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琉璃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

范文范本所涉及的主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价语文教学有失公允,但扪心自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教给学生什么了?无非是应试技巧,无非是架空分析,诸如此类,这难道都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这样说恐怕也过于偏激。客观地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喋喋不休地大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争论,都影响和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拂面春风。它切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肯綮,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维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语文的综合性,重视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可以说,高中语文新课标为走好提高中学语文效益之路提供了一双新鞋。

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新课标这双新鞋新在何处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新课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更为科学和全面。课程标从新的视角出发,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语文新课标力求达到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多元性,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变单。

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又一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新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新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开放性的主张,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标又一新处。这一观点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新课标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还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的主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这一主张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隔断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方法,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的局面,这必将导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导学生演,更不是教师尊学生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突出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并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下应努力寻找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这使得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但是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一句话,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负担合理施加。

有了新鞋,用了新法,但必须走新路。新的语文教学之路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中庸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见走“中庸之道”是新课标为我们指明的金光大道。

语文与语言文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习使用语言这一交流思想工具的过程,从语文学科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学科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牢基础。

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是语文人文性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创新思维,在对某个问题解答时不采取“独裁”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目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这一个新时代话题上。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类自己的关怀。要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习惯。突出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中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

总之,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而又具体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照着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说“新鞋”、“新法”、“新路”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为此,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探求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改相继在全国保个省份试点推行,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社会各界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课改。

新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收获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课堂主体性”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时,多是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新课程内容所要求的注重探究,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国教育专家钱梦龙早就提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素质教育理论也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一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方位的持挑战,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新一轮课改实验,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也全方位投入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陈地,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特别是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

我国相继在多个省份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时机。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平时教学中,不仅钻研教材和关注学生,还特别注重教学、学法的研究。现在高一年级部分管教学常规工作,同时担任生物备课组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平时能广泛学习先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并经常把教学心得写成论文,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课题由江苏省淮州中学教科室胡卫星主任和淮阴区教育局教研室史家奎老师担任课题指导,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踏实、作风严谨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又有教学理念新颖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界定。

《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85年版)认为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理论思考。

(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选性思维的竞争性人才。(2)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在诸多的困惑,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位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程注意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远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远应时发展要求的创选性人才。

3、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上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其能力。

(2)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圳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理论假设。

新课程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注意:探究、体验、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方法,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用不同的课程支撑不同的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新颖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具体的目标。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七、课题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现状研究。

调查本课组及生物教研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对目前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措施,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发展及改革趋势。

2、策略研究。

结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3、课型研究。

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课型;新课程中较常见的有:实验课,基础理论课,探究,实践性课等,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朱卫民(教务处副主任,中高)。

成员及其分工:

3、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从组织、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2)专家引领、加强培训。

为了拓宽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知识面,快速提升其科研水平,确保在既订的时限内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特聘请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定期延请他们来课题组作讲座、报告、培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和引领作用。(3)规范管理,严密有序。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课题组制定、建立了健全的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和调控。

九、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负责人)。

(2)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3)科研培训;

2、调查研究:2006年2月一8月,负责人:朱卫民、许玲玲,通过阅卷,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

(1)教学方法改进探索。

(2)课堂教学实施。

十、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列出与现代课堂教学实际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具体效果的研究,提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看法、启示和建议,为课题研究借鉴参考。

2、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前课堂教学的特征和得失,椐此提出改进现状的建议:根据调查所得的事实性材料,预测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

收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的过程材料,运用科学方法,对课题实践经验分析和判断,概括出运用于课堂教学,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操作范式。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还要求教师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思考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3、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十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相对于新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实际;学生苦于死记和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因此,相应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以教科书知识为本位,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结论而轻过程。同时,传统教学还以教师和教案为本位,教学重教法而轻学法。

2、体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感知新课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5)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的发展原则。

不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指导学习方法,都要建立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尤其对于生物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光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介绍一些必要的生理知识,以使他们的身体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初步达成了新课程目标的一系列基本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

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逐步发生新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教学法”在各国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有所不同,当然,在具体学科中也略有各异。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从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课本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的三册教材中都给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之中。从狭义而言,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基本确定的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时,那么传授式教学是否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这里高科技内容“演示式”教学,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以“现代生物技术科技专题”(选修3)为例,本模块属于高科技内容,通过图片、实例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新动态。其目的只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此教学应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对新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此,采用演示式教学方法,对于开展专题讲座式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如:“胚胎工程”这一专题的讲解,过程如下: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缺少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要学生了解高科技知识,就可以使用“演示式”教学。

十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艰苦努力、团结合作,本课题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诚然,本课题研究虽作了总结,但这仅仅是对前面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总结,而不是终结。主要的目的是将前面探讨的过程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希望通过回顾,将感性的材料整理归类,希冀于从中探索出对现时高中学生物的教学有用的方法,并试图将之上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理性认识,让它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理论方面上的先导,使自己的教学行动既有理论指导,又能够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探讨了一些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教学方法,目的为课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然而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持续而长久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从而探讨出更好的、更为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三

201x年9月12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迎泽区的薄老师对课标的精彩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人研究。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少教多学灵动课堂”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颇有质量的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活动中所听的几节课,结合这次的培训活动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抓住漫画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中心句把书读薄,还有他扎实的字词教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讲得生动有趣,学生配合默契。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李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重点词“不可估量”进行教学,一堂课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读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而且注意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把40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价值,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构建灵动课堂实现教学增值”——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个性的飞扬。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四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五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全新的实验教材,如何去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怎样用好用活教材,真正实现教学功能的转变等,是当前新课改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修先吃透教材。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加以落实,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将科学探究深入到课堂。

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认知的具体状况及知识本身的属性设计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知识的属性,适合于探究式进行的学习内容应尽可能设计探究活动,不能因耗时费力而采用讲授法;不适合用探究方式进行的学习知识,也要多设计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技能训练,获得技能和情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因材施教。

新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这一策略,最根本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四、开展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学校要求教学中增强互动式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中的沟通,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和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例如,有些高中生物老师在讲解“人与生物圈”的知识时,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把所有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要教授的内容先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先对总体内容作一个简单概述,然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分别把查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老师对其提问,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知识汇总,把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讲,老师问”的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总之,在今天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性地进行富含个性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把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满腔热情地、充满灵气地、活泼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让课堂活起来”的理想境界。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本次培训中,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找出了和以往课程标准的异同,明确了今后的教学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七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由此而观,我校那位高一教师的那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是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吗?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好像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貌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八

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复杂,很多知识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根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学习不光要接受新知识,还要巧妙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调动起元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提升总结能力。语文教学对于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以提升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少讲少说,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不太容易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可以强化引导,适当的加大解释力度,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针对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感觉习以为常的答案,要着重研究,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养成突出常规思维和跳出俗套的能力与意识。比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很多小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了,有的是听父母讲过,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对于这种知识的教学,教师就不要再”满堂灌“了,过多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觉得教师唠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有的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很厉害,但是也有的学生觉得,可以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或者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迅速把水缸推倒等,有这些想法足以证明学生不再依赖教材,而是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对社会不是特别的了解,生活阅历尚浅,对什么知识和问题都比较好奇,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些现象,让他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他们也许会异想天开,但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言,需要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找出新颖的科学答案,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有效的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在留白的问题设计上,要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问题太难,长时间找不到答案,他们的探究意识就会慢慢消退,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的教学留白,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承受能力等。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学生没有成就感。在设计教学留白的时候,除了有效地把握留白的难易程度之外,还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三、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文章《狐假虎威》时,设问:为什么大家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开悬念,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

四、”依葫芦画瓢“开展文章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要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文练笔其实不能随意,在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天生好模仿,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精挑细选的,无论从美学角度、情感教育角度,还是文学赏析角度来看,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仿写性。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仿写语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这也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挑选仿写段落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选择仿写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创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巧用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蒋月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语文世界,2015(5)。

[2]李娟。小学语文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探究[j].新课程,2014(11)。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九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己构建知识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

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

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并以操作性为重点。

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

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

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

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

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

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

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

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

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邵敏.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利弊谈[j].教学与实践周报,(10).

[3]曹文聪.浅谈中职教育cad/cam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11.

[4]方焕明.中职学校cad教学模式[j]职业,2011,23.

[5]刘峻,朱敏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1(10).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一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无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筹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成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表达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到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底。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在家读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向我们山区学校,学生回去没有家长的催促,很多学生就回去的作业就等于是空的;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应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气氛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二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既为此感到光荣与自豪,同时也觉得使命的神圣与责任的重大,能参加试验工作,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三

在学习新课标过程中,我学习了语文新课标的变化和重点。

1、语文课时占总课时的20%-22%,全科第一,妥妥的学科之王!

2、新课标第一强调的就是素养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意味着大语文时代正式到来!

3、原小学要求学习的129首古诗文增加到160首,从课程改版上践行“文化自信”。

4、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的四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除了基础阅读和作文外,增加了整本书的阅读,且语文试卷的文字量连续五年增长,这就说明,未来阅读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

5、新课标强调跨学科融合教育,这体现在语文方面,最直观的就是阅读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九年一体化教育,要有连续性和进阶性,这将体现在不同深度广度的分级阅读。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四

20xx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已于20xx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平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xx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习,系统学习,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革命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习,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五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优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6篇)篇十六

20__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终于颁布了。认真学习过后,我获益匪浅。下面,我以七下课文《伟大的悲剧》为例从课堂设计的角度,谈谈我的新认知。

1、要有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

“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探险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这是单元提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可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一孩子来说,这个目标是极易流于形式的——他们极为有限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很难理解“探险”一词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意义。传统教法由标题中的“悲剧”和“伟大”切入,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印证性语句的做法,尽管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所了解,却无法帮助他们感同身受。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可以用真实的学习情境去激活学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可是,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却跪下来悼念这群失败者。(停顿良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伟大的悲剧》。”

让学生通过老师抑扬顿挫的深情讲述沉入文本,让他们带着巨大的疑问亲近文本,这比直接从“悲剧”和“伟大”切入更能拉进他们和文字的距离,也更能激活他们的探究兴趣。

2、要以统整的学习任务凝聚课堂。

作为经典,本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可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任务也是需要统整的。因为,零敲碎打的课堂培养不出学生系统的语文思维习惯。

鉴于本文在人文方面的重要价值,我把本课的学习任务统整在话题“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之下。我试图让学生知道:“伟大”与否,需要他们自己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

实践证明:经过统整后的学习任务完全能实现教师导而弗牵的教学初心。

3、要在典型的实践活动中学用语文。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标》从本质上还保留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策略及方法。

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鼓励他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疑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终于,有学生在文中有了发现——这个人由于……或……。至于到底是什么,其实已经用不着老师来解释了。因为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已然明白: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群真实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而不是神仙。

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必然还包括“梳理与探究”。整堂课在“说说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字”这一任务的引领之下,学生从站在岸上观望到下至深水区探索再到学有所获,这个过程中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不断梳理已解决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时给学生布置些需要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此,当学生上岸时,怎会带不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文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课前五分钟演讲(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参考指南,可以为我们解决写作中的困惑和疑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你可曾记得鸣凤惨淡的哭声?可

    专业小学生去红色基地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像是一卷画卷,在

    最热绩效考核工作汇报材料(模板15篇)

    工作汇报中的数据和情况描述要准确清晰,能够直观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贡献。如果您正准备写一份工作汇报,以下这些范文可以提供给您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材料。

    最优图书馆的使用心得(模板16篇)

    总结是一种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方式,它不仅可以概括经验,还能够发现错误和改进之处。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独到、观点深入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实用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范文(15篇)

    8.读后感的文字表达可以活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

    优秀中国通史隋朝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行为、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示例文本七】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也收获了对

    精选卫生监督工作体会(汇总13篇)

    工作体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二)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针对高考“状

    最优人社窗口服务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这些心得体会都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最热粮食救助申请书大全(19篇)

    最后,一份出色的申请书不仅要内容完整、表达清晰,还需要展现出我们的诚意和热情,让人们能够被打动和相信我们的能力。请大家阅读以下申请书范文,相信它们会给你带来不少

    最热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7篇)

    通过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论述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社会实践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农村这两个对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