便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位位单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出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提醒我们所有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程度。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首先,独立性缺失。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当“四大”中的任何一家拒绝某公司的审计请求时,那么另外三家事务所在接受这一公司审计请求后,必然将该公司的信息进行细致详细的调查,这是一种行业默契。可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如果遇到相同情况,这一公司可以轻易的寻找另一个“容易合作”的事务所。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当前我国有大量的会计事务所,但却未能形成大的规模,造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因为获得某个业务只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二是对职业道德认识的不足,导致行为严谨性不够。当前会计事务所的激烈竞争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压力较大,缺乏较高的独立性,更多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审计。

其次,审计造假注册。职业道德是把握会计师较强的财务经验与财务知识背景的关键,如果某个注册会计师缺失职业道德,必然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得利益。云南绿大地造假案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四川华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帮助绿大地公司上市牟利,作为所长的庞明星利用自身职权为其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注册关联公司,虚增收入、虚构交易、虚增资产2.96亿元,并为其伪造各种合同和发票明细。最终使连续数年亏损的绿大地公司得到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向的审计报告,得以完成上市集资3亿多元。

第三,执业行为不规范。一整套完善行为规范与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对于一些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开支,节省成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程序与需要的控制测试,使得审计程序没有尽到应有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职业道德原则中的诚实、客观与公正没有得到执行。在紫鑫药业案件中,1.97亿预付账款由紫鑫药业打到“延边系”,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得到必要的审计证据,却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便是极大的.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保密意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拥有的能力,不仅需要财务知识精通,还要对法律法规和其他与审计相关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可一些注册会计师眼中仅有高额的收益,完全不管是否是自身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随意提供多种业务。在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了解工作内容时,就事先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被严重违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涉及各项材料,有时会有商业机密材料,而为客户保密则是注册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一些注册会计师有时由于缺乏严谨性在无意中使客户的商业机密得到外泄,这一行为可能给客户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层面。

首先,扭曲的审计市场需求。在我国不够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状下,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便是审计的委托人,这样造成三足鼎立式的平衡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一般由于相关法规和政府的原因,不情愿的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自己花钱用来审计自己使事务所与经营者联系密切,经济往来容易造成审计舞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极大缺失。其次,政府干预过多。上市公司是当地政府经济增长的顶梁柱,是当地税收增长的大户,企业募集大量资金促进企业成长,也为当地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极大助力。有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政绩着想,想尽办法提高当地经济增长,甚至把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实行财务包装使其上市。由于当地政府的斡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按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求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推动企业上市,这一行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准则。

首先,市场经济的激烈。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正在竞争型市场阶段。这是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大部分规模不大,不能达到规模效应,利用降低价格为主的粗放型竞争方式是会计事务所竞争的主流方式。这一竞争导致了不高的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会计事务所会保证获得一定利润的必要方法,从审计程序开始简化,不规范的进行审计程序,经常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没有相应足够的证据材料。其次,违规成本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至三年间,中国证监会便对61个上市公司造假案进行行政处罚,这些上市公司均得到注册会计师提供无保留审计报告,可只有其中的9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相应处罚,并且基本没有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进行处罚。

3、注册会计师层面。

首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大部分都只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考察,却没有对职业道德投入太多的关注。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甚至并不认为职业道德是必要与重要的,后续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感,在金钱的驱动下,常常提供违背职业道德的证明。其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当前审计前进的主要方向是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在弥补过去审计方法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审计期望差距。但也需要获得较高专业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是没有足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又没有专业人士辅助,极易造成因审计证据不足而导致的审计结果偏差。

三、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对策分析。

想要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重中之重。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经之路,必将作为行业前进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现状提供相应促进发展与稳定的方法是当前所必需的。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是当前我国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与依据。但这两项规范文件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操作规范,只是规范总纲,涉及执业能力、职业品德及职责责任等方面。所以,当前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指导职业道德的具体操作必须不断改革完善。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各项标准,职业道德裁决指南、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必须不断对职业道德准则体系进行规范。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广度与深度,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进行严格落实。教育的内容需要以执业规范与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为基础,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社会公德三方面的学习。第二,增加注册会计师行业入行标准。从考试办法开始进行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提高申请条件。比如加强学历要求,规定报考资格需要符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求;对于非财会类专业的考生增加考试科目,变更考核方式,更严格要求。同时提高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分值。第三,加强宣传,提升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系统内出发,有效的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供更多样的宣传手段,更多的利用舆论和媒体,不断影响使其慢慢深入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内心,最终提高认识,摒弃违反职业道德和习惯的行为。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从依法治国方略入手,对相关法规进行规范,使职业道德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对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得到保证。基本标准是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标准。想要免除责任,必须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准则必须拥有法律的权威性,以便注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真正的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做到依法独立。同时,要增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法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威慑力,对有意违法者予以严惩,督促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最终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道德监管行业监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当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认证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自律性组织,规范监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必须要求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更严格的监管。注协想要提高监管职责,需要依据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人员构成和整体规模等因素进行等级评定,对不同的等级评出对应的监管方法,实行执业诚信考核制度,提出主要靠外部监管、次要靠内部监管的双重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稳定的政府部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工作,而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对自身的监管职责。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五

针对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强化共同分析,在分析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诗词楹联、旅游文学、导游词写作等相关知识。导游语言不仅需要职业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发挥其个性化、多彩性的魅力,通过创新驱动学生编写和讲解导游词,达到语言通畅、措辞合理,形象生动、风趣活泼,言语文雅,合乎礼仪的要求,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一)多维度划分导游语言知识的分析视角。

如在交际方式上,有书面、影像、现场、录音交际等,不同方式需要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书面导游词。“朋友们,您到过唐海湿地吗?您了解唐海湿地吗?当湿地走进咱们的视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神秘的沼泽,珍惜的动植物,还拥有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怪不得会被誉为‘地球之肺’呢”。这属于典型的现场导游语言;在导游与游客交际的语言情境上,因人、景、时的不同而自然相异。例如,在游览初期导游语言多平铺直叙,多用单句。后期增加讲解深度,巧妙设计修辞等;在语言的幽默表达上,要避免取笑他人、不合时宜的情况出现,通过把握时机恰当地融洽关系、调节情绪、摆脱困境和寓教于乐。导游语言的语音调谐、词语选择与锤炼、句式的选择与设计、语言表达的手法、语体和语言风格的选用等方面都是导游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视角。

(二)模块化分解导游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

导游语言涉及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需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掌握好语音、汉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楹联、诗歌散文、名人游记、旅游文学著作等也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包括横向模块与纵向模块两大内容,横向模块包括理论讲解模块和讲解实训模块。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情景化模拟、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纵向模块是不同的专项学习环节:一是现代汉语和方言板块,包括现代民族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概述等。二是普通话语音知识板块,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拼音、音变、朗读技巧等基础知识。三是汉字板块,对汉字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正确使用进行讲解。四是现代汉语词汇板块,主要包括词语的构成、意义、熟语、语义的辨析和色彩等。五是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加强学生对单句、复句、句群和常见语法错误等的理解。六是汉语修辞板块,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整和辞格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七是汉语的表达板块,主要是对包括口头表达的辅助手段、交际和讲解语言艺术在内的口头语言表达以及包括写作知识在内书面语言表达进行学习。八是古汉语与旅游文学板块,主要包括古代旅游诗歌的特征与鉴赏、游记的欣赏、楹联和碑铭以及摩崖石刻的分类与书写风格和特点等。

(三)互动式开展导游语言的师生共同分析。

导游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还要融入技巧、激发游兴。不同表达往往有不同效果。导游语言很难说有标准选择,师生互动式的共同分析使师生思想彼此碰撞,开展探讨式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行甄选,认识效果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例如为了训练将表达对象与所处语言环境统一,教师选择杭州岳飞墓为导游词讲解设计案例,教师和学生首先对个人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讲解,在师生的共同的分析中,探讨不同表达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共识。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导游语言适应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导游讲解中既要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又要将南宋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安一隅以及秦桧等奸臣的阴暗卑鄙予以表现,以导游语言展现历史人物,感染游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掌握语气衔接、词语搭配和语义表达等技术要点。

(四)情景化模拟导游语言讲解的实践场景。

课前,教师布置准备工作。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针对设定的情形展开模拟教学,如在见面寒暄语运用上,可以设定导游在景区门口与旅游团初次见面的情景,强化学生对得体寒暄的理解和把握;在答问语言的运用上,可以针游客经常提及的关于游览时间、游览项目等各类问题,训练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恰当语言做答;在安慰语言的运用上,设定游客身体不适、财务丢失、朋友失散等场景,学生采用恰当的安慰语言来缓解游客的烦恼;在道歉语言的运用上,设定导游、旅行社等服务缺失的特定情形,锻炼学生通过语言巧妙说明情况。教师针对模拟情况做出评价,使学生了解不足之处,并引导出关键的总结性要点。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既利用课堂教学设施开展模拟讲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影视传媒、图书报刊、技能小组赛、报告会、辩论会、实训基地等课外辅助资源。另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景,例如生活中的俗语、新词、网络流行语等就可以成为导游语言讲解中用到的素材。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六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历史进行回顾,指出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提高目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

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7]张煦.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18.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七

摘要: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让我国财政事业得到了稳定性上的支持。这素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展改革上的工作。因为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针对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仅供相关人员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改进措施。

我国现有的事业会计制度已经在我国事业单位中运行了很多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运行发展。但是,事业单位中使用的会计制度,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内容扩充或是改变,所以,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这些会计制度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弊端与不适应,所以,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当前我国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重点。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

1.1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事业单位会计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只将本期所有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所有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样就会造成当期的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从而使得不能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另外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事业单位才按拨款金额确认购入的材料物资,假如采购跨年度,那么将不能完整的反映出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因此,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1.2关于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并且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这样不但不能反出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固定资产不断的磨损,使得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造成虚增净资产,账面价值与现实净值逐渐背离。此外事业单位的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那么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就不包括折旧费用,相当于人为的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而且不能真正的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1.3关于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由于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重视成本管理,致使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严重的弱化,对于较为复杂的无形资产无法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因此大多数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此外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转化利用率很低。原本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及寿命是有很强的高效性的,但是,由于无法认清其价值,致使有些科技成果研制出来后,既不积极地转化为生产力,又不向社会推销,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1.4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而这实际上相当于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项目列示不科学,而且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表既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类要素,又包括收入类、支出类项目的规定。因此,目前事业单位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

二、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的措施。

2.1修正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

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出台以后,许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上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财政核算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制度改变。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使得财务报表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可以良好地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进行反应。收入支出上的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这些制度上的革新,让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收支平衡可以进行纵向与横向上的对比。不仅很大程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任务负担,也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工作上的效率,这样财政部门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

事业单位在稳定运行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外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方面上的功能发挥,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固定资产核算上的工作内容能否得到平稳运行,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购入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款项进行统计,为了方便统计上的事务开展,可以将固定资产直接计入科目中,固定资产在折旧处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处置进行相应的条例规定,最好将原有的基金制度进行废除处理,如果废除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可以在原有的基金制度上进行改革。为了让折旧基金可以得到统一管理,事业单位可以采用累计的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对费用进行折旧处理时,可以采用直线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固定资产在处理过程中,减轻统计上的操作负担。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对这些事物的运行进行记录处理,让这些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可以有相应的记录进行抽查。

2.3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和增强无形资产转化率。

想要增强无形资产上的转化率,事业单位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动与调整,依据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无形资产上的计价模式进行分类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让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的价值,受到相应的补偿,一些事业单位在科技研究过程中,会开发出许多研究成果与专利,这些同样属于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时,需要协调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一级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建立初资产转化的中介机构,安排专属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运营,让无形资产价值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4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与内容。

在对资产进行统计上的处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将资产、负债等要素进行公开上的处理,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可以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的增加现金流量表的方法让会计上的革新条例可以与报表记录进行衔接上的处理。这种改动也让事业单位的运行得到了相应的制度支持。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事业单位在对社会进行公共服务时,会因为会计制度的不协调,而产生相应的弊端与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让事业单位陷入到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所以,我国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工作重点,是将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科学的调整与管理,让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八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人才培养为模式标准,加强我国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判断,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价值意义,依照汉语言的实际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合理的汉语言知识培养办法,不断完善汉语言知识模式的拓展,提升汉语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

传统汉语言文化教学中,往往以教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和落实,缺乏对课件内容的分析。教师往往将内容原封不动的落入到课件中,通过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很少考虑讲授的具体内容情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无法接受。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意教学,课堂上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课下玩手机,发微信聊天。授课过程过于传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无法有效的拓展和提升。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没有清楚的认识其重要性,往往不能再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和吸收,造成课程整体的效率水平较低,无法顺利的了解具体知识内容,防治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选修优秀作者文学等内容。课程在设置上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渗透,没有综合宏观的分析价值,缺乏综合性应用研究,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造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知识经济体系不合理,高校课程的整体设置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水平,导致学生的汉语文专业无法有效的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对课程灭有兴趣,人为学习这些课程也是没有用的,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

1.建立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分析过程中,需要开展适合课程教学分析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主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师需要营造舒适、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课程活动基础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标准的重要思想。依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标准,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尽心分析,运用有效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发展质量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标准。

2.制定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标准。

按照课程设置的实际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过程。按照实际的教学应用,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汉语言文学的人才需要加强口语教学能力的分析,加强交流能力、书写能力的拓展,并非单一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人才的整体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核心教学应用标准,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整体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另外,需要注重课程整体设置,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建设发展水平,实现课程专业的标准化设置。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顺应市场的整体发展需求,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标准专业归属,判断符合人才培养的基础体制标准。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发展需求,重点判断可以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制内容,分析不同专业学科所强调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形式,促进汉语言温文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着眼于未来,将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到教学中,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立足专业化的管理,满足社会汉语言文学人才的综合发展需求,实现新型人才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课程设置为标准,不断统筹课程标准体系分析建设模式,加强社会发展的管控过程,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传承,推进社会的发展进度。

张玉萍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丁颖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第12期。

古莹奎、刘娟娟20xx《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辽宁教育研究》第10期。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九

1.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规划。

企业越来越青睐招聘那些实践能力强的财务会计人员。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十分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比重。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经济实力问题,实践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研究。因此,很多学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依然停留在模拟试验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甚至部分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还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欠妥。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使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一般都会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熟悉会计工作的环境,参与一些与会计相关的工作,掌握一定的会计技能。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工作能力。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与校外企业联系的不是很多以及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实习生等原因,使得学校很难建立学生实习的稳定基地,学生到会计部门进行实习的机会很少。此外,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在企业进行实习,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责任比较大,其工作有一定的保密性,关系到了公司直接的利益,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够进行定岗实习的原因之一,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开展。

3.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

在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老师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会计老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入职教书,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在会计实践课程中,只是靠单纯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此外,学校也没有把老师的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没有为提高老师进行实践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这直接导致很多老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财务会计学科创新实践教学的策略。

1.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职会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日后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就要把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管理能力都纳入学生的学习范围。在教学中,为了增强直观性和真实性,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的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熟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流程,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准确的掌握会计的职能和责任,掌握企业处理财务的一些实际做法。还可以采用分岗和混岗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清晰的了解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流通的方式等等,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业务流程,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培养一支高素养的教师团队,这也是教学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改革创新的推动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须的。想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给予教师学习的压力,让教师感觉到紧迫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另外,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完善的教学条件以及继续深造的机会等等,积极的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值得强调的是,学校还应该提高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奖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奖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而言之,为了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会计实践教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构建合作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地点。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样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与学校建立的这种关系,可以使双方实现共赢,改变过去只有学校单方面受益的情况,使企业更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基地。学校的科研成果要不断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学校要积极成立校管企业,在校外实习基地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开展校内实习培训。第三,自行创办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托老师直接建立公司,例如: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等,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实习环境,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边学边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价值。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

摘要自从20世纪代佩顿首次提出“会计假设”这一概念之后,时隔60多年,我国会计界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目标,对会计假设等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回望历史,我国的会计在产生初期是否就存在着一些假设呢?笔者从会计的起源出发,依据现代会计假设的内容去考究会计产生之初假设的内容和存在性。

郭圣铭曾说过:从会计史教育方面讲,可借用史学研究的这一论断:“史学将提供给人们其他学科所不能给的两个概念:一是全面的概念,另一个是必然的概念。”不论研究什么理论,都要从根上去研究,会计假设理论也是如此。

考察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交换活动一开始便是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因素。郭道扬教授讲到:“自有天下之经济,便有天下之会计,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世界就有多大。”剩余物品的出现,便是会计行为产生的重要标志。从旧石器时代的简单刻记到原始社会末期结绳记事记数法及经济“书契”记录方法的产生,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便产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字尚未出现,它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仅在随后商代的武丁时期甲骨文的出现,其具备了会计的含义和特征,成为我国会计可考的源头。

二、会计产生之初的会计假设研究。

科学的假设是以一定的客观条件,材料为依据,对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规律或事实所做的假定。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为了便于探求真理,往往有必要对某些未知的事实先提出假设。正如恩格斯(1972)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一)会计服务主体假设。

1.对“会计服务主体”假设产生的分析。

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时代,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分工便开始了,这次分工使劳动者历尽千辛万苦创造的文化科学成果,被剥削者窃为己有,反而成为统治者压榨劳动者的工具。与此同时形成的会计便成为奴隶主控制经济,压榨剥削奴隶的工具。这种历史现实决定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即统治者。在历史长河中,商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会计有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之分,但在私有制及其严重的历史环境下,依然是统治者、奴隶主或封建主剥削劳动力的一种工具。

总结这些,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私有制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会计便理所当然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也就是笔者认为的“会计服务主体”假设。

2.与现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区别。

“会计服务主体”假设不同于现代的“会计主体”假设。如今,当我们认定企业是一个会计主体时,它意味着:第一,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而“会计服务主体”假设则体现了当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体性,即会计在宏观上就是为所有者服务。

(二)“持续经营”假设。

1.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分析。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其会计的服务主体――统治者或奴隶主,无时无刻都在想法设法地使属于自己的财产规模越来越大,并使其永恒地延续下去。虽然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其灭亡的必然性,但由于统治者或奴隶主的贪婪,使这一假设成为他们头脑当中无可辩驳的真理。当然,也正是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反过来有促使着会计记录的有序进行。

2.与现代“持续经营”的比较。

从含义上来讲,两者是相同的,但其被提出的前提有所不同。由于在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使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刻存在,企业破产或清算事件时有发生。提出这一假设只是试图使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保持人为的.稳定状态,使会计人员立足于会计主体无限期经营的前提下,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营和理财等各种决策的信息。而古代的“持续经营”假设则仅是由于统治者贪婪的欲望而给人们造成的一种似乎是“客观必然”的印象。

(三)“会计分期”假设。

1.对“会计分期”假设产生的分析。

由于夏商时代的会计仍处于萌芽阶段,也无此方面的史料记载可获,因此,我们只能从西周的会计进行研究考证。

《周礼天官冢宰》中讲到:“司会掌邦会计之法度,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又讲:“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这一制度,周王极为重视,授权天官大宰直接掌握执行,每当岁会和三年大计时,周王还要亲自检查。可见,会计分期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理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与现代“会计分期”假设的比较。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以1年为小的分期,以三年为大分期。而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日益普及,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大部分企业采用日历年度作为报告期,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瞬息万变,现在的会计分期侧重于日、季度、半年小分期,一年为大分期。

(四)“计量单位”假设。

1.对“计量单位”假设产生的分析。

在《史记夏本纪》有关于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的传说,这反映了在大禹时期及以后,人类取自然界一物,作为度量标准的事实。到了商代,据当时的卜辞中有关经济事项的记载,它不仅有实物计量单位,而且还有货币计量单位的记录。

计量单位的出现,使会计服务主体拥有的丰富多样的财产得以用同一种量度进行衡量,尔后进行加总,使形象的实物抽象化为一个总的价值概念,为不同时期财产变化情况分析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与现代“货币量度单位”假设的比较。

古代的计量制度存在着多种量度,即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且在会计发展初期,实物计量单位占到统治地位。而现代的货币量度单位则作为复式簿记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规定性,以其计量一切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

三、总结。

对于会计产生之初,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假设,还有待继续探索和考证。通过古今会计假设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也证实了:人类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与这一阶段相适应。

如今,随着市场激烈竞争的日益加剧,虚拟主体的出现,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大量非财务信息的产生,使得当前的这些假设都可能成为“伪”命题,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会计假设已悄然而至。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6.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大连出版社..7.

[3]赵丽生.武丁甲骨:中国会计可考的源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4]李宝震.会计史话(一).财会通讯.1982(7).

[5]许家林.西方会计理论演进:基本阶段与主要成果.会计之友.(1).

[6]安亚人,宋慧英.审计假设研究.会计之友.2009.6.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一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公民,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强教”战略已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而师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摇篮,也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教师培育的重要场域。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导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师范院校本科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塑造未成年人群体成为未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导师角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标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理念是相通与一致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论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性。

尽管素质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但对何谓“素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何在,依然是个回答未尽的问题。而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或许正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最好注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从不完全人变成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完全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他赋予“发展”含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个是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发展,另一个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概括而言,“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潜能素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觉醒,外化(对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2]人的潜能素质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显现的,形成为能力必须经过后天的开发和挖掘,而后天开发的唯一途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实现未来所任教的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浸润与侵袭,客观上要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才能担当起人格处于形成期学生的人生引领者角色。各个学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尤其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感化。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自杀者,因此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3]我们逐一展开来说,首先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具象”、情绪,鲁迅《阿q正传》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写尽了。其次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这种力量看似绵软却极具渗透力,能够触碰与震撼人的心灵。最后是文學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共鸣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体差异,若要产生群体性的文学共鸣效应,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文学世界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完成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打造。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承担着美育、德育与智育的人生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谐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中,关于卓越教师的探讨较多聚焦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塑造人,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须从施教者接受师范教育时开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专业,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师范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主体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从教师知识储备与道德养成两方面对学生的引导角色进行定位,而对后者因为要求的模糊性、笼统性往往容易被搁置。语文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拆分,语词与常识教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去意义化”问题日益严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力惊人地匮失。语文教育缺乏对后者心灵与现实人生的观照,会导致语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沦陷。爱因斯坦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将无法使人类获得真正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因为生活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却无法造就和谐的人格,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4]卢梭也反对教师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做人的观点。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知识、人格两方面都进行着力。传统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等智力层面素养的形成,对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教育实现培养有知识、有智慧、懂节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向内涵式教学发展,解放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新阐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成为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古往今来,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与自由精神的论说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刻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师生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让学生从师道威权的强者意识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应该成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基本价值标识之一。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教育毫无疑问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与平等意识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显与隐两方面的道德渗透,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显。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与教育自身的强制性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教育规训的冲突,让学生在教育规则内实现主体自由发展,这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师是塑造自由行动者的人。为人师者须保持心灵的充盈与丰润,才能让充盈与丰润撒播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用富有生气的思想震荡学生的心灵,用机智与幽默唤醒和解放学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但思想的自由与学校规训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驯服的强制性和儿童自由能力的运用相悖,所以“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因为强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强制培养出自由来呢”。尽管康德并未言明问题的出路,但他却谨慎地提醒,“教育必须带有强制性,但绝对不能是奴役性的”。[5]卢梭尖锐指出,传统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6]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学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学无法唤醒与解放人的心灵,教育工具化趋向的强化正是对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精神的限制。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教育推崇理性与科学的力量,与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渐行渐远。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话语危机,拯救与解放人的心灵,恰恰是当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牛利华指出,现代人的异化状态已被确证为一种事实,在教育中体现为:人被教育所驯服,被迫直至甘愿堕落为手段,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缺失了自由和创造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换了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内核。[7]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实现起来却是举步为艰的。我们须切记,教育不是让人匍匐于教育威权之下,变成一个奴颜婢膝的被施教者,让人思想空洞与机械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富有知识,但却是一台内心残缺的知识机器。语文教育应该通过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的探讨,允许学生发出思辨、质疑的声音,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培养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远的教育目光放眼未来,造就一大批精专而又基础扎实、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体。在卓越教师的培养探索中,我们还必须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即认为“卓越教师”就是教师群体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仅是少数者的荣耀与专属。卓越教师培养,应追求教师行业整体的卓越化,招募与集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此产生附带效应,使教师群体普泛性地追求卓越,从而形成整个教师人才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渐进与蛻化。

[1]王新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4(2).

[2]王友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多重视域的研究[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5.

[3]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06.

[4]谢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6.

[5][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光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7]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二

汉语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散文是汉语言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并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在进行散文赏析的过程中中兴趣减退,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散文赏析教学工作进行重点研究。

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味提倡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我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更是不如以前,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散文赏析及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现当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散文能够在文章中表现音乐层次的美,同时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时,白话散文的叙述内容个别国家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亲近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散文鉴赏水平。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工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教学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散文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和鉴赏风格较为死板,在进行散文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是将散文通读一遍,然后划分出散文的结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差,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单文。目前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热情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体会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是对散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的整体水平就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改变教学的整体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做起,要能够在学校建立起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要十分重视对于哈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文学散文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进行改革。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时代精神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要能够在开展教学工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让语文的课堂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一些相关的动画的影像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散文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加深对于散文内容和散文意境的了解。

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散文的诵读,要能够通过诵读对散文的意境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散文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风格死板、散文赏析教学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散文的赏析质量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当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赏析和学习途径、丰富教学和赏析方法、改变教学和赏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己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己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四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汉语言本科班;阿依努尔。阿卜力克木学号;

***3。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五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承载着其他文化的知识体,没有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就没有我国丰富的知识世界。汉语言文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展现着人们生活的价值,其中心内容是我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汉语言文学代表着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表达。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就业难这个现实情况不断放大,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是日益苛刻,复合型人才需求走俏,当前的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需要一场改革,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学而至用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2.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这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足。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变成被动,对于学习表现为兴趣不足,不主动摄取而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未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教程版本较老,并未及时作出更新,没有跟上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平时会说话写字,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足够应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上,同时,他们认为现在招聘单位青睐专业课好的学生。结果,学校也把主要精力向专业课程教学上倾斜,导致汉语言文学变成冷门,学生和老师对此教育逐渐漠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学校有所展示,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知识点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润滑课堂气氛,进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学校依然采取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单线教学手段,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3.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原则,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优秀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主体到局部做到统筹规范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增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是每个课程点以及课程内部结构有效而有机的结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课程优化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就是要改革以往过时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做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当前的课程体系实际的应用价值。总结起来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实际应用为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我国经典文学知识素养。由于此专业的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做灌输式的文化传递,要不拘一格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评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传媒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对各种文化问题实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定教学创新意志,突破思维定势,勇于拓展思路,开辟出新颖的教育思路,行为上要专心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总结和前进。

3.3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改变。从前的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当今社会,这些人才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主动去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改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精神,提供浓厚的汉语言文学的气息,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在人文关怀的气氛中,领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真正实现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六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七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互动平台,给人们表现自我创造了空间。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日常交流语言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独立存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下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论文针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助于对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语言文化深入了解。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运而生的,不仅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观念意识具有影响力。所以,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语言及时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包括网络上聊天、思想观点的表达等等,都会使用这种语言,不仅表达到位,而且形象而幽默。语言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传播,随着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网络语言之间推广,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非常有助益[1]。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的特定语言,是基于网络的特定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属于是网络使用者所应用的语言。汉语言本身就存在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汉语言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在语体结构以及语言表达规范上都发生改变。网络语言的存在,使得汉语言形态变得灵活多样,便于日常交流。网络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根据网络聊天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而且具有创造性,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直观而容易理解,而且风趣幽默而容易被人接受。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性是不可忽视的,对汉语言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语言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准确表达出来,对方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能够准确理解。比如,“给力”就是网络语言,目前在传播媒体中经常使用,已经成为日常汉语表达形式,对汉语言文学的词库也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这些网络语言的运用,主要是在口语表达层面,书面语言中用这种表达方式,主要为了准确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受众易于理解[2]。网络语言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词库内容更为丰富,词汇简洁而内涵丰富,且受到年轻的欢迎。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语言,其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中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网络语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该种语言的优势充分你发挥出来的同时,还要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措施。网络平台的规范性不强,更无法诉诸制度化管理,这种网络语言必然会存在各种弊端,多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一些网络用语并不是对汉语词汇意识的正确表达,而是为了体现新奇而刻意曲解,甚至会使用错别字,没有重视语法规范。如果这种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快速传播,就会必然会对汉语言文学范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正处于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如果过多地接触这种语言而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会养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于汉语教学是非常不利的[3]。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2.1重视汉语言文学规范的教学。

网络语言之所以快速普及,是因为其具有可取之处,在合适的场合进行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可以体现出语言的时代感,而且还可以使得交流气氛更为轻松。但是,网络语言往往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了解网络语言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之处,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基础知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切不可混淆[4]。

2.2日常交流中要规范用语。

要避免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就要引导青少年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以及书面语言的表达中,要强调规范用,以扩大语言文学的影响力。通过强化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力度,并逐渐渗入到网络语言环境中,以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对于逐渐受欢迎的网络语言,要使该语言系统规范而且起到语言文化载体的作用,就需要针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使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彭龙宇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八

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活动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附加值,如文学素养等。由此看来,目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确定并不合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以及文学素养的建立应该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人文素养这个本应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素养,却并没有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未成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

2.1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学作品、文章和文字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比如是选择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欣赏还是选择传统式的诵读等。对传统教学手段我们不应一味地批判,而是应该有所取舍,一些教学形式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考试不能仅以分数论成败,而是要让学生将这种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汉语言教学的特征来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职责。

2.2创新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需要有所改变,基于此应改变和重组教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应加强对最新知识的把握,在讲解过程中,无论是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还是作文都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发展的科学理念加以优化。此外,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一方面,教师本身一个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提出一些较为独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行为上应善于探索,不断实验、不断总结。另一方面,要做到勤于思考,勤于行动,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以此为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激励学生去思索、去探讨。

2.3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就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人文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加强。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基本的人文素质包括的涵义比较广泛,如人权、人性和人道意识,学会生存的自我保护和发展意识,积极乐观和向上的良好心态,要有正义感,宽容大度且有爱好和追求,有气质,善于展现自我和发扬个性等。第二,人文主义教学理念。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够发展自我的潜能,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使学生培养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应进一步强调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价值观、动机及感情对学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具有独到见解的民主学习精神等。只有如此,汉语言文学在未来的教育中才不会死板和僵硬,这有利于激活语文课堂,有利于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总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想提高效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应不断提高实用性,教学方法应不断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应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十九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二十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它承载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让小学生为汉语言背后的文华感到骄傲、能够用标准的汉语言完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任务。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却发现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教学效率不高,小学语文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水平。

1、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在开展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如果语文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学生会因为觉得这些知识太枯燥而不乐意学习。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让学生了解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部分学生受到耳闻目睹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能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深厚的汉语言文化,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会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力量。

3、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小学生产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没有用处的感觉。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教师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理解到自己学好汉语言文学知识,就能提高语文应用的水平。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以“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教学主体上创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曾经很有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事物,。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打《幽城幻剑录》这一款游戏,他听说这一款游戏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连一块石、一根草的命名都应用着典故,这名学生对这款游戏有强烈的兴趣,然而却不知道如何鉴赏这部游戏中蕴含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他的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分析游戏中谈到的名词,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游戏中的饕餮这个怪兽源于中国的古书《山海经》,这部书中描述它是羊身、虎齿、八爪的怪兽,它的眼睛在腑下,十分贪吃,现在人们形容一个人十分贪吃,且食量很大的时候,就会说他像个饕餮。教师可以引导这名学生继续提出有可能是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范围,自己和学生一起研究。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讲述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这使学生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非常枯燥。为了让学生改变这种教学认知,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比如一名小学生很有兴趣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教师可以从成语典故这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到“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到这个成语的出现源于秦晋两国的一场婚姻。那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比较强大,晋国国君夷吾出兵攻打秦国,然而却作战失败,秦国当时还不够强大,虽然秦国一时战胜了晋国,秦国国君却不宜与晋国为敌,秦国国君为了巩固和强大的晋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将女儿怀赢嫁给夷吾的儿子公子圉,两家从此成为“秦晋之好”。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典故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婚姻进行祝福,却有“秦晋之好”这种说法,却不说“百年好合”呢?学生经过思考就可以了解到,虽然这两个个成语同样是描述婚姻的一种状态,然而“秦晋之好”却偏重于描述婚姻的社会层面,而不是描述于婚姻当事人的感情层面。

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汉语言知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很枯燥。

3、从教学平台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中,汉语言教师不太注重创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实际上,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以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典一个古典诗词欣赏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语文课本以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学生要说明这首诗词为什么很优美,它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等。在这个诗词欣赏大会里,学生能够通过诗词欣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审美品味、展现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享受和其它学生交流的乐趣等,从而学生得到学习汉语言知识、应用汉语言知识的动力。小学语言教师给学生创建展现的平台,就能通过这个平台给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语文教师只有从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

[1].朱蕾。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实用汉语言专业论文参考范文(21篇)篇二十一

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具有重要意义,能完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藏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藏书体系不完善、藏书数量欠考虑、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技能低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采取完善措施:健全汉藏书体系、确保藏书数量、加强馆际协作,并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

为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样既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还能调动人员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制约藏书工作顺利开展,对人们有效获取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资源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为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完善藏书体系。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有利于推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满足读者需要。读者为了更好获取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做好整理工作。从而方便资料查阅,让读者便捷、迅速的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新时期和新需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构建健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满足读者查阅与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另外还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让他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

虽然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制约工作效率提升,也影响藏书作用的有效发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藏书体系不完善。对读者的需要不了解,忽视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没有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藏书数量欠考虑。对读者的需求不了解,忽视调查研究工作,从而导致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过程中,对藏书数量欠缺全面考虑。再加上藏书类别单一,不利于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三)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不重视馆际协作,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不到位。这样不利于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工作人员技能低。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忽视相关规章制度和计算机技术学习,甚至不注重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难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为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效率提升,提高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和阅读爱好,考虑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有效的藏书计划。并确保藏书数量充足,类别较多,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同时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对藏书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数量充足,购置最新的藏书资料,形成完善的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二)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数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考虑读者需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需要,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确定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最佳复本量。例如,可以按用书人数每5-10人购置一本,以满足读者需要。还要保证重点图书的藏书量,做好采购工作。适当增加中外名著的复本,满足读者阅读需要,拓展读者视野。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馆际协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家图书馆难以全面收集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为弥补这些不足,加强馆际协作,促进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目录,方便查阅和了解。加强馆际现有的互借活动,增进相互了解,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藏书质量。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做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责任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推动藏书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作用。对有效保护藏书,满足读者需要,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存在的不足,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护馆藏文献,满足人们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1]刘双四。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2]张炜。古代文学中古典文献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xx,(06).

[3]张卫。中文图书馆藏合理性分析与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

[4]刘思淼,高钰晨。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现代语文,20xx,(07).

作者:魏玉珍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车间工人管理的心得(案例15篇)

    心得体会不仅仅是一篇文字,更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轨迹的一种见证和认可。9.这次比赛让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也明白了持续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

    专业生产副班长申请书大全(17篇)

    在转专业申请书中,可以向学校展示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责任心。以下是一些转专业申请书中常见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避免。尊敬的学校领:我是大学一年级系的xx。今

    优秀职业技术学校心得体会(汇总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短板和潜在问题,并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

    优质药品的销售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获奖的心得体会作品,它们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深入反思和总结。药品销售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回报的工作

    最优政法机关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心得体会是对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明白了职场的竞争和挑战,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这段经历的一种总结和反思。

    最优开学典礼新教师代表发言稿分钟(模板20篇)

    开学典礼通常会邀请一些重要嘉宾,如校领导、教育专家等参加,给予学生们鼓舞和激励。下面是一些开学典礼的成功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热门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安排表(模板21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是班主任职责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实现班级目标和学校目标的统一。具体内容:1.制定每周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任务。2.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

    优秀项目质量承诺书(模板21篇)

    质量月不仅是产品质量的提升,更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机会。最后,以下是几篇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质量月总结报告,它们体现了各个单位质量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专业防汛演练总结幼儿园大全(18篇)

    范文范本中蕴含着作者的个人观点和主题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精选的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为了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处理火灾

    最优员工工伤事故心得体会大全(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过去的工作和学习进行回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