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FS文字使者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大全5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篇一

县统计局支部选派支部党员王全忠同志为驻村干部,参与共建共创联系乡的驻村帮扶工作,联系村为县俄尔乡俄尔村。

一是县统计局20xx年度“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由统计局支部书记马高梧同志统一领导和工作任务安排,由王全忠同志负责开展驻村相关工作,邓高梧同志每年到联系点调研指导不少于2次,主要是把握社情民意,跟踪了解帮扶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二是在开展各项帮扶工作中,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州委、州政府七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轻车简从,不接受基层宴请,不接受地方赠送的礼品和土特产,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三是做好信息反馈,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动态,加强*宣传;四是加强落实和督导检查,由统计支部组织实话。

(一)切实当好宣传员和引导员。在结对农牧民群众中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央、省、州、县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强农惠农政策,真实了解农牧群众思想动态,并积极引导群众崇尚健康文明新风尚,早日脱贫致富。

(二)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完善帮扶台帐,理清发展思路。俄尔村土地贫瘠,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产量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相对比较贫困。要深入农牧民群众中,分析好致贫原因,收集好民意,摸清帮扶需求,切实解决好共性的问题。深入推进贯彻好彝家新寨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农牧群众生产和生活长期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牧群众收入。

(三)做好上下衔接力促帮扶项目落地生根。根据联系村的实际,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做好上下衔接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力促帮扶项目落地生根,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定,努力壮大帮扶项目经济实体,增加农牧群众收入。

(四)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好群众大会、一月一读报、支部共建共创等活动,大力开展送信息、送科技进农家活动,根据农户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活动,让农牧群众掌握相关技能,拓宽致富就业渠道,发展自身自产的特色农业产品,提高经济收入。

(五)大力推进支部共建共创活动。结合好俄尔村实际,紧紧围绕“集中走访基层听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促民和、多办实事好事解民难、建强基层组织聚民心”四项重点任务,着力开展好基层问题整改、化解基层矛盾隐患、解决好群众信访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水平,努力实现帮扶引领向自我提升转变,确保支部结对共建共创活动“深度推”,实现共同晋位升级。

(六)按照村级活动阵地“1+6”、学员活动室“八有”标准,帮助指导基层组织规范阵地建设,每季度到结对支部开展1次送党课上门活动、1次送法下乡活动、1次正反典型宣讲活动、1次“双”述职活动、物色培养一批后备力量;继续深化结对帮扶“1+n”、“n+1”党员帮带内容,大力推行“双报到”活动和小分队党员义工日等志愿服务活动,尽力带动一批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篇二

一、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完善部分基础设施

(一)对损毁严重的引水沟渠进行修建衬砌.村内农田有部分引水沟渠没有衬砌,连年使用损毁严重,已无法使用,如不进行衬砌维修,明年将有近五百亩农田无法引水浇灌.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三)为村里购置部分微机,建设农民致富网吧,方便农民群众及时上网查阅致富信息.

(四)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

(一)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村内有部分村民有发展愿望,但苦于资金不足,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引导发展养殖业(以养鸡、鸭、猪为主),可调整优化村内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村内有2100多亩耕地,据统计,今年仅有一百多亩种植小麦等其它作物,其余都种植棉花,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的服务农民生产,让农民抱团打市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村内精神文明建设

(一)邀请医院的医生专家到村内义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农民书屋,配套部分农民实用的图书.

(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四、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美化村容村貌

(一)制作村庄牌坊,树立村庄良好对外形象.

(二)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命名,并安装路牌.

五、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开展党建帮扶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党员到大王刘集支部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带领群众致的能力和水平.

(二)制作村务党务公开栏,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加强驻村组自身建设,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入调研.按照“主动融入、虚心学习、贴近群众、严守纪律、创新工作、务求实效”的要求,经常深入群众调研,真正摸清村情民意,做好帮扶工作.

(二)加强学习.要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和提高在艰苦环境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基层、服务下派工作的本领.

(三)严守纪律.自觉遵守下派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珍惜这次帮扶的工作机遇,为所帮扶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按工作队要求努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

一、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完善部分基础设施

(一)对损毁严重的引水沟渠进行修建衬砌。村内农田有部分引水沟渠没有衬砌,连年使用损毁严重,已无法使用,如不进行衬砌维修,明年将有近五百亩农田无法引水浇灌。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三)为村里购置部分微机,建设农民致富网吧,方便农民群众及时上网查阅致富信息。

(四)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

(一)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村内有部分村民有发展愿望,但苦于资金不足,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引导发展养殖业(以养鸡、鸭、猪为主),可调整优化村内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村内有2100多亩耕地,据统计,今年仅有一百多亩种植小麦等其它作物,其余都种植棉花,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的服务农民生产,让农民抱团打市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村内精神文明建设

(一)邀请医院的医生专家到村内义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农民书屋,配套部分农民实用的图书。

(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四、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美化村容村貌

(一)制作村庄牌坊,树立村庄良好对外形象。

(二)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命名,并安装路牌。

五、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开展党建帮扶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党员到大王刘集支部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带领群众致的能力和水平。

(二)制作村务党务公开栏,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加强驻村组自身建设,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入调研。按照“主动融入、虚心学习、贴近群众、严守纪律、创新工作、务求实效”的要求,经常深入群众调研,真正摸清村情民意,做好帮扶工作。

(二)加强学习。要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和提高在艰苦环境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基层、服务下派工作的本领。

(三)严守纪律。自觉遵守下派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珍惜这次帮扶的工作机遇,为所帮扶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按工作队要求努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

1、基本状况

朝阳村位于永庆乡西部,距乡驻地2公里,辖一个自然屯,西连立新村。全村户籍在册人员82户194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72%.村两委班子共8人,后备干部5名。现有党员16人,积极分子1人,其中妇女党员2人,60岁以上党员5人。全村共有耕地164公顷,林地283公顷。村里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大豆、玉米。近几年角瓜种植,人参种植、黄牛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

2、帮扶思路:

帮扶计划的目标及实施安排要从帮扶对象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条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早日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生活。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召开会议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宣讲惠农政策,传递致富信息,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了解生活困难,积极疏导情绪,树立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协调各方面关系,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交通、水利、危旧房改造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

(3)尽力赠送有关科技致富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有关书籍、化肥农资等。引导他们调整现在的种植业结构,将单一的种植现状转变到高产、高收入的发展模式上。

(4)不定期与困难户多联系交流生活生产的方面,帮他们解除思想压力,力所能及帮助他们的子女尽快完成学业,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宣传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政策。

(6)帮助贫困户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扶贫项目,扩大创业路径。

3、20xx年帮扶项目

在进一步抓好帮扶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帮忙开展治理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民主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种植红小豆。

(2)协调县文化部门新增、更新村文化站的各类图书100本。

(3)为村部增添例如沙发、茶几等基础设施。将村部改造为村民日常休憩学习的场所,方便政策宣传。

(4)为村民购置文娱用品以及多媒体设施,增添闲事的文娱生活。

(5)为村路两旁农户的门口及农机具上张贴各类标志,一定程度上改善夜晚安全问题。

(6)对村路和边沟进行维护,保证朝阳村整体形象面貌。

(7)组织单位与村民的集体活动,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

(8)灵活运用手段宣传扶贫政策,努力做到零返贫、零增贫。

(9)驻村工作队队员以身作则,保护村内环境卫生,带动村民。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篇三

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任务,着力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塑造新风貌,通过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全面加快帮扶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以全县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为指导,在认真做好与乡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应超前,各具特色的要求,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在三年的时间内,有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要确定群众在帮扶工作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帮扶工作与群众主体的关系,问计于民,惠及于民。

4、典型示范、抓点带面。科学统筹“五项任务”,注重在工作中发现“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村制宜,找准结合点,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政策和科技对帮扶村的支持力度。

三、任务目标

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组织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培育壮大、延伸提升农村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基本要求。因地制宜,通过帮扶,努力实现“六个一”目标: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主导品种,培育出一批科技种养大户,建立一支科技服务队伍,组建一个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一批务工经商农民,培植一个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增幅高于所在乡村平均水平。

(二)围绕塑造农村新面貌,改善所帮扶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帮扶村“路、水、电、学、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指导帮助帮扶村搞好新一轮村庄规划和建设,坚持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的现代村镇体系。积极推进“清洁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抓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结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示范工程,加快村庄道路硬化、街道和庭院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环境建设。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制订,基本达到文明村的标准。

(三)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快新型农民培育步伐。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整合利用好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发挥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教育、帮扶部门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载体作用,适时开设培训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上岗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再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农民增强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使帮扶村6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突出教育引导,创建文明和谐乡村风貌。按照“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平安村庄”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抓好移风易俗,努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化拓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十文明户”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搞好帮扶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乡规民约,完善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较为规范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能够切实发挥应有作用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现无计划外生育、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集体上访“三无”目标,建成平安村庄,基本达到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五)强化基层组织,创建新型和谐的农村管理体系。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着力夯实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实施《新农村工作规程》,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村务公开制度比较健全,三年内,村务、财务公开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稳定形成安全祥和、安居乐来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三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编制规划。对帮扶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摸清基本情况、发展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的结合部,选准工作展开的切入点,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编制好帮扶村三年工作计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要切实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符合村里的发展实际,规划可行性强,可操作度高。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任务目标抓任务落实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思路展开。

一是要围绕发展新型产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查研究、摸清民意的基础上,按照“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带领群众致富。

二是围绕建设新村貌,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积极申请项目立项,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硬化街道,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度,增打田间机井,建设文化大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架设有线电视和动力电路,加快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增强帮扶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力争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群众全部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使帮扶村实现电讯、有线电视“双通”,基本清除农村“三堆”,使帮扶村公共设施和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

三是围绕倡树新风尚,加快文明和谐乡村的创建步伐。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文明创建和评先树优活动,使帮扶村呈现出讲文明、守法纪、知荣辱的社会新风,使群众养成崇尚科学、讲究卫生、抛弃陋习的新习惯。使帮扶村新增一批“五好文明家庭”,新增一批“十文明户”,文明生态村建设达到县里的要求。关注教育设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普及新型医疗制度,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搞好文化休闲广场的创建工作。健全乡规民约,化解不安定因素,实现社会稳定,使帮扶村建成平安村庄。

四是围绕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农业科技、致富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使帮扶村绝大多数劳动力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成为驾驭现代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

五是围绕完善新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提升村级班子的工作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为确保三年帮扶工作切实取得成效,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帮扶任务,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工作指导协调机制。成立专职的帮扶工作队,统筹抓好帮扶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二)明确责任,配套联动。驻村帮扶工作对要明确职责,建立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配套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促检查。局领导班子采取日常催办、集中检查等形式,对帮扶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蹲点驻村工作队员的年度考核工作,由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管理机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作为评价、奖惩和使用干部的依据。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篇四

一、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完善部分基础设施

1、对损毁严重的引水沟渠进行修建衬砌。村内农田有部分引水沟渠没有衬砌,连年使用损毁严重,已无法使用,如不进行衬砌维修,明年将有近五百亩农田无法引水浇灌。

2、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3、为村里购置部分微机,建设农民致富网吧,方便农民群众及时上网查阅致富信息。

4、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

1、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村内有部分村民有发展愿望,但苦于资金不足,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引导发展养殖业(以养鸡、鸭、猪为主),可调整优化村内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村内有2100多亩耕地,据统计,今年仅有一百多亩种植小麦等其它作物,其余都种植棉花,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的服务农民生产,让农民抱团打市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村内精神文明建设

1、邀请医院的医生专家到村内义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建设农民书屋,配套部分农民实用的图书。

4、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四、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美化村容村貌

1、制作村庄牌坊,树立村庄良好对外形象。

2、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命名,并安装路牌。

五、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开展党建帮扶活动。以庆祝建党xx周年为契机,组织党员到支部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带领群众致的能力和水平。

2、制作村务党务公开栏,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加强驻村组自身建设,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深入调研。按照“主动融入、虚心学习、贴近群众、严守纪律、创新工作、务求实效”的要求,经常深入群众调研,真正摸清村情民意,做好帮扶工作。

2、加强学习。要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和提高在艰苦环境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基层、服务下派工作的本领。

3、严守纪律。自觉遵守下派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珍惜这次帮扶的工作机遇,为所帮扶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按工作队要求努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

一、工作措施

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紧密依靠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结合所在村实际情况,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帮助建强班子,切实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围绕村级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要求,以规范化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实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切实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到制度齐全、活动健全,完善村级党组织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直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引导群众致富的功能。

二是帮助带强队伍,切实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抓好村干部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利用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整合各类资金,进一步抓好村级活动场所等基本阵地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乡土人才、技术人员、专家等,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科技致富能力。做好在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三是帮助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导帮助帮扶村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努力培育12个促进村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帮扶村造血功能。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本单位机关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机关干部与帮扶村贫困户、机关党员与帮扶村党员结对帮扶,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其予以帮助和扶持。

四是帮助创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知识下乡、送温暖下乡等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走访慰问活动,对困难党员、贫困户、计生户、留守儿童等给予一定的救济和帮助。积极参与森林防火、防汛抗旱、计划生育等村级中心工作。积极排查矛盾隐患,调处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农家书屋、休闲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帮扶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重点做到六个一,即:

1、树立一批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共同树立一批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典型。

2、培植一个产业。结合帮扶村的实际,找准一个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努力培植,共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走出一条既符合村情,又能使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3、帮助一批群众。每年组织单位党员干部献一次爱心,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建好一个阵地。共同建好一个村级活动场所,重点是帮助已建成的活动场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实际,帮助帮扶村购置电教设施、办公桌椅、群众文体活动设施等,健全管理制度,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各项功能。

5、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实行支部联动、生活互动,单位党组织每年组织全体党员与帮扶村党组织党员共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实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6、办好一件实事。每年选定一到两个项目,筹集和协调好资金,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本单位干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做好帮扶村的村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驻村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特色、出成效。

2、切实履行职责。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帮扶工作组的领导,切实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帮扶单位党组织每年要到帮扶村集体办公1-2次,每季度至少听取1次帮扶工作汇报、研究1次帮扶工作。单位主要领导每季、分管领导每月至少要到帮扶村开展1次活动。帮扶单位还要结合本单位和帮扶村实际,制定好帮扶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3、加强自身建设。要建立健全帮扶工作组学习、工作、廉政建设、考勤及民情日记等各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帮扶工作要自觉在所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作组的职能作用,增强自律意识,不增加村里和群众负担,自觉树立良好形象。

4、严格督查考核。年终统一进行考核,各帮扶工作组的工作成效和组员个人表现将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对评为先进的帮扶单位给予表彰。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扶贫攻坚计划,转移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拓宽扶贫领域,突出扶贫重点,整合资源,扎实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目标任务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夯实基础、巩固温饱和谋求发展。围绕目标实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1、核准贫困群体、针对性帮扶

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扶贫济困的热情,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与驻点村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1+1”包户扶贫,党员干部都要帮扶一名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计生户都要得到帮扶,切实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给与必要的救济和救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让扶贫资金发挥效益。

2、协助搞好规划,实施扶贫开发

按照县整村扶贫五年推进计划,大力协助定点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通路、通电、通电话和广播、解决学校危房、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建一个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让定点扶贫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大力帮助定点扶贫村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几个有一定规模的扶贫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壮大新生产业,推广新技术、新产业,使扶贫贫困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民年平均收入有所提高。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积极联系农、林、畜牧业、科技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培训,送技术下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自主创业,帮助有条件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转移外出务工,提供就业和*服务,积极做好定点扶贫村的“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培训一方,致富一方。

5、加强组织建设

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考虑每项政策对贫困群众的影响,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一、所驻村的基本情况

1、xx村辖11个村民小组,308户,1158人,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2人),耕地面积2430亩,其中田800亩,外出务工人员230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左右。该村处于山分水岭一个狭长地带上。

2、xx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367户,1400人,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耕地面积1340亩,其中田866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左右。

3、xx村地处山谷底、两山狭长地带,210户,850人,党员19人,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耕地面积900亩,其中田500亩,外出务工人员170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左右。

4、xx村位于山边缘,印江、石阡、思南交界处,全村辖10个村民组,230户,860人,党员15人,预备党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党支部书记由村小学校长兼任,耕地面积726亩,其中田498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左右,是一个边远而又贫困的小山村。

近年来,4个村因地制宜,制订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本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依法治村、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使本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

二、xx年主要工作任务

xx年是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x中全会精神和迎接党的xx大召开的一年,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年,我们要落实好县委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搞好创建工作,增强争当农村经济排头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遵照县委的具体部署和工作思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搞好20xx年4个村今年确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壮大农户经济和村组集体经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履职尽责抓创建,搞好村级党建工作。

一是努力健全组织队伍。按照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通过培训学习,切实加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以自学的方式使支部成员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加强对农业技术、致富技术学习,增强带头致富的实际本领。组织现有党员开展学党章、学农业技术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科技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本村脱贫致富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倡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努力纯洁党员队伍。加大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管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保持本村党组织的活力,激活党员队伍。

二是积极开展村务活动。以现代远程教育站为载体,开展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重点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村民的政策法制观念,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创先争优开展“三级联创”、“一推双争”、领导班子“五好”等活动,结合单位的职能,因村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多种途径实现特色产业、项目的效益化,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进一步健全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确保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完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工作制度、村干部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值班制度、说事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完善村干部民主自治机制,逐步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求真务实谋发展,切实协助村完成年初规划任务。

1、协助xx村一是搞好今年新规划发展的集中连片的270亩规划任务;二是新发展200亩茶园种植任务;三是核桃种植计划250亩任务;四是新发展林下养鸡大户2户,养鸡3000只;五是种植辣椒300亩;六是在去年35亩食用菌培植的基础上增加到100亩食用菌的发展。

2、协助xx村一是新发展380亩茶园种植任务;二是种植辣椒150亩;三是发展林下养鸡大户2户,养鸡20xx只;四是发展生猪800头、肉牛80头、山羊800只;五种植蔬菜150亩;六是发展食用菌50亩。

3、协助xx村一是核桃种植计划300亩任务;二是开垦茶园260亩;三是种植辣椒200亩。

4、协助xx村一是核桃种植计划170亩任务;二是40亩烤烟种植任务;三是开垦茶园220亩;四是种植辣椒200亩。

xx年,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努力树立我局良好形象,勤奋务实,团结拼捕,艰苦创业,为驻点4个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为基层干部作表率,努力做好创建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工作。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总结篇五

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任务,着力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塑造新风貌,通过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全面加快帮扶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以全县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为指导,在认真做好与乡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应超前,各具特色的要求,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在三年的时间内,有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要确定群众在帮扶工作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帮扶工作与群众主体的关系,问计于民,惠及于民。

4、典型示范、抓点带面。科学统筹"五项任务",注重在工作中发现"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村制宜,找准结合点,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政策和科技对帮扶村的支持力度。

三、任务目标

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组织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培育壮大、延伸提升农村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基本要求。因地制宜,通过帮扶,努力实现"六个一"目标: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主导品种,培育出一批科技种养大户,建立一支科技服务队伍,组建一个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一批务工经商农民,培植一个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增幅高于所在乡村平均水平。

(二)围绕塑造农村新面貌,改善所帮扶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帮扶村"路、水、电、学、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指导帮助帮扶村搞好新一轮村庄规划和建设,坚持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的现代村镇体系。积极推进"清洁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抓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结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示范工程,加快村庄道路硬化、街道和庭院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环境建设。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制订,基本达到文明村的标准。

(三)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快新型农民培育步伐。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整合利用好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发挥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教育、帮扶部门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载体作用,适时开设培训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上岗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再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农民增强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使帮扶村6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突出教育引导,创建文明和谐乡村风貌。按照"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平安村庄"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抓好移风易俗,努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化拓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十文明户"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搞好帮扶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乡规民约,完善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较为规范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能够切实发挥应有作用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现无计划外生育、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集体上访"三无"目标,建成平安村庄,基本达到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五)强化基层组织,创建新型和谐的农村管理体系。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着力夯实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实施《新农村工作规程》,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村务公开制度比较健全,三年内,村务、财务公开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稳定形成安全祥和、安居乐来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三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编制规划。对帮扶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摸清基本情况、发展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的结合部,选准工作展开的切入点,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编制好帮扶村三年工作计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要切实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符合村里的发展实际,规划可行性强,可操作度高。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任务目标抓任务落实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思路展开。

一是要围绕发展新型产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查研究、摸清民意的基础上,按照"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带领群众致富。

二是围绕建设新村貌,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积极申请项目立项,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硬化街道,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度,增打田间机井,建设文化大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架设有线电视和动力电路,加快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增强帮扶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力争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群众全部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使帮扶村实现电讯、有线电视"双通",基本清除农村"三堆",使帮扶村公共设施和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

三是围绕倡树新风尚,加快文明和谐乡村的创建步伐。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文明创建和评先树优活动,使帮扶村呈现出讲文明、守法纪、知荣辱的社会新风,使群众养成崇尚科学、讲究卫生、抛弃陋习的新习惯。使帮扶村新增一批"五好文明家庭",新增一批"十文明户",文明生态村建设达到县里的要求。关注教育设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普及新型医疗制度,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搞好文化休闲广场的创建工作。健全乡规民约,化解不安定因素,实现社会稳定,使帮扶村建成平安村庄。

四是围绕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农业科技、致富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使帮扶村绝大多数劳动力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成为驾驭现代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

五是围绕完善新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提升村级班子的工作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为确保三年帮扶工作切实取得成效,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帮扶任务,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工作指导协调机制。成立专职的帮扶工作队,统筹抓好帮扶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二)明确责任,配套联动。驻村帮扶工作对要明确职责,建立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配套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促检查。局领导班子采取日常催办、集中检查等形式,对帮扶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蹲点驻村工作队员的年度考核工作,由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管理机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作为评价、奖惩和使用干部的依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