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HT书生

范本的写作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参照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和提高。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一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广大学子,旨在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调试策略。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使得当代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虽然传统的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为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苛刻,以及大学生本身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比较少,对压力的承担能力不够。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择业,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因此,关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误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有效的面对社会压力。

1.1怯懦心理。

单纯的校园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害怕面度社会上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害怕自己做事不妥当受到别人轻视或者处罚,有些甚至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产生各种消极想法。因为这些种种的害怕与怯懦,使得他们前怕狼后怕虎,做事时总是想着别做错了,而显得畏首畏尾,不仅不能表现自己的真实风采,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而这样的表现在求职的过程中更会加剧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不满。

1.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常表现为不能勇敢的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喜欢听从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地理条件的限制感觉不如他人见多识广,且择业时可能会受到大城市对内保护策略的限制,常常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学业平平,没有任何优势,因而对自己不自信;还有一些学生受到挫折后就贬低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萎靡不振。对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遇到挫折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因为这些原因产生的强烈的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和正常生活。

1.3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评价和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名牌大学就读的以及学习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身上,认为自己拥有社会所急切需要的一技之长恃才傲物在择业时摆架子,挑职位,对薪水,工作条件一挑再挑,对稍有不满的单位就加以拒绝,却不曾想十全十美的职位少之又少,就这样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单位迟迟不能落实。

1.4焦虑心理。

面临毕业时很多大学生都会出现不等程度的焦虑心理,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焦虑,有的同学为市场经济的变化莫测与竞争的风险而担忧;有的为就业城市的选择而焦虑;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他的同时面临着感情上的危机,不仅为自己的就业焦虑还担心俩人工作能否在一起。适当的焦虑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择业带来阻碍,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择业的积极性,然而,许多大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协助,心理承受能力相当有限,毕业时受到一些挫折的冲击就可能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如不能及时缓解,则可能出现失眠,身心疲惫等症状。

1.5求稳心理。

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同时也加剧了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当今的大学生非常清楚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很多毕业生就是害怕面对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找工作时只求稳定安逸铁饭碗,贪图眼前利益,不愿意为未来奋斗,不去想以后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意志的消沉,不利于自己终身的发展。

1.6依赖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保护,在学校里老师又成了理所当然的被求助者和依赖者。从小就形成的依赖心理同样会带到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积极的竞争意识,犹犹豫豫,缺乏信心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依赖父母,依赖各种社会关系去寻求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被人们形象的形容成是父母实力的比拼,而不再是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这种就业途径现在已经为很多大学生和家长们所默认,这样下去大学生何时才能独立于社会,依赖心理往往也会成为择业路上的绊脚石。

1.7功利心理。

功利心理,指人们对名利追求的心理。就业制度改革新制度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重视实惠的物质条件,向往中心和沿海发达城市,忽视个人长远发展。他们在择业时也有为国家社会奉献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长的阻挠,他们选择的往往是个人利益,把有助于个人才能发展,经济收入好等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极度缺乏渴求人才的地方,广大毕业生却常常避而远之。

1.8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也常常遇到,这种心理在择业时表现为不知道何去何从,盲目跟随别的同学,向大城市涌进,甚至在选择职位是也是先看哪个职位报考的人数多,这些现象在那些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同学身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为这种心理毕业生择业的选择减少,道路越加狭窄,是择业时的又一阻碍。

2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又称心理冲突,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两种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是心里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其实大学生毕业之时怀有矛盾心理并不奇怪,但过分而长久的矛盾心理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浅薄,对理想的追求远大且充满激情,而现实中择业道路却是布满荆棘,没有理想的那么好的就业机会。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择业时理性与现实的差距没有充分考虑,所以在择业时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往往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联网影响并改变着。网络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手段,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探讨这一新的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网络心理咨询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和机遇,它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1.什么叫网络心理咨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就是指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人员借助网络资源,运用心理咨询知识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给予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通过线上即时或非即时的互动达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的一种咨询方式。

2.网络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询者中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的生活学习状态是相对封闭的开放状态。很多高校为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一般对大学生的管理实行外严内松政策,即在校园内是宽松自由的,但出入校园还是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例如门径登记制度、宿舍晚归制度等,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感。刚入学校的新生,因为远离家乡和父母,适应性问题的烦恼是必然会有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但是,现在的高校里专职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很少,条件和设备限制了小范围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的可能,网络心理咨询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局,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自我缓解知识和方法,可以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受困学生缓解负面情绪;

(2)帮助受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现实环境;

(3)帮助受困学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4)帮助受困学生用建设性方式走出困境。

3.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象的特点。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正常化:网络咨询所服务的对象是没有器质性变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情绪低落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新生都有类似的状态阶段,他们虽没有明显的神经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苦恼,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人际关系等。据调查,90%左右的大学生都有过心理困扰的经历。

(2)多样性:咨询的对象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做心理咨询,有的也许只是为了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或信息,他们并没有出现心理困扰和不适应,这与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来访者有心理困扰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的服务对象不同。

(3)隐匿化: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虚拟世界的,他们提出的咨询问题存在真实和非真实性,需要咨询人员辨别,并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分析,针对咨询对象个人心理现实给予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是:

(1)匿名性;

(2)开放便捷,信息丰富;

(3)灵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于自我反省和认真思考;

(5)有助于咨询案例整理、存储和资料查询。网络心理咨询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主体的队伍构成应由网络技术团体、“朋辈辅导”学生团体、专业心理咨询师团体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团体的功能层层递进。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很难保证三个团体同时配备,往往带来咨询效果不理想、咨询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网络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运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伦理性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校中心理咨询还是处于弱势,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学生们缺乏意识,不相信心理问题靠谈谈话就能解决,更何况网络是虚拟的,网络心理咨询更无法给予自己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它期望过高,希望通过几次交谈就能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目的。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将马上否认其效果;再则是过分依赖互联网,长期将网络心理咨询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甚至还会演变为网络依赖症。

3.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并且辅助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径。在广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群体数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在现实的运用中,网络心理咨询常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如网络技术、咨询师不够、电脑数量等,从而使其服务远不能满足广大受困学生的需要。同样,因为咨询师资源的缺乏,一个咨询师可能要同时服务于多个受困学生,咨询师的服务质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网络心理咨询是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一种咨询方法,其发展尚在探索期,技术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习惯的,且能够有效消除时空限制。所以说,网络心理咨询发展空间较大,是未来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心理咨询需要这一新咨询方法的介入,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法并驾齐驱,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1]邱芬,王翔。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广场,2009,(10).

[2]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三

1、课上我们讲到了适应与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情花开、情绪与压力管理和自我探索培养自信等方面的内容,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描述其中的知识点,并讲述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课上我们讲到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团体咨询与治疗,请描述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两者的不同,并描述团体咨询中凝聚力建立的过程。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四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面对严峻挑战,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处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承受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学生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极强的进取心,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惯,想不通,从而产生困惑和烦恼,加重了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第二,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炼,只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陷入苦恼、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障碍。第三,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激烈的竞争,繁重、紧张的学习,离开父母后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适应,从在家凡事靠父母必须转向靠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又从各个侧面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给他们造成压力。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学生,压力感、紧迫感就越明显,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第四,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近几年大学生来自于学业和前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积极的认识,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3、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4、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立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抽调心理学专业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专门人才从学习、生活、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帮助;也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活动,吸引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减轻学习的压力;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正确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同学关系,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在品德修养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挫折,提高其承受力,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

第四,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全体教师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五,重视广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这是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为人师表,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态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六,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多姿多彩的学术和文化活动。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启迪其心灵,激发其上进心,培养其愉快情绪,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前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有一定规模,但许多高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都还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各高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此项工作,不能一哄而上。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虽有密切联系,但却不能简单地用德育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同时还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简单传授。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引导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大力加强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急待解决且要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惠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大众心理学,2000,(3)。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0.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五

文章集中讨论了人格与品德、心理咨询与德育、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得角色冲突与统一等问题。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

(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

(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

(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

(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

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一是补偿功能。

(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

(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

(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

(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

(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

(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六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对非智力因素却较少涉及,这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成了能力素质“一枝独秀”的状况。诚实、善良、助人、守约、践诺等对学生成人影响很大的良好素质,因不能被数量化、标准化而没能纳入考试评价系统,处于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焦点的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学生好的表现,被视为应该的正常行为,教师较少给予及时的褒奖。没有正面积极的强化,学生既缺少快乐的成就体验,也没有总结和巩固正确行为范式的积极性。

学生的尝试错误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而被放大,犯错招来的尖锐批评等消极刺激象一块重石压得学生失去自信甚至自尊,这些消极情绪憋在学生心里不能及时有效的排解,使得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主要是在高考强大压力下形成的。进入大学后原有的外在压力消失了,在强大压力下“养成”的习惯发生蜕变,自由散漫的现象大量出现,诸如迟到、逃课、上网游戏、吸烟喝酒。大学中,利益驱动的诱导方式仍然明显,考证、考级、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应试性培训,多有急功近利性质;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往往不在教学规划之列。有关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初步计划的占83.2%,但认为自己不能够坚持的则占50.3%,课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学生占60.8%。这说明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1.2、教学过程“心育”不足使大学生习惯养成缺乏快乐。

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有效的交往达成的。师生的有效交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基础上,通过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承。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学习成绩评价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视而不见”,以成绩评价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做使得学生心灵得到的“挫折”多,而自豪、骄傲少。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发展的积极体验被频繁的消极体验“淹没”,这种痛苦多快乐少的情感体验消解了学生发展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教师灌输的正确理念成为无根之木,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内化为自律的指南。

1.3、片面约束使大学生习惯养成动力不足。

教育的管理功能被认为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约束。

一是“惩罚式”教育。为了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教师习惯以惩罚代替教育。

二是“看管式”教育。为了“不出事”,给学生规定了诸多“不许做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往往缺乏应有的关照。这样的限制并不能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

1.4、不良氛围使大学生习惯养成缺乏支持。

积极心理学重视社会组织系统对个人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社会法律法规、道德风尚、家庭、学校、社区等局部环境都是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组织系统育人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

二是高校没有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氛围。相关部门一般没有针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系统规划,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调查显示,75.6%的高校只是要求教师教好书,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不规定或者不强调老师的育人任务。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七

摘要: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心理困惑。也许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是肯定会影响到自己。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也许通过自己能够调整过来,有些也许自己一个人也解决不了。我们会通过父母、好朋友、同学或者是网络来解决。小时候遇到事了,哭一哭也许就好了。前一分钟还在哭,现在已经笑着和小朋友去玩了。慢慢的长大,也许在也不会哭了。也羞于用哭去发泄,每个人会找到自己排解困扰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自己。当你进入大学以后,可能一切又都变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每件事都要自己去考虑,去处理,没有人可以依赖。很多学生也许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困扰。朋友家人都离自己很远。没有人可以去倾诉,没有人可以去依靠。如果一时没有交到朋友。就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找男女朋友等,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因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手足无措,感觉自己走进死胡同了,没办法了。我们不能有这种消极的想法。我们要积极的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它,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的成长。使自己变的更加成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1、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我们遇到心理问题了,不能消极抵触。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自己乐观的情绪。只有这样才可能尽快的解决自己的困扰。例如,学业问题。在高中是你可能你一个学习成绩很不错学生。感觉自己很有自信,没有人能与自己竞争,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但是,上了大学好像完全变了,是个学生都比自己强。高中建立起来的强烈自信被打击没了。整天郁郁寡欢,完全没有学习的心思了。而且也不敢面对学习。慢慢的就在自己身上出现了逃课、不交作业等一系列在高中都不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情况只会更差。最后沦落为啥也不会,啥也没学到。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不是差学生,每个人的水平也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必要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很多。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努力去学,而不是放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落后,才能和别人能够竞争。

2、学会倾诉。

在大学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也会有很多不愉快的事。

当然也可能受很多委屈。也许自己的情绪会变得很低落,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时,我们要找一个倾诉对象把自己的事说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等。他们都会给你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让你走出情绪的低谷期,重新变得阳光乐观。千万不能把不舒服的事一直憋在心里,越积越多,时间久了会对你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3、保持内心平衡。

保持内心的平衡主要有三种方式,情绪自我控制、焦虑的减轻、自我转化。情绪自我控制只要有发泄、数数、深呼吸、联想释放等方法。发泄有很多中方式。例如,可以去疯狂的玩,去山顶上大叫等。深呼吸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如果哪个人惹你生气了,你也许可以把某一件东西当作他痛扁他。从而达到发泄的目的。在国外有很多专门的心里发泄室,里面的东西随你破坏,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

还有就是自我转化。让自己的压力变成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去学习,努力的去工作,忘掉所有的烦心事。

3、改变形象。

通过改变形象增加自己的自信,消除自己的烦恼。例如,学会微笑,走路时昂头挺胸、或者化妆。当你微笑着去面对生活是,生活是充满阳光的。如果你每天愁容满面,生活对你也会很吝啬。

当你感觉很自卑,没有自信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来增加自己的自信。你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帅一点或漂亮点,使自己心情变得好点,慢慢的增加自己的自信。

4、转移注意。

当朋友不理解你,而你又一时没有办法解释清楚时,不能一直纠缠在这件事上。而是要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去打打球,看看书,或者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当你运动完或者是看完书后,也许你的内心将会平静很多,也能够更清楚的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对另一件事的注意力会有所下降。这样使自己不过分执着于于一件事,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5、理性认识。

俗语说:思想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见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我们遇到问题是一定要冷静,理性的去分析。不能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一恶小而为之。这种做事习惯也会影响我们,增加我们的修养,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够表现的更成熟点。

6、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实行。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後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於自己潜力的发挥。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7、学会求助。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求助,例如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社会或者进行心理辅导。我觉得最好的求助对象是朋友。首先,朋友是同龄人好交流,也许他们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或许对自己有帮助。如果是父母也许会有代沟,有些问题父母的观念不适应年轻的我们。心理辅导也是一个好的选择。老师比较专业,接触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对我们的心理问题也许会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结束语: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当你遇到心理问题时该如何解决。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八

摘要:

从当今的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向来分析,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建立内心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方式是社会对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实现对以往心理专业教育方式中,对于一些情况矫枉过正的行为的抛弃,从把高等院校学生正面素质的建立这一方面当成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了,来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过程,努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开发本身的潜力。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产生的影响等,同时对建立改良心理专业培训系统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对比;构建;人格。

一、音乐。

我国教育机构所公布的《有关加强一般大学中学生精神心理层面健全教育任务的建议》一文中重点指出“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务是如今在这个时代中一定要整体落实的党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是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进步的关键通道,尤其是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关键构成成分。”能够看出来,发展新型的心理专业方面的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全依旧是重点教育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拥有正面向上的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指出,一个个体内心的心理素养并不会给这个恶人自身带来任何额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当内心产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促使着人们去改掉自身的缺点,深挖所拥有的无穷的潜力,今儿完成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说,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心里专业可以激活人们内心拥有的无限的潜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来获得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信息能够看出,在人的大脑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得到了开发,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证明人们进步发展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正面心理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人的话,人们在社会中以个体存在时,一个一个的都拥有自身独有的.美好的素质,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钻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专业,把相关知识和所学习到的运用到对自己品德素养的培养上,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积极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森罗万象,同时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看待这个专业牵扯的到的情况。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质,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书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气,公平,自省,出众几种道德品质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同时指出这些品德都是人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表现,类似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诚信,包容,有趣诙谐等这些品德则属于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些衍生的属性同样也为人们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构建。

第一,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开始是教育任务中内核部分的明确,当代的社会空间为高等学校学生带来的是没有条条框框舒服的,能够顺其自然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生带给了自主化的选择方案,能够自定义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多样性和自主性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学生的水平和愿望都很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挫折,这说明他在最初也许是一个情绪悲观的学生,因此证明内心情绪是正面向上还是消极停滞的,对一个学生前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就是明确教育培训的个体是谁,针对高校学生建立的心理专业的培训目标理所当然是在校的学生,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训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选取极个别学生进行培训,这就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第二,从教育内容塑造和强化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上边曾经指出,正面的心理专业糅合了几种主要的道德品质,也衍生出来了二十余种道德品质的具体细化,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全的培训需要适当培养这些品质,并且擅长去观察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用正面的角度来观察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身上产生的心理状况,利用激励的方法来和内心产生问题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老师请教,为这些学生设定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保证他们内心的健全。然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意义,由于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品德是难以察觉到的,这并非他们没有过人之处,没有本身的特点,只是因为他们并不会去可以展示这些品德,如此也许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长久以来的隐忍,最终导致自身的特点和内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大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他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善被训练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提升。利用网站论坛、舞台演出、文字报刊等等传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信息,这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都能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为这件事负责,主动挑起完成重要社会任务的担子,为在校学生健全内心品质方面带来更大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这个任务,选择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手段来开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内心的潜力,表扬他们内心的长处,激励他们进步,可以彻底实现积极心理专业对于当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他们健全的内心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任树林.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幸福人生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

[2]李存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6(13).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九

摘要: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总的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现实效?本文从重视心理学这一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了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失去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而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日益复杂变化等因素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欠缺从“人本”出发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从个人不同心理出发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等各要素同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本文就从这一视角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等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心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九十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或单独进行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许多学校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实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多个方面,除了活动课程、讲座之外,还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并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这方面的培养大多数只是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问题重视不够,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规范要求,也不一定能成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没有达到健康标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能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过去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被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透彻地了解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指导实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以及心理威慑、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各种层面的思想文化乘虚而入,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考虑问题,而必须综合社会、心理、教育诸因素去思考分析,以确保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所面临的困难。

(一)普遍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

2.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把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并进行科学分析,影响到心理学的有效运用。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点,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

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少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持漠视态度;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信奉享乐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问题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拉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效果。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大学生不同性格的主导类型,因人施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的“公式化”、“一刀切”。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心理学角度看,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忽视人的个性,采用强输的方法。如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的性格可能就很自卑、很敏感、很冷淡,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自尊心很强。我们掌握了他的性格特征,就可药到病除。因此只有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就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看待这些心理现象,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思想,人实现转变的过程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互为消长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说法和做法牵着鼻子走。自我和他人暗示和鞭策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意象、自我期望,也就是自我意识,就会具备一种改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转变的,人的思想会被潜移默化。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赞美,适当地赞美对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思想状态,如启发、诱导、鞭策、奖惩、批评教育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转变,成为优秀人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积极地影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而且能够对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呢?首先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其次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努力激发和维持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襟怀坦荡、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

纵观近年来的社会新闻报道,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已然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同时也给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已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而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积极的生命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生命教育中,往往在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切实有效的帮助其明确生命的重要意义,且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也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其提高自身在社会的适应能力。

1.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认识世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教育的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的自我意识。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给予自身的转变充分的关注,并且在认识事物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以及极大的兴趣。也因此,对于社会现象的了解大学生总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主动性。2.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渴望生活独立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多方面约束。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形成自主意识,他们渴望生活的独立、渴望能为自己做主,更希望自身得到完善的发展。3.有较强的交往意识渴望人际关系的构建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多年来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因此其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交往意识,并且渴望能与周边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1.生命价值意识的缺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教育的不断强化,我国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也正由于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强化,使得其在自我认识方面出现了分化,而这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产生,如果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则会导致大学生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而这些消极情绪的不断深化,将会造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消极懈怠的现象出现,并且还会通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生命认识方面价值意识的缺失。2.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不足就现阶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往往有着错误的认识,甚至有部分学生在生命的认知方面产生了一定扭曲的心理,而这往往是导致大学校园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现象的产生。这些事件的本质都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不足,以及他们对待生命的漠视,而这些事件的产生不仅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同时还将给学生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害,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当代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生存能力我国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自身的社会及生存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在社会生存方面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薄弱,不仅不具备有效的风险处理的技能,同时还缺乏良好的风险规避的意识,这不仅造成了其自身的能力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可能将其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中。

1.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积极心理学提倡以发展性的眼光来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传统的问题修复式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强调通过发展人的积极品质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始终坚持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时刻保持发展性的眼光,并已发生的或潜在的危机进行及时地干预与预防。2.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积极心理学注重运用已有认知从积极的角度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既要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认知生命,以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价值,也应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生命中积极情感态度的生成。3.系统化教学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并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聚合优势,在学校中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系统,营造出良好环境氛围。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当中,以共同完成这项系统化的教学任务。

1.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不断优化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不断的优化是能保证大学生生命教育切实有效落实的基础条件。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能与学校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之间形成有机的结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断的对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以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为目的,来对学校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进行优化,强调教师自身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提升。而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实现不断的优化就要求教师能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加强自身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进而在实际的生命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

2.科学合理的对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设计课堂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也能有效促进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落实。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国的大学生培养也应充分利用课堂所具备的积极作用,对课堂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证教学针对性的同时强调理论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要注意的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等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将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生命教育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等进行更加积极的培养。

3.运用新媒体来完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新媒体所具备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条件。这也就要求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教师能充分对新媒体加以运用,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转变,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互联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络极大的兴趣,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络喜爱的优势而将新媒体充分的运用到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利用新媒体获取更多的生命教育信息,并深入的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进而是生命教育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4.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能对大学生情感体验加以激发,并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这也就要求我国大学的教师能明确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自身的教育中对人文关怀充分的利用,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对学生的积极思想进行调动,以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切实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能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生命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依据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强调学生引导中的积极性,进而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加以强化。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xx(6)。

[2]邵雅利.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xx(01)。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一

摘要: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总的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现实效?本文从重视心理学这一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了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失去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而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日益复杂变化等因素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欠缺从“人本”出发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从个人不同心理出发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等各要素同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本文就从这一视角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等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心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九十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或单独进行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许多学校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实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多个方面,除了活动课程、讲座之外,还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并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这方面的培养大多数只是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问题重视不够,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规范要求,也不一定能成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没有达到健康标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能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过去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被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透彻地了解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指导实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以及心理威慑、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各种层面的思想文化乘虚而入,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考虑问题,而必须综合社会、心理、教育诸因素去思考分析,以确保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所面临的困难。

(一)普遍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

2.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把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并进行科学分析,影响到心理学的有效运用。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点,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

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少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持漠视态度;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信奉享乐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问题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拉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效果。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大学生不同性格的主导类型,因人施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的“公式化”、“一刀切”。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心理学角度看,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忽视人的个性,采用强输的方法。如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的性格可能就很自卑、很敏感、很冷淡,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自尊心很强。我们掌握了他的性格特征,就可药到病除。因此只有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就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看待这些心理现象,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思想,人实现转变的过程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互为消长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说法和做法牵着鼻子走。自我和他人暗示和鞭策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意象、自我期望,也就是自我意识,就会具备一种改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转变的,人的思想会被潜移默化。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赞美,适当地赞美对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思想状态,如启发、诱导、鞭策、奖惩、批评教育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转变,成为优秀人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积极地影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而且能够对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呢?首先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其次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努力激发和维持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襟怀坦荡、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4]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二

摘要: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上的问题,根据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认知情绪调节;大学生;学习;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有多项关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在南京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公布,其中学习压力位居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问题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没有动力,懒散拖拉,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不当,没有近期或远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科学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3、学习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学习情绪不稳定,其中学习情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习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淡漠,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无序,学习效果差,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学习生活的两级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好时觉得快乐,情绪低落时觉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学习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影响,比如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如果高校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大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勒认为情绪在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情绪有特殊的引发作用的驱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情绪,管理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教育的宝贵手段。

二、认知情绪调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是积极肯定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负面情绪是消极否定的情绪,它会使个体意志消沉,兴致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而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所做出的情绪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调整行为。格鲁斯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就是指认知改变方面的情绪调节,指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它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认知情绪调节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自觉投入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赋予学习以一种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强迫行为的负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的那样,“正是那些对人特别有意义东西,才能表现为他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应该让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价值感。学生只有在心情上为学习的理由找到一个立足点,才会对此积极实施。因此教育既要改变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

四、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影响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又合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后,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的无计划的学习。

2、教师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诱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把专业学习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避免枯燥传授,要尽可能的使传授的思想和内容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的反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学习和使用知识中的乐趣。

3、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有确保成功的机会,促成他们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积极调动学习情绪。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情绪及时应变,比如学生情绪高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尽快到进入学习主题;在情绪的低潮期,由于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教师就应该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或改变,教师的自我言行会给学生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在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一位合格教师,无论是谈吐或衣着都要得体大方,个性热情开朗,处于良好情绪中的老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这样也能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正确对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教师如何看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能够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他们是值得教师重视和为之付出努力的,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平时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而教师是自己潜能的引导者,从而学生们会发现学习过程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重视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促进大学生勤奋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效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成立学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要重视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和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的监管,比如检查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情况,学生的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等常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习诚信情况等等。在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评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由于学习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校期间的交友恋爱关系,经济、就业压力等等因素,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辅导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要结合心理知识进行授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振宏,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629。

[5]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7]孙红梅,郝志红.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三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一、女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抛开的几种“情结”

(一)“都市情结”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二)“恋人情结”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三)“恋‘小’情结”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业。

(四)“求稳情结”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五)“求美情结”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二、女大学生求职时容易遭受的几种“思想困扰”

(一)社会角色困扰。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色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二)职业观念困扰。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三)浮躁心理困扰。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找各种“捷径”。

(四)内心冲突困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

三、女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非主流”就业观念。

(一)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借男友的“船”出洋。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三)学得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

四、结语。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相关阅读:心理学的简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四

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方向。文章通过梳理三种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幸福感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目前,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以主观幸福感为主流。三种幸福感侧重研究幸福感的不同侧面,其理论相互关联和补充,未来存在整合的趋势。每一座城市都因为它独特的型格而自成一派,成就了其独特的美。生活中的美真实地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感受于每个市民的心中。可是有的时候,当你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时,却似乎不那么容易发觉,而这样的感觉其实源于你对这座城市的陌生与不了解,因而创建一个生动的精神家园会让一座城市温暖、鲜活、灵动起来。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所获得的感觉或评价,也即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为哲学基础。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从自我成长的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观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测量上的局限。

(三)社会幸福感。

所谓社会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个体对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界对幸福感的感念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如用幸福感的概念代替主观幸福感,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混用等。幸福感的最初研究范式采取不给其下定义的做法。在实证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认同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成分构成。pwb的六个维度理论和社会幸福感的五个维度理论也都没有清晰地界定幸福感的定义,没有研究各个维度存在怎样的关系,怎样结合为一个整体、全面的幸福感。

(二)忽略了幸福感的文化特性。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性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证实了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作用,笔者也感受到幸福感是与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的。

(三)混淆了幸福感的来源与结构。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把幸福感的来源等同于幸福感的结构本身。幸福感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虽然不同个体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结构。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带来幸福感,但心理需要并不是幸福感本身。社会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是幸福的来源,但不是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一)进一步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

能否对幸福感概念科学全面地界定,关系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义。幸福感的定义应体现其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的界定应重视幸福感获得的过程,推动对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将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的幸福感定义。

(二)三种幸福感的整合。

随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出现整合的趋势。现有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侧重单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分离了幸福感的整体性,且相互之间出现矛盾和重复交叉现象。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者的整合将有利于建构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国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国内苗元江、金玲玲、宛燕等都进行了三种幸福感关系研究,证明三种幸福感在理论结构上相互关联,而且初步确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论结构,形成未来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三)深化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文化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幸福的认知、感受和追求方式不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国内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说明本土化的具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待关注。

幸福感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一,是精神情感的重要因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对校园历史传统的择优传承,以及对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获得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创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过程,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奥秘、求知解惑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契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五

如今,随着高招门槛的逐年降低和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女大学生就业艰难尤为凸显。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她们的就业心理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这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是分析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业。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色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找各种“捷径”。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相关范文推荐

    机关作风整顿心得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现在就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能力会有所帮助。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其执法水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傲慢与偏见读书心得(热门17篇)

    读书心得是我们思考、记录和分享阅读体会的有效方式,对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书心得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寒假里,我读完

    幼儿园心理讲课活动方案(专业14篇)

    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内容、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要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活动方案的编写,我们整理了一些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首先:在幼儿健康

    我的二三事初范文(19篇)

    优秀作文是在大量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来的,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与独特的思维视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我来给

    土地联合经营合同大全(20篇)

    经营是企业管理者利用一定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和行动,以达成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小编精心收集了一些经营总结的写作范例,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

    母亲节活动方案策划幼儿园(实用21篇)

    策划方案需要与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和协调,确保方案能够有效执行。看完以下的策划方案范文,相信你对于自己的方案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改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春日感想心得(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接下来是一些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听力考试是英语过级考

    弘扬一二九运动精神(优秀18篇)

    优秀作文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富有思想深度和感情厚度,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不妨一起欣赏,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九·一八,一个国人

    大一感悟及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巩固和提炼,也是对自己思考和成长过程的记录。通过写心得体会,我更加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大一生活是我们

    学生的环保演讲稿(通用18篇)

    演讲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准确,表达方式要符合演讲的目的和场合的要求。这些学生演讲稿从不同角度和主题出发,体现了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思考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