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笔尘

教案模板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能够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和反思。教案模板范文的参考可以提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的备课思路。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一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二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千克的认识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1000克。

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四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盘秤、天平、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平、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用秤来称。)。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平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平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平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五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我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七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千克的认识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八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九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一板块“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天平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克是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

l、情境导入,看一看。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二

课的开始,孙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胡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在新课教学中,胡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胡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

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

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五

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一、课前准备。

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三、实践操作。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从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掌握得都还不错。但是在对实物的质量进行估计时偏差还比较大,填写单位名称也有一定程度的错误。说明学生还是欠缺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还是要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缺点:

整节课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在导入上花费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在认识几千克上显得很仓促。学生的活动还需要花工夫设计,还缺少估计方面的练习,如在学生感受1千克词典的重量以后,以此为参照物让他们自己去操作,看多少本书的重量也大约1千克,这样一来学生的活动就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地进行,而是自己主动去做,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六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同学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同学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同学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动身,灵活处置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和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同学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同学充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同学,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同学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同学充沛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同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明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同学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同学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2023年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17篇)篇十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相关范文推荐

    以温暖为话题的高分范文(21篇)

    作文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好机会,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欣赏优秀作文范文有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和写作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家,一个温暖的代名

    最新坚持让梦想启航(优秀15篇)

    梦想是我们追求卓越的信念和追求完美的动力,它驱使我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成功人士的梦想实践心得,或许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快乐的日子总是过

    2023年长恨歌读后感字(优质21篇)

    读后感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机会,我们可以尽情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其他读者一同交流和互动。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学者以及读者们的读后感分享,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解读

    最新珠宝五一节活动方案(通用17篇)

    制定活动方案可以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从而使策划者和参与者都对活动充满信心和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活动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端午节"链"结顾客心。1、

    公司职工的离职证明(通用17篇)

    职工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以保持职业竞争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职工培训与发展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尊敬的领导:本人,年月日加入本公司,任职于。于年月

    2023年建党一百周年活动演讲稿(模板14篇)

    在演讲稿中,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演讲稿是为了向听众解释和说明某个问题或观点而书写的一种文本。在撰写演讲稿时,我们要先

    话英雄演讲稿(专业20篇)

    演讲稿范文的撰写需要注重逻辑性和说服力,能够打动和引起听众的共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几篇精彩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尊敬的老师们,同学

    2023年友谊的初中友谊初中大全(19篇)

    优秀作文在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多方面的意见和观念,做到全面客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几篇优秀作文吧,感受其中的优秀之处。世人说友谊无价,我说友谊廉价,

    最新父亲生日请假条父亲生日祝福语(模板18篇)

    祝福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意的分享,让我们用最真挚的祝福为他们带来祝愿和祝福吧。祝福是一门艺术,我们该如何运用好它的技巧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祝福语,希望

    2023年白夜行读后感(通用18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文学作品后,对其内容、主题、情感和观点给予个人理解和反应的一种文章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所读之作。请大家移步下方,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