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琴心月

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求学习的机会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学习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一

中共五中全会一般是指中共五中全会。中共五中全会党的五中全会,讨论的内容涉及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同志们:

大家都知道,每到关键节点,我们党总会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把脉定向、规划未来、开启新程。2020年10月29日,在举国关注和世人瞩目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根据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今天由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一次集中宣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举措,聚焦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三)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五)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个方面远景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八)提出12个方面重点工作方向。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推动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认识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奋力前行,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上下功夫,以此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推动工作。

一要准确理解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新进步新成就,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要准确理解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着力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要准确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形势,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着力点,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四要准确理解把握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x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作出的各项部署结合起来,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全力实现“六稳”“六保”,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告知高质快速发展。

当前,要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对接工作,认真细致地修改完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充分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内涵,科学确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多形式、多渠道征求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汇聚社会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要在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加紧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兑现为民惠民承诺,落实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措施,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市委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要把全会精神纳入各类班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一系列重大论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及时报道全省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由宣传部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活动,以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感受等形式,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全面宣传“十三五”时期我国和我市发展的重大成就,大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凝聚起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我就宣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便衣大队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根据区政府的相关工作要求,今天下午由我为大家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将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内容与大家共同理解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在这里我穿插一下,何为五年规划。大家在学习、工作期间都会为自己定制或长或短的计划,让自己有目标,有动力。国家也是这样,有了好的规划,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下去。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我们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取得的成果。

1.“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这是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角度总结的,“十三五”时期,我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证。

2.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gdp的增长才能体现小康社会的形成。2020年我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率先控住了疫情的蔓延,实现复工复产,确保“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这里体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信任,疫情期间,在结果未知的时刻我国人民均配合国家的工作,进行全民抗疫,最终遏制住了疫情,成功恢复生产。

3.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工作一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受新冠影响的2020年,党中央依然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有效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4.;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党依然把“三农”问题摆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中国人民饭碗里有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

5.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党一直贯彻“绿水青山及时金山银山”的理念,确保在生产稳定提升之时,环保也跟得上。

6.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这体现了我国大国风范,心系全球贫困人民,实现全球共同富裕。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10.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十三五”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说是它的见证者,以上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而接下来的“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此次全会也有所提及。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学习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通过“十三五”的成果与“十四五”的未来规划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成绩,我们便衣大队同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激励自己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阔步向前,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把此次的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我的宣讲到此完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既涵盖了“十四五”规划,又有2035年远景目标,时间跨度从2021年到2035年,逻辑主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建议》的核心要义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我们现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供给端的国外供应链不稳定,需求端保护主义盛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202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下降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下降3.3%。在主要经济体里面,只有中国保持了正增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则,2020年中国将会实现1.9%的正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将下降4.3%,欧元区将下降8.3%,日本将下降5.3%,英国将下降9.8%,加拿大将下降7.1%。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里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印度将下降10.3%,俄罗斯将下降4.1%。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经济2020年将下降4.4%。实际上,这是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下降的幅度已经超过了2008年、2009年美国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当然,按照这个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会复苏,因为2020年基期底数比较低,也就是说会有一个基数效应。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果进行中外对比,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已经实现单季度正增长,在第三季度继续强劲反弹。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正增长。按照这个趋势,2020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正增长。除了中国之外,其他的经济体还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基本上处于衰退或者萎缩期。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经济内部正常外部疲软,输入性负面冲击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以后,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出口市场会扩大。

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10-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世界占比从9.2%提高到16.4%。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从31.1%提高到37.3%,我国gdp增长对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率分别为28.9%和51.6%,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整体还是稳中向好的。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充沛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所释放的红利。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我们的政策工具箱里面未用的工具还是比较多的。从这次中国经济的反应,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的韧性是非常强的。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统计数据看,在第一季度负的6.8%之后有一个深度的大“v”,这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但是,很快我国经济就在第二季度反弹。

我国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且“并跑”“领跑”分量不断加大的时期。比如,在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像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都起到了一个领跑者的作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我们在讲“三期叠加”的时候,就讲到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成中高速增长,由过去主要追求增长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的制度优势显著。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加明显。

我国的宏观治理效能也在提升。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疫情的防控,我们的复工复产,大家从中看到政府的治理效率是非常高的。中国经济整体还是长期向好的,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的规划,到2035年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那么,未来15年,也就是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将会再翻一番。用经济学中的“70法则”来讲,大概需要保持经济增长4.5%到5.0%,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国内市场空间巨大。我们有东西部阶梯式的分布,也有南北分布;既有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国内地区之间互补性的区域关系非常明显。我们通过国内产业梯度的转移和国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对冲化解国外输入性的危机。另外,我们的社会大局稳定,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现在我们正经历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也是因为过去我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或者廉价的要素,通过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比如,从2010年到2020年经济实现翻一番,像我们的有色金属消耗量2010年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超过40%了,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的话,还是靠过去的这种粗放型的增长,高污染、高投放、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到2020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实际上我们的资源承载能力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通过更多的创新,在同样的投入下实现更高的产出,来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增长。

比如,2005年我们作为世界工厂以后,中国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它的产业链的分布基本上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在所谓的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说,我们主要以加工组装为主。这些产业都是属于低附加值的。而上游的品牌研发设计,下游的渠道,我们都不控制。实际上,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我们应该成为“微笑曲线”的两端,通过增加科研的投入,来获得整个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控制。另外,通过品牌、通过渠道,来获得末端的高附加值。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还有很多的短板。比如,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实际上,中国的基尼系数仍处于警戒位置,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需要我们通过税收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均衡发展。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应该说城乡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还是差距相对比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我国gdp将突破100万亿大关,“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2021年,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所以,这个第一个五年非常重要,它是一个起步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谋划,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循环都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经验和国际比较而言,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并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体系健康畅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有效率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补齐经济循环过程中存在的弱项短板,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循环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公平发展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造完整的内需体系,其中既涉及许多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还涉及公平公正发展问题和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更大程度地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国际经验表明,这些工作做得好,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将更为均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安全发展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带来不少挑战。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筑牢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防线,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自娱自乐、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也不是各自为政、“诸侯割据”,每个省区市都要单独搞“双循环”,要破除这种错误认识,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重点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一是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上实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要加快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能力。总的来看,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夯实国内循环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血脉,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分配领域,重点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流通领域,重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降低整体物流运输成本,建设交通强国。在消费环节,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

三是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实现各类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通“区块”“省域”和“城市”“城乡”等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经济循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要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优化区域空间格局,畅通区域之间生产要素配置循环,加强区域、城乡等不同级次的产业链接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国内大循环畅通。

四是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科学部署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项目。在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系统化、智能化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注重数字经济产业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加快数字化发展。发挥企业在筑牢产业根基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研发力度,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努力实现一些颠覆性创新。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国际循环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重塑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一方面,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国际资源来华投资发展。可考虑把深圳、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做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逐渐以制度形式把改革成果确定下来。

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依托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等,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流动,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制体系,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注重研判防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是在大力度改革、高水平开放下形成的,不是国内国际各自独转,而是相互配合、融合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一是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们要主动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形成以国内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链新布局。建议利用我国和东亚等国在技术链和产业链方面较强的关联度,打造以我国为中心的亚洲垂直供应产业链。

二是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的脱钩。要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在当前的复工复产过程中,需注重恢复国际供应链。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外贸企业克服困难,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积极拉动国内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国内外市场有效贯通。

三是推动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一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要突围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重塑新的产业链。

四是打通国内国外循环的痛点和堵点。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不只是畅通人流、物流、要素流,更要促进国内国外市场规则和标准的有机融合。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韧性和柔性,从制度上、技术上、规则上打通痛点和堵点,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两个根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布局谋划,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担当尽责,提高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人民的立场谋篇布局。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和富有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些新提法、新部署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从事的一切有益于人民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都是在战略目标上向最终理想的必然性趋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持之以恒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把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人民的利益担当尽责。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是要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为中国人民谋划可以预期的未来。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担当尽责,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也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脱贫到共富,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坚实的综合国力,是中国人民的深厚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创造论”,就是植根人民之中,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始终。

以人民的情怀解难排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解决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必然要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人民日益多样化、差别化、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求。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以人民至上的厚重情怀,以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解决“急忧难盼”等实际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创新、精神文化的进步、生态系统的平衡等内容作为基础性因素加以吸收,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

以人民的力量推进发展。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二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整党课宣讲稿2万字》,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研究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全会通过的《建议》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责任担当。《建议》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所肩负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冲锋号,发出了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的总动员令。

二是民主决策。《建议》是民主决策的最新范例,文件起草组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建议稿,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充分发扬民主、数易其稿,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达成一致、形成共识。

三是“高新精细实”。《建议》站位高,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的高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建议》理念新,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议》文字精,全文共22021字,通篇文字极为精炼,想改动一字一词都不容易;《建议》指标细,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议》措施实,确定了300项重要举措,从中提炼出50项新的重大战略、工程计划、行动清单,措施更实、更具操作性。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下认识和体会:一是关于“十四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二是关于“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三是关于“十四五”的基本理念和决策部署,四是关于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五是关于加强党的领导。

一、关于“十四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住房城乡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从全国来看,一是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3%,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二是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5%,首次超过工业,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经济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城镇化率超过50%。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2019年城镇就业超过农村,城镇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达50.9%,比“十一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化社会初步形成。四是外贸和利用外资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货物贸易达4.16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贸易大国,2019年货物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为11.3%,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2019年利用外资居世界首位。五是城乡收入差距降至3倍以内。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此前已连续12年在3倍以上,2019年降到2.9倍,今年上半年降为2.8倍,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六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升至25%,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占比重提高到14.8%。

在这里,我重点讲一下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按照平均汇率计算,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3.3%,稳居世界第二位,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我国已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资本净流出最大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照购买力平价(3.6元/美元)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规模(17.6万亿美元)在2019年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十年前我们的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推动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巩固,中欧关系积极推进,稳慎处理中日关系。牵头建立了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机构,参与国际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受到了英国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这里面,固然有中英经济互补性强,英国迫切寻求经济合作的因素,也有其长期酝酿外交政策调整,改变其国际形象的原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英国对中国经济、社会、人文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尊重。英国是世界上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之一,是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是欧美传统意识形态的来源国,直到现在还是世界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原创性理念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所以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意义十分广泛而深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和挫折,也意味着我们进一步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铁板一块,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力全面上升。同时,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同欧洲、拉美、非洲的合作,解决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香港、台湾问题都有积极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全省来看,山东经济总量跨越6万亿元,2012年以来,全省经济总量开始由5万亿元向6万亿元跨越,2019年达到5.94万亿元,今年预计达到6.4万亿。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8.6:51.4:40调整到2019年的8.1:48.4:43.5;其中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012-2019年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达到45.6%。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9.1%提高到2019年的31.4%,2020年上半年达到32.1%。

从东营市来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9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345.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61.42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7:71.6:24.7调整为3.6:68.4:28.0。人均生产总值163982元,增长9.4%。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升1.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5%,消费品价格上升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4.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9998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0%,低于2.4%的全年控制目标。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32万户,比上年增长21.8%;注册资本(金)2400.亿元,增长29.7%;户均注册资本(金)232.66万元。其中,年末实有各类企业2.94万户,增长25.9%;注册资本(金)2296.21亿元,增长29.3%;户均注册资本(金)780.54万元。全年新增各类企业6496家,比上年增长81.7%。其中,新增私营企业6360家,增长90.9%。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东营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

(二)国际形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依然不少,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所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凸显。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良性互动,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大势之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将在波动中平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主要大国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主导权的角力日趋激烈。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仍在加剧,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始,面临双重夹击。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多边和区域双轮驱动的特征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总体加强的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自贸协定、投资协定、多边合作等加深了各国经济的融合渗透,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国内形势。一是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近两年多,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增速仍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民生不断改善,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三是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个别人诚信缺失、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强化教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情世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科学制定和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六是坚持党的领导。

(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这里,我重点说明一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的目标要求。《建议》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务实的精神。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我省2019年户籍城镇化率(43.96%)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01%)低11个百分点,全国低了17.67个百分点,可见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较高。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来看,全国约有2.5亿,我省有近1400万,在促进外来常住人口落户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根据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省户籍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全国将分别达到45%、60%左右),重点要解决7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问题,这是落实中央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目标的重要举措。

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04%,比2010年提高4.02个百分点。有7个镇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镇,有6个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镇,有3个镇确定为省级宜居小镇,有4个村确定为省级宜居村庄,2个村确定为省级传统村落,有2个社区获得省级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社区,有23个社区获得省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13万元。广饶县、大王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编制印发了《东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2020年)》。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1至2020年,全市共计开工农村新型社区60个、5万户。启动了黄河南展区改造建设工程,建设了东营区龙居镇龙居社区、垦利县胜坨镇胜利社区和董集镇杨庙社区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安置房168栋、3120套,建筑面积41.19万平方米。到2020年底,共计3120户将可搬迁入住新社区,占66个房台村总户数的33%(含自愿放弃宅基地进城镇购房居住的群众约11%)。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2-2019年完成6836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了部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2020年,全市计划启动3860户改造任务。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里,我说明一下“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要求。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1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了14.25平方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测算,目前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达到1套左右,城镇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但仍面临区域住房市场发展不平衡,住房成套率和住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以《建议》提出了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未来城镇住房需求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住房的增量需求将主要来自于现有存量房(棚户区、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等)的更新改造、城镇新增人口和家庭小型化三个方面。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扎实推进,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要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进一步“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三、关于“十四五”的基本理念和决策部署。

理念先行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和突出亮点。这次《建议》同以往有很大不同,就是突出了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谋划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建议》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是全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属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潜藏于13亿民众之中的智慧,释放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要素驱动阶段,二是效率驱动阶段,三是创新驱动阶段。我国经济大致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比较明显弱点,我国已进入只能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新阶段。

首先,破解产能过剩难题靠创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1/3到1/2。这是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所带来的结果。由于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仅为70%左右。在落后产能大量过剩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却大量依赖进口。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汽车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产能过剩的表象下掩盖着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实质。(要不要举例说明?譬如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如山西海鑫钢铁集团破产事件。)。

其次,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垄断靠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现在,能够买来的一般技术差不多都买来了,剩下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买不来的。从对引进技术的再开发上看,日韩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再开发的投入比例为1∶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1,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打破外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垄断,除了靠自主创新,别无选择。

最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创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持续30多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和支撑,经济增长就将停滞,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必然成为关键之举。此外,对比世界各高收入国家和长期在中等收入区间徘徊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大体拉平,城乡发展差距能否基本消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关键在于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全社会平均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近一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全力追赶。

一是从科研经费支出来看,201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2.05%,首次超过2%,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左右。2020年6月,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有如下共同特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二是从全球竞争力排名来看,今年9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202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7年排名首位,新加坡与美国分居二、三位。前三甲的排名与去年相同。中国保持第28位,近五年来一直在这个位次上下。竞争力排名考察的12项指标中(12项指标: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新水平),中国的硬件优势和软件劣势“跃然纸上”。庞大的市场是中国的长期优势,竞争力排名高达第二位;相较之下,位列第83和第65的技术就绪度和高等教育构成了中国软件条件的主要短板。这也恰恰说明,相较于瑞士、美国、德国等国家,我们还不是一个创新强国。

三是从大学排名来看,世界前100强大学排名,大体上美国30所以上,英国10多所,德国、法国、日本5-6所,而我国只有2所(北大39名、清华67名),瑞士、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也是2所(据统计,近代约70%的科技创新是大学贡献出来的,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把创办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为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四是从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来看,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020年我国有106家企业上榜,数量上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但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其中以能源、原材料领域和一般装备制造企业为主;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多。这样的结构,与美国上世纪初相似。与此相反,美国上榜企业,以服务业而且是高端服务业为主,有很多it企业、网络公司。很多原来有名的传统企业都成功转型了,比如杜邦公司改为化学科学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由硬件制造商转变为信息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通用电气公司(ge)专注研发和设计,把大多制造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代工。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科技公司,比如苹果、英特尔等。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基本条件,逐步进入到研发投入增长最快、技术成果涌现最多的时期。我国年研发投入资金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研发技术人员数量居全球第一位;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公司,我国企业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同美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提交的技术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以说,创新的形势令人鼓舞,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坚持创新发展,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比如业态创新,业态创新就是基于新技术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淘宝、京东等网店,还有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众筹、微信、在线教育、3d打印、文化创意等,深刻改变了大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领域,谁能率先行动,谁就能占得先机,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和效益。(举例,今年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天猫,创纪录912亿元)二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现新空间,主要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即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即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美国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在不同时期提出能带动科技进步的国家重大工程,动员各种资源予以实施。如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制造业复兴计划,也将对能源产业和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2.允许由财政资金资助研发的军工技术无偿转移到民用工业,带动民用技术进步。3.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竞争环境、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府设立小企业局,财政拨专款,帮助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广纳全球人才。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加入美国国籍等制度,吸引各国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和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在传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3%以上;在高新技术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10%以上,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达到这一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我国科技体制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以致大批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浪费巨大。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20%)。四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五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产业、遥控产业、基因工程、新能源、石墨烯、太赫兹等高新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投入,迎头赶上;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改造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国每年进口精细化工产品达到2000多亿美元,说明我们在石油化工这个传统产业的技术上,仍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又如我国每年进口各种芯片2000多亿美元,如果能有效组织芯片产业技术的协同攻关,就有可能实现芯片的国产化。六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这里我重点讲一下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源泉。管理创新主要是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好的制度,可以使大家和谐相处,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好的体制,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智慧,把众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好的运行机制,可以使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灵活高效运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管理和科技被称为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科技创新必须有管理创新予以支持。只有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才能把每个单位、行业、地区和国家管理好。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很大,社会发展这条腿比较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协调发展,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这里我重点谈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人,一个是新。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是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必须在“人”字上花力气,在“新”字上下功夫。突出“人”字,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既要想法设法让一部分农民工落户城镇,也要努力向未落户的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突出“新”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新。从过去注重扩规模、增人口、偏数量,转变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质量;二是发展理念新。从过去城乡分割、粗放发展转变到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从过去忽视文化传承、贪大求洋转变到保护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三是发展形态新。从过去城市点状带动、空间分散布局,转变到以城市群、城镇密集区为主体形态、空间有序布局;四是发展动力新。从过去行政推动,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转变到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推动力;五是发展方式新。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转变到绿色、低碳、集约、智能发展;六是体制机制新,从过去渐进式改革,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人、地、钱、房等关键要素统筹推进。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首先,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规划来引领。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能够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经济发展是靠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自由高效组合生产要素,城市建设是靠政府推动,靠规划引导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化规划,能够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总体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城镇内部空间功能,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能够促进建筑空间优化、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设计建筑精品,避免贪大求洋、新奇特怪、抄袭重复现象。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建设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推进住房建设,才能让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只有持续完善路、水、气、暖、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才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只有不断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居民打造安全、舒适、温馨的生存生活空间。再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管理来保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在构建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的安全运行、整洁优美的环境、条理规范的秩序,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城镇管理。数字城管和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市政公用产品质量监测、工程施工现场监管等城管工作,都对城市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我市情况来看,“十三五”以来,我市立足“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的空间本底条件,坚持生态型、组团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河海交融、独具特色、秀美宜居的生态水城。一是集中打造城市生态片区。坚持城市规模有序扩展,着力推进南部生态新城和北部金湖银河两大片区,集中打造生态城市核心区域。目前,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已经投入使用;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黄河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重大公益性场馆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这些场馆建成后能够有效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建设完成了总面积47万平方米的奥体公园,实现了各大场馆与周边环境的有机整合;实施了东三路南延、胜利大街等道路及周边景观;大力实施金湖银河片区建设,开挖了东营河、东三路河等34.1公里的河道,建设了西湖和东八路湿地,构建起了大水面、大湿地、大空间的生态框架。二是全面抓好生态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五组团”的规划布局,把中心城与垦利组团的对接当成重点,及时搞好与垦利县、油田有关单位的沟通,加快推进道路贯通工程,为垦利融入中心城创造条件;着力抓好城市内涵提升,突出搞好重点区域绿化,对东青高速公路、南二路、黄河路等道路进行了绿化提升,建成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城市植物园和15.6公里的广利河沿河绿道、200公顷的滨河绿带,改造提升明潭湖、秋月湖等城市公园。三是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步推进环卫、供暖、燃气、供水等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工程,东城供暖、供水能力较前几年大幅提高,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公用事业运行安全平稳;加强城市道路改造完善,新建改造济南路、西四路、胜利大街、东三路、胶州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实施城市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在东城南部、北部分别新建12万吨、4万吨,在西城南部、北部分别新建3万吨、4万吨污水处理厂,有效保障了城市发展需要。

这里我再谈下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国家已确定“十四五”期间,要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让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我省2020—2021年计划改造城镇棚户区110万户以上,其中2021年改造各类棚户区40万户,目前已全部分解至市县,落实到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市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发放租赁补贴76100户,期末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2013年组织编制了全市2019—2021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规划改造棚户区22331户。“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97740套(户)。其中,廉租住房532套,经济适用住房9992套(含补贴688户),公共租赁住房13132套,限价商品住房40306套,棚户区改造33778户。实施廉租住房货币补贴1792户。竣工(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5069套,有效缓解了我市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预计到2021年基本解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的关键是要抓紧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做好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和项目库,优先把具备开工条件项目纳入年度任务,保证改造计划顺利实施。

再谈一下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心城拆违治乱工作。城市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城市环境和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城市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各类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并呈蔓延趋势,影响了中心城的功能和形象,影响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反响很大,群众反映强烈。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10月份开始,开展为期2年的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全面彻查中心城各类违法建设,构建良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秩序,是非常必要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四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绿色发展,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二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三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主动控制碳排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四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倡导合理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五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六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在营商环境方面,同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还很大。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排名方面,新加坡继续蝉联榜首,其余排名前十的经济体分别为新西兰第2,丹麦第3,韩国第4,中国香港特区第5,英国第6,美国第7,瑞典第8,挪威第9,芬兰第10。中国的排名上升六位,在18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84位。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开放发展,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二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三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四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五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六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维护国际公共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我国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据201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将世界各国依次分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四个组别),中国居世界第91名,比2011年前进了10个位次,首次成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但同挪威、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相比,我们还任重道远。(2019年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有49个,前十名分别是挪威、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美国、德国、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居第15位)。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有最深厚的动力。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共享发展,一要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二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三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四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五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六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救助体系。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八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关于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针对“十四五”发展任务,《建议》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我重点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问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21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十四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9-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建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对于我省来说,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9-2020年)》预测,2020年我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按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3.96%计算,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近100万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落户门槛,解决“进得来”的问题。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明显降低。要加快研究建立财政、土地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平衡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关系,促进户籍改革意见落地。同时,要创新机制,解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快推进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进城后继续依法享受各类惠农支农政策,确保在身份转换后收益不减少。

2.提高承载能力,解决“留得住”的问题。要让进城务工人员留得住,一方面,要有产业就业支撑,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或创业、兴业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中城市要以“创新、绿色、智慧、人文”为方向,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要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将其培育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城市;农村新型社区要提高建设标准,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3.完善公共服务,解决“过得好”的问题。住房保障方面,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公积金制度,使其“住有所居”。社会保障方面,要做好城镇落户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建立农民工稳定参保、长期参保有效机制。教育方面,统筹安排中小学改扩建和新校区建设,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医疗方面,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满足分级诊疗需求,加快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就业方面,继续实施农民工三项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三

我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些体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一份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一、十三五收关之年的突出成就,充分彰显了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和人民力量。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有利有序有效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一些国际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2%左右,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将会突破100万亿元,相当于美国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67%上升到70%。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疫情冲击之下,各国都在答同一张考卷,那么分数高低呢,事实胜于雄辩,我国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令世界刮目相看,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高超的判断力、决策力、领导力、执行力。那么出席五中全会的代表,发出由衷地赞叹,发自内心地表示,由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我们一定能够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一定能够闯过惊涛骇浪达到辉煌的彼岸,那么经过这次抗疫斗争的洗礼,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人民更加团结奋进,全党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今年是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4大类25项主要指标,目前进展顺利。其中13项约束性的指标可以基本按期完成,12项预期性指标当中,绝大多数可以顺利完成或者是超额完成。民生福祉各项指标预计全面实现,尤其是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那么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在全球减贫史上树立了榜样。同时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转折性变化,2015年到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那么北京呢由原来的80.6微克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今年进一步降到40以下,降幅48%。那么处置金融风险是以低调,但是坚定有序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进行,实施了精准拆弹,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当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累计估计可以完成大约97%,可以说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和gdp相关联的个别的指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无可置疑,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实现。

建党100周年呢,是明年的7月1日,目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行时,建议并没有宣布已经实现,而是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

总结。

然后再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上来看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比原来预期的还要好成色十足分量很重一定能够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方面要介绍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成果。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的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编制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这对于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呢,我们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五年编制一份中长期规划,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的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文件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的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就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得以高质量完成。

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关于文件的框架结构,怎么样来定,起草组最初提出了两个方案,一种是串糖葫芦似的条状或者拉条子的结构,另一种是集装箱式的块状结构,比如大家记得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时候,就是用五大发展理念,这样的块状结构,那么这两种结构呢可以说是各有短长,经过充分的讨论,总书记决策,采纳多数同志的意见,用条状结构,同时还要求要吸纳块状结构的一些长处。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中国的现代化新征程,也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所以呢这次规划建议对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举措也都做了明确的部署,制定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在去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开展前期的研究,那么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的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的调研报告,党中央于今年3月份和8月份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第一次的时候还没有形成初稿,第二次的时候呢有一个初稿,或者说征求意见稿。今年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地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8月16号到29号,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民群众踊跃的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当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今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包括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在每一次座谈会上总书记都和发言的代表亲切地互动,比如今年9月17号呢在湖南长沙举行了基层代表座谈会,会上衡阳市塔山瑶族乡的中心小学副校长,他就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能有机会当面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提出建议。他当时就偏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做了发言,总书记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还和参会的其他代表呢,包括像村支书、农民工、餐馆的老板、快递小哥、退伍兵等等,都进行了亲切地交流。

总得来看呢,这次规划建议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规划建议制定过程是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重要的体现。

第三个方面将介绍的是十四五时期战略机遇期的新特征。

我们党在做决策做规划的时候,历来重视对发展环境,特别是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大家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党的十六大就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十年来呢,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成就,现在呢二十年过去了,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又做出新的重要判断,那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特点之一就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可以说进入加速演变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地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可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明显。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改革发展稳定等等各方面任务都十分地艰巨繁重,这其中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那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应对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就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这也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那么在整个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我们都要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应对风险挑战当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要确保实现转危为机的话,我认为关键是要练好内功,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样三篇大文章。

综合起来看,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特别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第四方面要介绍是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这次中央规划建议内容非常的丰富,我理解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当中,也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那么新发展阶段,也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呢要从我国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来加以理解,实现现代化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我们中国发展历程走到这一步,可以说很不容易,很不寻常,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鸦片战争以后,从洋务运动以后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的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之下,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地探索。1956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警示,就是说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分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实际作出战略谋划,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三步走”战略,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是十亿,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种规模,将会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地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级分化。

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的资源消耗不能像某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浪费,否则的话资源环境的压力是不可承受的。

第五,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大家知道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年走的都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呢,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说呢中国式的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发展理念,也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总书记多次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那么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呢已经有五年可以说深入人心,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实践的逻辑的必然性。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是以国内循环为主,可以说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循环。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加入wto以后,利用当时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的有利的机遇,积极地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利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经济年均增长1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呢我国经济逐步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中国经济再平衡,自那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呢,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那么经济增长可以说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近年来呢,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等要素成本上升,同时在国际上我们也面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原来那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地减弱,而我国内需的潜力呢却在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地增强,呈现出一种此消彼涨的态势。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就是大国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大小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你比如说新加坡外贸依存度多少呢,319%,荷兰154%,美国是多少呢,它是大国,外贸依存度26.4%,它比我国还低了九个百分点,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国际上是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大国,美国的农业在整个经济当中占比呢不到1%,但是美国的大豆等等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需求,对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呢,需要找到基本的路径,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那么新发展格局呢可以说包含国内循环国际循环这样两个循环,经济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国内来看的话,我们要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比如说像生产环节,就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分配环节,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也要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宏观配置的结构。在流通环节,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那个时候比较高,是23.7%,下降到目前14.7%,但是还是高于发达国家6.5%的平均水平,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等等,要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消费环节,要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呢我们还要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畅通国际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那么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呢,要把握新发展格局是什么、不是什么,我觉得呢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的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它不是被动的应对和权宜之计。

第二点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基础是主体,参与国际循环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循环出现不畅的情况下,我们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也有利于呢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从而使得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呢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点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层层要搞什么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在简称上我觉得最好不要单纯使用内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方保护和小而全,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后,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地响应,这个要充分地肯定,但是我认为地方要找准在新发展格局当中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特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向交通上打通断头路,包括省界市界县界断头路,要撤除有形无形的市场分割的壁垒,共同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五个方面呢想介绍的是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

建议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系统的描绘,包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所有的元素,在这一段表述当中呢,八次使用了“基本”两个字,比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等。这表明2035年目标和2050年目标,在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上是有差异的。同时呢相对于我们原来设想的“三步走”战略,那么我国将于2035年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提前十五年。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产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六个新,在每一条实际上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2035年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是以定性描述为主,这其中也蕴含着定量的这个要求。我们知道中央规划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大战略的,它可以提出个别关键的量化指标,也可以不提出量化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从八五计划建议到十三五规划建议,这些建议多数提出了gdp增速的量化目标,但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量化目标。这次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没有明确量化目标,但是在起草文件过程当中,文件起草组和国家发改委等等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国家高端智库,其实在背后都做了大量的测算,心中是有数的。比如2035年远景目标测算结果表明,今后十五年经济翻一番,年均需要增长4.73%,略低于我们测算的潜在增长率,目前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门槛呢,是12535美元,我国在2019年已经达到人均1万美元,所以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当,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增大,那么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这也是一个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我们呢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5%的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年均3.6%的增长速度,我们的经济总量由原来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呢,也上升到16%左右,可以说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世界奇迹。那么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十三五平均水平可能会有所降低,不少专家预测,这个期间实现5%到6%,这样的增长,是有可能的。其实在规划建议当中呢,也暗含着关于经济增速的表述,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讲话当中也要求,国务院在编制规划纲要的时候,要依据规划建议的精神,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之一,我们过去通常用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我们依然使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但是内容呢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他的三个全面不变,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其中坚持系统观念这个表述,也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在这个过程当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那么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以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等,都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来加以谋划和解决。

第六个方面要介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议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展开,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和重大的举措。

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议强调呢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当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所以呢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他即使卖给你,也可能会漫天要价,或者呢一旦他情绪不好的时候,就给你断供,让你休克,因此呢作为一个大国,科技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永远不会成为强国,所以自立自强,是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然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其中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规划建议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也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中这前面三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及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来的,第四个面向呢,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总书记在2020年9月,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来的,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践当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想,这四个面向可以说为科技创新明确了主攻方向,或者说主战场。

规划建议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个使我们想起了两弹一星科技攻关,现在我们要继续发展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攻坚克难,同时时代发展了,新型举国体制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过去,回到过去,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在创新当中挑大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家知道市场是技术迭代创新的重要的依托,我们过去呢实际上大量进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比如2019年,中国进口芯片是3055亿美元,可以说好多跨国公司,比如像高通、英特尔等等,发展壮大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离不开中国市场需求的培育。现在呢美国实行断供,但是我们的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给我们国内芯片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用中国的市场需求培育壮大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既有志气又有智慧,一定能够拿出硬科技,一定能够把“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下来。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四

便衣大队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根据区政府的相关工作要求,今天下午由我为大家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将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内容与大家共同理解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在这里我穿插一下,何为五年规划。大家在学习、工作期间都会为自己定制或长或短的计划,让自己有目标,有动力。国家也是这样,有了好的规划,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下去。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我们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取得的成果。

1.“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这是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角度总结的,“十三五”时期,我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证。

2.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gdp的增长才能体现小康社会的形成。2020年我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率先控住了疫情的蔓延,实现复工复产,确保“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这里体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信任,疫情期间,在结果未知的时刻我国人民均配合国家的工作,进行全民抗疫,最终遏制住了疫情,成功恢复生产。

3.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工作一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受新冠影响的2020年,党中央依然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有效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4.;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党依然把“三农”问题摆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中国人民饭碗里有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

5.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党一直贯彻“绿水青山及时金山银山”的理念,确保在生产稳定提升之时,环保也跟得上。

6.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这体现了我国大国风范,心系全球贫困人民,实现全球共同富裕。

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10.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十三五”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说是它的见证者,以上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而接下来的“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此次全会也有所提及。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学习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通过“十三五”的成果与“十四五”的未来规划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成绩,我们便衣大队同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激励自己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阔步向前,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把此次的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我的宣讲到此完毕!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五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研究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全会通过的《建议》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责任担当。《建议》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所肩负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冲锋号,发出了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的总动员令。

二是民主决策。《建议》是民主决策的最新范例,文件起草组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建议稿,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充分发扬民主、数易其稿,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达成一致、形成共识。

三是“高新精细实”。《建议》站位高,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的高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建议》理念新,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议》文字精,全文共22021字,通篇文字极为精炼,想改动一字一词都不容易;《建议》指标细,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议》措施实,确定了300项重要举措,从中提炼出50项新的重大战略、工程计划、行动清单,措施更实、更具操作性。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下认识和体会:一是关于“十四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二是关于“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三是关于“十四五”的基本理念和决策部署,四是关于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五是关于加强党的领导。

一、关于“十四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住房城乡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从全国来看,一是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3%,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二是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5%,首次超过工业,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经济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城镇化率超过50%。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2019年城镇就业超过农村,城镇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达50.9%,比“十一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化社会初步形成。四是外贸和利用外资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货物贸易达4.16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贸易大国,2019年货物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为11.3%,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2019年利用外资居世界首位。五是城乡收入差距降至3倍以内。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此前已连续12年在3倍以上,2019年降到2.9倍,今年上半年降为2.8倍,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六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升至25%,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占比重提高到14.8%。

在这里,我重点讲一下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按照平均汇率计算,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3.3%,稳居世界第二位,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我国已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资本净流出最大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照购买力平价(3.6元/美元)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规模(17.6万亿美元)在2019年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十年前我们的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推动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巩固,中欧关系积极推进,稳慎处理中日关系。牵头建立了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机构,参与国际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受到了英国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这里面,固然有中英经济互补性强,英国迫切寻求经济合作的因素,也有其长期酝酿外交政策调整,改变其国际形象的原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英国对中国经济、社会、人文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尊重。英国是世界上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之一,是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是欧美传统意识形态的来源国,直到现在还是世界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原创性理念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所以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意义十分广泛而深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和挫折,也意味着我们进一步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铁板一块,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力全面上升。同时,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同欧洲、拉美、非洲的合作,解决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香港、台湾问题都有积极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全省来看,山东经济总量跨越6万亿元,2012年以来,全省经济总量开始由5万亿元向6万亿元跨越,2019年达到5.94万亿元,今年预计达到6.4万亿。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8.6:51.4:40调整到2019年的8.1:48.4:43.5;其中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012-2019年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达到45.6%。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9.1%提高到2019年的31.4%,2020年上半年达到32.1%。

从东营市来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9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345.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61.42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7:71.6:24.7调整为3.6:68.4:28.0。人均生产总值163982元,增长9.4%。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升1.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5%,消费品价格上升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4.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9998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0%,低于2.4%的全年控制目标。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32万户,比上年增长21.8%;注册资本(金)2400.58亿元,增长29.7%;户均注册资本(金)232.66万元。其中,年末实有各类企业2.94万户,增长25.9%;注册资本(金)2296.21亿元,增长29.3%;户均注册资本(金)780.54万元。全年新增各类企业6496家,比上年增长81.7%。其中,新增私营企业6360家,增长90.9%。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东营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

(二)国际形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严峻复杂,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依然不少,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所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凸显。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良性互动,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大势之下,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将在波动中平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主要大国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主导权的角力日趋激烈。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仍在加剧,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始,面临双重夹击。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多边和区域双轮驱动的特征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总体加强的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自贸协定、投资协定、多边合作等加深了各国经济的融合渗透,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国内形势。一是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近两年多,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增速仍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民生不断改善,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三是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个别人诚信缺失、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强化教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情世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科学制定和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六是坚持党的领导。

(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这里,我重点说明一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的目标要求。《建议》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务实的精神。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我省2019年户籍城镇化率(43.96%)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01%)低11个百分点,全国低了17.67个百分点,可见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较高。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来看,全国约有2.5亿,我省有近1400万,在促进外来常住人口落户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根据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省户籍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全国将分别达到45%、60%左右),重点要解决7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问题,这是落实中央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目标的重要举措。

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04%,比2010年提高4.02个百分点。有7个镇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镇,有6个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镇,有3个镇确定为省级宜居小镇,有4个村确定为省级宜居村庄,2个村确定为省级传统村落,有2个社区获得省级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社区,有23个社区获得省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13万元。广饶县、大王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编制印发了《东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2020年)》。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1至2020年,全市共计开工农村新型社区60个、5万户。启动了黄河南展区改造建设工程,建设了东营区龙居镇龙居社区、垦利县胜坨镇胜利社区和董集镇杨庙社区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安置房168栋、3120套,建筑面积41.19万平方米。到2020年底,共计3120户将可搬迁入住新社区,占66个房台村总户数的33%(含自愿放弃宅基地进城镇购房居住的群众约11%)。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2-2019年完成6836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了部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2020年,全市计划启动3860户改造任务。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里,我说明一下“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要求。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1平方米,比1998年提高了14.25平方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测算,目前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达到1套左右,城镇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但仍面临区域住房市场发展不平衡,住房成套率和住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以《建议》提出了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未来城镇住房需求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住房的增量需求将主要来自于现有存量房(棚户区、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等)的更新改造、城镇新增人口和家庭小型化三个方面。

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扎实推进,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要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进一步“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三、关于“十四五”的基本理念和决策部署。

理念先行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和突出亮点。这次《建议》同以往有很大不同,就是突出了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谋划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建议》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是全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属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潜藏于13亿民众之中的智慧,释放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要素驱动阶段,二是效率驱动阶段,三是创新驱动阶段。我国经济大致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比较明显弱点,我国已进入只能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新阶段。

首先,破解产能过剩难题靠创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1/3到1/2。这是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所带来的结果。由于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仅为70%左右。在落后产能大量过剩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却大量依赖进口。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汽车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产能过剩的表象下掩盖着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实质。(要不要举例说明?譬如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如山西海鑫钢铁集团破产事件。)。

其次,打破国际市场技术垄断靠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现在,能够买来的一般技术差不多都买来了,剩下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是买不来的。从对引进技术的再开发上看,日韩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再开发的投入比例为1∶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1,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打破外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垄断,除了靠自主创新,别无选择。

最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创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持续30多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和支撑,经济增长就将停滞,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必然成为关键之举。此外,对比世界各高收入国家和长期在中等收入区间徘徊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大体拉平,城乡发展差距能否基本消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关键在于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全社会平均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近一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全力追赶。

一是从科研经费支出来看,201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2.05%,首次超过2%,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左右。2020年6月,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有如下共同特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二是从全球竞争力排名来看,今年9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202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7年排名首位,新加坡与美国分居二、三位。前三甲的排名与去年相同。中国保持第28位,近五年来一直在这个位次上下。竞争力排名考察的12项指标中(12项指标: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新水平),中国的硬件优势和软件劣势“跃然纸上”。庞大的市场是中国的长期优势,竞争力排名高达第二位;相较之下,位列第83和第65的技术就绪度和高等教育构成了中国软件条件的主要短板。这也恰恰说明,相较于瑞士、美国、德国等国家,我们还不是一个创新强国。

三是从大学排名来看,世界前100强大学排名,大体上美国30所以上,英国10多所,德国、法国、日本5-6所,而我国只有2所(北大39名、清华67名),瑞士、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也是2所(据统计,近代约70%的科技创新是大学贡献出来的,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把创办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为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四是从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来看,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020年我国有106家企业上榜,数量上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但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其中以能源、原材料领域和一般装备制造企业为主;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多。这样的结构,与美国上世纪初相似。与此相反,美国上榜企业,以服务业而且是高端服务业为主,有很多it企业、网络公司。很多原来有名的传统企业都成功转型了,比如杜邦公司改为化学科学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由硬件制造商转变为信息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通用电气公司(ge)专注研发和设计,把大多制造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代工。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科技公司,比如苹果、英特尔等。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基本条件,逐步进入到研发投入增长最快、技术成果涌现最多的时期。我国年研发投入资金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研发技术人员数量居全球第一位;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公司,我国企业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同美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已经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提交的技术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以说,创新的形势令人鼓舞,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坚持创新发展,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比如业态创新,业态创新就是基于新技术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淘宝、京东等网店,还有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众筹、微信、在线教育、3d打印、文化创意等,深刻改变了大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领域,谁能率先行动,谁就能占得先机,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和效益。(举例,今年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天猫,创纪录912亿元)二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现新空间,主要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即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即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美国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在不同时期提出能带动科技进步的国家重大工程,动员各种资源予以实施。如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制造业复兴计划,也将对能源产业和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2.允许由财政资金资助研发的军工技术无偿转移到民用工业,带动民用技术进步。3.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竞争环境、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府设立小企业局,财政拨专款,帮助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广纳全球人才。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加入美国国籍等制度,吸引各国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和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在传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3%以上;在高新技术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到10%以上,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达到这一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我国科技体制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以致大批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浪费巨大。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20%)。四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五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产业、遥控产业、基因工程、新能源、石墨烯、太赫兹等高新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投入,迎头赶上;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改造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国每年进口精细化工产品达到2000多亿美元,说明我们在石油化工这个传统产业的技术上,仍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又如我国每年进口各种芯片2000多亿美元,如果能有效组织芯片产业技术的协同攻关,就有可能实现芯片的国产化。六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这里我重点讲一下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源泉。管理创新主要是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好的制度,可以使大家和谐相处,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好的体制,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智慧,把众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好的运行机制,可以使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灵活高效运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管理和科技被称为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科技创新必须有管理创新予以支持。只有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才能把每个单位、行业、地区和国家管理好。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很大,社会发展这条腿比较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协调发展,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这里我重点谈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人,一个是新。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是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必须在“人”字上花力气,在“新”字上下功夫。突出“人”字,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既要想法设法让一部分农民工落户城镇,也要努力向未落户的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突出“新”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新。从过去注重扩规模、增人口、偏数量,转变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质量;二是发展理念新。从过去城乡分割、粗放发展转变到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从过去忽视文化传承、贪大求洋转变到保护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三是发展形态新。从过去城市点状带动、空间分散布局,转变到以城市群、城镇密集区为主体形态、空间有序布局;四是发展动力新。从过去行政推动,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转变到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推动力;五是发展方式新。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转变到绿色、低碳、集约、智能发展;六是体制机制新,从过去渐进式改革,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人、地、钱、房等关键要素统筹推进。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首先,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规划来引领。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能够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经济发展是靠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自由高效组合生产要素,城市建设是靠政府推动,靠规划引导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化规划,能够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总体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城镇内部空间功能,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能够促进建筑空间优化、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设计建筑精品,避免贪大求洋、新奇特怪、抄袭重复现象。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建设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推进住房建设,才能让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只有持续完善路、水、气、暖、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才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只有不断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居民打造安全、舒适、温馨的生存生活空间。再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靠管理来保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在构建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的安全运行、整洁优美的环境、条理规范的秩序,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城镇管理。数字城管和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市政公用产品质量监测、工程施工现场监管等城管工作,都对城市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我市情况来看,“十三五”以来,我市立足“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的空间本底条件,坚持生态型、组团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河海交融、独具特色、秀美宜居的生态水城。一是集中打造城市生态片区。坚持城市规模有序扩展,着力推进南部生态新城和北部金湖银河两大片区,集中打造生态城市核心区域。目前,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已经投入使用;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黄河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重大公益性场馆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这些场馆建成后能够有效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建设完成了总面积47万平方米的奥体公园,实现了各大场馆与周边环境的有机整合;实施了东三路南延、胜利大街等道路及周边景观;大力实施金湖银河片区建设,开挖了东营河、东三路河等34.1公里的河道,建设了西湖和东八路湿地,构建起了大水面、大湿地、大空间的生态框架。二是全面抓好生态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五组团”的规划布局,把中心城与垦利组团的对接当成重点,及时搞好与垦利县、油田有关单位的沟通,加快推进道路贯通工程,为垦利融入中心城创造条件;着力抓好城市内涵提升,突出搞好重点区域绿化,对东青高速公路、南二路、黄河路等道路进行了绿化提升,建成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城市植物园和15.6公里的广利河沿河绿道、200公顷的滨河绿带,改造提升明潭湖、秋月湖等城市公园。三是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步推进环卫、供暖、燃气、供水等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工程,东城供暖、供水能力较前几年大幅提高,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公用事业运行安全平稳;加强城市道路改造完善,新建改造济南路、西四路、胜利大街、东三路、胶州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实施城市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在东城南部、北部分别新建12万吨、4万吨,在西城南部、北部分别新建3万吨、4万吨污水处理厂,有效保障了城市发展需要。

这里我再谈下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国家已确定“十四五”期间,要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让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我省2020—2021年计划改造城镇棚户区110万户以上,其中2021年改造各类棚户区40万户,目前已全部分解至市县,落实到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市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发放租赁补贴76100户,期末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2013年组织编制了全市2019—2021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规划改造棚户区22331户。“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97740套(户)。其中,廉租住房532套,经济适用住房9992套(含补贴688户),公共租赁住房13132套,限价商品住房40306套,棚户区改造33778户。实施廉租住房货币补贴1792户。竣工(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5069套,有效缓解了我市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预计到2021年基本解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的关键是要抓紧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做好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和项目库,优先把具备开工条件项目纳入年度任务,保证改造计划顺利实施。

再谈一下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心城拆违治乱工作。城市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城市环境和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城市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各类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并呈蔓延趋势,影响了中心城的功能和形象,影响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反响很大,群众反映强烈。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10月份开始,开展为期2年的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全面彻查中心城各类违法建设,构建良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秩序,是非常必要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四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绿色发展,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二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三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主动控制碳排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四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倡导合理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五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六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在营商环境方面,同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还很大。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排名方面,新加坡继续蝉联榜首,其余排名前十的经济体分别为新西兰第2,丹麦第3,韩国第4,中国香港特区第5,英国第6,美国第7,瑞典第8,挪威第9,芬兰第10。中国的排名上升六位,在18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84位。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开放发展,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二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三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四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五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六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维护国际公共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我国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据201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将世界各国依次分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四个组别),中国居世界第91名,比2011年前进了10个位次,首次成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但同挪威、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相比,我们还任重道远。(2019年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有49个,前十名分别是挪威、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美国、德国、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居第15位)。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有最深厚的动力。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共享发展,一要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二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三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四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五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六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救助体系。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八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关于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针对“十四五”发展任务,《建议》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我重点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问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21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十四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9-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建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对于我省来说,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9-2020年)》预测,2020年我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按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3.96%计算,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近100万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落户门槛,解决“进得来”的问题。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明显降低。要加快研究建立财政、土地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平衡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关系,促进户籍改革意见落地。同时,要创新机制,解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快推进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进城后继续依法享受各类惠农支农政策,确保在身份转换后收益不减少。

2.提高承载能力,解决“留得住”的问题。要让进城务工人员留得住,一方面,要有产业就业支撑,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或创业、兴业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中城市要以“创新、绿色、智慧、人文”为方向,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要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将其培育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城市;农村新型社区要提高建设标准,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3.完善公共服务,解决“过得好”的问题。住房保障方面,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公积金制度,使其“住有所居”。社会保障方面,要做好城镇落户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建立农民工稳定参保、长期参保有效机制。教育方面,统筹安排中小学改扩建和新校区建设,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医疗方面,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满足分级诊疗需求,加快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就业方面,继续实施农民工三项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六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职场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同志们:

大家都知道,每到关键节点,我们党总会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把脉定向、规划未来、开启新程。2020年10月29日,在举国关注和世人瞩目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根据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今天由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一次集中宣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举措,聚焦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三)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五)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个方面远景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会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八)提出12个方面重点工作方向。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推动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认识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奋力前行,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上下功夫,以此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推动工作。

一要准确理解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新进步新成就,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要准确理解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着力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要准确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形势,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着力点,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四要准确理解把握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x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作出的各项部署结合起来,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全力实现“六稳”“六保”,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告知高质快速发展。

当前,要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对接工作,认真细致地修改完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充分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内涵,科学确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多形式、多渠道征求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汇聚社会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要在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加紧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兑现为民惠民承诺,落实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措施,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市委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要把全会精神纳入各类班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一系列重大论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及时报道全省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由宣传部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活动,以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感受等形式,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全面宣传“十三五”时期我国和我市发展的重大成就,大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凝聚起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我就宣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好作者的确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通过三个重要文件:1、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规划》建议稿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3、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会作出一个重要判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实践证明:1、有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舵掌航;2、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全会通过了一份重要文献——《规划》建议,共有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分为三大板块。具体包括:

(1)总论: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

(2)分论:按照新发展理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12个部分,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主体部分)。

(3)结尾: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属于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保障。

三、

高歌猛进:成绩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

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升级,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份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制定规划的基本遵循)。

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2020年,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关键节点。

“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十四五”新篇待启:中华民族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征程。

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可以说进入加速演变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的增加,可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一战以来,经历了大萧条、二战、冷战、科技革命与全球化浪潮以及08年世界经济危机,但今日世界,各种“变量”同时发生,“力量对比”显著变化,大变局由此突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加速进行,我们既有可能弯道超越,也有可能继续拉大差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也存在抹黑甩锅我国的风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全球治理结构调整也为我国发挥作用,争取主动创造空间。

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既给规划带来难处,更体现了规划的重要性。

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十三五发展取得突出成就:1、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个奇迹: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主要指标,目前进展顺利,绝大多数可以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总体上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比原来预期的还要好,成色十足,分量很重,一定能够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迎来了长足的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率:据预测,即使受到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影响,今年我国经济仍将实现2%左右的增长,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美国将产生6.1%的负增长,欧元区的经济将萎缩9.1%,且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是越南战争五倍)。(2)经济总量:2019年我国gdp99.1万亿,今年将突破100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15年的15.5%提升至2019年的16.3%,相当于美国的70%。江苏gdp将超过10万亿,作为经济体将超过俄罗斯。我国133家公司入选全球500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3)中等收入群体: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在10万~50万之间,生活比较宽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有恒产者有恒心)。

脱贫攻坚创造历史奇迹:贫困曾经是我国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2015年底,我国有5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是总书记最关心、最牵挂的事。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11月23日,贵州宣布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至此全国有贫困县的22个省区市全部宣布摘帽,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及其重要一刻,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这在全球减贫史上也创造了奇迹、树立了榜样。扶贫攻坚,是我国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成就。

第二部分:把握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现代化建设。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2)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3)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布时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是建党100周年,明年的7月1日,目前仍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行时。规划建议没有宣布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而是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反映出我们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书记在对《规划》建议稿进行说明时指出,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

总结。

然后再对外正式宣布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后面三个不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变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49年,建国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步一个脚印。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现代化”:

第一,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

第二,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小平同志对“现代化”早就有过阐述,他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现代化”的两个时间节点: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49年全面现代化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6)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规划》建议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

国际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国内环境:我国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总而言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形势已经完全不同。过去我们是逆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为此,中央特别强调,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习近平。

必须善于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谋求我国的发展。

第三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大理念为主线部署“十四五”规划任务。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五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规划》建议的第二部分,论述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进行具体部署的。《规划》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主要目标:“六个新”体现新发展理念: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创新: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架新发展格局。

4、全面深化改革,构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划》建议三个高频词:“人民”,出现46次;“安全”,出现66次;“创新”,在不同的版块出现48次。《规划》建议稿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共计12个部分,其中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在历次《规划》建议稿中还是第一次。

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发达国家即使卖给你也可能会漫天要价,或者断供。核心技术只有依靠自己。江苏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有126项“卡脖子”短板技术亟待突破,其中44项完全受制于国外。从对我省113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产品调查情况看,其中无可替代的产品有217类、占58%。

我国每年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2019年进口芯片是3000多亿美元。美国高通、英特尔等,离不开中国市场的贡献。美国对华为实行断供,从芯片到生产芯片的光刻机和技术、软件,全面封锁打压。很多美国企业非常不满,美国芯片企业为此造成了1.1万亿元的损失。对中国来说,这就给我们国内的芯片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用中国的市场培育壮大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

我国科技规模巨大创新成果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样车、量子通讯、高铁科技、无人机、海底深潜技术、北斗导航、远程导弹等,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进入并跑、领跑阶段。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相比美国gps,北斗系统的精度更高(北斗35颗卫星,gps24颗),北斗独具双向搜救功能,目前全球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将来产业化的前景广阔,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大市场。5g技术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今年已经建设5g基站超过69万个,实现地级市5g网络全覆盖;徐州今年底5g基站将超过6000,实现徐州市区和各县城区5g覆盖。

协调: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规划》建议强调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等。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等等。

总书记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是中国最发达、最活跃的区域,总书记今年3月份到浙江,8月份到安徽,11月到上海、江苏,足迹遍布长三角三省一市。11月14日,总书记在南京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信样板。一是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二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第三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对江苏寄予厚望。总书记强调“一体化”“高质量”是长三角发展的关键词,体现了协调发展要求。

绿色: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规划》建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架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划》建议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开放: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规划》建议提出要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这次规划建议,坚持“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的原则,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十三五规划的表述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十四五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递进关系,意义更为重大。目前,我国已经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

共享: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发展与安全)。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发展与安全)。

关于社会领域的内容,超过以往历次规划建议,政策含金量高,彰显发展为了人民的共享理念。面对新冠疫情,党中央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果断打响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党和政府没有放弃每一个病患;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一些危重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充分体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也是共享理念的最鲜活的体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组织助推、社会组织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体制安排,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市域层面要发挥前线指挥部功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要发挥桥头堡功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四部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说明。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着力点。尤其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有人认为,提出新发展格局,是由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循环受阻后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有的国外媒体说“中国要停止开发”“中国发展将向内转”。都是错误理解。

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其中“两头在外”是基本方针,很多外贸企业“第一桶金”均来自“两头在外”模式。然而在相关行业利益链条中,中国企业只是一个打工者。中国贴牌生产芭比娃娃,美国市场上售价10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2美元,其中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0.65美元支付来料费用,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所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重要分水岭。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4.2%下降到31.8%,内需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去年进博会,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种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被动应付、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新常态。

2、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一方面可能短期内会减少国际贸易,影响最大的是外贸;但外贸的减少势必会带来非沿海城市的发展,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国内被消费掉,最需要提升的是居民的消费水平。中国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扩大内需还有不少短板,商品物流成本过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14.7%,是发达国家的2.5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些短板影响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内需是中国未来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手段和资源,只有继续扩大内需,让市场更加理性,尤其是扩大来自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把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市场,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国际国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基础,是主体。在国际循环出现不畅的情况下,我们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题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也有利于带动和激发国际循环。由此可见,双循环的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是一盘棋,反复推演研判得出的重大决定,绝不是承受不住压力的无奈之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中央强调要共同构建高水平更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而不是自上而下,层层套用,搞所谓的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方保护和小而全。

第五部分:凝聚新发展合力: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总书记强调,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和斗争,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凝聚新发展合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1、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

《规划》建议要求,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当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题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2、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

(1)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4)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干部是决定因素。

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要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的用武之地。

4、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规划》建议指出,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势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结尾: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议稿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也是他亲自谋划和敲定的。

一位中央委员注意到,建议稿关于社会领域的内容,超过以往历次规划建议,政策含金量很高,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

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闪耀着不朽光芒。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翻开建议稿,养老育幼、水电路气、粮棉油糖肉,甚至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都有笔墨。

一位文件起草组成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文件起草工作中,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含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九

10月26日至29日,全会在京召开,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各项表决议程后,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就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今日中国的新坐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时间见证前行,见证民族复兴路上一砖一瓦,垒砌浇筑新的里程碑。9000万人的大党、14亿人的大国将从这里昂首阔步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这两个恢弘视角观察五中全会,可以更深刻理解这四天之于历史的分量。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五中全会恰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一头接续即将挥就的百年史诗,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篇章。

26日上午,全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建议稿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他深刻阐释了“十四五”的五年和“两个一百年”的内在逻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叠加,环环相扣。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2035年完成第一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稿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经过了深思熟虑。

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

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

张占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谋划,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循环都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经验和国际比较而言,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并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体系健康畅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有效率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补齐经济循环过程中存在的弱项短板,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循环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公平发展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造完整的内需体系,其中既涉及许多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还涉及公平公正发展问题和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更大程度地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国际经验表明,这些工作做得好,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将更为均衡,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安全发展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带来不少挑战。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筑牢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防线,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自娱自乐、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也不是各自为政、“诸侯割据”,每个省区市都要单独搞“双循环”,要破除这种错误认识,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重点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一是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上实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要加快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能力。总的来看,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夯实国内循环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血脉,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分配领域,重点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流通领域,重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降低整体物流运输成本,建设交通强国。在消费环节,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

三是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实现各类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通“区块”“省域”和“城市”“城乡”等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经济循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要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优化区域空间格局,畅通区域之间生产要素配置循环,加强区域、城乡等不同级次的产业链接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国内大循环畅通。

四是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科学部署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项目。在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系统化、智能化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注重数字经济产业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加快数字化发展。发挥企业在筑牢产业根基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研发力度,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努力实现一些颠覆性创新。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国际循环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重塑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一方面,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国际资源来华投资发展。可考虑把深圳、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做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逐渐以制度形式把改革成果确定下来。

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依托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等,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流动,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制体系,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注重研判防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是在大力度改革、高水平开放下形成的,不是国内国际各自独转,而是相互配合、融合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一是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们要主动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形成以国内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链新布局。建议利用我国和东亚等国在技术链和产业链方面较强的关联度,打造以我国为中心的亚洲垂直供应产业链。

二是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的脱钩。要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在当前的复工复产过程中,需注重恢复国际供应链。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外贸企业克服困难,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积极拉动国内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国内外市场有效贯通。

三是推动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一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要突围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重塑新的产业链。

四是打通国内国外循环的痛点和堵点。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不只是畅通人流、物流、要素流,更要促进国内国外市场规则和标准的有机融合。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韧性和柔性,从制度上、技术上、规则上打通痛点和堵点,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以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范玉刚。

在世界战略格局和人类文明秩序重构中,文化的地位不断上升。文化能否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能否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位态文化?能否有效为世界人民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能否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文明共识理念?一定意义上这些都已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谓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旨在强调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强起来,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更多的贡献。

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为全球有效治理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共识理念,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使中华民族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大国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对外能够表征自己、展示国家形象,对内是凝聚民心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的基础。在实践中,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呈现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它就是我们的“活法”和“说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享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的语境下,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从需求端引导大众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到生产端有效供给的市场灵验机制配置资源,促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很多现象级的文艺作品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消费的质量、品位和艺术品格以及审美风格的要求,更高更多样化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无论是高雅的文艺创作还是流行的大众文艺,都要求创作者和生产者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不断满足差异化的多层次消费需求中使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发展既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要强有力地促进人民精神力量的成长,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审美体验性,并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中不断丰富文化的新业态,使文化发展不断回归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本位。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性产品与服务形态,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

当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供给已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因此,文化发展要倡导精品意识,以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和当代文化的经典化诉求,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同样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成长。比如,纪录片《落地生根》讲述的是云南怒江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修路致富摆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养成和精神上的立起来,这种精神上自强不息的力量成长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类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中,社会主导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在壮大主导文化的强力发展中,才能真正强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筋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共识。因此,契合时代语境和发展方位的变化,要把文化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在追求“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世界舞台上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使文化发展回归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远景就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中,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它统一于促进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与人民精神力量增强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需要在文明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需要激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在精神上得以彰显的一个必然要求。

坚定战略自信增强战略指导促进战略展开。

高祖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这是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

1.明确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战略自信。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如今,我国发展已经走过本世纪第一个20年,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敏感。加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这使得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不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新形势,而且将面临越来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此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需要作出科学准确判断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在全球抗疫中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来不是外部赋予的和静态不变的,更不意味着没有问题、挑战甚至危机;相反,重要战略机遇期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是我国在驾驭复杂矛盾过程中,直面各种问题,审慎应对各种内外挑战甚至危机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努力争取得来的。

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来看,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特别是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跃上新的大台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作为重要支撑,我国自身解决问题和塑造环境的能力都大幅增强。只要我们能够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明确新征程的战略筹划,增强战略指导。

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细化完善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使第一个阶段的战略筹划更加清晰。那就是,“十四五”时期要使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此基础上,从2025年到2035年,再经过10年的发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

对新征程的战略筹划,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又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把我国近期、中期、远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协调统一起来,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加紧密地有机衔接,使相关战略安排的内在一致性明显增强,战略推进的可预见性变得更加清晰。在当前和未来复杂多变的内外大环境下,这将大大有利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战略指导,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磅礴力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不断迈进。

3.深化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促进战略展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承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的大趋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客观变化,针对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等新发展态势作出的新的重大论断,是重塑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产业体系完备的重要性和产业空心化的危险性凸显。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两点都是着眼后疫情时代赢得国际战略竞争的重要支撑。

以此为基础,全会提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包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注重战略谋划又讲究政策选择,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张占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经济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是从大国发展优势来看,还是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这一原则,把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重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把扩大内需搞好。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循环,不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但当前离现代化国家目标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前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总体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市场竞争无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时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的部署。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配套改革,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探索。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十三五”时期,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围绕这一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入“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中,可见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要补齐农业经济发展全局中薄弱环节的短板,不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把化解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工作重点。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解决可能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在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推动城市群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看到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新型城镇化还面临着城镇化效率不高、城镇化包容性不强、城镇化可持续性不足等方面问题。《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精品:党领导经济法院法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法院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5篇】法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4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通讯稿20篇基层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稿10篇基层党员干部论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范文12篇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想范文5篇论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想范文5篇基层干部论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想范文5篇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题研究,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这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每一项工作,都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既长远谋划、宏观设计,又狠抓落实、一抓到底。一系列决策部署,层层递进、渐次展开,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样的国家制度”这一历史性课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谋划、系统思维、历史担当。

有力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壮丽蓝图。这次全会与时俱进地对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13个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必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加有效应对前进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迈入新起点、开辟新境界,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要不断改革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机制,使之更加成熟定型。这次全会着眼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更加超越了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固有模式,将使全世界更好了解为人类美好社会制度提供的中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二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是要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为中国人民谋划可以预期的未来。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担当尽责,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也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脱贫到共富,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坚实的综合国力,是中国人民的深厚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创造论”,就是植根人民之中,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始终。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三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同时也是一名扶贫专干,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进入关键时,我将针对难点,精准施策,将脱贫措施落细落小、抓紧抓实,干一件成一件,集小胜为大胜,执行好教育脱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政策,想方设法地为贫困群众解决困难、增加收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绽放青春色彩。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细读全会公报,有两点感受最深:

一是发展目标令人振奋。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是: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现代化的中国将是什么样子呢?全会公报说: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基本建成法治国家,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会提出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围绕这六个“新”发展目标,全会特别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同时还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紧密结合,既全面反映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又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握发展的方向更加从容,确立的发展思路也更加明晰。

二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务实可行。

如何实现我们确立的发展目标呢?全会不仅规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还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2个方面做出了周密部署。尤其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等,这些措施既符合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又彰显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

总之,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明确可及,提出的实现措施务实可行。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实施这些措施,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五

“十四五”时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

规划《建议》从六个“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提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笔者认为,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它不仅要看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一个社会在价值领域、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文化领域的发展水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设定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未来中国文明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未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目标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这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它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发展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基础。这一宏阔的文明视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专业16篇)篇十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面向未来,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北京共青团迅速发动各级团组织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首都各界青年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等方面热议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北京共青团各级团组织在第一时间学习了五中全会精神,热议学习心得。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青年代表,他们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的重大方针、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西城团区委干部齐彦在学习心得中提到,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依然可以实现经济的正增长,人民生活健康稳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北京建工怀柔区富密路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青年突击队长褚金栋认为,近年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作为新时代北京建工青年,要发扬青年突击队精神,勇挑急难险重新任务,立足施工一线,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助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切实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奋斗之我实干拼搏,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提到创新,怀柔团区委干部沈迎秋也感受颇深。她说,近两年,怀柔区正在面临一个新任务,那就是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的怀柔科学城建设。作为团干部,如何围绕首都城市定位,为推进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要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一个“懂科技、会创新、善服务”的优秀团干部。

国中美术馆馆长助理王勋被报告中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内容所吸引。这也激励引导着他继续在工作岗位努力,为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令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丰台社区青年汇督导李晶感受颇深的,则是当今时代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李晶在学习心得里提到,作为青年党员,自己深刻了解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需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上来,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断学习,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练就过硬本领,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实践见报告(优质17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体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对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一种评估和反馈。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他们分享了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取的

    春到生态园(模板21篇)

    作为一篇优秀作文,关键在于能够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在深秋一个茫茫大雾的清晨,我

    以秋天命题特殊的秋天(实用14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刻表达,以及对语言和结构进行合理运用而得以形成的一种文体。它能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门诊工作月工作总结大全(20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以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工作过程和成果。接下来是一些写作风格独特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本人在20xx

    绿色出行的学生演讲稿(专业19篇)

    学生演讲稿需要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包括老师、同学、家长或社会人士等。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学生演讲稿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最近天空越来越黑,空气越来越差,到处都

    办公室文员原因辞职信(热门22篇)

    辞职信是一种告别和诚实的表达方式,通过它我们能够向雇主交代自己的决定并表达离职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辞职信写作技巧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我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教学计划是教学评价的基准,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和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果。(生自由朗读)。生1:我读懂

    保底投资协议(模板15篇)

    投资决策应该考虑个人的长期目标和资产配置策略,以实现最优的投资效果。以下是一些投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供大家进行参考和判断。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

    聚会主持稿(汇总1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将为大家打开这次会议的序幕。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汇总,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丹桂

    大班教案酸甜苦辣(专业17篇)

    大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南,它能够规范教学步骤和方法。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备受好评的大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学习。1、尝试用多种方法如绘画、色彩、表情、音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