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10-05 作者:BW笔侠2023年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一)揭课,质疑

1、直接导课

我们这一节来学习第九课《文言文两则》中的一则《学弈》。(板书课题,放课文内容插图幻灯片)

2、解题。《学弈》节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题目“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请打开课本看注释1(1)指名读注释1。

(2)点击鼠标,出示:下棋

3、质疑。看插图,读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问题?

(二)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看着大屏幕,试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3、指名读,正音,指导停顿。

4、老师领读。

5、学生练习读。

6、再次指明读。

7、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回忆、总结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结合注释及参考有关资料,先自行理解课文,然后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3、针对文章内容,谁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四)领悟道理

1、在解决第二个学习目标之前,我建议大家先关注一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对他们做一下评价。

2、从二人的身上,我们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回顾总结

1、让我们联系本节所学,完成填空。

《学弈》这则文言文讲了()的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2、练习背诵。

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配着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动情的讲述:

1、自读课文。请你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边读边圈圈画画。

2、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

b第一次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

3、师配乐范背课文。

4、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5、学生再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6、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7、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1、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把全文的意思说一说。

3、看着插图说说文章的意思。

4、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5、提示文中“之”的用法。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生:古代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

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优秀的一篇。

2、板题、释题:学弈,指导“弈”字的书写。

师:谁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渗透文言的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

师:孟子是何许人也?课前呀,老师也兴致勃勃地上网收集了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和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孟子画像及配乐、配音介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与弟子们合著《孟子》一书,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学弈》即出自其中一篇。

全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3、师:大家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试背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初读文言,读准字音,读通文言)。

1、师:万事开头难,学文言的第一关就是读通文言。先听老师读两遍,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初读课文

a、学生自由练读,时间两分钟

b、巡视学生的练读,根据巡视情况在学生练读后进行个别字词的指导读,随后进行指名轮读,学生接力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诲、鹄、缴、弗。(如有问题停下来,纠错指正并适时渗透文言朗读要领——速度稍慢,注意停顿)。

3、配乐齐读课文

(再读文言,读懂文言,正确译讲)

1、导学二:逐字逐句地看书,结合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2、学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说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老师解释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迎接老师的检测。

5、指名逐句译讲。

(回读文言,走入文言,理解道理)

导学三:联系课文思考(时间2分钟):

1、同一个老师教,同时开始学习,却“弗若之矣”,为什么?

2、读了《学弈》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你想说点什么?

两分钟后进行汇报交流

(试背文言,积累文言)时间3-5分钟

联系课文,写出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寓言两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态度决定成败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师:这个故事仅仅告诉我们学弈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质疑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3.生试读。

4.古人曰:学贵质疑(板书),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5.生质疑(师不作回答)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古文,一起解决问题。

(三)研读交流

师: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1·课件出示:句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师:弈秋,何人也?何为善弈?(指名答)那么再加个“者”呢?指导“者”的意思。(老者、智者、强者······)

(2).弈秋是什么地方最善于下棋的人?(生答)你从哪个词知道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3).板书:对照译文学。

(4).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我们现在就是古人了,谁愿意站起来和老师表演一下?师:弈秋,何人也?生答。把“弈秋”换成学生的名字,把“善弈”换成“善读”再读。表扬:××,通国之善读者也。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

甄玉

2·课件出示:句二:“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2).还有那些词是专心致志的意思?(指名回答)

(3).你们是从哪个句子知道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什么意思?整句什么意思?师:图上何人专心致志?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学生回答)

(这个人专心致志地跟弈秋学习,树上的鸟儿在尽情的歌唱,他听不见,因为他在---惟弈秋······;草丛中的虫儿在尽情的演奏,他听不见,他在惟······;窗外的风声听不见,他在惟·····;河里的水声听不见,他在惟······。多么专注呀,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弈秋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就做什么,算不算真正的专心致志,算不算真正的会听呢?)

师:想想这个人只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学习,那叫不叫真正专心致志,应该怎么做?(持之以恒)

(4)师小结:看来,要做到真正的专心致志,必须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四到”感受其一人的专心致志)(5)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课件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1)另一人怎么学的呢?(板书:一人)(2)学习两个“之”的不同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师总结:这种做事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就叫-----三心二意,还有哪些成语表示这个意思?(5)男女生赛读(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设想你就是这个差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说这句话?(指名读)(2)设想你是这个好生的家长你该怎么读这句?(指名读)5.课件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1)研读这句话。

师:看到这里,我们不经要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你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生答:非然也

师总结:是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是因为---其一人(专心致志),维弈秋之惟听。

(3)梳理课文,完善板书。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1)指名说自己专心致志的经历。

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说来听听

师:古人是这样,伟人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专心致志地做任何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都是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再次感悟这人生的真谛,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听。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1)师生齐读。

(2)全体起立,摇头晃脑读。

(五)当堂背诵。

(2)生配乐试着背诵。

(六)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些文言文来读读。

附:板书设计

其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学弈

三心二意

对照译文学

联系上下文学

条件相同

态度不同

结果不同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清明手抄报(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文案(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消防员工作心得(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建筑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有要求(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2023年企业消防应急预案 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应急预案(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最新少儿节目串词(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最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方案设计(汇总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就

    防溺水班会教学反思(通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最新防溺水班会课后体会(实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2023年人生态度自查报告(实用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