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作者:BW笔侠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篇一

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根本体现不出这两种策略的优越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情绪,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讲解时,我这样问学生:试想一下,在这里的杂志的价钱不是5、6、7、8这些一位数,而是两位数,让你凑成的数也不是13元,而是更大的数,你还能一眼看出答案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说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强,说不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对说能的要表扬,“看来你的口算能力非常强,老师的口算能力不是很好,我就不能一眼看出答案,我还得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想学这些方法吗?”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说不能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说能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想老师口算能力不强,能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我也要学学。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任选两本,假如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说明比13多了,肯定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换哪种呢,还得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例如还要6元的,那就得换8元的,把8元的换成7元的,这要正好13元;例如还要8元的,那就得把6元的换成5元的。使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反之,刚好选的是5和6,这两个数都选小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大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接着再教学罗列策略,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通过这个两种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

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篇二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这是认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学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安排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况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一定的基础。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也许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况?买2样,又是怎样?买3 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学生(缺乏买东西经验或是一些后进生)稍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学生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游戏,最后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

2、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见学生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篇三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篇四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时,我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带零花钱?零花钱怎么用的?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认识人民币。然后学生进行汇报,同时我在黑板上贴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我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第四套人币。展示过后,我进行总结认识人民币的一些方法,如观察颜色、数字以及汉字。我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来指,学生举起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类与观察,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这节课的重点是人民币的换算上,我设置了一个用一元钱买笔的情景境。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购买,学生积极思考,很快的就想出了办法。有的学生直接拿一张一元的够买,有的学生拿两张五角得的购买,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想出了用一张五角的、两张二角的和一张一角的购买。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热情的鼓励和赞扬。通过游戏,揭示出1元=10角的关系。

最后,我设置一个购物的活动,让学生那一元钱来购物,学生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有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第四套人民币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如用真实的人民币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效果好,所以学生掌握不是十分牢固。在探索元、角、分的关系时,1元=10角强调的次数少了些,学生记忆不深刻。这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改进。

一年级兑换人民币教案篇五

认识人民币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节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索的动力呢。

2、细读新课标,发现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烦恼。人民币的认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准备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使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