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300字优质

时间:2023-05-17 作者:储xy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一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二

初读,你会觉得它太没“戏”了。你看,剧中人物就是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戈多是谁?等他干什么?这两个流浪汉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白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最后,戈多没来,于是他们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没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如果说这也算是戏剧情节的话,情节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荒诞!如果说有所悟的话,只能说,剧中写的两个流浪汉卑微、低贱,生活毫无着落,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

但是,当我们联系本剧的写作背景再次阅读,就可理解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z41,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后,再次赏读作品,就会领悟到,剧作有意打破传统戏剧常规,既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又无情节结构;有意让剧中人物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和做一些无聊的动作,这恰恰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艺术手法。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这种非理性夸张,再加上舞台、灯光、道具、剧中人物荒诞的外形,使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难怪,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真实可信,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却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闷绝望的心态和惨淡的人生。

1.下面是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树下见面后的对白:

爱斯特拉冈 在一条沟里。

弗拉季米尔 (羡慕地)一条沟里!哪儿?

爱斯特拉冈 (未作手势)那边。

弗拉车米尔 他们没揍你?

爱斯特拉冈 揍我?他们当然揍了我。

这段对话反映了他们的何种境遇?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爱斯特拉冈无家可归,晚上只能在一条沟里过夜,而且还挨了打。对此,弗拉季米尔还表示羡慕,可见他的状况尚不如对方。从这番对话可看出他们的生活极其贫困。其实这两个流浪汉的境遇正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下层贫困的人们陷入生活绝境的写照。

探究学习:两人的对白虽然凌乱,颠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时对相信《圣经》者表示嘲弄。这反映了当代的西方,遭受“二战”身心摧残的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的怀疑,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

3.剧中反复出现下列这段对白: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

探究学习: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白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救世主”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的一种寄托物,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探究学习:两个流浪汉是被现代工业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永无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够实现的希望,反映了沦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终究无法实现的绝望心理。再扩展范围,其实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闷和迷惘的真实反映。

1.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派文学,源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在20世纪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试收集相关资料对荒诞派戏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的社会情况探究“荒诞派戏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荒诞派戏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读书目:

(1)《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写作知识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3)《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4)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方法: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参读书目:

(1)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尔选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三

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 介绍荒诞派戏剧。

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 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 布置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参读书目:

1.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尔选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四

等待戈多(节选)

●说     课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戏剧作品要注意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没有激烈的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作者以此来体现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了解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重点

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介绍有关贝克特及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有条件准备《等待戈多》剧牒片,事先让学生观看,印发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文字。

●预习要求

课前印发有关资料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浏览一遍(参见“备课资料”部分)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让我们打开书本。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剧本说明部分,一生扮爱斯特拉岗,一生扮弗拉季米尔。

三、归纳与提要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动作?

明确: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

示例1: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我想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示例2: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四、重点解读

1.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示例1: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示例2: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示例3: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4: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讨“等待”。

教师点拨:有人认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投影)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示例1: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缥缈的希望。

示例2:为什么要等?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3: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

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一类戏剧我们称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试通过比较分析其荒诞性的具体表现。

示例1:传统戏剧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较具体的社会属性。如《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有鲜明的烙印。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两个(节选部分),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体现什么社会属性,人物也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的。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和无价值。

示例2:传统戏剧一般比较注重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和烘托。如《雷雨》中,既有工人罢工的社会环境,又有雷雨到来前后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而《等待戈多》大家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等都非常简单。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的,于是他们有意识的剥去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道具只是成为直喻社会存在的一个符号。这些都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

示例3:本文的语言形式和传统的戏剧语言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语言,如《屈原》犹如一篇散文诗,《雷雨》激烈而充满感情的人物对话,《茶馆》中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鲜明的人物语言。而本文的语言确实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语无伦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在阅读时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正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所在。原本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工具。而荒诞派剧作家却认为,社会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无法交流,人物间的语言根本就是多余的,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成为掩饰世界的本质,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所以本文的语言就体现出以下特点:语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让人莫名其妙,人物与人物之间构不成对话。如狄狄和戈戈之间关于忏悔的对话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所云。文中还有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非理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荒诞性的表现形式下却体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是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对过去的无所适从等等,都能使读者感受到。

示例4: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示例5: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示例6:思想意义的荒诞,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诞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戈戈和狄狄衣衫褴褛,言行鄙俗,思想混乱。剧作家描述这样的形象破碎的人物,目的在于集中地反映人类的卑贱状态,强调人的异化与毫无价值。

●板书设计

等待(!)  戈多(?)

爱斯特拉岗

●学习卡片

我们在一生当中总在等待着什么,等待着机会的来临,等待着奇迹的发生,等待着幸福的降临,等待着厄运的离去。有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等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我们等来的却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等待花开花落,等待潮起潮退,等待岁月的轮回,等待着直到时间的尽头。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想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五

、“能够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日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能够证明自我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吗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人说物极必反,读完这样的杯具后,我思考,现实的生活不能重复这样的杯具,我们要因为欢乐所以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欢乐的。

反应到教学中,我想就是欢乐学习,学习欢乐。

斯宾塞说过:“孩子在欢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欢乐的。”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欢乐,大脑被激活,能简便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看起来是很小的问题,但孩子一旦明白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他也会同样对待其他人。

学生绝不是我们能够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理解者,相反,如果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能够增加孩对子对教师的信任,并且学习效果会好得多。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教师为他们操心,自我尽可能地按教师的要求管束自我的言行。这样,学生原先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并且表现得相当主动进取。

每当遇到孩子有什么提高或特殊表现时,及时的与家长进行联系,将孩子的提高和成功告诉家长。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自豪感被树立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们会更多的重复同样的良好行为。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欢乐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让自我成为一个欢乐的人。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生活!将悲观留在杯具里,让生活中充满乐观。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六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中国荒诞的事特别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七十年代个人崇拜。

2、从《秃头歌女》情节介绍。

3、贝克特简介: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二、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

(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二、叫学生表演性朗读课文对话

1、开头至111页“爱斯持拉冈  你干嘛不帮帮我?”

2、113页“美丽的地方”到114页“你说话真是不留情”

要求学生能读出那种无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乱的意思

三、讨论问题: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2、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

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

教后:

学生的讨论有这么一些意见,很精彩: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七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八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剧情: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教学过程 

一、学生排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二、品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围绕两个流浪汉来展开剧情,揭示戏剧冲突。精疲力竭的爱斯特拉冈“使劲往下”脱靴子,“使尽平生之力”脱下后,往靴内又瞧又摸。弗拉季米尔也脱下帽子又瞧又摸。两人各自反复做着无聊的动作。他俩人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在的到来。为了生活,两人都有过上吊的想法……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的遭遇,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指导学生在熟悉全剧剧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明确:的中心是“等待”。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脱浑浑噩噩的悲惨处境。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因为他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戈多的本性就是“不来”。所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等待是虚幻的、荒诞的、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同时又是无奈的。除了等待,他们别无选择,不仅活着没有意义,连自杀寻死都不可能。即使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们还得继续等待下去。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设计b

比较阅读

比较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从深层意义上说,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荒诞派戏剧,具有高度的象征性。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于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中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的场景与情节,则象征着生活的停滞、枯燥、繁琐与乏味。整部戏就是通过人物、情节、动作、对话与场景的象征性来强化它的象征性主题。

与传统的戏剧迥然不同的还在于它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合乎逻辑的对话,没有生动活泼的动作,没有鲜明的戏剧冲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全剧结构散漫,有些支离破碎,仿佛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连缀而成,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表演程式。

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c

拓展训练

课下阅读全文,围绕剧本的主题或写作特色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①把握作品,深入分析,作出评价。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700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