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笔砚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我刚刚完成了一堂教学,感觉还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它关系到教学的改进与提升,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与帮助。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一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

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1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五、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六、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作业: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三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取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透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四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三、总结全文。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六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此刻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好处。

3.这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带给的文章〗。

教学要点:

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资料。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资料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能够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能够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能够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透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潜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状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状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好处。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十分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证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资料。

阅读思考:(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3、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明白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4、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立功-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再立功-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负荆请罪-勇于改过。

(原因)(结果)(品质)。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八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二、体会人物品质: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板书:          将  相        。

完璧归赵         。

廉颇     渑池之会    蔺相如。

负荆请罪   。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再来看第二句: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一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借助课件、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

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设计意图: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二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

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三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四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五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六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篇十七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年终总结汇报(热门20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经历和收获的一种总结和整理,对自我认知和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当然,很高兴帮助

    小班下学期家长发言稿(实用16篇)

    发言稿还需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精彩的结束,这样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发言稿样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过了一个学期的

    青少年无偿献血活动策划方案(热门16篇)

    一份好的策划方案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创新性,能够真正满足项目的需求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策划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按照苏州市教育局关于“研学旅行”

    德育学校工作计划(精选16篇)

    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或员工明确德育的方向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开学安全第一课的心得体会(热门15篇)

    写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启发。通过节目中案例的分

    开展家教家风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经历或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进行总结和记录的方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

    商铺租赁定金协议(专业16篇)

    租赁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租赁市场的发展迅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下面是一些租赁范文,供大家参考。身份证号:________

    后勤管理年终工作总结(模板18篇)

    在一个月的工作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会,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月工作总结参考模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公司是20__年

    开学典礼教师祝福语(通用12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每年重要的仪式之一,它标志着新学期的开始。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开学典礼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1、蓝蓝的天空需要你的画笔为它画上

    医院护理部半年工作总结大全(15篇)

    医院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医院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它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正在撰写总结的朋友们