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念青松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框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安排。为了方便教师们备课和教学,小编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一

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二

胡**老师带来的一节《圆柱的认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扎实的功底让人佩服,她甜美有力的声音是我所羡慕的,接下来就来说说整节课的一个详细的评价。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胡老师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有知识进行新课的引课,让学生有话可讲,每个人都能讲出原有知识的点点面面。从而引出圆柱这个图形,因为学生之前对圆柱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样子的图形是圆柱,只不过没有通过概念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圆柱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

二、新授新知。

1.先从圆柱的构成开始教学,有摸一摸等方式对圆柱进一步的学习,感受到圆柱的底面是圆形的,而圆柱的侧面则是一个弯曲的面,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叫做曲面。对于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计算是已经学习过的圆的面积计算,本节课就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胡老师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体现了小组互动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是从学生的观察与发现中找出圆柱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上下一样粗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会搞不清什么样子的图形是圆柱了。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问题“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上下两个底面是一样大小?”此时学生就开始验证的过程,有的画线,有的测量,等等方式出现,此时也可采取同桌为小组交流的方式协同合作,胡老师这个地方忽视了这一点。然后是汇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测量直径、滚动圆柱形物体(注意起始点),这样就能等到圆的周长相等,从而得出圆的面积也是相等的。然后以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圆柱。

2.教学圆柱的高,从两个高低不一的圆柱引出圆柱的高,顺其自然的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教学高的概念(上底面与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学生回答到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的时候教师这里可以问下学生为什么是无数条?而胡老师这个时候并没有深究。然后就让学生开始画高,学生在画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演示。画好了之后有开始让学生自己测量圆柱的高,此时就出现了圆柱体的平放和竖直放等情况出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什么才是圆柱的高。

教师解释生活中的圆柱体的高,有深、厚、长等。

3.圆柱侧面展开,因为学生准备好了学具,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剪开之后展示,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开始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水到渠成。

三、归纳总结。

从板书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从认识圆柱体开始,学习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侧面展开,对后面的圆柱的表面积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柱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

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利用实验,引出体积。

复习旧知:什么叫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2.质疑,揭示学习目标。

揭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培养想像能力。

观察质疑:利用两个环节1.等底不同高,2.不同底等高两个环节,比较两个圆柱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圆柱体积的大小与高和底面积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猜想,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六)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圆柱教具。多媒体。

学具:圆柱学具,数学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问难。

1.复习。

教师出示圆柱教具,让同学们回忆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

2.利用实验,回忆体积概念。

得出:圆柱的体积占有了一定的空间。溢出的水就是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3.我们还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拿出题卡完成题卡一的内容。完成导学案题卡一。

第一题填空。

长方体体积=用字母表示正方体体积=用字母表示第二题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只列式子不计算)。

二、猜测并验证(利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师:猜测一下,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量有关?

课件出示圆柱的底面积相同,高不同,谁的体积大?高相同时,底面积不同,谁的体积大?

完成导学案题卡二。

第一题.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第二题.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哪些量有关系?第三题.验证猜测的结果:(括号里填大、小或相等)。

(1)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比较大小,高长的圆柱体积。

(2)高相等的两个圆柱比较大小,底面积大的圆柱体积。

(3)通过观察,你认为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和有关。

二、利用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圆柱体积公式。

预设一:

将圆柱体放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测出流出水的体积,就得到了睡得体积。

预设二: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四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圆柱的底面积为s,高为h,它的体积v=()。

(2)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高为h,它的体积v=()。

(3)6.4立方米=()立方分米2升25毫升=()升=()立方分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dm,高是2dm,它的侧面展开图是()形,这个展开图的周长是()dm,面积是()dm2。

(5)把高2m圆柱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20m2,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2、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1)做一个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圆柱的()。

a.侧面积b.表面积c.体积。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半径与高的比是()。

a.1:2лb.1:лc.1:4лd.2:л。

(3)圆柱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3,它的体积()。

a.不变b.扩大到原数的3倍c.放大到原数的9倍d.缩小到原数的1/3。

(1)底面直径是12dm,高是20dm。

(2)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10cm。

4、一段圆柱形木头的体积是157dm3,底面半径是5dm,它的高是多少?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习环节。

1)基本练习。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习。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习。

激趣设疑。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六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

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七

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八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习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平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平,建立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变了,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平。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九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

肖老师的圆柱体的表面积评课稿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一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习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平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平,建立新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变了,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平。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二

面对复习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面对本课的重点解决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习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一只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又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第一个举手,把别人的风头都给抢去了,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每次我总是压一压他的积极性。给大家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等一会再说你的方法,谁知道这个积极分子不容我把话说完,已经拿着自己的圆柱体跑到讲台上了,(哎,让我怎么评价他呢,耐不住性子啊,再稳重一些多好啊?):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圆柱体的生日蛋糕,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提问:切蛋糕,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蛋糕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再思考。我想想了,这是我该出手的时候了: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

这种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因为,解决问题前,已经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为把圆柱体进行等分转化成长方体体积来推导做铺垫的。谁曾向,这种用堆的过程来说明“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体积的道理,实际是积分思想,这是要到中学才学习的,学生不好理解的,竟然跑到预想方法之前了。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啊。课堂上的精彩总是不期而至啊。试想,如果,刚开始他举手,我就像以往一样”压一压他,让他和其他学生同步思考,说不定,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瞬即逝,那么这个精彩的火花就不会在课堂上呈现。

由此感悟到,课堂上,要给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及时的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文档为doc格式。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我初步拟定以下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渗透转化、等积变形、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而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我把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知识迁移法。不仅能够清楚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课伊始先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问:你会计算那些图形的体积?提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

师出示两组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圆柱大,由此引到圆柱也有体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怎样证明圆柱的大小呢?圆柱的体积可能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从而大胆的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猜想,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移植过来吗?2、圆柱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思考后就会发现圆柱和长方体都有高,但底面不同,如果能把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就好了。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是如何转化的。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把各自的发现在组内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我又课件演示,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再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进而可以想到把底面平均分成的次数越多平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最后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小结我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整个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完成“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例6。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我安排例6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五)练习。

1.基础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拓展练习。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我的板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能够清楚的反映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本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条线进行教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四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五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进行的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较扎实,并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学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整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导入新授到独立解答问题,环节清晰,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找到重难点,突破重难点。通过2个瓶子的倒置,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再来求它们的体积。在进行转化时,让学生明白倒置前空气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还是倒置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要求瓶子的体积实际是求什么?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习探究氛围高,体现高年级学科特点,并且灵活运用生命化课堂的四自模式、新技术,运用熟练,课堂中使用恰当有效。但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更简洁明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

刚刚尝试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

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七

一、我在导入时,突破教材,有所创新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我教学新课时,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是由教师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八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废弃物自查报告(优质16篇)

    自查报告是对自身行为和工作的全面梳理和检查,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有力工具。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查报告样本,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导语】本站的会员“gw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9篇)

    教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指导。推荐阅读以下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三年级(3)班化学科教学工

    度共青团建团百年心得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事件、经历或任务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10.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应用和理解,也发现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小学个人工作心得体会(实用19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真实客观地记录工作中的点滴,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工作热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情境之后,教师由

    街道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精选19篇)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也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在将来

    中学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模板18篇)

    在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明确责任与权限,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最好的实施方案,只有最适合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近年来,我校在积极带领教师学

    介绍一本好书全文(优质17篇)

    作文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示和诠释。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受到启发和感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

    研究生入党申请书新版(汇总17篇)

    研究生入党申请书是展现个人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成果,是对自己为党和人民事业所作贡献的一种总结和概括。通过研究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一篇出色的研究生入

    我迷路了小学大全(14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富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文采。这些优秀作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让人叹为观止。这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天上

    绿野仙踪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将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