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文轩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

范本是我们写作的一个重要参考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这里有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一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乐于探究和主动参与以及勤于动手,不但要对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小学生接受的心理和数学学科特性出发,重视小学数学环节的创新[1]。

一、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

师与生和生与生以及学生与他人之的互动,就是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育上,让数学教材不但要为我所用,又不能让数学教材限制和约束自己,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删,使小学生感到生活的到处都有数学,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刚上课,教师故意在黑板上写上4.40.400,小学生看到教师不动声色地写上几个数字,就会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有什么意图?教师再比较神秘地问学生:“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同学们猜猜看,”学生们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思维开放了,有的小学生说,末尾添上0数字大小有什么变化?还有的说,这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这时再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让这几个数字变得相等?”这时就会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小学生们开始交流和议论。小学生很快想到在1、10、100的加元、角、分的单位。教师这时可以说:不加单位,也能将这三个数相等,知道老师会有什么方法呢?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讲的主要问题,将这种情境形成一个悬念,致使小学生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得以有效地培养[1]。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让教学教材服务于数学教学,既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尊重,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

二、新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探索。

大课堂的数学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师作为主体的讲解比较有利,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却很不利。因此,应该将小组教学模式积极地进行开展。有效地运用小组教学,能够将集体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将师与生和生与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提供,对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无论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对于班级和小组以及个人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重点地加强,将数学大课堂的讲解学习方式尽量削弱。划分小组,通常8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兴趣爱好和性别的相互搭配,都应该照顾到,小组组建起来后,应该相对稳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既能够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从而使教学育人的目的得以实现[3]。

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小学生就越喜欢主动且自觉地去接受知识,这是心理学研究曾经证明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有效运用恰当的导语和情境的创设,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情景创设需要选用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然后导入新的数学课中,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将导语运用,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例如,学习2-20这十个数字,教师可以将校园作为生活的实例,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使内容数据产生出来,学生对于抽象数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2字,引导小学生发现美丽校园的树上有2只小鸟,由此,学生又会发现周围2字的东西……在数学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来编和列式解题。如此这样,就能够将数学教材中所缺少的生活题,变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小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

四、小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中学习。

合作探究这个关键的数学课堂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共同来创造,是将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致使师生和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得以实现[4]。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合作交流情境为小学生创设,对小学生进行鼓励,让小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同时,还要与小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将小学生的责任增强,在共同的合作中,让小学生学会去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和评价别人,以及怎样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进行表述;竞争是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和取长补短以及统一意见,能够更好地合作。合作交流需要将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激励合作交流机制建立起来,让小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交流。能够达到师导生和生教生以及生强生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致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和自主探索地去对数学进行认识。

【参考文献】。

[4]王秀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04):45.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二

合作学习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过,理论在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合作学习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合作学习进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应用于探索性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在实际应用时多流于形式,这样做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分析其能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盲目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画出来,教学生图形是怎样变幻的,在图形位移的计算上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在组内讨论图形能够怎样变换、又是如何计算其变换值的。从而教师能够起引导作用,将合作学习氛围烘托起来。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的质量,将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多层次结合,一般以3-6人为最优。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不仅要发挥小组内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所以,在学生获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还未得出结论之前,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对所得知识点进行概括,并探索出要掌握的结论。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在群体讨论中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在其中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性。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三角平行到另一侧,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样是不是有利于以后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为以后的知识点打下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判断孩子的批判意识是否强烈主要在于其能否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小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做出的评价是能够接受的,并及时更改错误。而在合作学习时,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三听”,一是认真听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培养学生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接受、反思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问同学这问题的正确性,并指出一位同学举出相似的例子,再让别的同学判断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些没能熟练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进行公式的套用,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做些小游戏等,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的比赛哪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得出结果则为胜利。这种方式不仅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应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作出引导及组织作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格、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层次地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每位同学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使只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传统教学弊端得到了改变。充分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时,因为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统计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是玩游戏,还是写字、画画。这样,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进行统计工作,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工作,最后再统一根据所得的资料得出结论,共同绘画出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在教师将学生多层次分组以后,进行教学并实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以小组的平均分值作为小组的评定成绩。由此,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形成团队意识和共赢心态。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只进行公式的套用。而应该结合实际,形成趣味课堂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2]刘健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3):126-127.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和教具结合自己的语言讲解来实施教学,对于一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问题来说,不是十分奏效,而且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学习气氛低迷,教学效率不高。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革新,教师可借助网络上现成的课件、教案、图像视频等资源来丰富数学课堂,通过交互式白板来吸引学生的探知兴趣,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引擎自主查询到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学习具有了很强的自主性,尤其是在前置预习的阶段,可按照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案,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即“独学”。而在正式学习阶段,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员间的“独学”所得,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即“群学”。不管是“独学”还是“群学”,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是全然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后与小组成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到了自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因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和主导,而摇身一变以一个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思想的交流,不光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发展。在“班班通”的环境下,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者,正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培养了能力。

二“、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和多媒体设备的完美整合使得我们的课件兼具智能化和互动性,显示屏上的幻灯片、flash动画、音频等将陌生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回答课堂问题时,学生也能从显示屏上的画面得到启示,使回答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提升教师教学热情。

“班班通”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把教师从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形式下解放了出来,“班班通”不仅能帮助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立体呈现知识,还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提供依据,这使得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升课堂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双赢。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而言,“班班通”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才能帮学生获得对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的状况,如今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多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所以学生的这种提高无疑也感染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让教师更加积极地备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数学是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举足轻重。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新的教学形势之下,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班班通”的诸多优势,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中的很多概念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和复杂的,学起来难免有些枯燥,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兴趣是引导孩子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师不得放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数学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等的插入,突破教材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吸引学生的目光,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引入图形的周长时,教师使用课件再现了运动会上田径运动员跑完800米的过程,用闪光的红线把整条赛道围住,让学生不得不注意到运动场的“周长”,从而开始琢磨教师这样做的用意,不知不觉就把心思转移到了对“周长”的探知上来。又如,在《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在导入阶段设计一个转盘抽奖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示屏上出现一个电子转盘,被平均分成了五份,每一份的颜色各不相同,转盘不断沿着顺时针在转动,学生随机喊“停”。当转盘完全静止时,若指针停留在红色的区域内,学生就可得到一颗糖果,否则没有奖励。在玩了几轮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不想多得糖果?“”想!”“那么我们把这个转盘改一下,该怎么改呢?”有学生提议将整个转盘都涂成红色,并得到了一致的赞成。教师再问起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只说指针可一直停留在红色区域,却说不到其本质,直到预习过的学生说“概率变大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教师顺势便可成功引入“概率”的概念,在学生情趣高涨之时学习新知识,使事半功倍。

(二)充实内容,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班班通”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赋予了课堂教学内容无限的活力和表现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数学审美的乐趣。同时“班班通”还具有扩展教材知识外延、扩充课堂容量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分析判断,学生已经能够按角度的大小把三角形分成三类了,而为了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教师接下来可利用“班班通”中的希沃软件开展“猜猜看”的课堂活动。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但只露出直角,把其他两个角都遮住,让学生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接着又如法炮制,只露出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学生也能很快就准确地分辨出是钝角三角形。但是轮到锐角三角形时,仍然还是用屏幕遮住两个角,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的说法就开始不一样了,有的一口笃定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则不敢确定。这时候教师就要出言引导:“如果要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还得再知道一个角的角度是多少!“”为什么呢?“”也许藏起了一个直角,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许藏起了一个钝角,是钝角三角形”……这时学生们的精神非常振奋,思维也在互相激发中得到了启迪,“要弄清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至少要知道它的两个角是否都是锐角”,并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性质牢牢记在了脑海中。

(三)灵活转化,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就算一个专业知识过硬又善于表达的数学教师,在面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时,也难以轻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抽象的知识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务必理解掌握。而“班班通”的优质资源整合功能,能够轻松实现静态到动态的转化、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帮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猜测,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如果学生中有想到正确推导方式的,教师就可通过“班班通”把学生的描述再现一次,如果学生中没有人想到哪怕一种推导方法的,教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割补视频播放一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使其拼成一个长方形,此时用红线突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自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x高。“班班通”就是这样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成功突破重难点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固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巧设练习,逐层提高学有所用。

小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改变课堂练习的形式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保证做题效率。“班班通”的引入为高效练习搭建了良好平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容量大、花样多的课堂练习,在增强练习趣味性的同时及时做到反馈和矫正。仍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可采用“闯关”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只有完成了上一关卡才能进入下一关卡),循序渐进、逐层提高。第一关:口算题。让学生利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出所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考察学生对公式的熟练程度和口算水平。第二关:变式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底和高都为整数,求底和高分别是多少。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计算能力。第三关:判断题。判断图中所示的几个同底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并说一说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同样都是练习,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练习更多了一层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这样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的深化和提升,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时效性。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班班通”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心态,有效利用新兴教学技术使数学知识变得易懂易学,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丰富高效的数学课堂。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作单位“1”,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比较,学生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5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

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设计时,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研究、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3,但不满4,然后又发现不满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3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合作、讨论、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议等激起了彼此的灵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在亲历中感悟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广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的脑海的中就很容易形成。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学习活动,才能感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真切、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分析、探究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过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圆的面积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谜底。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这样,同学们感觉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和勇于探究的意识。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多使用鼓励法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的体验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成功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五

数学史是关于数学的发展过程的历史,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是数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数学史是人们认识数学本身的历史,数学史是展现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与数学之间联系的历史,数学史阐述了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具体发展过程,数学史记录了数学家们对数学卓越贡献的历史,数学史是我们学习数学概念、知识、思想与方法及其发展历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每个学科都有其历史,数学也一样。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很强的累积性,它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把原有的理论推翻了重新建立,数学的理论是一脉相承,不同时期的数学家都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拓展。数学史向我们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大致历程,记录了数学家们研究数学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数学家们的艰辛与喜悦,是数学家们集体智慧的完美展现。

二、数学史的教育现状。

18世纪,孔德就指出历史顺序在孩子教育中的必要性。20世纪70年代,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召开,会议中有个数学工作小组提议把数学史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许多年过去了,虽然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所涉及,但是调查发现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视程度和融入程度是比较低的,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将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发挥的很好,只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近年来,各地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国际上对数学史的研究和学习越来越重视,国内各种有关数学史的研讨会也相继召开,许多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数学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国际国内掀起了一股数学史研究和学习的狂热潮流。

(一)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融入数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数学教材理论知识占大部分,这就导致数学学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的趣味性,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小学数学概念等理论知识学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将数学史资料等一些比较感性的材料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中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有趣的问题等在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这些数学史中的故事、游戏等有着令人好奇的历史背景,可以丰富小学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出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推进。下面我们做一些有趣例子的介绍,这些例子对于活跃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有很大的作用。有趣的数学游戏:摆火柴、七巧板拼图;有趣的数学故事:高斯的故事、一个手指的故事(十进制);有趣的数学问题:四色问题、歌德巴赫猜想。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对有趣的数学资料的收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这些有趣的数学材料,逐渐的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进行。

(三)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拓展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得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改后,人们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越来越重要了。数学史为学习数学的学生提供了数学的发展进程、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等知识,学生学习数学史,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高效的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会先主动思考、探究,而不是一味的问老师答案,学习数学史,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将数学史融入小学课堂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塑造优良品格、培养爱国情操的意义,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结中融入数学史。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原则,密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教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效率,促进数学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六

合作学习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过,理论在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合作学习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合作学习进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应用于探索性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在实际应用时多流于形式,这样做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分析其能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盲目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画出来,教学生图形是怎样变幻的,在图形位移的计算上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在组内讨论图形能够怎样变换、又是如何计算其变换值的。从而教师能够起引导作用,将合作学习氛围烘托起来。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的质量,将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多层次结合,一般以3-6人为最优。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不仅要发挥小组内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所以,在学生获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还未得出结论之前,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对所得知识点进行概括,并探索出要掌握的结论。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在群体讨论中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在其中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性。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三角平行到另一侧,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样是不是有利于以后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为以后的知识点打下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判断孩子的批判意识是否强烈主要在于其能否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小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做出的评价是能够接受的,并及时更改错误。而在合作学习时,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三听”,一是认真听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培养学生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接受、反思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问同学这问题的正确性,并指出一位同学举出相似的例子,再让别的同学判断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些没能熟练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进行公式的套用,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做些小游戏等,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的比赛哪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得出结果则为胜利。这种方式不仅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应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作出引导及组织作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格、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层次地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每位同学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使只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传统教学弊端得到了改变。充分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时,因为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统计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是玩游戏,还是写字、画画。这样,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进行统计工作,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工作,最后再统一根据所得的资料得出结论,共同绘画出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在教师将学生多层次分组以后,进行教学并实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以小组的平均分值作为小组的评定成绩。由此,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形成团队意识和共赢心态。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只进行公式的套用。而应该结合实际,形成趣味课堂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2]刘健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3):126-127.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七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笔者深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其加以正视并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大多数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课堂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走入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学误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主要来自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教书多年,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们能够凭借经验进行有效的处理,然而,缺少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引导和培养,即使巧取捷径解决问题,却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成为施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多年,教师工作者也都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未能真正利用。在农村学校中,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仍然停在口号上,课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氛围枯燥、无味,未能将情景教学应用于课堂中,这一系列问题也将制约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以教材为中心的错误教学方针。

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标尺。然而,大部分教师却以教材为中心,认为只要认真完成教材中知识点的讲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材即法典圣经的错误教学方针既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学习教学理念之后,要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后,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纽带,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平等、友爱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建立以教材为基础延伸教学视野的教学指导方针。

新课程中指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可以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因此,教师必须准确解读教材,并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领悟编者意图,并丰富教学视野,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的延伸教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材不仅是进行教学的工具,还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法宝。

(三)创新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活泼爱动,加上农村学校的孩子生活体验少,对于许多外界的新鲜事物不了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新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知识有重要作用。所谓的创新教学情境,就是构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联系,将学生角色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游戏情境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与“3”有关的游戏,也就是从一开始数,凡是3的倍数或者含有3的数字都要以拍手代替,游戏在谁那停止了那名学生就要给大家唱首歌。这样,在游戏中既得到了快乐,也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大家灵敏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知识与实践更切合,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和谐的学习条件。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城市相比,许多条件不足,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优势来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理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的转化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凤华工作单位:山东冠县东古城镇民生小学。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八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猴妈妈和猴宝宝来到一片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妈妈摘了两个桃子,问猴宝宝:“把这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桃子?”“一个。”猴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猴妈妈拿起其中的一个桃子问:“把这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呢?”“这……”猴宝宝摸着自己的头,回答不上来。看到猴宝宝答不上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盒里的各种梯形,先拼拼看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四年级级部组织学生去爬山,门票价格如下:50人以下每人30元,51~100人每人28元,100人以上每人25元。四年级一班有49人,二班有56人,三班有53人。请同学们设计买票方案,计算出钱数并比较哪种方案最佳,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这一实际问题巩固了乘法计算,体会到了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

总之,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求新知,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发展。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九

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虽然新课改正在向各地推行,但是国内很多小学教育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累,老师教学苦”的现象。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师资力量影响,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仍然使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学习过程则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答题”的固定模式。在这过程中,虽然也有少数老师使用了合作性的探究学习方法,但是始终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寻。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智力始终处于开放到一半的状态,学生也就不能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有益于不能深入学习过程,从而对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受基层教育单位以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影响,很多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得急功近利,为了追求更好的考试成绩,用题海战术,将教学主题放在习题练习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复习负担,同时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无止境的习题练习,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处在烦恼中,进而出现厌学心理。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智力与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进而隐藏数学教学价值。同时,这种权威式、封闭式的教学也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更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实践性人才与创新人才。而进行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还能激发学生潜能,给教学课堂更多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将让我学变成我愿意学,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成果与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找生活中的数”,可以让学生将“1”看成各种丰富多彩的事物,让学生主动感受数字的神奇力量,从而主动探寻用算式或者符号表示实际问题,提升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要求数学老师明确教材内容,并且制造对应的情境,通过寻找问题关键点,给学生积极思维创造空间,让学生深层次、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作为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倾听意见或者建议,在敢于发问、独立思考、乐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在小学数学新课改中,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观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因此,在这过程中,老师应该创设尊重、民主、理解、平等、赏识、关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让课堂教学轻松、自然的进行。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教学活动和生活融合。在小学教学中,好动活泼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将数学教学游戏化,通过数学游戏,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高效省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数学游戏必须生动有趣,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为了将教学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折纸、画画等特点,引导学生在做做、画画、玩玩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数学材料,如果将周边事物转化成教学资源,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各种知识。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三、结束语。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必须以快乐作为教学根本,让学生成为教学重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作者:孙福杰工作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现的同时,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分析编者意图。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点。

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3.活化例题,教材重组。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例如: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例3,对于农村学生,学校没有礼堂,我备课时在课件中将“学校礼堂”改成“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将学生陌生的东西变成了学生熟习的事物,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1.复习铺垫内容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联系性强,因此,复习铺垫的`内容应与本堂课新的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内容,才能最大发挥效应。

2.新知识点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

3.重难点、关键问题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几何知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怎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老师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4.巩固内容的有效性。

新一轮教材注重一课一得,在每一个例题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做一做”,在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后,利用“做一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教师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多角度进行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习。如何有效设计这些课外延伸的话题呢,老师们要将课外延伸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又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教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学生刚开完运动会,还沉浸在运动会的喜悦之中,兴趣浓厚,都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上任务。

三、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

(2)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

2.作业数量个性化,出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作业的设计应是个性化的,有选择性、层次感,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一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二

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天真,认识事物多靠感性还不够深入,不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教会学生简单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提高注意力,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度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通过让学生亲自丈量,使其更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知识。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方法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抓好学生的学,还要抓好教师的教,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赵录敏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段同学校。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指出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课程定位,针对转型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构建了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物理“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转型高校;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其方便快捷、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强烈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当今大学课堂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应用型理工科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及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对转型高校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1]。

高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型的意义在于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课程定位。

从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来看,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

物理学原理是技术的源泉,是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支撑点[3],对于转型理工科高校而言,大学物理课程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整个人才培养框架中起着基础性的服务作用。因此,转型高校大学物理的课程定位是基础课,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打好相应的物理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力、突出应用、提高创新。

4转型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从各省公布的转型高校名单中可以看出,转型高校大多为地方本科院校,相较于研究型大学,转型高校学生的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要略差一些,大学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习内容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因此,使得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没用”,逐渐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而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

大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当前高校里,大学物理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门独立的课程。在理论课中,教师往往按照问题的产生、分析、建模、研究四个步骤展开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论性太强,往往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在实验课中,学生提前预习,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生通常对所做的实验原理理解不够而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这种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理论来指导实验,也不利于学生用实验来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难以实现转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4.2大学物理学时被压缩而盲目删减教学内容。

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下,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转型高校逐步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而压缩理论教学课时,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各章节教学内容互有关联,面对教学内容繁多、学时少的问题,教师不得不采用删减教学内容来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客观的物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过程,盲目删减教学内容,会使得学生前一个物理概念理解不清,而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更让学生感到物理高深莫测。

盲目删减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让物理教学应有的价值难以体现,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无多大裨益,无法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对物理学知识上的学习需求。

4.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学校,大学生一般通过课堂、互联网、图书馆及讲座等途径,获取知识与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又称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具互动性、共享性、同步性、跨地域性等特点,提供了充沛的学习资源、新的`沟通交流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要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而现在的大学物理课堂大都仍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新媒体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时,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如何获取适合自己有效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分析和评价知识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四

摘要:数学教育中不应该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还应强化其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数学被广泛地视为工具性学科,忽略了其文化教育的价值。

本文基于这种现象,从数学文化的特点出发,探讨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数学文化这一概念能够概括包容与数学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与人类整体文化血肉相关。

在现代意义下,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它可以表述为以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到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各个分支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对象(各个自然科学)。

数学文化涉及的基本的文化因素包括数学、哲学、艺术、历史(不仅是数学史)、教育、思维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数学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基石,而且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数学课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的精确、严格,使他们在工作中减少含糊笼统、不求甚解。

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和行为简明扼要。

我们不应把数学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素质。

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长期作用的。

一、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可传播、可渗透的特点。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有形部分,包括命题、方法、问题和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无形部分,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其中,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教育就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教育,它不仅仅强调数学文化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其观念性成分的感悟和熏陶;那种仅仅把数学看成是训练思维的智力体操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作是可应用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成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敲门砖”更是不行的。

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为伟大的抱负,它肩负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它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数学精神的培育,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相比,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是把数学看成是“科学的数学”(或者是学科的数学),注重的是数学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由于太看重数学的形式化训练,淡化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忽视了数学精神、数学意识的培养。

而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看成是“文化的数学”,数学教育也只有深入到这门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

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

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兴衰,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

因此,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数学教育,它不单纯是数学科学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

它增加了数学教育的维度,延展了数学教育的时空,从而使得数学教育更加完整和和谐。

数学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古今结合,不但注重数学历史的辉煌,而且强调当代先进的教学成果与数学思想;第二,内外结合,不但强调数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且更强调数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第三,“物性”与“人性”结合,不但要学生体会到数学定理的严谨和美妙,而且要他们感受到隐藏在这些定理背后的人的精神,“既要讲推理,又要讲道理”,数学文化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待数学教学。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

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

二、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改革数学教材教法。

由于受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限制,受教学时数的局限,受就业方式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科学的教育,而只能说是数学文化教育。

因为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等素质性功能。

例如,远在西周时期,数学就是基本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这说明,一定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的积累。

培养数学思维习惯或数学观念、确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有利于目前数学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因为素质教育作为新型教育价值观,显然强调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所以重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

同时,确立数学文化观,拓宽数学选材的范围,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不仅有教养的功能,而且有教育的功能。

这更符合数学教育目的的全面贯彻,即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使用,也包括数学文化对提高思维品质的间接作用。

数学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就是要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克服学术主义(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学者型人才的做法),“大众数学”的思想将能更好地贯彻。

“大众数学”强调为大众所掌握和利用,使数学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大众数学”不求高难度,但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带有较强的普及性,使数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大众数学”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功能,但实用数学并非“大众数学”真正内涵。

我国数学教育历史久远,但一直是注重实用,把数学作为一种技术教育,结果数学的故乡也丧失了生机。

树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对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亦能更好地得到解释,如区分一般数学能力与学校数学能力的必要;同时还会克服多年来数学教学中“重演绎,轻归纳,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力.有效地教学,是通过教学活动对每一位孩子或都个别孩子有所改进都是有效的。

(二)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低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如果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上课时就象慈爱的父母,对回答错误的孩子去摸摸他的头,安慰着他,当有孩子过于激动时,又会安静地站着,注视着那位孩子,让那些得意忘形的孩子静下心来主动参与活动;对孩子们出其不意的回答,睁大一双眼睛,让孩子们冷静下来,继续反思……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张疑问的脸、一个生动的动作,都在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情感,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一种自信的力量,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地努力,激发着学习的兴趣。

(三)恰当反馈与赞扬。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学《秒的认识》时,让孩子们感受10秒的长短时,孩子们用了不同的方式完成活动,老师在小结时,对用舞蹈表现的孩子们说:“你真能干,你一定认真地学过舞蹈!”对用拍手的孩子们说:“你很有节奏感,你的音乐学得真棒!”课堂中这样的赞扬伴随着活动中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恰到好处,自然而不夸张,真实地表达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希望和祝福:“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多,你真行!”、“你很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好吗?”、“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等等。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六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使“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目前在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推广的美国伦塞勒工学院的“工作室物理”(studiophysics)其实就是这种教学模式,其特点为:精简的讲授,高技术强化的学习环境,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如果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上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定能很好地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5.1分类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以我校为例可将学生分为机、电、材、汽四大类,建立起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按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适当删减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分别设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相结合,实际教学中引入当今科技热点或工程实践案例。这样既能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做到学以致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5].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学习借鉴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学习其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丰富大学物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5.3合理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纷纷出现在国内外一些课程平台上,mooc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短小的视频和内容适合移动学习,互动多、测验多、合作多,能提升学习主动性[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采用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与大学课堂结合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等。这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4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实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当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为卷面考核,依靠卷面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高低既不科学,也无法适应转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的需求。逐步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引入微助教,学生可以用手机在课堂中签到、答题和讨论、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都可以记录下来[7].不仅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交流的热情,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6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当前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七

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数学课堂的数学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有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习!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八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激发、导向、选择、调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学生要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转化成数学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尽管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有所选择,有所弃舍的能力还处于启蒙与培养阶段,但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形成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仍然是一个能动加工过程。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又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局限性,不仅要考虑教具、学具、教学软件所提示的数学道理的科学性,也要考虑其直观形象性、趣味性,以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在课后,自己会主动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儿易错,哪儿易混,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一记,该弄明白的弄明白,该琢磨其中道理和奥妙的要去琢磨,再来做一些练习题。还可以预习第二天要讲的知识,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明白什么,更在于自己不明白、不太理解的是哪些,以便来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课堂上,要会听,对老师讲的要听得出过程,听得出重点,听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减少了学习数学的障碍,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在头脑中建立起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其它认知结构,把所学知识变为“我的知识”.所以,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时做起,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过去人们把数学的基点始终仅放在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如今伴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动机与目的,习惯与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起着激发、导向、选择与调节的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和教学中的.“发现”因素,尽量地发展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鼓励和相信学生能够解决问题,以促成学生的主动发现。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先作课前准备,上课时可由学生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一听一讲,互相议论”的过程,最后再由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种种观点和方法加以讲评,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联系课程,归纳结论。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活的数学知识,又具备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使知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与适应能力。总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思想品德与良好习惯的协调与充分发展。

在今天,单纯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成过去,三机一幕也在还未普及的时候便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更吸引人的是网络教学。如此多的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更新,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关于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一个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在集体教学中注意到个别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老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式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与那部分知识,这段时间与那段时间,学习的效果也有高低快慢之别。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需要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状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正是教无定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性与发展的差异性所必需的。所以,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只有抓住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差距,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促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照顾各个水平的创新,不断鼓励他们进取。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要使教学富于创造性,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问题的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这样,学生更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功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与探索,力争在数学教学园地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作者简介:李清萍女39岁中共党员从事数学教学10余年,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同事的好评。我喜欢跟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享受着数学的神奇,我深爱这一职业。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十九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及思维特点,教学中应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多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让学生全方位,多侧面接收信息。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借助孩子们喜爱的童话中的角色“七个小矮人”,从“七个小矮人”的图片中找到变化规律,从而导入教学“7的乘法口诀”。借助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倒计数时的10、9、8、7……用的时间单位就是“秒”,激发孩子们学习《秒的认识》的积极性。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让学生观察播放时间,从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画面过渡到《24时计时法》的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简而言之,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数学味”。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要求教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让孩子们说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并且观察民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自然而自然地就介绍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三)情境要有现实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一些涉及数学的真实情境,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内驱动力,激发了孩子们尝试欲望,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让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接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热爱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了孩子们自身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迸发出了灵感,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出类拔萃的大树,举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师的注意;给孩子们介绍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孩子,善于思考,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说说怎么知道的,让孩子们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径.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二十

分层次教学,培“优”转“差”,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各人的知识需求都有所不同,就需要教师去“因材施教”。我认为,数学课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在“因材施教”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培“优”转“差”下功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第一次集中注意力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个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学生90%的知识是在课堂获得的。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好,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无疑是因为前者在和谐师生关系下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用感情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讲台则情满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二十一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个一线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当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汲取新时代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小学是的生活实际与认知经验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教学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有效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也要从长远考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展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的人本教育。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纯粹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喜好,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高涨。教师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所创建的教学情境的目的必须清晰明确;第二,情境必须符合小学的特点;第三,教学情境必须与时俱进。盲目的情境创设只会浪费学生的精力,降低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灵活设置情境,教学的问题明确清晰,教学节奏有条不紊,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此外,时代在进步,教育在进步,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喜好、生活经验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情境。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播放《创造101》的表演片段以及选票结果,为学生分析了前十名成员得票数,从百分数的角度来分析了这十名成员的受欢迎度。这一节目是当下备受追捧的综艺节目,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该节目鼓励学生为了梦想勇敢拼搏。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将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生活是我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的知识时,数学教师不要只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思考为什么三角形会用到这些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回答:“晾衣架时三角形的、自行车的稳固构造、农村的房梁、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教师又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会采取三角形的构造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因为三角形更加稳固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21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多鼓励、赞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自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和合作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预习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安排预习的计划和目标,通过预习来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等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展开工作安排,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最后进行活动的整理和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团队献言献策,还有的学生会回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总之,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导致教学有效性低的因素较多如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展开教学等等。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学要正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个突破,从中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张从容.小学生数学策略性知识形成过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2015(15):191.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二十二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优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案例23篇)篇二十三

本文结合两个教学实例,对教师如何合理利用科学课堂教学预设中的意义生成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了分析.

作者:陈忠秋作者单位:永嘉县瓯北四中,浙江,永嘉,32510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生成性教学预设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三八节讲话稿(案例12篇)

    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稿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引发听众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这些讲话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提升演讲技巧,展现自己的魅力。

    最优徒步活动前领导讲话(模板23篇)

    演讲稿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来提升其艺术性和感染力,使演讲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份精选的演讲文章合集,里面包含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演讲范文

    最新工业产业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心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撰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动力。工业产业园是一个为企业提供各

    热门白鹭听课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2023年工艺员年终总结大全(17篇)

    年终总结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对个人、团队或机构的工作、学习和成长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为未来提供指导。我们已经到了年底,是

    专业派出所重点工作汇报材料大全(19篇)

    工作汇报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工作汇报范文,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工作

    热门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大全(21篇)

    合作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发展,还有助于组织和集体的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合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合作能够有所帮助。甲方:乙方:为发展区域经济、更有效地实施招

    热门心得体会新青年(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体验、领悟和感悟所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我想我们都应该写下自己的心

    专业学校职工安全责任书(案例18篇)

    学校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机会的地方,让我们可以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请大家共同欣赏以下学校教育的典型案例,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师生个人安全,事关千家

    热门校外清洁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近年来,我国社会的环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