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笔舞2023年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一

这学期有幸聆听了我们组的骨干教师马忠彩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时感触颇深,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借此机会原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

亮点之一:理解多元,朗读个性化。

课文中出现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马老师马上抓住这段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指导.马老师紧紧这段中“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三句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该怎样读呢?马老师强调多元理解,个性感悟。再如“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声音读出父亲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父亲连续挖了三十六个小时,又饿又累,应该压低声音放慢速度体现出悲喜交集精疲力尽的感情。还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间的退役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觉得应慢点读,因为父亲累了,有的认为应该快点读,因为父亲已经等不及了.马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可以说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

亮点之二:读写结合,深入研读。

朗读升华,已然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听课人无不被马老师纯熟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学完文本后,马老师又把文本当成了凭借,适时的进行读写结合。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里只写了人物的动作“挖”,那你能想象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吗?请同学们拿出写在作业本上。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想象一心只想救儿子的父亲,想象非常合理。语言催人泪下!情感。练笔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了,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让学生收益无穷呀!

课程改革大潮中,每个有志于小学语文的改革者都在艰难探行。而马老师却能不露斧凿痕迹,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水乳jiao融,实在让人叹服不止,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呀!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三

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我显得耐心不够,没有进一步耐心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走进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默读,用笔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能找出句子,通过读、想象、说、写,学生能揣摩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联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接着回顾父亲关爱自己的点滴,感受无痕博大的父爱,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能够读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课时,我有时缺乏教学机智,有些地方自己说得较多,课堂情感的酝酿没有达到高潮。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四

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

1、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了地震的危害。从学生的准备来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通过实验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在瞬间倒塌的情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我准备的视频资料对学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楼房倒塌时动态情景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触动是很大的。地震时的各种场面也是学生想象不到的。

3、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学生环境,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去进行探究学习。

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总之,学生们课堂秩序好,积极的参与活动,发言踊跃,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五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 、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六

《地震》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避震演习。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过学习知道了地震来临时应躲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课上展示的环节,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要学好科学学习的愿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身临其境,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幻灯片小组、电子报小组和视频小组的同学不但提高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使科学课堂不再沉闷,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手抄报小组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丰富了视野,还提高了美术的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通过本课教学,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献计献策、开动脑筋想点子,想创意,如何带领同学们生动的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兴致勃勃。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生,还是“小演员”、“小老师”、“小制作者”等,不但教会了同学们知识,自己在课堂中语言、实验、电脑制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七

一: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用图片导入新课,在讲述火山的成因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就是火山喷发的内因、喷发物、火山的利与弊以及火山的类型。

本节课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这学期才从事科学教学,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预计中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

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三: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八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坚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根据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教学,期望这节课一定会收到很好效果,结果我失望了。课前同学们不是查阅了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和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吗?对当时的地震情景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呀!怎么笑得出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课下,我认为思索每一个教学环节,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体会如下:

第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血流成河,哭声喊声的场面没有亲自目睹呈然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只是感性认识,应该再借助一些有关洛杉矶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声像资料,多做一些铺垫,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认识。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情景时,自己的情感不够到位,所以难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像这类感人的文章,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营造出文中的氛围,然后,再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第三、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仍然坚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充满了父子间的爱。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抓住“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不错。

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整节课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非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作为引导者而非是领导者。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在备课中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步,未能清楚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社会经验、情感经验、成长经验等,想当然地把我个人的价值观附加给仅仅十几岁的孩子身上,我以为他们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这场大地震时,感情上找不到共鸣,觉得这离他们太远,这是他们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我虽然为帮助同学们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播放了一段视频,但未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使他们与文本融为一体。我觉得如果在播放视频后让学生自己去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比由我说出来的效果会好很多,更能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而非一个教师的独角戏,应该把跟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背离了教学初衷,是一个致命问题,这一点的教训铭记心中。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

在教学中朗读还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这也是学生未能感受到文本震撼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学生自始自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感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研读中,虽然我范读、引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如果可以再进行有效地引导指导,效果能好些。还可以在问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后,给学生们时间来写写,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动动笔,也许有更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语句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并能更好地升华情感,而不是作为教师的我激情澎湃而学生们却未能有触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未能融合为一体。

三、以训练促能力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这方面来源于平常的训练,由于我未做系统训练,使得孩子们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的能力还很差,也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这跟在平时课堂中对他们的严厉压制有关系,平时未能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次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敢说也说不出来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去说,特别应该重视课前演讲和口语交际。以前在演讲时孩子们总是临阵磨枪,随意拿一本书读一读就算完成任务。我觉得课前演讲应让孩子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

四、以人文厚积淀

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我还发现了现在的学生不懂得去感悟生活,能够引起他们触动的事情太少了。有句话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要想让他们能够从生活细小的事有所感悟,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敏锐地为他们捕捉任何一个可以拨动学生心弦的事件,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孩子们语文素养,更能体现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地涌动。

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反思篇十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猜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利导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没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堂课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过程应得到很好体现

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分析数据、交流资料,都应体现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根据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

在这堂课上,应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试验中的木棍或竹片相当于什么?岩层(木棍)在什么程度下会断裂?断裂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还要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避震小常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在逃生演练前,我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先让学生假象并讨论:在逃生时,如果大家都涌向门口会出现什么后果?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如果同学们都涌向门口,那样谁也不会逃出去,应让他人先逃,让靠近门口的人先逃,自己躲在坚固的桌子下,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为了更进一步让他们体会这种情感,还让他们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文章后,使每个学生深深体会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高尚的情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