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创作这些读后感范文的读者,对书中的情节和主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一

在《被讨厌的勇气》(以下简称《勇气》)这本书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说: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做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即在“利己”这一意义的善。我们选择了“不幸”,恰恰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对自己是一种善。包括我们选择不改变,也是因为我们觉得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变还是要轻松一些。

在我看来,这种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质上几乎不可改变的特征,和每个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关。譬如对有些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对自己的善事,就是说光是学习本身就能给他正向的反馈,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乐。然而如果是违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二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三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身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例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身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身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身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身,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身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身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身伤害自身,因此,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身纠结也不要责怪自身,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身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身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所做的很多逃避现实的事情没有意义,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立足当下看未来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四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提到一个说法,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不能在要自由的时候就拿出西方的价值观,要钱的时候就拿出东方的价值观。用一个高级的说法就是逻辑自洽,自己说的话,所遵守的原则不能互相矛盾。简单的说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绝对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中,权利是一个关于与他人外在关系的概念。每个人的权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须要承认他人的自由并能与之并存,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则,是一种通用的道德律令。

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字面上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红灯禁止通行,孝敬长辈等等,是立法的一个依据。那么自由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来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个人欲求的驱使而去做一件事,是无目的的,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东西,是自由意志的产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还是自己的欲求的行为。简单来说,这件事不是我应该做或者被期许这样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是否等于被讨厌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这一点,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义一样,无目的地做事,为了被讨厌来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其实应该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讨厌,在社会中,我们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人反对,讨厌我们的做法,原因是个人期许的不同,然而做这件事是我们的课题,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这个就是阿德勒哲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课题分离,为什么要进行课题分离呢,因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能够分离课题,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画了一条线,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课题,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

建筑学家贝聿铭说过,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五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六

《被讨厌的勇气》看了第一大章,这样的哲学书没看之前我以为会比较晦涩难懂,鸡汤一类的,但是看了之后并不是,它没有像其他书一样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每看一张都会颠覆我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你以为的愤怒其实是被捏造的。书中描写了“青年”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端过来的咖啡弄脏了,“青年”立马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其实并不是因为被弄脏而发怒,而是要用发怒这个目的来警告震慑该服务员。

这让我想到,在教师中,有学生调皮不守规矩,有的老师会非常愤怒,大声呵斥,仿佛那一刻被点燃,让他抄一百遍两百遍词语单词。其实也是在泄愤,用愤怒震慑学生,让他乖乖照做,以彰显老师的权威。而且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学生犯了更大的错误,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你的底线“愤怒”已经亮出来了。思考要用另外的更好方式管理学生。

2。我们的不幸福是由自己选择的,幸福也是由自己创造。有些人现在不幸福会在过去找原因,比如童年不幸,家庭条件不好,外貌不行等。但是在过去找原因,沉迷于过去,不去立即行动起来是没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自己,要有自信,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时代都会很羡慕某个人,想成为他,我也不例外。但是不可能,你只需要做到“你自己”就可以了。

幸福由自己来创造。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有想法就要去行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想减肥(确实要减肥的地步)就去制定减脂餐,跳健身操,跳绳等。想要拿高工资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

而且,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觉得“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七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勇气的作文素材。

有关勇气的高考写作素材。

如何让你的简历被搜索。

浅谈被话语的特征与成因。

手机被收的检讨书。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八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扰,好友向我推荐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对于这本书并不陌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分享过。这本书在前段时间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写点什么,总觉得自己好像是没看过一样,为了能写出点什么,再次翻开此书,踏上敢于被讨厌的心灵之旅。

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以一个青年人拜访哲人为主线,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基础,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们的人生疑惑。本书共五章,下面从每一章讲述所得。

开篇介绍了阿德勒的哲学,关于阿德勒,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听说过《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为这件事赋予怎样的意义才更重要。

对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问:“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我们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当我们选择了“不幸”这并不是我们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环境中,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一种保护作用,我们找到了借口,从而免于承担责任。

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吗?

人们常常下足决心不改变。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自己充满着不安与恐惧,且面临着风险,也许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说,改变自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质,逃无可逃。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做的一切,无外乎怎样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在这一章节中主要讲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价值感和优越情结。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差别是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与进步的契机。例如因为学历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结则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在使用,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与前者相比,后者则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优越情结”指的是面对自卑情结没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补偿,比如“权势声张”,通过权力或者名牌服饰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着“竞争”,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随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结和优越的情结,而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敌人。”这样说来就再把世界当成危险所在,也不用对别人产生敌意,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

这一章的标题很犀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认可,比如父母、领导、朋友、同事等。但书中给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课题分离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般来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这是谁的课题”应该如何辨别呢?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这种观点看似很自私,但实则是充满智慧,像我这种爱操心的命更应该少管闲事,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在上一章提到了课题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国家等,还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时间轴上的过去和未来。

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而是讲述了要想有价值就要对被人有贡献,同事倡导人和人的平等关系,这一章有很多的内容不是特别理解,未对我有启发作业。

但提及“被讨厌”,我们确实缺乏这种勇气。比如某个学生讨厌我,我会因此很难过,而看完此书,我会认为“学生讨厌我”这是学生的课题,而不是我的课题,我不需要为此负责,也不需要去认同这种“因被讨厌而难过的感受”。

第五章的章节最多,“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信用和信赖的区别”、“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舞动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我一直很赞成活在当下的观点,过去已经过去,无须悔恨,未来还未来,不必担忧。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属于自己。《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讲到了如何进入当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维的旁观者,不评判,保持察觉。

当下最美好,愿我们都有认真活在当下的能力。

这本书看完了,好像又没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时机需要,应该再翻一翻,被讨厌也是人生常态,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拥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九

20xx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勇气心理学,探讨自我的枷锁和解放。我们常常会迷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加幸福?读完后有种醐醍灌顶的感觉。

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书,我们会认为一切不幸的源头来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我们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因为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而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你的人生应该取决于当下,而非过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追求优越性是人的天性,但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健全的自卑感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

人生的课题,行为目标:

1、自立:我有能力、有价值,就有勇气。

2、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找到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着伙伴,并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识上的平等,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把自己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表扬或批评,是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的评价。把所有人际关系看着“横向关系”,不是“纵向关系”。获得幸福的勇气是鼓励,不是批评或表扬。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由你决定。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一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二

这几天读《被讨厌的勇气》,得以获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深以为然。

以下是我当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学。

对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论调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个异性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常规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你害羞,所以没有勇气表白。

那么如果从目的论来看呢?

你对异性表白是想与对方在一起,成为男女关系。而你还没有行动的原因是因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达成此目的,即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被拒绝,你选择不去表白,而害羞则成为了不去表白的说辞。

当面对事件之时,要学会课题分离,关注并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进行干扰。

比如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对此负责。这是你的课题。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会选择原谅你,则是对方的课题。

你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争财产抢子女,但对方是否仍会选择与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课题。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这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目的。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并非是因为你采取了某种行动。毕竟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这部分也正对应了目的论。

每个人都有群体需求,都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一员。行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身处的组织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团队,是最恰当的例子。

共同体是一种需要慢慢体悟的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四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五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热门16篇)篇十六

这本书是两位日本学者以“哲人”和“青年”对话的形式围绕阿德勒心理学进行的讨论,书中的种种话题频频让我有“躺枪”感。

阿德勒是心理学三大鼻祖之一,另外两位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简单来说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说: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为你过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说:你之所以认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为你不想从过去走出来。

阿德勒就像一个不讲情面的老板告诉你:“别跟我哭唧唧些没用的,我只关心kpi完成了没有!”

弗洛伊德是决定论,阿德勒是目的论。

如阿德勒本人所说,他研究的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阿德勒说,心理创伤都是自找的,是因为下定了决心不改变,因为改变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试图从过往经历里找出不让自己前进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当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为了达成目的,我该怎样看待和合理利用过去的经历。此时就无所谓创伤,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经历。

改变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时此刻你严重“残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现实如何不尽如人意,你都要告诉自己,我允许自己这样。

当你听到这句话觉得委屈,说明还没有摆脱归因思维,这句话是说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变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应反求诸己,这就是一种功利的思维方式,我不关心背后的原因因为对我没那么重要,我只关心对我未来达成目标有帮助的东西。站在当下坐标系的原点,我永远选择往正数的方向看。

阿德勒写过《自卑与超越》,他认为自卑感是一种健康且积极的情感,我们的一切进步都源于开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没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视它,把它当做一种信号,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好。

缺点不是缺点,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没有距离感。

越多元的社会,市场越发达,各种“比较优势”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你独有的竞争优势。

“和别人一样”,“追求相似的优点”,是价值观单一的工业时代的过时的价值观。

一开始看这本书感觉真是诡辩论的邪教,看到后来发现不过是作者发现了一种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纠结过去确实能使你最终“死的明白”,但是解释远不如创造来的过瘾。

每一个人的此时此刻都像是一个坐标系的原点,你可以选择项后看,也可以选择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负数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数的方向。

你可能觉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认不幸,还想尽办法吹自己,我也这么觉得。

但是谁说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来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确实是毒鸡汤,如果你想用来鞭策自己改变现状,那用的正逢其时。

阿德勒是关于改变的哲学,并给予你改变的勇气。

相关范文推荐

    维修结算合同(优质14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的原则,不得违背法律法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鉴于双方建立的合作关系,为明确双

    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教育探析论文(实用23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写作材料,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高分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之中仍

    金牌标准的读后感(热门15篇)

    每个人的读后感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读后感的魅力所在。我们精心整理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思考和启

    初中历史备课工作计划(优秀17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份对工作进行详细规划的书面材料,它通常包括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优秀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计划书编

    版节能减排倡议书参考(优秀18篇)

    3.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展示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还能激发我们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高分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学校教学自查报告(汇总21篇)

    自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指导。最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求职自我评价参考(汇总14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自我评价范文二:在这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进行了改进,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有效利用资源

    教育学习自我评价(精选22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自我评价经验和范文,一起互相学习和进步。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

    烈士扫墓活动策划(模板23篇)

    一个成功的活动策划需要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要能够创造惊喜和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活动策划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3、扫墓期间,

    亲子班工作总结(汇总18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阅读这份月工作总结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如何明确工作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将其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