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雅蕊

教案模板可以被多次运用,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一

分析:按人数平均分成8人一组,或平均分成12人一组都正好分完,那么总人数就是8和12的公倍数,再根据总人数在60~100之间进行求解.

解答:

解:8=2×2×2;。

12=3×2×2;。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那么8和12的公倍数有:24,48,72,96,…。

由于总人数在60~100,所以总人数就是72人或者96人,最少是72人.

答: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至少有72人.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利用公倍数求解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倍数,再利用总人数的范围进行求解.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生:三四十二。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3:6。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生大声说:没有!

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

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舒服。

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他用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

生: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遗漏。试一个。20。

生齐:1、2、4、5、10、20。

再试一个:15,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

师: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会找一书的倍数吗?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21、300。

师: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3×1、3×2。

师:能理解吗?

生1:3+3=6、6+3=9。

师:有理吗?不要小看加3了,当到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生:略。

师: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掌握了吗?试一试。7的倍数。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50以内7的倍数。

师:谁来说说这一次你找了哪几个?

生:7、14、21、28。

师:为什么不加省略号?

生:因为给了一个限制。

师:任何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略。

三、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神奇奥秘。

生1:27。

生2:36。

师:把你知道的两位数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说,师:如果把你们说的两位数按一定顺序排出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排数,是这样吗?屏幕展示:

18、27、36、45、54、63、72、81。

仔细观察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9的倍数。

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8的倍数)。

师:发现了什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不一定都是8的倍数),7颗珠子、6颗珠子呢?其实这里的学问没有同学想的那么简单,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珠子,看看6颗5颗4颗拨出的两位数到底和珠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其实不仅在计数器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生1:1。

生2:99。

师:还有谁要发表的?

生3:9。

师问生2:为什么认为99的因数最多?

生:9是最大的。

师:张老师公布一下答案:60。

师:可以一起找一找。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比99多多了。是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你们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60分),一分=60秒,这里的60和刚才的60有关系吗?这里的60就和100以内的因数有关系,你们相信吗?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字王国》,学生读有关资料。

师:相信了吧,其实张老师一开始也是特别不相信,咱们历法上面的。

生:1、2、3、6。

学生试这四个数。

师:写出所有的因数,然后把自己给去掉。

生:好奇心。

师:数学家们能透过枯燥的数学本身看到里面的东西,就像我们今天这堂课一样,透过数字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规律。高斯曾经说过的把数学比作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研究的只是数论中的最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识,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四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五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六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大公因数、小公倍数提供了需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七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第70~72页。

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依托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来开展各项活动,力求通过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将学生操作和思维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数学思考: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整合点1:用图像声音创设情境。

第一步,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帮助神探柯南破译密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突出“倍数”和“因数”这两个关键词之后,板书课题,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整合点2:用直观演示深化体验。

在“建立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操作思考,我把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摄像头整体投射到屏幕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应的组满屏显示,并把各种拼法及对应的算式剪切入电子白板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代表同一种拼法。根据学生得出的乘法算式,拖出本节课的两个概念,并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这两个算式中数字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整合点3:用动态展示突出本质。

在“应用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汇报找到的3的倍数时,有选择性地进行截屏,同时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比较、辨析、优化,建立有序地寻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根据3个实例,归纳倍数的特征,我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形象地突出了倍数的特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教学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归纳因数的特征。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后,我将学生中两种典型的想法,同时呈现在白板上,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通过层技术显示几乘几等于36和36除以几等于几,这两个一般性的算式,并通过圈画突出列举的有序性,强调“成对找,分开写”的口诀。接着归纳因数的特征,我仍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突显了因数的特征。新授结束后,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操作,及时进行方法的巩固。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回顾总结时,我通过重点画面的回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始的问题,有问有答,前后呼应。最后进行检测反馈。

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有着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功能,能够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即时保存,随时调用。在本节课中,学生操作、探究得到的各种生成性资源被有选择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而且这些生成性资源还是下一环节必要的教学素材,这样环环相扣、前后贯通,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世界。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八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结论: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3页:《倍数和因数》。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及时练习。我把“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十一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专业12篇)篇十二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有序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师暑期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参与培训活动后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培训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将给大家带来许多启示。。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保教活动中得以

    雷锋精神代代传个人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和感受,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雷锋精神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美德,它鼓

    我最亲密的朋友三年级(通用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希望能够让大家从中汲取灵感和借鉴。

    寒假放鞭炮大全(18篇)

    优秀的作文常常能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思考和对于特定问题的独特见解。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虽然我还是有些害怕,但是我可不想让哥

    七年级数学寒假读书心得范文(20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赶紧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个人心得(优秀21篇)

    写心得体会能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涉及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不同的经验和

    骨科主任竞聘演讲稿(专业17篇)

    竞聘是一种通过面试和申请等方式,争取获得职位或荣誉称号的过程。接下来是一些关于竞聘中如何突出个人优势和个性特点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大家好!我叫***

    大学英文自我介绍(通用22篇)

    自我介绍可以提前构建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接下来是一些简洁明了的自我介绍示范,大家可以学习借鉴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xxx,来自北京市,现在

    服务顾问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汇总19篇)

    顾问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这里为您整理了一些实用且高质量的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初中文明只差一步大全(12篇)

    作文创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一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