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纸韵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写好一篇优秀作文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少分数。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大家可以在阅读范文的同时,思考如何将优点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一

最深情与中国文人义正词严的绝交不同,外国人的绝交看起来比较幽默。这是小仲马写给情人阿尔丰西娜的一封绝交信:“我不够富,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让我们彼此忘却:你是忘却一个对你来说相当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却一种我供不起的幸福。永别了,你那样多情,不会不理解我写这封信的动机;你是那样聪慧,不会不宽恕我......”如此绝交,真是含情脉脉。

最激烈左宗棠和曾国潘都是清朝中兴的名臣,二人都为湖南同乡,曾称兄道弟,军政上配合也相当默契,但到最后却绝交了。事情缘于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潘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举火自焚。不想左宗棠也上一折,称伪幼主已逃至广德,被太平军余部迎入湖州复仇府城,想重振军心。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潘大为不满。至此二人的.关系已不可挽回,十几年的交情为了各自的名利而付诸东流。

最严肃在中国的现代史上,陈独秀与胡适是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是安徽老乡,曾并肩创办《新青年》,大声疾呼“文学革命”。但发展到最后,他们一个信奉了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个尊崇自由主义,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之父”。19,因信仰不同,陈独秀写信给胡适断交,从此两人自走自路了。

最“八卦”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又是文人,本应志同道合,但最后也走上了绝交之路。至于失和的原因,周氏兄弟对此都闭口不谈。于是这就给外界留下了许多猜测。有人说是二人因经济纠纷而分,有人说二人因信念不同而分,更有人说什么鲁迅偷看了周作人的日本太太洗澡,作人大怒,写绝交信交给鲁迅;“愿你安心,自重。”都是坊间流传的段子罢了,真是“八卦”。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二

“中国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真是一言难尽,十言难尽,百言难尽。你可以投给它最高的崇敬、最多的怜惜,也可以投给它最大的鄙视、最深的忿恨。

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辉煌的绝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故地的同行。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唐代以后,情况开始复杂。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但他们在人格独立上都已不及他们的前辈。科举制度开始,一千三百多年全国文人争走的那条独木桥,造成了中国文人一系列的集体负面人格。觊觎官场、敢于忍耐、奇妒狂嫉、虚诈矫情……即便在科举的缝隙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大多也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优秀的群落,往往也很难摆脱一个毛病,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当作圈子内互为观众的表演,很少在乎圈子外的一切。这就把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消耗过程合而为一了,相当于一个工厂把产品的营销范围全都锁定在自己厂房的围墙之内。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工厂?中国文人对于同行的内心排拒力,肯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能仅仅靠“妒嫉”二字就能解释。

科举制度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懈训练,使中国文人早就习惯于把别人当台阶,踩在脚下,好让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一千三百多年的习惯终于沉淀成本能,即便社会已经多元,他们也要在一条小道上争个你死我活。一次小小的地震,把两个蟋蟀罐摔落在地,破了。几个蟋蟀惊惶失措地逃到草地上。

草地那么大,野草那么高,食物那么多,这该是多么自由的天地啊。但是,它们从小就是为了那批人“斗蟋蟀”才抓在罐子里;年年斗,月月斗,除了斗,它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爬行,为什么进食,为什么活着。

于是,逃脱的惊慌和喜悦很快就过去了,它们耐不住不再斗争的生活,都在苦苦地互相寻找。听到远处有响声,它们一阵兴奋;闻到近处有气味,它们屏息静候;看到茅草在颤动,它们缩身备跳;发现地上有爪痕,它们步步追踪……终于,它们先后都发现了同类,找到了对手,开辟了战场。

像在蟋蟀罐里一样,一次次争斗都有胜败。这方的胜者丢下气息奄奄的败者,去寻找另一方的胜者――没有多少时日,逃出来的蟋蟀已全部壮烈牺牲,死而后已。

它们的生命,结束得比在蟋蟀罐里还早。因为那罐子既可以汇聚对手,又可以分隔对手,而在外面的自由天地里,不再有分隔。还有,那枚软软的长草,既可以逗引双方斗志,也可以拨开殊死肉搏,而在这野外的茅草丛里,所有的长草都在看热闹。世上所有蹦跳扑斗的活泼生命,并不都是自由的象征。多数,还在无形中过着罐中日月、厮咬生平。

――可能还说得太短,因为人家整整塑形了一千多年。“恃弱、逞强交错症”,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心理流行病。

如何“恃弱”?永远把自己看成是需要被照顾和关爱的人员,不断念叨自己是无权的平民、清贫的寒士。等到政治运动一来,宣称自己是被压迫的一员。政治运动过去之后,他们面对官员和企业家的目光,总是求诉的、期盼的,又是矜持的。

如何“逞强”?面对百姓大众,他们总是面对“媚俗”;面对国际潮流,他们总是反对“媚洋”;面对历史转型,他们总是反对“媚时”。他们究竟要固守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始终俯瞰万象,气吞山河。

“在作家协会内当时有一种情况是我不能忍受的: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都说创作比开会重要。他们显出一副十分厌烦的样子,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里。但奇怪的是,他们又从来不肯退出,辞职回家。他们甚至都提心吊胆地渴望下次再次当选作家协会里的某个职务,因为这种职务直接影响到书的出版、奖的颁发和出国多寡。总之,可以借着职务获得很多额外利益。但是,刚刚得到利益他又抱怨了,抱怨的声音很响。”

在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发达,却尽量不要做文人。这是因为,“中国文人”这个概念的投影太黑太深,年轻人缺少见识,很容易被它所诱惑、所俘虏。

清理友情。

我平生所写的最伤感的文章之一,是《霜冷长河》里的那篇《关于友情》。我本是兴致勃勃拿起笔来的,谁知真正深入这个题目就发现,人间失败的友情远远多于成功的友情。但是,大家都不想承认这一点,因此大半辈子都在防范着友情的破碎。结果,应该破碎的友情常常被捆扎、黏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反而被捏碎了。而且,事实证明,由于种种心理迷误,最珍贵的友情最容易被捏碎,构成人世间一系列无法弥补的精神悲剧。

我的这些观点,有古今中外大量实例证明。每提一个实例,笔底总是忧伤绵绵。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苦苦企盼友情呢?这牵涉到人的生命的本质究竟是建立于沟通还是建立于孤独这个重要问题,谁也无法逃遁。

我认为,人之为人,还应该保持对友情的向往,并以终生的寻求来实践这种向往。但是,这种寻求,其实是去除人们对友情的层层加添――实利性加添,计谋性加添,预期性加添,使友情回归纯净的高贵。

能真正达到这个境界的,少而又少,连作为千古友情佳话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李白和杜甫,细想起来也没有完全达到。但是,我们还是要让这个境界永远漂浮在眼前,否则,人类就会在各自孤独中一起枯萎。对于世间友情的悲剧性期待,我想借中学生楚楚的一段话来概括:“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我不知道楚楚这里的“你”是否实有所指,我借用的“你”,实泛指友情。这片叶子,这片在期盼中活着,在期盼中疲惫,又在期盼中飘落的叶子,似乎什么也没有等到。但是,天地间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叶子,才美丽得惊心动魄。相比之下,它们期盼的'对象,却不重要了。正是这种呢喃,使满山遍野未曾村落的叶子,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

再看下面的文字:

在海滩湿地的芦苇荡里,一只落伍的孤雁,悠闲地漫步,把脚印留在淤泥间,没有露出丝毫慌张之色。从太祖父开始,就已经习惯集体飞翔。父亲被一猎人打伤后落地,雁群盘旋一圈快速离去,没再理会那干涩的哀号。

我,已经三次故意掉队。

第一次掉队后曾经慌乱,三分后悔,七分等待,等得第二天别的雁群把自己接纳。

第二次掉队后在草丛中休息了三天,听到天上有雁群飞过,抬起头来怀疑地一瞟,瞟了七次才把翅膀张开。

这是第三次掉队。不再刻意休息,也不再抬起头来。对于群飞的生活已完全失望,只想在土地上遇见一只掉队的孤雁。也许就在那个土丘背后,也许还要等上十天半月,见面时步态矜持,慢慢走近,目不转睛,轻叫两声,然后单翅一扇,算是交了朋友。

是否要订交,是否要结义,是否要同宿同飞,还需要等待时间。都是最有主见的掉队者,在这些方面不再轻率。

我不喜欢上面这种伪装天真纯净、虚设理想状态的抒情散文。它们的问题,主要不在文风腻人,而是内容害人。

很多学生年纪轻轻就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浑身忧郁,就是因为上了这种抒情散文的当,以为世间真有那么多五彩的肥皂泡,结果,所有的肥皂泡都破了。

因此,世间友情只是欣喜擦边,只是偶然相逢,只是心意聚合,只是局部重叠,只是体谅相助,只是因缘互尊。这么说有点扫兴,但与真实更加接近。如果较早地选择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友情问题上的巨大失落、诸般极端、种种变态,就有可能避免。

我看到,被最美的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是友情的孤儿。我看到,最兴奋的晚年相晤,总是不外于昔日敌手。

我看到,最怨忿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着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摘自《余秋雨人生哲言》余秋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其中中华文化更是具有感染力和丰富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本能,还蕴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四

李白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几乎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自我们儿时读书识字起,李白的那些伟大诗篇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求学生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等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就如同是一座座矗立于我们人生长河里的智慧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向着自己正确的航向奋勇挺进!当我们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时,不禁会大声唱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当我们处于人生逆境,情绪低落时,又时常会以这样的诗句来安慰或鼓舞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我们与多年朋友挥手作别,看见朋友的身影渐行渐远时,在我们的脑海里又不禁流露出一副诗的画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而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落寞孤寂时,则更是会不自觉地伧然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确,李白是伟大的,当他的那些华彩诗章穿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蒙尘展现于今日世人面前时,我们会惊然地发现,他的那些诗句就算到了现在这个商品经济年代里,都能让人们产生共鸣,进而会心生出一种极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同感源于敬佩,敬佩的是他永远保持着的那份独立人格;归属感溯于渴望,渴望的是他永远展现着的那种潇洒气质,这或许就是他的诗歌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李白身上,有两种气质是值得我们啧啧称道地,那就是他那飘逸洒脱的仙气和豪放狂傲的书生意气。仙气归于道家,而书生意气则源于儒家,而李白正是将儒道二家集于一身,进行了很好的有机结合,才能将他身上独有的一种既落拓不羁又才华横溢的气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

在中国文化里,似乎对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就有颇多抵触情绪,如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那三个徒弟,就敢假扮道教始祖三清,公然地在道家圣地肆意便秘,这要是到了佛家圣地——即便是假的小雷音寺,他们也是万万不敢这样撒野的。《红楼梦》中的那个一心迷恋修道成仙的贾敬也不是一个光彩人物,而颇有佛缘的贾宝玉却成了悟性极高的“有为青年”。还有余秋雨笔下的那个王道士(参看《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更是成了盗取国家文物的窃国大盗。可以说,在中国,除了老子,庄子两位道家开山鼻祖外,在以后的道士中就没有一个光彩的,至少是名不见经传的。

而李白的求仙访道却大大地提升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将自己完全包容在伟岸神奇地大自然里,让无限的宇宙成为他的整个精神载体。他的诗,想像奇特,比喻夸张,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黄河落九天”二句,就很能体现他身上的那种“仙风道骨”。这若是换成一个“凡夫俗子”站在庐山瀑布边,我想他很难想出这种从天上到地下空间转换感如此之强烈的奇崛的句子来。

修道也改变了李白的对人生命运的看法。事实上,在李白的青年时代,他满负壮志酬国的冲天豪情,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他曾经就写过一些赞颂玄宗和杨贵妃的诗句,在这段时期,李白是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力地想对他的大唐王朝竭忠尽孝。但李白始终是李白,他身上的豪放不羁的性格与这个尊卑有序的朝廷是怎么也合不上节拍的。在需要严谨谦恭的朝堂上他却一反常态,放浪形骸,暴露出自由率真的性格,这就不免遭人妒忌陷害。于是,很快地,他就被“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体面点的放逐。按常理,文人被流放应该是悲苦的,至少不会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李白却截然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他的那份乐观、浪漫、潇洒、从容,仗剑远行,浪迹天涯,游梁宋,度吴越,探幽燕,走江南,无论走到哪里,就豪放到哪里,就潇洒到哪里,就把伟大而浪漫的诗篇留在哪里。

因此,李白便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特殊气质,那便是“仙逸”。用此二字形容李白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有了一股仙气,有了一份超逸,也便有了一种对看待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如在看待人生得失问题上,李白总是能怀着乐观的心态,浪漫的气质,潇洒的笔墨大声地颂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搁在其他诗人那儿,便只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之类的充满悲观惆怅的诗句了,这恐怕也和李白的求仙访道极有关联。

终其李白一生,建功立业,求仙访道,嗜酒任侠是相贯一通的',而豪放,超逸,洒脱,狂傲又是始终伴随他之左右的。豪放有男儿气,超逸与洒脱有道家的仙气,而狂傲则是离经叛道的儒家学子的书生意气,三者结合,成全了李白神奇浪漫的一生。因其此,就连他的死也被神话般地赋予了一道神秘而美丽的色彩。在那么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喝地酩酊大醉,望见倒映水中那似美玉一样的明月,他纵身一跳,终于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交给了潺潺流动的湖水,皎洁无瑕的明月,也交给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着的那个浪漫的奇幻的美丽的世界。

正如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确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卓越的地位。而如今,在这个近乎快被金钱奴役的商业社会里,还有谁敢胆大妄为地来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个时代需要李白。幸许某天,某人真的“绣口一吐”,就吐出了一个人格高尚,追求精神自由,不被物质蒙蔽心志,糟蹋身心的昌平世界!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五

今天是十月一日,是伟大祖国成立六十周年华诞。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全国上下将举行隆重的盛大庆典。

天还没亮,我就激动的不能入睡了。好不容易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迷迷糊糊的走进客厅,看到有两个人坐在沙发上,把我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我问他们:“你们怎么起的这么早呀?”他们说:“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也激动的睡不着觉!”我说:“那我们打开电视看阅兵式吧?”爸爸却说:“阅兵仪式10点开始,这才六点多呢!”我无奈的低下了头。这时,妈妈的一句话让我高兴起来。她说:“等会儿,我们去买个蛋糕庆祝国庆吧!”一会儿,我们全家出发了,在途中我看到马路两旁花团紧簇,成了花的世界,每处地方都可以看到红旗飘飘荡荡,整座城市成了“红色海洋”,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这真是“太平盛世”。

就连出租车也不约而同的在汽车天线上插“小国旗”。当然,以我这见什么要什么的性格,肯定要买一面咯!我也像那些出租车司机似的,把国旗插在了汽车天线上。

我与爸爸妈妈共同走进了超市,刚进超市,我就像兔子一样,一溜烟儿,跑到了甜点区。看到琳琅满目的蛋糕,我兴奋的不得了。我们全家人共同选中了一个带有国旗图案的.大蛋糕。回到家中我们就开始吃蛋糕,吃着吃着,就只剩下了一面国旗。看到这面国旗我的心中热血沸腾,因为,我感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我们生活在这太平盛世,真快乐,真幸福。

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把祖国的明天变的更加美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六

什么是文人呢?有人说会写文章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这句话如果你说给自己那倒无妨,如果你说给文人那他指不定会说些什么,甚至蹦出一句国骂都不一定。如果文章写得好就能算是文人,那么我们天朝当下的那些所谓的青年小作家们不全是文人了么?一个国家一下子有了这么些许的只谈风花雪月的文人,那这个国家似乎不适合在地球上存在了,还是赶紧前往火星吧,因为那里没有争端。文人一般都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的人,一般都是有自己操守的人。譬如说屈原、嵇康、苏东坡等,都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

我们常说的文人都是些正面形象高大的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有自己操守呢?不一定!就像是漂亮的女人一样,有的呢虽然外表妖艳一些但说不准是个贤妻良母,有的呢虽然看着纯了一点但其实那都是装的,她的贞操已经不知道死在多少男人的胯下了,而且似乎现在的时代后面的女人要多于前者。文人也不例外,大天朝泱泱五千年,文人数以万计,但我们知晓的有正面形象的似乎就那么几个。说明很多文人跟一些女人一样,整天喊着要有自己的操守,其实巴不得把自己的操守卖出去。

文人并不都是清高的、都是好的,我们的国学《中庸》教育文人们要知耻,但自古而今知耻的文人没多少。这些文人没得势之前是孔夫子门下的铁杆粉丝,是“知耻”的绝对拥护者,可是一旦得了势就要另当别论了。李定、吕惠卿、朱熹这一干人在宋朝那个文人之上的朝代可以说抢尽了风头,才子、学士、大师,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名望干的却是些不知耻的勾当。这些人其实算不得文人,就算那些有名望、有社会地位、有话语权的人尊奉的朱熹我看也不过如此。

也许有人不服了,说李定、吕惠卿就算了,朱老夫子也是你这个无名小卒可以污蔑的?那咱就来看段文言文,复习一下高中时古文的语法问题:

宋淳熙壬寅,朱熹于七月十九日至九月,先后六次给宋孝宗皇帝上奏状,弹劾唐仲友,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朱熹在《按唐仲友第一状》,斥道:“知台州唐仲友催督税租,委是刻急……急于星火,民不聊生。”;《按唐仲友第三状》中指责其“百端阻节搜检,生出公事不可胜计”,前后列举唐仲友八大罪项。朱熹并且逮捕官妓严蕊,试图屈打成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后来,事件闹到皇帝耳里,认为是“秀才争闲气”,吏部尚书郑丙亦称朱熹“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将朱熹调任,此案转由岳飞后人岳霖处理,严蕊无罪开释。仲友后来不复出仕,益致力于著书教育。其学“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宋元学案·说斋学案》)。

什么是官妓呢?就是官方的妓女、也就是国有企业,这一点我在《裙下之臣》里有过介绍。严蕊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虽然是个下贱的妓女,就算我跟太守上了床,也罪不至死啊。但是非真伪,怎么能以妄言来侮辱士大夫呢?!”多么一个高尚的妓女,比那些良家妇女有人情味儿多了。在这一点上,朱老夫子实在是不如一个妓女啊。据说严蕊出狱后还写了一首伤感的词,但真的假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有很多国学大师判定它是假的: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读了这首词,我突然感叹自古红颜多舛运,尤其是长得不错的才女。

那么《宋元学案》记载的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张岱年老先生说他是假,理由是“关于朱熹弹劾唐仲友一事,近人抱着‘反理学’的偏袒态度多同情唐氏……”。余嘉锡先生也说:“夫唐宋之时,士大夫宴会,得以官妓承值,征歌侑酒,不以为嫌。故宋之名臣,多有眷怀乐籍,形之歌咏者,风会所趋,贤者不免。仲友于严蕊事之有无,不足深诘。”

那么《宋元学案》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它的可信程度有多少呢?我们得从作者身上去发掘,《宋元学案》是由黄宗羲所著,可惜写了17卷老先生就去见如来佛了,他儿子黄百家立志要完成父愿,可惜写了8卷也挂掉了,其后由全祖望续编100卷。而《说斋学案》在《宋元学案》的第60卷,也就是说这件事是由全祖望编写的。那么全祖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根据记载,他是清代浙东史学名家,“负气忤俗”,“其学渊博无涯”,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献,虽贫病而著述不辍。注意他是史学名家,既然是史学家,那他就不可能拿历史开玩笑,他也不可能把不靠谱的事往书面上摆,那就说明这件事就算不真但也不假!

由此可见,文人里有多少欺世盗名之徒,所谓的“大师”都干这样的事了,何况那些以饱读诗书自诩的人。文人有真伪之分,那些伪文人就像是做了修复手术的处女一样让人难辨真假,以至于让文人背负了很多不必要的名声。

所以,真正的文人有胸襟、有气度、有抱负、最重要的是有“德”,就算在不经意间做了乱“德”的事也必定会检讨、会悔思,这才是真文人!

作者:赵隐。

公众号:简字如梦。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七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红颜知己脂砚斋。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八

“中国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真是一言难尽,十言难尽,百言难尽,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概念?。你可以投给它最高的崇敬、最多的怜惜,也可以投给它最大的鄙视、最深的忿恨。

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辉煌的绝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故地的同行。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唐代以后,情况开始复杂。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但他们在人格独立上都已不及他们的前辈。科举制度开始,一千三百多年全国文人争走的那条独木桥,造成了中国文人一系列的集体负面人格。觊觎官场、敢于忍耐、奇妒狂嫉、虚诈矫情……即便在科举的缝隙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大多也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优秀的群落,往往也很难摆脱一个毛病,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当作圈子内互为观众的表演,很少在乎圈子外的一切。这就把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消耗过程合而为一了,相当于一个工厂把产品的营销范围全都锁定在自己厂房的围墙之内。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工厂?中国文人对于同行的内心排拒力,肯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能仅仅靠“妒嫉”二字就能解释。

科举制度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懈训练,使中国文人早就习惯于把别人当台阶,踩在脚下,好让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一千三百多年的习惯终于沉淀成本能,即便社会已经多元,他们也要在一条小道上争个你死我活。一次小小的地震,把两个蟋蟀罐摔落在地,破了。几个蟋蟀惊惶失措地逃到草地上。

草地那么大,野草那么高,食物那么多,这该是多么自由的天地啊。但是,它们从小就是为了那批人“斗蟋蟀”才抓在罐子里;年年斗,月月斗,除了斗,它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爬行,为什么进食,为什么活着。

于是,逃脱的惊慌和喜悦很快就过去了,它们耐不住不再斗争的生活,都在苦苦地互相寻找。听到远处有响声,它们一阵兴奋;闻到近处有气味,它们屏息静候;看到茅草在颤动,它们缩身备跳;发现地上有爪痕,它们步步追踪……终于,它们先后都发现了同类,找到了对手,开辟了战场。

像在蟋蟀罐里一样,一次次争斗都有胜败。这方的胜者丢下气息奄奄的败者,去寻找另一方的胜者——没有多少时日,逃出来的蟋蟀已全部壮烈牺牲,死而后已。

它们的生命,结束得比在蟋蟀罐里还早。因为那罐子既可以汇聚对手,又可以分隔对手,而在外面的自由天地里,不再有分隔。还有,那枚软软的长草,既可以逗引双方斗志,也可以拨开殊死肉搏,而在这野外的茅草丛里,所有的长草都在看热闹。世上所有蹦跳扑斗的活泼生命,并不都是自由的象征。多数,还在无形中过着罐中日月、厮咬生平。

——可能还说得太短,因为人家整整塑形了一千多年。“恃弱、逞强交错症”,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心理流行病。

如何“恃弱”?永远把自己看成是需要被照顾和关爱的人员,不断念叨自己是无权的平民、清贫的寒士。等到政治运动一来,宣称自己是被压迫的一员。政治运动过去之后,他们面对官员和企业家的目光,总是求诉的、期盼的,又是矜持的。

如何“逞强”?面对百姓大众,他们总是面对“媚俗”;面对国际潮流,他们总是反对“媚洋”;面对历史转型,他们总是反对“媚时”。他们究竟要固守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始终俯瞰万象,气吞山河。

“在作家协会内当时有一种情况是我不能忍受的: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都说创作比重要,老师笔记《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概念?》。他们显出一副十分厌烦的样子,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里。但奇怪的是,他们又从来不肯退出,辞职回家。他们甚至都提心吊胆地渴望下次再次当选作家协会里的某个职务,因为这种职务直接影响到书的出版、奖的颁发和出国多寡。总之,可以借着职务获得很多额外利益。但是,刚刚得到利益他又抱怨了,抱怨的声音很响。”

在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发达,却尽量不要做文人。这是因为,“中国文人”这个概念的投影太黑太深,年轻人缺少见识,很容易被它所诱惑、所俘虏。

清理友情。

我平生所写的最伤感的文章之一,是《霜冷长河》里的那篇《关于友情》。我本是兴致勃勃拿起笔来的,谁知真正深入这个题目就发现,人间失败的友情远远多于成功的友情。但是,大家都不想承认这一点,因此大半辈子都在防范着友情的破碎。结果,应该破碎的友情常常被捆扎、黏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反而被捏碎了。而且,事实证明,由于种种心理迷误,最珍贵的友情最容易被捏碎,构成人世间一系列无法弥补的精神悲剧。

我的这些观点,有古今中外大量实例证明。每提一个实例,笔底总是忧伤绵绵。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苦苦企盼友情呢?这牵涉到人的生命的本质究竟是建立于沟通还是建立于孤独这个重要问题,谁也无法逃遁。

我认为,人之为人,还应该保持对友情的向往,并以终生的寻求来实践这种向往。但是,这种寻求,其实是去除人们对友情的层层加添——实利性加添,计谋性加添,预期性加添,使友情回归纯净的高贵。

能真正达到这个境界的,少而又少,连作为千古友情佳话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李白和杜甫,细想起来也没有完全达到。但是,我们还是要让这个境界永远漂浮在眼前,否则,人类就会在各自孤独中一起枯萎。对于世间友情的悲剧性期待,我想借中学生楚楚的一段话来概括:“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我不知道楚楚这里的“你”是否实有所指,我借用的“你”,实泛指友情。这片叶子,这片在期盼中活着,在期盼中疲惫,又在期盼中飘落的叶子,似乎什么也没有等到。但是,天地间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叶子,才美丽得惊心动魄。相比之下,它们期盼的对象,却不重要了。正是这种呢喃,使满山遍野未曾村落的叶子,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

再看下面的文字:

在海滩湿地的芦苇荡里,一只落伍的孤雁,悠闲地漫步,把脚印留在淤泥间,没有露出丝毫慌张之色。从太祖父开始,就已经习惯集体飞翔。父亲被一猎人打伤后落地,雁群盘旋一圈快速离去,没再理会那干涩的哀号。

我,已经三次故意掉队。

第一次掉队后曾经慌乱,三分后悔,七分等待,等得第二天别的雁群把自己接纳。

第二次掉队后在草丛中休息了三天,听到天上有雁群飞过,抬起头来怀疑地一瞟,瞟了七次才把翅膀张开。

这是第三次掉队。不再刻意休息,也不再抬起头来。对于群飞的生活已完全失望,只想在土地上遇见一只掉队的孤雁。也许就在那个土丘背后,也许还要等上十天半月,见面时步态矜持,慢慢走近,目不转睛,轻叫两声,然后单翅一扇,算是交了朋友。

是否要订交,是否要结义,是否要同宿同飞,还需要等待时间。都是最有主见的掉队者,在这些方面不再轻率。

我不喜欢上面这种伪装天真纯净、虚设理想状态的抒情散文。它们的问题,主要不在文风腻人,而是内容害人。

很多学生年纪轻轻就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浑身忧郁,就是因为上了这种抒情散文的当,以为世间真有那么多五彩的肥皂泡,结果,所有的肥皂泡都破了。

因此,世间友情只是欣喜擦边,只是偶然相逢,只是心意聚合,只是局部重叠,只是体谅相助,只是因缘互尊。这么说有点扫兴,但与真实更加接近。如果较早地选择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友情问题上的巨大失落、诸般极端、种种变态,就有可能避免。

我看到,被最美的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是友情的孤儿。我看到,最兴奋的晚年相晤,总是不外于昔日敌手。

我看到,最怨忿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着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九

茶之新醅,入水三分,细细烹饪,于碧波微澜中初见友谊之华序;酒之初酿,入土三丈,慢慢珍藏,于香味四溢中知晓友谊之真谛。

——题记。

茶酒伴,谊之畔,相行既是伴。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擦肩而过才换来今生的一次回眸”。那我们要有前世的几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为友?茫茫人海中,多庆幸,我们能成同窗,成朋友。缘有尽,但谊无穷。纵时光飞逝,青春时多彩的照片在日后重新翻起时已褪为苍白,但我们心中的那份触动,伴着脑海中那些欢乐的回忆却又会如蓝鲸出水般,骤然跃起,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久久未能平静。

茶酒伴,谊之畔,互容即两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是圣贤,也会有犯错之时,更何况乎常人呢?古时蔺相如居高位,廉颇心生不满,处处刁难,但相如不为所怒,处处退让,其舍人不解,问之,释曰以和为上,廉颇闻之,感其胸襟之宽广,亦深知自己所为之不妥,负荆请罪,双方和解,后成为至交好友,共为国家效力。陌生人之间尚且能相互理解、宽容,相处多年的朋友又何至于为了一点小事就说翻就翻呢?友谊,本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自私,于友于己都有好处。

茶酒伴,谊之畔,同好趣常在。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共同的爱好对于一对朋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话不投机,又如何能真正的了解彼此呢?有相同的喜好,谈话的趣味方可体现出来,而正是这份趣味,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才可让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于岁月冲刷中经久不衰,于时间长河中愈见璀璨。碌碌浮生,白云苍狗,有一知己,足矣。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共历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后的以后,我们可能会离开,会分散,会各自为安,会再见两难,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却永不相断,待白发回首,过往皆从容。

友谊应“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友谊应如茶之烹,如酒之浓,如青山之松,不为浮荣。

茶酒伴,谊之畔,人各两散,情却在。

茶酒伴,谊之畔,说翻就翻,非“真爱”。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在一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

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二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红颜知己脂砚斋。

“曹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和贾宝玉一样,专与姐姐妹妹厮混。他是呼吸着浓郁的女性气息长大的,所以,他的女性视角来得天然。”初见书中这段话,想笑,但静下心来看,心里又有了些苦辣味儿――怪不得有人说《红楼梦》中大多是女孩子,原来作者从小过的就是近似女孩的生活啊,可他们家乡的习惯怎能扼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呢?再一想,理应还是作者说的对:“男性,男权,男人的四书五经、文治武功,通通是浊物汇成的滚滚浊流。他自己呢,虽然命中注定是个浊物,却发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儿世界。”,也正是他对女孩子的了解,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啊!最后一口茶,有点苦,但马上又转成了稍好些的辣味,这一次就竟不小心闯入女孩世界的曹雪芹与让他了解女孩的种种家乡风俗。

品味曹雪芹的生活种种,“酸,甜,苦,辣”都被他占全了,就是这生活的各种滋味儿,开始了一个文学时代。而曹雪芹的病逝也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书的作者笔下还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进行了细细地品味??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看到他们的傲骨。

刘晓川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谱写了一曲文气与浩然正气之歌。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三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四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着――《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五

有,优美的山水画廊;有,久负盛名的中国砚都;还有,独特的丰富物产……这就是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也是我的家乡——肇庆!

肇庆风景名胜十分多。有七星岩、鼎湖山、千层峰、羚羊峡等等。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七座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五个大湖组成。整个景区山环水绕,波光岩影,自然风光绝佳,向有“人间仙境”之美誉。鼎湖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形成了一片有4000公顷的原始森林,有野生植物多种、栽种植物300多种,其中有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桫椤、水松等11种。此外,鼎湖山还生长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和20多种蛇类……所以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只要是去过肇庆风景名胜地的游客,无论中外,都会流连忘返,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

肇庆风景优美,也是久负盛名的砚都。端砚石石质幼嫩、细腻、坚实。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选料、整璞、雕刻等十多种艰辛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我一是惊叹制作端砚的工人们巧夺天工;二是想到了他们默默无闻,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血汗无人能知只是为了雕出最真实的作品和东西,才是最高尚的、最美的!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家乡当成是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我为我能生活在这里而感到自豪!

在我心中,家乡的山是全世界最美的!虽然比不上那个世界名山,但它有世界名山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朴实。家乡的山虽然没有参天大树,但总是郁郁苍苍。家乡的山是蜿蜒盘旋、连绵不断的。家乡的山能让我看见农民伯伯种下的绿色食品。

这就是我家乡的山水画:有小桥、流水,有山,也有人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呀!我爱你:“我可爱的家乡!”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六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曾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今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吃着姥姥送给我们的粽子,心里惬意极了。可是,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据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却遭到坏人的陷害,去除官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他乡。在流放途中,他得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他的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江。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非常难过,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被韩国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我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所以从开始我国也开始把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让大家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也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吃粽子、菜饺、糖糕、麻叶和鸡蛋的习俗,还有大人会做香囊和五色彩线给孩子佩戴在身上,说是辟邪;家家户户的门上也会插一些艾草。

怎么样,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你们的家乡呢?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年的农历五月处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件事发生离现在已经xx多年的历史了,那时侯秦国和楚国打仗,秦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便提出建议,楚国和齐国一起打仗这个建议;很多人不同意,屈原辞职,楚怀王把爱国诗人屈原流放了,带到很远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尽;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每年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蠹虫或防止蠹虫孳生。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子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这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七

日本花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概括的来说即日本的花道起源于中国,并受中国各个层面文化的影响不断的发展壮大。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文人的插花、瓶花诗与日本花道吧!

随着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的梅花、菊花、垂柳,及隋唐时期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礼法和佛前供花以及花器的不断传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

从遣隋使小野妹子,将中国的佛教礼法与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开始,日本的插花艺术就不断的从中国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其中日本花道受中国禅宗的影响极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花道起源于禅宗佛教。但是除了宗教的影响之外,中国的建筑,园艺以及文学等也促进了日本花道的繁荣,尤其是中国的文学对日本花道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日本花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概括的来说即日本的花道起源于中国,并受中国各个层面文化的影响不断的发展壮大。由于花道与中国文化交融源远流长,而中国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本文只从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角度来探索其与日本花道的关联。

有一种说法,炎黄子孙自称“华夏”民族,是因为古语中“华”即“花”,《说文解字》中“華,从艸从 ”所指的就是“花”,整个华夏民族都离不开花,文人及其作品更是与花有着难解的渊源。

文人之中,几乎没有不爱花的.。

屈原及孔子都爱兰,屈原在《离骚》称自己是种植兰花的大户,一篇《离骚》七次写兰,六次写蕙。孔子称兰有“王者之香”,把兰的地位升到花之首位。黄庭坚将水仙视为“凌波微步”的美妙仙子等等,都可看出文人爱花,正像对待知己与红颜,欣赏与己习性相投者。周敦颐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苏东坡担心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陆游对梅花的占有欲,一点也不亚于那位以“梅妻鹤子”著名的林逋先生。陆游“插瓶直欲连全树”,一般人折梅插瓶,最多不过数枝而已,他却恨不得把整棵树上的梅花都装到瓶子里。

上文提到陆游“插瓶直欲连全树”的诗句,可见插花艺术已经出现在文人的诗句中了。中唐至五代以来,社回动乱不安,文人在佛教禅宗“持定”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的影响下,倾向于隐逸的生存方式,追求清灵,淡定的审美取向。而插花这种艺术恰好符合了当时文人的这种要求。

一般我们认为文人插花起源于唐及五代,是中华插花艺术的主流,文人插花作为一种艺术含藏有三大基本精神:(一)形式以朴素清雅为原则(二)题材要取之于大自然(三)创作要能发挥个性。所以文人雅士应用自然界中饱含生命的花草,抒发胸中逸气,或供养或惜花,或“破简居孤寂之苦”,作品都有洒脱、飘逸、灵慧及书卷气。这些精神在文人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名家有宋徽宗、苏轼、袁宏道、陈洪绶、张谦德等,表現场合以文人堂及书斋为主,取材以清新脫俗,格调高雅,韵味无穷,易于持久的花木为主,如松、竹、梅、菊、兰、荷、桂、水仙等,经常只用一种花材,多则使用三种花材,切忌杂乱。花器讲究古色古香、典雅无华,以铜、陶 、瓷、竹为多。

唐代时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但是关于瓶花的诗却很少,到了宋代之后,由于文人插花风气的兴盛,有关咏瓶花的诗句逐渐增多。在这里本文略举数首以见一斑。

王安石的《新花》:“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 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 流芳在须臾,吾亦岂久长。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这是安石的绝命诗,超旷有哀声。表达的是王安石对生命与花期的短暂的感悟。

陈与义的《梅花二首》:“画取维摩室中物,小瓶春色一枝斜。梦回映月窗间见,不是桃花与李花”这首诗的意思是把维摩室中的梅花分来一支,插在小瓶中,那斜着的枝上溢满了春色,梦想时月亮将她映照在窗间,那不是桃花和李花(而是瓶花)

杨万里《瓶中红白二莲》:“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这首诗说得是红白莲花一起插在玉瓶中,红莲姿容美艳非常,白莲清静幽雅,空斋不是没有秋天的暑气。而是暑气被花的清静幽雅除掉了,再也感觉不到热了。

陆游《荀秀才送腊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痛饮便判千日醉,清狂顿减十年衰。色疑初割蜂脾蜜,影欲平欺鹤膝枝。插向宝壶犹未称,合将金屋贮幽姿。”说梅花插在壶里还觉得不相称,想用金屋把这优雅的腊梅藏起来。

进入明朝以后,瓶花诗却出乎意料的少了起来。不过还是有很多关于瓶花的作品,如高启《瓶梅》:“竹外相逢见素花,手携数朵喜还家,雨窗今夜无明月,暂托寒灯照影斜”。这个时期瓶花诗确实很少,但是关于瓶花的专著却多了起来。

如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瓶花史》,屠本峻《瓶史月表》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五山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山文学是在禅林的特殊大环境下的产物,似疏离社会、孤立于近古文学发展而存在。五山文学的兴隆与室町幕府封建制的确立是并行的,实现了当时古典的、贵族的和地方、庶民的两中对立文化的融合。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生观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精神上的影响。

五山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瓶花诗,这些诗都明显受到中国瓶花诗的影响。中国瓶花诗中所秉承的佛道“静观”、“自然”等思想,在日本的瓶花诗中均有所表现。例如:

虎关师炼的《瓶樱》:“南馆西轩思白家,一壶随分有些些。夜因点烛月筛影,时或送嘘风落花。”、还有《瓶菖蒲》、《瓶梅和》、《水滴菊》等诗作;铁庵道生(本源禅师)的《次瓶梅韵》、《瓶凌霄花》、《瓶桃花》等;还有友山士偲、龙湫周泽、铁舟德济等五山文学家都有瓶花作品流传。

五山文学是禅林中所兴起的汉文学,我国自宋元以降,禅僧间盛以偈颂举扬宗义,此一风潮与临济宗同时传至日本,遂形成日本汉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五山文学中的瓶花诗也伴随着五山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成就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五山文学的文人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些五山僧人的瓶花诗受到中国文学的熏陶,在许多的地方都有着中国文人的气质。五山文学家拓宽了瓶花的花材,并赋予瓶花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

五山僧人喜欢吟咏的花和中国文人的不太一样,中国没有樱花,所以不能产生歌咏樱花的瓶花诗。但中国有菖蒲和凌霄花,也有藤、枫叶、松树、竹子,只是中国文人并不把这些东西作为瓶花的材料,所以也没有这类的瓶花诗。五山僧人用上述花材来插花,所以五山诗中的对象也自然和中国的不同。这样就发展而来日本的花道。

但是我认为在插花的思想上五山僧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中国的文人相通的。他们把中国文人将瓶花作为观赏的对象的意识带到了日本,这些意识影响到了日本的插花艺术。五山僧人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必定会影响他们插花艺术的形式和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文人的趣味以及对插花艺术的理解传入日本并影响着日本文人的艺术情趣。中国文人的瓶花诗对日本的瓶花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而日本的瓶花诗促进了日本花道艺术的发展,这样中国的瓶花诗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就不容忽视。

中国文人的风骨(实用18篇)篇十八

中华之魂,于人精神,人之精神,榜首非古今之先进文人所居。

金戈铁马,战死沙场,忠君爱国,护卫家乡,此乃武将,然此类人可建国,不可荣国,可立业,不可兴业。武圣曾云:“最上伐谋”,足见其想。武诚可贵,然文更上。

文有儒家孔孟,战国屈平,西汉子长,三国孔明,两晋元亮,元朝汉卿,盛唐杜甫,五代后主,北宋子瞻,南宋易安,明之唐寅,清之魏彬。此类皆才,可建可荣,可立可兴。如取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汉卿之曲,羲之之字,读则振聋发聩,诵则喜极忘悲,唱则不知肉味,誊则蓬荜生辉。实乃中华文明之瑰宝,华夏子孙之传奇。然此类杰出之人,必遭妒忌。遂取此书,以读其传奇,解其死迷。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辛苦。明有嘲笑挖苦,暗含陷阱嫉妒,下有黎民受苦,上有吾皇我主。欲入仕途,又惧其危机四伏,小人不可计数。朝中权贵,官官相护。我爸是李刚,他舅是皇上。但若不打击,何以为黎民造福,免受痛苦?后为人伸冤,替民辩护。遂常入狱无故,含冤无数。古之文人,皆有此类经历,甚死于牢狱,郁郁而故。此为一。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易。其少年多单一,青年多努力,壮年多别离,老年多含屈。或身出寒门,亦或书香门第,其皆有一,学习努力,始终如一。再加以父母激励,事物外力,则远必至,功必成,名必就,国必齐。此为二。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幸。先丢官,再牢狱,后丧偶,终国亡。纵观此书,遍数文人,少则经一,多则遍历。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悲愤化作回天力,破马长枪定乾坤。人才之幸于挫折,人才之不幸亦于挫折。此为三。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高级中学51级7班高二:wanghaoyu1995。

相关范文推荐

    那一次我选择了放弃范文(22篇)

    优秀作文是一座精致的艺术品,它融合了作者的智慧和感悟。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参考以下优秀作文范文进行学习。原谅暂时记在心里,但暂时永远是暂时的,谁也无

    以小见大的小学生(精选17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文字的魔力,打动人心,传递真实、温暖、美好的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商朝殷纣王即位不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主持词稿件(实用17篇)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担任今天的主持人,为大家呈现一场难忘的活动。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场合担任主持人。对于一场成功的活动,一个好的主持人至关重要。以下是小

    银行柜员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精选18篇)

    在新的一个月开始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上个月的工作表现,做一个月工作总结吧。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以下总结范文后,对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月工作总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植物园春游(热门13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对文中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

    vip会员工作总结(通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成长的一种记录和检验,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回顾和规划。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职业岗位的月工作总结写作方式和技巧。

    品生活热爱生活品味生活(专业17篇)

    优秀作文是对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的高度挑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追求作文的卓越。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工作过了。嗜好,车

    快乐六一五年级(精选17篇)

    通过撰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赏析,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亲爱的同学,敬爱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计划小班下学期(通用21篇)

    通过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总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工作计划。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本学期我

    高中生快乐的国庆节(汇总20篇)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国人民欢庆国家的日子,也是放假休息的好时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国庆节总结样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