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 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QJ墨客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 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汇总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一

8月31日消息,京东联手易观发布《中国网上超市购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首次基于京东大数据,从用户画像、购买行为、支付行为、品牌偏好等维度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网上超市的生态与消费新动向。

报告显示,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网上超市中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居民消费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的人群成为网络超市购的主要人群。消费者在网上超市消费中更注重品质、理性选购。

89、90后用户占比超70%

高收入、理性消费人群构成网上超市新族群,80、90后人群占比超过70%;70%以上的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白领、金融工作者、医务人群用户占比超过85%。网上超市用户中,女性占比70%。

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必需品类

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非生活必需品类的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类。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在线支付购买用户占77.4%

移动电商创造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消费者从选购、支付到收货的流程越来越便利。在线支付成为多数用户的支付习惯,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的`用户占77.4%。其中“白条”等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花明天的钱。

网络超市订单高峰产生在“下班前”和“睡前”阶段,11点和17点和23点皆为高点,10点-11点是进口零食和面膜护肤产品的单量高峰,白领们利用这段时间“逛超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网络超市“品质化”、“个性化”、“大包装”、“体验化”、“社交化”的五大趋势,线上商超与线下超市在品类分布、商品构成、消费习惯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移动化的普及,新生代消费者习惯的养成,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都将导致快消品消费倾向从生活必需品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二

为此,近日我公司对市果汁饮料市场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对小区和街道市民随机的填写调查。

一、市场背景

1. 市场现状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报告显示,国内果汁及果汁饮料实际产量超过百万吨,同比增长33.1%,市场渗透率达36.5%,居饮料行业第4位,但国内果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kg,为世界果汁平均消费水平的1/7,西欧国家的平均消费量为1/4,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2. 市场特点

追求绿色、天然、营养成为消费者喝果汁饮料的主要目的。品种多、口味多是果汁行业的显著特点。据调查显示,每家大型超市内果汁饮料品种都在120种左右,厂家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果汁的品质及创新成为果汁企业获利的关键因素,品牌果汁饮料的淡旺季销量无明显区分。

3. 国内资源状况

1.5公斤。

二、消费特点

1.目标消费群:

调查显示,在选择果汁饮料的消费群中,15--24岁年龄段占了34.3%;25--34岁年龄段的占了28.4%。其中,又以女性消费者居多。

2.影响购买因素:

(1)口味:酸甜的味道销量好。低糖营养性果汁饮品是市场需求的主流。

(2)包装:家庭消费首选750 ml 和1l 装的塑料瓶大包装;260 ml 的小瓶装和利乐包为即买即饮或旅游时的首选;礼品装是家庭送礼时的选择;新颖别致的杯型因喝完饮料瓶子可以当茶杯用,所以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3.饮料种类选择习惯:

72.1%的消费者表示不会仅限于一种,会喝多种饮料;有什么喝什么的占了20.5%;表示就喝一种的有8.3%。

4.品牌选择习惯:

习惯于多品牌选择的消费者有54.6%;

习惯性单品牌选择的有13.1%;

因品牌忠诚性做出单品牌选择的有14.2%;

价格导向占据了2.5%;

追求方便的比例为15.5%。

5.饮料品牌认知渠道:

广告:75.4%;

自己喝过才知道:58.4%;

卖饮料的地方:24.5% ;

亲友介绍:11.1%。

6.购买渠道选择:

在超市购买:61.3%;

随时购买:2.5%;

个体商店购买:28.4%;

批发市场:2.5%;

大中型商场:5.4%;

酒店、快餐厅等餐饮场所也具有较大的购买潜力。

7.一次购买量:

选择喝多少就买多少的占62.4%;

选择一次性批发很多的占7.6%;

会多买一点存着的占29.9%

三、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果汁饮料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没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区分。在消费过程中年轻女性消费者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同时果汁饮料又以酸甜、低糖营养性口味的知名品牌销售业绩佳,而广告是让消费者熟知品牌的重要渠道。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要注重果汁饮料的品质及创新能力与意识。

(2)产品在进行宣传时要注意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

(3)企业在组织销售货品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来相应的营销策略。

(4)企业要注重打造属于自己的、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品牌。

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三

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条件优越,是不少90后大学生共同点,虽然尚未有收入能力,但依靠父母的供给,追潮流、买名牌,出手十分阔气。我的同事黄丹在多所大学走访时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双11,很多大学生都在疯狂的购物之后,一夜回到解放前。

“双十一都买什么了?”“衣服、鞋子那些。”“像刚才取的快递是双十一买的吗?”“嗯,衣服,双十一买的。”“双十一有没有冲动,就是超预算这种情况会?”“我超了很多。平时买那些东西1000多吧,然后我这次买了4000。”

“买的羽绒服、毛衣、面膜,然后以及一些零食。”“那买这些东西是不是超过平时的消费了呢?”“超过啦,好多。”

据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56.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元至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月消费3000元至5000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不低。另有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每个月的消费是多少。

采访中,很多受访的学生表示,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都会主动提及生活费是否够花,对于自己的消费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这也解决了生活花销的后顾之忧,基本没有理财的观念。

“平时对自己的消费有规划吗?”“平时没有什么规划。”“那你消费时候会跟家里打招呼什么的吗?”“没有。”

“消费的时候会跟家里人打个招呼吗?”“会。他会觉得缺什么就得买。”“就是家里还挺支持你买这些东西的?”“嗯。”“他们会提供双十一消费的'钱吗?”“我会自己先忍一段时间,然后真正没钱的时候再向他们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都是靠父母给予,而通过自己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比例不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金峰认为,家庭和学校需做好双重引导,以刚需为主,锻炼学生理财能力。

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四

近日,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2016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对o2o服务的品质和便利普遍十分看重,尝试o2o服务后,消费者的餐饮支出增加了65%。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发现他们正大力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提升服务,拓展市场。

对于一家生意非常火爆的烤肉店来说,服务员接待客人并帮助客人烤肉时一般同时只能服务1到2桌,高峰期时,根本忙不过来,姜虎东白丁韩式烤肉天津店负责人尹海萍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通过上线美团大众点评的“手机点餐”,这个难题解决了。“按照传统的点餐流程,客人点餐需要服务员记录,一般点餐需要10分钟以上,上线手机点餐后,客人扫码即可点餐,还可以多人点餐,服务员无需介入,只需上菜和帮忙烤肉即可。点餐系统节约人力,提升了翻台率,对推送菜品有很大帮助,营业额涨了很多。”尹海萍说。

上海韩国料理店“7年8班”同样通过上线“手机点餐”提升服务水平。据该品牌总监刘和平介绍,餐厅配备5名前厅服务员负责点餐、上菜、加菜、烤肉、买单、清台等服务,原来每位服务员负责至少5桌客人,高峰期压力很大。“去年上线‘手机扫码点餐’项目后,现在餐厅近80%的.点餐、加菜、买单都通过顾客扫码自助完成。使用手机点餐前平均点餐时间为12分钟,使用手机点餐后为8分钟,买单时间也由3分钟降为1分钟。”刘和平说。

随着外卖市场逐渐火爆,如何将堂食和外卖紧密结合是餐饮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汉拿山集团执行副总裁朱璞看来,到店业务与外卖业务存在互补关系,需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影响堂食用户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服务、环境甚至餐具、菜单,这些因素甚至超过食品味道本身,但外卖的用餐场景很多是办公地点,因而其需求是简单、速度快、味道好。”朱璞表示,因此,汉拿山在菜单设置上兼顾了线上线下消费者的不同特点。线下服务全面、产品线长,注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线上菜单则经过了精筛细选,既要保证销量高、符合大众口味,又兼顾考虑烹饪时间和储存的便利性。“汉拿山每个季度都会根据外卖平台上的销量、评价对外卖菜品进行筛选,保证留在线上的都是最适合外卖用餐场景的品类,在竞争激烈的餐饮o2o企业中,目前汉拿山开设的265家店全线接入外卖,外卖订单量增长率达到20%以上,年底计划开70多家新店。”朱璞说。

在大快朵颐之后,如何实现快捷的支付也是餐饮消费的“痛点”。在长期分析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美团大众点评推出了优惠买单、闪惠产品。

美团大众点评到店餐饮事业群运营支持部负责人詹琼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传统意义的团购中,消费者需要提前购买代金券,在消费结束后根据消费金额使用现金补差价,而优惠买单采用消费后实时支付的方式,消费者结账时在美团app中输入消费金额,用线上支付即可完成消费,支付过程中,消费者可自动享受团购价格,不必再用现金支付差价,有效减少了消费者提前买券、抄券、验券、付零等一系列环节。

当前,美团大众点评优惠买单已经覆盖全国近5300个城市的1180万商家,包括金百万、豆捞坊、将太无二等知名商家。由于优惠买单的体验更为便捷,且在促销期间有额外的优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尝试。据南京市餐饮企业黔南云川负责人介绍,端午节期间,借助优惠买单功能,店铺的日流水由平时的不到1万元迅速提升至近5万元。“希望优惠买单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为商户吸引线上客流、进行会员管理外,还能提供线下收单服务。”该负责人表示。

中国饮料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五

全球性咨询公司欧晰析(oc&c)4日发布专项调查报告称,中国消费者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愿意在服装上花钱。

本次调查报告覆盖了来自22个城市的2600名16岁以上的中国消费者,同时汇总了大量消费者访谈资料。

报告指出,归功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中国服装市场在过去十年里发展异常迅猛。从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市场,至20年复合增长率为11%,当前市场总量达到2800亿美元。即使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其依然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服装市场。

据调查,从不同地区消费层级的平均结果来说,中国消费者购买服装的频率大概在一月一次,购买力约为可支配收入的6%至7%。在中国,服装在塑造个人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达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愿意在服装上花钱。

近50%的受访者称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报告称,在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时候,将国际品牌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惯性思维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因为质量以及设计而选择国际品牌,超过90%的受访者说他们希望国际品牌为中国或者亚洲消费者做本土化定制。

调查中,当消费者被问到服装最重要的购买因素时,多数人的回答是“产品质量”,尤其对于25至44岁服装行业的`核心消费群体来说,产品质量是他们的第一考虑因素。报告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趋势,因为在过去五年质量并不是中国服装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

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庄淳杰表示:“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增长,中国服装市场正在转型。中国消费者日益成熟,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他们开始着重质量和设计。”

调查还表明,尽管近几年线上渠道发展迅速,实体店依然是中国服装消费者了解国际品牌最重要的渠道。

欧晰析旗下拥有四百余位咨询顾问,遍布全球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其在香港及上海的办事处为驻亚洲地区的跨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