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眼中的云南作文字(3篇)

时间:2023-05-31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云南字篇一

;

国家公园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尊重人类精神需求,用于保护重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地模式,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双赢的有效管理体制。在对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和人类文化实施有效保护的同时,国家公园还能够为公众提供游憩和享受大自然的场所,并开展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保护云南省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并实践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目前正在推进丽江老君山、迪庆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建设。然而,由于建设国家公园尚属新生事物,目前没有成熟的法律规章和管理制度可循。以现在已建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已经起草,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因此,云南省正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国家公园的有序发展。

纵观云南省省内已建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在建的(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德钦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以及将要建立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的国家公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国家公园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老君山国家公园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因此,在进行国家公园立法的活动中,能否考虑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习惯法,将其习惯法中有利于国家公园建立、运行以及保护的因素纳入到立法者视野中,制定出更适合该地区的国家公园的规章制度,以利于国家公园在民族地区的建立、管理,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居民更好地遵法守法,促进民族融合。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仅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规章制度和藏民族习惯法为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二、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与藏族习惯法结合的必要性

普达措国家公园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特性为一体,以碧塔海为核心,辐射属都湖和弥里塘原生态牧民村庄在内的自然、人文景观。国家公园包括高山湿地、原始生态、雪山湖泊、民族风情等丰富景观。公园规划面积为300.4平方公里,保护面积占总面积的99.81%,公园游憩用地面积为0.6007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的1.9‰。整个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用于生态旅游开发的面积低于2%。

以国家公园的保护模式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近年来才引入中国内地的。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文化生态的原始性并存,这也就为中国国家公园本土化进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使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即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本文认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有必要和藏族习惯法相结合。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藏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5%,同时,有部分藏族村落散落在普达措国家公园景区内,这些藏民世代在那里游牧耕种。可以说,藏族是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参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最重要的守法主体之一。从法理上说,守法的依据和理由其中有一条是: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对此英国法学家布赖斯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心理上的惯性问题涉及到法是否符合人的习惯以及民族与社会习惯的问题。如果一项法律符合人的习惯以及民族和社会的习惯,那么,它就可能比那些不符合这些习惯的法得到更好的遵守。①此外,我们都知道,法理上认为守法状态分为守法的最低状态、守法的中层状态机守法的高级状态三种。立法者都希望守法主体能够达到守法的高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守法主体不论是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动机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在这一状态下,守法主体对法的态度是持完全肯定态度的,他们以法的主人的姿态自发自觉地去积极地守法,完全实现法的自我内化。可见,只有守法主体能够从内心认可法律,才能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

因此,为了使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能够被藏民族更好的接受,从内心认可法律法规,以实现守法的高级状态,实现主动守法,就有必要将藏族习惯法中的有益部分引入到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中。尤其是对那些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中世代生活的原住民来说,只有当变被动守法为主动守法后,才能最终做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这也才能实现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法律法规的调整目的。

三、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与藏族习惯法结合的可行性

为了能更好地运行管理普达措国家公园,更好地实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与发展当地经济双赢的局面,作为中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的实践者,迪庆州积极地推进国家公园的立法工作,由于国家公园的立法在国内尚无上位法可循,在制定《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时除了依据《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条例外,他们还同时参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了有关林业、土地、野生动植物保护、风景名胜区等法律、法规。

如前文所述,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是藏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州37.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藏族占总人口的35%②。此外,普达措国家公园内还散布着部分藏族原生态村庄,藏族人民在国家公园内以放牧和耕种为生。可以看出,藏族是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参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即便是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国家法律也并不是唯一的法律。由于历史、地域以及文化等各种原因,藏族习惯法早已成为藏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法律观念的一部分。藏族习惯法可能而且也应该成为藏族自治地方立法的重要资源。

3.藏族习惯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色突出,涉及教法与俗法以及各种社会规范和村规民约。长期以来作为区域性法规的法文化渊源和补充,藏族习惯法对藏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藏民族有是一个普遍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藏传佛教对藏区人民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藏族习惯法与藏族道德特别是藏传佛教道德密切相连。所以,至今,藏族习惯法至仍然是藏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是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法律观念的一部分。不管是从藏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藏区的经济状况、藏族伦理道德、藏区法律资源的供给来看,藏族习惯法仍有存在之依托,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云南省已建、在建以及将建国家公园几乎都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云南省国家公园地方立法,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当地民族习惯法的有益部分纳入视野,实现国家公园的制定法和当地民族习惯法的有益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国家公园法律法规的调整目的,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中的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还能通过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在环境保护的和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下更能调整好民族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云南字篇二

;

摘要:广场群众文化为中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广场大众娱乐文化,是一种人们在广场中展现的或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及展示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的文化。其因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而迅速在全国各大广场流行起来,而在昆明各大公园出现了一种有别于其余地区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大众娱乐。人们将云南民族歌舞元素融入到了日常的广场舞中,这是独特的云南独有的。本文将以昆明具有代表性的翠湖公园,月牙潭公园以及大观楼公园三大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民族歌舞在广场舞中的运用。

关键词:民族歌舞;广场舞;群众文化

广场群众市民文化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市民民族文化的意识与自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云南旅游业的不断繁荣,且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便利的交通和发展迅速的网络时代使得民族文化迅速的交流发展,成为了众多少数民族的第二个家。昆明作为市民文化枢纽中心吸引了不少民族艺人的到来,这使得昆明市民得到了更多与民族歌舞文化交流的机会。来自云南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以及他们极具包容性的文化思想,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传播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使得市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与加强,丰富了市民生活文化,并得到了美的熏陶。此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广场群众市民文化是在别的地方寻求不到的,为昆明广场群众文化带来了一道靓丽的民族风景线。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来自群众,是人们自发组织参与的社会性文化。其最直观的特征是自发娱乐性,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群众文化就是广场舞,合唱等人民群众在各大公园广场自发组织的娱乐文化活动。近年来,基于社会不断增大的包容性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群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昆明的群众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从舞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将大山里不为大众所知的民族文化带到公园广场,形成了一种云南特有的广场群众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广场群众文化同时也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群体,由于其通俗易懂加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包容性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群众文化的追随者,为昆明增添了一道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线。

(二)群众文化日益流行的原因

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较通俗,受众群体广泛。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剧增,群众文化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日益富足的人民生活,使得群众文化进入了空前的上升期,在这个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受限被不断减小,曾经只能出现在舞台上的神秘文化己逐渐摆脱场地束缚进入到公眾的视野。那些曾经被埋藏在大山深处和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依靠现今发达的信息技术才得以广为流传。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广场群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地上升。

退休的老艺术家们为丰富业余生活,同时也出于对艺术文化的热爱自发组织参与进了广场群众文化中,有的捡起年轻时学的本事组织了各种民乐团,西洋合唱团;有的出于对歌唱的热爱加入了公园中组建多年的合唱团;有的出于曾经对艺术文化的热爱和向往,现学了乐器和舞蹈加入了歌舞团和广场舞群体中;同时也有一批被这种民族性的广场群众文化所吸引而临时加入的群众。这种独具特色的广场群众文化给这一批退休老艺术家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曙光和热情,同时这些充满热情的老艺术家们也成为了广场群众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昆明公园群众文化活动现状调查

(一)昆明三大公园概述

1.翠湖公园:翠湖公园是云南省昆明市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公园之一。其因位于市中心五华区西麓而被誉为城中之玉。

民国初年,翠湖被开辟为公园,并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武汉东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等同为中国城市八大名湖公园。翠湖公园是昆明历史文化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缩影,它早己不是一个街心公园这样仅此而己,而是积淀了云南古今文化的一个首席代表。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了翠湖公园的一大特色。从1985年起至今,每年冬季都会有大量的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往昆明越冬,虽有美丽的滇池但仍有大量的红嘴鸥被城中之玉的翠湖以及翠湖片区热心的群众所吸引。久而久之翠湖观红嘴鸥成为了春城冬季一大迷人的景观。翠湖公园也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昆明群众心中昆明市活力的代表。

2.大观楼公园:大观楼公园中的大观楼修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公园坐落于于昆明西南郊滇池。如今的大观楼经由政府的投资开辟建设由近华浦景区、西园景区和南园景区组成。近华浦景区汇集了昆明地区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浓缩了昆明古代、近代园林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了昆明300多年的园林发展文化。

3.月牙潭公园:月牙潭公园是2006年由政府投资建成的一座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现代园林公园。同时也是云南省首个法制公园。月牙潭公园的绿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初入公园便会给人一种安静放松的舒适感,这有别于翠湖公园及大观楼公园。月牙潭舒适幽静的环境吸引了许多老年艺术器乐团体在此排练演奏乐曲,成为了月牙潭公园的一大特色。

(二)昆明三大公园群众文化活动构成要素

1.活动主体:由于这三大公园均对外免费开放(大观楼公园仅对退休人员免票),公园一直都保持着一定数量的人流量,每日的上午9:00—11:00以及下午的2:00—5:00为人流高峰期。其中翠湖的人流量受到季节变化波动较大,且晚间也有较大的人流量。

经过笔者长期调查,在三大公园中参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中退休人员居多,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基于从三大公园收集整理的400份有效问卷调查表中得出以下数据,从表格不难看出昆明三大公园艺术活动的主体以中老年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50 75岁之间。

从表中可看出女性参与者人数要多于男性参与人数,占总数的61.75%,男性则只占比38.25%。通过具体分析,笔者得出由于广场舞是公园内最热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公园中有较多舞队,而参与广场舞的多为女性,男性则多在乐队和合唱队中展开群众文化。这是女性参与者远多于男性参与者的主要原因。

2.活动主要内容:昆明三大公园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将云南民族文化渗透融入到了各种活动中,其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其三是群众年龄构成的多样性。

云南省有着25个少数民族,且各个民族能歌善舞各具特色,这也是云南省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特色。从古至今歌舞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影响到了广场群众文化,使得云南广场群众文化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发展出了值得存在的多样性价值。例如:翠湖公园所表演的广场舞多是与少数民族舞蹈相结合的民族舞蹈,其将烟盒舞,花灯戏,藏族舞,新疆舞,傣族舞融入现代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广场舞。

3.活动方式及时间:昆明三大公园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无外在形式介入的非官方的文化活动。但是每个自发组织的小团体都有固定的演出时间甚至表演场地,有的团体每天下午都会去表演而有的团体每周只会在固定时间地点表演一次甚至有的团体只有单周或双周才表演。

看似自由无序的演出形式实则乱中有序。有曾经在艺术团工作的老艺术家们将舞台搬到公园,结合曾经的本领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同龄的退休朋友,组建了民族乐队民族合唱队。也有的群众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特地请年轻的民族舞老师前来教学,并结合现代音响电子乐使舞蹈和音乐变得更加适合现代人欣赏,增加了通俗性,減少了限制,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性。

三、昆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昆明广场群众文化在新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使得演出形式多样化,并使得演出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化,演出形式以民族歌舞为主,并以休闲娱乐为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昆明广场群众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下面将对三大公园的典型代表重点突出表现着做出具体分析。探寻昆明广场群众文化音乐对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传播的影响。

(一)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代表

1.艺术歌舞团:官渡青岛,一个组建已经超过十年的艺术团。从舞蹈,歌唱,再到器乐伴奏,全部都由团队协作完成。每周三下午两点到五点官渡青岛都会来到翠湖公园中心进行表演活动。虽不是少数民族但这丝毫不能减弱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云南山歌小调,到维吾尔族民歌彝族烟盒舞再到经过改编的花灯戏。官渡青岛带来的丰富的音乐形式为翠湖广场群众文化带来了许多欢乐,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不仅丰富了市民音乐文化同时也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做出了不少贡献。伴奏乐器不仅有常见的二胡、笛子、柳琴、月琴、电子琴、萨克斯、手风琴、鼓、木鱼等,还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如:彝族三弦、葫芦丝、大三弦、小三弦、口弦。官渡青岛讲西洋乐国乐还有少数民族乐器结合到一起进行演奏,使得乐队音域变广,演奏曲目更加有弹性,丰富的乐器种类也使得乐队能马上抓住乐曲的风格。

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官渡青岛所表演的花灯戏,在云南花灯戏中,“崴”是花灯戏舞蹈最基本的特征,民间也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是由手部动作配合,并与手中道具和扇子的种种变化而具体表现出来的。传统花灯戏的伴奏乐器为大琴、套胡、战鼓等,而官渡青岛所表演的花灯戏加入了现代音乐,将战鼓改为以电子琴和贝斯作为代替。并将男女对唱改为了男女伴唱加以舞蹈欣赏,这一来大大降低了花灯戏的演出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欣赏性,可谓是一举两得。自2000年来编排上演陷入困难的花灯戏,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生命,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同时也为花灯戏的传承传播做出了贡献。

金花艺术团,与官渡青岛一样是由热爱音乐热爱唱歌的中老年艺术家组织起来的,以现场演奏及演唱的形式来进行表演活动的艺术团体。来这歌舞团城建立的目的在于增加生活趣味,丰富娱乐活动。金花艺术团于每周五周六下午两点在翠湖公园东畔亭院进行表演排练活动。金花艺术团,组建成立于2005年,如今已是成立的第十四个年头了,团队的成员也由最初的30人,发展成了现今的120多人,但经常来排练的只有40人。成员的平均年龄在65岁,最大的85岁,最年轻的也是60岁以上。相比于舞蹈,金花艺术团更热衷于对唱,在成立的十四年间,成员们已经前前后后练习了三百余首曲子并一直坚持乐队现场弹奏,不使用伴奏带。艺术团也曾在多个合唱比赛中拿过奖项。金花艺术团唱的都是民歌,其歌谱由当地作曲家碧波老师写成,有的也是外传入进来的,本文共录入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曲子:《彝家打歌多欢乐》彝族民歌,碧波作曲;《核桃之乡等你来》白族的讲漾濞的核桃,碧波作曲;《者米欢歌》花腰傣族,碧波作曲;《睡美人在滇池边》本土歌曲。

2.合唱团:昆明市激情艺术团,是翠湖公园优秀的男女二声部合唱团。团长苏凤珍老师亲自编写整理了“翠湖之声”歌曲集用于平日的演唱排练,且至今己编写两册。由于创办的初衷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而非以盈利为目的,故“翠湖之声”歌曲集并未正式发表出版。

3.广场舞:百花舞蹈队,这个团体是由来自多个少数民族的叔叔阿姨组合而成的,于每周周一至周五晚上七点至九点在翠湖东畔进行活动,该团体组建的初衷在于丰富退休生活,做到强身健体,但随着舞蹈队的发展,成员们被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加入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行列。百花舞蹈队属于一个纯公益组织,自成立以来得到了诸多好评,算上今年已经迈入了第九个年头,并在2018年荣获了“最美家庭”的称号。团体练习方式为每晚学习2~3个动作。

彝族舞队,可以说是昆明公园最热闹,参与性最强的一个舞队了。他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楚雄特色乐器三弦,表演的是楚雄彝族火把节,中秋节等节庆日子里才会跳的左脚舞以及彝族传统的三套舞蹈。表演时人们围成圈,彝族老师在圈内弹三弦,并用音响放起事先准备好的音乐代替现场演唱。音乐响起,人们跟随节奏舞动,由于动作简单,音乐充满活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加入,音乐响起跳舞的圈子会越变越大,久久不停。舞队成员身穿彝族传统服饰忘情舞蹈,有趣的是舞圈中时常能发现傍边身穿藏族服饰白族服饰以及傣族服饰的人们也加入了彝族三套舞蹈的行列,其强大的包容性,打破了各民族身份的限制,拓宽了彝族音乐的受众群体。电子乐的融入使得彝族三套舞蹈的律动性更强也更抓人。如今彝族舞队每天都会在翠湖广场活动,彝族舞队将这一舞种带入翠湖公园中,为翠湖广场舞文化增添新元素,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藏族舞队,是一个由杨老师组织的艺术舞队,凭借着对藏族舞蹈的热爱使来自多个少数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每周末的下午一点半,杨老师都会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藏族舞蹈。其强大的包容性,打破了各民族身份的限制,拓宽了藏族音乐的受众群体。

4.军乐队:军乐艺术团,一个由军队复员文艺兵组建不久的合唱团,这是一支全体成员专业水平都较高的艺术团,每周二都会在大观公园南苑进行排练表演。其合唱曲目有《映山红》,《我和我的祖国》等共8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记录着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而通过这些歌曲的传唱,使人们对这些爱国歌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使下一代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琵琶伴奏的李老师和二胡伴奏的刘老师曾经都是器乐教师,团长表示完成表演只是坚持团队一直以来的梦想,坚持自己的初心,乐队已经坚持排练演出近三年。

(二)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

相比翠湖公园的热闹。晨起锻炼的人们,喂锦鲤的人们,遛鸟的人们,使得月牙潭公园显得格外安静,也许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亦或是反其使然。月牙潭的市民音乐也显得安静平和了很多。

1.萨克斯乐队月牙潭萨克斯乐团,每周末9:30都会来到月牙潭公园的悬月亭进行排练表演,乐团使用乐器有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大军鼓和小军鼓,表演坚持近六年,乐团团长贾老师表示;大家因为对音乐对萨克斯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这也使得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月牙潭萨克斯乐团现共排演50余首合奏曲目,有《柯南》,《掀起你的盖头来》,《如果有你》,《念故乡》等多首经典曲目。贾老师将云南的民歌和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舞曲进行改编,并加以多个声部,改变成适合萨克斯演奏的曲目,别具风格。

四、昆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要求也随之增大,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如今,艺术普及化,艺术作品不再高高在上望尘莫及,任何人都能受到艺术作品的影响和改变。艺术教育得到不断重视的现今使得人们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接触艺术文化的机会。

昆明群众将云南人擅长的民族歌舞文化带入广场群众文化中,将民间艺术带入了更大众的视野,使得人们能够与之接触。艺术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欣赏与娱乐,同时在于通过它的教化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它不但影响了观看广场群众文化的观众,使得他们在无形中产生了对这一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影响了参与者。有些参与者出于对民族音乐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即便不曾接触过艺术,但却借着广场文化的平台,凭借广场群众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及低门槛性特点,学习了少数民族文化,有的学习了新的民族乐器,有的学习了新的民族舞蹈,有的学习了新的民歌。昆明各大公园的大量广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正具备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这种积极有价值的活动更能唤起民众效仿与学习的欲望,让更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体验到学习感受艺术的机会。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功能

昆明市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旅客,本文所提到的三大公园均为昆明市较有名的旅游景点,经调查发现昆明独具特色的民族性的广场群众文化对国内外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从未接触过民族文化的旅客通过广场群众文化对少数民族歌舞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是亲切的零距离的,这对云南民族文化起到了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云南民族文化,不难发现经常会有旅客驻足欣赏拿起相机录影拍照甚至忍不住参与其中。广场群众文化源于生活,且形式多样,它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大众传播媒介,昆明民族性的广场群众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影响范围,推动了云南民间歌舞、民族文化在群众之间传播。以简单明朗的艺术组织形式,简单的场地布置以及迅速吸引围观的速度,广场群众文化这一面向绝大多数群众的传播文化正在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形式。

(三)娱乐功能

昆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并不是深刻的教育形式、文化传播形式,而是只要人们参与进来便会乐在其中的文化活动。昆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都不是专业演员出身,大都是退休的职工人员,从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丰富生活娱乐自我,结交朋友,强身健体。这种自发性的演出,利用文化表演来抒发情感和强健身体。这种自娱自乐的属性,造就了广场群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昆明的市民群众自发融入到这种活跃的文化氛围当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或是通过观看,给原本单调的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份别具一格的活力。群众们喜欢这种具有娱乐功能的文化形式,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抓人的音乐节奏,乐在其中。

五、结语

本文以昆明三大公园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昆明三大公园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概况及特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探究。进而分析对昆明三大公园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流行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民族性文化的魅力以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推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昆明三大公园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特点及功能,其目的在于为发扬和继承云南民族传统歌舞文化,让人们认识民族文化,爱上民族文化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我们应以强大的包容心以及好奇心认可接纳这一通俗的群众艺术,它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消极影响也需得到承认和改进。我们应倡导发扬民族歌舞文化艺术活动,以更好地方式继承与传播民族歌舞文化。为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貢献。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更加积极引导社会潮流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云南字篇三

;

摘要:云南现代重彩画的题材给予人积极的精神鼓舞,云南现代重彩画以云南特色的地方题材去表现主体的现代意识,反映出少数民族热爱劳动、追求自由、崇拜祖先、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精神追求。在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针对重彩画艺术教学课程的开展有着特殊性和必要性。然而,这一课程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的拓展与应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怎样让同学们感受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怎样教会同学们表现独具重彩画特色的画面效果?怎样根据收集素材创作云南重彩画?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里如何开展重彩画技法教学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笔者通过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的具体教学与实践,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能够将云南重彩画艺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更好的拓展与应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重彩画;
艺术特点;
教学;
应用

云南重彩画根植于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这片富饶的沃土上,是一种民族风味浓郁的独特美术样式,蕴含着云南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画面中唯美的线条、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样式,让画面别具一格,以独特的画面效果取得世界性的影响,获得不同民族人民的喜爱。色彩是传递美感的基本形式,是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是画家打开人们审美情感大门的钥匙,色彩能够瞬间引 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情感共鸣,它既是人类视觉传达要素之一, 也是绘画重要的构成因素。画作的丰富靓丽的色彩,让人想到人间秘境的云南那纯净的蓝天、浓密的绿树、红色的裸土、赤黄的阳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身穿五光十色衣服的少数民族,而这样令人悦目、迷幻的颜色,在蓝色的统领下,呈现出了神秘、梦幻、 宁静而又高雅的意蕴。在整体上建立东方情调,以及别致高雅的西方意蕴。画家在上面大胆尝试创新,用透明或不透明色彩,组成可视 可感,优美和谐的色彩意境,创造出既灵动活泼又富于质感和层 次表现力的画面效果。使色彩成为云南重彩画视觉美感与冲击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美术课程中对该技法的教学实践、对比研究,让学生们都能够感受重彩画的魅力。当同学们在感知重彩画作品和特殊多变的绘画技法过程中,丰富的画面的题材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拓展了同学们对画面效果的认知经验,对特殊绘画技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还得到民族民间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 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得以传承,逐步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上升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云南则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云南有着独特的自然地域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着画家们的灵感,为绘画工作者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云南重彩画是以“云南画派”艺术风格样式为代表的一个新兴的绘画流派,结合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特征为一体,既有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又与西方绘画中斑斓醒目色彩巧妙结合的画作。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表现、重意蕴、重领悟 , 在重彩画中也留下很深的痕迹。没有这一文化传统,重彩画也就无从产生。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新文化出现的前提。就重彩画而言也同样如此,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写意画,还是工笔重彩画 ,都是云南重彩画创新的前提。越是具有民族性,越是具有地域性,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沉积, 首先应该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言语表达的符号, 从而通过艺术形式传送人类共通的理想价值。通过挖掘民族元素,将西方艺术中的构图、造型、色彩融为一体,再用线条、色彩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融合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造型与色彩观念之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重彩画风,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装饰性。云南重彩画,融合了肌理绘画和本土民族地域文化,具有浓郁民族意蕴的美术样式,将其作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在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的同时,能够让同学们尝试着运用“重彩”这一特殊的绘画语言,来描绘色彩斑斓的独具云南民族风情的画面,激发同学们的绘画激情和创作灵感,结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将重彩画带入教学,让同学们即可接受绚丽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对今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多元化、本土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阶段四、技法实践与创新。结合云南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源泉,运用重彩画技法表现独特的画面效果,总结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教学思路及方法,让云南重彩画艺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得以拓展与应用。

依据多种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研究方案,使云南重彩画艺术能够继承与发扬,并且进一步开拓与创新,探索云南现代重彩画艺术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指标,以及针对各年龄段教育的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对该技法的教学实践、对比研究,让学生们都能够感受重彩画的魅力。当同学们在感知重彩画作品和特殊多变的绘画技法过程中,丰富的画面的题材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拓展了同学们对画面效果的认知经验,对特殊绘画技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还得到民族民间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 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得以传承,逐步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上升为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学前美术课程中学习级熏陶,让幼儿教师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特点拓展与应用,将幼儿喜爱的元素融入这一独特的绘画技法当中,让幼儿绘画具有独特的绘画效果和更加丰富的绘画题材,让孩子们一起领略重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将绚丽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对体现多元化、本土化的美術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段亚蕾,(1980.7 -)女,汉族,籍贯:云南大理,本科,讲师,专业方向:绘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我眼中的云南作文字3篇(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

    2023年试用期工作总结字 试用期工作总结字(通用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有趣的动物比赛作文(实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2023年有趣的动物表演作文三年级 一场有趣的动物表演(大全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最新有趣的动物表演作文字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最新我眼中的云南作文字 我眼中的云南字(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2023年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 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字六篇(汇总)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七篇(实用)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最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字十篇(优秀)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

    2023年狗咬人作文 狗咬精选(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