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LZ文人

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调研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调查报告样本,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一

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 ,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河南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76.4%71.4%

表2-1 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习,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习和生活的占27.4%。

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64%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访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习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帮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独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平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习,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大致与之相同。在平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平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大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学习用品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孩子们对这一需要都是很大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较分散,其中普通的笔、书包、文具盒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违反学校纪律上,平顶山山区有超过73.2%的孩子违犯过学校纪律,以和同学闹矛盾居多占30.7%。嵩县与之情况大致相同。显然留守儿童疏于监管。

(5)心理情况及情感需求

平时你有困难了会找谁,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仅有15.3%,谁也不找的占27.9%,嵩县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占37.8%,谁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60.3%选择了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可见孩子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嵩县山里的孩子对这道题的选择在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会怎样的占了30.5%,没想过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几道问答题上,孩子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表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妈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题,你最想要什么礼物?孩子多选择的是最基本的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钢笔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绒玩具。像郏县12—14岁的孩子思维稍微成熟一点,大都开始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写的答案也多让人深思。如他们这样写道:“最想要的礼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礼物是家人在家”,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斋》,一个大熊(因为这样晚上就不会孤单)。在父母不在家有什么困难上?有不少孩子说不会洗衣服、吃饭有困难。也有不少说学习没有人辅导,还有的写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很独孤。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学习希望上,大多数孩子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希望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对于年龄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学习。在你最想对爸妈说什么这一问题上,12-14岁的孩子多是说的感恩父母的话,也有孩子这样写: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年回来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时,也相应反映出来,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恋关系等等的单一性。

(1)思考

在走访中发现,出现留守现象或者留守儿童随之而引发各类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但就这些问题依然是属于政策性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并不是能够立即影响或者改变的。

就公益组织而言,是需要不断提升该社会问题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公益组织在解决一些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或者规模化扩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再来做组织性的间接影响,比如说去影响政府,政府可以把这些做法扩大,或者影响一些其他的机构,从而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2)建议

针对项目调研地区,解决现阶段其对学习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广的模式。“留守儿童温暖包”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开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关怀,以及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机制。

并且就现在社会问题而言,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而言,大部分知识水平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专设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对其这块缺失做到很好的弥补,同时以学校老师为推广终端。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近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

1、基本情况介绍:

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时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平时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

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习;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许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

4、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方面,成绩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占33.8%;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认真学习,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习气影响。

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单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卫生部门,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具体进行生活照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进行关注。

1、学习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习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所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倡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据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20xx年春季,全县27284名小学、初中生中,留守儿童占56.6%。调查的汉阳镇中心村、武连镇计划村有小学、初中生138名,留守儿童达到80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63人,占留守儿童的78.8%。

留守儿童以爷爷、婆婆照顾为主,他们与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乡过春节或者春节期间到父母身边与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温,留守儿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相聚。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留守期间全部与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爷爷、婆婆照看。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加之爷爷、婆婆的“过分”疼爱,暑假期间很少安排他们做家务,更不会安排他们做农活,特别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几乎不做家务和农活,玩耍和作业几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暑假期间,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全部以玩耍、看电视为主。虽然有年龄稍大一点的7名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但是,与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电视几乎是他们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所在乡镇也有暑假兴趣班,但出于经济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种原因的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儿童全部没有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武连镇计划村罗如均表示,虽然镇上有适合自己孙子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是,一个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训费还是有点贵,同时,如果到镇上参加培训或兴趣活动,每天都要接送,有点费时费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担负隔代监护职责的爷爷、婆婆,受身体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代沟明显,爷爷、婆婆无言以对。孩子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隔辈之间观念的不同,沟通的难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没有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门心理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个性越来越偏激。汉阳镇中心村一留守儿童对他婆婆说:“你们的社会我们过不了,我们的社会你们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爷爷、婆婆束手无策。汉阳镇中心村一没有的文化爷爷说: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是爷爷、婆婆最头痛的事情,平时住校还好,做不起的作业孩子可以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放假了,爷爷、婆婆辅导不了作业,只好找邻居帮忙。三是不敢闪失,爷爷、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汉阳镇中心村一8岁女童,与同学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车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爷爷、婆婆更是感觉没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爷爷、婆婆说的最多的是“简直不敢让孩子脱离视线”、“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无所谓”、“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们咋个给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关爱的特殊弱势群体。相对寒假,暑期时间更长,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机率更小,因此暑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学校及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力,以村(社区)为单位,适度集中建立留守儿童暑假生活营,从志愿者、学校老师中挑选专业人力量,围绕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免费开展专门的学习辅导、心理引导、体育锻炼、劳动体验、安全教育等健体益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四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18万人,农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12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0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社会群体,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妇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苍山、平邑、临沭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情况如下:

本次采取抽样的方式,对300名5--17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5名,学龄儿童295名。他们当中男性留守儿童165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55%,女性留守儿童135人,占45%。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51.7%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295名学龄留守儿童中,47人学习成绩优秀,占15.9%;106人学习良好,占35.9%;129人学习成绩一般,占43.7%;10人学习成绩较差、3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辍学,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面哪些想法”问题中,38.5%的留守儿童选择“想早点长大独立”,36%的留守儿童“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儿童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思想,4%的留守儿童“想离家出走”,且多为男孩。以上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了解情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总数的59.7%。49.5%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33%的认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有29.5%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关心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五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六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 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调查也发现,留守女童人际交往状况较好,来自同学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这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在闲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比非留守男童高3.2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儿童中,在网上玩游戏(64.9%)、讲脏话(41.8%)、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个百分点。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课外小组,分别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个百分点;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男童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个百分点;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1.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1.5%,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仅比初二低0.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20.7%,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9.9%的四年级儿童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5.6%,低于五年级。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四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的负面体验较多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四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还小,对父母依恋感强。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学习辅导。

3.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年级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较差,这与他们年龄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关,四年级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52.1%)、认为同学喜欢自己(68.7%)、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8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非留守儿童低6.4、3.6和1.8个百分点,可见,父母外出对其社交技能和行为影响较大。

调查也发现,四年级留守儿童会更积极地寻求老师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以缓解父母外出后的焦虑感。从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看,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但四年级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老师和父亲。在问到“谁监督或帮助你学习?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时,四年级留守儿童都把老师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级非留守儿童则把老师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体中,有17.2%的四年级儿童参与很多的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级非留守儿童(14.8%)。

1.初二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儿童每天看电视1小时以上,较初二非留守儿童高2.6个百分点;有38.3%的初二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较四年级留守儿童高13.1个百分点。

2.初二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较高

初二留守儿童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完成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儿童2.3—14.4个百分点。

3.初二留守儿童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初二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儿童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儿童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被称为初二现象。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八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如何关注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10%,xx年将达到2亿。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为了仔细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该镇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驻镇政协委员对全镇37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研,对彭王、长王两村进行重点调查,以寻求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通过调查,黄集镇总人口为8.5万人,14岁以下儿童16820人,其中留守儿童达5712人,占儿童总数的34%。通过对彭王、长王两村的178名留守儿童抽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占60%;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的71人,占40%;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64人,占35%;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的7人,占4%。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习,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了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九

20xx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一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二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三

xx年x月xx日—x月x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乡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五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项政治工程,因城乡差别,为追求城镇一体化,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

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能担当社会的责任。

20xx年9月1日——20日。

隆兴镇街上和大联村。

隆兴中学。

七、八、九年级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教育等问题。

此次调查通过查阅隆兴中学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及数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和在校生中的比例,同时主要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访问和座谈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措施、学业的监护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使其有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理素质。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劳务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虽然劳务经济有力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超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虽然改革开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自从离开那天起,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为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我村有一个孩子今年14岁,8岁那年父母一起去**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家中十多亩地,爷爷平时还要做杂工。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这位可爱的孩子变得孤独自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厌学,性情暴躁,常与大人争吵,最后干脆辍学。12岁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带到**,据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闭性人格障碍。据日本波筑大学心理学教授松原达哉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分析理论指出,留守儿童往往表现为“缺少动力、缺少目标、缺少气力”,这一案例表现的特殊性虽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据不完全统计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针对上述现象,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作为行政机构应建立农民工务工档案,对于有技术的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应当很客观,有能力带孩子在当地就读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政府行政干预拒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行为。对一部分无技术的农民工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培训农业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乐业,使他们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以学校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应纳入重要日程。一是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有关部门要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学校要开发有关校本课程,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农村中小学要指定心理辅导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要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质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在人文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从小失去家庭的教育与监护,他们离开大人后行为上无拘无束,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品质的养成,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根本无法判别是对是错。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据调查发现,在200名留守儿童中,爱睡懒觉的占65%,起床不刷牙占71.5%,不吃早饭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从这组数据看出,他们确实缺少必要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更有甚者,为了多睡一会,竟向爷爷奶奶撒谎说肚子疼,不吃饭,估计快上课时匆匆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时买包方便面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纠集在一起到某一学生家打游戏,看电视一玩就是十二点多,干脆几个人拥挤在一床,形成夜不归宿的现象。有一所学校的三名学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结集在一起当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积蓄。经调查三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时常有偷窃行为,后经公安部门介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并责令其家长监护这些同学。这一案例说明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因此只要大错不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管教,祖辈也只能听之任之。由于缺少他律性,他们生活散漫,无学习动力,无目标计划,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可循。

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教育的路子。

采取层级管理由政府到责任人逐层分片到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档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对一部分留守学困生更应加强管理,一部分留守学生年龄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确引导,他们会积极配合,这一时期就需要责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影响行为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孩子越小犯错误的几率越高,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和监护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给予他们的行为以愉快的刺激,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同时也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

有条件的学校,应对留守学生作寄宿式管理,学生吃住在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使他们能全天候在教师的监护之下。并由专职教师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着重解决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情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一代师表霍懋征说过,“父母之爱是血缘本能,天下之理;老师之爱是道义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留守儿童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虚感,这种失落和空虚源于和亲人的长期隔离。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失去父母之爱是很可怜的,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有了爱的基础,他们会配合学校的工作,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出现一日三餐“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孩子因卫生差导致疾病的占11.6%,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饭,到学校附近的小店买零食充饥,校园附近的很多小店卫生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去年就有一所小学因学生吃过期食品造成三人严重腹泻、呕吐现象,经调查这三人全是留守儿童。

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离开父母他们除了睡懒觉外,很少愿意从事一些体力较强的劳动。加上缺乏营养,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14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务、升学率的隐性竞争等导致许多学校体育课开设不足等。

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在寄宿式学校里要合理搭配学生的膳食,以补充肌体所需的营养,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也只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健康意义的学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在学校,乡镇党委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在村里,应成立由村干部、无职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本村未成年人出现的各种情况,利用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各种法律法规等进行评判和监督。

中小学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发展为寄宿制学校。学校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动态管理,年年更新,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积极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

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由组织部门、关工委牵头的“六老”义务家长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和监督。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由“六老”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义务家长”,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些“义务家长”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进行教导,行为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生活进行帮助。

在中小学附近有居住条件的群众,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下把留守儿童集中到自己家中进行有偿监管。托管者除聘请专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外,还对其进行一般性学习辅导。特别是离退休老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教育及业余爱好进行培养。也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对集中地有分工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复杂,危害性严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形成合力,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七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xx年8月底到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信息员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6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整理。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行业和岗位的月工作总结示范,相信对大家都会有所启发。转眼间,从xx年10月

    最新小学泥人张读后感(专业19篇)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交流,写下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记录和思考。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各类书籍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和回顾。文中的刷子李和

    2023年后悔小学生大全(18篇)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而优秀的作文则是在表达中不仅仅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意思,更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以下是一些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的分享,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2023年热我的自画像(汇总16篇)

    优秀作文应该用恰当的各类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性,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小学作文om。我的

    2023年初二语文第一单元大全(24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品质量的一种评判,它需要具备独特的观点和创造性的思维。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其中文字精湛,情感深沉,读后令人陶醉。朋友,不妨你花费点时间去

    2023年小学五年级我学会了勇敢(通用14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它能够打动人心、启发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妈妈每次包饺子

    最新公司夏季工作时间调整通知(模板24篇)

    公司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由多个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的经济实体,它承担着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等职责和任务。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公司中工作,对公司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和

    最新勇敢做自己读后感(汇总21篇)

    读后感是对文字和思想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作者思维的一种延伸与传承。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写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记忆定格在那瞬间,由心散发的温暖,穿过

    最新肯德基应聘自我介绍(专业22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己个人品质和才能的机会,通过巧妙的描述和表达,可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赞赏。想要写一篇完美的自我介绍,不妨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介绍范文,

    2023年内部招聘通知(优秀14篇)

    通知的撰写需要关注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请大家密切关注通知的更新和变动,以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于所有的申请人人力资源部和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